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最后,马蒂亚斯手执猎枪,歇斯底里一般地在家里、警局、情人家、丛林狩猎,他在想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是什么迫使他这么做?
我挺迷惑的。
重新拉片之后我觉得是他身份的一层层剥离,以及对这种无形的剥离力量的恐惧,导致了最后的猎杀,还有那些超现实的熊的影像。
本片被讨论最多的移民困境,乡村空心化,党同伐异的主题这里不再赘述,在Variety看到一种挺有趣的论述:乡村空心化,大集团进驻空心后的乡村,榨干当地的资源,因为聘请其他地方的员工而造成种族成分的洗牌,本地人必然对此有所反抗(最后一句我自己加的):The paradox that specifically hovers over Mungiu’s film like a bad omen — or like the mountain bears roaming the forest near town, considered ecologically valuable but a real menace to society — is that the nation’s border stretches in two opposing directions, allowing people like Matthias and Csilla to flee and find well-paid work abroad, draining the local economy, while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come in to take their place, creating shifts in the population. In both cases one is never quite at home, and in the Romania of R.M.N., home itself has never been clearly defined.身份的剥离从一些只言片语可以知道马蒂亚斯是德国后裔和吉卜赛人的混血(图1),而他自身的精神认同是在德国人,但估计从小也是有受到不少明里暗里的歧视的,至少在村子里处于边缘位置。
这是他身份认同危机的根源。
图1:片子往前拉一点,可以知道他有隔壁吉普赛村子的血统成人后为了养家糊口,也因为懂德语,他到了“精神故乡”德国打工,也希望远离这个小村庄(所以村里的人才说以为他这辈子都不会回来了)(图2)。
这是马蒂亚斯第一次对向往的身份(德国人)的靠近。
但显然如影片开头揭示,他在德国也只是从事当地人不想做的厌恶性行业(屠宰),作为外来廉价劳动力被压榨。
最后因为被主管称为吉卜赛人而犯事,逃回了村子。
这是他对想象中的身份的一次幻灭。
图2:马蒂亚斯如无意外的话是打算长期离开村子回家后,妻子因为他的家暴和外遇对他失望透顶,他丈夫的身份早已失去。
而在影片的最后三十分钟则是他其他身份雪崩式的剥离。
集会当天早上,他因为从来不相信儿子看到了恐怖的景象,将一切都归咎于他的胆小,儿子拒绝给他和解的拥抱,他是失职的父亲。
在集会上,如果仔细看他的表情,就可以发现他并不知道应该怎么站队,身份问题是无法面对的一根刺,他想逃避这个尴尬的处境。
当然之后是父亲的去世,他不再是儿子;而希拉跟他分手,他也就不再有情人的身份了。
就在这种身份几乎完全丧失的状态下,在发现又丢失了几只羊之后,他开始狩猎,他必须找到这个破坏了一切的外来者,他必须做点什么去捍卫他的家人,情人来重新获取身份。
他如一个游魂一样,一股报复的能量,搜寻着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他是一个有着敏锐追踪和猎杀直觉的人,而枪一直是他这种防御本能的必需品,也是他的守护神。
正如电影开头,当想要驱散儿子的恐惧,他就带着猎枪跟他回到丛林,而他能想到的最珍贵的送给情人的礼物,就是这杆猎枪。
枪是通向原始暴力的钥匙,他手握着它,短暂进入充满音乐、传统、秩序和文明的空间(希拉的房间),并穿过它,来到了漆黑的丛林,对准他命名为“Rauff”的想象的棕熊开了一枪,两枪,终于进入了一个由恐惧支配的超现实空间,终于“确证”了外来入侵者的真实存在。
片尾的棕熊是否真实存在,是否村民假扮?
我倾向于认为是导演展示给观众看的主人公的心象,并非真实的棕熊或者村民假装,原因有二:第一,因为马蒂亚斯在亲家外面狂吼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扭头看到了一只棕熊,电影画面中也是清晰展示了它的剪影,他下意识喊道“Rauff”(图3),也就是那个逃走了的斯里兰卡人。
这是很不合理的一种反应,因为并没有任何影像交代他有看清“棕熊”的真面目,所以这更像是表达主人公开始变得歇斯底里。
第二,影片最后我们看到了明显是人形的棕熊,因为克里斯蒂安蒙吉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导演,应该不会写出“村民假装成棕熊,伺机而动想谋害希拉或者异乡人”这么无脑的情节,如果要在夜晚没有灯光的森林中加害他人,只需蒙面,只有脑残才会穿着购物商场吉祥物一样的熊大衣去“追杀”异乡人,这甚至有了一种无厘头的感觉。
图3:马蒂亚斯一转头看到“棕熊”,就直接称之为“Rauff”其他网站(Variety)影片结尾的分析:Perhaps the easiest reading of that semi-surreal ursine ending — which suggests that even Cristian Mungiu’s astonishingly clear-sighted realism may be inadequate to the task of accounting for the bleakness and brokenness of the world right now — is that the era of human social structures has passed. Maybe it’s time for so-called civilization to exit, pursued by a bear.(因为蒙吉以往一直是拍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也许对影片半超现实结尾的最直接的理解是——克里斯蒂安蒙吉以往清晰的现实主义风格不足以表达目前现实世界的凄凉和破碎——有结构的人类社会已经成为过去式。
也许是时候让所谓的文明离场,被棕熊驱赶着。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Ifeng电影:以《四月三周两天》勇夺金棕榈、《毕业会考》又捧得戛纳最佳导演的克里斯蒂安·蒙吉,早已成为罗马尼亚影坛公认的大师,疏离式的审美、冷漠的叙述方式和对社会悲悯的观察,为其作为带来丰厚的人文气息。
此番携新片《R.M.N.》再度入围主竞赛,甫一公布入围名单,这过于简洁的片名,一度令影迷摸不到头脑,而字母组合又难免与“罗马尼亚人”的英文拼写Romanian产生联想,因此令人更加好奇,这标题究竟有何具体含义?
