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电影跟生活无关我一定第一个跟他急,当然我跟RAI同学上个周末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在拥挤的16路上的偶还是很和善地争辩的。
但是看完THE AUSTIN BOOK CLUB之后,下一个电影就是一直都不屑看的PERSUASION,封面上的两个人既不漂亮也不有名,连作品本身都是JANE比较少为人知的一部,最后一部小说。
象我跟MJ昨晚说的,英伦范儿是我最爱,虽然没有KATE MOSS姐姐的做派和身段,也只是听过个把如COLD PLAY的乐队,但是最近英国(及英国背景)的电影总是有着规矩的做派和套路,比如开头总是一个女人在流水的钢琴声中匆匆穿屋走巷,神情焦虑/严肃/期盼着,男主角是一水的高大沉默严肃少话的大男人,女人总是端着,男人总是憋着,可惜我就是喜欢人家这股子装劲,用一个烂街的词叫闷骚,那才真正是骚出了味来。
《劝导》的故事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讲明白,2个8年前因为世俗偏见的劝导分开的男女怎样抓住了青春的尾巴幸福地婚了,用THE AUSTIN BOOK CLUB里的出轨丈夫的话说,ITS ALL ABOUT FORGIVENESS AND 2ND CHANCE,人都是信这个的吧,我想如果往前倒退个10年我一定爱死这个故事了,几乎完全是女主角的戏,独白啊写日记啊,一人默默流泪忍受啊,特适合青春期压抑的女生的爱情幻想:跨越阶级的感情,漫长的等待,一直的忠诚于感情,男人爱上的不是年龄和身段而是坚定的心,压抑地表白,而且他们(引用MJ的话)写了那么多的信杀死了那么多树木,这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啊。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人相信这套么。
不过现在,让偶唯一觉得安心的是,这的确是一个最后有HAPPY EVER AFTER的故事了,之前影评里跨得天花乱坠的女主角奔向幸福的奔跑原来也是那么的淑女,我无语了,不过想到AUSTIN和这样的劝导斗争了一辈子,没有嫁人,也许甚至没有BECOMING JANE里一段刻骨铭心,在小说里有个美好的结局,又有什么错呢,我又想起ATONEMENT了,打住吧。
既然是分别了9年的曾经的恋人。
ANNE的反应是不是过于夸张了?!
不太满意女主角过分地哭得稀里哗啦。
分别了9年的人们,还能在大街上拥抱KISS。
又让人难以理解。
对于后半部接近尾声时,原作中是用一个客厅的场景,温特沃斯上尉在写信的小片段嘞处理的,细节之处十分动人。
本剧里完全被抛弃不用了。
改成了安妮不停地在BATH城中狂奔寻觅爱人。
简直变成了《罗拉快跑》的古典主义翻版。
看到此处简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如果完全能按原作中的描述演绎,不用修饰加工就是经典了。
常见到的人们对奥斯汀小说的评价是里面的女子对婚姻经济的权衡是多么的精明之类的。
结果拍出来的电影几乎都是男性角度的诠释。
既然不能完全遵循体现奥斯汀的理念,那拍这么些片子有什么意思。
看到评论中有许多人追捧BBC的改编版。
除了曾经对《傲慢与偏见》(女主角是后来演出《泰坦尼克号》的那位》,实际上是改编成了电视剧版,好像是8集)的改编比较满意。
其他的不敢随便夸奖。
“理智”是奥斯汀一贯推崇的,但唯一的晚期作品《劝导》有些打破这个规矩。
总的来说,奥斯汀的女主角们都是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我想这也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有些关系,同时虽然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欣欣向荣,但实际上行为规范复杂严格。
女性们,尤其是接近上层社会的小姐们行事都是要严格符合社会标准的。
所以电影的过分改动,这应该是编剧的责任,简直就是往鹅肝上加虾酱吃。
女性受到父权社会的制约,几乎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女性地位提高了很多,但根源没有解决,无可否认女性还处于劣势地位),对于有一定改变命运作用的婚姻为题来说,奥斯汀的女性们没有一个采取主动措施的,就算在被人极其误会的情况下。
典型的代表是《诺桑觉寺》的女主角。
美好女性的品行成为灰姑娘般人物的“尊贵”陪嫁,而这些美好也只能等到真正“识货”的绅士们的发现。
我很是理解了为什么有一部分人们会不厌其烦地追看莎翁的话剧。
唉,编剧们,演员们,请好好看看原著,请好好诠释白纸上的每一个字吧。
