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
第一次看此导演的作品在2020年一、二月左右,片名是《我杀了我妈妈》。
第二部是此片。
总共看过两部也不太能了解导演的作品风格,但看完杀妈之后明白的一点是:“应该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这都无所谓,重点是,不知道为什么在看片之前就已经在社交网络上频繁被迫接触,以至于此前导演本人在我脑中的定位其实是,网红?
some gay-related 到处追靓仔粉头?
尽管你没有关注他,由于活动轨迹的相似性,他的各种动态常常高频度的被推荐。
于是几年来,你忽视着这样一个网红Gay,直到有一天终于看到别的导演推荐了杀妈。
甚至这部双马传的预告都划过无数次了,因为觉得不知道在讲什么看上去无趣又一次划过。
所以其实这两部片,看的过程都有些微妙。
好像演员参加太多综艺会影响他以后表演呈现一样,对我来说有种真人秀延伸到电影里的冰糖雪梨炖老坛酸菜面感。
杀妈还好,毕竟十几年前的影片了,导演兼主演他本人在片中的造型,跟我所看到的社交profile还是有变化的,基本不太出戏。
双马传就不行了,全程只觉得他在演他自己,甚至一度有些尴尬(不知出于何种原因)。
杀妈的观影过程不痛苦,看完就忘了。
只记得他和他妈在吵架。
它作为一部青春电影,在我看来也并不青春。
虽然片中的主角(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16岁的高中生,但其展现的并非青春期高中生的叛逆迷茫和家庭关系,我看到的是异常独立的两个成年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讨论任何一段不知为何不能长久却无法放弃的感情一样。
父母和子女间本被推崇的秩序被弱化,它讨论的是一个有关“连结”的无解命题,不会随着青春期的结束和所谓的成长成熟而消失。
所以十几年后,他还在和那个妈吵架。
甚至连吵架都变得无趣。
不过这次重点不讲妈和吵架。
讲的是导演兼编剧兼服装造型兼主演兰的耽美故事。
放弃挣扎接受他在演他自己的事实后,这个片看起来很轻松。
全程异常平静的看完了。
仿佛从喧嚣的尘世中获得了遁入空门的宁静两小时。
我很感激。
整个情节耽美在,无处不体现着幼驯染、游戏、打赌、起哄、替身、假戏真做、点到为止,这些日式BL的经典元素。
看完之后以为,马特(Matt)是在影片开头就把马斯(Max)的推荐信给藏起来了。
最晚也得是在马斯说“我圣诞不回来了”后。
马特从一开始就表现得非常紧张(不知是人物设定还是演员表演的问题),整个人全程一副绷在弦上要射的箭一样。
一不小心就要射入直肠。
紧张代表隐藏。
双马和那群友聚在一起,有条友让马斯也抽大烟,所有人都还没说什么,马特先急了。
这里就看得我非常奇怪。
毕竟这时候还不知道马斯他妈吸过毒。
心想你也管太宽了吧你又不是他妈这么凶巴巴着急忙慌像有人要害他一样。
然后他们就要亲嘴了。
问双马“你们亲过吗?
”的哥们儿 ,真的很抢镜。
他有什么毛病,一副阎王拷问许仙白娘子的姿态。
其中一马说:洗碗的时候?
没有吧?
真是灵性的回复。
也就是说不洗碗的时候不知道干了些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没有亲嘴气氛已经很奇怪了,他们早在湖边排排坐的时候谁看了不说已婚多年。
双马那群友,放在BL日漫里,也是少见的全能型助攻。
不但见证高中亲嘴事件,还津津有味回忆并替当事人想词:难不成见人就说哎呀我跟马斯亲了个嘴永生难忘啊哈哈哈哈哈哈。
兄弟情深,令人动容。
根据影片的倒计时字幕和官方梗概,大约推断Matt藏信的时间点发生在戏中戏亲嘴之后。
这样会令亲嘴环节成为剧情触发点,同时又好像削弱了人物暗涌的情绪,很BL日漫,不那么法语。
马特亲完后睡不着游了一首歌的时间,游得思路瘫痪。
我看着都替他累,都喜欢得要死了,他自己还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
女朋友叫他去聚会,也是为他好,人走了你还见得着?