实际上,R.M.N.是罗马尼亚语中Rezonanta Magnetica Nucleara的缩写,故本片的中文译名便改为了缩写代表的具体含义:《核磁共振》。
蒙吉在本片中继续对罗马尼亚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引人入胜和非常人性化的探索,展现了这个最后一批加入欧盟的国家之一(罗马尼亚于2007年与保加利亚一起加入)的社会中,各类群体的身份与民族归属问题,以及由此蔓延的种族主义情绪与仇外心理。
蒙吉将镜头对准了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为背景的一个小镇,这是一片处于不同国家和语言碰撞的十字路口的土地,许多居民在国外工作,特别是在德国。
这个地区在不同时期居住着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和德国人,他们在片中使用不同的语言交流。
在放映时,蒙吉用白色、紫色和黄色来代表不同的语言的台词。
影片最开始时,马蒂亚斯的小儿子鲁迪在一天早上去学校的路上穿过一片森林,却他看到了一些令他恐惧的事物,让他感到害怕和哑然。
这个小事件隐喻了一个受外来者的恐惧困扰的地方,之后,我们看到马蒂亚斯因为殴打了称呼他为“吉普赛人”的德国工厂的老板,便逃离了德国,回到了罗马尼亚。
他的回归是《R.M.N》中几条叙事线索之一。
马蒂亚斯是当地人,但是当地的斯里兰卡工人却被当作不受欢迎的移民,这是一种讽刺的侮辱。
片中身份和民族归属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人物,直到他们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爆发。
马蒂亚斯的回归并不完全受欢迎。
前妻的安娜让他睡在沙发上,夫妻俩在处理儿子的问题上因为方式迥异而争吵(马蒂亚斯认为他“必须像个男人”,不能被一味被恐惧所支配,而母亲则坚持陪他一起睡觉,并拒绝让他独自去上学)。
因此,马蒂亚斯开始找上之前的女友琪亚,她是村里的匈牙利裔,已经离异。
琪亚成为了不断推进的情节转折的主要主角。
她是一个大提琴爱好者,片中数度使用《花样年华》中的经典配乐《Yumeji’s Theme》来作为她练琴的曲目。
她的日常工作是经营当地的面包厂,面包厂的扩招是她不断招聘斯里兰卡年轻人的主要理由,但这背后则是公司老板出于拿到欧盟的经济补贴的考量。
琪亚可以说是小镇上最国际化的人:她至少会说四种语言,并且非常照顾这些新近的移民。
招聘外来人逐渐发展成为影片矛盾冲突的核心——面包厂需要工人,但当地劳动力流失严重,去其他国家可以获得更多报酬;且当地人无法接受这份工作,因为薪水低、工作劳累,更愿意通过社会补助来维持生计;当面包厂招来移民时,却又激发了当地居民的排外情绪与种族主义心理。
蒙吉的剧本讲述了两人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
对马蒂亚斯来说,这包括努力与他年轻的、不会说话的儿子鲁迪重新建立联系,同时照顾他那出现神经系统问题父亲奥托老爹,后者在一天早上于养羊场晕倒后,接受了核磁共振检查;对奇拉来说,她既要招揽工人维持工人运作,又要处理由此引发的居民抗议。
但实际上,这个小镇才是影片真正的主角,但蒙吉的高妙之处在于,它实际上从未被命名——它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德国人甚至来自其他国家的欧洲人后裔(他们以前也曾处理过类似的反“吉普赛”情绪)在此共存。
蒙吉作品中的矛盾和情节发展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来细致铺陈,而绝非靠一惊一乍的动作强硬推进,因为片中所有的举动都扎根于这种表面和谐共存、背地暗流涌动的现实。
在本片中,他继续与《毕业会考》摄影师图多尔·弗拉基米尔·潘杜鲁合作,宽大的主镜头既捕捉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山地风光,并在蒙吉大师级的调度功力之下,演员能够在不加剪辑的长镜头中完成他们的表演。
这样的方法在关键时刻有奇效——一场市政厅中展开的公民辩论,堪称全片的高潮,也是蒙吉无愧为大师的体现。
这段长达二十分钟的戏仅有一个镜头,且机位和视角基本处于固定状态。
马蒂亚斯和琪亚与其他几十个村民一起辩论是否禁止外国工人,每个人和他们的母亲、姐妹、祖母和祖父都在发表意见,这场戏中,每个人的座位、在画面中处于的位置、彼此发言的顺序甚至是说话的语速都至关重要,稍不留意就会拖乱影片的节奏。
最重要的是,借助这场公民辩论,他完成了对这片地区乃至罗马尼亚社会的断层扫描:当地劳动力极度短缺,是因为不想在小镇工作而选择去其他欧盟国家,却难以摆脱被歧视的遭遇;如果赶走移民劳工,面包厂便难以维持生计,影响当地经济,但实际上面包厂招揽移民,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拿到欧盟的补贴;同时,面包厂经营的大部分利润都被管理者拿去买豪车,工人们累死累活只能拿最低工资;而如果将他们留下,他们也会像那些在外的当地人一样被歧视,甚至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威胁……蒙吉借这场大戏,展现了同一事件下人们相互冲突的意见,尽管片中他们拥有多种语言对白,但只用一种语言进行思考:“外来者会夺走属于我们的东西”。
人类在面对种族、阶级、经济或国籍的差异时,做出这种二元性的判断很容易出现双重标准,这种变化基于,你究竟站在哪一边?
就像影片结尾,马蒂亚斯背对着观众,举着枪面对那些在村庄附近的森林中游荡的山熊,这是蒙吉的一道抛给观众的问题:他究竟要不要开枪?
从法国来的生态学家们认为,山熊们对自然环境具有生态价值;但这里的人们却认为它们对社会的安全来说是一种威胁。
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的标准是什么?
你究竟是在“家”外面还是里面?
琪亚仍旧可以逃离并在国外找到高薪工作,当当地的经济被耗尽,其他国家的人来到这里取代他们时,人口的转移就此发生。
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其实从来没有完全呆在家里。
而在这个连名字都无的小镇、在罗马尼亚(RoMaNia),“家”从来没有被明确定义。
《R.M.N》当熊多了起来,拿枪的才是异族距离标记「想看」的日子过去了正正好好一百天,初看片名再结合这又蓝又灰的海报,其中的人物跪蹲着举枪瞄准山上方向,有股子好莱坞末日生存电影的味道,可随着视角下移,在仔细阅读简介后,立马意识到原来是自己把海报正中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标志忽略了,事情没那么简单,毕竟戛纳的片子在我这里的印象就是一个字:妙。
不是美妙的妙,是米奇妙妙屋的妙,代表着旧故事的新表达。
电影海报看完全片过后,再回看海报,这一幕在可以从静和动两种状态理解。
首先是静态:他们为何举枪?
他们在想要驱赶他们认为对自己存在威胁的人物,动物,或者“怪物”。
故事发生所在地位于多方文化的交界处,被迫成为一个文化大熔炉,这种非主动性的包容所形成的和谐与存有棕熊的雪山森林一样,表面平静实则危机四伏,时机一旦成熟,随时准备对环境和文化造成破坏。
只不过在城镇里,这里的棕熊是斯里兰卡的外来务工者。
目前只是三个,谁也无法保证他们不会越来越多,毕竟当地人看不上当地的低薪,一边埋怨吐槽一边享受补贴。
而在动态的理解下便是:他们开枪了吗?
