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国

다른나라에서,他乡的女人(港),爱,在他乡(台),在外国,在国外,他乡,In Another Country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刘俊相,郑裕美,文素利,尹汝贞,文成根,权海骁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法语,英语年份:2012

《在异国》剧照

在异国 剧照 NO.1在异国 剧照 NO.2在异国 剧照 NO.3在异国 剧照 NO.4在异国 剧照 NO.5在异国 剧照 NO.6在异国 剧照 NO.13在异国 剧照 NO.14在异国 剧照 NO.15在异国 剧照 NO.16在异国 剧照 NO.17在异国 剧照 NO.18在异国 剧照 NO.19在异国 剧照 NO.20

《在异国》剧情介绍

在异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女人:法国女导演、婚外恋中的阔太太、被韩国女人抢走丈夫的弃妇。她们性格迥异,在故事里却一样来到异乡,来到一个叫茅项的偏僻海滩,住在清新的海边民宿的同一间“天号房”里,被同一个女孩带路,遇到同一个有好看帐篷的愣愣救生员,甚至借来的那把浅蓝色雨伞都是同样的。而故事通过细节的迥异也有了不一样的发展,她们想寻找却一直没有出现的灯塔也不知是否是同一座。 电影入围第65届戛纳电影节竞逐金棕榈奖。法国演员兼歌手简·伯金(Jane Birkin)在韩国公演期间受邀客串出演了本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疯狂的契约只想和你在一起奇女子之人在江湖异常吸引力首辅大人有读心术我是业主摇曳百合暑假时光+军曹大电影2:深海的公主是也亡命驾驶新手姐妹的双人餐桌增田康介剧场搞笑漫画日和GO绿箭侠第七季超脱灵灯最后的我来也勇者无敌好孕上错门罗刹劫无罪之城狂风压境租个男朋友说来有点可笑仙剑奇侠传三空中杀阵我们这样的人圣山如意芳霏恶魔阿萨谢尔在召唤你风从塬上来少女斗恶龙

《在异国》长篇影评

 1 ) 《在异国》

寻找属于自己的“灯塔”和“救生员”。

还是洪常秀那些小情调小聪明,三段式也不是第一次用,但还是会有常看常新的感觉。

明显是给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量身定做的剧本,阿姨还是一如既往的适合各种作者导演,仿佛她就和导演御用一样融入其中,一些小可爱也算其少于见到的部分。

 2 ) 《在异国》与禅宗

《在异国》讲述了在三个相似又各异的时空里,法国女人(伊莎贝尔·于佩尔饰)只身前往韩国海边遇到的爱情故事。

洪尚秀电影里的一些标志性元素,例如长镜头中的微妙情绪和尴尬美学,剧作中让人眼前一亮的点睛之笔,在本片都表现得不太明显,不少人因此认为《在异国》过于平淡,是一部“可以拍但没必要”的作品。

虽然我们一部分人仍然觉得它耐人寻味,但它像一首没有野心和隐喻的俳句,想说的都摆在了字面上,似乎没给人留下多少谈论空间。

既然无所事事,不妨看看第三个故事里安妮与高僧那段令人费解的对话。

在这个时空里,安妮是和丈夫离婚后来韩国度假疗伤的法国女人。

权海骁饰演的中年男人将安妮带到海边调情,却被他怀孕的妻子当场撞见,安妮疗伤不成,心情反而更加沮丧,高僧正好在这时登门拜访。

和尚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和安妮一样摸不着头脑。

他用一根手指在手掌上画圈说,“你想要这个(意义)吗?

拿去”,可是没有语言,意义要怎么拿?

