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吹的那么神乎其神,当然比欧比旺好太多。
这部剧塑造的是安多,怎么从一个收钱办事的雇佣兵,只考虑自己小家的人,最终决定加入义军的过程。
小时候他就和共和国的克隆人军团战斗过,但似乎对最终加入起义没有什么影响。
这一过程是非常的偶然,如果他一开始没杀人,如果他妈不是反抗过腐败的共和国,如果他妈跟他走了,如果他去旅游的时候没被抓去监狱,那他大概率不会改变的。
监狱的反抗,葬礼的对抗的确震撼人心。
问题就是推翻帝国又能怎么样呢?
自由了吗?
新共和国也会有腐败压迫人的一天。
星球大战想拉长时间线会如何?
无非就是共和国-帝国-新共和国-新帝国。
你搁这法国呢?
曾经的共和国议会腐败举国皆知,能运用原力的绝地武士却不愿为平民发声,把剑指向议会,而是谨遵议会意志,一副国家守护者的模样。
议会该亡,共和国该亡,绝地武士更该亡。
帕尔帕廷利用这点,再让国家感到军事危机,扩张自己的权力,就像凯撒、拿破仑、希特勒那样巧妙地让自己掌握大权,把一个无用落后的共和国无声地杀死。
现代思想似乎认为帝制就是不好,民主共和就是好。
我根据常识,根据启蒙思想家的论述,始终不知道这种观点依据何在,民主这个词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都是个负面的词。
托克维尔第一次相对正面评价,论述了民主的好处(当然缺点也列了很多),今天看来这些好处都是笑话。
一个充满了政治疏离和政治冷漠的民主国家只剩下民主的缺点(说的就是你,美国)。
有问题的是人,是人的罪。
有善待奴隶的奴隶主,有善待农民的地主,也有善待工人的资本家。
换种制度就能让人不贪婪、不好色、不懒惰了?
有钱了就能让人道德高尚了?
别做梦了。
与其指望制度能救人,钱能救人,不如盼着作为一种生物的人类早日灭绝。
这样就没有邪恶了。
自由主义、安那其主义、马克思主义都有讲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主张,甚至是暴力。
大多数人为什么要反抗?
只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被侵犯到难以容忍的程度,所以要求利益重新分配。
波利比乌斯早就提出了政体循环论。
不仅王朝会更替,政体也会更替,三种好的政体,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如果腐败了变成三种坏的政体,那么肯定会被推翻,接下来的政体有可能是其他的政体。
比如:君主制腐化成暴君制,一群贵族领导人民推翻建立贵族制。
三种好的政体各有优缺点,各有其适合的国家,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
从历史旁观者的角度这个过程仅是正常的历史规律。
不仅是在星战世界的构建上,更是与星战文化圈层、现实政治格局完成多维度的桥接。
《安多》或许不是今年最好的作品,但却是当下人们最需要的。
Chapter 1 星战世界构建星战拥有与现实相比拟的错综复杂的派别与势力,但是受限于早期电影工业与后期英雄史观视角,其始终无法摆脱家庭伦理叙事思维的桎梏。
这一次,《安多》将星战还予普通人,对星战框架进行了第一次反叛。
1.1叙事与风格三条线索——主角卡西安·安多从麻木到抗争的底层作战、义军联盟建立的上层谍战、帝国安全局的调查工作。
得益于主创团队Tony Gilroy(谍影重重)和Beau Willimon(纸牌屋)深厚的类型片经验与剧本编写,《安多》融合谍战悬疑、政治惊悚而进一步开拓星战风格疆土,其三条线索清晰紧密交叉推进,在本会落入俗套的地方写下温柔而深刻的一笔,也会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让人惊鸿一瞥。
主创Tony Gilroy与主演Diego Luna1.2特效与布景前传三部曲数字特效堆砌,后传三部曲特效精湛却景致单一,《曼达洛人》《欧比旺》过度依靠Volume导致背景扁平而割裂,星战作为科幻第一IP却总是无法完美呈现同时代最顶级的视觉效果。
《安多》在有限成本下做到了极致。
抛弃Volume而采用大量实拍,无论是阿尔达尼荒野、银河首都科洛桑还是纳金那监狱,都在实景选取上进行贴合文本的视觉设计,或者是纯粹绝美的天文视觉奇观。
帝国安全局借鉴亚美尼亚种族灭绝博物馆
纳金那监狱顶部视觉设计与帝国标志的相似
天眼奇观1.3音乐与文本虽然《安多》没有星战功臣配乐师John Williams护航,但Nicholas Britell依旧做出创新,在每一集开篇贡献出一版变奏的主题曲。
开篇的简单合成乐,随着剧集推进,有更多的管弦乐鼓乐成分加入,曲调逐渐上扬。
管弦乐、鼓乐在文本层面,即是一股股推动卡西安前进的力量。
在最后一集的葬礼上用相同乐器演奏主题曲,不仅回应了不断丰富上扬的片头曲选择,更是让一整季的安多弧光、叛乱星火这两大主线,在剧作和音乐上同时汇聚高潮。
Chapter 2 星战文化重组在本剧播出之前的两部星战剧集《波巴非特之书》与《欧比旺》过于依赖角色情怀,粗制滥造的剧本不断贬损星战IP价值。
而《安多》的主角卡西安·安多,五年前的《侠盗一号》便已呈现其结局。
所以,一个既不是绝地或西斯,也不会使用原力和光剑的义军成员,有什么故事值得用一部剧集讲述?
