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电影小闷骚小闷骚的,文学色彩持续升温,有的时候要把人往哲学的圈子里绕一下。
很当下的电影,不像传统意大利电影里总要出现的丰满唱歌卷发女没有挑逗眉眼。
Nanni Moretti把该有的戏剧元素都揉进电影了,中年危机的心理医生,漂亮的老婆,出了问题的儿子,单纯正义的一塌糊涂的女儿,当然包括儿子的死。
从儿子死开始,我一路哭到最后,真是一欧洲导演啊,真是一意大利导演啊。
还好导演处理的恰到好处,火候刚刚好,毕竟用儿子去世这样的情节设置很容易让人想到煽情和老套。
我喜欢欧洲人拍的平常人的生活,毕竟不是谁都跟美国人似的经得起翻天覆地的狂轰滥炸。
导演把一家人的感情处理的很好,淡淡的,谁都离不开谁。
儿子走后,一封女友的情书飘然而至,躺在他们家的邮箱里。
我还是觉得导演引入儿子女朋友的很戏剧,很戏剧,很戏剧,不过我不觉得做作是真。
况且小女孩儿长得耐看,就是新男友看着油头粉面了些,就是嫩。
还是自己家儿子长得帅。
老婆长得很像朱丽叶•比诺什,不过要年轻些,消瘦些,看着很喜欢。
她的脖子很好看,头发盘起来,有些凌乱的性感。
这样的女人,全身裹在大衣里都很性感。
她男人利索地把她的睡衣搓起来的时候我都心潮澎湃,真是太撩人了。
电影很文学,是文学,不是文艺,我喜欢里面的镜头,我喜欢被处理的很隐忍的感情,我喜欢最后一首歌……我喜欢一家人在汽车里把歌唱走调的感觉。
影片的开端,极有可能影响影片的全部印象。
我承认,我被这部影片的第一段音乐所吸引,于是,完整地看完它,并且保有喜欢的态度。
介绍这部影片之前,我却想说另一个故事。
某个我的远房表姐,她与丈夫共同开设商店,并有两个儿子。
她的第一个儿子曾来我家玩耍,我已经全无印象,据我父母说,那是一个极乖并且容易与人亲近的男孩。
当他读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一天,一个人去学校领取新书,走出校门时,被一辆货车撞飞,并且腹部裂开,当场丧命。
当初去现场将男孩尸身拾回的是她的丈夫。
而她一直陷入悲痛中,几天不吃不喝,几个月内只能看着男孩生时的衣服掉眼泪。
几年后,她有了第二个儿子。
如今这个儿子也就读小学,生得健康活泼,时常因为贪吃贪玩等原因被她责骂。
今天她家迁居,将房子买在第二个儿子的小学隔壁。
从家门至校门,不到百步。
我走进她的新家,看到一派热闹景象,许多亲戚聚集。
宽敞的客厅墙壁上悬挂着大幅照片,映照的是如今这一家的三个人。
穿着洁白礼服的三个人,笑得极幸福。
我却呆立许久,想起一个早逝的孩子。
影片中的家庭,也失去了一个儿子。
情节已经因为某些介绍而先被我知道,而事实上,它的情节并不如我最初所设想的那般复杂。
故事的内容,只是一个家庭,因其中一名成员的逝世,变得更加敏感。
父亲喜欢跑步,常常与儿子一同奔跑在路边。
儿子去世后,父亲常常自一些细微的东西回想起从前两人跑步的情形。
他在儿子去世当天因工作而去了别处,也许如果他不去别处,并且在当天邀儿子再跑一次,吃一次冰淇淋,再看一场电影,儿子便不会突然遇难。
他时常这般设想,并且将这些悔思放在心上,去逛潜水用品店,去逛音像店,去对儿子生前的女朋友写信,去游乐场承受巨大的凌空的窒息感,以为只要努力就能够回到过去。
我十分理解这位父亲,因此感同身受,在他拿着儿子拍下的房间的照片掩面的时候,也会觉得眼眶湿润。
失去一个人之后,该如何才能停止悲痛,然后继续生活。
我从很久以前便想知道。
我曾经向一个手机号码不隔断地发短信,直到有一天,那个号码的主人告知我,它曾停机,变为空号,如今已经易了主。
于是,我不再能发短信。
思绪永远停留在它曾告诉我他已离开人世的那封短信上,忘记其他或温暖或悲伤的内容。
活着的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听见。
所以不必吝啬应当说出口的话语。
惟有天人永隔,向天空所说的话都会埋入地底。
这种时候,只能继续生活。
除非你愿承认,你已经被悲痛打垮,再也无法直起腰。
It is love , not time ,cure the wound .决定写点什么,不过是一念。
最近日子过得混沌。
