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kikomori(宅)pulliing away, being confinedJapenese term to refer to the phenomenon of inclusive individuals who havechosen to withdraw the social life, ofen seeking to extreme degrees of isolation and confinement.东京部落的一个chapter?
有条不紊的整齐与一丝不苟的寂寞。
不敢暴露在阳光下的阴霾。
苍白的肤色。
这是所谓宅的一种状态。
来来往往于城市中间的落寞。
不敢面对生活,剥离于社会的转变,不想用固步自封来形容,这是一种无奈。
很喜欢女主角。
摩托帽代表现代社会,吊带裤代表小小的心思,浅浅的欲望。
瘦弱,年轻,很漫画,很自然。
不矫情的话,普通。
我喜欢会骄傲的嘴唇,会翘的。
其实,冗长的独白本身就是建立起了宅这种行为对于孤单的深深的矛盾。
渴望倾诉,只有自己。
Shaking。
shaking。
男,不知所措,久年没有眼神的交流,让他遇见她时,由内而外的动摇。
孤单战胜的是恐惧。
我不喜欢,总有人把宅挂在嘴边,宅个毛,某某人说“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孤单”,赞同,学来的不过是跟风似的吵闹。
原题。
男,跑出去里世界,到外世界,却发现,空无一人。
大家都开始将自己藏在屋子里,长长短短的进度,深深浅浅的海洋。
喜欢,最后男按住了女身上关于爱的按钮。
那是一个所有孤单的人美好的期待。
她将概念画在了肌肤表面,其实也是在孤单中提醒,这些概念的存在。
外化,这是一种记录的外化。
我喜欢这个故事,是个童话,男让我想起来的村上春树,这个男的好像是拉贝日记里的那个最坏的日本军官。
这是一个很多人,一直在期待的故事,有人沉浸在自己编织里的孤单,其实是觉得这种感觉才是与童话般的邂逅的完美的前奏。
很多人在期待,有你有我,有曾经你的我,有曾经我的你,有没有过的,有反复来过的。
我们不曾失去希望。
宅是一种固若金汤的回避,也是一种漫不经心的等待。
最后提一句哈,我是五号。
三个名导演。
即使前两个故事看似更为玄妙,想象力更丰富,故事内核更宏大,底蕴更深远。
我还是不得不说,我最喜欢第三个故事。
苍井优和香川照之。
非常难得的搭配。
竟然磨擦出别样火花。
刺眼的阳光下。
她一霎侧脸凝望。
让他走出了整十年的自我封闭。
整个城市都在冰冷的建筑下无法苏醒。
整个城市的人,都甘愿活在自己的围城中。
可是,当末日来临。
他决定迈出第一步。
“如果现在不出来,就永远不会出来了。
”他对她喊。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果现在不迈出去,就永远不会迈出去了。
所以。
他决心。
把那个“love”的按钮按下去。
他。
她。
他们。
决心,在末日来临之前,爱一回。
哪怕,只有一秒。
比较喜欢这种命题式电影,给出一个命题范围,各个导演各显神通。
命题式电影一般都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导演执导,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优劣。
这样便于对各个导演的风格以及影片质量的高低进行比较,并可从中挑选出最喜欢的一部。
与《东京!
》相似的电影还有《巴黎,我爱你》和《纽约,我爱你》,显而易见,前者描述巴黎,后者则描述纽约。
电影结构和《东京!
》类似,为命题式电影,分成不同部分,由不同导演执导,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纽约,我爱你》,因为“鬼才”姜文也是十一个导演其中之一。
TOKYO《东京!
