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的记忆。
有时候人们会说互联网没有记忆,找到一个新的攻击和争论点,就会遗忘即使是刚刚或一同发生的,引起这个新争论的来源。
出发点被遗忘,只剩大声叫嚷后的喧嚣。
但有时候人们又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n年前的言论也能被扒出来,晾在无一死角的空地任人鞭挞。
在我看来,其实互联网永远都有记忆。
那些记忆和数据漂浮在历史中,只是互联网背后的人们是否选择将它们从档案库中搜查出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重新审视它们。
关于真相。
李普曼认为真相是已被揭露的和未被揭露的总和(不是原话,详见李普曼《舆论》)。
我的理解是,真相就像广袤无垠的黑暗宇宙,只有一部分被光照亮,剩下许多部分仍然隐隐于黑暗之中。
甚至有的真相是宇宙里的黑洞,光照不进去,也不能逃脱。
光也有可能在半途反射,或折射,到达不了它想去的地方,这些全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真相。
而对于我们所看到的“真相”,每个人也都会带着偏见和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是一个人的文化,经历,家庭,教育,职业等多种背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人民的选择》中也证实了人们往往选择与自己政治倾向相同的报道,就是说,人们选择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东西,而这种态度往往难以改变。
所以我认为“上帝视角”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然为什么叫“上帝”的视角,谁也不是上帝。
同时,对于常常作为“真相”代名词的“证据”,过度的苛责可能会让新闻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因为不是所有的证据都能被找出。
就像两个人击剑,一方将另一方的武器夺走,还面不改色地说你输了,因为你没有武器。
除了外部环境的压力,内部资本力量也在排挤“直话直说”的节目组,毕竟,“新闻又不赚钱”。
关于平衡报道和交叉佐证。
在另一部美剧《新闻编辑室》中,有一个例子很好的做到了平衡报道,并可见它的重要性。
当出现穆斯林制造爆炸案的新闻时,还有一个新闻是穆斯林报警救了人们。
提出同时播放两条新闻的Maggie说“If the religion of the bomber is important, then so's the religion of the guy who saved everyone's life.(如果爆炸者的宗教信仰很重要,那么救了大家性命的人的宗教信仰同样很重要)”类似的交叉佐证也就是听取多方声音,不必自己做判断,全盘托出,将判断力交给读者观众。
还记得当初读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有关虚假信息的论述时的震惊。
他认为出版虚假信息也不应被禁止,人们会分辨或慢慢发现信息的虚实,淘汰假的,留下真的。
现在看来虚假信息其实也禁止不了,不断出现的谣言有时还能倒逼事实真相。
并且由于真相的未知性质,所谓的“虚假”或“事实”有时也不是一锤定音的定论,而是在光照范围扩大时逐渐被证实或证伪的过程。
关于证人和新闻来源。
我感觉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尤其当涉及利益资本和政治权力等方面,既需要保障证人的安全,又需要说明真实身份以自证报道的真实性。
虽然上校最终接受了采访,但一遍又一遍的提问为何隐瞒和欺骗,让一切看起来都仿佛是他一个人的错,当初是否应该选择什么也不说?
在《新闻编辑室》中也有一集讲到在战乱国家提供新闻的记者的突然失联,好在最后他安全了。
感触很深的一幕是大学教授回到新闻学院课堂上时,黑板上的“oh, you got fired”的调侃和同学们的欢呼。
她虽“败”犹荣。
新闻理想在现实面前总会不堪一击,但至少我们曾经拥有,或继续怀有,并将代代薪火相传。
一位老师曾说当代媒体报道的三大偏好是“噬血,抗权,援弱”。
虽然可能带有批判的成分,但我想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什么样的新闻具有新闻价值,和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新闻。
新闻中的人,是永远需要关注的对象。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Truth》这样的电影,从另一个侧面,对可能别有用心的改写进行思考,提出质疑。
So "keep questioning and keep curious". "The first step in solving any problem is recognizing there is one."