请不要“时髦”地发挥。
否则不停地有观众要晕过去了(~ o ~)zZ
已有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仿佛这些文字不写下来,下一秒便不能继续任何事情,它们一直在心头盘旋嘶吼,争吵着要跳到笔端。
我知道这不是我第一次为简·奥斯汀写些什么,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是除了落笔以外,我没有别的方法向她致敬。
最近因为期末论文的缘故,再次翻开了《劝导》(Persuasion)。
《劝导》是简·奥斯汀小说中我最爱的一部,我对它的爱甚至超过了本就已经喜欢到无以复加的《傲慢与偏见》。
《劝导》是简奥·斯汀生平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在我手头的这一本中,小说的结尾有两个不同的版本,虽都是典型的奥斯汀式happy ending,却有着迥异的语言风格,史料说是简·奥斯汀在完成一稿之后自己又做了大幅度的修改。
对《劝导》的喜爱之所以会到如此程度,很大程度上不是源自简·奥斯汀小姐规矩晦涩、常常需要细细品读的小说,而是因为Adrian Shergold执导的07版《劝导》电影。
Anne Elliot是个27岁的老姑娘了,像大多的奥斯汀女主角一样,她有个富足但不再富裕的家庭,有个虚伪傲娇的老爸,姐姐浮夸而装腔作势,妹妹矫情而无病呻吟。
作为家里唯一一个靠谱而端庄的姑娘,Anne像个管家一般操持着家里的一切。
因为挥霍无度,Elliot家被迫要出租自己的豪宅,而租户正是Anne八年前分手的情郎Wentworth先生的姐姐姐夫一家。
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讲来讲去,总是有些不会改变的桥段。
八年前,还是个海军小军官的Wentworth先生一贫如洗,而且还有随时在战场上变炮灰或喂鱼的危险,Anne的长辈一致坚定不移地反对两人爱情,19岁的Anne在迷茫中提出分手,Wentworth先生带着一颗碎成喳喳的心奔赴前线而去。
8年后,Anne变成了家道中落的老姑娘,而Captain Wentworth却衣锦还乡。
他不仅在战争中追寻到了足够多的财富,还被岁月打磨成了一个光彩熠熠的男人。
他尚未到来,年轻的姑娘们便已经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听说他是海军军官中最帅的男人。
”得知他要到来的时候,Anne避开家人,有些狼狈地躲进自己的小屋。
她自然是知道他如今的风光,她在报纸上看到他的消息,都默默记下来……除了这样,她还能怎样呢?
还有资格怎样呢?
她的教母察觉到她的失落,轻轻拥抱她,安慰道:“Anne,you are a good and beautiful young women. I promise you this,one day you will find someone to love you as you deserve”. Anne笑了笑,只轻轻说了句“I am 27.”爱情已经逝去了,年华也逝去了,还能怎么样呢?
Anne摊开自己的日记本写到:“他这样的条件,一定已经有爱人了吧?
他会带着妻子来吗?
或者是孩子?
我唯有祈祷不要和他相遇。
”那日的午后阳光极好,Wentworth 一家乘着马车驶向豪宅的时候,Anne已坐着马车离去。
她背着光,穿着朴素的暗花长裙,弓着背,怀里紧紧抱着她小小的行李,她的独白在叮叮咚咚的钢琴声背景音乐里响起“I know my chance of happiness has passed forever,but to be reminded of it by his presence here would be more than my spirits could bear.”她几乎是仓皇地逃离,如此害怕重逢,她猜想Captain Wentworth 会记恨她——他自然是记恨她的,他的姐姐姐夫走进大宅子,交谈着,他们说起Captain Wentworth 如何迟迟不愿到这来和他们一起居住,他们说起八年前他似乎爱上过这里的一个姑娘,那次分手后他再没提过这里,但是谁都知道那段感情伤透了他的心。
是的,哭天抢地、涕泪横流确实是一种悲伤,但是那些伤透了的心事是不能提起的。
Anne和Captain Wentworth 还是相遇了,在她妹妹的家中,他来约她的妹夫一同打猎,就在客厅中,两人仓皇地相遇了。
前一秒,家中的小姑娘们还在对他发花痴,后一秒他就在门外,Anne瞟见了他的身影,不知所措地躲闪着转身回避,他大步走进门,瘦高的身形几乎触到了门框,他摘下礼帽,彬彬有礼地向姑娘们问好,她的妹妹跟他介绍:“这是我的姐姐Anne。
”Anne只有转过身来,她挤出一个笑,垂着眼,整个人都有些尴尬。
她没有想过是会这样重逢的吧?
