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维。
59岁。
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已经奉献了43年,性格刻板,讲原则,脾气古怪执拗,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居住的小社区晃来晃去,指责邻居家的狗狗随便便便,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将孩子们空地上的随手乱丢的玩具摆放整齐,搬动随意停放的自行车回归正常位置,诅咒身上掉了毛的喵星人,他被邻居们背地里称为“地狱来的恶邻”。
就是这样一个愤怒的恪守常规的普通邻家老头,他决定去死。
可是死神貌似总是不待见他。
不愿带走他… 准备好了上吊的绳子,那结实的勾子在屋子的正中央,他是那么从容的站在凳子上,在那之前他整理好了仪容,喷了香水,然后把脖子套进了绳结,可不凑巧的是他的新邻居一家刚刚搬来,男主人帕特里克显然不善于驾驶带拖斗的车子撞坏了欧维的邮筒…而这注定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迷人相遇。
这一对话痨夫妇帕特里克和帕瓦尼和他们的话痨女儿总是不经意的给欧维找各种麻烦,每次他要寻死的时候,镜头总会闪回几十年前的画面去。
原来这个老头曾经也是萌萌的小正太,也是英俊潇洒的俊俏少年。
幼年就死神就夺去了母亲,而欧维印象中父亲第一次拥抱他的情节也看的我泪目,他已经失去了妻子,不能再失去儿子了。
小小的欧维就像是挂在父亲身上,不肯松开拥抱的手。
少年时候的欧维又失去了父亲,执拗的性格让他备受排挤,在失去了房子之后,一次火车上的偶遇让这个人生中仿佛只有黑白两色的小伙儿迎接了生命中的斑斓。
红色的复古系带高跟鞋,一个棕色短发,爱看书自带阳光元气的女孩索尼娅。
她成了他的妻子。
那一天,她和他一起跳舞,他笨拙的样子又好笑又可爱,她说,我们即将要做父母了,他木讷的脸上依旧看不出惊喜的表情。
但行动力去不思茶饭的去给即将诞生的宝宝做婴儿床去了,也许一开始我并不明白,美丽的索尼娅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愣头青,看到这一刻,我好想明白了幸福的奥义,爱不是靠说,而是要靠做的(请观者不要自行变污,虽然我也有一语双关之意,咳咳…)。
索尼娅是这个世界上最懂欧维的人,她说,爱一个人就像是搬进一座新房子,一开始你会爱上新的一切,但饱经岁月的房子总会变得陈旧,你会因为它的不完美而不再爱它,之后你会慢慢熟谙这些瑕疵,这就是专属于你的归属感。
这不仅仅是幸福的奥义,还是生活的奥义。
电影里最打动我的,应该就是欧维和索尼娅相濡以沫的爱情,彼此都是最懂对方的。
死神依旧不依不饶,一次意外他夺走了索尼娅肚子里即将出生的宝宝,还让她后半生坐上了轮椅。
车祸发生的一刻,欧维去了卫生间,甚至都不在索尼娅身边,很难想象那一刻这个女人有多慌乱恐惧。
可即使是坐着轮椅,她也依旧用她的阳光照耀着欧维和周围的人。
在屡屡面试遭到拒绝的时候,索尼娅没有放弃,甚至鼓励把悲愤化为力量的欧维,“我们选择死亡还是努力活着呢?
”欧维晚上开车用木头和钉子做了一个残障人士的辅道,这个男人真是太强大了!