》共分为三个部分,由三个导演执导,分别是法国导演米歇尔·贡德里和莱奥·卡拉克斯,还有韩国导演方奉俊昊。
有意思的是三个导演中竟没一个日本人。
内部设计首先是米歇尔·贡德里的第一部分《内部设计》,导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隐喻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电影主要塑造了三个角色,一是加濑亮饰演的阿明和藤谷文子饰演的弘子还有是伊藤步饰演的清水朱美。
加濑亮是一个怀揣梦想却又一无是处的“有志青年”,弘子是一个没有远大志向却又能精打细算过好生活并支持男友追逐梦想的“懂事女人”。
清水朱美是一个如生活中常见的女孩那般“热情而又冷淡,亲近而又疏远”。
在我看来,除了弘子电影里展示的全部都是病态的,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
而正是这些病态的人活得自如,正常的人却无立足之地。
一个空有抱负的人整天拿着他不像样的作品谈着理想,而偏偏以他的奇淫技巧得到别人赏识。
帮助男友实现理想,四处奔波,解决最基本的居住问题,狼狈走在地铁站里。
最后却因为男友得到了一些人“病态”的赏识而慢慢淡出他的生活,如同一个被丢弃的椅子。
病态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地铁里结果不堪重负的工作的洗礼,一个个都挨着头睡了。
看着街道上的人,一个个似乎都在赶路,一个个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在没有绝对实力的情况下想“一炮而红”,嘴里讲着达尔文,生活却要寄居在别人家里。
导演以椅子的意向来影射弘子的状态,天马行空的想象却又感觉很是真实,这才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吧,不得不说,这是我在三个部分中最喜欢的一部分。
内部设计然后是莱奥·卡拉克斯的《Merde先生》,Merde在法语里翻译就是粪,因为导演是法国人,所以翻译过来就是《粪先生》。
如名字所说,这部分的主角就是粪先生。
为何他叫粪先生呢,他长期居住在下水道里,时常跑到大街上上扰乱一下社会秩序。
往常粪先生只是到街上骚扰行人,直到有一次他在下水道里发现了二战时遗留下的手榴弹,自此社会秩序被他打破。
人们都人心惶惶,但却有另一部分人把他当做了偶像。
粪先生被抓后,一部分人要求绞死他,一部分人要求释放他,就这样粪先生成了社会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今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大放光彩的《joker》,我认为两部电影有些许的类似,小丑在杀完人后俨然成为了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恐怖分子的粉丝,即使死了也会成为他们的精神图腾。
粪先生也是如此,无论是恐怖分子还是邪教团伙都纷纷模仿他说话的方式来表示对他的信仰。
这不可不说是价值观的扭曲。
另外电影中也有许多意象化的事物出现,来影射生活社会里的种种事物。
我们知道有一本描写日本的著作叫做《菊与刀》,·“菊”是日本皇室家徽。
粪先生只吃菊花和钱,意向可想而知,表现了日本的社会矛盾和通货膨胀。
最后粪先生在执行完死刑后并没有死,看了看井盖后就消失了。
说明这种危险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还会出现,一个貌似坚固的外表下不堪一击。
战栗东京最后是奉俊昊的《战栗东京》,奉俊昊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导演,我也比较喜欢这一部分,好吧我摊牌了,不装了,其实我喜欢的是苍井优。
看完这部电影算是对奉俊昊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原来常年导商业片的导演导文艺片也那么牛逼啊!
在奉俊昊的电影里,暴力和血腥如家常便饭,如今却一反常态,搞了出纯爱式电影。
你是个宅男吗?
你可能回答是,但我想说你可能不算,因为我见过一个宅了十年十个月的人。
在一个屋子里,卫生纸用完后的残骸整齐地堆放成山,吃完的披萨盒也整齐划一地累积起来,高过头顶。
父亲按时寄钱来,害怕阳光,害怕与人交流,哪怕只是停留在眼神的层面。
终于有一天,在接过披萨的瞬间,他抬起头,看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给了一个足以让他走出去的理由。
四目对视,世界为之颤抖,对方倒下,慌忙无措。
顶着阳光走出去,寻找。
在寻找的过程中看到了无数宅在家不愿走出来的人。
在世界震动时,宅在家的人纷纷逃出,在震动结束后,世界恢复了之前的“宅”氛围。
天马行空的想象,天马星空的浪漫,手臂上画按钮的爱情如童话般精彩!
苍井优奇幻而又现实,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夹杂着浪漫·。
《Tokyo!》的私言片语《Tokyo!》是一部让人看了会眼前一亮的电影,很多奇妙的想法,三个导演把对东京的感觉和印象分别以三个故事表现出来,很多看过的人会讲,很难看出这三个故事彼此之间有多大的联系,其实这部片子应从宏观来看,就像要用广角镜来拍一幅有很大场景的片子一样,对事物对城市对住在里面的人来讲,认识可以是很多方面的,众多纷杂的角度只能选择几种去表现,这本身就具有局限性。
但看过后仍会感受到许多关于日本东京,甚至牵涉到更多的其他领域的人们,也可能还包括我们自己对待事物习以为常的惯性认识往往却是致命和失控的。
三个故事都颇具特色,第一个故事我称其为“椅子的故事”。
弘子和怀揣导演梦想的男友阿明来到大都会东京,手头拮据的他们只得暂住在弘子好友清水朱美的公寓中。
为了生计,两人四处寻找工作和住处,却一路坎坷。
阿明的作品终于在一家小影院上映,望着男友喜悦的样子,弘子愈发感到自己的一无是处,就像一把被人丢弃的椅子一样。