从剧集呈现来看,卡西安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一种危机-逃亡-新危机的被动模式,鲜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他没有强烈的个人特质,他只是无数遭受帝国压迫的众多麻木人士的一个缩影,直到某一觉醒的时刻最终参与义军革命。
而主创非常巧妙地处理好了这一时期,以安多为视点,深入窥探观察星战宇宙内部的运行结构——帝国不再是被主角宰割的工具填充和笑料摆设,而是拥有分明的官僚等级制度和司法体系;义军不再是完美的革命英雄,而是受困于派别分裂和鱼龙混杂而涣散无力;景茂不再是沙漠荒野,也可以是高楼林立、海边胜地。
星战的魅力在于其可以容纳万物,每个人都值得叙事,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描绘,《安多》对星战文化进行了第二次反叛。
真正的星球大战Chapter 3 重拾现实政治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这些星战设定的历史原型,在不断衍生迭代的全龄文化消费中逐渐失去身影,这也是为何《侠盗一号》结尾当义军惨遭达斯维达屠杀时,观众却在欢呼喝彩。
《安多》最能区别以往所有星战作品的,就是拾起星战设定的历史原型。
只有用极其严肃写实的语调,呈现帝国的铁腕统治以及义军革命的惨烈代价,屏幕前的我们才会重新思考当下的政治派别和格局,与《安多》一起进行第三次反叛。
在此,请让我直接引用剧中的宣言。
Luthen Rael
Karis Nemik
Maarva Carassi Andor
曼达洛人之后最好的衍生剧,但是个人感觉比较于曼达洛人那种西部风格这种悬疑剧的感觉是超越曼达洛人的,剧情慢但是推进有序,一集介绍人物,一集刻画矛盾,一集矛盾爆发,张弛有度,虽然节奏慢到前两集看的要睡着了但是这样的叙述能很清楚的讲好故事,比欧比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超喜欢bix)第四集第五集铺垫矛盾,第六集贡献了星战剧集世上可能是最好的一集,在阿尔达尼天眼奇观下的亡命抢劫看得我热血沸腾,第七集没有打戏但是文戏张力十足,议员的小心翼翼,帝国安全局内的勾心斗角,以及老太太的挺身而出,最可贵的是没有像俗套一样老太太一般pep talk安多直接起身反抗,而是继续醉生梦死,更凸显安多这种狗混子人设hhh反而比俗套更加使人物立体。
文戏张力十足剑拔弩张,基本没有武戏的剧集达到了了星战最佳 补一个八九十的剧评,八九十集塑造了一个高效有序的帝国安全局和一个冷酷又很工作狂的supervisor,还有就是塑造了一个更加冷酷的帝国监狱,在监狱里以囚犯之间的竞争来打消囚犯的任何反抗的念头从而以非常少的人手控制极多的囚犯无疑是非常高明的手段,以往的星战中帝国形象只有射不准的白兵被各种薄纱,仿佛只有达斯维达一人能打(还经常放水)一样,但是帝国的统治可是持续了几十年的,光靠手段高明的皇帝自上而下是控制不住的,安多剧集展现了之前星战真人剧集中前所未见的高效,冷酷以及有序,这是令人前所未见的,而且也写出了抵抗组织的隐忍和艰难,每次的行动都会有牺牲,第六集的伤亡,越狱时kino俯瞰着海面说自己不会游泳的无奈都是牺牲的一部分,反抗从来都不是毫无代价的,安多剧集非常好的做到了既展现出来牺牲又能展现出来希望,这是非常可贵的,与之前帝国的刻画一起我认为是本剧最佳的闪光点交相辉映撑起来整个剧本,将安多从小贼一步步推向义军。
坐等11 12集,看完回来更新ONE WAY OUT!!!!!!!!更新一个11集,本集类似于一个收尾,没有很多戏剧性,但是给出了一场非常不错的空战戏,这卢森的小破船也太强了吧跟打人机一样的hhhh更新一个12集,本集,怎么说呢,感觉就是有点赶,有点强行的把几条线捏在一起虽然处理的也还行,至少在逻辑上很靠谱,没有塔图因土墙一夫当关那么尬,但是属实差点意思,更像是为续集服务,整个剧集是一波三折的反高潮处理,同时我确实也更期待第二季了。
第二季快来吧!!!!
近年来最好的星战,非常有质感的剧集,设计一流,剧情上很有张力,在情感的描写上很有克制,实在没有想到,侠盗系列会有如此牛的剧集,非常的不星战,可以说是现实版的星战,比起前些日子的欧比旺简直是天地之差,非常推荐的星战系列,音乐,画面,服装,道具,节奏实在是对得起观众了,反向对比本土的剧集,差距实在不忍直视,希望系列能继续,值得追到底!