禅宗用“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的典故——用手指给一位痴汉指月亮,他却把你的手指误认为月亮——来比喻文字与佛法之间的关系:文字只是悟的辅助工具,切勿舍本逐末;执着于给事物命名、分类、下定义,反而落入语言的窠臼。

因此历史上才有那么多脑筋急转弯似的禅宗问答。

为了在提出一个概念时更彻底地打乱语言范式,六祖惠能建议在回答时避向其相反的概念。

例如有人问你关于存在的问题,你就用不存在回答,有人问你不存在,你就答存在。

如果他问你关于普通人的问题,你就谈谈智慧之人,等等。

电影里的这番问答同样极富旨趣。

和尚不正面回答安妮的问题,而是在短暂思索后给出妙语,以问答问;安妮也用“爱”“性”这样的问题转守为攻,宾主之间机锋尽显。

在禅宗看来,对事物下定义、冠以形容词就是想对生成之物加以固着,将事物分类而后快,而禅宗想做的正是回避、冲破这一限制,恢复事物的原本生机。

安妮索要钢笔这一行为同样值得玩味。

我们后来知道这支贵重钢笔是女教授赠与和尚的礼物,带着这一信息回看发现:安妮第二次询问可否将钢笔送给自己后,和尚看了女教授一眼,后者轻轻点头微鞠一躬——这大概不是在替安妮的唐突要求致歉意。

因为钢笔是教授所赠,和尚先望向友人寻求同意,后者则用行动回答:您自己做主吧。

二人温柔敦厚的友谊在这微妙且富有人情味的肢体语言中表露无遗。

而安妮与和尚初次见面就索要钢笔,后者不仅没有责怪还真给了,“她那么光明正大地要,我能不给吗”,理由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安妮看似孟浪的请求,何尝不是一次相对于寻常规矩的“突现” (émergence),一次灵光一闪的小型顿悟呢?

情境到了这个份上,我突然觉得和你、和这支笔有缘,就是想要它,便开口了。

教授问安妮“你为什么非要这支笔呢?

” “因为我想啊”,这和和尚之前回答“为什么你害怕?

因为你害怕”异曲同工:用来描述和解释的形容词(意义)在此告退,只留下指示代词——不为什么,不是什么,“这就是它”“它就是它”(悟)。

《临济录》有云:“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

设求得者,皆是文字胜相,终不得他活祖意。

莫错,诸禅德。

此时不遇,万劫千生轮回三界,徇好境掇去驴牛肚里生”;崇惠禅师遇门徒问“如何是禅人当下境界”时回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都是在强调“当下”和“自信”的重要性:把握不住“一朝风月”,“万古长空”就无从谈起;不树立此时此地得证开悟的信心,就算换遍三界,再经历万劫千生也是枉然。

安妮的大胆和当机立断正是这种信心的表现,和尚因此不怒反喜,大方送笔成全了缘分。

“当下境界”意味着好境坏境、题材的高雅与通俗、高尚的行动和庸常的生活其实没有分别——写诗不必去远方,生活不必在别处,关键在于用何种眼光看待。

洪尚秀和侯麦都拥有将日常生活偏振成电影的能力,拒绝明确的故事和意义,使趣味弥散分布于整部电影。

它们不局限于表现生活问题,形式本身就反映了一种生活态度,这种位于“现实渐近线”边缘的操作最让人好奇:包括服装布景灯光摄影在内的一切材料如此朴素,看似直接取自生活,是什么手法将它们组织成了电影?

此外,与其说洪尚秀喜欢挤兑男性和文青,不如说他看不惯虚伪造作。

《在异国》、《这时对那时错》、《你自己与你所有》里出现的“重复-差异”叙事结构,让人觉得导演是位玩心十足的自由意志倡导者,他帮我们实现了“如果能重来”的幻想:前两次安妮都因为不够坦诚而错过了救生员,第三次终于在禅师和烧酒的鼓励下做了自己第一眼见救生员就想做的事。

这里不存在超验的宿命论,只要角色们在每个岔路口多一点真诚,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临济录》里还说: “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

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平常) “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境来回换不得。

纵有从来习气、五无间业,自为解脱大海。

”(自信) 可见禅宗的佛法不是让我们苦读经卷、求佛求祖,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心灵自由无碍。

于佩尔最后拿起雨伞缓缓走远的那份怡然以及整部《在异国》,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

也许放下对 “意义”和“讲了什么”孜孜不倦的追求,就能和这部电影真正相遇,正如一句禅诗写道:静坐无事,春至草生。

(完)

 3 ) 灯塔

一连看了好几部洪尚秀的电影,分别是《我们善熙》、《江原道之力》、《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自由之丘》和《在异国》,几部作品有着相似的故事情节,连道具都像是从这个剧组拿到了那个剧组。