当一次起床时发现自己的心脏是空的,中空可以看到支撑身体的木头架子,接下来无法接受事实的弘子走在大街上,身体逐渐从腿到整个身体都变成木头,最后变成一把椅子,被一个音乐师捡回家。
于是音乐师在家的时候,弘子的身份是一把普通的木椅子,音乐师不在家的时候,弘子又回到一个女人的身份,收拾房间,浇花,写信……至此,第一个故事结束。
也许这看起来像一个童话故事,神奇而又美好,从此,音乐师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与他捡回来的椅子女孩相爱,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但事实远没有如此轻松愉悦,此故事的导演并不是在让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童话。
椅子的故事,如果从细节去观察,就会发现,这最终的结局也只是一种逃避和妥协。
从在朋友家里寄住的尴尬,到为男朋友的放映机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狼狈地走在地铁站里,再到与作为独立电影人的女朋友所承受的种种压力,这是一种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中所产生的全身心崩溃。
这恰恰反映了日本人的某种现实状态,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中各种信息力量的急速爆炸,给人所带来的是极端的压制和疲惫。
弘子的男朋友说她没有雄心大志,而弘子却总是把自己的所谓的爱好与事业价值看做雄心壮志,仍然一味地为男朋友付出,却从未想过要好好发展自己的摄影和艺术方面能力,也许作为一个日本女人,最大的希望也就是辅助自己的男人好好发展他的事业。
到后来与音乐师的奇妙同居,也同样是与有关艺术方面的人一同相处,似已找到自己最向往的舒逸生活,可却往往在忽略自己的同时迷失了自己的责任感和面对现实的逃避心理。
这是很悲哀的。
椅子的故事也许就是很多个到大都市东京淘生活的年轻人所正在经历的比喻,在电影开头,弘子的男朋友讲述的那个很科幻的人类进化为两栖动物的故事,还有她男朋友的电影中在整部片子里重复过两次的台词(“未来有太多的生命,假如我们还没有首先自我毁灭,太阳系完了我们还可以继续存活,随着新灵魂的无穷创造,有人重新变成我是完全可能……”)这些表面上荒诞无稽,没完没了的重复幻想,却在这个故事中暗喻了现实中每个人的脆弱和无能,社会关系的脆弱以及个人价值的淹没。
往往一个新奇的比喻通常比残酷的现实更让人容易被欺骗和接受。
第二个故事是“阴沟怪人”梅德的故事。
身形扭曲、举止怪异的狂人梅德从下水道钻出,暴走街头,骚扰路人。
几天后,他拿着偶然找到的二战时期的手雷出现,并将其一一掷向人群。
军方将其抓获,开庭审判。
而与此同时,要求处死梅德和要求释放梅德的呼声此消彼长。
这个怪异之人俨然成为了狂热时代的偶像……这个故事我很喜欢,有很多符号值得回味和思考,这是个很有趣的事情。
首先从他的饮食讲起,这个很有意思,他只吃菊花和钞票。
这是众多符号中的其中两个。
经过个人查找资料,发现“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象征着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而钞票则意味着日本的经济膨胀,他吃这两种东西,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他以此为生,离不开就得死,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嘲讽日本对固化已久的社会制度,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观念以及表面似已非常繁荣的经济的过分依赖,就如同食物一样,不可缺少和拒绝;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梅德以这两物为食,是想吞掉这种令他厌恶的这个国家的制度和经济,(从故事后面的发展可以了解到他对日本的憎恶)吃掉这些然后消化排泄掉。
总之,菊花和钞票在日本来说,意味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梅德的此特殊爱好恰恰也是导演的别具用心,一种日本矛盾而又统一的困顿状态。
其次是梅德在下水道里意外发现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手雷,再次重返东京街道,到处扔手雷,导致东京街头死伤无数,当被日本警方抓住后,却因语言不通而请来自称能与梅德沟通的法国人,并据日本媒体介绍,世界上只有三个人所掌握这种语言,这里出现了一个疑点,算上梅德和那个法国人一共是两个,那第三个是谁?
而且那个法国人与梅德的共同点再次作为重点的符号出现,他们都只有一只眼睛,指甲长而弯曲,语言和交流手势中可以看出轻微的自虐以及宗教仪式性的行为。
这些暗示着什么?
还有梅德反日的有些偏左倾激进的思想,以及他所述的神的旨意,后面受审判时讲到他母亲是圣女,到最后神秘消失等种种具有强烈而明显宗教的倾向,各种符号大量的涌现,似在说明梅德所处的阶级或是信仰态度,是强烈反对日本的某种宗教旨意。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理解其现实意义是对日本军阀主义,以及其顽固执守的愚蠢文化的抨击和嘲讽。
最大的暗示是在后面,当梅德消失时屏幕上出现“梅德在美国的经历”的标题。
这也许暗示了导演对帝国主义,或是霸权主义的一种极端宗教倾向的反对的讽刺。
最后关于这个故事中频繁出现的几种符号阐述下梅德的“阴沟“情结,从他出场就是从井盖下出来,到最后他望了一眼下水道的入口随即神秘消失,暗示阴沟是他至始至终的归宿。
这种阴沟意味着见不得人,阴暗潮湿,阴谋而危险的生存,偏执而又疯狂,也许还隐喻着某种程度上宗教方面的仪式化,抑或是修行的方式。
故事结尾,梅德被日本官方判为绞刑处死,在法医鉴定已死亡后,仍用手挠痒痒,从容地拿下眼罩,念念有词,这一神秘复活,也同样意味着这种现象,或是这种精神、行为,不会消失,不会消亡,会随着他所反对的东西的存在而继续存活下去。