她没有施粉黛,穿着暗淡的青色棉布长裙,身后是一扇小小的窗子,她就像窗台上的薰衣草一般,和英国乡村安详的古朴住宅融为一体。
而他此刻是卓尔不群的,他只瞟了她一眼,颔首行了个礼,眼神却高傲不屑,他冲姑娘们温和地笑一笑,接着便转身离去。
Anne只有垂下头,她什么也不能说,只有在回到自己的屋子,翻开日记本才能写下:“最坏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共处一室,点点头、一个屈膝礼,他走了,他并没有原谅我。
我亏待他、抛弃他、使他失望,还将自己性格中的懦弱展示在他面前,那是和他的果决自信格格不入的……曾经如此的两情相悦,现在却成了陌生人,不,还不如陌生人,我们再也没有交集了,只有永恒的疏离。
”她的眼泪落在纸上,哭泣也没有声音。
有评论家这样评述《劝导》,在阅读中,一种沉郁而非悲伤的情绪紧紧的抓住了他的心。
我们的Anne确实不够坚强不够勇敢,她错过了他,时至今日,她的心碎和泪水又哪里值得旁人为她悲伤呢?
可是即便如此,我们的心还是跟着她悲伤了。
导演在07版的《劝导》中选用了大量的暗色调,连女主角Anne的衣服都在替她悲伤。
所有年轻的、年老的女配角都有灵动的头饰,有各种各样白色的、金黄的、蕾丝的、绣花的美丽的长裙,Anne的长裙却是那样暗淡,每一幕欢乐和悲戚的场景,她都是最最暗淡的一个。
有一日聚餐,Captain Wentworth 报复般地畅谈起他的人生安排:“我想要安定下来了,跟任何15-30岁的女人结一门愚蠢的亲事。
有点姿色、几丝笑容、几句对海军的恭维话便能俘虏我。
”旁边的妙龄而美丽的小姑娘目不转睛、满心欢喜地望着他,一双大眼睛晶亮晶亮,她的笑溢在脸上,遮也遮不住。
他偏着头,目光散乱,或许手中还在玩弄着叉子,他的声音降下来:“说句真心话,我对妻子的全部要求就是她有个坚定的个性,有自己的想法,我可受不了胆怯或是懦弱,优柔寡断的个性永远无法信任。
”全桌人都点点头笑了,Anne使劲垂下眼帘,不着痕迹地微微蹙眉,或许是想把未成形的泪水掩饰过去。
又一日,两队人访友偶遇同行,Captain Wentworth 和妙龄的小姑娘走在最前,他的皮靴闪亮整齐,他的衣衫整洁合体,她翻过围栏,娇俏地笑着喊”catch me“,扑在他怀里,连帽子和长裙上的小花都在洋溢着青春和美丽的气息。
Anne穿着暗赭色的长裙,一顶简易的同色布帽扣在脑袋上,她看着前面的男男女女手牵手走过小溪上圆圆的横木,摇摇摆摆抬起脚,她自然是不小心摔倒了,连她摔倒的那一刻都是有些笨拙的,帽子掉在地上,露水湿了裙角……还有一日,他们去拜访住在海边的好友。
Captain Wentworth 向他的好朋友们介绍同行的一队人,他满脸笑容,语速飞快:**先生、**夫人、**小姐……他的声音忽然降下来,他偏过一点头说:“这位是Elliot小姐”。
他的好朋友敏锐地把目光转向她:“你就是Anne Elliot小姐?
”Anne是如此聪慧,她怎不知那目光和笑容下的含义?
八年里他和好友在海上无尽的航行中、在漫天的炮火中,是怎样在提起她的名字?
在Anne Elliot这个名字后面,有多少他的思念,他的怨念?
姑娘们在酒席上和兴致高昂的绅士们一起举起酒杯盛赞海军,她坐在桌角,跟Captain Wentworth 刚刚丧妻的好友轻声交谈。
他的好友沉默寡言,唯独喜欢诗歌,她是这样聪慧的姑娘,绕着诗歌引他一句又一句的交谈下去,直到诗歌先生笑了……张爱玲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话放在这里,其实并不应景,只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脑子里总是会想起这句,Anne淡淡的隐忍下,是不是一颗已经低到了尘埃里的心呢?
她或许没想到可以挽回什么,只是自己低到尘埃里,他便不会怨念了吧?
还好这是简·奥斯汀的小说啊,男主角总是爱着女主角的,Captain Wentworth 不是无情,他只是迷失和一点点的傲娇而已。
所有她没在看着他的时候,他总是在偷偷看着她的。
漂亮的小姑娘越过栅栏扑进他怀里,他笑着轻轻接住她,跟她对视几秒便错开头去,他低下头的时候脸上马上没有了笑意——其实他是不开心的,陪着姑娘们说笑,心却落在队伍的最后头。
Anne在横木上滑到了,他跑过来扶起她,镜头下的一张脸帅气逼人,表情却臭到极点,他扶起Anne的时候低头看着她,没有一丝丝的笑,看到有别人赶了过来扶住Anne,他马上就转身走了。
可是,他明明是走在队伍最前端的啊,促使他最快地跑到最后扶起她的,不是那颗掉落在最后的心么?