比如《在异国》里伊莎贝尔拿的雨伞和《我们善熙》郑在泳手中拿的白色雨伞是那么的一样。

演员们也像唠家常一样从这个家唠到那个家。

《在异国》有看似不同又紧密相连的三个故事组成,女主角分别是法国著名女导演、与一个韩国富豪结婚留在韩国生活并偷情的法国女人、被韩国丈夫抛弃的法国女人。

三个女人都叫安妮,他们在不同的时间来到同一个地方,茅项海滩度假,遇到看似不同又相同的人,发生了看似不同又相同的故事。

故事一,安妮作为一个法国著名女导演来到茅项,引起权海骁饰演的韩国导演的注意,连海边的救生员也被她迷住了,又是唱歌又是为她写歌。

为此,权海骁吃醋,文素丽因为丈夫的反常也吃醋。

而安妮一心想去那个灯塔处膜拜,此时,安妮的地位是最高的。

故事二,有夫之妇安妮到茅项与知名导演偷情,在等待导演到达的时间,内心骚动的她偶遇救生员,没想到救生员对她丝毫不感冒。

空虚至极只身寻觅郑柔美饰演的民宿女孩口中的灯塔。

故事三,被韩国丈夫抛弃的安妮来到茅项,清晨与权海骁在海边偷吻被抓,与为她解惑的大师机智对话,诓得一支大师情人送的价格不菲的钢笔,最后几瓶烧酒过后终于和海边的救生员搞在了一起,依旧不忘寻觅心中的灯塔。

如果单看三个故事,时间顺序应该是231,理由如下:第二个故事救生员对安妮没有任何感情,二人的交集是救生员捡了安妮的手机。

第三个故事,安妮在海滩上喝完烧酒后随手将空瓶子扔在了沙滩上,对应的是第一个故事里权海骁文素丽安妮发现的破碎的酒瓶。

有了第二三个故事的铺垫,所以第一个故事的救生员才能热情地为安妮唱歌写歌;权海骁才会对安妮暗示之前在海边接吻的事,对她的暧昧也就不难理解。

然而,这一切又都是表象吧,明明电影中也说了,这是郑柔美趴在桌上写的小剧本,或许写了一个不满意,撕掉重写,才有了另外两个。

安妮寻找的灯塔,是她一个法国女人在韩国生活失落后想寻找的归属感,那个灯塔就是她的故乡。

另一层次来说,郑柔美饰演的民宿女孩,因为父母对他人的担保引发的债务纠纷,让她不得不继续留在茅项,那个灯塔是她心中想回又回不去的家。

暂时想到写到这里,先做饭去。

 4 ) 《在异国》小梳

1. Lifeguard、Umbrella、Lighthouse,对命的不安一再被强调。

2. “这真漂亮”“你喜欢吗,送给你”“不必了,这我自己可以买啊”但是“我用这支笔写字、画画,生活真是离不开它”“送给我好吗”“你咋突然这样,很奇怪诶”“不知道,就是突然想要啊”3. “Why am I so afraid?

”“Because you are afraid.”“But why?

”“Because [ you are afraid ]."“What, what's the meaning?

”“You want a meaning?

Ok,I draw a circle on my hand, the meaning,here you are. Understand?

”4. 洪导片里太想表达一些观念,导致看起来有些作有些傻;不能很好地消解太理性的部分,感受起来就很生硬了。

(嘿,刘俊相这个救生员当得还真有情趣,真的不冷吗,这么近看见都在抖了真的不冷吗,还“I can protect you";全洲民族学女教授表示“这帮韩国男人怎么了”,看见 Huppert 就都生硬起来了?