打中了什么吗?
影片里的他们开枪了,而且不只一枪,也不只在这里开枪。
猎人之所以不惧怕穿越黑暗,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地盘。
所以主角敢开枪吓唬所谓的“入侵者”,他已不在德国,不再是德国老板口中的“吉普赛人”,回到家乡后,人人都知道他是本地的,没人再会仇视他,他也加入了仇视“外人”的大队伍中。
但猎人一旦去到了一片从未开发的新林区,他的优势就消失了。
本地人出走,去到薪资待遇更好的大都市,本地与否是相对的,可对外来人的歧视却是绝对的,至少目前而言,这个问题在欧洲还难以解决。
主角第二次抬起枪口,才发现围着自己的全是棕熊,自己是落单的那个。
影片结尾:主角被熊包围那接近15分钟的长镜头,连番的辩论炮轰,给当下整个罗马尼亚乃至于欧盟现状做了一次核磁共振,全身扫描的结果就是脑子出了问题,也许存在更多疑难杂症还亟待解决,比如二手豪车交易以及公园建设资金管理等等….(假的其实那些排外的人说自己保守,不过是无能和惊恐内化后的表现,对改变现状的无能,对未来风险的惊恐,所以选择保守,想着趁自己还有枪的时候,把熊都赶走才好。
戏多不精,纯蹭热点,什么都演,什么都没演出来。
这么高的评分,本以为是什么意义深刻发人深省的好片,结果片子是又慢又长又没重点也没高潮,耐着性子看完,完全不懂演了些啥,一脸的懵逼。
如果说是讲种族排外歧视的片子,那男主那条线和家庭线费那么多时间干嘛?
拍着玩呢?
如果说是讲当地现状的,那又啥也没介绍,也完全没抓住重点啊?
如果说是讲企业家剥削的,那更扯了,就这么点内容?
而且面包房工人一个没演啊?
那如果说是讲:种族排外歧视+当地现状+企业家剥削+社会变化+局势动荡+父子教育+夫妻关系+小3出轨小4的超现实魔幻艺术纪实伦理片呢?
我泥马导演你在这给我放魔法呢?!
搁这叠阿美莉卡的魔法buff呢?!
还有就是女主的正义感太圣母太矫情了,人家都出来正规打工了,去哪打工不是打?
凭啥非要在这小村拿那么低的工资还被排挤受威胁?
女主的正义感这不是纯纯的不考虑别人的自我感动吗?
导演你搁这沃尔玛购物袋呢?!
想玩演员总统那一套“正义的裹挟”?!
还有评论区,你说人家导演玩就玩吧,毕竟现在的他们就吃那一套,咱们的评论区搞啥呢?
一堆装高深的在那说什么站队啥的,片子里除了男主误举手那段,演了哪怕一点逼男主站队的戏了吗?
就是不站队对男主生活有啥影响吗?
而且人家导演也说了没有这个意思,这强行脑补真可以。
你们也是沃尔玛购物袋啊?
还有就是片子漏洞百出,劳夫没了没一个人关心?
老人上吊完全不提是因为啥?
吓小孩的尸体一笔带过连个线头都没有?
男主最后打熊两枪然后呢?
这都演的啥啊??
真是无语,浪费时间。
导演一如既往的冷静啊,尤其是结尾处理,比《四月三周两天》有进步。
第一遍结尾没看懂,又看了几次后明白了。
男主跟随一个扮熊者去到情人家,情人的道歉是指和数熊人偷情(前面裸体已经证明)。
而男主的本意是,驱赶可能伤害情人的人。
男主并不在乎什么立场,只在乎在激烈的辩论中握着情人的手,快快乐乐的做一个有十足原始气息男子气概的恋爱脑。
所以,最后的几只熊,都是人扮演的,这是从现实的角度。
而为什么熊看起来那么大?
这是用了超现实的手法,用来隐喻熊这一主体的巨大,不可撼动性。
固执的,带有种族歧视的本土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是熊,无差别攻击外来者。
可一但到了别国,又变成了羊,任人宰割。
熊和羊随着人的迁徙与跨国,变成了动态的标识。
男主最后并不在乎反抗熊,但也不想做羊。
面对几只熊,手里没有子弹的枪只好放下,默默转身。
这并不是男主向熊妥协的标志,他低下了头,依然深陷两难的抉择中,正如情人所说,因为他连自己的事都解决不好。
贯穿全片的王家卫《花样年华》中的音乐在片尾响起,不仅是致敬,而且更上一个台阶,把《花样年华》中的暧昧感放到这个故事里。
因为一听到音乐就可以联想到暧昧,太绝了。
熊与羊是暧昧的,男主与情人是暧昧的,国家与欧盟是暧昧的,正如所有的对立面与非对立面,错综复杂的关系星罗密布在这个国家中。
导演这次不像是医生那样的精准,而更像是命运织布的女神,将这一切编织出来,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一镜到底的群戏实在太吊,节奏起伏全都恰到好处。
这样的调度也是导演真正成熟的标志啊,真的很期待下一部作品。
结尾森林中站立起的5头熊给观众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
片中的熊到底有什么隐喻?
目前看到的最普遍的解读是:「熊才是原住民」。
在充满民族矛盾和排外情绪的罗马尼亚村庄里,熊的出现是对人类这种狭隘争论的讽刺,毕竟熊才是这篇土地上早于人类的原住民。
这是很多豆瓣网友的解读。
在波米的《反派影评》节目中也是这么解读的。
但这是否是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的本意呢?
