所谓的“天空之眼”是指美军的无人机,它能够飞翔在20000英尺的高空观察敌情,并可以携带导弹,如有必要,可以立即给予敌人精准的毁灭性打击。
美英联合追捕一个流窜在非洲的恐怖组织,这个组织的头目里有美国和英国公民。
这个追捕行动实施了6年,终于有一天,在各方可靠线报的引导下,由海伦米伦领导的追捕小组将目标锁定在内罗毕一家富商的屋子里。
在这个屋子里,恐怖组织正在准备一次大规模的自杀行动。
由于情况的特殊性,追捕行动变性为斩首行动……本片就是关于这次斩首行动的全过程。
推荐本片,理由有三:1、演职人员本片是艾伦瑞克曼的遗作。
本片由科林费斯制片。
第79届奥斯卡影后海伦米伦(《女王》)主演。
《绝命毒师》里的小粉也在片中呈现了比《极品飞车》好无数倍的表演。
还有《权力的游戏》里被卡丽熙抛弃,跑来这里当大英帝国外交部长的大熊。
2、专业性无论是坐镇指挥室的海伦米伦,还是环伺目标的地面部队,以及随时待命投掷炸弹的小粉,他们身上都褪去了演员的光环,展现出十足的军人风范。
这不仅仅是说一大堆专业的军用术语,还有他们的神情举止,都俨然参军多年的战士。
这种由内而外的专业气息和他们具有可信度的表演让观众时时紧扣心弦。
3、批判性历史上优秀的战争题材影片多了去,仅上述两项不足以构成推荐本片的理由。
本片的亮点在于它无情的嘲讽了英国政府繁冗复杂的授权体系,和谁都不想负责任的踢皮球作风。
这一块在本片占据了相当长的片幅,也极其精彩。
影片还刻意将其与美国官员进行了对比,嘲讽指数瞬间加倍。
4、人性没有人性的战争片就是政治宣传片,这种做法在社会主义集权国家的影视作品里较为常见。
本片在人性的展现上,虽然我觉得稍微有些煽情,但也被深深打动。
不过本片绝不是简单的煽情,更不会因为要表现人性至上这种在西方影视作品里大行其道的观念而对结局作出明显不符合现实的刻意改变。
直面惨痛的结局更具有冲击力。
片名《天眼》,也有人在做天在看的意思。
基于以上,我推荐此片。
微信:野评人20160615 20:06
不管片子中的部长还是首相在赞同轰炸的时候内心中经过多少挣扎,45%的伤亡率也许对他们内心起到安慰作用,减少内疚感,但毕竟是罪恶的,你们是压死小女孩的最后一根稻草。
电影源于生活,现实永远比电影更要残酷和荒诞,在真正的事实面前,一切借口或者狡辩都是苍白无力的。
作为一个医生,我始终无法忘怀2015年美军轰炸阿富汗“无国界医生”医院,也不晓得当时内心是否像本片中的角色一样经历如此的反复思量和斟酌,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该事件也许是可以避免的吧?
道德困境下的抉择最为艰难;战争最为残酷,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希特勒手下的德军,日本侵华的日军,文革中的红小兵,同样如此;也许每个个体说自己只是执行命令罢了,但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作为一个胁从者或者是跟随者,你可以选择在作恶时将自己的枪口抬高或者降低一寸,按压反革命分子的双手留有一份力气,这也许是人性在战争或者无法选择的地狱中所能做到的。
这次的题目再长,小玄儿也要把导演:加文·胡德的名字放进去,因为他是一位值得我们关注的南非裔导演。
你很有可能看过他一鸣惊人的《黑帮暴徒》,那是2006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05年炙手可热的影片,小玄儿回想一下,当年还是在家里看的碟。
而你之所以会觉得这个名字,看着有些生疏,大概是因为加文·胡德后来转型拍起了商业大片:2009年《金刚狼》,2013年《安德的游戏》,这些娱乐电影的背后,观众们其实很少会去留意导演的名字。
而加文·胡德的最新力作《天空之眼》告诉我们,他还是那个,对于暴力和道德之间,那些无解问题的思考者。
他自编自导的《黑帮暴徒》,是偶然间暴力的心被纯真的生命所拯救,一个上一秒还在与人火拼的黑帮头目,下一秒看到了幸存的无辜婴儿,从而开始转向和过去的自己敌对的过程,为了这个新的生命,男主人公放弃了暴力犯罪,找回了内心的道德。
<图片2>而在2007年的《反恐疑云》中,加文·胡德将镜头对准了9.11过后,美方中情局的“非法引渡”。
一种只要有嫌疑,就不问证据,将疑犯收押,并转送其他国家黑牢进行审问的,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手段。
可能没有人追问过《猎杀本拉登》中,黑牢里审讯的结果,是多少人的只言片语,才可以归结出几条有用的线索,看劳模姐饰演的女特工,花了十年那么久就知道,一定有很多犯人,并没有提供有效信息。