一美国媒体说《安多》之于星战系列,堪称其“Better Call Saul”。
这个比喻真是绝了,把2022年的两部绝佳美剧都带入其中,并且指出了《安多》是星球大战最佳衍生剧的地位。
而在我看来,安多可以说是一部歌颂普通人的革命史诗。
由《谍影重重》主创执笔的《安多》拥有近年来,至少是近十年来少有的,二战作品般的清澈感,或者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部二战作品。
二战作品的特征通常需要包括:广阔的故事舞台、厚重的历史和正邪分明的角色设定,而且必须紧扣人类命运的宏大主题——不是什么爱与复仇,也不是什么国家兴亡,而是人类对正义、良知的基本认知。
这也是为什么二战不好写,因为它有太多东西框定死了,但如果写好,却是完完全全地直击心灵,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又比如不朽的《美丽人生》。
最乐观的星战爱好者恐怕也不能否认,《安多》问世之前,星战系列作正处于尴尬期。
自打被迪士尼收购以来,卢卡斯时代长期以来的无序被终结了,星战的世界观被严格地锁定在官方可控的范围之内,无论层出不穷的66号令幸存者,还是那些奇怪的生体装甲三体人,都被框死在了传奇宇宙。
虽然失去了一些可能性,但有迪士尼庞大的资源供给支撑,星战似乎走在一条通往下一个MCU(漫威电影宇宙)的高速路上。
然而之后几年的发展证明,这个系列并没有像迪士尼最初预想的一样,沿着MCU的成功路径高奏凯歌,而是走上了一条诡异的盘山道。
围绕着天行者家族这条主线,达斯·米奇撸起袖子大干了一场,先是星球大战的新三部曲延续了天行者家族的内部伦理纷争,舅舅、外甥、爷爷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天行者和帕尔帕丁两家人恨不得联姻——后又有《妹夫》(游侠索罗)和《师父》(欧比王)两部一线明星主演的重点角色电影、电视剧。
可惜都收效甚微,最好的情况是大投资一部电视剧打了水漂,不好的情况是——正传的口碑甚至还不如打水漂。
所谓的“新三部曲”以创下系列最低豆瓣评分而结束但就是这么折腾,星球大战这IP还没凉。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那些和天行者家没半毛钱关系的外传作品,《侠盗一号》、《曼达洛人》,还有EA终于干了一会人事儿的电子游戏《绝地:组织陨落》。
《曼达洛人》前不久上线了第三季把这些作品拿在一起看,大致可以猜测迪士尼最初的运营脉络:重点主线作品必然是爆款用来收割大人气,主线作品之间,插入几部外传维持热度,如果外传做成小爆款,那么就是意外收获。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因为主线作品全部差强人意——粉丝们甚至戏称迪士尼的种种离奇操作——例如杀死系列主角、新主角的弱智离奇身世安排等等叫"原力恶心",星球大战在商业世界的节奏显然转变成了——通过外传作品维持人气,再出水平奇差的正传败人品。
经过新三部曲摧残,正传的公信力过低导致后续难以展开,迪士尼不可能看着星战放凉。
从这个角度去看,开发义军几乎是唯一选择。
此时此刻,《谍影重重》编剧吉尔罗伊带着《安多》,交出了一份令(至少像我这样的)星战迷和电视剧观众足够满意的答卷。
对吉尔罗伊稍有了解的人大概知道,这位仁兄早年间因为《谍影重重》一鸣惊人,而后又亲自执导,与乔治克鲁尼合作了《迈克尔·克莱顿》,《谍影重重》随后几部也都由其操刀。
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吉尔罗伊的个人风格"——那就是对"每一个情节的发展都要做出合理的解释",有时候宁可牺牲悬念,堪称合理界的王者。
整部电视剧十二集,吉尔罗伊为其中五集亲自撰写剧本,奠定了本作"二战间谍剧"的基调。
豆瓣9.1也是星战系列的最高分以这个思路来制作星战,结果便是《安多》呈现的是粗粝、丰满,充斥着为让故事主题信服而不厌其烦填充的细节,从每一个角落的描写入手,塑造一个栩栩如生的星球大战"社会"。
吉尔罗伊笔下,帝国不再是卢卡斯和艾布拉姆斯时代抽象、肤浅的扁平化管理家族式经营黑帮,而是一个组织严密、作恶动机充分,无时不刻不在为将其机制永远运转下去而吞噬资源的庞大邪恶官僚政权。
而反抗军和边民也不是看着夕阳唱着歌,要么被天行者拯救,要么只好等死星过来"boom!
"的背景板,而是各自面临着真实的困境。
财政问题、帝国追查、边境年轻人的困顿,这些在过往星战系列不曾以太多笔墨呈现的人事物,都在吉尔罗伊的短短十二集电视剧中纤毫毕现。
一部歌颂银河帝国平民的革命史诗,也就此诞生。
2.离开故乡的安多,被义军安排到了一个比家乡更偏远的偏远行星,筹划一次重要的秘密行动。
安多的前半部分故事就是围绕这场黄金劫案展开。
一帮“乌合之众”,为了一船"金条",深入帝国统治的薄弱点,最后满载而归。
安多的临时队友,遗留下的笔记或将成为银河革命者们的《自由宣言》这个单元,我愿称之为手把手教你劫皇纲:整个故事事无巨细地为观众描述了一次秘密行动如何筹划、如何展开,过程中要照顾到哪些要素,会出现哪些意外情况,如何应对,成事儿以后的逃走路线,都被在电视剧中准确地呈现出来。
然而在这个单元,真正的精华被藏在了帝国军官的闲谈中。
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哨站指挥官轻松地和副官聊起了帝国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润物细无声的操作,"引导当地人民走向文明"的。
这座叫阿尔达尼的星球每隔一段时期就会穿越宇宙中的尘埃带,当宇宙中的尘埃划过行星大气层,就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华丽流星雨。
在以放牧为生的阿尔达尼人心目中,观赏流星雨是周期性的、有宗教意味的节庆行为。
每当日子近了,星球上的人们就拖家带口开始远足,来到观赏流星雨的最佳地点,就像我们星球上的人们度过每一个周期性的重大节日一样。
而这个地点,"恰好"就在帝国哨站门前。
帝国自然是无法容忍这种"野蛮行为"的,他们一开始是例行禁止,为当地人"朝圣"制造物理和心理上的困难,接着利用当地人对帝国的厌恶,假惺惺地提供"帮助",一套组合拳下来,终于用七年时间,将朝圣人数从一万五千减少到不到六十人。
另一边,当帝国严格控制本地民俗活动的同时,又开始推行新习俗:帝国观礼节。
这个节日类似帝国的国庆节,庆祝地点就在距离哨站不远的工业园区。
当阿尔达尼人来到园区参与活动的时候,还可以留意一下帝国提供的工作机会。