有个会在每次打开梅德牢房出现在影片中的警察,他摘下警帽挠头的动作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同样也反应着,代表日本军国主义的警方,在面对其反动者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下意识的挠头动作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和恐惧。
可以说导演很注重细节,善用符号表现主题。
很多想要表达的只是点到为止,更多的则是让观影者自己去观察理解,也许还有很多颇具用心的细节符号还没发现,但梅德的故事足以让人了解日本这个矛盾的国家,很多制度上的矛盾冲突,文化符号的根深蒂固。
从大的方面来表现一个国家,一个大都市的可怜可悲之处。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宅人”某男是一个十年未走出家门的御宅族,他讨厌阳光,害怕与人接触,成堆的书籍构成了他全部的世界。
某天,他偶然瞥见送货女孩的面容,突如其来的地震更将封闭的二人拉近。
某男发现,他无法继续呆在家中,突破自己内心的挣扎去追寻自己的爱情。
都说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当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快递、外卖、电话、网络等完全可以实现一个自我世界,别无他人的境界,人从此以非常态的状态,远离社会关系生存。
此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一一个似人非人的“宅”生活。
摆满这个墙壁的外卖披萨盒子,卫生间一墙的卫生纸纸筒,架子上整齐有序地堆放着大量的矿泉水瓶,满屋子一大摞一大摞的书籍,一个可以在马桶上睡着的人,一个从不会看外卖员快递员眼睛的人,一个在阴影处可以看阳光在地板上慢慢移动的人。
也许我们很多人虽没像此人一般,如此程度的宅,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处。
“宅”一词也同样起源于日本,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又传入大陆,称呼一些“年纪轻轻就嫌恋爱麻烦,宁愿窝在家里大口自在喝啤酒,很少跟家人同事相处”的人们。
这种状态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逃避现实,拒绝外界的自闭心理,日本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大量人口挤居在狭小空间的寻求安全感的心态逐渐让更多的日本人想要做个宅人。
导演用这一现象表达出社会关系的边缘化以及逃避,不负责任的回避心态。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忽略的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正发生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也许一个人的生活很安静,很美好,能仔细看花开花落,感受生活中每一个常常被忽略的美好细节,但这不是绝对的,看不到出口和真正阳光的寄居蟹一样的生活,会丧失更多接触自然接触现实的机会。
你也许感受不到大汗淋漓后痛快洗澡的畅快心情,也许感受不到被自然风吹着踏在真正的土地上是什么感觉,也许更感受不到朋友们聚会欢畅的快乐。
这样生活就会有缺陷,人也变成了一种不堪一击的可悲动物。
这样一部电影,奇妙想法背后是引人深思的日本现实,以及更多我们个人生活的折射,不需要美国励志影片的明朗和积极向上,也不需要一些其他文艺片颓靡的暗示,这是些很有灵光的小故事,真实而又荒诞,奇异,诡异,干净,很享受的思维模式后面是我们不得不要正视面对的现实。
现代都市题材的电影一般关心的是典型环境下的特殊人群。
从大多数的电影范例来看,越来越多的导演们喜欢把自己的视野放在受人漠视的弱势群体或新生的概念性人群中。
一直以惊悚片著称的韩国导演奉俊昊这次也把视野投向了生的群体:宅男。
这位导演用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醒人们去注意潜在的都市危机。
影片描述的东京作为世界城市化进程最高的都市之一,有着强盛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居民的物质生活相对富裕。
但同时,快速的生活节奏让他们兼具社会的巨大压力。
恰恰是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城市里却出现了一群对社会漠不关心,极度封闭的人群——宅人。
很显然,导演蓄意关心了这个群体并且透彻地研究了其存在的核心意义。
在影片中,这位主人公宅男靠电话和外卖生活,足不出户,不与外人交流,在他内心深处的潜意识里,他很反感都市中周而复始的生活,为了逃避沉重的社会责任感和压力,避开周而复始的机械化生活,只能选择离群索居,隐姓埋名。
显然这种生活方式是与主流有所不同的。
奇怪的是,主人公的生活目的看似简单,宅式的生活虽然让他离开了喧嚣的城市,却只能带来短暂的安宁,它并不是一种长久的解决方案。
一切又陷入了另一种模式之中,从高高堆砌的比萨饼盒子和整齐码放的卷筒纸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方式陷入了一种可笑得悖论当中:这位宅男虽然把自己的屋子打理得井井有条,却只能通过观察阳光和体验时间来欢度生活,他割断了与世界的媒介,只通过阅读来进行自我沟通,陷入了荒诞虚无之中。
导演用“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模式审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贴切显示出都市是模式即是一种强制的意识形态。
作为其中的构成我们想去逃离时何等的困难!
