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洛梅娜

Philomena,千里伴我寻(港),迟来的守护者(台),万里寻子,菲洛米娜,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

主演:朱迪·丹奇,史蒂夫·库根,苏菲·肯尼迪·克拉克,梅尔·温宁汉姆,芭芭拉·杰夫德,鲁斯·麦克卡比,皮特·赫尔曼,肖恩·马洪,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米歇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菲洛梅娜》剧照

菲洛梅娜 剧照 NO.1菲洛梅娜 剧照 NO.2菲洛梅娜 剧照 NO.3菲洛梅娜 剧照 NO.4菲洛梅娜 剧照 NO.5菲洛梅娜 剧照 NO.6菲洛梅娜 剧照 NO.13菲洛梅娜 剧照 NO.14菲洛梅娜 剧照 NO.15菲洛梅娜 剧照 NO.16菲洛梅娜 剧照 NO.17菲洛梅娜 剧照 NO.18菲洛梅娜 剧照 NO.19菲洛梅娜 剧照 NO.20

《菲洛梅娜》剧情介绍

菲洛梅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2年的爱尔兰,社会风气保守。少女菲洛米娜(朱迪·丹奇 Judi Dench 饰)因未婚怀孕,被家人送往修道院从事苦役,每天只有1小时与爱子安东尼相处。在安东尼3岁的时候,他被修女们强行抱走,送往美国寄养家庭。此后整整五十年菲洛米娜都沉浸在对爱子的思念中。她将故事告诉了一位记者马汀(史蒂夫·库根 Steve Coogan 饰),后者决定与她一同踏上寻子之旅。这对个性迥异、看似不可能成立的搭档,在希望与失落之间,展开的不只是慈母寻子的冒险,更是跨越友谊的见证。菲洛米娜慢慢了解到儿子不平凡的一生和鲜为人知的秘密,她这份迟来的爱能传递到失散多年的安东尼身上吗? 《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记者马汀·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文学《菲洛梅娜遗失的孩子》,取材自真人真事。电影围绕一位母亲半个世纪后的跨海寻子,用喜剧的外观包装悲剧故事,让人在笑泪交织中收获感动,并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十六个夏天黑帮暴徒女卡车司机失控陪审团我的一家人第五季小白玉霜玄笔录前传之守护使命北京假日背影俑之城永不言退完美圣诞节老千2:神之手上门债别逼我结婚公主小屋动画同好会铁证悬案第六季星球大战:克隆人战争第四季空中救护第二季东京难民仙女与骗子斯特林韵事咒怨:终结的开始东厂西厂珠光宝气的拉各斯人京华烟云黑钱胜地第二季劳拉之谜第一季边境城镇第三季

《菲洛梅娜》长篇影评

 1 ) 《菲洛梅娜》:一场世俗和宗教间的温吞对话

对于《菲洛梅娜》这部2013年的文艺小众电影,很多人并不了解,即使它在第86届奥斯卡上获得四项提名,也并没有让它的受众层面有着质的扩大,不仅是由于本片缓慢的叙事节奏造成,更是在于电影文本探索的内容即使对于它的直接受众——对宗教和伦理层面感兴趣的人来说,都较难接受,根本原因则在于电影并没有企图达成一种确定的宗教观点——有神或者无神,也没有形成确定的是非论——主角菲洛梅娜的行为究竟是“妥协”还是“真正的宗教之心”?

其实对于寻子这个话题,我们并不陌生,2014年陈可辛以一部《亲爱的》便用潜意识中的“血缘之情大于一切”触动我们的泪腺,被电影中的寻子之路所感动,但是与《亲爱的》这种故事发展和主题探讨同构的形式不同的是,《菲洛梅娜》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寻子类型的电影,更进一步的说,如果我们只希望在这部欧洲文艺片中找寻亲情的慰藉和治愈,那么将是一次徒劳无功的尝试。

本片从被辞退的资深记者马丁的视角出发,为一位爱尔兰老太太菲洛梅娜找寻她失散了五十年的儿子——安东尼,作为一个用“寻找”当作剧情推动的电影,它是独特的,这种独特体现在它并没有用一个简单的“寻人”来构建整部电影,而只是在电影的前半段使用了营造悬念的手法来叙事,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菲洛梅娜的儿子便被马丁找到,并用死亡来作为这个寻找事件的结点,显然电影并不打算用如此略显单薄的寻亲故事来打动我们神经中最脆弱的一环,菲洛梅娜的扮演者朱迪·丹琪也并不是一位纯粹用过于表面化的情绪来湿润观众眼眶的演员。