乱七八糟看了一些东西。
觉得自己需要补充一些养料。
需要多一点思考。
写下来,只言片语。
只是做个记号。
为自己。
节奏不急不缓的片子。
最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其实根本不在乎一个故事本身,甚至并不期待一个传奇的离奇的动人的故事,更愿意跟随尽头,看着时间流过就好。
想起贾樟柯在一次访谈里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的可能是关于拍电影。
关于丧失。
关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关于伤痛。
关于慰藉和治愈。
并不复杂不新鲜的故事,但是不同的导演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对我来说,这样正好。
我不要在影片的开始就被迫经受一个巨大的震颤,不要看着他们面对他们的伤痛手足无措,不要儿子的秘密女友突然打破某种生活,即使那生活状态似乎,不好。
就这样,看时间静静流淌,他们温暖,相亲相爱,然后某个偶然,失去,伤痛,面对那伤痛。
我经历苍白,难以设想自己经历类似的经历要如何承受,甚至会孩子气般地拒绝那样的情节设置——在很多的不成熟的孩子写的不成熟的小说里。
然而,我愿意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面对丧子之痛,所谓移情都是虚妄,救赎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唯一的真实就是等待自己被思念和悲伤吞噬的过程。
作者一方面干脆利索地否认了创伤疗愈的可能,另一方面揭示了“人格面具”的虚假。
心理医生是主人公的人格面具,在精神分析领域亦包含救世主的能指,可是这种身份并不能帮助他从苦海中挣脱,他和家人、患者一样,在情感的一张一翕中时而沉溺,时而歇斯底里。
更残酷的是,他不能停,他还要继续以医生的面貌治疗他人,继续带着巨大的苦痛踽踽前行。
中年丧子,被迫面对家庭的残缺,心理医生一家人的境遇,注定长期“低情绪”的生活状态构成了当代社会中年危机、精神危机的一重图景。
毋庸置疑的是,从麻木走向敏感,强调“共情”是当代人精神演进的基本路径,我们再也不会像绥拉菲摩维支笔下帝俄时代的农奴一样,对孩子的离去不以为意。
可是,“敏感”在构成了人类文明“完成性”的同时,似乎也使文明娇弱多病——若是生活因亲故离世陡然解体,当代人已不再具有完全恢复的能力。
我们拒绝遗忘,对生死保留着敏锐的察知,我们始终珍视个人尊严,深刻体认每个灵魂的不可替代性。
然而精神敏感的强作用力却实实在在地反噬着个人持续生活的意志。
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救,因为没有多少人能从苦难中汲取向死而生的力量,或许这就是“断舍离”式钝感文化之反动的理由吧。
Nanni Moretti的"La Stanza del Figlio",在英语国家用过一个更直白的名字"The Son’s Room"。
讲一个心理医生的家庭随着儿子的意外离世而起的变化。
微妙的情感微妙的传递出来,很自然很真挚,没有一点做作的成分。
除了儿子意外发生的那个星期天早晨,镜头剪辑出了一丝慌乱,画面都是异常平和。
一家人像是替儿子做事一样将儿子生前的女朋友送到法国边境,当大巴启动,而父亲、母亲、妹妹各自若有所思地踱向海边时,我想伤痛就快,沉入心底了吧,生活也将回到正常的轨迹,父亲不会再如此自责,母亲不会再情绪失控,妹妹不会再用篮球比赛宣泄情绪了吧……影片结束时的音乐很动人,低回沉静,会把人的思绪剥离。
回到家我找了很久,只查到了它的名字和年代。
后来我的好朋友找到了它,于是这曲子在我的博客里飘荡了很久很久……
慢节奏电影,细节和配乐特别动人。
非常生活化的合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以至于纯用镜头来讲述,观众依然能够领会每个人的言行、每处导演让人看到的画面。
因为贴近生活,所以格外真实。
为何平凡的故事能够如此动人心弦?