于此同时,主人公的存在意识(在这里指代为性爱意识)被一个普通的比萨店女孩激活。
这让他十一年来第一次与别人进行目光交流。
在导演蓄意设计的戏剧化场景中,女孩因突如其来的地震而昏厥,恰恰给了男主人公还原人性的机会。
但是在这里女主人公却是一种极端机械化的象征:她所有的喜怒哀乐都由机器控制,有着精确的眼光(摆放错位的比萨盒子)和缜密的思维。
尽管如此,这种自闭式的爱情仍然让男主人公鼓足勇气进入社会,勇敢地寻找爱情。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男主人公最终敢于追求人的正常生活时,整个社会确已在极端的发达中分崩离析,人类因做种接受不了现实而异化成为宅男宅女。
导演在这里给观众呈现了一样的街道,而送比萨的机器人取代了人的位置。
社会俨然变成了一座监狱,人类的生活也变成一出可笑的荒诞剧。
影片导演也正想在这里告诉我们:人类囚禁的过程是过度的现代化造成的,而这种囚禁正是出于人自身的原因,在都市化的进程当中个人的地位被无情的牺牲,人俨然化为螺丝钉以供社会运转,这导致了人类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精神需求,而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生存空间中,用导演的语境来说,以东京为代表的超大型城市正是这样的空间。
影片设置了很多隐喻来说明主体,宅男手中的圆圈指代的是日本的未来,同时又象征了现代的人类生存状态,用萨特的话来说:“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
”影片中的人大致都生活在狭小的圈内,作着不变的循环,他们没有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
日本正是处在这样的危机之下的国家。
而从另一个道具——女孩手中的摩托车头套我们可以看出:在突如其来的变故过后人其实意识到了自己“套中人”的悲剧。
而反复出现地震代表了一种变化和颠覆。
比萨店老板的出现预言着人类个体的最后一次亮相,忧郁而愤怒,确不失人的基本品质。
而按钮是集体机械化的象征,从女主人公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感受:人类正在集体化的压力下死亡。
当宅男再次见到女主人公过后,他勇敢地按下了代表爱情的按钮,萨特在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文章中说:懦夫是自己造成的,英雄也是自己造成的。
”这时男主人公一改常态的坚决和果断,成为英雄的化身。
其实导演在很多处都透露出对于男主人公以及他说指代的人类给予的同情和赞许,在影片开头,他虽然被父亲在感情上抛弃,但仍经常徘徊在父亲的屋前。
虽然与世隔绝,仍然热情的阅读书本以获取知识。
虽然失去了社会的交往能力,仍然执著地跑步去找寻女主人公的下落。
可以说,导演在男主人公的身上给予了人类最后的希望。
也只有勇敢地唤起人类的正常情感,人才有可能在极度变异的社会中继续生存下去。
在《东京狂想曲》系列短片中,来自不同国籍的导演各自诉说了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看法,而相比法国导演雷欧卡拉克斯在影片当中深厚的政治隐喻及狂放的剧情,奉俊昊更体现了一种东方人内敛,自省的气质,而这样风格低调的影片却把整个人类的灭亡作为预言的结局,可见,在任何地点,人都不可能逃脱这样的悲剧,很显然,导演的别有用心正是对于“娱乐至死”年代的人的一个提醒,让我们看清这个城市的背后还剩下什么。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结婚。
生小孩。
上下班朝九晚五点坐一天的办公室?
这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幸福。
如今有多少人关心自己精神上的充足与幸福感。
中国人现在很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了。
那你的精神信仰又是什么呢。
你恋爱了。
你快乐吗。
你工作每天坐办公室困不困呢?
脑袋一片空白吧。
下班了看电视你快乐吗。
节目无聊有聊都会看到半夜才睡觉的吧。
很多人离开电脑都觉得不习惯了。
那电脑带给你幸福了吗。
每天吃饱喝足你幸福吗。
当然有些人吃饱喝足就觉得幸福了。
可是如果你有条件可以做些什么你会去做去改变自己吗。
是不是不动脑思考已经变成了大部人的习惯?
上一次特别开心的微笑是什么时候。
什么感觉会让你特别的觉得:突然世界都美好了。
我一直心怀理想。
一直。
一直。
想要做有趣的事情就是我的理想与幸福感的来源。
恋爱和结婚都并不能一直让人有幸福感。
反而变得小心翼翼或者是时而快乐时而忧愁。
时而痛苦。
我喜欢想东西喜欢动脑袋。
这个时候会发觉就是幸福。
每个人来到世界都在找自己存在的理由吧。
亦或更本不考虑?
那生与死究竟有什么区别。
SDMS:77 分先说第三个短片《震动》,奉俊浩导演。
在这个短片的评价上,我与很多人产生了分歧,我个人认为这个小短片是三部短片中最精致、最出色的。
首先奉俊浩抓住了东京、甚至是日本人普遍拥有的两大心理特点。
一个是“宅”,另一个是对于地震的恐惧。
这个切入点拥有无比完美的解剖角度,然后配合简练的剧本,饱和的色彩光线运用,以及香川照之木棱的表演,一个家里藏满矿泉水瓶和大便卷纸,每天只靠打电话叫披萨吃就能活的宅男就深入人心了。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有很多细节是很动人的,比如香川照之无聊到用卷纸核在手心上按出印来,看这个印多久会消失,比如香川照之叫外卖时从不敢看送外卖的人一眼……在这一小段之后,苍井优出场, 香川照之十年来第一次抬头看了送外卖的人一眼,这个简单的细节因为之前的铺垫,就显得张力十足起来。
这一眼之后,正好地震发生了,苍井优晕倒在香川照之家里,后者顿时手足无措起来。
弄醒苍井优也很有意思,她手臂上画了一个开关,香川照之按一下,她就醒了。
很多人跟我说对这个情节不能理解,我觉得这个设计很美,让整个短片的漫画感呈现出来了,而且看到后来还发现,这个设计是有寓意的。
苍井优走了,香川照之的宅男生活就再也过不下去了,第二天他又打电话叫外卖,来送餐的是个粗鲁的老头。
他说她辞职了,但是告诉了香川照之她的地址。
然后香川照之鼓了好几天的勇气,十年来第一次出门了。
这里导演的处理也很有意思,是由小变大的情节推动,从他刚出门时,瞳孔不适应而呈现的画面过曝,然后用心理旁白的方式展现他的犹豫:坐公车?