老牌英国演员——史蒂夫·库根用媒体人才会有的丑闻揭露的冲动去塑造一位刚刚失业的记者,无意让他和菲洛梅娜——这位虔诚的基督徒之间进行了一场世俗和宗教视角的对话,让观众难以放弃立场的恰恰是和马丁这位世俗记者一样的善恶论,马丁总是在和菲洛梅娜的交谈中,表明自己是位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只相信真相,只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

这在菲洛梅娜看来则是一种陷入虚妄的愤怒,正如菲洛梅娜所说:“我不想对人怀恨在心,我不想像你一样。

”这是一种具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对于世俗质疑观点的回应,但是菲洛梅娜真的没有对信仰怀疑过吗?

至少在见过死去儿子的妹妹后,在和马丁的对话中,她开始了一种新的思考,从她忏悔之后,走出教堂时没有沾过圣水,我们便可以猜测,她有了一种全新的对于上帝、对于信仰的廓清。

这位年老的爱尔兰老太太凭借几十年的风雨路程和五十年前不能忘记的别离之痛,开始思考如何将上帝和自己悲惨的生活进行一种内省式的对话。

和马丁的世界观不同的是,菲洛梅娜不需要在自己的内心中建立起一个不可动摇的“偶像”观念,她的“偶像”不是坚不可摧的,她试图用自己女性观点来对“上帝”进行更加“人道式”的理解,诸如“虽然自己的孩子被卖到美国,但是这是为了他的生活更好”,“教堂的修女虽然不该这么做,但是自己有错,自己应该为年少无知时因为性快感而犯下的错忏悔”。

她对于周围的人从不吝赞美之词,甚至对于一个平凡的服务员都给出了“千里挑一”的评价,这在以“功利”和“世俗”作为认知基点的马丁看来是一种近似无知的迂腐。

如果我们抛开对于这位七旬老太太的道德支援,大多数人都会认可马丁的宗教观和对于教堂修女近似“惨无人道”的做法,甚至也会说出最后马丁所控诉的:“我可无法原谅你”。

根源在于我们都是和马丁一样——一个用因果论和善恶论来支配我们行为的人,马丁作为一位专门挖掘世俗真相的记者,更有一种对于罪恶“窥视欲”的癖好,就如同菲洛梅娜在车上对马丁所说的:“窥见别人的生活,自作聪明,想拍照就随便拍照。

”这种对于马丁的指责其实就是两人对于现实的一种态度,对于马丁来说,现实在于曝光,在于揭露丑恶;而在菲洛梅娜看来,现实中的恶和错则是用来暗自忏悔和虔诚改过的,并不需要过多世俗的介入,这两种对于现实不同观点的认知,某种程度上也等同于两人对于宗教的不同态度,于马丁来说,宗教等同虚设,是一种欺骗,于菲洛梅娜来说,宗教安插于内心,是一种自我救赎。

如果说这部电影只是在于不同宗教观的对立和自顾自的言论阐述,并不足以让人对它增加更多的好感和认同,毕竟这个时代缺少的是沟通和交流,网络上的骂战和撕咬向来是这个噪音时代有力的标志,《菲洛梅娜》像是对于当下“党同伐异”现象的一种驳斥。

它用一种意识形态上极端对立的两个阶层来进行一种小心翼翼地信息交流,这种别样的阶层对话在2011年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中也作出了相应的尝试,利用法国的底层黑人和贵族白人之间的心灵触碰,来讲述一种叫做“神交”的情感冥想,而《菲洛梅娜》则是一种克制和内敛式的《无法触碰》,只是前者的主题是有关宗教信仰而不是显而易见的阶层对话。

十三世纪的宗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就曾经说过:“宗教使人信仰上帝,不是把上帝作为它的对象,而是作为它的目的。

”这句话同样适用在菲洛梅娜这位爱尔兰七旬老太太身上,她饱经五十年的精神忏悔,即使最后经历千万,得到的也只是儿子的死讯,但是当她站在逝儿的墓前,已经释然了,她放下修道院的恶意贩子,她进行了重新的信仰洗牌,这一次她在美丽的爱尔兰一望无际的绿原上可以看到更加明亮的曙光。

而记者马丁呢?