也难怪欧维会一生都对这个阳光灿烂的女人着迷,在她之前,他没有过真正的生活,之后也不再有。
六个月前。
患了癌症的索尼娅最终被死神带走了。
欧维承诺会跟她一起去,他怎么放心她一个人呢。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同名原著小说里说到“死亡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最大的动机之一。
我们其中一些人有足够时间认识死亡,他们得以活得更努力、更执着、更壮烈。
有些人却要等到它真正逼近时才意识到它的反义词有多美好。
另一些人深受其困扰,在它宣布到来之前就早早地坐进等候室。
” 欧维每天都会拿着鲜花来到索尼娅的墓碑前陪她。
铺个报纸躺着,就像是她真的在他身边,要么就坐个小板凳,和墓碑并排坐着聊天,那只叫恩斯特的肥猫,它和欧维一起来看过索尼娅,就像她未曾离开过一样。
观影过程中,时而被老爷子逗乐,时而又潸然泪下,这个小小的社区真像个温暖的大家庭,每天坚持巡逻,每天看顾好周围的一切,会帮邻居照看小孩并且给他们讲故事,会严厉又耐心的教帕瓦尼开车,会默默为小屁孩修好自行车,会留宿因为出柜被赶出家门的熊孩子,这一切都很有爱。
死神迟迟不肯带走的执拗老头原来只是心太大,隔壁话唠小媳妇帕瓦尼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欧维把当初自己亲手做的小摇篮送给了隔壁家刚刚出生的小家伙,当这个小生命在他怀里的时候,我们和欧维一样,都是那么感动。
谁都不能独活,这是帕瓦尼说的,寂寞孤独常常会让人致郁,而身边不管是亲人还是爱人还是朋友,都是必不可少的,死神虽然一个个夺走欧维身边至亲至爱之人,但那些可爱的邻居们却让他生命得以延续下去。
这个发生在瑞典的故事,始终是要有个结局的。
他最后沉沉的眠去,死神终于【眷顾】他了,而在生命的尽头,他好像睡了一大觉,醒来在火车上,还是先看到一双红色高跟鞋,然后是她灿烂的笑容… 终会有一天,我们会遇到一个让你生活变得五彩斑斓的人,终会有一天,我们对周围的人会很重要。
这部电影让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以及我们要如何过这一生。
P.s.在写完影评之前,已经下单买了原著小说,真是好喜欢这样治愈的故事,这样圆满的结局。
整部电影都透露着冷幽默,很多场景都让人忍俊不禁,导演把一个明明很讨厌的小老头变得格外可爱。
慢慢地可以感受到,小老头一些不能让人理解的行为背后,那颗真诚炽热的心。
每一次他都会说一句“真是笨蛋啊”,然后还是会认真照看新邻居的孩子,教导她开车,也会帮助老朋友家(曾因为沃尔沃、宝马引起的“关系破裂”)修暖气机,与“白衬衫”(政府官员)作斗争。
虽然因为成长中的原生家庭影响,他沉默木讷,不会与人交流,甚至在约会的时候聊他最擅长的汽车!
但是,他的父亲是一个好爸爸,教育他诚实,赋予他双倍的爱(年幼时他的母亲不幸过世)。
我觉得全片中的第一个小高潮是父亲意外去世,曾经严肃教导他不要走轨道中间的父亲,因为得知自己的儿子成绩优越,拿着成绩单到处展示时不幸被列车撞倒,永远丧身于自己终生事业的地方。
随后,他独自一人生活。
机缘巧合之下,他与他钟爱的女人一见钟情。
那个有趣的女子,让他度过了人生中最多彩的时光。
途中有过伤痛(意外流产,妻子半身不遂),苦恼(妻子的就业问题),反而妻子的坚强让他们度过了艰难时刻。
年过半百,白发苍苍,妻子还是离开了欧维。
欧维不愿她孤孤单单在天堂,明天都去看望她的墓碑,最后决定去自杀。
结局当欧维如他所愿的,与那个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的女人重新相见于天堂,还是那辆六点半开出的火车,依然是那双精致的红色高跟鞋,不一样的是两人已白发苍苍,两眼婆娑。
影片的最后的一幕停格在他们熟悉的握手动作。
美好的爱情真是让人热泪盈眶啊。
看到银幕上的北欧,总会让我有种时间静止的感觉。
看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竟哭地有些刹不住车。
有评论说这是鸡汤杂烩,不过我倒觉得全片没有什么说道的痕迹,只是把一个很生活式的故事戏剧化而已,简单而温暖,甚至能够击溃麻木与混沌吧。
除了电影本身,还想说说寒冷刺骨或洋溢着温暖的北欧电影风情。