 5 ) “在国内”,一场单纯与媚俗的行为秀

就在刚刚,看到这部电影的最后几分钟,突然被同住的室友叫住,告诉我篮球场有几个河南人在吵架,让我去听。

当时的一瞬间感觉十分讽刺,这让我很窘迫。

我不禁想起电影中关于地域性的探讨,或者说传统和非现实的穿插,虽然还是太浅显了,有些失望,但不得不说还是很真实。

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一些人跟你探讨关于你故乡的理解,很多时候不愿意探讨,虽然并不是因为厌恶故乡,相反,我一直试图写一本关于那里的小说。

只是觉得没有必要将之加在我身上,我更愿意作为单纯一个人活着,而不是某某地的人存于世。

但事实是,别人不愿意这样认为,在强制性被划定的圈子里,独立性变成很可笑的一件事,所以从小细节上,安妮执意要付自己的话费会被一旁的韩国女人感觉没有人情味一样。

一如她光明正大索要自己喜欢的东西,导致僧人不得不把情人给自己的钢笔给了她。

以及第一段安妮的故事里,宗秀说到韩国男人面对外国女人就走不动路了,因为好奇。

而在第三个安妮的故事里,宗秀就成为了那样一个男人。

虽然三个故事看起来是不同的人物关系,但最后安妮却都与(至少每段故事都有戏份的几个人物)建立了一模一样的关系。

烤肉摊和沙滩前英语不流畅的黄衣服救生员、觊觎安妮却有了一个怀孕妻子的宗秀、旅店热情的女服务生,甚至是一个在口中一个真正出现的僧人,以及出现在开头和后半段的陪伴女人。

这容易让人想到一个浅显的道理——很多人口中不断拒绝的往往就是那个不自觉去成为的。

而安妮,一个放松随性却时而暧昧时而分明的迷糊法国女人就成为了连接这一切可能性的关键人物。

她其实只是一根柱子,插在这些人面前,而矛盾便随之展现,细节的棱角也直白地折射出了它的光芒。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第二个安妮的故事。

洪尚秀的这个套子还是很美好和精致的,由一个女作家在哆哆嗦嗦的生活里变换了属于逃债女人的故事,从而写下的三个安妮的故事,每一个都有灯塔,每一个都有一起去商店的路,每一个都有差不多的人物,而且性格都一板一眼。

女导演安妮、等待情人的安妮、失意的安妮。

或者片子里最单纯的角色除了女主角就是救生员了,操着不熟练的英语试图去打开安妮那个陌生的世界,虽然不喜欢镜头推进的做法,但是帐篷和歌声的确是片子里最有味道的一幕。

纪录片感觉的拍摄手法也总会产生现实即使如此的错觉——虽然其实何尝不是呢。

而每一个安妮和救生员却都要就灯塔是什么展开甚至有些无聊和苍白的对话。

包括僧人和安妮之间的交谈,这些刻意的苍白或许可以看出洪尚秀试图去展示的地域性之间的疏离和沟通,虽然最初半个钟头里我感受到的媚俗文化居多,周围人那种对于安妮的好感,包括对于安妮的看不惯,其实多半也是因为她的肤色,她半老徐娘,她开放豁达,她忧伤得很得体。

而整个亚洲多年来对于欧美人长期的刻意讨好(或者这也是不自觉的集体行为秀)甚至是不自信展露无疑。

安妮是游离于那个世界之外的,而那个世界也是我所看到的世界,现实里的世界,包括韩国孕妇看到丈夫和法国美人试图亲吻之后的吼叫,这一切都是传统以它犀利的一面揭开着那个或许更美好但很难搭建的桥梁的斑纹。

浅薄地说,这如同那个很多人都听过的笑话——一个中国人在国外掉进了坑里,外国人在坑外大喊,How are you?

结果中国人答,Fine,thank you,and you?

而在片子的结尾,安妮也终于和救生员众望所归地做爱了,而最后救生员却最终如丢失一个梦境一样留下了惊愕而呆滞的目光。

而安妮却最终留下了一个浑然不知的背影。

一如长期以来东西方的关系,和侵略与反侵略的关系一样。

所以说,得了吧,其实永远还是在国内而已。

 6 ) 随心所欲的三段式暗藏着洪常秀的叙事脉络和把戏

一众亚洲著名导演转向国外拍摄非母语电影时,题材和剧本最为关键,接下来就是演员了。

毕竟是面向西方观众和市场,导演深知演员对于影片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找流行歌星或者演技派大腕出演都比较有保障,前者例子有如《蓝莓之夜》的诺拉琼斯、《咖啡时光》的一青窈,后者就不用说,例子比比皆是。