从他主动让菲洛梅娜复述那个小说故事的时候,我们知道,尽管他可能永远不会信仰上帝,也不会原谅修道院的所作所为,但是,至少,他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接纳。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约稿或转载请豆邮

 2 ) 彩蛋

这题目绝对不是为了骗粉,一会儿我就会扣题的……就说一点,中途菲洛梅娜对信仰是有过放弃的,最起码也是有过动摇,就是她想去教堂忏悔,却什么都没说只是在忏悔室外哭了一声那次,从教堂出来时也没碰圣水池的水。

但后来却用那篇憋屈的“我原谅你”理论及她儿子墓前的小耶稣回归宗教了,让我觉得有点突兀,不知道这确实是菲洛梅娜的真实心路历程还是制片方不想激怒任何人。

其实我倒能理解这种突兀的转折,就像我工作这么多年,单位一直在给上社保,然后辞职了,明知道这东西根本信不过,但还是在自己上社保一样,我们总会干一些自虐的事,只为了看看我都这么难受了,你还不给我点奖励?

也可以说是对彩蛋的期待,让我扣一下题吧……比如那个终身禁欲的老修女,一辈子不破功不就是觉得最后能上天堂吗?

菲洛梅娜大概也觉得上帝这老小子折磨了自己这么久,自己都没放弃他,现在眼看半截入土,算了,还跟他混吧,说不定最后能拿到年终奖呢?

这也是我们互相厌恶的父母忍耐至今不分手、明知道写出来没人要的稿子还是要把它写完……等等等等人类神秘sm事件的终极奥义。

人生有始有终,所以即便你是个标榜自己总是半途而废的废柴,其实你也在为“终身半途而废”这个伟大征程能够有始有终而努力着。

不管如何,我还是决定从这个月开始就不交社保了,反正社保又不能让我上天堂。

 3 ) 高尚的品格来自平凡

比起修道院的残忍,母子分离的痛苦,整部影片我感受最多的,应该还是菲洛梅娜人格的伟大。

伟大,并不需要名留青史,也不需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伟大的,很多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

就像她,年轻时的苦难没有在她身上留下消极的痕迹。

她愉快地生活,虔诚地祈祷,对待陌生人都付出全部的真心和愉快。

对待造成她苦难的人,她并没有圣母般的不在意。

我想,她是在意的,她是恨的,但是她选择了原谅。

没有多少人会经历什么“人生大事”,但同样是平凡的生活,却也可以天差地别。

她是快乐的,发现自己的儿子被领养后活的那么精彩,并且发现他心中一直爱着自己的母亲。

看到儿子的墓碑后,虽然遗憾没有在生时相逢,但她应该还是感激的。

至于电影中宗教的这一块,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作为一个大俗的旁观者,我要说,我也不能原谅。

打着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旗号,做着肮脏恶毒的勾当,这样的事情,不少。

但是我不要因为恨你们而成为你们。

 4 ) 50年的等待

忧郁状态的记者、保守但善良的奶奶一起踏上寻人的旅程。

在新闻界打滚多年,著名的记者却遭到现实打击,想不明白为什么失去了工作,所以对每个人都很愤怒,产生了忧郁的情绪。

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一个英格兰小镇的老奶奶,在她的身上,有一段伤心的往事。

50年前,那个保守的年代,她未婚先孕,然后被送去修道院生下孩子,一天只可以见孩子一个小时。

她们被教育,性是值得羞耻的事,尤其是婚前性事,旁边有个年长的修女,看到一对对被拆散的母子一面冷漠的表情,可以想象,这些长期禁欲的修女,内心是怎样的扭曲。

把这些孩子卖去遥远的美国,还面不改容地说这是上帝对这些不洁的女孩的惩罚。

这是怎样僵化的教条,才会令这些修女以上帝为名,去做这些人间悲剧呢?

古今中外,女孩守贞都是已经很严肃的事。

女孩不得诱惑男孩,就算是被迫,也是有罪的,这些道德的高墙高耸在年轻男女之间,阻挡他们最求最原始的快乐,就只是为了方便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的秩序。

影片里面,记者问:如果上帝觉得性是罪恶,那他为什么要创造性?