「I know what it's like to be bullied. To feel like they're too strong, and you're small and powerless. But you're not. And doing this will show them that.」「Asking questions, that's important. Some people are gonna say it doesn't matter. One side or the other's always gonna say you're being partisan. But you stop asking questions, that's when the people lose. Now, that may sound hokey, but I believe it.」「Thirty minutes from now, someone somewhere is gonna be doing a story about this guy, doing a story about us.」「We seek the truth. that's what we do. You're supposed to put yourself out, seek the truth and take what comes from it.」「You're supposed to question everything. That's your job. We're supposed to question everything, and, what, you won't even question this?」「Daddy? Daddy, please stop.」「Why didn't you ask me? Because God knows everybody else did when the shit hit the fan. Why didn't you?↓Ask you what?↓Why didn't you ask me if the documents were real?↓Because I knew I didn't need to.」「F.E.A Fuck 'em all.」「Do you know what it would take to fake these memos?↓Mary...↓No, this is important. It would require the forger to have an in-depth knowledge of the 1971 Air Force manual, includ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abbreviations. He would have to know Bush's official record front to back to make sure none of the memos conflicted with it. He would have to know all the players in the Texas Air National Guard at the time. Not just their names, but their attitudes, their opinions, including how they related to one another. He would have to know Colonel Killian kept personal memos like this for himself in the first place. He would have to know how Killian felt at the time particularly about his superiors and then First Lieutenant Bush. He would have to know or learn all of this in order to fool us as you assume he did. Now, do you really think that a man who takes this kind of time and precision then goes and types these up on the Microsoft Word? Our story was about whether Bush fulfilled his service. Nobody wants to talk about that. They wanna talk about fonts and forgeries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Because that's what people do these days if they don't like a story. They point and scream. They question your politics, your objectivity. Hell, your basic humanity. And they hope to God the truth gets lost in the scrum. And when it is finally over and they have kicked and shouted so loud. We can't even remember what the point was.↓But you didn't prove it. You didn't prove Ben Barnes got the president into the Guard. You didn't prove the memos are real. The burden of proof is on you.↓By that standard, the Times would never have run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Post wouldn't have listened to Deep Throat.↓Ben Barnes is hardly Deep Throat.↓Ben Barnes has confessed to abusing his power to keep some of the richest, and most privileged sons of Texas from getting their asses blown off in Vietnam.↓Mrs. Mapes. Don't you think it's possible, just possible that some of those fine, young privileged men, as you call them got into the National Guard on their own merit?↓No, sir. No, I do not.」「Hey, Mary. I believe you.」「To my fellow journalists in place where reporting the turth means risking all. And to each of you... courage.」
刚看完电影《真相》,影片里新闻工作者那种对真相的挖掘和披露的激情和执着让人感动,调查方质疑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证实证据的真实性也让人警醒,双方都是高度理性的人,大家的提问和质疑都是为了挖掘真相,这种挖掘真相的态度并没有所谓对错,即便最后新闻工作组被解雇,那也是追求真相的一部分。
因为职业的关系,除了以上整体把握,我更关注里面女主玛丽的个人成长。
作为新闻工作者,玛丽特别爱提问,因为爱提问,也爱对问题刨根问底,所以她的工作特别出色。
但是玛丽优秀的背后,却有一段痛苦的成长经历。
玛丽从小就爱提问,可是父亲却总是打压她的提问,并且以暴打的方式。
面对父亲的暴打,玛丽从来不哭,也不会叫他停手,她不想让他看到自己受伤而感到满足,她想,总有一天自己要反击回去,可是,她从来没有。
于是,就是这样一直被打压的"提问题"和一直没有机会的"反击"的成长经历,让玛丽充满了攻击性和激情,她将这股攻击性和激情用在了新闻工作上。
她做得很好,而且还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搭档,那个搭档是个像她父亲一样年纪的主持人丹,不同的是,丹也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他做新闻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因为好奇心,所以同样的好奇心和爱提问题让他们情投意合,建立和维持了一种亦父女亦搭档的感情。
这个让我思考,假如痛苦是某些人成长以及变得优秀的内驱力,那么有没必要一定要消除或者消灭痛苦,追求平和的幸福呢?
广东人特别喜欢说:"做人,开心最要紧",还有人认为健康最重要,有钱最重要,爱情最重要,家庭最重要,婚姻最重要,事业最重要,等等。
到底什么最重要?