这样链条就通畅了,先让阿尔达尼人失去传统,这些失去传统的人很快就会被新的传统取代,接着会变成帝国的人口红利,成为帝国统治整个银河系机器的一个小小的螺丝钉。
先严厉地禁止你,接着又允许你"有限度"地进行,你接受了这个方案,就进入了帝国对你的教化,慢慢你会觉得帝国观礼节更方便限制更少,也就不再选择遵循自己的传统了。
帝国军官们都深深懂得这里蕴含的机巧:你给他们选择,他们就会执着于选择,忘记了你一开始就没有给他们想要的东西。
而在随后的水电站监狱单元,更展现出帝国统治术的炉火纯青。
安多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准确说只是在度假村买啤酒的路上,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了这座监狱。
这是一座极干净、整洁的封闭环境,犯人们进行007的高强度劳作。
狱卒们巧妙地将犯人们分类成彼此对立的群体,让一个车间内的囚犯彼此竞争,通过奖惩分明的制度来让犯人们完成自我管理。
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在为帝国完成一项大任务,但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做的什么。
他们只需要知道做好了就有奖励,做坏了就要受罚——实际上,完成任务的奖励不过是每天吃到的糊糊有一点味道而已——但这就足够把"胜利者"和"失败者"区分开了。
这听起来像不像某些大公司的"团建课程",通过设立一个侮辱人格的惩罚,让参与课程的人彼此竞争,来实现所谓的"能力提升"。
只是安多中,这种竞争关系到生死、刑期。
在每天"力争上游"的满足感中,看到自己的刑期又减少了一天,心里想必也是暖暖的。
直到一次意外发生,囚犯们发现,帝国从没想过让他们出去。
所有的犯人都会在刑期结束后被转移到另外的监狱,一直劳作到死。
当他们决定反抗时,才看到帝国暴戾外表下隐藏的恐惧与虚弱。
而基于真相达成的共识有多么可贵,以及普通人身上彰显的勇气有多么动人,也在这场银河越狱大戏里被彰显得淋漓尽致。
安多所在监狱小组的组长基诺,在得知“根本逃不出去”这一真相之前,一直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只为了给自己和组员攒积分,早日重回正常生活——这也是大部分“犯人”的共识;
而在得知真相之后,这个此前遵从帝国一切指令的普通人,开始了蜕变。
因为觉醒,这个本来就具有领袖气质“带头大哥”,不再是维系帝国监狱运转的一员,而是成了凝聚所有囚犯,重塑“只有逃出去才能活下去”这个全新共识的关键人物。
这便揭示了真相之于革命的重要性:谎言滋生的共识,带来的是顺从与苟活,巩固的是压迫人的秩序;而基于真相的共识,则会唤醒普通人身上的勇气,继而让反抗发生、冲破枷锁。
不会游泳,明知自己无论如何也逃不出去的“带头大哥”,依然选择呐喊出了一段囚犯版的“自由宣言”,其中就包括那一句震彻整个帝国监狱的“One way out”;
以及深知生存机会渺茫,但坚定地告诉安多“人们必须知道真相”的路人狱友梅尔什;
他们最终选择反抗的目的都已不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在得知真相后,终于不再压抑心底那未灭的正义感,继而焕发出人类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勇敢。
在正传中“无名”的这几位小人物,成了《安多》中最为动人的存在。
对于英雄人物的成长,他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革命的火种,也正是在这一个个变得勇敢的普通人身上得以燃烧,最终燎原至整个银河。
因为《安多》,银河系革命史诗的动人篇章,也就此落到了这些普通人身上。
3.在过往的星战作品中,帝国的形象多数片面且抽象。
他们在电影和动画中通常有一群愚蠢的将军,带领一群愚蠢的大头兵横行乡里,大多数时候这些人愚蠢又无能,但他们生气起来,就会炸爆一整个行星。
到了前传三部曲,帝国的形象变得有点丰满了,人们可以知道这个腐朽的帝国自一个腐朽的共和国而来,公序良俗的腐坏最终让人们投入了皇帝帕尔帕丁的怀抱,而这一切都是西斯处心积虑的阴谋,而西斯阴谋最重要的一环是——以后代为软肋去威胁一个据说是弥赛亚的绝地武士——然后他们就成功了。
到了新三部曲……什么新三部曲?
到了《安多》,吉尔罗伊不吝惜笔墨地对帝国统治的上下层进行了精细的描写。
上到帝安局内部的kpi、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领导利用下属内斗保住自身权位;中层有军官为一纸调令绞尽脑汁讨好上级;下层则是处心积虑寻找帝国国民的软肋,只为一个实现自身价值、"以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机会。
一个血肉丰满的帝国便被构筑出来——帝国从抽象的脸谱式坏人形象转变为了更加具体的人和政策的集合体——它甚至还像第三帝国一样保持了一个议会。
于是我们终于清晰地看到,帝国是一个为了完成西斯邪恶目标而存在、又为了持久存在而持续作恶的、空前庞大的现代官僚机器。
当我看到帝国统计局巨大的办公场所内,数以万计的员工埋头计算时,胸口登时一闷。
可以说,安多完整展现了帝国为什么存在,也完整地展现了帝国毁灭的原因。
帝国不是一个抽象的邪恶概念,它深深扎根在帝国国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人们努力的目标,进入体制成了稳定、安全的象征。
你看安多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街溜子,只要有点小钱马上就去三亚旅游了。
而西尔卡姆作为西斯光芒照耀下的后浪就努力太多了,因为他明白只要顺从帝国、进入体制,为这个政权添砖加瓦,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虽然也仅仅是生活在帝都筒子楼里不愁吃穿,但总比出门买瓶啤酒就被拉走判无期丢进工厂007好得多。
在全帝国官员们不懈的努力下,帝国毁灭齿轮也因此开始转动。
像帝国这样以"安全"为名义,对全体国民进行监视和控制的超级统治机器,想维持其存在本身就要消耗巨大资源。
为了得到维持其存在的资源,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把手伸进人民的裤兜里,把需要不需要的钱全部掏出来。
想要掏出来,就需要人民的顺从,而要顺从,就要继续维持高压统治。