在这批跨国作品里,法国女演员茱丽叶·比诺什的出镜率目前为止是最高的,阿巴斯、侯孝贤、是枝裕和、河濑直美……这一长串响当当的作者导演先后向她抛出橄榄枝,足以见她在当今影坛上无可争议的殿堂级地位。

接下来这位女演员也是不少亚洲导演的至爱,这位演技派女王擅长演绎高难度的角色,心理扭曲、精神分裂的表演都难不倒她。

没想到她初次与韩国导演洪常秀合拍的轻松小品一下子扭转观众对她以往沉重压抑角色的印象。

伊莎贝尔·于佩尔原来一直是洪常秀导演仰慕的演员,他们先后两次合作拍片。

在这部首次合作的《在异国》里,洪导为她量身订做了三个身份和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让她在戏中尽情发挥:单身的法国导演、与有妇之夫偷情的已婚女子,以及刚经历离婚的女人,能在同一部影片里同时扮演三个角色的演员在当今影坛上恐怕也没剩下几个了,于佩尔不愧为影后中的影后,身心放松的演绎产生出不少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

这个貌似随心所欲的三段式故事,实则暗藏着洪常秀导演精心设计的叙事脉络和把戏。

三个故事诞生于影片开头一个女学生写作的小说,具有元电影的结构意味。

背景均发生在韩国一个不知名的海边小镇,于佩尔扮演三个名字同叫安娜的角色,除她之外,其余几位韩国演员也在三段故事里扮演不同的角色。

当观众以为这是三个平行时空里的故事之际,剧本里却不时浮现出暗中连结三个故事的象征物。

最鲜明的莫过于灯塔,三个“安娜”都一心想去看灯塔,结果却找不着,只有第二个“安娜”却在梦中见到。

而沙滩上的碎酒瓶以及藏在花丛中的雨伞这两个神奇的道具将第一个和第三个故事完美衔接上,还有那个傻傻的海滩救生员则是贯穿三段故事的唯一见证人,令影片形成一个不太严谨却趣味无穷的环形叙事结构。

这种叙事小把戏令影迷在笑声中意外地挖掘出更多的乐趣,而第二段混淆现实与梦境的段落也属于这种导演钟情而迷惑观众小花招,貌似平淡无奇的叙事因此变得惊喜不断。

洪常秀在这部非母语作品里,自创出一种教科书式的英语台词,这种刻板和无聊的对话带出干涩和尴尬的幽默感,却往往能直接命中人物的心理状态,甚至有撕破人物伪装面具的效用,这也是导演巧妙利用文化差异制造喜剧效果的手段。

在以往作品里,他的男女主角往往是在不断的尬聊里逐渐揭示出彼此之间的微妙关系,通常与欲望相关。

而在这部涉及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这种手法更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救生员挖空心思想出赞美女主角的英文形容词,不小心暴露出他对女性的本能欲望,而第三个“安娜”在两人野合后写了一封信给救生员,不谙英文的后者以为是情书,却读不懂西方女人的心态,于是陷入纠结可笑的情境。

这种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的尴尬错位感不仅是喜剧效果的来源,而且透过这种灵感乍现的剧本写法,更显示出其作品的核心价值观:女性对自身的欲望和幸福都是有明确目标和追随方向,相比之下男性却是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的人,要么是天真幼稚的模样,要么是猥琐无情的负心汉,这种两性对比悬殊的设定在这部跨国合拍片里反映出更强烈的色彩。