坐地铁?
骑车?
他拉出自行车,已经成废铁了,画面再拉升,整栋房子出现了,长满了植物。
最后香川照之决定步行,一路上没有任何人,他看到很多人在窗子里,从面相判断他们分别做宅人几年了。
然后他还看到了送披萨的机器人,人类已经完全不出门了。
最后香川照之停在了苍井优家门口,他叫她出来,她不出来,然后地震了,香川照之去拽她出来,她拼命反抗。
就在对峙了时候,香川照之按到了苍井优手臂上的另一个按钮——爱,奉俊浩给了苍井优的脸一个长达十多秒的特写,美不胜收。
这个按钮的设置,是否意味着人与人情感交流的缺失,而变得程式化?
我不得而知,影片停在了这里。
让人久久沉迷。
第一个短片是米歇尔·冈瑞导演的《室内设计》,讲述了一个在东京一事无成的人最终居然变成了一把凳子。
这个短片的寓意似乎是在说东京的生活压力让人崩溃,很多没有工作的人就像家里的一把凳子,或者还不如一把凳子,它至少还能坐。
这个小短片的前半部分过于平淡了,作为短片不够抓人,后半部分猎奇的成分更多了一些。
第二个短片是鼎鼎大名的莱奥·卡拉克斯的作品《美尔德》,美尔德是一个莫名其妙住在东京下水道里的怪人,他讨厌人类,到处破坏,甚至在街上扔手榴弹。
最后对他的审判使一部分人对他恨之入骨,也有一部分人无比崇拜。
我最不喜欢的也是这个短片,首先它让人很不舒服,肮脏的画面,还有美尔德那种没有人能够听懂的语言,导演花了好多时间在美尔德唧唧呜呜如动物般的对白上;然后我觉得他没有抓住任何东京的城市特征,放在这里是不合格的。
一直不是很喜欢卡拉克斯,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太自以为是的人。
他电影中的那种艺术感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波拉X》也许得排除),一般人都不会特别喜欢他,除非同样自恃甚高的人。
我不知道卡拉克斯对东京是理解的太透彻了,还是根本不理解,也许是我根本没有资格评价这个人。
好像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个触动的电影了。
三个近乎完美的短片,一个统一的反省。
在三个故事中展现了现代性城市的三个侧面——物化、无信仰、孤独。
没有拿到什么奖杯,可我觉得真的登峰造极了。
Michel Gondry把他在《睡眠科学》中亦真亦幻的技巧用在了第一个短片中。
这一部分就好像是《裸体午餐》的日本版,弘子一步一步地脱离人的性格,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存在感;而其超越《裸体午餐》的地方在于,当她化为一个物之后,她才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
爱好、兴趣,一切都被否定;存在的评判标准只在于物化的竞争。
隐喻在片中不断出现,各种机器,片中片里的进化与退化,人就像汽车一样——回收、抽去内容、压碎。
第二个短片开始的一段悠长而紧张的镜头很爽……我们在下水道遗失了什么?
它又带着什么来报复?
我们到底强奸了什么?
这是三个短片中对于主题的表现最含蓄的一个,但在气氛和镜头的把握上,它的主题其实已经和盘托出了。
苍白和冷漠的日本,有活力的仿佛只有这个红胡子的梅德——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内心中。
在看这个短片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导演在把梅德的形象往基督教的故事上拉:打脸,信仰,处刑,重生;而他从天桥上走过扔炸弹的桥段,也许可以从摩西开红海处找到影子。
而遗憾的是,当代的城市已经完全没有可能被救赎了。
奉俊昊的第三个短片相当沉得住气。
就好像在《母亲》中渐渐的爆发一样,看这个短片前半部分的时候我本来还想说这个短片小气了,可是当香川照之走出家门,在东京的街头游荡,慢慢地让观影者发现整个东京空空荡荡的时候,荒凉的悲剧性震撼扑面而来。
每个人都被自己套在一个圈圈里。
这第三个短片仿佛也对这沉重的三部曲给了一个稍显光明的尾巴,毕竟苍井小妹妹最后没有回去是吧。
只是在看到香川和苍井的对手戏的时候,我总看到有种怪叔叔推倒小罗莉的幻觉……
Tokyo!