为何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激情四射,也能让人静下心来沉浸在其中长达一个半小时?
我们的文艺创作,最终还是要回到“人”、回到“你我他的生活”上。
这部电影又打开了我某个方向的新天地。
2015.7.24
关于失去至亲的电影我们看过太多,他人疗愈——自我疗愈——疗愈他人,如此的循环是经久奏效的戏剧逻辑。
在《儿子的房间》中,需要得到疗愈的父亲是一名心理医生,然而,得知儿子死讯的一刻却是他心理防线崩塌的开始,随着剧情展开,我们发现电影的核心不再围绕走出伤痛,而是在暗线中隐藏的:在时间与空间的回旋中,伤痛是永恒的。
电影起始于父亲一天的晨跑,透过咖啡厅的窗户,他看到一群身着印度服饰的人欢快地舞蹈歌唱,如节日的庆典、宗教的仪式,他看得入了迷,跟随他们走到街上。
从打破日常开始,影片裂开了时空的第一道岔口。
很快,我们看到他以惯常的模式面对着各式各样的患者,他聆听、放空、提问、应答,表情始终波澜不惊。
他建议病人学会放下:“你总是自责,对所有的事感到内疚,可是我们不可能掌握生活里的一切,我们只能做能力所及的事,这不代表被动,而是对生命和世界怀着轻松的心态。
”没有患者的反打,镜头戛然而止。
父亲工作的诊疗室与住所相通,电影用一个长镜头跟随着结束工作的他走回家中,打开一扇门,关掉一盏灯,如此的动作重复数次,所处空间的转换,也代表着他从社会身份向家庭身份的转变。
如此的时空回旋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父亲因患者的临时来电改变了与儿子外出跑步的计划,间接造成了儿子的离世。
电影用数次父亲脑海中的闪回复盘过去:如果那天他推掉了工作?
如果与儿子跑步结束后他依然决定去潜水?
如果潜水设备的调节器没有损坏?
——父亲赶去女儿的篮球比赛告诉她哥哥的死讯,镜头随即切到一家三人在告别式的痛哭;父亲和母亲在餐厅谈起儿子的死因又一次忍不住痛哭,镜头再次切回女儿的另一场篮球比赛。
如一次轮回,却不可能真的回到过去——女儿因判罚不公与裁判争吵,和对手扭打在一起。
——葬礼上神父说:“生命里的定数不是我们能掌握的,这是上帝的旨意,我们没有权利去知道为什么。
”父亲愤怒地砸毁家中残破的茶壶,来自宗教的告慰与影片开始他治疗患者的理论并无二致,此时的他终于明白,用“放下”治愈伤痛,不过是苍白无力的说辞。
南尼·莫莱蒂的反常规处在于:他并不强调浸入人物的情感,不放大悲痛、甚至不雕琢悲痛,反而在“变故”中抽离,让人物在细微的时空对照中反观生命惯性带来的错觉。
轻巧的结尾揭示了一切:儿子的“女友”计划顺车前往法国,一家三人本计划送她一程再连夜折返回家,却一路开到了次日清晨。
睡醒的女儿发现身在法国,向父母抱怨今天她还要回学校训练。
短暂的沉默后,三人相视而笑。
没有赶回家又怎样?
回不到原点又怎样?
走不出痛苦又怎样?