Captain Wentworth 最后没能装下去了,那些年轻灵动的笑靥、那些似有似无的情敌剥去了他的伪装。
他站在海边长堤上,在巨浪里跟自己的好朋友绝望地坦白:”我以为我对她满不在乎,但我不过是恼怒怨恨罢了……除了她之外,我从未爱过任何人“。
Captain Wentworth 最后表白的情书堪称经典,简直跟Darcy先生的“You have bewitched me,body and soul ”有得一拼。
在配乐中由RPJ大叔那磁性的嗓音读出来,当真是妙不可言:“I can bear this no longer. You pierced my soul. I am half agony, half hope. Unjust I may have been,weak and resentful I have been,but never inconstant. I offer myself to you again with a heart even more your own than when you almost broke it, eight years ago. I have loved none but you. You alone have brought me to Bath. For you alone, I think and plan. Have you not seen this? I can hardly write. I must go, uncertain of my fate. A word, a look, would be enough. Only tell me not that I am too late, that such precious feelings are gone forever. ” 《劝导》自然是大龄女青年的童话故事了,记得当年冰冰姐和孙红雷主演的同样拍给都市大龄女青年的童话《我愿意》上映的时候,我旗帜鲜明地在豆瓣上写了一篇影评大骂一通:请继续拿爱情忽悠我们。
我讨厌所谓大龄剩女的爱情童话,但是当遇到简·奥斯汀的时候,我总是要缴械投降的。
简·奥斯汀让奈特利先生爱上八卦的小萝莉爱玛,让高富帅的迷倒今日全宇宙少女的达西先生爱上刻薄大龄女子伊丽莎白,让埃德蒙爱上贫穷女孩范尼……奥斯汀小姐或严肃或俏皮的叙述中,总是在反复叨唠这样一个主题:她是个好姑娘,给她一个有情郎。
--此处是文艺小清新分界线,以下文风转入精神分裂的二缺青年状态。
是啊,世上那么多好姑娘,有几个可以找到有情郎呢?
奥斯汀小姐自己是没能获得上天眷顾的,她唯有自食其力,自己眷顾自己的女主角们。
可是,若是我学一学简奥斯汀的刻薄,就觉得这世界分分钟都不美好了……那些迷人的大叔都包养了十六房小老婆了,那些高富帅的先生都泡过了成群结队的美女了,那些青梅竹马的前男友即便没有功成名就也都另觅新欢了,就是屌丝男士们也都在陌陌和微信摇一摇里乐此不疲了……好姑娘们在练就火眼金睛、保持节操不碎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变成女汉子了。
我还是不要这样刻薄了吧,一来破坏气氛,二来奥斯汀小姐都要不高兴了。
再来说回电影吧,爱情本身便是最荡气回肠的素材,只需记录它最平常的模样,便足够欢喜和虐心了,某些国产剧编剧和导演费劲了心思制造噱头,编造什么苦情大戏,真心的替观众肝儿疼。
这一版《劝导》的配乐和选景都独具匠心,本人对Rupert Penry-Jones和Sally Hawkins的演技也不能赞扬更多,看十遍的话,每一遍都有更多的细节,眼角眉梢都是戏,裙边云鬓都是戏,举手投足都是戏。
最后,我要说,上面说的爱情啦,文学啦,演技啦什么都是表象了啦,真正支持我把《劝导》看个十几二十遍的原动力是因为RPJ叔真的好帅好么?
童颜大长腿、逆生长反人类好么?
很高兴地看到某部剧情介绍里能把作品归结为“安怕过困苦生活拒绝第一次订婚,男主角温特沃斯从无钱变有钱的结论”。
这种评价,使我感觉到电影会还原了《劝导》那个时代英国绅士阶层的婚姻价值观,而不是为了符合商业利益,谋求变成一个麻雀变凤凰、我爱你纯粹是感觉其它无关等等的现代美式商业之作。
于是点动了心目中长久以来,所钟爱作品的电影改编。
先看到的电影海报上,男女主角都太合乎心中形象了。
安的演员,就是要这样一个第二眼才会觉得漂亮,与姐姐伊丽莎白站在一起绝对不会把视线投诸于她的形象。
她的演技,把安的自制,悲伤,逃避都放在一起。
也只有这样的女孩子,才会隐忍到不会把“我还爱着你”在行为上表现上显露出一丝,宁可悔恨当年的自己,也决不会档着温沃斯上校问一句:“我还有机会么?