与其说是一部拍给城市的电影,不如还是说,他们关注的始终是城市中装载游荡的人们。
人们总是借助城市来承担生活的细枝末节。
所有关于末日的幻想,都把剩余的城市作为历史的载体,孤零零的留下来,让其后的物种对其想入非非。
那些水下的金字塔、庞贝的遗迹、古城的残垣。。。
城市是一个内里丰富的容器。。。
三个导演的三段故事,是对城市生活的放大,放松的态度让导演放开手脚,倒是把内心的影子表现的淋漓尽致。
之一:[室内设计]——存在与位置米歇尔•冈瑞的想象力让人惊叹。
对于漂东京的一对男女各种不如意的刻画,在大城市奔波的人必与其共鸣至深。
男生电影的放映似乎并不算坏,在他们毫无头绪的生活中算是精彩的成功。
只是这样的成功却没有给女孩子带来存在感。
那个裹着一堆放映设备奔波于东京街头的坚强的人,在这个时候,到底属于哪里?
不是男友电影的主演、没有住处、兴趣与爱好其实没有那么了不起。。。
那么,在这个凌乱忙碌城市,到底哪里是属于自己的位置?
内心这种无归属的疑问盘旋盘旋盘旋。。。
盘旋到慢慢变成一把椅子。。。
房间里的椅子,可以在任何位置,杂乱的家具中及其不显眼,可能闲置屋角,可能从餐桌拖到书房,偶尔还要被作为垫脚石用一用。。。
在城市的巨大空间内,可有可无四处游走的椅子,默默呆在陌生人屋中,静静存在的椅子,又怎么只是弘子一人呢。。。
弘子说“我从来没有生活在我自己的世界里”。。。
你呢?
之二:[美德尔]——ODD?
或是偶像?
MERDE,以及片子一开始那个大大的“粪”字,卡拉克斯的喜好有时真是不好苟同。
那个地下道里钻出来的绿衣长指甲白眼怪人,在干净有序的东京街头狂走的时候,还因为是某个行为艺术家。
之后他的存在引起大乱,而最主要的是这个绿家伙的诡异行径,甚至在东京街头乱掷炸药。
其中丰富的政治隐喻在此不讨论(详见其他评论),但在井井有条的城市,对于一个怪人的认识,大众到底怎么看?
城市人分为两派反对或追捧,真的是对美德尔有所了解?
当然不是,只是那个重复生活的城市,出现这样一个重大异端,不能熟视无睹。
盲目的群人,终于抓住了可以呼喊的一小点机会,城市麻木的生活,被搅起了波澜罢了。
我们抱怨生活无趣,但当一个怪异的人出现的时候,会投以什么样的眼光??
之三:[震动东京]——改变的震动奉俊昊这个东方人,对于那种无言细节,来得更自如,整个片子有微微过暴的光线感,我们也随之有些害怕屋外的阳光。
一个十年的宅男可能有那么点夸张,但宅文化早已蔓延城市。
害怕改变害怕交流的内里,弥漫整个城市。。。
若不是一次不可抗力的意外,他怎么会改变?
怎么会愿意走出去寻找?
苍井优身上的按钮,物化了人们身上的表现。
我们不是不关注、不是不爱、不动,只是太久的时间习惯把所有这些藏起来,谁也不要看谁也不要触摸,我们讨厌改变生活,所以不要关注谁送来的皮萨。
我们在自己的堡垒里,终老。
还好偶尔有意外,就像是时空的安排,强迫你我改变些什么,冲出去,或者伸出手。。。。
在原本空荡的街道看到忽然冲出来暴露在阳光下的人们。。。
我们抱怨城市冷漠的时候,在这明烈的阳光,耀目的色泽下,到底是谁,造就了城市的冷?
本周大作 《东京!
》Tokyo!