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这个背后也折射出各自的人生观。
在有意识地追求自我的成长过程中,外在的东西通常都不大重要,内心那股激情和真相才是最重要的。
玛丽的那股激情和真相就是:她要反抗。
为了这个,她愿意放弃高薪体面的工作,也愿意放弃一辈子的从业资格。
荣格说,人们总是受到潜意识的指引,不懂的人称其为命运。
玛丽的潜意识停留在孩童时期被父亲暴打的阶段,那个阶段她没有反抗,于是在情绪上,她就是那个被父亲爆打而愤怒异常的小女孩。
因此在调查的过程中,在律师的一再提醒之下,玛丽虽然一直保持冷静理性,但在最后关头,她还是无法压抑和控制自己内心那股反抗的愤怒,在即将胜利的那一瞬,她爆发了。
在调查结束之后走出大厦那一刻,律师跟她说,你最后还是无法控制啊!
玛丽说,就像大力水手一样,我就是我!
律师说,我把这个叫做忠于自我。
精神分析说,这是玛丽渴望与父亲的链接(反抗也是其中一种)所产生的那股强烈的激情摧毁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可惜,失去丰厚的薪水,体面的工作,的确会让人觉得可惜,但是,通过反抗,玛丽内心那股痛苦得到了平息,从而脱离了父亲权威的压迫,这个又是不是另外一种成长和幸福呢?
但可能也正因为痛苦的平息,所以玛丽后来再也没有从事电视新闻工作,这对于社会和历史来说,又是不是一种遗憾呢?
痛苦,优秀,幸福,平庸,可能并非你的理性可以选择的,潜意识已经为你做出了安排,你要做的,就是去理解你的潜意识。
一些touch到自己的台词。
虽然没有从事过新闻行业,但曾经向往过这个行业的人来说,有些台词真的很触动到自己。
1. “You are supposed to question everything, that‘s your job. we are supposed to question everything, and you even didn’t question this?”片中是有一个叛逆的且曾经对这类工作失望过,但还是追随内心,在听到大消息时又回归队伍的青年记者问出。
的确,他是最适合问出这个问题的人,毕竟,曾经对这个有着庞大架构的制度充满了向往,但又为他的虚伪而失望离开。
被召回时,又感受到了一丝丝的光亮,觉得是不是还是可行的。
却在这一刻,信念又被打碎。
连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最基础的question everthing都放弃了,那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失望,也不过就是这样而来的。
2. - Why do you get into the journalism? -Curiosity.- Why you get into?- You.对工作最基本的动力,其实都是从自我出发。
但一个是从内在自我激发,一个是受他人激励,但不论是怎样,都可以让我们成为想成为的人。
对新闻业最基础的要求就是一颗好奇心。
没有好奇心的人,怎么才能发掘到新闻,才能对一个问题不依不饶的追问下去。
另,一个优秀的榜样,也能让后辈从他身上看到并学习到从事这项工作所需要的品质。
3. (News) it was public trust once, I swear you, it was.当dan说出it was的时候,泪目了。
曾经为主奋斗的理念与光荣,在这一刻统统崩塌。
还有什么比it was更伤人的,那么美好的东西曾经存在过,经历过,但现在去消失了。
4. our story was about whether Bush fulfilled his service. nobody wanna talk about that, they wanna talk about fonts, forgery, conspiracy. because that’s what people do these days if they don’t like a story,they point, they scream, They question your politics your objectivity health and your basic humanity. And they hope to God the truth got lost and scramble. And when this finally over, and have kicked and shouted so loud, we even can not remember what the point was. 与当代现实一模一样。
更可悲的是,这发生在04年,已经10多年过去了。
但还是一样,当有人开始质疑一件事情时,总有人冲出来搅浑水,用阴谋论的方式带偏舆论,然后大众的关注点就被带跑偏,直到最后,所有人都忘了,最初的本意是什么。
只记得故事中那抓人眼球的浅薄爆料和阴谋论。
而出发点是什么,又是为了什么,到最后除开问这个问题的(或许在现实生活中,连问这个问题的人)都忘记了。
5. “- don’t you think it’s possible.just possible. some those fine young privileged man as you called them, Got into the national guard on their own merit?- no, sir. no, i do not.”有关职业要求的新闻人中立性和我们做为人的偏好性冲突了该如何抉择?