就这样一路开下去吧,不需要所谓和解,无解才是最好的结局。
如果可以的话,可不可以不接那个假日里突然来袭的电话?
可不可以放弃对那个该死的窝囊废的治疗,而是继而陪他跑步?
可不可以禁止他潜水?
可不可以再多一些时间在一起?
可不可以再多说一句话?
可不可以再看他多笑一下?
可不可以让时间就静止在他出门的那一刻?
巨大的伤痛总是比我们预期来得更加突然。
电影的主演,丧子的父亲即是导演本人,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每天听尽他人的疾苦:面无表情的,歇斯底里的,欲罢不能的,无休止。
他听得进,是因为他的生活完满:那种他开着车子,美丽的妻子坐在手边,一双健康的儿女在后座会和着他哼的旋律一起唱和笑。
儿子是小小的自己,是他的另一个梦,一个美好的即将实现的美梦,未来拥有任何可能的幸福。
只是死亡亦是其中一种可能。
他后来再不能做医生,面对间接导致自己儿子死去的病人他害怕倾斜。
他不断地重复着如果可以的话。
他背上了沉重的自责的枷锁。
儿子的音乐他的画他的字他的气息,一切都好像他还在这儿,枕头上还有他的头发他的气味,衣柜里甚至还有他的皮屑,毛巾上还有他的汗。
书还好好的放在这儿,等着他来翻。
可他再也不回来了。
一个人死了,坐在他的房间里,周围就会有无数小小的他。
那个从未被察觉的女朋友亦携带另一个小小的他,一个他们不了解的他。
这个家庭像是发现了被遗忘的儿子书信一样,又惊又喜,小心翼翼、满怀希望、终于见面、复杂的情绪、殷勤的对她,让我看到我父母身上的影子,对孩子永远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屋及乌情感。
终于将少女送走后在海边的一段像是一段艰难时间来的小小释然——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不能承受的痛,就让它和我们一起伴随我们的生活吧。
父亲的痛和母亲很不一样,他没有办法不停的流泪,他不会借由一遍遍的叙述来减轻痛苦,他的哭喊都是张大嘴巴,失声的让人心碎。
再一遍:这是一部让人心碎的电影,初听见是在2003的春晚同时cctv6的2002世界电影之旅,大一时候在卓越买来DVD看来,却久久不能忘怀。
金棕榈的桂冠实至名归。
和大部分反映家庭问题的电影不同,影片中的家庭并不是父母关系崩溃,子女痛苦,相反是非常幸福的,父母尽职尽责,教育方法开明,关爱子女,彼此关系融洽。
子女听话懂事,家庭关系和睦融洽。
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
电影通过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片段来传达给观众美好的情感。
但是这种美好并没有持续下去,儿子意外的去世给予了这个家庭沉重的打击。
电影中这个家庭先是沉入悲痛之中,接着又试着使生活回到正轨,可是他们的生活却一直笼罩着丧子之痛的阴影,原先美好的生活一点点垮掉,然后变质。
这里电影延续了之前较慢的节奏,并没有强烈的情感爆发(从观看效果而言)之处,将沉痛的心情与压抑的情绪化作琐碎而又细腻的对这个家庭的成员的微小的改变的刻画。
并在反复铺垫渲染下达到了丰满深刻的效果。
在最后,一家人送儿子的“女朋友”和她的男朋友去法国,不再考虑身后的麻烦,这里将前面一直积压的情绪以轻柔的释放,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对于一个受伤的家庭来讲,最需要的往往是远方而不是困在牢笼里。
总体而言,与大部分观众印象里情感爆发力强,热情似火的意大利电影不同,儿子的房间是含蓄而隽永的,选取琐碎的生活场景,基本上以平淡和层层叠叠的叙事为主。
这一方面使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儿子去世带来的影响和家庭生活中的牢笼这一存在。
另一方面,电影把升华主题的重头戏全压在后面,这与前面的慢节奏一定程度上是冲突的,破坏了电影的美感,电影最后一家人与生活中的牢笼的和解不可避免地显得无厘头,前面的努力一定程度上付之一炬了,主题于是显得非常模糊。
这是电影客观的缺点。
曾经的大学放映室里最大的惊喜和最深的感动——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和最真切的感动!