而在《反恐疑云》中,由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驻北非的CIA分析员,他最终忍不住,问出了这个问题,有没有图表或者数据的研究,究竟有多少非法审讯,真的得出了有用的情报,那么屈打成招的数量,就很明显了。
2007年《反恐疑云》同2010年《战略特勤组》有着相似的暴力元素,前者是过于暴力的无用审讯,而后者是各种暴力审讯也无用的结局。
两者都告诉了我们,一味的暴力刑讯,并不能高效的解决问题。
如果你觉得,这部梅丽尔·斯特里普、瑞茜·威瑟斯彭、J·K·西蒙斯、杰克·吉伦哈尔联袂出演的《反恐疑云》是一场失误造成的惨剧,令每个被牵涉其中的受害者都备受煎熬。
而一众卡司,即便饰演黑脸反派的几位,都献上了卓绝的表演。
影片120分钟看下来,给人以阴暗讽刺的悬疑惊悚片观感。
那么2016年3月刚刚上映的这部《天空之眼》,只会在之前的故事内涵和演员阵容上,再加一个“更”字。
同样是军事武力的阴暗面,这一次聚焦的,不再是遮遮掩掩的特工审讯,而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军事打击。
而加盟的演员中,更是有着我们敬爱的,享年69岁的英国老演员:艾伦·里克曼,这部影片是“斯内普教授”生前除了配音之外,2015年在大银幕上的遗作。
与艾伦·里克曼在片子中,有着对手戏的另一位英国国宝级女演员:海伦·米伦,在影片后续的采访中说,她很遗憾与艾伦·里克曼在影片的戏份,是分开来拍摄的,所以在拍摄期间,并没有遇见艾伦·里克曼。
不过她说:“共同选择了这部影片,证明该片的主题和内核是大家都非常认同的,相信艾伦也会很自豪能成为影片的一部分。
里面的艾伦更接近你们所了解和深爱的真实的艾伦,你可以看到这个角色智慧和权威——就像我们所有人知道的艾伦所拥有的品质一样。
”。
正如海伦·米伦所说,艾伦·里克曼在影片中饰演陆军中将:弗兰克.班森,他在英国本土的办公室内,远程指挥他的下属,由海伦·米伦饰演的陆军上校:凯瑟琳.鲍威尔,在军事基地里,展开对于肯尼亚恐怖分子的远距离监视和打击行动。
听起来已经有点飘渺了是不是,下面我们就从先整体看一下,这部《天空之眼》,编剧盖·希贝特,导演:加文·胡德,是怎样为我们铺设了一张剧情的网。
让影片仅仅用几个封闭的房间、会议室、驾驶室、和一个外景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就把整部影片,拍摄成102分钟的磨难,令每个观众在前60分钟里,受尽煎熬,最后的42分钟里,又备受心灵的拷问。
正如外媒的评价:“《天空之眼》的目标是惊悚,它做到了,而且是不动声色地做到了。
”——Benjamin Lee《卫报》。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零散场景构成的缜密网络 影片从海伦饰演的上校与艾伦饰演的中将,两人在凌晨的联络和互发邮件展开,中将贴心的对上校说了一句:“Good Luck.”,这也暗示着两人非一般的合作关系,首先构建了剧情中,最重要的一条人物关系链。
而剧情也随之展开,分别陆续交代了,上校下属的两个分支行动小组:肯尼亚军方与眼线特工、美军基地的无人机驾驶员小分队。
这两个部门可以看作是整个行动,英国军方的左膀右臂,或者是一双眼睛更为贴切。
肯尼亚军方是地区上的支援力量,同时安插了情报人员在一线侦查恐怖分子活动区域,其中在《菲利普船长》一片中,那个曾被奥斯卡提名的“索马里海盗”在这部新片中,饰演一位情报人员,为了方便我们称他为“海盗小哥”。
他与另一名女特工,分别使用一种高精尖的仿生监视器,在恐怖分子居所周围,进行24小时的监听工作。
女特工使用一只雀鸟型的飞行监视器,而“海盗小哥”的装备更为高端,是一支甲虫型的超微飞行监视器,需要他以身犯险,到达距离被监视房屋很近的地方,通过一台PSP一样的手柄操作。
<图片4>另一组美军基地的无人机驾驶员,在室内操控两万米高空的飞机,展开大范围的监视和追踪工作,由《绝命毒师》中的“小粉”和另一名女性驾驶员,双人进行操作。
让英军基地的上校和英国政府内的会议室中高层,都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掌控局面。
影片另外还有一个操作员,是负责目标人物的面部比对和确认工作,随时听令与上校。
当所有人在影片开始的15分钟内就位后,这个天网一样的行动,被女上校:凯瑟琳明确为,这是一次监视和抓捕行动,不是刺杀。
<图片5>从监视到抓捕的展开,再到军事打击的转折。
很快,随着室内的侦查一点点清晰,面对目标人物的出现、大规模的私藏弹药、两个人体炸弹的遗言录制和装备就绪,女上校:凯瑟琳坚定的要求,将任务从监视转变为武力打击。
影片的转折,也从此铺设开来。
影片的核心,也从缜密的监听网络,几个操作空间的切换,汇聚到了英国政府一方的会议室内,因为所有的“手脚和眼睛”,都已经完成了工作,监视到了恐怖分子、看到了人体炸弹、预测了未来的恐怖袭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到底是抓捕还是打击,需要大脑来下达命令。