瑞典电影享誉世界的大师似乎仅有伯格曼一个人,一直游离在小众的状态。
前两年看了瑞典版的《龙纹身女孩》系列和《百岁老人跷家去》,也没琢磨出什么地域上的风格,倒是大卫•芬奇翻拍的《龙纹身的女孩》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除了女主角本身的浓烈风格足够加分以外,大卫•芬奇似乎直接把一锅北欧风情直接端在观众面前,还把香料碾碎在我们鼻子里那般让人流连。
没有轮廓明朗的光线,没有伴随蝉声肆鸣的热风,没有脸颊上亲吻过阳光的古铜粉。
长期处在冬季的光景,让人联想到壁炉、针织和长毛的猫。
尽管十分怕冷,这两年却越发喜欢冬季,喜欢被厚重衣物包裹的感觉。
据说这是内心开始变老,喜欢温暖的感觉罢。
空气中的凌冽的风声呼啸着,夹杂有密密麻麻如银针般的雪片,地面铺满扎实厚重的雪层,房屋和树枝也似乎被积雪压得喘不过气来;本已经令人倍感寒意的画面再配上清奇的铃音和背景乐,让人按捺不住去倒一杯热拿铁再顺手捎上围巾。
《龙纹身的女孩》和《狩猎》都给我这样的感觉。
看完《狩猎》更是把心情降低到了冰点,甚至把气候的寒冷延伸到对人心的感觉。
以前上美学课的时候听老师说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起源,很大的原因就是希腊气候怡人,阳光伴随着海风,于是希腊先民心情大好,有兴致开始研究戏剧、诗学、哲学,随之兴盛起来。
当时听着还觉得有些奇异,难道气候对人文有这么强烈的影响。
那这么说来,北欧人民似乎常年处于被寒冷压抑的感觉,怪不得北欧电影也能让人需要加条毛毯搂着猫一起看。
(嗯,我看的时候旁边确实有猫陪着)但还有一种北欧的风格,在寒冷中却能收获生活的热情,平衡焦躁的情绪。
看来这真是来结束夏天的一剂良药。
主角欧维,我猜他不是金牛就是处女座,捍卫社区一切的安全与秩序,严禁车辆驶入,严禁随地大小便的狗出街,还有对法国车的鄙视。
退休和妻子的死亡让他想直截了当地结束生命。
表面看来,多么难相处的一个乖僻老头,甚至冷酷得不近人情,如北欧的气候一般的疏离感。
实际上,邻居们读懂了他对周围人特殊的关怀。
尽管常骂骂咧咧地呼斥着别人是白痴,但在帮助邻居的行动上没有丝毫含糊。
逢人摆着臭脸,面对小孩却还能耐着性子用熊的声音讲故事。
还有每天到妻子的坟前打卡,告诉她自己的自杀行动被莫名地推迟。
即使是如寒冷气候一般的外表下,即使欧维已经丧失对生活的热情,躺在他内心的温暖与情感也能迸发出来传递给旁人,传递给观众。
如此持有固执与偏见地,他爱着妻子索尼娅,爱着傻乎乎的邻居们,爱着这个世界。
索尼娅怀孕后,欧维听到胎动似乎并没有高昂的情绪,而是跑到厕所才敢让眼泪流下。
不幸在这时遭遇车祸,孩子不保,索尼娅幸地捡回一条命,却下身瘫痪。
之后遭遇求职滑铁卢,很多学校不愿意聘用残疾教师,几经辗转后终于落定,学校却不愿为索尼娅修建残疾人专用通道。
于是,欧维义愤填膺地立马在雨夜中冲向学校,连夜为索尼娅打造了木质的坡道。
结尾一直自杀未遂的欧维,面对着邻居的新生儿,有些生涩又害怕地抱着婴儿;难得明朗的天气,窗外柔和的光束洒进来,似乎如我们所愿,欧维放弃了自杀的念头,重新拾回对生活的热情。
他的眼神柔和了,把从前父亲说给他听的话说给邻居的女儿听。
窗外似乎不太温暖的季节,隔天早晨还大雪飞扬,但隔着银幕传递出来的是温暖,是这个偏执的老头对身边人的爱,是时光静止般的惬意。
但就在这个早晨,欧维去世了。
死因是心脏过大。
他的确没有再积极尝试不同的自杀办法了,可能在感知到死亡之前给邻居写了一份遗嘱简单交代。
大意还是希望葬礼只有亲友寥寥几个参加,简单就好。
还不忘嘱咐猫的饮食习惯和社区禁止车辆驶入。
字里行间,没有太饱和的情绪,就像他很少表达一样。
在每一次欧维尝试自杀却未遂的时候,过往生活的片段被逐渐凑齐,从童年和父亲的生活、初识索尼娅到直到欧维的葬礼结束后,终于遁入完整的新世界之中。
欧维在初识索尼娅的火车上醒来,他坐起身,与索尼娅对望着。
这一次,时间真的欧维和索尼娅的在花甲之年静止了。
<图片1>北欧风格的电影大多是冷色调,给人的感受也多是寡淡叙事居多,然而这部电影的妙处也正是如此,冷色调的画面,并不讨喜的主人公,在银装素裹的雪国,通过无数次的回忆,一点点被融化,也带领着观众一点点心生暖意,直至在片尾处,在洒落的阳光中,火车摇晃的车厢内,与最亲爱的人两相对望,从而交握的双手,让人兀地湿了眼眶,究竟什么时候被打动而不自知。
我们应该如何与最爱的人告别?