 7 ) 在异国

1.对于中国影迷来说,对这部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应该会感到亲切。

比如,韩国人对于于佩尔饰演的法国女人的谄媚劲儿,那种搜肠刮肚翻找英语词汇努力与之沟通的尴尬状态,拘谨的动作和讨好的姿势。

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面前下意识中的卑微显露无疑。

那如此真实,幽默和辛酸之中甚至渗透出一丝残忍。

2.电影有着看似极其简单,甚至有些敷衍的解构。

但三个故事却互为镜像地自动生发出更加复杂的可能性。

你可以把这几个人在每个故事中的状态理解为不同命运的可能性、也可以理解为前世与来生,或者可以把一个故事看做是另一个故事中主人公的梦境或幻想。

3.于佩尔演绎了女人的三种感情模式,游离于爱情、陷入爱情和被爱情抛弃。

三种状态分别应对着独立聪慧的女导演、陷入与韩国男导演热恋的女人以及离婚而独自来度假的女人。

4.女人有时彷徨有时游移,但在三个故事中如定海神针般存在,她形象的构建基本是正面的。

相比之下,男人的心思和行为就猥琐了很多。

这符合洪尚秀在电影中对男女角色一贯的设定。

三个故事中的男主角都是导演,那种正开始刚刚被人认识,自己感觉良好,表面装作谦虚但被影迷认出时内心顿时沸腾的那一种。

他们对于女性有着单向度的索取态度,完全一副占小便宜的心态。

两个故事中,男主角的妻子被设定为怀孕,且一直寸步不离跟在身旁的形象,这个具有母性和道德性的细节反衬着男人动物性的饥渴的一面。

5.救生员在三个故事中永远在大海中游泳,然后上岸,撞见女主角。

游泳时,那一幕荒诞而独孤,苍白的天和苍白的水,海滩上根本没有人,作为救生员,却只能独自游泳。

这像个笑话又像个寓言。

他一直对女主角说“我可以保护你。

”这是救生员对自己的工作任务描述,也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最朴实的表白。

那三个故事里的男主角都赞美法国女人的漂亮,说着“我爱你”,或者更加神秘的“我给你看特别的东西”,这一切无非是一种知识分子式的对于肉欲的遮掩,但劳动阶层的救生员更为直接地说“我可以保护你。

”,这对比充满意味。

在他的梦中,他得到了这个女人,这是最接近肉身真实欲望的反射,比其他几个虚伪的知识分子可爱一点点。

6.于佩尔扮演的法国女人象征着与现实庸常的对抗精神、后现代都市文明中的某种感情代价和对于“出走”这一经典主题的实践,那么其他几个韩国女人则有着相反的取向。

那个怀孕的妻子透露着注定被厌弃的俗常、市侩气息;那个陪游的大学教授具备老处女的一切特征;只有那个民宿的服务生小姑娘清爽而伶俐,但总让人感到假以时日,她也注定会成为前两位女人的样貌。

这或许渗透着洪尚秀自己对于命运的观点。

7.这部电影中在女孩的写作现场和作品营造的虚构现场之间来回穿插,故事中有梦境和现实的互相侵犯互为因果甚至模糊了边界。

这一点和《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基本类似,只是后者走得更远。

8.故事接近末尾,法国女人在岸边喝完一瓶烧酒,把酒瓶扔到了沙滩上。

这是个极其随意的细节,但是却勾连着影片开头,第一个故事中几个人在沙滩上踩到一个破碎的烧酒瓶子。

这个细节让三个时而平行时而交织的故事再次变换了结构,成为了一个封闭的循环。

洪尚秀的小心思,确实很有意思。

9.影片中充满象征和隐喻的细节,地上的交通指示箭头代表着人生和命运方向的选择、一直出现的雨伞隐喻着某种对于安全感的需要、寻找灯塔意味着对于希望、光芒或者某种神秘前景的追寻。

当然,最终谁也没能找到灯塔。

 8 ) 三段论

三个剧本 三个叫安娜的女人 一个救生员一个电影导演和他怀孕的妻子 灯塔 雨伞 烧酒瓶protect 我爱你 你长得很美 我能保护你 来我给你看特别的东西 语言障碍 对白人美女的谄媚 救生员看不懂的信 救生员的梦 妻子的监管 出轨怕目击者 吵架 耳光 才能感受到爱吗 剪辑看得好乏 和尚 祈祷 脑袋里千万神在吵嚷

 9 ) 一个解构文本

很多桥段设计得相当巧妙,很有法兰西感觉,《夜与日》是洪尚秀理念在法兰西本土的尝试,《北村方向》则是将那种理念移植到韩国的尝试,刻意的痕迹还是蛮明显的。

同一批演员在不同段落里的分立演出赋予角色主观能动性,其实罗伯特布列松的影像书写也是在做这样的努力,洪尚秀的这种方式算是投机取巧在我看来,当然这一枪打中了一大片法兰西同僚。

去解释这种偏见才是有趣的,搭积木的游戏和其它更为复杂的游戏在本质上都是游戏,但为什么会有所谓的高下?