这个也是导演的疑问,在现在世界范围内,那种保守的禁欲已经渐渐瓦解,每个人都越来越开放和独立,自我意识增强,教会的教条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奶奶在性的罪恶感中保守秘密50年,但是她终于想通了,她对儿子的爱已经大于对那些修女的恨,她说:如果恨的话,我会过不下去的。

她令自己解脱了,所以别人看起来很大的事情也可以坦然接受,例如她儿子是同性恋,在她心中是不是同性恋根本不重要,就好像你喜欢和橙汁他喜欢柠檬汁一样自然。

她只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与否,这好像是全世界的母亲对孩子的最基本的关注。

可惜万恶的修女(我跟记者一样愤怒,但其实她们也是无情的教条受害者)始终没有给她们母子最后见面的机会,但是奶奶还是宽恕了这一切,回归到平凡的生活当中,继续唠唠叨叨爱情小说中的情节。

宽恕。

影片除了说亲情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宽恕。

忧郁的记者,带这对事业的各种不满开始了旅程,希望这次报道可以令他的事业回升。

对比奶奶的轻松坦然,记者显然神经紧张,直到最后面对修女,还喊了一句:我很愤怒。

这也正是他的整部剧的心情写照。

对于事业不顺他很愤怒,对于奶奶的唠叨他很愤怒,对于修女的麻木不仁他还是很愤怒。

但是最后他看到一堆耶稣的小玩偶之后,他却平静下来(这个转变有点快,我不是很明白),买了之后送奶奶,大家都得到升华。。。

总的来说影片很流畅,后半部分泪点很给力,原来儿子一直在身边(万恶的修女啊),55555.

 5 ) 菲洛梅娜

失意的英国驻美著名前记者马丁,和一位爱尔兰老太菲洛梅娜一起,寻找她失散五十年的儿子。

在这寻亲路程中,两人无论是身份地位文化学识还是价值观念都存在巨大差距,在马丁的衬托下,菲洛梅娜的性格特点随之凸显,同时顺理展开文化宗教个人身份地位等诸多内容的探讨,是一部很充实饱满的电影。

文化差异刚开始时也许是身处熟悉的环境和沉浸在对儿子回忆中的缘故,菲洛梅娜不大爱说话,穿插的影像和时时刻刻的画外音让人感受到这位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如此之深。

当开始寻亲旅程,来到陌生地方的新鲜劲儿让她活泼起来,这位老太太各种可爱有趣的一面也就逐渐显露出来。

尽管她不了解美国文化,最初还听不懂马丁的笑话。

文化程度也不高(联想到她年级轻轻就生下孩子并且在修道院干活可以想象她没读多少书),在听到马丁谈到horse-trading(政治价码)时抓住的关键词只有horse。

她甚至显得没“常识”,在冷漠已成为习惯的华盛顿,她对“过分”人友善热情:跑去和烙饼的墨西哥服务员攀谈,责备马丁对服务员太过冷淡。

但这种热情友善这也是她的可爱之处。

直白率真,一点也不傻,既能毫不难为情的和自己年纪小的马丁分享自己做爱的感受(老太真可爱!

记者难为情死了哈哈哈),也一针见血戳出马丁“讨厌和我这老太婆说话”。

无比开明,听到儿子是gay竟然没反应,还一脸镇定询问其“是不是双性恋,能不能生孩子”;极度热爱浪漫言情小说,总和马丁大谈特谈小说的情节......面对这样一位可爱有趣的老太太,观影路上尽是未知和惊喜。

宗教差异除开上面这些,还有最重要的,也是一直或明或暗贯穿其中的,关于宗教的探讨。

菲洛梅娜对上帝无比虔诚。

最明显的就是,当她的孩子被夺走时,她相信上帝,当她得知自己与孩子至死不能相见的直接元凶竟是与上帝密切相关的修女时,她依然相信上帝,这不就是最大的虔诚了吗。

上帝虐我千百遍,我待上帝如初恋。

同时寻亲过程中处处有细节,不赘述。

她的信仰已经是深入到骨子里的,成为坚定的信念和生活方式。

若要对本片的宗教问题进行探讨,就不能不把重点放在与希尔德嘉德修女见面的那一段。

面对希尔德嘉德修女时,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愤怒无比,说“我会不原谅你”,一个在沉默了一会儿,在人们看不见的背地里无数次挣扎之后终于能缓慢又平静的说出:“我原谅你”。

看似轻巧的一句话背后,是无数看不见的挣扎反思。

马丁毕竟不是信教人士,没有经历过菲洛梅娜那种对上帝忏悔并且不断面对内心挣扎,最终说服自己原谅犯错方的经验,因此他的反应自然而然是“什么?