这种统治的一个要点是,不能让被你统治的人舒服,要让他们疲惫、惶惶不可终日,因为他们一旦舒服,就会持续地积蓄力量,有力量就有勇气,最终导致帝国的手伸不进大家的裤兜。
但导致统治终结的情况往往是,政权对被统治者的恐惧与日俱增,他们惧怕人民的反抗,所以加倍压迫,以至于大家太过于不舒服,只好揭竿而起。
在这种反动统治中,中下层官员的不作为,往往是一种维持统治的必要行为。
帝国铁拳砸过来,地方官员没有贯彻到底,让拳头的力量减弱了,石头和鸡蛋相安无事,大家就能苟延残喘下去。
偏远小镇的治安官本就是这么个闲差,混一个有钱拿事儿不多,可以睁一眼闭一眼。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摸鱼生活,恰巧成为了帝国和国民之间的润滑剂。
这时候,偏偏来了一位年轻有为的西尔卡姆,为逮捕一个敢于挑战帝国权威的犯罪分子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如果西尔卡姆知道帝国的最终结局,不知道他还会不会像现在这么努力。
只是我们至少知道,要是西尔卡姆眼里容下了沙子,凯恩也不是那么想证明自己,安多能被网开一面,变成一个普通的地方恶霸,他就不会被反抗军招揽,也就不会在五年后组织侠盗一号小队,死星的重要情报就不会泄露,被一炮炸烂的就不会是死星,而是卢克天行者和阿克巴将军,甚至安多本人,还能像赫特人贾巴一样,作为地头蛇为帝国出份力;而安多的母亲也可以在儿子的陪伴下颐养天年,她的遗言就不会成为点燃全银河系人民怒火的火种,反抗军得不到有力的支持,皇帝的国家还会长治久安。
从这个角度讲,正是这种"为了使帝国变得更好"的不懈努力,成了毁灭他们寄生体制的导火索。
能够被如此细小的失误引发的蝴蝶效应引向毁灭,也昭示了这样的一个帝国空前强大,但同时也是脆弱的。
整个帝国一体两面,一面是色厉内荏,一面是虚弱敏感。
前文提到的水库监狱,狱卒人数少得可怜;那个扬声器里低沉恐怖声音的主人,嗓音又尖又利;大头兵们不满自己的待遇,地方人民对帝国统治恨之入骨;雷达和密探也无法辐射的角落,反抗军蠢蠢欲动。
帝国就像一个即将爆炸的高压锅。
正因如此,他们才需要"雷霆手段"来震慑帝国国民。
4.反抗军的一部分人也发现,要让帝国灭亡,必先使它疯狂。
有光明的地方必然有阴影存在,安多同样提供了一个立体的、不是完全光明的义军形象。
同时也是星战史上最复杂的义军形象。
义军不再是正传中除天行者家族的亲朋好友之外全部低效混乱、只会在危机时刻大喊救命、天行者出手解决危机后再为他打call的粉丝团,而是一个为了目标不懈努力、不惜弄脏自己双手、又深知何谓底线的地下组织。
这又引出了整部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主题,反抗和代价。
支持义军的议员为了打通关节,不得不卷入肮脏的内线交易;当义军卧底希望为了妻儿安全退出时,得到的回应是——没有回头路可走了;义军对不安定因素安多的初步处理决定是秘密处决;而全剧英明神武的老地下工作者卢森宛如黑暗原力化身,虽然追求正义,但却时刻游走在道德底线的边界。
这些描写无不在反复强调反抗与代价的密切联系。
而帝国愈发强力的压迫——例如买啤酒判无期——则告诉你,反抗意味着你很难重返"正常生活",但不反抗就没有"正常生活"。
剧中通过角色的言论、行为反复强调,要反抗,就必须要做出牺牲。
但又处处强调,不可轻言牺牲他者。
安多在越狱过程中身先士卒,卢森也可以为了任务孤身犯险。
而当面对友军遇险,通风报信将导致内线暴露满盘皆属的艰难抉择时,却无语凝噎。
这就让人想起了最近非常火爆的某科幻电影。
"五十岁以上出列!
"之干脆利落,简直是冲着"成为你的童年记忆"去的,好似99年春晚那句味道极其相似的台词。
可我看到这一幕时,想到的只有二十年前,在说出那句台词的演员的家乡,听着家门外凛冽寒风为明天吃什么发愁的下岗工人。
很遗憾,我的父母也在其中。
人们执着于讨论究竟那部电影情节设计是否合理时恐怕已经忘了,原作小说一开始就讲,那是"刹车时代"几十年后的故事,在此之前,"全人类统一起来",使地球自转停止,刹车之后海平面上升、城市荒废。
至于为了刹车而死去的几十亿人,原作一笔带过,电影语焉不详。
说白了,这是一场拉上全人类的豪赌,其中绝大多数人还没有权力不同意。
你我都知道,相比在加速时代为了争一口恶气脑浆子都楔出来的专家和领导们的后代们,我们更可能是早在故事开始之前就被牺牲掉的那绝大部分——当然,如果你有自己绝不会成为被牺牲掉的那一部分的自信,就当我没说。
有人会说“如果那些人不牺牲,人类就灭亡了呀!
”——可是那些被选中活下来的人灭不灭亡,和就要被迫死去的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在那部电影中,这种冷血被影像化成了少数人甘愿牺牲的热血沸腾。
不论创作者的初衷如何,他们在故事设定与表现形式上,都对正义化、崇高化的“牺牲美学”上做足了肉眼可见的文章。
而且,这“让人忘记自己没地儿住”的热血一幕,对于把牺牲进行崇高化、正义化这件事的作用,银河帝国以及类似组织的上位者们是乐见其成的。
首先,在源头上,不可抗的天灾设定,不仅可以让享受牺牲好处的决策者们不必背负道德压力,更可以避免观众做不必要的联想:真实历史中上演过的大规模牺牲,多半因人为的决策而引发,而非自然灾害。
继而,观众也就不会做出警惕野心家,警惕权力膨胀之类的多余思考了。
再看表现形式本身,坚定的自我牺牲口号,加上激昂的背景音乐,把本是残酷的牺牲场景灌满了感动,大多数观众高呼“燃哭了”。
于是,“是否必要”“能否避免”之类的辩证思考,也就没有多少存在的空间了。
所以,两部同样涉及牺牲的文艺作品,对牺牲的本质展现却是如此不同。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面对友军受难的一幕,卢森与索·格雷拉不得不被动面对艰难抉择时,空气霎时凝固。
索绷紧全身肌肉无奈地吐出 "For the greater good"时,卢森只是淡淡地回应一句"Call it what you will"。
"随你怎么说。
"这是整部电视剧气氛最为凝重的时刻。
随你怎么说,这都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哪怕它"为了更伟大的事业"。
这里引发观众独立思考,同时拒绝将牺牲崇高化的意味非常明显。
折射出吉尔罗伊对牺牲的看法:"即使牺牲必然发生,也应该避免认为牺牲是一种必要手段"。
这不是告诉你该不该做出牺牲,而是在说牺牲发生后不能美化牺牲。
不是拥有了崇高的动机之后就可以忽视被牺牲掉的人,决策者与受益者就可以不必背负道德压力,更不能当那些被牺牲的人感到不满时,他们却再来一句:“你还想怎样?