故事从一个冷漠与古怪的老人开始阐述,十年如一日地早起巡视社区,对于一切破坏规矩的人破口大骂,活脱脱一个更年期的居委会大妈。
而这样一个让人无法喜欢的男主角,通过几次失败自杀的闪回回忆中,让我们慢慢感受到了一个诚实、害羞的男孩成长史,也围绕着他一生中那些猝不及防的告别而无限唏嘘。
孩童时期,母亲的逝世,年幼的他还体会不到伤心,在葬礼上茫茫然看着父亲哭泣,唯一让他懵懂思考的时候是站在教堂之外,看着刚刚结束葬礼的大教堂又迎来了欢声笑语的结婚典礼,而侧目,母亲的棺椁正从教堂侧门处抬出,年幼的他抬起头,大朵的浮云在天空静默,这第一次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的告别就是这样悄无声息而无知无觉。
青年时期,父亲突如其来的意外,在他考取好成绩两人欢欣鼓舞时猝不及防的悲剧来临。
本就是个不善言辞也不喜欢表露情感的他,只能木然接受一切,在父亲的葬礼上,这一次他依然没有哭。
而面对父亲生前的领导安慰时,他也只是立马掏出父亲预支的薪水还上,耿直而不带悲伤。
事实上,内向的人确实不擅于流露自己的情感,即使心里有如是的悲伤,也都全全吞咽而下。
老年时期的他,依旧没有成长为可以妥善处理离别的老人,这一次是相伴一生的妻子的病逝,他变得冷漠而固执,隐藏起自己的善意,以冷漠的姿态面对所有向他抛出橄榄枝以及求助的手,他拒绝别人谈论他的妻子,哪怕是称赞、怀念,他通通拒绝,他说:“当你们谈论她,她在我记忆中的样子就少了一分。
”,他还未从心中向他的挚爱告别,家里仍旧摆放着妻子生前的物件,每日他带上从花店讨价还价来的鲜花去墓前看她,说着“我想你”,谈论他的自杀计划,吐槽邻里间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在遭逢不公正待遇时,他暴怒地回家摔上门,安静地坐在狭小衣柜中,嗅着妻子的衣服静默无言,或是嚎啕大哭地念叨着妻子的名字。
她于他,已经不止是妻子、朋友,更胜于一种自卑内向者的信仰,而她的离世,这一生一世,回头或是向前,都再无眷顾了。
只此一生 不可辜负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身边应该也有这样的人吧,因为不擅处理情感或是突然变故而把自己团团裹住,最后变成我们曾经最看不上的人。
人生中真的很需要仪式感,无论是告别还是纪念,这是一种了结的方式,也将是一种新生的开始。
男主人通过每一次失败的自杀而不断重温那些美好而温暖的记忆,这些记忆被他从妻子死后而封存起来,而又因离世时每一次的回忆变得生动,所以,你看,人生多么需要回头看,多么需要庄重的仪式感。
片尾处,男主人没有走上自杀的道路,而也心知自己时日无多,坦然面对,在最后的时光里活得温暖和亲和,因此在影片最后,本已逝世的老人如愿以偿去陪伴了自己的妻子,一觉醒来,是与妻子初次见面的火车厢,妻子伸出手指,而他默契地接住,像生前的千千万万次。
人生,完美谢幕,而不辜负。
这样一部电影,在安静的夜晚慢慢看,卸下所有的疲惫,只想把握恰到好处的余生,让每一次的告别都了无遗憾。
重温的时候注意到了几个细节,也许是我泪点低,这些细节都让我边笑边哭。