于是,镜头不再进行频繁的转换,而是聚焦高层会议中,政客、司法人员之间的争执,分歧的因素在于,其中涉及一名美国人。
如何处理这样的外交关系,从司法、政局的角度,大家难以达成共识,此时还不忘调侃的给外事在身的外交部长致电,结果人家在中国欢乐的打乒乓球呢,又把皮球踢回去了,这样的踢来踢去,谁都不想负责的决策会议,让人看的倍感熟悉。
<图片6>而“斯内普教授”饰演的角色,其重量感就非常明显了,他是那个催促这些摇头晃脑的政客们,必须给出答案的中将,无论再怎么难以抉择,人体炸弹正在装配,自杀式的遗言正在录制,这个房间的里人,必须给到上校一个行动的答复。
艾伦饰演的角色极具智慧,阴柔和刚强并进,给你时间思考,但是时间不等人,他又会逼你给答案。
其实这个关于美国人的国际关系问题,只是政治调侃的前战,后面政客终于勉强同意,下令实施打击行动后,误闯打击范围内的肯尼亚小女孩儿,才是导演真正要抛给我们的问题。
这个伏笔,从影片的前10分钟,各部门人员还未就位,就开始铺设了。
位于肯尼亚首都,一个普通的人家,母亲从早到晚做面包,而10岁左右的女儿,则在饭点的时候,拿去大街上叫卖。
中午就是如此,晚上也是一样。
而她晚上贩卖面包的地方,就是要被炸弹打击的房屋外围。
当无人机的驾驶员,接收到命令后,看到这个他们从早上就在监视的,犯罪分子邻居家的小朋友,晚上出现在自己的打击范围内,作为一个个体,必然会有动摇。
由“小粉”饰演的男驾驶员,要求女上校,再一次核对行动的合法性,影片表现了,一个勇敢正义的个体异议权。
士兵不是任何人的枪口,虽然他依然是国家和法律的执行者。
而这个好不容易下达的命令,因为这个无辜女孩儿的闯入,又陷入了泥潭。
高层会议室里,更是变成了现代版的“十二怒汉”,拯救这个无辜的生命,还是将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坚决的支持或者反对,甚至暂时弃权。
<图片7>女性的平衡与幽默的添加剂影片剧情焦灼的高潮,有赖于导演:加文·胡德,特意将海伦.米勒的角色,换成了女性上校,同时高层会议室中,那个坚决不同意伤害无辜的,也是位女性。
而无人驾驶室内,除了“小粉”,还有一位新人的女飞行员,而肯尼亚驻地的特工,除了“海盗小哥”,还有一名女性情报员。
这就让影片得到了很好的平衡感,不是充斥着男性愤怒的荷尔蒙,而是女性的执着和善良。
海伦.米勒饰演的女上校,追查这位英籍的女性恐怖分子六年,这一次不但抓了现形,还抓了证据在手,当场解决对她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困难的抓捕,只会令任务失败。
从而期间造成更多的人体炸弹事件。
<图片8>而会议室的女政客,直到最后一刻,还在说她宁愿选择用这个无辜的小女孩的命,来换取几千人受到炸弹攻击的风险。
就像影片中说的,恐怖分子炸死炸伤无数人,而英国军方,如果炸死一名无辜的人,某种意义上,这场战争就掉输了。
世界上的事情, 真正难的,是难断是非的抉择。
是我们在少年漫画《猎人》里,看到考官对幼年小刚说的,当你的母亲和妻子都掉到了湖里,你先救谁的问题——没有答案,就是答案。
而影片除了用女性角色作为刺痛大家匕首之外,竟然在这样的无声战争中,加入了喜剧元素,政客之间的唇枪舌战我们见多了,常常自带喜剧效果。
而前期放入的,“斯内普教授”上班前,一大早在玩具店里选睡觉娃娃,结尾又带着这个给孙女的礼物回家,更是让大家从微笑到笑不出来。
而全世界人们,等着肯尼亚那位,喜欢转呼啦圈的女孩卖面包的焦急心理,真的是让观众都恨不得,冲进大屏幕里去买面包了。
影片的剧情和节奏都把握的太好了,从几个场景的切换布局,到会议室的核心讨论,再到施暴个体的反思,令人明知虐心,还不得不紧盯屏幕的观看。
<图片9>全知视角的罪恶感和批判影片剑指那些没有绝对公平的情况,没有谁比谁更无辜,导演:加文·胡德要给我们看的是灰色地带,这个困境里,一手要歼灭恐怖分子,一手还想拯救所有无辜的生命,这是不可能的,正义和道德,原来需要取舍。
现实战争中,我们没有“复联”,没有“快银”可以把小女孩儿在15秒内救走,也不可能在爆炸前,救走每一个人。
影片中,从最小的飞行员士兵,到长官、政要,他们打击了恐怖分子,但是没有一个人,是欢呼胜利的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因为他们在这个位置上,做出了自己不想做的决定,看到了无法接受的结果。
一手杀人的同时,另一只手是无法救人的。
导演给了观众全知性的视角,让我们更能深刻的与无辜者取得情感联系,从而更加反思军事行动背后,给更多大众带来的创伤。
不得不说,很多所谓现实主义的影片,都不好看,尤其是反应社会现实,揭露阴暗面和灰色地带的。