”文明的前进要依靠的是智慧和良知,是面对暴力的勇气,而不是牺牲他者保存自己的"大方"。
我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人会混淆无法避免和必要的关系,用迫不得已作为理由来让弱者牺牲哺育强者。
“这样强者才能为你代言呀。
“他们说。
然而狮子从来不是羚羊的头领,历史上每当强者拥有对弱者的生杀大权时,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吃干抹净。
人类文明也从来不是在保存一部分和牺牲一部分的选择中前进的,恰恰相反,所谓的正义,往往就是为了弱者不必牺牲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当一部分人决定牺牲掉另一部分人并决定使用暴力时,另一部分人的反抗才是激励我们走到今天的基础;而那一部分决定牺牲别人而自身毫发无伤的人,曾经披着无数华丽的外衣,却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歌颂普通人这一点在最后一个章节里表现得更为直接故事的结尾,原准备对安多守株待兔的帝安局探员被愤怒的民众淹没,安多和朋友们飞往宇宙,一切好像天翻地覆。
另一方面,帝国依旧存在,死星建造进展迅速,局势愈发紧张,卢森也不得不收掉作为义军交通站的帝都古董店,一切好像又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但距离那个光明到来的日子,只剩九年了。
在汪洋中的独立监狱里奴役莫须有罪名的普通人来建造死星的配件,隔绝信息,“服役”期限结束的人又被送往另一层继续干活,帝国的奴役永无止境。
敢反抗就整层电死,这是多么令人畏惧的极权统治啊。
但是也有人在暗中谋划着他们的革命事业。
革命者是伟大的。
极权的压迫是残忍的,但革命也同样是残酷的。
孩子会成为政治斗争、联盟,和革命的工具,甚至需要看着自己的人赴死却无动于衷。
以为自己是天选之人,但到头来也只是任人宰割的棋子,用完就可以丢掉甚至灭口。
在政治背景动荡之下的普通人,实际上并不在乎到底谁是统治者,帝国也好,新共也罢,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真正的对rebellion 的纯粹拥护者早就死在阿尔达尼了,但我永远也无法忘记那惊为天人的陨石雨,帝国飞行员没有生命维护系统,和Freedom is a pure idea.再也没有比安多更好的星战剧了,除非是安多s2。。。
安多把星战的故事从绝地西斯,天行者家族脱离出来,不只局限在几个人的故事和两个势力的对抗,他把故事带到了这个革命大环境里。
背景是不可忽视的,达斯维达和卢克的光芒可能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星战背景本身的魅力。
这就是我很喜欢安多的原因。
很喜欢这部里对rebellion和帝国两边的刻画。。
个人感到非常惊艳的点是,发生在Aldhani和Ferrix这两个星球上的反抗行动都是跟当地重要的文化仪式紧密相连的,而Empire软硬兼施推行homogeny和authoritarian principles的手段也包含着剥夺这些文化、让囚犯们忙于追求效率而非思考,这是一层隐形但又至关重要的战线。
Fascist regimes sought to eliminate social and economic disparities through authoritarian state control。
而本土文化和信仰是身份构建和社群的印记,本身就带有抵抗性,抗拒被同化、被一概而论、被斥为异见。
更重要的是,这些培育着某种理念、某种希望——那些仪式和吹奏,镇民和族人心照不宣的聚集,在黑白明暗交界处克服恐惧和厌世,炫目的星光和服饰油彩,这是文化的记忆和重量,给人目标、传承和使命感,给人向往之物以及要守护之物。
bravo星战的博大世界观从来不止于探索宇宙或满足wanderlust的好奇感本身(当然这也是极为迷人的一部分),而是这些风物文化和故事经历怎样塑造了这些星球上的人们。
多线叙事我很喜欢,这是无数小人物组成的大图景,银河的历史命运就在这样私人又归属族群的记忆中逐渐刻下,像砖石砌成广厦然后轰然炸响,火炎昆钢玉石俱焚。
尼采说他可能是唯一一个真正理解了悲剧的人,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能是不多地真正了解革命深度的人,在德里达所说着魔的状态里,那些人走到了人类现行的尺度无法预估的深渊,他们躲避光亮地活在暗夜,面对面地嘶吼也无法传达至彼此的孤独、沉默终日纠缠,他们随身携带着荒漠,就像福柯和卡夫卡全面理解了权力,理解它的运行、根基、图示那样,这些活在永恒梦魇里的人们,怎样的创作才能企及他们的位面呢,也许他们只能通过邻近者来揭示,像是通过安多。
安多毫无疑问曾经坠入无依境地,那种坠落的感觉,无从抓住什么来抵抗的绝望,那种太早发生在他的经历中而因为抚养人的死又一次被重复的恐惧的僵直,决定了他的那种虚无式的否定意识,在他加入任务时他清楚地说共和国、反抗军什么的,一切都是白费,这种折磨迫切需要足以对抗自己记忆的拯救,从而彻底的松动记忆重复地刻写,治愈自己。
他寻找自己的妹妹,在他自己不会接受的幻象里试图挖掘这种能自己能得到治愈的奇迹。
rael能为了他冒险而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都曾体验过那种坠落的恐惧,而目标始终不曾出现在时间里的踌躇、茫然,在已经走得这么远了之后,仍旧在困扰着他,那双始终看不见光明的眼角拉下来的双眼,还有那紧锁着的眉头,和几乎无法与别人轻松沟通的姿态,仿佛所有的通道已经被永远地关闭,仿佛历史发生的太慢甚至还不如不曾发生,还不如令人彻底绝望,而努力敞开通道的他们也只能在那种至深的、无法与人言说的罪恶感中藏身于孤独,思索会不会有一个结局,思索这样的堕落是否值得,是否这样的堕落至少能赢来些许自己都不能看到的改变,能有些许安慰。
这样的承载和肩负,这样的重力却是在不停歇地自我怀疑、审判中行使赋予自己的使命,甚至是以想要拯救他人的名义牺牲小部分人,推进这个他们所规划的历程。