这马特倒好,他自己脑内的剧情还停留在那晚拍片亲嘴有完没完。
女朋友万脸懵逼估计以为他工作陪客压力大,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开车一送,把自己男朋友送到了别人怀里。
兰说,影片的结局原本是两个人在同一辆车里,但是这个暗示他们在一起的效果太明显,所以改成了现在看到的版本,觉得还是用这种开放式结局比较好。
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在一起,但他们一定还是朋友。
不是吧,兰?
结尾都HE成那样了还开放呢?
那个马特,以前只是在马斯看不见的地方看着马斯(无论真假)就笑,现在都笑到人家面前去了,这种火箭发射式进展还不叫HE?
亲亲抱抱举高高才HE?
我迄今为止看过的gay片里,两位主角在影片开场和结尾都同时出现的,有且仅有兰的这部双马传。
这还不够HE?
那天晚上马特拿着酒瓶进了杂物间反手就是一个锁门,是想进去跟马斯做朋友??
做一酒瓶子哐哐砸脑门上的朋友??
我骂你了你打我吧打死不还手的朋友??
人马斯也没求他,进去就是抱着人家又摸又亲。
自己骂的墨水脸自己亲。
这是要做哪门子朋友啊我的青天大老爷。
没有杂物间情节继续做朋友倒还有可能。
来都来了。
我们不知道他们会在哪里干,但他们一定会干。
虽然这片讲的不是他和他妈,但其实也是他和他妈。
所有人都是他的妈,母爱光环围绕着他。
除了亲妈。
妈宝男魁北克宣传大使杜兰紫薇儿。
那个卷毛小哥,一号小妈了。
真的,谁不想要这样的妈。
马斯在散伙饭桌上还在吃手指,卷毛哥一手就给打下去了。
这么妈的操作都给我看呆了。
马特骂马斯墨水脸后,卷毛哥推了马特一下,最后还踹了一脚,这两下里至少有一下是替马斯打的吧。
最后马斯要走,卷毛哥说“我去买咖啡然后我们去机场”。
哭了。
妈也说不出来这种话。
卷毛哥这纯真浓烈无与伦比的母爱。
还有马斯被亲妈把脑门砸了个洞,又是上药又是给换衣服的巨乳小姐姐,有求必应温柔如童话里的妈。
就不用说其他阿姨antie各种路人了。
但凡是个人,没有不母爱马斯的。
包括那个公车上神情猥琐的青年,公车上那个借肩膀的小男孩。
之前我还不懂,等个红绿灯而已,为什么punk-rock(?)路人也要盯着看他。
人家可能只是在想:嗨,做儿子吗?
我当妈。
可惜哈里斯扮演的视察官员没有机会见到马斯,否则又有一员猛将加入妈团豪华套餐。
他虽然当妈不成,但这个角色绝对有存在的必要。
只不过谁来演都无所谓。
【哈里斯见了兰不知有没有来一句“我从小看你电影长大的”。
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就是给马特见马斯的过程增加麻烦和借口。
如果没有这个角色,马特的个人线会失去多少戏剧冲突,还会牵连马特和母亲与女友之间的情节减弱。
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马特认清自我。
这个视察员即将下线前的一连串表现,虽然诡异,但绝对是在把马特往马斯那里推,双重意义上。
马斯此时站在夜灯闪烁的大街上,抬头看到楼里又笑又跳的妈妈和哥哥,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幸福快乐是你们的,我不配拥有。
“如果她不是我妈,也许我们会相处得很好”和“如果她不是我妈,她应该是我最讨厌的那种人”,是同一个意思。
他只是在和“妈”这个title吵架。
也只是在乞求与这个title的连结。
期望带着这个title的人也像别的妈一样爱他,但title只是title,不一定得要求自己给title注入情感。
就像好的父母不一定是好的夫妻,独立的个体要产生情感连结本就不易。
只是“我们从小被教育要理想化自己的父母”,父母子女互爱被当作天经地义,但大家都只是普通的毫不相关的人。
尤其有些父母还不值得被理想化。
可是对马斯来说,要面对这样一个妈不爱我我不爱妈的事实,太残忍了。
毕竟没人敢轻易直视没妈的人生。
也许对兰本人来说也是如此。
否则他也不会十年如一日的在电影里一遍遍杀妈。
之前我也有想,哪天他的电影里没有妈了,才是真正的杀妈,这样才可能有肉眼可见的进步吧。
(话说为什么要求别人要有进步?