去年的几部奥斯卡主旋律电影,题材都是一顶一的震慑人心,但是每一段两小时,甚至更长的观影过程里,《房间》《聚焦》《还魂者》,哪一部不是让观众,备受折磨。
所以,我更欣赏导演:加文·胡德,这部102分钟的电影,90-100分钟,是一个正常电影的长度,其中同样没有故意煽情,没有塑造一个英明决断的人物,每个人都无比真实,是现实战争的速写,是关于艰难抉择的讨论。
导演说,这个前90分钟,都没有大动作场面的电影,却能让观众感受到其中紧绷的压力,是他希望带给观众的感受。
所有的人,都在期盼着,求求谁,赶紧做出一个决定吧。
直到最后,实施了军事打击,结果也呈现眼前,女上校收拾包裹回家前,她警告测算的人员不要多说话,保持一致口径,测算的小女孩儿受伤几率是45%以下,而实际却是45%-60%左右。
两个飞行员投掷了两枚炸弹后,流着泪,走下了岗位。
而会议室内,“斯内普教授”饰演的中将,为我们留下了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他面对女政客的道德批判和不同看法,转头说到:“ Never tell a soldier that he does not know the cost of war.”。
影片中的小女孩,是导演放置的道德命题,代表着千千万万,遭受战火的平民,到底是当地的人民无辜?
还是纽约、巴黎的居民更无辜?
这个问题有点像,你吃肉会得癌症,你吃素也可能会得癌症。
因为祖先和同胞的罪,我们从来都是共同背负的,无论对于环境、动物,还是人类本身相互残害。
我们的前生今世和未来,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谁是绝对无辜的,也没有谁,因为做了善事,都绝对会拿到颐养天年的免死金牌。
无妄之灾,有人带给其他人,其他人也带给更多人的,一代开始,永不停息,代代相传。
战争是不好的,可战争却从未停止过,谁比谁更无辜,谁比谁更有罪,这个问题,会让每个人低下头,就像《蛮荒猎人》的结局里,格拉斯看向我们的质问一样。
关联影片:导演:加文·胡德前作《反恐疑云》编剧:盖·希贝特前作《天堂五分钟》欲知这部影片,几个场景,一个外景地,一众演员,就能将故事讲得悬疑又惊悚,去看看编剧盖伊·希伯特上一部作品《天堂五分钟》吧,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而导演加文·胡德的《反恐疑云》更是令人没有拒绝的理由。
这些暗黑系的战争片,往往带给观众,比商业大片更加深刻的观感,它们不是高潮迭起的肾上腺素,而是令你久久不能忘怀的议题,那是个当你陷入抉择泥潭时,会再次想起的故事。
2016年3月28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我通常是不太看电影的,女儿想看所以陪她到电影院一起看的原声。
最近看到好多人说剧情不紧凑、假仁假义,确实好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一屋子人会为一个小女孩的生死纠结很久。
但大家也不妨想想,知道有人会送命和眼睁睁看着她死去,那毕竟是不同的感受。
其实最纠结的是政客,他们在意的不是女孩的生死,而是自己的政治生涯是否长久。
只要不影响政局,所有的牺牲他们都不会在意。
最坚定的人是军人,他们见惯了生死,他们衡量生死的权重以量计,以一个小女孩换可预见的80条人命相比,他们肯定是会选择牺牲小女孩(可这也不能说他们就错了)。
原谅我忘记那女子叫什么,她是那个屋子里唯一真心不舍的人,可她一人力量有限,无法换回小女孩鲜活的生命,只能和我一样心存不舍,暗暗伤心。
其实看完后,我自己也纠结了很久,如果当时让我选择的话,会选小女孩还是另外的80人?
我肯定的告诉自己,不知道,确实是个两难的选择。
但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单从人数上讲的话,我应该还是会选80人。
好在我不用做这么残酷的选择,这一点还是值得庆幸的。
影片讲述一次针对自杀袭击恐怖分子的军事行动中,军方和政府为是否采取可能殃及一个无辜小女孩的飞弹打击而产生的分歧。
这对应着一个经典道德悖论“有轨电车问题”:你是否会把即将撞死五个人的电车转向只会撞死一个人的轨道上。
在一个简单化的有轨电车模型下,大多数人会选择最大利益,牺牲一人拯救五人。
但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却是:当问题被具体化地放在一个真实场景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
其中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1. 悖论的矛盾根源是什么?