rael面对自己的分裂和疯狂,他一再重复自己没有失控,但毫无疑问在对安多招募和bix的求救时,他控制不住自己,包括面对另一个反叛军首领时他的坦诚,他想要逃离,逃离这个他不知道叫什么的而被sow命名为war的领域,逃离这个只有他被指名的审判。
所有伟大革命都会被拖入战争领域,在这个直面死亡的威胁下,足够强力的价值苏醒它为以死亡为代价来赢得未来的决心,他是那个把人们拖入战争的人,为了不知道会不会赢得的明天。
Rael能够明白安多想要逃离的是什么,他也应该明白金钱对于安多来说富有多重意义,切实的意义,安全感,摆脱贫困、劳役的自由,能找到一个空间,在那能屏蔽帝国的信息,能获得稍许的平静,也许能让他忘记那些他无法摆脱的东西,至少能因境况的改变获得少许的舒缓。
革命小队的其他人不能够分享他的孤独,因为他是秩序间促成战争发生的承罪者,决断的主权者,没有王冠的君王,他一再对安多说能给他一个确实的东西,即对帝国的反抗,就像他招募其他人说的那样,他是这一种秩序的担保人,负责筹划顺利实现,负责路线的选择。
也许在未来他会被作为代价放弃掉,为了团体的利益,为了这场战争名义上的正确,团体不会冒这个风险。
第八集的争执,Rael看向kleya怀疑的眼神仿佛印证着这个判断,就像kleya会为了rael的安全杀死安多和牺牲自己一样,她监督着这台机器的顺利运转,而自己也是这个机器的一个零件。
清晰的意义对于革命小队的成员来说,意味着他们都是Rael所说他需要的那种英雄,那种能够承载着价值并载重前行的英雄,无论这种重量意味着什么,家族的反叛、亲人被杀害的仇恨、爱人死去的愤怒、伟大理想,它们都因为与丧失进行衡量而更加坚实,而Rael自己说,他是一个害怕的懦夫,他无可挑战的权威建立在付出的悲哀上,就像他被提问时迈向对方的姿态,那种能在一个逼近距离里让对方更直观的感受到自己所毗邻疯狂而又能进行下去的程度,那种驯服而承受住绝望的威吓。
复杂的意义、踌躇、犹豫、审判、立法,Rael身上有着复杂的重影,他在安多身上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他能够对实际的实力做出判断、比对,没有冲昏头脑,看到了他复杂的处境,还是他逃逸的可行性,还是看到了又一个英雄,或者是一种不会迷失的特性,他所缺少的而且愈加怀疑自己的东西,或者某种更为根本的,看到安多即使知道参战双方实力的悬殊,仍然选择了抗争的这份信念。
亡灵叙说着帝国的黑暗,永驻的黑暗,像是他的内心,也是他远眺的这颗被镇压的星球,在这样无论从哪种精神还是现实意义都无力挽回的时刻,他回到飞船,安多出现在面前,他仿佛看到了永远会在的那个确认的时刻,那个黑暗滋长也无法毁掉的,永在地对信念的投注,即使以死亡为代价。
就像他十五年前誓言革命时的那份坚定,起义建立在希望之上,他看到了自己已经怀疑到甚至没有那种惯性就能立刻丢弃的凭依,他在永劫不复的诅咒中越坠越深,徒劳的垂下手中的武器—握地越紧就越难把握,看到了一个在明知自己会被杀死仍然要投注的年轻人,一个在处境如此复杂而依然在活命与抗争中做出了艰难抉择的年轻人,感受到了触动,仿佛天眼打开般炫目,无论古老还是压抑,无论沉睡还是黑暗,都会投身其中的感召
为什么腾讯 爱奇艺都看不了《安多》 为什么?
网络也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在睡觉 我们在沉睡 生存就是不抬头看吗 在笼中?
权力?
权力才不会害怕这么多 4K 星球大战 安多 自由宣言_哔哩哔哩_bilibili有时候,斗争似乎希望渺茫,我很清楚这一点。
孤独、迷茫,面对庞然大物般的敌人,但记住,自由是一个纯粹的理念。
它自然发生,不需要指导。
随机的反抗行为,在银河系全境不断发生。
数不清的战士们还不知道,他们早已加入这项事业。
记住,起义的战线无处不在。
哪怕最小的反抗,也会推动我们的战线向前发展。
还要记住,帝国丧心病狂,渴望控制一切。
因为它违背自然规律,暴政需要持续的维护。
就像堤坝会开裂漏水,权威是脆弱的。
压迫的背后是恐惧,记住这一点。
要知道,总有一天,这些零星的冲突和战斗,这些反抗将汇聚成洪流,冲垮帝国的权威。
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最后一击,就可以推倒高墙。
记住这一点,全力以赴。
Calm. Kindness. Kinship. Love.I've given up all chances at inner peace.I've made my mind a sunless space.I share my dreams with ghosts.I wake up everyday to an equation I wrote 15 years ago from which there's only one conclusion, I'm damned for what I do.My anger, my ego, my unwillingness to yield, my eagerness to fight, they've set me on a path from which there is no escape. I yearned to be a savior against injustice without contemplating the cost and by the time I look down, there was no longer any ground beneath my feet.What is my sacrifice?I'm condemned to use the tools of my enemy to defeat them.I burn my decency for someone else's future.I burn my life to make a sunrise that I know I'll never see.And the ego that started this fight will never have a mirror or an audience or the light of gratitude.So what do I sacrifice?EVERYTHING.