)后来我想,如果真的没有了,那做电影是为了什么。
或者他已经超脱了?
每次看到有人喷兰的执导能力,喷他出道即高光,喷他屡上坎城却毫无进展,我就替他委屈和愤怒,难道他的演技就不配被喷吗?
嗯?
我的兰?
(我爱他)可以说,全片令我觉得兰还有演技的只有那一个望楼时刻。
他是真的对“妈”这个概念充满执著才会真情流露。
其他部分都是在用演技证明他是一个导演。
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别的基作大片里看到被其他导演调教的主演兰。
此外,片中还有一些说服力不强却很占分量的情节安排。
比如那幅七岁留到现在的画,“恰好留着”的成分总是看起来比"特意保存"要大。
自幼认识至今仍有联系的朋友互相有对方几件幼年痕迹再正常不过,实在犯不着眼泪汪汪。
他看上去也并非因要离开而触物伤情,因为你兰演出来的是“为什么还留着几十年前的东西啊kuso?
”的惊喜感动心酸。
还有那封被拦截的推荐信,马特他本人根本没看到/没收到的可能性也实在太大了。
邮件直接进入垃圾箱,清空垃圾箱,多邮件全部已读等都是高概率事件,但你兰想法就比较复古,只有“马特肯定是看到了并且故意压下来不转发”,把自己感动得不能好了。
如果背景在以纸质信件传输信息的年代,可信度就高很多并且会产生在马特那里发现信这种可见可触的“证据”,这样你嗷嗷哭我都没意见。
但同时脚本复杂度翻倍,对编剧可能不太友好。
杂物间那段,所有人都在感叹火辣浪漫的时候我在想,他是怎么上去的。
马特脱了裤子就跑,马斯没有追出去除了情节发展和人物设定不允许外,那个台子也太高了,兰起码得踩个小板凳或者被谁抱下来。
即便如此,这部电影对我来说看起来轻松在于,为我打开了一条“多人聚集的茶馆环境也是有爱的”新思路。
可以说颠覆了我一直以来的“人丁单薄才是福”的理念。
某个瞬间甚至还产生了“和很多认识的人聚在一起吵成那个分家产样好像也挺开心”的畸形想法。
可以认定,这些令人产生正向思考的内容,应该都来自创作者的真实经历和切真感悟。
比任何一个激烈设计的戏剧冲突都要直击人心。
如果说这个片有什么意难平的话,难平在我无法像片中主角一样拥有那么多亲切的爱我的如母的挚友。
在电影都是拼余味这个环节里,《双马传》的余味对我来说远比《杀妈》要长。
后者于我毫无余味可言。
我甚至无法对所有专业非专业人士都津津乐道的painting sex(?