在一篇Elissa Suh的访谈文章中,导演谈到了他想在结局中表达的一些想法:ES: There's a bit of surrealism to the ending of the film. Without giving too much away, can you tell us a little about what you want the viewers to take away from the final scenes?CM: With cinema, the things that you want people to get out of your film can't and shouldn't be verbalized precisely in just one single way. So if I want people to take something from the ending, I want them to understand that there's a character at the end who more or less has to choose between two different kinds of worlds, one of which is darker, corresponding to our subconscious, where things might pop up. They might be human, they might be animals, they might be instincts, or creatures coming from his imagination, or just an impersonation of his anxiety. I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but they are brutal and tempting him, luring him to go over there.此外,在伊桑霍克与导演的视频访谈中,也提到了熊的意象的含义。
这两次访谈中,导演蒙吉的表达是比较统一的。
从中可以揣测导演在结局中所想表达的可能与众多网友的解读并不相同。
以下是看了这两次访谈后的个人理解:电影想要展现人们内心两股力量的斗争。
一种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与理性,另一种是人类作为动物的潜意识的本能与恐惧(例如排外的民族情绪)。
人类活动的村镇社区和围绕社区的熊出没的森林正是代表了这对冲突,而男主(也包括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森林中的熊所隐喻的是人类动物本能的一面,而并不是什么「原住民」的讽刺。
克里斯蒂安·蒙吉应该能够算得上是罗马尼亚最富盛名的电影导演,主修英文专业的他曾经从事过教师以及记者的工作,后来投身电影行业,虽然作品不多,但是几乎都非常优秀。
比如:《四月三周两天》摘得第6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山之外》摘得第65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成功将女主演送上影后的宝座,《毕业会考》更是为他摘得了第6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就在去年,蒙吉携新作《核磁共振》再度入围戛纳电影节。
今天推荐这部饱受好评的佳作《核磁共振》。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罗马尼亚的小镇。
一天早上,一个名叫鲁迪的小男孩上学路上独自经过森林的时候,看到了一件非持恐怖的事情,从此便不再开口说话。
鲁迪的父亲叫马蒂亚斯,是一个屠夫,他在德国的一家屠宰场做劳工。
在得知了儿子的情况后,他心烦意乱,打电话的间隙,被小领导发现,小领导嘲讽马蒂亚斯是偷懒耍滑的吉普赛人,被马蒂亚斯狠狠地教训了一通。
打了人的马蒂亚斯狼狈的逃离了屠宰场,小领导报了警。
马蒂亚斯见德国是不能待了,于是他搭便车一路搭回罗马尼亚。
小镇上有家面包厂,克西拉是面包厂的经理,因为小镇人口不断缩减,面包厂经营不善,急需欧盟的资金补贴,但是,补贴有个条件,就是员工必须满30人才行。
为此,老板和克西拉都伤透了脑筋,他们四处张贴招工启示,但是仍旧很难招聘到本地人,因为大家全都离开了家乡,像马蒂亚斯一样前往西欧去赚大钱了。
马蒂亚斯辗转回到家乡,在圣诞夜的时候扣响了自家的房门。
但是妻子安娜看见突然回来的马蒂亚斯却并没有多么兴奋,夫妻二人的关系很是紧张。
马蒂亚斯询问了鲁迪的情况,追问儿子是什么东西吓到了他。
安娜阻拦马蒂亚斯,表示睡前问孩子这些问题会把他吓到尿床。
马蒂亚斯蛮横的认为正是妻子的溺爱把鲁迪叫成了一个“娘娘腔”,于是他决定第二天带鲁迪穿过森林去上学,尝试让他勇敢一些。
第二天,父子二人穿过森林的时候,看见了一个奇怪的人,马蒂亚斯认为是他吓坏了自己的儿子,暴力的驱赶了他。
将儿子送到学校后,还见到了镇子上的老牧师。
老牧师见马蒂亚斯回来了,寒暄了几句后想请他重操旧业,帮助自己杀猪,马蒂亚斯答应了他。
面包厂苦于招聘不到员工,于是克西拉辗转联系了一位劳务中介,劳务中介表示:可以帮他们搞来几名亚洲劳工,价格低廉又肯吃苦耐劳,还能满足他们拿到欧盟津贴的标准,岂不两全其美呢?
在老板再三询问:确定是亚洲人的时候,中介表示:“对的,我们不和非洲人合作”。
马蒂亚斯和牧师分开后,就来到了面包厂找克西拉。
原来克西拉是马蒂亚斯的初恋,后来二人各自有了家庭便没能在一起。
这次回来,马蒂亚斯发现克西拉与丈夫早已离婚,再加上自己本身就和妻子安娜貌合神离。
于是呢,他对克西拉旧情复燃,蠢蠢欲动。
二人简单聊了聊,然后就分开了。
马蒂亚斯去看望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年事已高,经常犯浑,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马蒂亚斯安顿好了自己的父亲,便来到了牧师的家里,帮助他杀猪。
杀完猪之后,他拎着点猪肉再次来到了克西拉的家。
对比粗俗蛮横的马蒂亚斯,克西拉非常感性,她喜爱音乐,喜爱红酒。