就这么完了?

”马丁其实代表了大多数不信上帝的人发出的疑问,人们乐于看到犯下的错误和罪行的人,最终付出代价得到报应,就如同马丁反应的,至少也要:“说对不起,道歉,不许再掩盖真相,出去清理干净墓前的杂草......”这是人之常情,基本的道德规则,但一般适用于没有被别的信仰规则约束的人们,在影片中,奉上帝/基督的教义为最高指令的希尔德嘉德修女,会认为不信上帝的马丁没有资格教她怎么做“主耶稣基督会审判我,不是你”。

其实,菲洛梅娜才是那个最有资格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的人,她作为当事人,又与希尔德嘉德修女同是接受上帝教诲,可以说她俩是同类人。

如果说修女是直接元凶,那么菲则是直接受害者。

然而面对直接的元凶修女,她选择说出原谅的话。

这原谅把她一下子拔高到圣人地位。

有些人可能觉得菲洛梅娜傻,这么多年的痛苦一句话就带过,甚至有人觉得她不过是被宗教洗脑,内心可能依然不服,等等,诸如此类。

菲洛梅娜究竟是不是出于个人意愿发自内心原谅了修女呢?

是的。

她看到替自己发怒鸣不平的马丁,在说“不希望像你这样记恨...不希望成为你这样...这一定很累吧”这些话时,甚至有一丝细微怜悯无奈的表情闪过,即她是发自内心觉得马丁的发怒没有必要,或者说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也正是因为这个表情,我想,能断定,菲洛梅娜是真心实意的原谅了修女。

冤冤相报何时了,但复仇又是人的本性甚至本能。

然而复仇过后呢?

同时影片采取了一种巧妙而隐晦的对比方式,希尔德嘉德修女在面对马丁的质问时,摄像机对马丁和希尔德嘉德修女都是采取平拍方式,采用的是平等的视角,而在菲洛梅娜对修女说“我原谅你”时,菲洛梅娜采取仰拍视角,而修女采取俯拍视角。

这让后者没什么表情的脸在俯视的视角下也显得弱小,仿佛修女瑟缩挣扎的内心。

面对马丁的指责,她无愧于心,但面对菲洛梅娜,她不能如前者般理直气壮。

那么,修女们是不是需要承担这其中主要的责任(或者说罪)?

如果说修女阻止未婚妈妈和孩子们见面是因为妈妈们犯下了“罪”,那难道修女们就可以把孩子卖掉,甚至阻止多年以后母亲和孩子寻找彼此?

这所谓的罪究竟还要赎到什么时候?

几十年的时光难道还不够?

还需要做什么赎罪?

这个“罪”究竟又是怎样定义的呢?

追随僵化的原教旨上帝,就真的对吗?

修道院有意把这些记载孩子们下落的文件烧掉,誓死捍卫母亲孩子相认的可能性,是为了让她们继续赎罪?

这难道不是为了赎罪制造出来的新的罪吗?

这些修女算不算上帝教义的木偶?

只是忠诚执行,无自主意志?

如果这个想法成立,那么修女也不过是无关紧要的棋子,那么真正应责备的,是上帝,是制定解释教义的人?

还是......?

这里不去探讨究竟是宗教的哪个环节出了错导致罪的产生,如果从菲洛梅娜个人角度出发,木已成舟。

而她面对眼前这个环境,还是一如既往信仰上帝,可以说(在排除被宗教绑架情感的情况下),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至于她究竟是因信仰变得高尚,还是她天性如此,孰因孰果,说不清(后来看到豆友夏虫语冰的答案觉得很中肯,用文字说出了我的感受,因此还是偏向认为菲天性如此纯粹)。

宗教的东西因为太过虚无缥缈而且个人体验性强且不可替代,很难说清楚。

所以到最后,可能还是回归个人,你看到什么,体验到什么,愿意相信什么。

那些以宗教为名犯下的罪还少吗?