)产生任何情绪反馈。
整部影片仿佛从未存在,我只是听人说过。
这可能是由于杀妈里只有一位妈,而双马里都是妈吧。
“人最大的噩梦就是敌人是你的家人”。
妈无所谓,爱最重要。
最后有两处没懂的情节。
一是湖边马特在马斯眼前比个框说了句,"are you ready for your close-up?" 二,是马特跟视察员说的最后一句话,问他叫什么名字。
【事情是这样的。
四个月前写了一千字的观后感,前几天内容丢失,心态崩了,有点啰嗦。
看完电影,在故事层面感受平平,但很喜欢多兰阐述人物成长时的状态,和对成长vs.友谊之间的讨论,并且很喜欢他表达出来一群朋友在一起的状态。
还是多兰的电影,但相比以前,不是在做自我重复,而是这个片子更平静一些,人物冲突变小了,但阐述的事儿还是很真实的,也很喜欢中间调侃了一下新一代九零后零零后与多兰他们那些八零后的代沟。
之后看采访,多兰说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会identify自己是gay 而更多是对自己sexuality的模糊化,挺真实的,这个就反射在这个电影里。
多兰虽然把很多篇幅都放在友谊这次,但也带了一点母子关系的讨论,这个可能是多兰电影逃不过的母题目,但相比之下并不觉得LGBTQ+ 并不是这个电影的主题,并且多兰所有电影里好像也都没有把同性归为一个主要讨论的话题,看采访就像他说的 讨论的都是日常那些事儿,母亲和儿子,自己的成长发现和周围的朋友有了疏离感,都是普世话题不是粘标签
想想我今天看了什么:致命魔术和这部。
诺兰的剪辑给人的感觉是步步都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恰好。
而多兰给人的感觉是很任性。
包括剧本也是这样的。
但奇怪的地方在于:竟然这部马蒂斯和马克西姆(看完了总算记住了中文名字)有那么些时候都让我的眼泪花闪出来了,难得在于好像抒情有些点成功了,虽然往往随后就被剧本还有剪辑有些莫名其妙到。
这些并不是来源于两个青年之间,而是我觉得他太惨了,好像应该得到爱的地方得不到,得到了的地方却无法接受。
这就麻烦了。
但是音乐很棒,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其实我觉得那脸上的胎记(应该是胎记吧)很好看,所以那镜子前的抹掉的一幕也不知道——可能作为导演的主演实在无法真正把自己表现得太糟,所以设计了这个妆容?
在过去10年间,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几乎把天才的灵光都用完了。
作为戛纳的“亲生子”,多兰从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在戛纳“导演双周”一鸣惊人,之后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轻而易举地入围戛纳,《幻想的爱》和《双面劳伦斯》相继入围“一种注目”,《妈咪》(2014)首次入围主竞赛就拿下评审团特别奖,《只是世界尽头》(2016)更是破天荒地夺得评审团大奖,距金棕榈仅一步之遥。
可惜的是,也是从这部《只是世界尽头》开始,不少影评人看出他作品局限的一面,以及一成不变的作者风格,逐渐陷入自我复制的死胡同。
而2018年全明星阵容助阵的首部英语片《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不出所料没能入围戛纳,而去年这部新作《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虽然重回主竞赛,却更像是给这位电影天才的一种变相的补偿和安慰。
多兰向来的题材与受众均比较窄,针锋相对的母子关系与性意识的自我认同,类型也往往逃不出家庭伦理室内剧的范畴,类型格局不够大气,这也许与他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这部新片也不例外,故事讲述两个童年时代的好朋友,在一次朋友聚会里重遇,因为一个简单的吻,而引发出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件。
尽管不能完全说多兰已江郎才尽,但这次只能在必不可少的母子争吵情节和万花筒般的流行歌配乐里找回他所剩无几的个人风格。
唯一的亮点在于叙事上,他尝试不用任何闪回镜头去讲述一段跨越10多年的感情故事,还设置了一个“倒计时”式的时间结构,制造出一种愈加紧凑强势的节奏感。
导演勇于挑战的精神值得鼓励,可惜他的功力依然未够精湛,整体看下来仍然像是流水账的日记片段,难以找到太多触动人心的高光时刻。
这种私人化的叙事必须建立在精心编排的人物对话和情绪刻画上,而接近漫画勾勒人物的方式令人感到平淡无味。
母子关系与男性情谊这两条线索各自为政,难以在结构和意义上有彼此推进的时刻,感觉导演更像是呆在舒适的安全区里懒于创新和思考。
如果说戛纳的几位老前辈诸如肯·洛奇和达内兄弟自我重复的风格值得包容的话,那么多兰这种平庸无趣的自我复制就不可原谅了,因为他显然有更多未知而有趣的题材值得去挖掘。
不谈铺天盖地对多兰的质疑,抛去多兰,单独看这部电影,我认为,这是一部质量中上乘的电影,三星半四星左右。
当然,给五星的原因肯定还是多兰加成就谈谈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吧,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朋友妹妹的一个电影要求,让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接了吻,但之后这个吻所带给两个人的感觉,却不仅仅是一个吻那么简单。
拍“吻戏”的场景,这里的构图也很有意思一个吻之后,两个人丝毫都对对方有了超出朋友的感情,马克西姆一次次的在马蒂亚斯面前紧张,不知所措,而这一切也跟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明显。
厨房的亲吻
多兰好受!