看到深夜来访的马蒂亚斯,克西拉赶走了他说:“这个大晚上你跑到我家来,咱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你赶紧回家找你老婆孩儿吧”。
然后关上了房门。
妻子安娜无微不至的照顾着鲁迪,这再次引起了马蒂亚斯的不满,他蛮横的想要教鲁迪做“Ture Men”,他认为只有这样儿子才不会被森林里莫名其妙的东西吓到。
于是他带儿子去森林里开枪吓熊,教他如何制作陷阱捕捉猎物。
教她如何在户外净化已经被污染了的水,并且讲述起自己的祖先从何而来。
妻子安娜察觉出丈夫对克西拉还有感情,然后对于如何教育鲁迪的问题,二人再次爆发争吵。
争吵间,安娜毫不客气的把马蒂亚斯赶出了家门。
离开家的马蒂亚斯来到了克西拉的家。
克西拉住在森林的边上,马蒂亚斯带来了枪,希望能够给他安全感。
孤独的克西拉最终接受了马蒂亚斯。
没过多久,劳务中介带来了两名斯里兰卡劳工,克西拉带他们参观了面包厂,马蒂亚斯的老丈人家刚好多出一栋房子,于是克西拉就把他们安置在了这里。
小镇,毕竟人口少,大家也都互相认识熟悉。
同样住在这里的还有一名来自法国的环保主义者,他受雇于欧盟,在这里保护当地的熊。
老丈人家正在举办新年的聚餐,于是克西拉也加入其中。
席间,老丈人大谈特谈罗马尼亚的光荣历史,而来自法国的年轻人甚至搞不清楚罗马尼亚与特兰西瓦尼亚有何区别。
吃完饭的马蒂亚斯来到了老父亲的家里,发现父亲晕倒在桌旁,于是他赶忙带父亲来到医院做了核磁共振,检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也正是因为需要照顾父亲,马蒂亚斯告知克西拉今晚无法陪她,原来二人私下里还要开小灶。
当晚,小镇举办Party,大家都来到礼堂,爽约了的马蒂亚斯看到克西拉和法国环保小哥劲歌热舞心生醋意。
镇子里的年轻人在一起吐槽镇子里工作的斯里兰卡劳工,认为他们做的面包不干净,顺带炫耀了一把自己当年如何将生活在这里的吉普赛人赶出去的往事。
对外籍劳工歧视的问题愈演愈烈,网络上已经出现了颇为严重的恐吓评论。
而面包厂的老板却为了争取更多的补贴,再次通过中介雇佣了几名斯里兰卡人。
马蒂亚斯帮助克西拉从火车站接回了斯里兰卡人,把他送到了自己的岳父那里。
当晚,小镇上举办冰球比赛,队伍双方估计是来自于不同的地区。
比赛中双方大打出手,比赛后又充满了地域歧视的游戏活动,人们伪装成熊穿街走向高声呐喊。
用当地年轻人的话说就是,这是新年来到之时,我们的传统。
第二天一早,安娜找到马蒂亚斯,对他说,他们的儿子鲁迪突然失踪了。
马蒂亚斯找遍了之前遛娃的地方,最终在树林中找到。
鲁迪站在一处陷阱面前看着被捕的小狐狸,最终解救了它。
晚上镇子的人依旧在庆祝,但是看似欢声笑语的庆祝下,对斯里兰卡人的仇视却悄悄蔓延。
第二天礼拜的时候,斯里兰卡人想要去教堂祷告,却被当地年轻人很不客气的请了出去,然后便针对他们在教堂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斯里兰卡人做的面包不干净,认为他们携带病毒,认为他们人品败坏,想要把斯里兰卡人赶走。
最终,大家委托牧师去找面包厂老板好好谈一谈。
牧师来到工厂,老板反复强调斯里兰卡劳工都是通过正规手续来的,并且他们都是干净卫生的。
牧师表达了本地居民的意见。
最终谈话没有结果,大家不欢而散。
事态朝着失控的方向演变,斯里兰卡人收到了死亡威胁,小镇居民集体签字请愿,将他们赶出去。
一天夜里,克西拉与斯里兰卡人一起共进晚餐,席间他们与大洋彼岸的家人视频通话,分明都是善良淳朴的人,其中一人甚至还是一个音乐家,就在大家有说有笑的时候。
不知谁从窗外投掷了一个火把,企图点燃房子。
克西拉赶忙灭火然后冲出去,发现戴着3K党帽子的当地人,他们抹黑克西拉与斯里兰卡人关系不正当。
马蒂亚斯的岳母吓的心脏病发,老丈人对克西拉表示,我们再也无法收留他们了。
于是斯里兰卡人只能连夜搬走。
慌乱之中,一名斯里兰卡人竟然失踪了,克西拉实在是没有地方安置他们,最终只能让他们在自己家里先将就一晚。
马蒂亚斯突然来访,他很在意克西拉收留了斯里兰卡人,说你一个女人把这么一群人安顿在自己家里,实在是太不合适了。
克西拉嘲讽了他,说:“我们只是上过床,我并不需要你的建议”。
最后轰走了马蒂亚斯。
第二天,克西拉去警察局报了案,警察了解了很多细节,面包厂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歧视问题导致很多零售商将面包退回,表示受居民的影响,不再售卖由斯里兰卡人制作的面包。
最终,大伙儿决定明天在教堂开大会,好好Battle一下斯里兰卡人的问题。
克西拉想先带着他们见一见颇有话语权的牧师,想让他了解他们口中的斯里兰卡人并不是什么下九流,他们和当地人一样,都是热爱生活的人,都是上帝的孩子。
但是呢,牧师根本不在乎他们是不是上帝的孩子,总之就是不想单独见他们。
当晚,克西拉遇到了马蒂亚斯父亲,他想要找儿子聊一聊,却找不到。
第二天,马蒂亚斯发现自己的妻子安娜陪着儿子上学,这简直太有悖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他冲上前去刚要发难,妻子向他解释了自己儿子不说话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林子中看到了一个吊死的人,夫妻二人堵着鲁迪想要追问更多,但是孩子依旧一言不发的跑开了。
大会如期举办,因为涌入的村民太多,最后大家不得已只能去镇政府的文化中心召开。
接下来是一段近15分钟左右的固定机位长镜头,大家勇于发言,进行辩论。
正方是以面包厂老板及员工为主,认为斯里兰卡人在这里工作合理、合法、合情,反方是以当地居民,尤其是以原生的罗马尼亚人为主,他们坚持人为斯里兰卡人是肮脏的,危险的,试图驱逐他们。
中立的是以法国环保小哥以及少量的德国裔、奥地利裔、匈牙利裔等等为主,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保持观望,适当发言,摇摆不定,内容非常刺激,非常劲爆,充满了对其他族裔的刻板与偏见,充满了对欧洲当下混乱不堪局面的质疑。
充满了对财富分配不均的愤怒。
最终大会突然被打断。
原来,马蒂亚斯的父亲在树林中上吊自杀了。
所有人赶到树林中,马蒂亚斯把父亲从树上轻轻扶下。
这一刻,鲁迪拥抱了父亲,他终于肯开口说话了。
面包店老板顶不住压力认亏,她想要解聘斯里兰卡人,关键是还有好几个还在来的路上。
克西拉说:“哪能这样做人呢?