”你可以指责她追求自己的爱情幸福不勇敢,却不得不为她真心希望别人忘却过去,自己却一直坚守内心的善良而叫好。
奥斯丁笔下,是不可能有《苔丝》式的悲剧。
她的现实笔触,在于她平澜不惊地叙述着绅士阶层的平淡故事,在最常见的社交描写中,寻找着人性的真实、冷静、善良,以及区别愚蠢与聪慧。
理性和教养是奥斯丁六部作品的主流观念。
女主角或冷静聪明,或内敛坚强(《爱玛》例外),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个面善心不善的无耻之徒口舌生灿,做出一些不影响本人生存的错误判断,但最终的结局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劝导》中,这个规则没有例外,但奥斯丁本人自恃的“理性”本身却受到了首次撼动。
《劝导》是奥斯丁后期作品,曾经看到有评论,评价是作者在受到类似情感挫折之后有投射之意。
《劝导》的书中,看到的是对“爱情”一词意义的问讯,在奥斯丁的作品中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当初恰是因为理性的放弃,导致了长达8年的弯路。
开始时,安觉得,教母的劝导本身并没有失误,“谨慎”是应该的。
但当恋情成为过去时,心却还在定定然的走在那里,即使多少次现实在她面前展现的,是一种无望的结局,她却始终不会以开始一段感情来结束。
在隐忍、坚持、躲避、后悔之中的安,并不是失败者。
我想,即使安最终结局是并不知道温特沃斯上校的真心;即使真的收到温特沃斯与路易莎订婚的消息;即使表兄的为人尚未被安所知晓,而这位表兄却是最合适的结婚人选;即使温特沃斯上校依然是个穷光蛋;安还是会坚定地走她坚持爱情的路,哪怕一个人孤独终老。
我觉得这个故事想讲述的,绝不是等待与隐忍换来最终的幸福,而是“坚守”自己的心,哪怕时间已逝,人生已改。
也会付出自己的代价来付得这种坚守。
虽然是奥斯丁的书会为了一个完满易为人接受的happy ending结局安排温特沃斯上校不会变心,那是她笔下爱情故事的通俗结局。
安从外表到心底,都是隐忍、和善、关注着她人幸福的,所以她人格犹如一杯醇酒,赢得的是周围人们的好感。
相对的,除了最贴心的教母,别人也很难从她的克制的行为中,探知她的真心,甚至可以说她的爱隐匿得早已成为自己的负担,外表温和却从不显示软弱,可以轻易让人很容易忽略她的感受。
奥斯丁这个故事里,已经嗅到了一丝茨威格的“我爱你,与你无关。
”的浪漫味道。
女主角安也是她笔下,最接近于爱情的一个女主角。
电影结尾与原著情节上,有了一个大大的改变,还是能理解安出动寻求这个改编的。
我很喜欢看电影,但也比较肤浅。
反正电影里总要有养眼的帅哥美女,才能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如果要靠情节去打动人。
就如和一个心地高尚却又丑陋无比的人谈恋爱,要入戏得花上一段时间,或者和大多数人一样实在受不了第一眼感觉就这么差,马上打了退堂鼓。
《劝导》是个很虐心的故事。
经过多年的等待和煎熬有情人才终成眷属。
2007年的版本中,女主长得还行,男主很帅。
所以庸俗的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版本。
但之前的95年版就差许多了。
好吧,那是大叔大妈在谈恋爱。
我看了个开头,就全部略掉了。
还是去看小说吧。
至少看文字还能充分发挥想象力。
“安妮•埃利奥特几年前还是位十分漂亮的小姐,可是她早早地失去了青春的艳丽。
不过,即使在她青春的鼎盛时期,她父亲也不觉得她有什么讨人爱的地方,因为她五官纤巧,一对黑眼睛流露出温柔的神情,压根儿就不像他。
如今她香消色退,瘦弱不堪,当然就更没有什么能赢得他的器重。
”这段话还是很能让人浮想联翩的,安妮柔弱优雅、温婉可人。
这样的佳人,就算是经历岁月洗礼,身上多多少少也会留着小女人楚楚动人的气质。
读书和看电影的区别就在于,书籍会给你想想的空间,电影却把想象的事物直观化了。
直接表现出人们想象中的人物情景。
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电影人是造梦师,但众口难调,造出来的梦并非人人喜欢。
能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就很不错啦。
近些年来,奥斯汀的小说人气高涨。
但有生之年奥斯汀并不被大众所看好。
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奥斯汀写的小说是“鸳鸯蝴蝶派”。
不够大气、只是女人间的嬉笑怒骂。
但故事留给人的深刻思考,却持续至今。
我们的内心需要各种各样的情感来充实慰藉。
所以总会有一个柔软的角落留给奥斯汀笔下那些可爱的夫人小姐们。
在编织了那么多青春少女的爱情童话后,40岁仍单身的简·奥斯汀决定要为错过姻缘的大龄女文青们圆梦。
她开了一个“假如”的脑洞:假如一对被拆散的爱侣在多年后又重逢,双方又都是单身,他们还有可能在一起吗?