出品:法国、日本(2008) 版本:DVDRIP 推荐指数:★★★★☆ 年轻女孩迷失东京 《室内设计》 导演:米歇尔·冈瑞电影青年会爱上这样的故事开头:洪水淹没的东京,到处都是变异的人类,龇牙咧嘴虎视眈眈。
当然这一切不过是人物的主观想象,外面下着大雨而他们的车子堵在了车阵中。
冈瑞又在片子里玩起了小电影,名叫《堕落花园》,里面有怪博士、骷髅机车骑士和乱七八糟的符号。
放映时为了制造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主人公不惜使用“人工烟雾”,搞笑极了。
《室内设计》有大半部分讲述一对来到东京生活的小情侣,他们寄居在朋友那里:租不到房子、车子被扣、朋友的抱怨,东京的一切让弘子感到陌生和不适应,她渐渐发觉自己根本找不到想要的那种生活,感情方面也开始疏远。
如果没有结尾的变形,它看起来会是三段影片里最正常的一个。
危险的下水道怪人 《Merde》 导演:雷奥·卡拉克斯没有了爱情滋润的卡拉克斯变得更加干瘪瘦削,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制造出最让人感到不舒服、最具有批判色彩的影像。
作为外来者,卡拉克斯索性召唤出一个身份不明的怪人Merde,让他在东京街头大肆破坏。
怪人制造了可怕的血案,被逮捕后接受了庄严的审判。
从遗弃的军旗到弹药,从他的自我辩解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腔调,卡拉克斯似乎对日本人还有他们的历史充满了敌意。
怪人出场时伴有乌鸦的哇叫,在行走时他目中无人,仰着头前进。
进行曲的欢快配乐,在长镜头的强调下显得他的出场极为荒诞。
我们能看得出卡拉克斯同样玩得十分尽兴,只是对普通观众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比较费劲。
宅男大叔与外卖少女 《震动东京》 导演:奉俊昊上洗手间、整理东西、看书吃饭,他意识到了时间在匆匆流走,却不问外面的世间变化。
看起来他畏惧阳光,讨厌跟其他人的身体接触。
大叔已经闭关十年——— 这是一名修炼出了境界的超级宅男。
这一切因为突发的地震被打破了,送比萨外卖的少女晕倒在了他家门口,大叔一下子显得手足无措。
奉俊昊用流畅的镜头交代了御宅族的生活状态,《震动东京》的真实意图是想描述无人的东京,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反差。
于是它由一部纯情片变为了科幻片,未来的某一天,所有人都足不出户,只愿封闭在小小的房间里。
打破这一切的力量除了地震,再有就是通行无阻的爱情。
【新京报 http://epaper.thebeijingnews.com/xjb/html/2009-06/12/content_369075.htm】 □木卫二
贡德里5星,卡拉克斯10星,奉俊昊3星半。卡拉克斯永远不只是在拍摄一部电影,而是同时在拍他上一部作品的续集,和下一部作品的预告。
只是来看小优的...严重路过...第二个比较看不懂...另外两个故事都还好吧各有特色...
室内设计5 美德0 战栗东京5对短片的抵抗力还是零 相当精彩 对城市的诠释竟然可以如此个人化而又如此切题
奉俊昊还行
第二个短片中下水道怪人过街的长镜头。东京变形记。下水道外国河童轰炸东京记。东京宅男物语。当一个宅人想见另一个宅人,只有一个方法。
本来是看到岩井俊二有演出才看这片子,结果看半天没找到他。影片由3个独立的故事组成,走的不是《巴黎我爱你》的套路,而是都市奇谈的路线。片名虽叫《东京》,但三位导演均不是日本的。我最熟悉的就是韩国的奉俊昊,他导的第三个故事《震动东京》,讲的是宅男,比较得我心。
AWTF??!!??!!??!!??!!?!?!??????????????
not my type
如果人生简单点,如一张椅子,会不会开心一些;如果真的有上帝的审判,那人和人生将永远脱离;如果我们没有爱没有关心,我们便是废墟。
只有第一个故事看完了,比较诡异
第一个还行,第二个还不行,第三个还不错 苍井优姐姐还是很漂亮
对心理和视觉的挑战。妻夫木聪出场只是昙花一现。
第一个是我迷上加濑亮的初始,但其实女主才是主线吧,故事的情调非常喜欢,还有妻夫木的一个面。第二个还行,虽然主角不是日本演员但完全的日本风格。我打心眼里不喜欢第三个,无聊死
只給小岡岡四星。我多末希望這是一部只有他一個人的作品。後面倆完全是拖後腿的。啊,焦慮過多的姑娘會不小心變成椅子。p.s.老奉你怎麼可以用香川照之配蒼井優,太讓人為難啦。
三个导演,在各自的片段中表达了自己对东京理解,奇妙,怪诞,甜美,所能表达出来的词都无法描绘东京这个交错的复合体
原来三个导演都不是日本人!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跟搞艺术的男人谈恋爱(黑暗面讲的也是这个!),第二个故事说日本人是最恶心的人类,第三个故事证明每个宅男都幻想在门口捡到晕倒萝莉
4.5。直到这部,才后知后觉城市的立体性确实应合了拼盘电影的根本潜能。贡德里是横向的(找房→地理性)、卡拉克斯是纵向的(下寻→历史性)、奉俊昊是个体的(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叙述,寻找一种“一叶知秋”的当下性),一应俱全,不知是天造地设的创作默契,还是极为成功的制片把控。看过最好的拼盘电影,所有重要城市都值得一部这样的作品。
以城市为背景拍的三个短片,给了三颗星,实话说,是没怎么看懂,倒是知道不喜欢第二个故事,michael gondry不愧为鬼才,就不会用正常方式表达情感
7#奉俊昊那段太拉跨了;最喜欢贡德里的片段,个人形体上的变化和社会角色上的变化同步;卡拉克斯那段略cult,可以当做 神圣车行 的引言来看
原来神圣车行里的下水道人是从这里来的。后来的形象跟深入人心。“既然你谁也不喜欢,为什么不杀了自己。” 好残忍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