比如欧威用绳子上吊自杀前回头瞥到了索雅的照片不自觉地露出微笑,下一秒迅速冷下脸把索雅的照片翻转过去朝向窗外。
因为他不想让索雅这个即使失去了孩子下肢瘫痪还依然热爱生活的人“看见”自己要通过提前结束生命的方式去与她相聚。
比如欧维去鲁尼家修暖气的时候,他对着这位关系决裂中风瘫痪的旧友透露出“自己要去见索雅”的想法后,早已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的鲁尼拽住了欧维要用于自杀的管子试图阻止欧维“离开”。
当时不自觉的想到了陈奕迅的《最佳损友》,还好欧维和鲁尼的关系最终也算修复了。
PS 还有一个比上面这两个更戳不到大众泪点但是偏偏戳到我泪点的细节,帕维那和丈夫帕特里克冲去欧维家时,帕特里克边跑还在边穿裤子。
片子整体节奏很北欧,也许不至于高潮迭起,但是给人的感触太多。
Ove是个善良有责任心但是讨厌的老头,这点上来说特别像老炮儿里的六爷。
不同的是,Ove得以和他原来所不理解的时代和解,然后安详地逝去;而老炮儿一直奋战到倒在冰湖上,他的和解是由他儿子来完成的。
这个时代发展太快,很多人会渐渐封闭自我,固守自己习惯的一切,但其实人与人最基本的特质还是一样的,并非无法交流,只是太快的节奏,孤立的城市生活让人们在现实中失去了太多交流的机会。
不过片子里选择了穆斯林成为邻居,多少有点政治正确的感觉,稍感微妙。
以下是我个人个人拙见: 我有几个不太理解电影的逻辑,比如你新搬去一个地方,你的邻居老头脾气暴躁又古怪,你怎么可能会三番五次的找他帮忙,这个就很牵强。
正常情况是会远离这种人,况且你是个孕妇还有俩孩子。
再就是邻居孕妇怎么能健步如飞,真就把不把道具当回事了,我就没见过这种怀孕的女人。
然后自己妻子孕期还远处旅行,真的可以吗?
怀孕还能跑来跑去 。
一个学风恶劣的班级,来了一位轮椅女教师,突然就改头换面了?为了塑造妻子的事迹是不是有点夸大事实。
电影剧情需要一个频繁打断欧维自杀行动的人,然后用某种情感一点点感染他,让他抛弃自杀年头我是理解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伊朗女邻居的介入过于生硬了,她就像是知道欧维要自杀然后强行找个理由打断施法,这一点电影处理的相当不好。
剧情设计的不太合理。
影片里的笑点也有点尬,温情场面也不温情。
我是一个笑点很高,泪点很低的人,毫无相关的陌生人哭,我都会忍不住跟着落泪。
整部电影没有任何可以打动我的地方,别说落泪就是泪目都没有,无论是欧维的爱情线,邻居的执着,妻子的生涯,我都觉得很白开水,而且过于戏剧化,没有真实度,说白点这电影缺少温度。
不过整体完成度不错,题材也很有意思,就是很多地方处理的很粗糙,导致观感一般,中间有很多无聊地方。
这电影我觉得7.5差不多,可是进入豆瓣250,电影整体质量和榜单内其他电影比较就相形见绌了。
电影中非常打动我的点来自于欧维的少年时期。
教堂的葬礼,欧维幼年丧母,父亲壮年丧妻,然而这两个人的内心好像都没有过多的伤痛,父亲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漠然,欧维那时作为一个小孩子的懵懂,都有一种对失去的家人的冷感,背后是家人们彼此之间爱的互动的匮乏。
真正的爱的唤醒是在什么时候呢?