在电车问题中,更多人倾向于把“为了最大利益牺牲一人”当成一个标准答案。
而选择不作为则可能被斥为伪善。
但在电影里,导演带着观众观察并参与到小女孩的日常生活中,天平的这一边就不再是“一个人”这样冰冷的数字,而是要面对一个上一秒还在你眼前玩耍的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下一秒死在你的手里的残酷现实。
这对人心灵上的冲击远比一百个人死在新闻里大得多。
更不用提选择者还要面对因道德和舆论压力产生的自责。
这种状况下你还能轻松地做出理性选择吗?
所以这个道德悖论的矛盾不在于选出客观上最好的答案,而在于即使有了最好的答案我们出于感性也不一定会选择它。
2. 当个人陷入伦理困境,有没有办法做出一个决定?
从上个问题的答案中很容易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应该战胜感性,为了大多数人的福祉理性地做正确的事。
电影里的英国军方基本上也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他们容忍小女孩的牺牲,极力促成通过飞弹打击的提案,因为他们知道放走恐怖分子必然导致更大伤亡。
Benson将军、Powell上校都不是冷血无情的人,前者接到任务之前还在给女儿选购玩具,后者是吵醒了小狗也要说sorry的慈祥奶奶。
但投入“战场”的他们,一个是把娃娃交给助手再走进会议室,一个是从睡袍换成制服。
导演有意地强调这些仪式性的细节,就是为了说明:为了说服自己冷静客观,军人只能把人性放在一边,这是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正如Benson将军所说,军人不是没考虑过战争的代价,而是考虑之后做出了无奈的选择。
相比于理性的军人和作为感性代表的女官员(她始终坚持宁愿冒着大规模恐怖袭击的风险放走恐怖分子也不直接作恶杀死小女孩),我们大多数人同时受到感性与理性摆布。
这就造成了我们在伦理困境中更举步维艰。
于是我们首先会下意识地选择推脱责任,把伦理困境推给别人解放自己,正如片中大部分政府官员的所为。
也许在屏幕前的我们可以肆意嘴炮指挥这些大人物们应该作何选择,但当责任真的压到个人的肩上时,我们也许会同样选择把决定权交给他人。
而当问题推不掉的时候,我们仅剩的选择就是找个理由说服自己,假装感性理性上都过得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粉饰太平地渡过这个无解的难题。
当飞弹伤害到小女孩的几率被评估为65%的时候,大家还在踢皮球;但当局势变得已经迫切需要一个答案,皮球再也踢不走的时候,大家是怎么做的?
他们几乎是通过层层压制把伤害几率硬是降到了45%。
这个45%是怎么得到的,我想不光是表面上展现的由Powell少校和她的手下做了假,而是背地里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
每个人一定都清楚:如果真有可以减小对平民伤害的方案,一定早就被提出了,为什么等到现在才忽然冒出来。
大家不敢去仔细质疑,因为所有人都已经等这个自欺欺人的数字太久了,只不过最后总得有一个人来做这个脏活而已。
所以面对道德悖论,我们往往只是需要一个自欺欺人的理由。
就算回退到那个简单的有轨电车模型也一样。
仔细想想:五个人还是一个人,我们难道真的就更关心五个人的死活吗?
还是我们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呢?
3. 在决策中是否应该给理性派绝对权威?
按照上面的假设,如果个人只是为了自己内心过得去,那很可能只有理性派才能做出对大众福祉有切实意义的客观选择。
所以我们是否应该把决策权交给这样一个理想的群体呢(假设他们值得信赖)?
我觉得仍然不能。
一味牺牲少数,追求群体最大利益,最终会走向漠视人性的极权。
这就由原本一个两难局面下的无奈选择变成极端了。
在影片前半部分,公务运作上的繁琐程序、取悦宣传战争的政治正确看起来非常冗余繁琐,给军方行动带来了太多麻烦。
但到影片后半,细想一下,其实人性关怀正是在这些冗余程序的庇护下才赢得了片刻喘息。
正是决策者对舆论的忌惮(影片中提到的“一段youtube影片就可以导致革命”),才让少数人的生命在多数人利益面前没有直接被视为草芥。
所以对于道德悖论,答案仍然是——无解。
我们在观影之初,也许会觉得影片中某些人的所作所为有很多令人诟病之处,但随着边看边思考,又会觉得其实整个程序没有一步不是在合理有序地进行着。
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这个世界的苦难都来源于人错误的选择,于是我们尝试探索错在哪里,寻找办法纠正。
但探索的结果往往却得出这样结论:原本的一切选择都没有错,我们深恶痛疾的丑恶已经是万般无奈下最合理的存在。
比起当初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这样的无奈才真的给我带来了深深的绝望。
影片尾声,随着我的思绪陷入这样的绝望,那架无人机也飞进了一片无边无尽的阴云。
这部影片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细节把人物表现得非常立体,每个人物既是不同理念的象征,又都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
除了直接描述“战场”上每个人的紧张表现,导演更着力刻画他们平常的生活状态。
前面说过的Benson将军、Powell上校不再提。
美军这边,两个无人机驾驶员进入指挥舱之前也是轻松地聊着生活话题。
在面对生死的时候,几个小角色更是展现出了伟大的人性光辉:死里逃生的肯尼亚当地探员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任务可能没有完成,托人去继续拯救小女孩。
就连本来影片前半部分已经坐稳反派的恐怖组织士兵,在片刻犹豫后也居然放下机枪决定送小女孩去医院。
承接之前的话题,让我进一步想到:也许决策层可以最终抛出解决一切道德悖论的万能方针,但具体执行它们的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就拿那个肯尼亚探员来说,在所有参与任务的军事人员里,他根本没有权力参与讨论悖论的是非,但他会尽自己所能行善,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拼死拯救生命。
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让即使知道理性选择最优的我们也并没有义无反顾地选择它。
也许这才是对道德悖论最理想的答案吧。
文/梦里诗书在战争面前,或许每个人都有着自诩正确的立场,但却无以去否认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原罪,《天空之眼》以一位小女孩的生命为引诱发的艰难抉择,形成了电影道德矛盾的张力节点,而最终戛然而止的结局,则对战争与文明做出了耐人寻味的沉思。
这部电影的剧情奠基其实就是伦理学中一个尤为典型的“电车难题”,当面对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电车即将就要碾压到他们,而此时你有一个拉杆只要一拉便可以将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然而那条轨道上同样也被这个疯子绑了一个人,那么你会如何选择?