于是就有了本书中安妮·艾略特(Anne Elliot)和弗雷德里克·温特沃斯(Frederick Wentworth)分手七年后的旧情复燃。
复燃的过程不算太曲折:温特沃斯一开始怨恨安妮当初的悔婚,后来在相处中也渐渐发掘这种谨慎、顾全大局的做法的好处;尤其是比起意气用事导致摔伤的路易莎(总有配角神助攻),他最终认定“世间始终你好”。
另一方面,安妮倒是一直对温特沃斯念念不忘;她克服了当年被“劝导”的摇摆心理,在收到对方的情书后立即抓住了这珍贵的第二次机会。
可见,对于“劝导”这个作为书名的主题,奥斯汀并没有一面倒的褒或贬。
虽然从结果看安妮当年不应该放弃真爱,但这种对小概率事件的“事后诸葛亮”是不公平的。
劝安妮斩断情丝的拉塞尔夫人在书中基本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她对想要参军的温特沃斯前途的担忧也符合奥斯汀一贯的主张(婚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我想奥斯汀想表达的是,对于“劝导别人”这件事需要慎重,因为实际的结果很难预料,你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也可能葬送一个人的幸福(其实此前《爱玛》里的爱玛也喜欢为好友谋划人生,同样效果不佳)。
奥斯汀本人就曾经被自己的侄女(Fanny Knight)询问过择偶意见,她想必是诚惶诚恐,毕竟这间接导致了她去世时还没看到24岁的侄女成婚。
好在后来侄女在27岁时嫁给了一位从男爵,可以“家祭无忘告乃姨”了。
有趣的是,本书中的安妮也是在27岁时与旧情人终成眷属,而且男方在海军生涯中积累了一大笔财富(正值英国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大败拿破仑),沿袭了奥斯汀大团圆结局的传统。
而两人分开七年,男方在外闯荡世界建功立业,女方却只能守在父亲身边家长里短打发时光,这也体现了十九世纪男女地位和机会的不平等。
《劝导》是简·奥斯汀写完的最后一部小说(后面还有一部未完成的《桑迪顿》),在写法和思想上都达到巅峰。
尤其是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的应用日趋成熟,将叙述者(作者)和主人公的界限变得模糊,正好契合了安妮与奥斯汀本人经历的相似:奥斯汀可能曾与Thomas Lefroy有过短暂的恋情,但无疾而终;她也曾收到过婚约,但被她接受一天后拒绝。
她在让安妮换发第二春时是否也伤感自己的错过?
作家的苦难往往是读者的福音。
一生未嫁的她给世人留下了六部传世之作,为简迷们带来快乐,也让她自己青史留名。
可惜的是,她未能看到本书发表就去世了,享年41岁(正好是我开始写本系列影评时的年龄)。
印象流常说简·奥斯汀的作品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可能因为她最有名的两部作品(《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恰好都是一静一动姐妹俩的双女主设定;但其实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求变,每一位女主人公都各具风采,每一段感情都别有风味。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如果她再多活20年,还能创造出哪些有趣的灵魂,能打造出一个怎样的奥斯汀宇宙。
她终究没有遇到属于她的温特沃斯,但文学就是她蓬勃灿烂的第二春。
本片是2007年英国ITV电视台推出的Jane Austen Season的最后一部电视电影。
莎莉·霍金斯版的安妮比原著更加独立、能干、受瞩目,不失为新时代的解读。
她写日记时打破第四堵墙的拍摄手法呼应了书中自由间接引语的应用,是导演的神来之笔。
只是片尾的写信、狂奔、大街接吻实在不合逻辑不成体统,浪费了背景板的巴斯城市实景。
重新再看一次,竟然是虐剧。
那些说不出,无法说出的,或者因为机缘巧合的而无法说爱,从一开始男主角的愤怒和恨意,然后假意喜欢另外一个女孩不断虐女主,接着到了BATH,开始变成了女主和他的COUSIN传绯闻虐男主。
虽然我觉得这本才是奥斯汀真正的想法,为了年轻时拒绝别人而后悔才写了这本小说来圆自己的梦,希望真的有某个过去的人真的坚贞不二来解救自己。
问题是,男人都像CAPTAIN Benwick一样--爱那个逝去美好的情人,但是遇到某个OKAY的很快就会走入另外一段爱情。
人生本来就这样,永远都是MOVE ON.当然这对某些剩女来说,这部是部安慰,毕竟年纪大了还有一个那么优质的男的,性情好,有钱,强壮。
可惜现实都是现实。
看ANNE的妹夫,一开始追求的是ANNE,到最后还不是因为ANNE的拒绝娶了MARY。
JANE AUSTEN,总喜欢把他的小说写得很圆满结束,但是在现实里,你总看不到有这样的结局。