拥有信仰不代表从此不需要理性思考,恰恰相反。

宗教这致幻剂般的效果导致它犯的罪更多更深,甚至也更复杂。

在最基本道德观念相差不大的前提下,价值信仰的差异并无对错之分,然而宗教危害在于,一旦有权,就可以借宗教的名义,做伤害的事。

这是一部煽情但也足够特别的电影。

他足够“立体”,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都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6 ) 不是每次阵痛都有人为你买单

2006年,72岁的朱迪•丹奇携手36岁的布兰切特联袂出演《丑闻笔记》,老者的孤寂和躁动、青春的凄美与决绝动人心魄,诚可谓珠联璧合;时隔7年,俩人分别主演的《菲洛梅娜》、《蓝色茉莉》于颁奖季风头正劲,2014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争夺,或可看作是这一对新老戏骨之间的对决。

1950年代的爱尔兰民风保守,未婚先孕的菲洛梅娜被父亲扫地出门,栖身修道院,修女以1000英镑的价格将其私生子安东尼卖给美国人。

50年后,退休护士菲洛梅娜和被单方面解雇的BBC记者马丁前往美国寻子,发现修道院隐藏着更大的罪恶。

圣经教诲:“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菲洛梅娜最终选择了宽恕。

无神论者马丁代表人间视角,修女贩卖儿童已经让他忍无可忍,瞒天过海阻碍菲洛梅娜母子相见,将骨肉分离的痛苦无谓地延伸到墓地,更是令人作呕、罪无可赦:“我不会原谅你。

”甚至朱迪•丹奇也很难认同自己扮演的角色:“在她所处的环境下居然还能原谅对方,我实在无法想象那种情景。

”仿佛上帝俯瞰人间的菲洛梅娜,是自欺欺人还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修道院留给菲洛梅娜的记忆,绝非好坏、黑白那么简单分明。

假如生活辜负了你,你是否还有爱的能力?

不是每次阵痛都会有人为你买单:未婚先孕是整个家族的耻辱,若非修道院以4年无酬劳役为条件的容留,无家可归的菲洛梅娜势必流落街头;修女并非都是恶魔,菲洛梅娜珍藏的唯一的安东尼小照,出自善良的小修女借来的布朗尼相机。

春宵一刻值千金,菲洛梅娜回首往昔无怨无悔:“我犯下重罪,更可怕的是,我还非常享受。

性爱太美妙了,简直欲仙欲死。

他很英俊,将我搂在怀中,我都不知道自己还有阴蒂。

”她的坦率让反基督者马丁有了发挥余地,也正是凭借这种惊人的坦率,她才能直面生命的苦难和恩典。

母子联心。

倘若安东尼对故土、亲人毫无眷念,不会弹竖琴的他,怎会佩带爱尔兰竖琴的胸章?

得知爱子在美国学业有成、贵为美国总统里根的首席法律顾问,菲洛梅娜欣喜若狂。

要知道,在爱尔兰顶着私生子的标签,安东尼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爱尔兰老太太的唠叨、善良、坦诚、惊喜、慌恐、慈悲,被朱迪•丹奇演绎得非常到位。

发现马丁与安东尼(Michael Hess)有过一面之缘,心潮澎湃的菲洛梅娜,紧紧抓住那只曾与爱子亲密接触的手,像抓住她错过的一切:“他很聪明,握手有力,还有呢?

他说了什么?

”深更半夜搅乱马丁的清梦,倒不完全是因为菲洛梅娜倒时差和心血来潮,尝尽人间冷暖,别人的点滴恩惠都会令她刻骨铭心:“我只是想来告诉你,谢谢你陪我来美国找儿子。

我知道你丢了工作,他们的损失就是我的收获。

”自认受到不合理待遇的马丁,对外界牢骚满腹,恨不得感谢每一个人的菲洛梅娜在他眼里多少有些滑稽:“我终于明白,读者文摘、每日邮报和通俗小说的影响力有多大。

菲洛梅娜一直不停地感谢宾馆的工作人员,她肯定认为他们都是志愿者。

”影片根据马丁2009年出版的传记《菲洛梅娜的遗失孩子》改编,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菲洛梅娜的宽恕,她的世界远非天堂但值得与之和解,而马丁的绝不原谅亦有充分的理由;生活本身充满变数,一部优秀的电影无法、也不应给出标准答案。