人家交了中介费,好不容易折腾半个地球跑到这里,说解聘就解聘,大家都是有家人啊,需要谋生的呀”。
老板反而很生气,觉得克西拉不理解自己的处境。
最终克西拉没有办法,只能委托警察局收留斯里兰卡人,并且向老板摊牌自己也即将离开这里去德国工作。
克西拉对马蒂亚斯失望至极,把他曾经给自己的猎枪通过法国环保小哥还给他,同时也暗示自己已经和法国环保小哥好上了。
环保小哥把枪送给了正在守灵的马蒂亚斯,马蒂亚斯带着枪回到了家,结果发现老婆带着孩子离开,安娜再也受不了他于是带着鲁迪回娘家了。
马蒂亚斯跑到老丈人家门口骂街,老婆不为所动。
然后他似乎发现了那名失踪的斯里兰卡人,尾随他来到了警察局。
看见警察们安顿了其余的斯里兰卡人,但是唯独不见刚才可能失踪的那一位。
紧接着,马蒂亚斯又摸到了克西拉的家,克西拉看着马蒂亚斯带着枪,以为他要对自己下手。
而马蒂亚斯持枪穿过后院,朝林子里开了枪,因为他似乎感觉有什么东西躲在黑暗里。
他冲进树林,发现林中站起来几只由人装扮成的熊,他们很有可能要攻击斯里兰卡人以及克西拉。
马蒂亚斯背过身来,电影完。
克里斯蒂安·蒙吉的电影主要涉及现实主义、有关人性、有关道德以及政治问题,风格犀利,具有社会批判等等特点,对当代罗马尼亚社会现状和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善于通过细节描述人物情感,呈现出深刻而真实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家庭、道德和信仰等主题也经常出现。
他尤为擅长固定机位以及长镜头,在《核磁共振》中,辩论大会的固定机位长镜头更是长达十几分钟。
期间呢,近景、中景、远景多个角色相继发言,群像是演绎却又缜密合理。
蒙吉的长镜头是他的作品一大特色,他的连贯性、真实感和空间感让观众能够与角色一同经历故事的发展,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和氛围,张力极强。
在这部电影中,核磁共振是检测马蒂亚斯老父亲病症的有力手段。
而《核磁共振》这部电影更是如同这种利器一般,欺骗式的剖析了罗马尼亚这个国家的矛盾与病症。
罗马尼亚是一个东南欧国家,贫富差距极大,经济增长率较低,失业率高。
在2007年加入欧盟后,大量原本失业的罗马尼亚本土劳动力流入西欧,男主马蒂亚斯便是其中之一。
就像电影中表现的一样,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特别尴尬的境地。
大量罗马尼亚人出国务工,导致国内企业需要聘请他国劳工。
罗马尼亚人在西欧被歧视的同时,他们在故乡也歧视他国劳工。
我们会发现,这部电影中充满了各种毫不遮掩的歧视。
马蒂亚斯在德国被误认为是吉普赛人后,对领导大打出手。
罗马尼亚小镇中更是区分出匈牙利后裔、德国后裔以及原生罗马尼亚人等等,甚至原生罗马尼亚人也会因为族群不同而在一场冰球比赛后相互歧视。
空降的欧盟环保小哥来自法国,他甚至分不清也不屑分清罗马尼亚与特兰西瓦尼亚之间的区别,在岳父大谈特谈民族荣耀的时候格外讽刺。
而最让人无法接受的还是这部电影中对斯里兰卡人露骨的歧视。
当一群人在文化中心激烈的辩论时,观众会发现他们惧怕自己的家园被这些有色人种占领,但是面临人口流失,他们除了愤怒以外别无他法。
这或许就是罗马尼亚整个社会的病症,一种似乎无药可救的病症,也是浑浑噩噩垂垂老矣的老父亲永远说不出口的病症,更是年轻一代如鲁迪不再开口的病症。
所以当辩论陷入僵局的时候,老父亲选择吊死在了在树林之中,就像鲁迪上学路上看见了那个吊死的人,这或许是一个循环,是一个启示,也可能是一个预言。
开口说话的鲁迪某种程度上也给了罗马尼亚一个希望。
让我们回头再看一下那个欧盟的环保小哥,这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也侧面反映了罗马尼亚在欧盟中尴尬的境遇。
欧盟扶持罗马尼亚企业,但是在他们的眼中,罗马尼亚就像那个遥远的原生的穷乡僻壤。
小哥跑到这里研究熊,在辩论大会上自认为来自更高维度(西欧)的小哥不自量力的对这一切妄图评论,而被当地老人毫不客气的抨击,“你们法国杀死了熊,砍伐了树,建设的倒是豪华现代,结果现在把我们罗马尼亚当成欧洲的动物园,你还有脸来数熊?
你数熊拿工资,我们拼死拼活的赚工资,就像你们法国人在非洲的所作所为,看看你们自己,巴黎到底还剩几个白人”。
不得不感慨蒙吉的犀利,而他数的熊仿佛也指代了罗马尼亚原始、野蛮、封闭的普通群众。
就像那场冰球比赛之后披着熊皮的人群们。
借此,我们引出这部电影的男主角马蒂亚斯。
马蒂亚斯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比较少见的那种不受人喜欢的形象,他无理取闹,摇摆不定,冷酷暴力。
我们一般看电影的时候,如果要认同整部电影的观点,首先呢,我们要认同主角。
而蒙吉有意背离这个传统的叙事法则,将主角马蒂亚斯设定成为一种充满野性的、传统的、封闭的角色。
他从开放的西欧回归故土,做着屠夫的工作,对儿子进行粗暴的教育。
带他狩猎,并且牢记祖先的荣耀。
与之相反的则是女主角克西拉的设定,她开放包容,更加自由主义。
二人的对比亦在描绘每个人的内心斗争,理性的选择与兽性的本能之间的博弈。
这也恰恰是电影的最后,当马蒂亚斯发现丛林中藏匿着一群伪装成为熊的当地人时,蒙吉给了整部电影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去选择希望他去理性的拯救克西拉以及那些无辜的斯里兰卡人,还是兽性的加入当地人去侵害他们。
当然,蒙吉只是通过这部电影客观的展现了当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那些被无视的群体如何面对无国界市场对其的影响,以及意识形态如何变化。
他没有指责任何人,因为任何人都陷入其中,并且都有责任。
素材来源于B站德里氪SJBD标注
不是影評,只是字數超了短評。
還是要給想當羅馬尼亞乃至歐洲良心的蒙吉支持的,已經很強很強了。
如此密集複雜的符號系統靠鏡頭調度和人物對話來組織,如此糾葛匯集了多方劇烈和直接矛盾的國家被放進一個微觀的封閉山村模型,會想到瘋提爾的《狗鎮》,但這個難度要大太多,因為蒙吉想一次性將所有問題一網打盡,直接不留情面地撕開給你看。
每個人和物在作為符號和其自身間來回穿梭,實的敘事迭奏虛的符號鋪陳,看完之後感覺拳拳到肉但是又不顯得刻意(教堂辯論戲除外,這真的已經是羅馬尼亞電影特色了,拉杜裘德也這麽玩。
)最後一幕驚覺一種古典英雄的悲劇史詩感,莽撞的父權男性氣質竟然成了在一團亂麻,充斥偏見,互相齟齬,全然不見出路的困局裏最單純讓人感慨的一種力,逐獵者撕開真實之幕無所遁形,獵者成了困獸,人與動物沒有絲毫本質分別。
一切盡是符號,兒童是符號,德語,熊,山村,法國NGO,女主,神父,自殺的Papa,全都是符號,指向著這個世界窒息的權力網絡的分配和運作方式,被世界主流歷史敘事遺忘的羅馬尼亞和諸如此類的地方纔是系統的矛盾和問題最為劇烈爆發的地方,是這個歐洲中心主導的全球秩序暗面瘋狂糾纏的地方,看的時候在想的是,某些大國如果轉型後的故事,大約會和這個相似,要是也被這樣拍,會有多震撼呢?