如果你相信最真实的美好来自生活中的细腻,千万不要错过!
[转][编辑]评论: “我最爱结尾,电影没有故作姿态和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平实、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泻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
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
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浅淡的欢乐,让人流连,驻足,并全情地投入。
《儿子的房间》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之处,色彩饱满,光线柔和,基本上是线性叙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和细节,徐徐展开了一卷和睦温暖的家庭生活画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笃,子女可爱,没有代沟隔膜,生活稳定舒适,似乎有地中海那让人幸福的熏风和阳光从屏幕上溢出来,覆盖在我的身上。
” VeryCD:http://lib.verycd.com/2004/08/01/0000014935.html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0208990/片尾的音乐《down this river》也很有味道,不过至今没能得以收藏,知道的朋友也请回应。
儿子死的那一段家人的反映太小了 这是唯一不能接受的地方 。。要一般人早坐地上了。。。
I wonder why we came here.
莫莱蒂的世界没有逆光,他相信“清醒”的力量,镜头简短,从不在悲伤中停留太久。片尾海滩,一家三人的运动是如此美妙!
怎么就得奖了...
然而我还是感到迷惑:为什么70年代的Moretti发展成了一个生活小确幸导演?是因为他曾经渴求的(文化)权力已经到手了吗?可是在2000年的意大利电影界拥有权力又有个毛用?ps 原来Jasmine Trinca这么早就开始演电影了。
南尼·莫瑞提对电影一些情感部分的处理简直无人可比。《我的母亲》里走廊里来人的背影,这部里结尾三人信步海边。没有办法你就是喜欢这样适可而止、举重若轻的镜头语言,力量太大了。
知道儿子短短的一生里面有过青涩的爱苗,很重要。所以最后父亲阻止了母亲探问女孩和陪同来的男孩是不是一对。细腻而厚重。
Mi mancherai, se te ne vai...朴实的爱与思念。这片子一拖就拖了5年左右,现在终于完整了。
失去儿子的伤痛一直萦绕在全家人的心头,并将永远的存在下去.....(影片好闷啊,不合我的胃口)
@2020-10-10 18:19:19
2016.1.7 重看加分。抓不住的记忆,越是想要记得所有细节,便越是痛苦。所有的细节处理都是对的。想起”十诫“第一诫。
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发生变故后而渐渐拉平的结构,但或许当中年丧子的悲伤突然袭来,消化这种悲伤貌似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只能通过时间这个熨斗,一点点把伤痛熨平,那升腾起来的水蒸气,就犹如悲伤时留下的泪水,在痛苦和压抑中渐渐升华。
细密的情感交织,这样的故事沉郁温暖。那首by this river 一样的舒缓的调子,才是点睛之处
难以忍受的矫情,不管是从哪方面。另外全片从头到尾不断插入的心理治疗无论如何都说明了导演在人物心理表现方面的无能。 @2021-02-04 19:24:50
场景间的连接做得太糟糕,全是生硬地截断后直接跳下一幕。总体质量很粗糙,却想表达一种细腻复杂的情感,不伦不类的,让人看得很莫名很焦躁
曲子不错。
其实我不怎么喜欢这个电影,太文艺了,虽然我平时是个很喜欢文艺片的人。。但这样一部电影需要很安静的时候才能慢慢品味吧。故事很简单,节奏很慢很慢。。幸好不怎么长
一家人站在海滩上漫步,讲述一个父亲如何走出失去儿子的阴影,父亲还是一个心理教师。摄影漂亮,情绪饱满!清新脱俗。
???这是金棕榈作品???稍有一丝优点出现也稍纵即逝。全程平庸平淡、剪辑逻辑令人困惑。真的get不到南尼莫莱蒂的作品。
色彩叙事,不好看,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