年少的欧维差点被背后疾驰的火车夺去生命,那一刻无法预料的死神的迫近,也开启了原本应该与生俱来的血缘意义上爱的智识,父亲紧紧抱起了死里逃生的孩子,这是父子间的第一次拥抱,这个身体贴着身体互相分享体温的亲密动作,在老年欧维的记忆里被定格,在少年欧维的生活中被延续。
当少年欧维在父亲工作的火车上捡到一个钱包却被父亲的工友夺走,他抢回了钱包但得面对敌人的拳头,这时父亲出现了,就在欧维心生忐忑之际,父亲反手把工友的脑袋按倒在一边的桌子上,此时此刻他们是亲人又是同一战线的队友,年少的欧维在还未能正确分辨对错只凭本能对这个世界作出反应的时候,父亲重申规则,也肯定孩子的个人意志,“那钱包由你处置,是你发现的”。
随后的情节安排才是这个电影的神笔,当父亲突然被火车撞死,那个被揍的工友迫不及待地找欧维寻仇,此时欧维被两个男人挟持,工友得意地拿掉了欧维的手表,欧维在片刻反应之后,毫不犹豫挥拳向那个是父亲手下败将的工友,拿回了自己手表。
这是电影的高光时刻,父亲和孩子的身影重叠。
拥抱、挥拳,这两个复现的动作,暗含了此后欧维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对爱的感受和表达,以及对自我意志的坚持和维护,这来源于父亲。
这也对应着电影中欧维对妻子深沉的爱以及对社区近乎变态的维护,这一切都有出处。
还要夸一下这部电影讲述故事的方式,人们总是用语言来回忆母亲,用行动来回馈父亲。
这部电影在处理父子感情时用动作来达成简洁却精准的叙事任务,又完美贴合了欧维不善多言的性格和气质。
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是,当遭遇车祸成为残疾人的妻子面试老师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学校甚至不肯改造一下不方便轮椅进出的台阶时,欧维独自一人在雨夜里架好了可供妻子轮椅行走的斜坡,于是妻子顺利入职。
这个寡言少语的男人总是用行动表达着他对妻子的爱和支持,对于妻子来说,他对她的爱就是他的自我意志。
死亡对于前半部分的欧维来说,像是赴女孩约会那么美。
然而他总也死不成——前半部分里的欧维没有一点喜剧的表演,我们却不由自主进入了荒诞喜剧的模式:总是在想还能怎么失败呢?
好期待。。。
为他每次接近成功而悲哀,为他的失败而失笑,松一口气,看他继续策划去死。
电影里的欧维,从开篇的讨厌鬼强迫症老头,到明白他的成长和遭遇,到他的幸福到他的孤独寂寞与思念。
伴随着欧维与周围任何事物包括狗猫自行车分类垃圾甚至打折券对战不断。
我们以为很了解这个古怪的老头。
直到欧维身上的悬念一个个展开,才会明白,欧维单纯之至,自幼孤独一人,所以没有人能教养他与社会的复杂面相处。
他也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几乎就像格里唱的:像你像我像那野草野花。。。。
他被遗忘在在世界的角落里,在这个角落里,他被恶人夹击,劫掠。
父亲同事的欺侮,逐利商人的谋害。
他救人于水火,转身却流离失所,无人护他无人助他。
这时就是人善被人欺的世界定理展现。
欧维一生的愤怒都是源自于外部世界的挤压。
也许他唯一知道的自我保护就是幼年父亲教他拳击时那一刻。
欧维很自然的流离失所,仿佛没有一个选项叫做成为更恶的人自保——这是欧维最感人的品质。
他是温和的孩子。
所以上帝就在人生也许最绝望的一天,让欧维找到了家。
他遇到妻子。
她鼓励他,宽容他,爱他,相信他。
可以说,欧维的一生到这一刻才进入了真正的成长。
妻子正是世界上以爱和智慧教人的化身。
后文她教导的问题少年班即是印证。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人并不可多得。
欧维的幸运就在于这次相遇,几十年的相守。
尽管遭遇了巨大的创伤,妻子坐轮椅,因为残疾找不到工作。
欧维暴躁而无果的抗争后,妻子仍然平和的问他:我们是选择死亡还是好好生活?