马克西姆扣下给马蒂亚斯的介绍信,希望能留住他。
马蒂亚斯发现小时候的画。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早已深到本人都没有察觉到底有多深的程度。
我爱兰兰脱离电影来讲一些。
你看清你自己了吗?
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过了好久才发现对对方的爱,才真正的看清了自己的感情,你呢?
你花了多久呢?
你看清了吗?
我们总是在隐藏着一些东西,对某人的感情也好,一次谎言也好,说大了甚至性取向也好。
其实,没有什么是需要隐藏的,人生在世,也就短短几十年时间,为什么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呢?
谎言带来的只是一时的宁静,真实才能帮你度过一生。
面对真实的自己吧,看清真正的你,做自己就是最棒的。
这部影片中有很多不够完美的地方。
第一个,妈妈与儿子的冲突。
我相信我们都看过我杀了我妈妈,那么对于这一个情节,其实我不太喜欢,我知道多兰在尝试塑造自己年少悲惨的经历,但为什么要再一次重复我杀了我妈妈,而不是另寻出发点,家庭的悲惨为什么不可以从父亲,以及其它家庭成员的角度出发,即使有复制我杀了我妈妈的嫌疑,也总比再一次一成不变的重复来的好些。
第二个,马克西姆对马蒂亚斯的爱表达的不够到位。
通观影片,会发现有很多处铺垫在暗示马蒂亚斯对马克西姆的爱,比如,一直不愿提及曾和马克西姆接过吻,对拍电影要和马克西姆接吻显得很抗拒,拍完后游泳游的精疲力尽,因为马克西姆即将出国,工作时心不在焉,拿到推荐信不告诉马克西姆,和女朋友在车中因影片的事大吵,在餐馆看到形似马克西姆的人会惊喜,会担忧,又会失望,甚至,连他见老板的办公室内出现的花的衰落与遗弃,可以说,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马蒂亚斯深爱马克西姆,然而,我却并没有看出来马克西姆深爱马蒂亚斯,或许马克西姆真的很爱马蒂亚斯,但就我所看到的,他的爱比起马克西姆对他的显得不够。
好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情难接吻,以及马克西姆的哭戏总算拍的让我感觉马克西姆也爱着马蒂亚斯。
第三,对于结尾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手法在我看来显得有点取巧。
或许多兰不想塑造出单纯的be或he,或者多兰纯粹为了避免麻烦,或者多兰为了给观影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然而,这样的处理似乎又是最好的,但总让我有股淡淡的失落感。
或许你会好奇我说了这么多缺点,为什么会打五星?
我不懂摄影,不懂剪辑,然而,至少我懂多兰做到了他说过的话。
多兰一直致力于弱化性取向,弱化同志元素,让大众观看的时候想的不是他的取向,而是更加普遍的爱情,亲情,友情等。
从这点来说,他避免了处理马蒂亚斯与女朋友的关系,因为如果要处理的话,他们注定会分手,毕竟我没看到任何爱情。
他聚集在马蒂亚斯的个人感受,让大众了解到一个深爱同性的平凡人自我觉醒过程的痛苦,这点我们可以从影片快结尾的party中马蒂亚斯的爆发以及他在和马克西姆接吻后痛苦的拒绝忍耐都可以看出。
可以说,多兰反而做到很多拍同性影片的导演都没做到的事情,最了解自己的永远是自己。
我们只是最平凡不过的lgbtq的成员之一,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给自己贴上标签?
殊不知,标签贴久了就会形成刻版印象。
在多兰的这部电影中,你甚至看不出人物的性取向,谁又能肯定马蒂亚斯是gay,仅仅因为他爱马克西姆吗?
那么他是bi吗,是straight吗?