Persuasion是我个人除了傲慢与偏见最喜欢的Austen作品。
我觉得Persuasion与作者其他作品比较不同的地方是它故事中的主人公不再持有一个年轻女孩的心态了。
心态的变化使故事中年轻女孩的行为从傲慢与偏见反复讽刺的轻佻变为青春的活泼与浪漫,这种年长的女孩看年轻女孩的视角我觉得比过去温和许多,虽然整个故事不如她的前期作品灵动,不过文字中能感受到作者思想与情感经过沉淀,变得更深沉了,这种情感尤其体现在女主角对男主角的爱情体验上。
上面剧评称”《劝导》肯定人物性格从谨慎到浪漫的演变,无疑反映了作者本人创作思想的变化。
“我觉得并不是如此,Persuasion中的女主角从头至尾都非常谨慎。
我觉得可以说Austen笔下的女主人都渴望浪漫,但是他们所在的社会中的男性其实并不认可女性浪漫的行为,认为那种行为是幼稚与不谨慎、不成熟的,所以一个好女孩为了不给身边的人带来麻烦,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只能非常谨慎,谨慎是没有独立经济地位的女性必须学习的生活智慧,Austen反映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与社会现实。
我想这可能也是她被女权诟病的原因,感觉得出Austen是没有什么近代女权思想的,她虽然对女性很了解,但所处视角颇有点旁观者的特点,也不鼓励女性追求自由解放。
我想也正是因为她保持的理性态度才使她的作品超越了时间的束缚,在时间跨越二百年之后的今天也非常有趣味。
这是一部很细腻的英国电影。
导演、演员、摄像、配乐都是拿捏有度,精准地将每一幕的情感变化都刻画得精致有加。
一直很喜欢英国田园风格的电影,喜欢看那些衣冠楚楚的年轻俊杰和穿着精致裙衫的深闺小姐们,在美丽而又古老的庄园里,为爱而纯粹,为爱而苦恼。
由于没有看过简小姐的原著,所以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自己的情绪是随着故事的走向而起伏不定的。
我第一次强烈的感觉到,我多么希望故事中的男女主角能够幸福地在一起。
因为相爱而害怕相爱,因为对自己的自卑而对爱情自卑。
如果只是因为这样而让彼此错过,是多么令人叹惋和悲伤啊。
安因着对温特沃斯上校的愧疚(在8年前因为家人的缘故而拒绝了他的求婚),而不敢在8年后重新拾起面对他的勇气。
她将她对他的爱化成无尽的酸楚和伤痛藏在心里。
她先入为主地把自己放在了不可能再被温特沃斯上校喜欢的位置,所以每次出现在温特沃斯上校面前时,她都不敢看他的脸。
她自己害怕从他的表情中得到她已经知晓的答案,但她又因为深爱他所以她又希望他能主动地来和她说话,来理解她的情感。
就是这样,喜欢而自卑着,矜持而又不安着。
而当时的她,可能永远也想不到,她所期待的那双饱含爱意的双眸就从未从她身上离开过。
而温特沃斯上校也是如此,尽管内心对安的爱炽热如火,但在安面前,他总是极力地克制。
他同样希望安仍是喜欢他的,但男人比女人多一层身份的顾虑。
他知道自己当初和安分开的原因,所以他害怕因为自己的再次冲动而永远地失去安。
小心翼翼,反而更让安产生了误会。
“爱都是自私的”这句话一点不假。
原本想伟大的为彼此牺牲,却发现原来彼此都是自私的谁也不想放手。
如果不是安误解了温特沃斯上校结婚的消息,她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她是有多么多么地爱温特沃斯上校吧。
而温特沃斯上校如果不是因为被路易莎的家人误会,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注意到原来他对安是如此的放不下。
在爱情中,人人都是傻子。
有时候所谓的理智可能会让我们错过很多我们本应该珍惜相守的人。
不过好在,故事里的安是幸运的。
她迅速意识到了她对温特沃斯上校的情感,并积极地抓住了后来任何一次面对他的机会。
她的勇气来源于那份悲伤所激发出的对爱的渴望。
因为爱,她又重新获得了自信。
她不再害怕失去,因为此时的她已经明白,对真爱的真正错过,就是你以为它已经来了,可又不敢主动的去迎接它。
所以,完满的故事恰到好处的展开了,安一步一步重新回到了温特沃斯上校的生命中。
有些爱,无需多言。
只要你在这里,我在这里。
相信彼此,即时是错过了大半个人生,也会因为对方的一个微笑,而又重新豁然开朗吧。
最后,引用一首英国诗人Glady的诗《unsaid》Sometimes,lips are sealed,tongue is tied .Sometimes,hands can't reach,the feelings are locked,into these eyes.Read the words unsaid,the feelings not laid,plunge deeply into my hearteverytime.Love is there. Love is there.