欧维就学会了好好生活。
他帮助妻子获得了工作。
妻子教书育人,成果感人。
然而妻子先他去世了。
欧维独自留在曾经对他恶意相向的世界。
在他的眼睛里,没有朋友。
还有很多不好的人。
像是他幼年经历过的那样。
他愤怒。
绝望。
思念被妻子带走整个世界。
现实里的一切都不再有意义。
欧维于是决意去死。
他要和妻子在一起。
于是前半部分的去死情节充满了期待、喜悦,像是赴约一样的欧维。
欧维的一生最好的部分和sanjia有关。
除此以外,真的都是苦的。
欧维最终被周围人了解、理解并且喜爱。
他甚至帮助冷战多年的老邻居保住了照顾丈夫也就是他老朋友的权利。
这与他童年的无助形成了对比。
最后欧维离世。
他的遗嘱如同他的对白一样明白,直接,简单。
那只他被迫接受的猫也都安排了归宿。
他说葬礼只请几个熟悉的朋友就好了。
在送别父母的教堂里,坐满了他的左邻右舍。
都是亲朋好友。
——欧维曾经孤零零送别父母。
他磕磕绊绊独自成长,在苦难里挣扎,最终他被人了解和爱戴,他的善良与正直使他被大家爱着。
欧维最终在爱与关心里死去了。
欧维与sanjia又可以一直在一起了。
没有什么大风大浪的冲突,这部看似平和荒诞的电影看一遍,像是认识了一位朋友叫欧维。
对,就像是我们很巧的认识一个人,熟悉一个人,了解一个人,成为朋友,成为好朋友,成为比亲人接近灵魂的朋友。
一生过去了。
这也是爱。
像是我们每一个人,你们都要学会去爱。
也要学会接受爱。
同你们的全世界和解。
从来没有人问欧维遇见她之前他是怎么生活的。
但要是有人问起,他一定会回答说自己没有生活。
······要是有人问起,他会说,在她之前,他没有生活,之后也没有。
2015年12月,小说的中译本和改编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分别上架和上映,两股温柔而坚韧的涌流同时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使小说和电影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对于小语种的电影来说,更是不易。
电影与原著的不同◆ ◆ ◆电影基本上做到最大程度尊重原著了,因为时长的限制,部分情节做了适当的调整和排列组合,不过这并不影响电影的观赏性,因为它选取的情节也足够说明欧维的人物性格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原著的情节有冗余,更多的故事能让我们从更多角度来了解欧维这个形象。
小说和电影的时间立足点都在欧维59岁,对欧维过去生活的描写,小说采取的方法是与现在时间混合叙述,先讲述现在发生的某个可以反映欧维性情的事情,再叙述一个过去的与之间事情有联系的故事。
原著中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在欧维上吊的时候回忆过去来讲述,二是通过欧维对帕尔瓦娜的讲述来让观众了解。
这样的方式非常自然,至少比起直接插入要显得用心一些,而且使故事具有连续性。
最重要的一点不同在于,小说中没有让帕尔瓦娜发挥更大的价值,她很大程度上,是欧维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对欧维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电影中,帕尔瓦娜甚至扮演了一个引路者的角色,她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欧维,当然,这在原著中也是存在的,原著中没有提及的是,她告诉欧维不要置身事外,没有人可以独自生活,让欧维改变对生活的看法,同时,也向她敞开了心扉。
不过电影中没有把其他人的结局详细地展示出来,比如小胖子吉米和同性恋者米尔莎德结婚了,女记者跟安德斯好上了(原著中金发霉女在结尾没有出现,安德斯因为她劈腿跟她分手了)······这些其他人的小幸福也展示出来的话,会使这部影片更加美好。
小说的叙事方式◆ ◆ ◆小说每一部分的名字就很特别:1.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买了个不是电脑的电脑2.(三周之前)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在小区巡逻3.一个叫欧维的男人拉着拖斗倒车4.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不交三克朗增值税······ ······每一部分是这个“叫欧维的男人”的生活的某个小片段,前后的时间不同、情境的转变,使得这部小说更像一个拼图游戏,读者的任务是把这一个个故事拼凑起来,拼成这个“叫欧维的男人”的生活,他的过去、现在。
作者好像也乐于与读者玩游戏,他不仅创造了这个拼图游戏,还在前半部分的每个小节里都留有一些小线索,不完全展示给读者,而要读者接着读下去,去找答案,而答案也不是直接呈现,而是通过间接表述告诉读者那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样使得读者饶有兴致地不断地带着疑问读下去,也使小说前后联系更加紧密。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个温暖的故事◆ ◆ ◆一个失去了自己挚爱的妻子的男人,决定自杀结束自己再无意义的生命,与妻子想见,但他却怎么也死不成,一会儿是旁边搬来麻烦的新邻居了,一会儿是老朋友家里的暖气坏了,一会儿又是屋子外的那只猫要冻坏了······各种麻烦的事情,更要命的是,他买来用来上吊的绳子竟然在上吊的时候断了!