我们都不知道,这也正是多兰不同于其它导演的地方。
去掉了标签,仅仅聚集在两个相爱的男人面临即将分别的痛苦,无奈。
这看似平凡,却又何尝不是映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会面临的最平常不过的经历。
诚然,多兰的我杀了我妈妈与双面劳伦斯等作品更加出色。
然而,我却认为,在拍摄最普通不过的同影题材时,并没有几个导演能做到多兰这种地步。
多兰并不是没有才华,而是大众都期盼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多兰,却忽略了多兰注定不会成为他们眼中的多兰。
有人说,多兰急功近利,因为年少成名压力大近年来拍了很多作品大众都不太满意。
可是,他真的不是你一厢情愿的急功近利吗?
你又知道什么?
我打五星的确是因为我是多兰的粉丝,不然我可能只会给四星,因为这部影片并非完美。
可我想说,这部影片值得五星,因为它传达出了多兰想要表达的体现的。
我之所以写影评是因为看到了几个影评都在批判这部影片,而我觉得多兰值得更好。
我很想说,你们真的是喜欢引起别人注意力的slut。
多兰的才华毋庸置疑,试问,又有几个人能像他一样集导演,编剧,演员于一身却保持本色传达自己想传达的不受外物所累?
两个自童年已是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为功课制作一部短片,二人因剧情需要而接吻。
这亲密的一刻引发了一连串事件的连锁反应,由最初一些让他们挥之不去的问题: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性取向,到后来甚至改变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性质和关系,甚至更广泛地改变了他们的社交圈。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vc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不是影评,是一个剧情分析,但是豆瓣只有影评栏可以发长文……很多人在看多兰的新片的时候,会把它和导演的直男情节联系在一起(再加上导演本人还出演了),从而产生“本片为弯爱直”的情节的预设,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观众对于两位男主的感情的理解。
无论是马克西姆还是马蒂亚斯,都至少是个BI,他们肯定不是直男,不止Max不是,有女友的Matt也不是,两个直男不会没事躲在杂物间里啃来啃去,也不会因为一个吻闹别扭闹出将近连个小时的片子,虽然性取向是流动的,而两位弯过一瞬就永远失去了与“直男”二字的缘份,即使Matt有女友,即使Max在酒吧有美女同事,喝醉了还能和美女蹦迪接吻,他们都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直男身份。
究竟该怎么去理解Matt和Max的感情呢?
两只BI的干柴烈火吗?
其实也有些不恰当,因为在《M&M》疑似晋江纯爱“青梅竹马”的标签下,讲的确实是一个关于友谊,或者广泛的爱的故事。
Max和Matt,是一对认识了非常久的朋友,从Max还在画丑啦吧唧颜色鲜艳的儿童画的时候(7岁),他就知道把农场分一半给好朋友Matt。
他们两个要是性转,比《雪花秘扇》还要闺蜜情,多年情谊可以让他们成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不能事先将这两个人二十多年的友谊摆到很高的位置,就不能去设想后来发生在其之间的种种。
作为一对朋友来讲,Matt和Max毫无疑问是互补的,在开场的第一场聚会里,大家取笑Matt的时候,Matt其实有表露出些许不满,而Max可以感知到这种情绪,他抓着Matt的肩摇晃了几下,这个像是安抚的动作和他们当时的位置(当两个人逐渐开始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的位置也是慢慢离远的),其实无形中可以表现出他们俩在这群朋友中较为亲密的关系。
在这群朋友中,Matt高傲,嘴上不饶人,而Max喜欢打圆场,做好人,这不但与两个人的性格有关,也是多年来磨合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Max脸上的胎记,虽然并没有过多的描写,但是在Max对着酒吧镜子发酒疯的时候,还是可以隐约感受到这个印记对他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
Max的妈妈在激怒Max的时候,说他小时候喜欢躲在柜子里哭,像个小女孩一样。
而他妈妈也责怪过Matt的迟到,说只有Matt在,Max才能够放松。
Max在意Matt,是显而易见的。
Matt对于Max的情感则更为复杂,Max即将离开他,是他三十岁到来之际的巨大危机之一。