真的很难。
个人的偏向性会不会影响到职业中的判断。
毫无疑问,会。
但是,如何调协这其中的对立性,可能就是作为职业人该有的基本素养吧。
最基础的,从个人看,就是至少不抹黑不造假。
如果想chanllenge另一方,因基于正确的方式和完整的证据链,而不是基于模糊的猜想,才是新闻人应有的基本素养吧。
之前听过一个节目里面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公共场合,一个男人扇了一个女人一耳光,你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个男人真不是东西”然后第二天,有消息爆出来了,这个男人为什么扇她,是因为这个女人把这个男人怀孕的老婆推倒在地上了,你又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女的活该”然后第三天,又有消息说,这个女人为什么推孕妇,是因为这个孕妇插队,而且是孕妇先动的手,你又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孕妇和这男的都不是东西”然后第四天,又有消息说,孕妇为什么要动手,是因为她知道了这个女的有关系,认识里面的工作人员,你又怎么看?
你又会想:“都不是东西”后面的故事不太记得了,总之就是普通民众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只需要一点风向就能倒戈,剧中玛丽反击的那段说的很好,“一个人花了那么多精力,包括规定、规则和各种缩写,深度了解1971年的空军手册……然后会用普通文字处理把它打出来吗?
”这里“他们”只是给了民众一个错误的导向,就能扳倒玛丽的所有真相。
其实,普通人并不关心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们只关心这个真相好不好玩,能不能成为他们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而已,真不真相不重要,他们只愿意相信他们所愿意相信的。
所以我不轻易相信舆论导向,真相永远只有少数人知道,最近看微博东航失事的有些评论,吵着要知道真相,也不知是真的想要一个真相,还是想要吃一个“瓜”,可能真相大白了,不和他的胃口,又吵着这是个假真相吧,想要一个“真”真相吧。
舆论很可怕,还真相一个清静吧。
演技、剧情没的说。
但对没有定论的事情,该片用力太猛了,总有种三观不正的感觉。
推荐阅读:1、How the Dan Rather Movie ‘Truth’ Lies About Good Journalismhttp://www.thedailybeast.com/articles/2015/10/14/how-the-dan-rather-movie-truth-lies-about-good-journalism.html2、当时review panel给出的调查报告http://www.cbsnews.com/htdocs/pdf/complete_report/CBS_Report.pdf3、timestalks conversationhttp://timestalks.com/detail-event.php?event=cate_blanchett_and_robert_redford_with_mary_mapes_and_dan_rather
历史是人书写的,同样,真相也是人书写的。
是人就有意识,是意识就会影响书写。
读书时老师说,你把镜头对准谁,本身就是主观的。
新闻业的光晕、脆弱和深陷泥沼,在寻求事实路上的“被猎杀”,算是典型一例。
新闻理论课上曾花了6个课时来谈论这三个字,现在才慢慢体会到老师的用意。
除了新闻业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可比性。
本片要强调的根本不是真相,而是追逐真相背后的各种影响源。
看到最后不知道真相是什么....当女主、Dan和同事在酒吧说着“courage”的笑话时,大家是意气风发的!
在找证人、查线索、拿证据时,大家似乎直接是结论导向,调查组的人也以怀疑政治倾向或偏见导致的失真为由开展调查和质疑,咄咄逼人,而被调查的人却也再也拿不出证据证明,大家聚焦点也早已被转移,都不重要了,仿佛蚍蜉撼树,等大选之后,遣散众人,投石问路,石沉大海已......
这种伟大的电影,当然,它不是水门事件,或许已经谈不上伟大,但还是很洗脑,很多时候,我总是发现某些美帝的片子就是赤裸裸地针对我们这里的社会现象的洗脑,比如发布未经证实的文件,立刻招来网络口水的质疑,这样的桥段,天天都在发生,影片呈现了专业和非专业,还有专业在非专业铺天盖地的质疑中要保持怎样的操守。
比如体制的压力下,一帮人统统下岗,却一个个满满的courage,是对真相的热爱或者说是信仰生出来的勇气,好像是雾霾天里吸了一口纯氧。
凯特布兰切特演出了干练强势,更衬托得对雷德福的柔情和童年创伤令人唏嘘,雷德福的气场更不必说了,出场时的垂垂老态到结尾时已经一扫而空,和布兰切特喝酒电话那一场戏结尾那个俯身撑在阳台上的镜头充满深沉的力度,想想水门事件到现在快半个世纪了,他还在!