胡编滥造也要凭本事,安多就做到了。抗争想象中的古典主义暴政,实际的无政府主义暴徒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总有一天,这些零星的冲突和战斗,这些反抗将汇成洪流,冲垮帝国的权威,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最后一击就可以推倒高墙” 2022.11.27
偶像剧是吧😅
没看出有什么好的,断断续续看完的,不想再追下一季了
没什么突出亮点,隐隐嗅到有意识形态渗透的意味。工人阶级领导人民得解放,反帝官封,三座大山似乎也有所指代,起义军游击作战,流血牺牲,所为大义。甚至有点熟悉的革命历史剧的味道,只不过这个是星战版。
版权卖给迪士尼的一大恶果就是无论什么题材都会多多少少掺杂上漫威式插科打诨,浪费了这么好的主题,节奏好拖沓,第七集弃。男主刮胡子后没法看,胡须是脸型欠流畅、肌肉走向崎岖男人的最好医美。
太牛了,帝国被无数次和法西斯联系在一起,《安多》却是唯一一部革命剧集,安多就是被时代命运选中的星星之火。而且妙就妙在不拘泥于讴歌起义军的正义,同时露出了硬币的另一面。欧比旺团队,你看看人家,你们哪有脸写出那堆垃圾。
各方面都非常一般,节奏磨磨唧唧,角色也没什么魅力,不知道哪来这么高分
不吹不黑,比曼佬好看,D+星战剧独一档。和《侠盗一号》相似,没有太多“星战元素”,对于星战世界观的使用相当克制,几乎没有(拉踩的就是你欧比旺)。整个剧的母题就是“革命”:什么是革命,为什么要革命,该如何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介于《悲惨世界》和《悲惨世界》之间的感染力,已经远远超过星战正传电影承载的叙事力度
为什么星战系列看似投入很多,但拍出来的效果总是这么无聊,一个中规中矩的剧情却拍得大费周章莫名其妙,十分啰嗦又言之无物。制作不能细看,前一半本质和横店拍的抗日谍战无区别。后面越狱还稍微有点新意。谍战线很模式化,新瓶装旧酒,像用大数据拼凑出来的东西。
继承了rogue one的风格,星战不只是light saber对决,也有小人物们的尊严和奋战
是不是22年封控把这些评论关得都抑郁到自我带入了?这简直就是星战IP所有电影电视剧里最无聊的一部。大量拖沓冗长无聊且跟主角无关的帝国政治内斗。越狱整场戏虽还算有看点,但对主线的影响太间接了,整场全删了也不影响最后两集的剧情。按西菲尔德戏剧理论来说,主角安多在态度、观点、目标、转变四大元素中仅均在一点心理上的转变,在前期袭击帝国时只是个雇佣兵,后期监狱里直到发现根本不放人后才开始反抗,大量篇幅处于漫无目的的状态。反正只要一涉及到民主和专制的主题评论区就一片高潮,个个自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充满着优越感,仿佛全世界只有他看到了压迫,回到现实后却连到点就走反抗加班的勇气都没有。
新希望不仅仅是绝地武士这样的大人物带来的,也是由无数像安多这样勇敢反抗帝国的小人物带来的。
星战“现实主义”,在正统叙事里无人关注的角落,黑暗侵蚀之下燃起新希望的燎原星火。第3集一个小高潮,6、10(名不虚传)、12三个贯穿反抗主线的大高潮,节奏、情绪推进把握得太棒,几段标志性演讲都煽动得恰到好处。可惜没在刚上线那个最应景的时点看,不然劲儿肯定还要大得多。好喜欢结巴的机器人小B。9/10.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904725166/
作为一个中国人来看觉得有些理想主义
永远都不要相信豆瓣评分,尤其是这种粉丝向的剧,开头慢热还想着坚持一下,结果内容松散没有任何代入感,一堆人打高分。。还有人说比曼达洛优秀?拜托,吃点好的吧,曼达洛人哪怕不是星战迷也会让观众变成曼达洛迷
第三集看到一半弃,第一集还是不错的,后面越来越差,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对星球大战宇宙不熟的缘故,第三集一塌糊涂,一个盒子前面大把时间在闲聊扯淡不去拿,一定要等帝国士兵进屋了才想起来,啊,盒子没拿,我要去拿盒子,就tm傻逼的,看的真是受不了,跟曼达洛人比差了十万个星球大战。特意点开了第六集看了下,一样的垃圾,哎,这被吹嘘的,真是tm引起极大的不适!
7/10。补充了叛军、帝国议员和底层官吏的视角,扩展出一个复杂危险的政治背景:形如虚设的议会不再体恤人民,围成圆圈、上下分列多层的议会上政客们纷纷熄灯,拒绝女议员的民主倡议,她只能和邪恶的财团联姻以向幕后策划抵抗运动的古董商输出资金,所有这些独立和临时的行动将革命火种渗透到整个银河系;不同星球的殖民景观串联起安多隐忍待发的个人史,他没有因为抢劫而是以游客身份被任意审判入狱,在海洋环绕的水坝监狱,发达的科技构造了集权统治,轮班制度和导电的地板、深不可测的靠手语才能从最底层传话的透明通道,都表现了权势面前生命的渺小,而主角零星的童年回忆、和母亲的对话透露,安多的养父被暴风兵镇压、吊死示众,已然确定了反叛思想,最终和母亲葬礼上采石场的民众一起冲击强权。星战系列真的缺乏亮点,稍微有点人物弧光的都有高分。
四集,弃
对话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