而另一个危机,则是Matt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出身的“别人家的孩子”对生活产生的迷茫,在和上司的第一次对话中,上司所说也正是他所考虑的问题:“有时候你并不知道做了一辈子的事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在这场谈话中,他将视角放到办公室角落,那里有一盆快要死去的绿植,而再一次回到办公室时,绿植已经死了,原地留着一些碎土。
而后来多伦多的律师同行为他展示的,是另一个他可以踏入的世界,然而对于这个世界,他也是无法享受的。
对于未来的迷茫,和多年好友即将离开,使Matt开局就呈现了一种焦虑的状态,随着Matt离开的时间越来越近,也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和Max较为直白的生活矛盾相比,Matt的矛盾一直是压抑的,不易察觉的,所以在后期,他的行为看上去古怪又难以捉摸,就连Max本人也产生了误解。
Matt不希望Max离开,但这是不可说出口的,因为他没有理由。
Matt到底是因为他可能喜欢上Max而痛苦纠结,还是因为无论如何Max将要离开他而无法适应,都很难分辨。
在他跳下湖之前,他可能早就已经压力重重。
他不想与朋友们待在一起,不想去送别Max的聚会,不只是因为累,也可能因为他想逃避,而在逃避的过程中,他又在原地生气,希望Max知道他为什么如此。
Matt当然知道自己的祝酒词说得乱七八糟,因为“你会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也是他所恐惧的。
甚至做出一个假设,Matt到底是因为那个吻激发了对Max的情愫,还是在那个吻中找到了把Max留下来的理由呢。
Max要去澳洲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是不是推进了Matt对于他的情感,而Matt对着萨拉在车上发脾气,是因为“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是因为他想将情绪暴露给一个人,他宁愿怀疑萨拉觉得自己爱着Max,来给自己复杂的情感盖章。
相比Max,我反而觉得Matt更像多兰以前喜欢写的那种角色。
多兰喜欢强调爱所带来的痛苦与怀疑,认为两者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复杂的关系并不只可以存在于母子之间,在Matt和Max之间,毫无疑问复制了他最喜欢的关系模式的一部分,“爱”的始作俑者身份。
反而在这次的母子关系中,像是虚晃一枪,再也不做纠结了。
Max对Matt似乎有一种包容与偏爱的成分,他与他接吻,在他喊停的时候立刻举起双手,一切都是由Matt来主导,Max比Matt更明白的是,无论Matt爱不爱他,他们的感情和以前不一样了。
片中最打动我的,其实是最后,Max得知Matt扣下了自己的介绍信以后流下的眼泪。
“为什么他不把信寄给我”的答案,Max其实已经知道,就好像他终于也知道Matt为什么阴晴不定,发脾气,在他问能不能一起过周末以后一句话不说就走掉。
因为原来你也舍不得我。
Matt不知道怎么去和Max说再见,不知道对方回来以后两个人的关系会不会变淡,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好朋友不能随时见面的生活,但这一切Max最终都会知道。
这时候,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爱情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这一刻的心意相通,真的让人非常动容。
PS:在Matt从酒吧跑出来以后,他在街上无助地走,一个乞讨的老人躺在路边的画面有一种非常奇怪的对比感,很难形容这种感觉。
PPS:本文为代发,作者说希望大家随便看看,但不要再盖章弯爱直了,直男会这样?.JPG
《钟无艳》里齐宣王对一心爱慕他、处处为着他的钟无艳喊的那句“滚开,丑女”!
当然,两部电影性质和剧情、走向,都风马牛不相及,纯属是那一瞬间我联想到那部电影。。。
必须凑够140个字?????????????????
话说一度我以为这个男演员本身脸上都有红胎记,特地百度了一下这个男演员的资料,原来他这么有才啊,20岁就自编自导自演了大名鼎鼎的电影还拿了那么多大奖!
哎,长得这么帅还这么年轻有为,又会导又会演,这么有才!
👍👍👍
人总是对于有特点优秀的人尖酸刻薄,就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一样。
我一直觉得泽维尔多兰是一个极具有才华个性的勤奋的导演,与之这么多的优秀的前提已经没什么好抱怨的,他喜欢每个电影有自己的角色出演,有什么错?
长得丑的还喜欢发自拍,自己拍摄的电影喜欢漏出自己形象有问题吗?