同样的在《天空之眼》中这个问题被更为具象化的体现了出来,是牺牲一个无辜小女孩的生命,打击一群恐怖分子,还是等待小女孩的离开,错失这次能将其暴徒一锅端的良机,电影用这样一个问题的抛出,所直指的并不再是个人的“电车难题”,而是在战争面前对一个自诩正义文明政权体系的拷问。
面对这样一部电影相信有人不经会质疑,这是一部用道德去绑架战争的伪善之作,被现代战争所夺去无辜生命的又何止于电影中的一个小女孩?
是的,这部电影本就是一个杜撰的故事,或许在现实一个年轻的无人机飞行员真的面对必须执行的战争任务,即便会有无辜者出现在射杀范围内,他更多的可能是不会有太多的犹豫便按下发射钮,这种问题更不会上升到要将军甚至是政府官员来做出选择的地步,但《天空之眼》的意义就是用这样一个几乎不会在现实中发生的故事,唤醒着自诩正义的文明者在现代战争中已然麻木的人性,形成了对战争本身强而有力的讽刺与批判。
其实不管我们拥有着多么正当的理由,都并无法去否认战争的本质永远只会是丑恶,由这部电影更为发散性的去看,为什么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却至今仍旧无法彻底消灭恐怖分子的痼疾,这本质上就是因为战争所带来的仇恨种子,并不会随着如本拉登这样个体的消亡而消失,而这部电影之所以将结局拍成一个悲剧,除了让人痛心所见于战争的残酷之外,让人不经联想这个小女孩的死如果是发生在现实,她所引发的仇恨会不会将更多原本普通善念的人推向恐怖主义的深渊,又有多少的恐怖分子其本身就已然背负着血海深仇,以暴至暴的方式,永远不会平息暴力。
《天空之眼》以“电车难题”为引的展开,它所诱人的思考,却并非仅止步于个人道德价值的范畴,以小博大的手法固然存在着一定刻意的煽情,但其用人性直面战争的抉择,所为人审视的人性困局是如此深刻,用生命侵染的悲情亦动人心房。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大概浏览了一下各位的影评,分歧很大,评价也很极端,我想这也是伟大影片的特点吧!
我也来凑个热闹,从做决策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整片向我们展示了典型的欧美决策过程,因为本人一直在美企工作,所以对这种欧美决策过程非常熟悉,基本上是各方角力,互相制约,互相平衡,算是民主的精髓。
在欧美的决策体系里面,决策者不能随意做决定,必须根据各种process,来一起review decision,最好是mutual decision,所有人都同意,所有人都拖下水;不然就会变成独裁统治。
在本片中,决策者是minister,必须征求各方意见,legal,political,military,supervisor(secretary、prime minister)。
在这个过程中,military立场坚定支持发射,political adviser立场坚定不发射,legal立场不定,领导则不愿意或者害怕做决定。
通常情况下,假如意见不一致,决策者会说我们下周再开会讨论吧。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的,一个决定经常拖上几个星期或几个月。
但在这次会议中,决定迫在眉睫,决策者不能说下周再说,所以被各方紧密push。
当你不是决策者的生活,你可以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即便是mutual decision,也需要决策者承担责任。
但是决策者需要考虑各种决定的后果,会不会下台,会不会刑事审判,会不会以后活在阴影中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决策者的决定很难用对错来衡量,只能做当时最好的决定。
假如发射,从military来看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political adviser来看,是完全错误的。
下面在分析一下political adviser和military:political adviser站在道德和政治的角度,虽然她口口声声说她可以承担责任,问题是她真的可以吗?
假如人体炸弹砸死80个人,她能承担的了吗?
当然,她可以把这个80个人的死亡推给恐怖分子,来引导民众舆论制造政治影响力。
假如刚好她的女儿死在80个人里面,她会不会支持发射呢?
同时,另外一个角度:她也是对的,假如全世界都知道英美可以为了炸掉恐怖分子同时把你的孩子炸死,你还愿意支持自己选举的政府还是支持恐怖分子?