一部没有得到真相的电影,一群失败的新闻记者,却令人钦佩而又惋惜。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FEA(fuck them all ),是媒体人对自己的要求:中立客观,不畏强权,呈现真相。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何其不易!
因此丹在节目尾声的那句courage,是自勉,也是作为一个资深前辈新闻人,对同行的勉励。
勇气是所有的人都在质疑真相的时候,你顶住压力,仍然坚持真相。
这群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最终Mary以被解雇, 丹的节目被停录被迫向公众道歉而收场。
但是因为媒体人的良心,因为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相的渴望,相信会有更多的新闻人甘愿冒险,前赴后继。
剧中两个戏骨演得太精彩, 丹最后的告别演说写得真挚动人,那双饱含感情微微泪光的蓝眼睛呈现了一个媒体人的勇气和不得不告别舞台的复杂情感。
而MARY在父亲落井下石,背后插刀时,接电话瞬间表情从强硬,到委屈,失望,无助,哽咽着说了句:dad, please stop,她曾经经历了什么,不用再多说,我们都懂了。
每个新闻题材的电影都绕不开对真相负责这一议题吧。
这部电影里,凯特女王的穿衣风格让我很心水~~
令人作呕的洗脑propaganda 在美国生活过还信这玩意儿的人自证傻逼 这些演员无论相貌身材业务能力多强 脑子和人品至少有一条不行 为金童爷爷感到遗憾 堂堂一个30后居然还跟白左沆瀣一气 都活不了几年的人了你怕什么啊 没骨气
整体比较散不够紧凑张力也不足,尤其后半段感觉收不住。导演拍得太实在,这或许也是传记类影片不可避免的问题。大魔王台词超多,太考验台词功底,写实性的表现更突显了大魔王精彩的表演,尤其最后一场在会议室对问的戏太棒!只是电影最终留给人们思考的比较泛善可陈,或许身处新闻行业的人们更有感触。
中规中矩
剧情有点差
2.5,越後面越走調,2015.03.07@林園
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我放弃。
在一定程度上 真相和真理类似 仅在极狭小的范围内生效//真实性对于新闻报道来说 或许是某种相对的存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在一些层面上决定了人做出的任何事都有可能形成某种蝴蝶效应 深挖下去都是关系
演技很好 但有点慢 剧本薄弱
一个新闻体裁的电影倾向这么明显真的好吗?父女关系童年阴影对理解人物立场来说很牵强,整个片子充满一种咄咄逼人的强硬,逼迫观众接受主人公的立场,最后还要打压其他观点,总不能不占理就是被迫害吧?用宣传片的方式强弩升华主人公正义的新闻理想???到底是要谈客观还是谈感性?总不能都占了吧?挺双标的,对“真实”不具有逻辑。而且这个新闻从一开始的居心和立场就是为了挖爆点。不喜欢。意思不大。故事本身立不住,却要站道德高地唱赞歌。从初心到草草爆料到后来又出书又折腾电影洗白,判断为投机分子,不知道她的同僚会怎么看这个故事和人物。和《聚焦》、《华盛顿邮报》的新闻式冷静客观无个人情绪色彩完全比不了,和《新闻编辑室》里的理想主义者也没法比。觉得这个是新闻教科书的朋友们醒醒好吗。
看不进去
boring
她只想聊Bush有没有服完兵役,这些人只想聊她是不是玩针对。这些人是不是在玩针对
父女的梗感觉很多余…
这种传记片没什么看头。
追求真相的道路上总是充满坎坷,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何出发,光是提出一个问题就十分艰难。关乎非政治的才是政治的。
4/2408:55B6THE SKY7/10
同样是讲新闻记者的操守和道德,社会责任与对抗权力,《聚焦》更出色。为了凯特的戏份,过多的暗示了主角童年悲剧对她的影响,削弱了主线的表达。
本身真实事件就很精彩,剧本应该是很扎实的,但拍成这样,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影片节奏很有问题,群戏方面,凯特太抢眼了,其他看了就忘了!影片进度都在靠BGM推进,真是无语!找不到整部电影比较突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