时间是一剂良药,会冲淡你的悲伤。
热闹的晚宴桌上,安妮这样用心地劝说着别人,一个沉淀了八年,仍然困惑于恋爱的剩女。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孩子说过,你花了十年的时间去追求她,她不喜欢你,你就算再花十年,也是徒劳。
我们的时间,可以摧毁一切。
我们执着的时光,也必然会牵扯我们的一生。
当安妮和自己的教母说出,我27岁了。
眼眸中的流动,仿佛是下辈子的伤怀。
年龄的大小决定的是女人的底线,一次又一次的退步,一次又一次的后悔。
其实这不是安妮想要的,也不是每个女人都希望的。
可是那是个世俗,除此之外,我们不能感到任何的变化。
一个剩女,一个骨灰级的剩女,其究竟原因,是因为她的执着。
我们都一样,渴望的是灵魂伴侣,将就又是怎么一回事。
年纪大了又怎么样,即使全世界都满意,我不满意,又能如何。
作为女人,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看清楚自己,盲从世俗。
然而,我不得不说安妮是幸运的。
那么漫长的岁月,她的执着就在遥遥无期中,重新燃烧了起来。
不管她在努力地奔跑,用力地喘气……衰老的外表,毫无形象的话语,都让人羡慕不已。
这或许就是简奥斯汀等待一生的期盼,放下所有身段与世俗,只愿与你挣扎在岁月中。
为了Rupert Penry-Jones,我时隔多年又重新看了一遍,然后就只看到了他的美貌和大长腿!八年始终如一的长情,这个世界上应该是没有的了!我好像已经失去了十八九岁年纪时对Jane Austin的喜爱了。。。
没意思到家
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男主给女主写信“我一直爱着你,你居然看不出来吗?”,一片儿的弹幕“鬼才看得出来”“谁看得出来”“没有上帝视角真看不出来”哈哈哈哈哈哈
我真的对男主女主没有一点好感,无关乎长相!整体还行吧!
配乐。
生气,我心中的安妮是静默从容,思想却敏捷犀利。而不是只会哭哭啼啼觉得自己好苦好苦的受气包好吗!!!
男人绝对无法忘情于这样一位女子,他不该忘情,也不会忘情。
女主角太懦弱了。。。。
不喜欢这个故事。也不喜欢这些演员。
单靠影片的话完全不明白Anne和Wentworth怎么旧情复炽的,就因为以前好过所以完全不用感情铺垫了吗.......奥斯汀真的很喜欢给主角制造障碍但临到末了又轻而易举地帮她们扫清道路,说到底还是一副教育世间女子该怎么去爱的上帝样啊【
里面没一个演员是好看的= =。简奥斯丁的书名就能解释主角之间的纠葛,几部看下来故事都差不多,无论之前如何曲折,有情人终成眷属
英国乡村小言可以闷但不可以一眼望去全是长得很挫的演员……
我可以忍受一个人懦弱,但忍受不了她虚伪,女主角长相气质都不行,简直就不像沃尔特家的人,不喜欢演员,奥斯丁的小说还是不错的
标记,以前看过。我也曾喜欢过简奥斯汀。
看这类片多了就开始挑剔了,好多地方没交代清楚,女主看上去很弱
真的,改编得还不如琼瑶。女主和妹妹完全没演对,一有情绪就神经质,男主为了赶进度也没有酝酿。简直是糟蹋原著,最后那个跑来跑去是个啥?我粗略计算了一下,怎么也有个来回五公里了。要是安有这体格子,温特沃斯早把她带船上去一起发战争财了。
该片难看到什么地步呢,就是看到中途有若干次我气得想把屏幕砸了,但是念及这个Ipad目前是我爸的命根子才忍住没出手。演员长相什么的我不在乎,但是编剧你把作者这么一部有自悔感伤矛盾又希望渴求的小说改得这么神经兮兮肤浅又无知真的大丈夫么?作为原著粉真是不能忍。如果你是自诩简迷的话还是绕道吧
我也想如她,不再后悔勇敢跑向谁。
As a woman, it's important to be determined and not easily be persuaded. 最后段Anne勇往直前奔跑的镜头,真是令人动容。缓缓的背景音乐、阴淡的色调画面加上纤细隐忍的情绪, 细细流淌,有情,有爱。
感谢ITV07年的选角,这位安妮不仅不美,而且有些年老色衰,又时值家境凋零,这才是绝大多数的真相。她的苍白沉郁之下总是潜藏着近乎肝肠寸断的欲言又止。就像那骄傲贞洁的岩石,等待远方归来的航船,将浪花化做昂扬的激情,融化那坚定而执卓的心灵。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给影片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