屡获戛纳奖的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给我们示范了一次如何用电影写一篇社会分析论文。
他用电影为罗马尼亚为欧洲困局做了一次核磁共振。
电影主角马蒂亚斯在德国打工,因为被负责人奚落而动手后连夜逃离,回到了家乡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一个多民族山村。
回家后,他发现自己已经处于微妙的夹缝境地。
故事线有两条。
一个是“男子气概”的失落。
马蒂亚斯的言行充斥着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做派。
电影开场马蒂亚斯的儿子卢迪在森林中见到一个吊死的人而受惊,之后不再说话,晚上也不敢独自睡觉,马蒂亚斯很不以为然。
他不认可前妻安娜对卢迪的教育方式,认为她过于溺爱,卢迪作为男孩要勇敢要无所畏惧,他教他打猎、野外取火,带着枪去森林中恫吓陌生人,然而卢迪对这些没有什么反应,他甚至会去偷偷放掉被陷阱困住的小动物。
安娜并不欢迎马蒂亚斯到家里来,让他睡沙发。
马蒂亚斯只好跑到以前的情人奇拉那里。
奇拉也与他若即若离,他试图用霸道的方式控制奇拉,被她严词拒绝。
马蒂亚斯在家庭中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他最爱做的是拿着猎枪,在村里游荡。
仿佛猎枪能给他勇气。
另一条故事线,族群的失落。
奇拉工作的面包厂为了赚取欧盟补贴,雇佣了几名斯里兰卡劳工。
异族人在村中频繁出没引起了村民的不安,村中开始流传各类关于外国人的可怕传言,最终大多数村民联合请愿赶走外国人。
实际上村子里很多人也都在国外工作,比如马蒂亚斯,他们在德国等地也遭受不公正的歧视,被当做“吉普赛人”,但当他们身边出现外国人,他们便成了歧视别人的人,把对方当成“吉普赛人”,还要义正言辞地说“我们不反对他们,只是希望他们呆在自己的地方。
”马蒂亚斯并不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但也在请愿书上签了字,看着事态逐渐恶化,躁动情绪和暴力事件开始出现。
电影前期一直在徐徐讲述马蒂亚斯个人的处境,中段开始通过几场餐桌、教堂的议论,把核心命题展示出来。
身处西欧和亚洲交界处的罗马尼亚,既享受了欧洲的发展机会,也承受了国族冲突的兵燹,对自己地理上和国际秩序中所处的位置很不满,形成一条清晰地鄙视链德国(西欧)——罗马尼亚(东欧)——斯里兰卡(亚洲),身在局中的人只觉得理所应当。
电影高潮段落是一场精彩的公共辩论,十五分钟的长镜头,现场调度流畅华丽,村民们在市政厅各抒己见,将本地人与异乡人的矛盾,本地匈牙利人与罗马尼亚人的矛盾,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罗马尼亚与欧盟的矛盾,国际视野与个人视角的矛盾统统暴露出来,“屁股决定脑袋”式的争论让所有人只能提出问题,没有人能解决问题。
导演也很明白,问题无解。
就像查出绝症的老人,要么等死,要么自杀。
电影最后,长期被冷落的卢迪的外公自杀,斯里兰卡劳工也被赶走,奇拉决定去德国工作,沉默的马蒂亚斯突然爆发,带着猎枪来到奇拉家里,奇拉退到院中,马蒂亚斯突然开枪,因为他看见院外赫然冒出了一只熊。
他边开枪边追到林中,黑暗中依次站起了许多只熊。
马蒂亚斯回头望向灯火明亮的村落。
到底谁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突然模糊起来。
一直被马蒂亚斯带在身边的猎枪像是一个略显低调的隐喻。
枪没能帮马蒂亚斯争取回男人的尊严,也没有帮助村子阻拦熊的出没。
解决问题不能靠争吵和暴力。
罗马尼亚这个小村庄历史遗留的国别地域民族问题,留在当地的人歧视外来务工的人,不论肤色,就算是同信仰基督教也不能例外,听起来是不是人类社会普遍的问题:土著压迫外来。
电影通过奥地利剥削罗马尼亚的矿产、林业;男主在国外工作被歧视;斯里兰卡人在罗马尼亚工作被歧视;罗马尼亚本村居民德裔、匈牙利裔与罗马尼亚土著之间的歧视;哥哥对妹妹歧视;男人对女人压迫;老者对少者压迫等等歧视展开。
观众也并没有忘记电影开头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治疗孩子的心病。
所以同时在展现各种歧视和压迫的无养分环境中,我们还看到一个热爱音乐为正义而站的大提琴女人,她是男主的爱,但男主自己不会爱。
他的世界是拳头、摩托和猎枪。
最后影片利用性别之争上升到男子内心愤懑就去手刃无刀枪的大提琴女子的悲剧结局,看似如此悲观最后笔锋一转:超现实般5头熊出没凝望持枪男主,在更加具有身强力壮的物种面前,人类社群的集结不仍然如动物一般强势欺压弱势?
强国剥削弱国?
地头蛇抵制外来者?
强壮男人打弱小男人和女人?
最后摄影机放到男主宽大的背后,留给观众一个他看村庄的背影,你能思考多少就看你的知识、审美和内心了。
关于孩子设置这一头一尾的起与结呈现了新的希望:电影开头小孩子看到上吊人体的惊吓被结尾治愈——爸爸扛起上吊的奥托爷爷——小孩子终于开口说话而且是“我爱你爸爸”。
本来这个强势的爸爸是要孩子自己对抗伤痕继续独自上学,但是因为有关爱的妈妈小孩子得以有缓冲期,爸爸也变得更有疏导的耐心教他一些野外生存技能(其实是无压力陪伴和转移注意力),不是所有人都有幸有这样的父亲,这也是男主值得我们喜爱的原因——他有一般能力者男性缺少的自省和包容,还有他虽然在本地和体格是能力强者但是他在别的城市别的国家里同样要吃瘪带来的理解力。
因为拼强,总有更强。
这个电影一点儿也不悲观,因为现实跟悲观,克里斯蒂安·蒙吉(Cristian Mungiu)在《核磁共振》里给出能让歧视和压迫的唯一解决方案是自省。
是不是一点儿也不新鲜?