所以本片的第一句话就是:in war, truth is the first casualty. 假如民众知道这次发射,同时也造成了少量的平民伤亡,民众应该会认为这是一次伟大的反恐胜利。
假如民众知道这次发射,同时谋杀了一个小女孩,民众会不会认为这个政府不可信任?
会不会要求政府下台?
会不会要求刑事诉讼?
回头在说military,大家在家穿着睡衣的时候都表现的非常人性化,喜欢小狗和小孩,但是一穿上军装,工作起来,只会考虑逻辑,算计投入产出比和后果。
military辛辛苦苦追踪了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终于抓到了头号恐怖分子,而且马上就要进行新一轮的人体炸弹恐怖袭击,牺牲一个平民换来80几个人的生存,逻辑很简单,决定也很简单。。。
但是从另外角度来看,假如真的像political adviser说的,今天你炸死了一个小孩,和几个恐怖分子,但是小孩的爸爸妈妈会不会变成下一个恐怖分子?
会不会更多的人会变成恐怖分子?
会不会产生一个800人或者更多人的的恐怖袭击?
所以,假如发射影片不外泄,truth不被人知道,这应该就是一次伟大的反恐行动,于是minister就做了最后的决定。
但是没有人知道未来,假如有个斯诺登 or political adviser or 那2个小士兵出来把影片泄露?
或许因此,真的有更多的恐怖分子?
所以,在欧美这种体系里面,做决定真的很难。。。
我的美国企业里面做项目也一样很难,有各种各样的process,不能违反FCPA行贿,不能使用盗版等,必须所有人同意才能继续等等。
BTW,有一点我不同意的就是:political adviser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说他们都是为了保住位子,这个行动很disgraceful。
我认为每个人都只是在做他们的工作而已。
military 有自己的process和决定,不能说military是为了保住当前的位子而要去发射导弹。
决策者考虑了各种风险后,当时做出了发射的决定,至少他没有像其他领导一样,根本就不愿意做决定,把责任推给下属,虽然minister也想把责任推给领导,但最终他还是做了决定,没人知道是好还是坏。
虽然他也知道以后有可能被一帆风顺升职,也有可能被革职,判刑等等。
这个电影是标准的智商检验器。
电影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宣传工具之一。
99.9%的老百姓没有脑子,你灌输给他们什么,他们就相信什么。
找几个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一番,没脑子的老百姓不会思考,就会认为事情真的就是电影里那个样子。
甚至感动不已,哭的稀里哗啦。
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2021年8月29日,美军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进行了一次“防御性空袭”。
袭击目标是一辆汽车,美军认为这辆汽车对美军构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
美军空袭造成目标车辆上至少1名“ISIS”相关人员,及附近10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7名儿童。
9月1日在美国五角大楼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说:“我们认为空袭行动遵循了正确的程序,这是一次正义的袭击。
有其他人被杀吗?
是的,有。
他们是什么人?
我们不知道。
”类似的平民死亡数以万计,好莱坞根本不会拍给你看。
真实世界是美国政府根本不关心外国(甚至美国自己的)平民的死活,毫不犹豫扣动扳机。
2021年9月24日编辑事后更精确的新闻称,美军8月29日空袭炸毁的是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一处民宅,炸死了一家10口,包括7个孩子。
其中2名2岁幼童,分别名叫玛丽卡和苏玛雅。
根据这次惨案创作的漫画《两岁“恐怖分子”的葬礼》,令人心碎。
《两岁“恐怖分子”的葬礼》描述的是7个夭折的孩子下葬的瞬间。
画面中心是挖好的木坑,大小不一的棺材依次排开,送葬的人们正将一口棺材抬进木坑。
别说你是平民,是孩童。
哪怕你是白种人,美国人。
你不是我的纳税人,选民,票仓。
那么,你的死活与我何干,为了不妨碍我,请你死的更方便我些,不谢。
影片放大了战争中的伦理悖论,恐怖分子作为潜在的杀戮对象在与无辜民众的性命取舍中,背后的政客利益、行动中的欺下瞒上,显然成为又是另一种政治博弈。
但影片用了大量时间描写攻击是否要避开儿童的拉锯式拖沓,难道周围平民的生命就不重要?
