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赫德的膝盖
הברך,荒漠奥德赛(台),膝盖,Ha'berech,Ahed's Knee,Le genou d'Ahed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阿夫沙洛姆·波拉克,努尔·菲巴克,内塔·罗斯,Oded Menaster,Oded Azulay,Michal Benkovitz Sasu,Roni Boksbaum,Pnina Bradt Tzedaka,Itay Dalumi,Lidor Edri,Itay Elal,Amit Elimetelech,Mili Esh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以色列,德国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21
简介:Y.是一位40多岁的以色列导演,他来到沙漠尽头的一个偏远村庄,想要展示他的一部电影。在那里,他遇到了文化部官员Yahalom,并发现自己正在打两场失败的战斗:一场是反对他的国家对于自由的消亡,另一场则是反抗他母亲的死亡。详细 >
与《同义词》基本一致,对技术的展现即是不断创造、延伸语境的过程。
3.5星。漂移的视点和狂乱奔放的镜头构成了影片最突出的美学风格,也精准地对应着主人公的内心情绪。拉皮德在《同义词》后返回故土以色列,将矛头指向了以色列的文化审查、兵役制度,乃至整个国家,怒不可遏地揭露与批判,只是这次男主角在镜头前的嘶吼挑衅太过直白和尴尬。沙漠成为了人物发泄情绪和思考困境的天然舞台,为单薄的叙事增添上剧场感。主人公诉说军中集体自杀的情节最耐人寻味,故意混淆真实的角色:究竟他是始作俑者、受害者还是旁观者?又或者同时兼有?这个答案在女主角身上水落石出。与其说导演是在批判以色列的文化与政治,更像是在自我批判与反思,因为在以色列个人与国家命运早已绑定,艺术家及其创作难以挣脱其身份和生存环境。
虽然讲的是犹太民族,却尤其能在当下感同身受,不喜欢艺术的人要掌控人们该看什么该听什么,但作为普通人我们又能改变什么?用一些稀奇古怪的托辞麻痹自己吗?就像烂辣椒的隐喻,虚伪的是我们无能为力指出真相所在。声音剪辑很棒,摄影也带入第一视角的真实和慌乱
拍个话剧就够了
在那段导演自以为是华彩乐章的愤怒独白出来之前,我本来还是蛮喜欢的,只能说如果每一个以色列人都像你这么想,你们的国家早没了,这样活在海市蜃楼里,充满了道德优越感,其实不做实事的圣母左棍实在害人不浅,谢天谢地你最后选择离开,真乃以色列人民之福也。
已经太久被“摄影机视角是需要有依据的”这种想法束缚,在这里感受到一种突破性的野生力量!
3.5 野性的调度,狂躁的输出。可以肯定的是,这导演拍porn绝对好看
剧烈摇晃的镜头背后是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无措。拍摄手法极具实验性。但对于以色列审查制度和封闭现状的批判显得很生硬。
镜头的大胆和张力可以算是拉皮德最佳,但是语言上的直白有点用力过猛,急功近利的感觉(论拉皮德有多痛恨以色列
头痛。
大可不必
6.5/10.0。充斥着金属味儿和洪荒之力的开场让人眼前放亮,导演全程使用近乎华丽、酷炫的歌舞片式主观镜头营造出了独特的菜谱:用歇斯底里的调料来烹饪对保守主义的控诉。这无疑是属于作者电影的创新,有意营造了一个双面镜的寓言:一方面是体制内知识分子对残酷现实的置若罔闻乃至皈依,另一方面是体制外自由人士对太平假象的精神贫瘠无能为力。这种复杂的叙事也许部分指向了以色列的历史经络和模糊的某种国民性,以及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所代表的自由和保守的气质冲突。但又掺和了诸如家庭、战争、“奇迹”、隐晦感情线等诸多母题和文本要素。过于丰富的信息让影片的最终效果大打折扣,导演醉心于浮夸炫技的时候显然也忘记了“less is more”的道理。
风格化的视听,极致的个人表达,对国家制度与个人的思考,对审查制度的批判最后也无能为力,回忆与现实交错,政治大环境下的个人思考最终也只能留下无奈的泪水,关于反映的问题值得一看。
你看他时而激进高昂,时而低吟浅唱,时而似波涛汹涌,时而又柔情似水。满满的政治诉求,愤慨而凶猛。几乎放弃了正反打,频繁甩镜头。带着某种浓烈的自我沉迷。才气确实有,但是这次精于设计,匠气太足。
有美国观众鼓掌的那一段雄辩其实现场很让人不适 前面创意还是不错 视听语言体验很有意思
拉皮德的確應該從以色列走出來了
能理解并赞同为什么斯派克·李不喜欢这部作品,不能只因为其政治性就获奖吧
镜头晃到我头晕恶心,导演狂躁的精神状态在裹挟视听,那些癫狂的舞蹈对观众是一种折磨。愤怒是好的,但这种既伤人又伤己的愤怒表现形式下,对民众的优越感究竟是哪来的呢?愤怒的投射对象是整个国家和权力系统的话,导演的表现形式可真是太欺软怕硬了,将个人异化成符号而发泄自己的全部情感,本质是空洞和虚假的。到最后一定要让那个女官员哭出来,这是导演的病态。始终无法欣赏拉皮德。
7
整啥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