别看布兰切特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顺风满帆,因影片自身的品质和格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归属,很可能再次验证姜还是老的辣这句俗语。

(媒体用稿)

 7 ) I forgive you

这是一部关于执着与母爱的电影。

这是一部大爱的电影。

我在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宗教对于Phil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她不愿意放弃这个导致母子分离,造成一生遗憾的源头。

但是中途在Phil执意下车去教堂忏悔的时候,这个意义才显现出来。

尽管天主教给了她无尽的伤痛,但同时其有时她的救赎。

她并不是去请求别人的宽恕,她是在其中寻找自我救赎。

这就是为什么Phil在忏悔室里哭的原因。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Philomena在面对破坏母子团圆的修女时,她的一句:“I forgive you." 与她相比之下,修行一辈子的老修女容颜扭曲,仇恨着(嫉妒着)这些享受过鱼水之欢的“不良少女”。

Martin 问Phil:你为什么要宽恕她?

我是愤怒的,我不能够宽恕你(老修女)。

你为什么不生气?

你完全又理由生气!

就算你用拐棍敲打那个可怜的老修女,上帝也不会责怪你的!

但是,“I forgive you"一下子把Phil升高到了圣人的地位,这是耶稣,上帝才有的权力。

Phil宽恕的不仅仅是过去在修道院中奴役她,导致她终生不得与儿子相见的 “恶”人们,更是宽恕了她自己,找到了救赎之路。

 8 ) 经典台词

Philomena: And after I had the sex, I thought anything that feels so lovely must be wrong.菲洛米娜 :在我有性生活之后,我觉得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错的。

Martin Sixsmith: Fucking Catholics.马丁:操天主教徒。

 9 ) 编剧典范以及宽恕是信仰的核心

影片最后,菲洛米娜对老修女说的“我原谅了你”当然是整个影片的“戏眼”,影片固然有着对宗教信仰的质疑乃至批判(马丁就代表了这个立场),但整体叙事依然是在基督教信仰的框架里面,无论原谅与否,菲洛米娜长达50年的煎熬、苦难和最后的宽恕,都是一个基督教语境下的对自我和信仰的认知故事。

信仰是永恒的,但只有在自身体认的前提下,信仰才是我们最终的救赎。

菲洛米娜在信仰中首先原谅了自己,因此她不再需要“告解”;然后她才原谅了老修女,因为这个时候,仇恨已经不重要,宽恕却能让内心获得更大的平静安宁。

这正是信仰至重的关键核心。

而朱迪丹奇,这个老戏骨,表现地实在太经典了。

她极富层次的表演,细致入微地向观众完整展示了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的自我救赎的整个过程。

整部影片,镜头没有特写到菲洛米娜流泪(她得知儿子死讯是一个人躲在宾馆阳台的阴影里哭),影片进行到菲洛米娜看录像片得知真相时,我们看见的菲洛米娜,更多地是终于见到儿子的慈母的疼爱、欣喜、心酸,甚至宽慰,依然没有眼泪。

而最后,在安东尼的墓碑前,镜头给了菲洛米娜左眼旁淌下的一行老泪,而这正是——她对老修女说出那句震撼人心的“我原谅你了”之后。

因此最后要大赞一下编剧。

这个故事的叙事太经典。

从爱尔兰-美国-爱尔兰的寻子大循环到菲洛米娜首尾两次向马丁介绍手上的小说内容,构成了完整地周而复始的圆环(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与菲洛米娜自我救赎的过程构成同构,也是西方宗教哲学的典型思考样式)。

而录像片段的插入乃至最后成为影片转折的关键点,则在编剧结构上起着千里伏线、把控节奏的巧妙作用。

而以上这些,完全是在一个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这就还有一个必须努力适应原型的掣肘与恰当诠释故事内核的问题。

何予何夺,取舍之间可见编剧的非凡功力。

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当之无愧。

PS:影片中扮演菲洛米娜女儿的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也是英剧《布莱切利小组》里灵魂人物苏珊的扮演者,我很喜欢这个演员。