这种儿童至上的角度无非是为了博得观众怜悯的低级手法,弱化博弈强化渲染是可悲的拍摄理念造成的美式快餐式流水线思维。
电影很吸引人,让我在周日晚上没看完后,今天中午抓紧时间看完了。
我最有感触的就是英国人在军事行动中可以考虑到无辜的生命,即使只是一个在最底层执行任务的上尉的恻隐之心。
要有友邦美国国务卿的同意,即使只是害怕时候追究责任,要有法律评估,要有伤亡评估。
而我们的政府官员即使在拆迁的时候,明知道房屋里面还有生命,也会用尽各种勾当来拔掉你,不会有人打电话问总理,不会有良心的民警不顾上级的命令来制止,最多只是新闻报道一下,然后不了了之。
外交部长关心的是社会谴责,将军关心的是领导的追责,上校关心的是如何完成任务,上尉关心的是自己的良心,身处不同的位置,关心的重点就不会不一样。
那些只会叽叽喳喳而没有任何经历的政客,只会发一些牢骚来来给事情造成更坏的后果,但是社会就总被这样一些人支配着,包括将军。
作为无人机操作者上尉,有着一颗善良的恻隐之心不容易,敢于违抗命令,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是外国的军队机制,在中国是不会出现的,命令一下,只有执行,这就是我军战无不胜的原因。
电影起名天空之眼我觉得另一层的意思就是上天在看着我们每一个人,人在做天在看,做事要有原则,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觉得这个比个人英雄主义的《勇闯夺命岛》好看多了,排名却差很远。
文明总要向前,但是不要再留更多的血新手随便写,请多善意批评
多一颗星给斯内普。有的台词挺像致敬ym和ypm的
最不爱看这种没逻辑的电影。执行这种任务的军队都是没有任何温度的非常理性的杀戮机器,怎么可能受到一个小女孩的影响。近两个小时的电影经过朕的无数次快进不到半个小时就看完了。一堆圣母婊浪费了朕宝贵的半小时。你们知道半个小时朕能看多少奏折吗?
团体的出现就是为了对抗个人情感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片中每个人物的情感都经得起推敲。拯救小女孩的行为也不像看起来那么崇高,即便成功了,也不过是各种力量相互制衡带来的偶然,更何况最终还是没能躲过一劫。
很是欣赏凯瑟琳上校的决断
上影节时候因为时间冲突没看上,演技派飙戏很过瘾,故事很简单,没啥对错,立场不同
电影三分,立场问题扣一分。这种士兵在中国是要被枪毙的你知道吗???长得这么漂亮就不要去当兵了。
教授遗作:永远不要对士兵说“他不懂得战争的代价”。说实在的故事主意很不错,前后呼应的呼啦圈寓言感极强,道德悖论的设置也很优秀,但是刻意的价值观输出有点令人厌烦,导致整个故事显得“小题大做”,也就是许多观众说的实在太“假”了;尤其是英国某女政客的角色刻画让人看的反胃。。。
昨天最大的错误就是临睡前看了一眼这个电影,然后就。。。然后就看完了。。。因为拍得太好了。
天空如果真的有眼,估计早就看不惯你们打着正义的名义去搅乱别人的安宁生活了!!!!!
技术上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流泪之类的情节实在太做作了,设想把卖面包的小女孩换成一个头顶长疮、脚底流脓、托着破碗、沿街乞讨的乞丐,不知道大家还能不能接受这最后一分钟营救并泪如雨下?
无人机发射导弹倒是有新意。但剧情太经不起推敲了。。。紧急情况下,决策程序居然那么繁琐!!!军队里,下级军官居然可以抗拒上级的命令!!!为了救一个小女孩,居然可以置80人以上的生命于不顾。。这个讲人性有点太过了。。。军事行动上,这个实在太不真实了!!!打个一星,平衡下分数。。
我不懂,这个锅不是应该算在恐怖分子头上吗?一帮军人在那里自责个什么?最无耻的是一帮政客!最后将军的话对极了,在和平地区喝着咖啡吃着饼干的人永远不要和战士说什么伤害。实际上如果是现实估计导弹早发了吧……电影本身2星,小鸟甲虫加1星。
美英肯跨国合作反映得很到位,演员也选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圣母pinkman(只是他竟然可以公然抗命?)。格局恰当,干净利落,怜悯与政治纠葛都表达透彻,情绪和立场也很冷静,毕竟这是无解的难题。片尾那个肯尼亚小女孩摇着呼啦圈,所有人都能被她的美所感染。但不美的昆虫操作男似乎就没人同情了?
经典的道德悖论在战争中的体现,看得非常纠结,也确实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法。
什么玩意
休憩27)充分展现了英国人的虚伪,圣母心和救世主情结。高科技显得科幻近乎玄幻,一堆救人的杀人者的眼泪显得过头,英国将军女儿的芭比娃娃用来对比显得匠气。道德是个严肃的问题。
“网络视频是革命最好的催化剂。”有《逃出德黑兰》的紧张感,《猎杀本拉登》的纪实感,以及《地雷区》的反思,场景不多却好戏连连。
题材不是我喜欢的,看得人心堵,虽然有海伦·米伦等人撑场,但主要还是为了艾伦·里克曼。
剧本打磨得极为精致沉稳,每个高潮点的设置步步为营,全程扣人心弦,银幕内外的物理/心理时间几乎同步,剪辑得滴水不漏,结尾在静默与轰鸣中交叉,情感迸发至巅峰;当血肉个体成为冰冷数据一部分,当良心与政治牵扯,各方势力胶着在两难困境,人类永远要面临「苏菲的选择」。
中学教科书一样的鸡汤和典范,简直不像是黑幽的英国片。能想到的破绽:重要行动用熟手操作,军事行动涉及政治外交有详细预案,军事行动现场由前线指挥官全权负责、不应被地球另一端的高层官僚密切监控和指手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