在冲向火车的那一刻,火车停下来了!
这可让人怎么死?
他气急败坏,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停下自己的大事去帮助他们,后来,他多了一只猫,多了两个叫他“外公”的小丫头,甚至多了好多朋友。
他总是心想“索雅不会想让我还没有完成这些事就去找她的”,所以他才去帮助那些人,或许,他真的没有意识到,他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
索雅让他黑白的生活变成了彩色,他们让他的生活变成了水彩画!
他们让他看到,生活可以这么有趣,有一群毛手毛脚的朋友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帕尔瓦娜是个充满活力的伊朗女人,她喜欢做饭,于是欧维总是能收到她送来的午饭作礼物;欧维不喜欢猫,一点儿都不喜欢,但是在他“被迫”收留那只“本来就不成样子的猫”之后,他每天会带着它去巡逻,会和它打赌谁先到家;那个同性恋者求他收留之后,他去了那个同性恋者的父亲的咖啡馆,最后他们重归于好······在故事的结尾,欧维带着他这群可爱的朋友来到鲁尼和安妮塔的家,在女记者的帮助下阻拦了想要带走鲁尼的社保管理人员,那一刻,他站在他们中间,就像一个老而精壮的英雄。
当然,这时候,他已经不想去死了,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更确切地说,是他的朋友们带给他的希望,他们有那么多麻烦事儿呢!
没有欧维怎么行!
从“还让不让人好好去死了”到“我终于还是死了但走得很安详”。男主的设定太讨喜了,表面刻薄内心善良,刻意与人保持距离,却又轻易被旁人的一点真诚打动,而这矛盾的性格,全都是缘于他对妻子的爱。但愿每一个孤独的人,都会有一个天使般的朋友来救赎你。P.S.沃尔沃到底招谁惹谁了,这么不受待见……
为什么你的名字辣么牛逼系列
无感的类型,跳着看完,觉得没什么看头
这部电影的前十分钟就是我们的未来,旁友们。独居,失业,没有另一半,被年轻人嫌弃,想死死不成。
开场拍得太喜感了,主角的行为和表演下明明是生机勃勃……导演真的想过一个要自杀人的心理状态吗,还是只想符号化的取悦观众…(一个这么沉重严肃的题材拍成了儿童片)
笑了哭哭了笑。人老了真的很容易变得“讨人嫌”:我奶奶八十多岁有一次不小心滑倒骨折,之后她每天都在说,我为什么还不死,活着简直就在给大家添麻烦。那时候我回去看她,被她念得头疼。现在她九十好几,以为我还只有十五六岁,她好像记不太清年月,但有时候我又觉得,她其实什么都清楚。
虽然俗套,但为了那两个小萝莉,干杯
善良这事儿其实真的挺孤独的
音乐还行
巴克曼,温情印刷机。
“因为你遭遇不幸,所以就怪别人白痴,你才是最爱放弃的人,只是因为你认为每个人不需要帮助也能活下去。但没有人能独自承担一切,没有人,包括你”
最后他死了。他被爱着他的人发现了尸体。他去跟他最爱的人相会了。
TOP250无感系列!
心墙渐渐化开,性格渐渐变好,好在欧维身边有这群善解人意的邻里。闪回穿插,暖暖温情。
太过平庸
某人说,普通的人的一生,有爱就够了。
获奖记录最佳喜剧片,算是给我绷不住了
我们选择死亡,还是努力活着呢?
看不下去
情节真的很中规中矩。有些起承转合个人觉得就像装假肢一样尴尬。回忆的有些段落,因为画面美才没有快进。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有爱心分数才这么高吗?另外,我觉得这个片子其实向我们透露的是另一个更悲凉的现实:很多人舍不得你死,是因为你对他们还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