四星半

 10 ) 菲洛梅娜

在电脑里放了有快一年因为断网才想起来看它。

本来觉得是个很慢节奏的片子,而事实上也确实是。

菲洛梅娜是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孩子也许是被迫从身边被带走的。

菲洛梅娜在孩子52岁的那一年,终于开始了漫漫的寻子之旅。

虽然还是没有见到孩子一面,但是通过认识孩子的各色人等了解到了孩子的生活,也许她也还是满足的。

其实修道院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唯一的问题就是合同都是被迫签订的。

但是孩子既然已经送到了寄养家庭,还是不要再寻找了。

到此为止吧。

《菲洛梅娜》短评

宽容的力量

5分钟前
  • Di
  • 还行

对于那些胡乱打星的人,这么个烂故事你们打四星半,我也原谅你们了!

8分钟前
  • 弃风
  • 较差

史蒂夫·库根和朱迪·丹奇充满魅力和说服力的表演以及精致而稳重冷静的摄影是本片的最大看点。看影片的同时就如看生活,世事无常人情冷暖,几分无奈,几分唏嘘,都在朱迪·丹奇所扮演的菲洛梅娜的博爱和胸怀中晕染开来。

9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还行

朱迪丹奇

11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平铺直叙,看得基本没啥感染力,无论情感上还是控诉上。。。。完全不如莎拉的钥匙

15分钟前
  • 蛤蟆不哭
  • 还行

这是什么烂狗屎结局?如果信仰只是为了原谅别人加注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伤害和苦难,只为了不要愤怒得那么难看,那我可qnm的信仰吧。

17分钟前
  • 山歌
  • 较差

观影后的掌声持续了很久很久。。。这种片儿看着真是享受~~今天电影节里所有人都在激动地讨论这个片有多好看女主多牛逼男主多帅。。。

22分钟前
  • ahlchpnm
  • 力荐

分别五十年,可当她看到儿子照片的第一眼,就知道他是gay。战胜时间性的血浓于水。其实宗教和信仰只是一条路上暂时结伴的路人,真正的信仰总会挣脱宗教的束缚,追求内心无垢的星空。真人真事,增加厚度。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动人的亲情

30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

什么是宽恕 为什么宽恕 因为一开始心里就没有恨

32分钟前
  • 珍波耶
  • 还行

从 母亲看儿子生前video开始哭到结束。如果是我,没法原谅那些修女的

35分钟前
  • Justina
  • 力荐

真实故事改编。

38分钟前
  • kingsoon
  • 还行

不好意思 我看得好无聊

41分钟前
  • 天秤鱼
  • 较差

磕磕碰碰老少行。它对天主教的态度还蛮妙的:教条曾经害苦了子民,教会机构时有虚伪之举,但又是教义中的仁爱慈悲成为老太太的信条和支柱。同样的宗教可以孕育各式各样的人,这一点和不信教的并无不同。

45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在浓厚的亲情中穿插宗教信仰的羁绊。菲洛梅娜才是净化的本身。

50分钟前
  • 齊楊森
  • 还行

三星半//表演和剧本都很妙 兜兜转转到起点也是终点 人心念头每一次转变都铺成充分 转换得合理自然//朱迪丹奇的表演细腻收敛 黯淡的眼神和细密的皱纹都成为她表演的细节//善恶和愤怒与原谅之间的对照和比较都鲜明可信 90mins的叙事紧凑不拖沓//十年前的奥斯卡似乎是还很执着于这类综合的平衡感

52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浅尝辄止。

57分钟前
  • Jorrow
  • 还行

好深沉的电影主题哈,奥斯卡的娇子,耐心看完了,感觉一般吧

1小时前
  • 麦子
  • 还行

感人但不煽情,一个饱满的故事包含了很多内容但又不显得满溢。

1小时前
  • 盲忙
  • 还行

喜剧与悲剧的交融通过宗教的善与恶来体现:菲洛梅娜是宗教的善,是影片幽默笑料的来源;修道院扭曲宗教造成的伪善是恶,是故事的悲剧根源。片中悬念的转换也很精彩,录像带一段是泪点的爆发。对于不信教的我们来说,看后估计只想一把火把修道院烧了吧。囧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