总是那么多尖酸刻薄的网友。
人都有低潮期高潮期谁不想天天都能进步,那需要时间不是你说一句话就变魔术一样变出来。
水准在怎么也不会太差到哪里去。
起码品味就绕着地球转5圈都比你前卫。
非常恭喜等了那么久上映的#matthias&maxime# 等待观看
看好看的男孩子哭感觉更莫名的心疼
三星半,其实某种程度上还是很佩服多兰永远可以把一个简单粗暴的本子拍出只属于自己的风格特色,比如聒噪的群戏都能抓住人。尽管依旧是平行世界的母子关系,却增加了马蒂的视角,只是戏份分布有问题,直到雨夜那个吻才知道原来是两颗心动摇(虽然能猜到但从电影的前期很难感觉到)。马克西这个角色细想之下特别虐,感谢结尾HE。
胎记上的吻
节奏有些过慢了……
错不在多兰,在于戛纳。
还是挺好看的,以前标志性的镜头语言有所收敛,年轻真好。
冲突设计彻底郭敬明化,“逃离”成了全片的中心,反相化角色设计和母子矛盾的重复,虽然缺有灵气,但还能看到初始多兰时期镜头下的一丝细腻。《上帝之国》里的一点点甜、《断背山》里的一点点虐能在不打乱一切的情况下表现出来,他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多兰凭本片稳坐聒噪界一哥宝座,同时在油腻界挤入一线,地位直逼黄晓明
"你最好的朋友就是你的爱人难道不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吗?”
3.5 不是讲身份认同的,而更是再原始一些的朋友越界。似乎是在回顾(致敬?)《我杀了我妈妈》和《妈咪》(感觉妈妈是前者的妈妈,Julien是后者的Steve)。多人讲话争论的场景依然失控,但安静的段落还是能够依靠视觉塑造角色,建立情绪。此外,有些对白也许只有网瘾酷儿才能写出来,这个也是愿意看到的,属于当代的。本来《只是世界尽头》之后就不再期待多兰了,这一部还是超出期待了 :)
伴奏好 剧情就...
他如此沉溺于自己的情感,甚至想榨干一切。仿佛看到一个任性的孩子在回首生活,略带伤感又有着童话的美和梦在支撑。窗户薄膜上热吻剪影,透明不透明之间的爱。
还是多兰的老玩意…碰巧我还没看腻所以整体观感还凑合…就是你能想象的所有多兰片的套路,还不是取各自精华的那种!
好无聊,没有代入感
宝贝儿,你可真叫人爱。在公交车上基达闪闪。好的,我们马上安静如鸡。请你回答我的问题,我又不会读心术。有些事不能计划,顺其自然比较好。 假戏真做。吻你受伤的手。有点无聊的家庭场景。青梅竹马,很小就喜欢你了。
多兰关于自己的小自恋和小可爱。
沒意思,這裏套一點那裡沾一點,還有跟作逼直男的糾葛真的算我的雷,看到翻白眼
导演的故事里还有天雷勾地火的那一瞬间,而我的故事里只有两条恐怕此生都不可能相交的两条平行线。职场失意,情场也失意的人儿应该何去何从?
这种亦爱亦友的关系,我也曾经历过,很多年前了。
3.5多兰还是如此地自恋和自我重复,像是之前一些作品的简单嫁接,没有任何超越和新意,不过这部看得出来是在认真写剧本了,虽然有些幼稚的双关玩笑和地域调侃显得尴尬,但至少不沉闷吧,镜头上也舍弃了不少做作的慢镜头,就一两个场景用了,效果还行,好朋友只是朋友,从双线到单线的公路,两个年轻人在人生的转折点上不得不面对选择,关于工作、家庭和爱情,自我在这时也变得那么地迷茫了,不顾一切的代价太沉重,而屈服于命运的压力又让人喘不过气来,构架还是俗气的从一个派对到另一个派对,家庭与爱情也离不开控制欲和忠诚等老主题,在离开前的这场风暴过境,最后似乎也没有留下什么,但刻意留白的处理还是看出风云过后,我们仍然是最好的朋友,只不过朋友的边界在哪里,这已经不重要了吧,重要的是我们早已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无法被抹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