“吾日三省吾身”。
道理和电影都有,变得更好只差做。
人多做起来就慢时间就还长呢。
1.蒙吉最贴近全球化时代当今现实的电影,尽管扎根于特兰西瓦尼亚偏远地区,但所表现的民族/种族主义与排外问题已成为普世又无解的困境。2.基调依旧冷冽克制,对山村阴郁氛围的描摹颇似[山之外];矛盾冲突在欢庆圣诞节与新年中渐次激化,被歧视者摇身变得盛气凌人,或懒散度日或外出务工的当地人却无法接受甚至妖魔化勤劳质朴的外来者,有毒的男子气概只是发泄怨气欺凌弱者粉饰懦弱的面具,俱为反讽。3.蒙吉标志性的风格一如既往:近乎一场一镜,零配乐(仅有画内音乐,如[花样年华]主题曲),自然声,写实调度。4.那场构成全片高潮且凝缩了各方冲突与观点的长镜头,其实一直在作小幅度运动并随情势人物变化而调整焦点。5.蒙吉的片中总少不了聚餐、突发暴力事件(砸玻璃似[毕业会考])与手持夜行跟拍。6.熊与羊,随波逐流的男主,怪妙结尾。(8.5/10)
以小见大的作品,通过罗马尼亚的村庄这个微缩模型,折射出欧洲的移民危机、民族融合、就业形势、经济萎靡,以及欧盟这个机构的无能。文化中心的集会堪称全片最精彩的华章,不到20分钟将欧洲当下的问题暴露无遗。唯一的不足是影片的落脚点没有在男主回乡这条线上深挖下去,处理与父亲与孩子与妻子与情人的关系都浮于表面,最后矛头指向熊似乎是无奈之举,而且那个熊看上去没有提升主题。(R.M.N.2022.BluRay.1080p.DTS-HD.MA5.1.x265.10bit-ALT.mkv/8.06GiB/0503)
感同身受的异乡歧视与羞辱 是精准扫描当下移民潮下的傲慢与偏见缩影 假熊出没
好好的拍一部以血汗工厂和排外为主题的电影不好么?非得装神弄鬼的,片名核磁共振是什么意思?结局到底是要说个啥?那一堆熊是什么玩意?男主儿子到底被什么吓的不说话了?丢了一个斯里兰卡人就没人管了?男主老婆前一秒还在守灵后一秒就回娘家了是想干什么?女主最后sorry个什么劲?不好好说话非得故弄玄虚的电影都是垃圾。对于评论区一堆给所谓“大师”捧臭脚的只能说服气,哪怕是大师拉的一坨shit这帮人都能给它吹成香的。一群人无聊的吵架还能被吹成经典镜头,只能呵呵。还有就是想拿奖是不是必须脱光光?但女主脱光光之后那一身松散的皮肤真的有点吓人啊,穿上衣服好看多了。多给一星给穿衣服的女主。
铺垫了许久都是为了那个近20分钟的固定机位、一镜到底的大辩论服务,这场戏很牛,其余时候很困。
蒙大这次发挥一般,不能指着一条长镜头拯救全局
一切都太斧凿板式,核心观点都在那场18分钟的辩论,借助辩论完成对罗马尼亚社会的核磁扫描:当地因劳动力短缺而雇佣移民劳工,在歧视先后前来的吉普赛与斯里兰卡人的同时,前往外国工作的罗马尼亚人也会被当地人歧视。矛盾冲突在欢庆圣诞节与新年中渐次激化,被歧视者摇身变得神奇抖擞,病态的男子气概只是发泄怨气欺凌弱者粉饰懦弱的面具。如此不讨喜的男主除了以男子气概为名折磨妻儿,在家庭上为人厌恶的同时只好去闯入前任的生活。从工厂剥削员工到主教不顾教义不许斯里兰卡礼拜,怨恨渐生的气氛直到被马蒂亚斯老爹上吊的消息打破。林中游荡的山熊和圣诞夜伪装成熊游行的村民象征着外接潜在的威胁和内部滋生的民粹,历史遗留的割裂让当地人之间都已出现隔阂,马蒂亚斯教给孩子的生存技巧无法应付已改变的世界,结尾举枪指向远处兽影却不知如何是好
昏昏欲睡一方面对第三世界的题材感到厌倦,一方面对记录片式的写实风格感到厌倦(虽然有些许魔幻现实的成份)如果放在数年前我可能仍然倾向于接受『关注那些被主流媒体忽略的世界角落』,但近些年描写小题材的文艺作品似乎都在不断的重复相同的问题——什么种族融合冲突利益观点意识形态,表达或者审问世界仿佛变成了某种主流『艺术』但究竟是因为这些话题值得被探讨,或是创作者的能力资源受限以至于只能驾驭类似的话题,再或者是掌握评判权的少数派对他们觉得应该关心但并不关心的世界有着莫名其妙的好奇心?其实都说不太清楚——至少民族融合冲突这件事,历史上已经上演无数次了也因此显得技术上确实值得称道的集会戏仍然在内容上显得陈词滥调当然,主题上表达民智未开的野蛮人是如何接受西方民主熏陶的,倒是也符合某种决斗场审美吧……
我们都爱王家卫
片名很好,冷峻疏离,不错不错
影节专供新闻特稿,假装给民粹、新自由、多元文化各打五十大板,实则失却真实生活情境的张力。一如僵死的十八分钟长镜头,人人得靠“嘴”来为电影作争辩。
生动呈现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在地方社区的爆发。排斥移民的当地人、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工厂女主人、夹在中间两难的男主、再摆出一个来数熊的NGO法国人、消失的左派...俨然复刻出当今欧洲政坛的势力分布。由德国 - 罗马尼亚 - 斯里兰卡构成的权力链条。这种等级亦由不同语言(英法德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斯里兰卡的语言)在市政厅、餐桌和闺房的使用体现。我的金棕榈 #Cannes2022
孩子预见到祖父的吊死而失语,祖父绝望于世界的恶疾而轻生。男人用猎枪试图驱赶骇人的黑熊,女人用音乐希望熄灭歧视的烈火。担心外籍劳工像黑熊一样入侵小镇,虚构出了入侵者繁殖如同脑中生出肿瘤。不断说对他们没意见,却抵制他们用手捏过的面团。核磁共振照得出脑中的肿瘤,却无法照出熊皮下的真凶。
辩论戏很牛,但整个故事和男主这条线是什么鬼,结尾更是收得莫名其妙。蒙吉持续退步中。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构建
对罗马尼亚RoMâNia(R.M.N)的一次全方位核磁共振扫描。
三星半。男主那条线不好,跟男主性格一样,外厉内荏,粗暴又懦弱。女主这条线非常好,女主和所在的面包工厂的方方面面展现了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洲的处境,尤其是影片结尾处十几分钟的讨论,借村民之口,诉尽当下,就像做了核磁共振,应景点题。
我承认我俗不可耐,这个片看的我实在是看不下去...
无聊至极 早知道是这个主题就不看了
看似民主,实则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