孩童的涂鸦和天神报喜都唤来了上帝的荣光,但或许绝大多数人还是会更重视天神报喜吧?

如果春天的夏日的绚烂繁华最终都会被秋天的冬日的荒凉萧瑟取代,那么是否可以作这样的发问,目力所及实则空无一物,伟大的存在不在那里彰显,我们所见到的风景中是否居住着伟大的存在?

如果说虚无的“在”也体现了某种意义,就是唤来充盈,那么反命题是否成立呢?

这最后一个问题是最重要的,因为世内存在者总是体现了一定的充盈,那种充盈的到场才有了风景,但那风景中要是空无一物的话就是说那个反命题是成立的,再者那个反命题不成立的话就是说风景中也是有某种充盈的,那么这后一个能被唤来的充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唤来再一种充盈吗,作如是观,人-此在的旅行就是无望的了,那不啻黑格尔坏的无限性,成立吗?

扯得有点远,那些发问只为了洞清美的所谓高下的问题。

无可否认那个大写的美是不能被冠以高下这样的定语的,但是作品所彰显的美却是可以作某种量化的。

通过上面一段的啰嗦我只为了给出一个比喻,就是艺术作品的作为洞穴一般的呈现,音乐的、绘画的、电影的etc,再多的哀婉旋转、丰富多姿都退格了,作品成了一个洞穴,美的光芒穿过其中来到我们面前。

光芒的到来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类似恐惧的眩晕,区别是恐惧伴随的认知序列的紊乱在潮水退去后会回归原来的状态,而美的光芒却会带来重构,那种重构就是逃逸路线的生成。

在别处。

这也是本片的命题给予人的悬置的感觉,这种悬置在最初是类似扬弃的,在中途意识到避无可避的惘然之后,我们开始从潜意识中直面原初的虚妄,扬弃到悬置的转换才告完成。

悬置使命题呈现了凝固的状态,给予其势能,所以那些美丽东西来到我们心田之后,解除凝固状态之后,美如潮水涌来。

吸烟-不吸烟。

很多地方有阿伦雷乃的影子啊,哈哈。。。

 10 ) 不会流动的物证

三个小故事,用剧中剧的手法,通过年轻女作家讲述出来。

第一个故事是法国女导演和一对韩国夫妇到母港海滩,待产的韩国妇女对法国女人很警惕,韩国男人曾经吻过法国女人,后来又想吻,被拒。

之后法国女人在海边遇见年轻的救生员,救生员写了首歌给她,临走时,她写了一张救生员看不懂的字条留给他。

第二个故事是独自来韩国的法国女人,和情人约在母港海滩的小旅馆里,情人却临时有事拖延了见面时间。

两人见面后,男人吃救生员的醋。

后来救生员通过望远镜看到了,男人与女人在海滩边开的玩笑,看到被海水包围的两人的幸福,自己却闷闷不乐。

第三个故事,被丈夫背叛的法国女人跟随民俗学教授来到母港海滩,被有妇之夫引出旅馆,刚想接吻却被他妻子发现。

法国女人通过教授联系上一个会说英语的和尚,询问了很古怪但是自己心中疑惑不解的问题,结果找和尚要了一只万宝龙的钢笔。

后来,民俗学老太太有些埋怨和尚,说自己送给他的笔怎么可以送给别人。

无论法国女人在三个故事中过着怎样的人生,无论母港的海滩是否有小灯塔,那些经由人手写下的风景是不会改变的,倒像是人生不会流动的物证一样,提醒着我们清醒地认识每一天。

在这一部电影中,洪常秀的镜头焦点依然放在男性身上,批判了男性的种种劣根性和弱点。

但偶尔,也会将镜头对准女性,包括莫名其妙的说谎(明明没有弄掉雨伞却对借伞给自己的女孩说,弄掉了),包括写纸条(明明头天晚上不想听救生员写得歌,第二天却留下了一张别人看不明白的纸条),包括被男人拐骗(明明知道孕妇女才睡下,却跟着她丈夫去看什么“特别的东西”)等等,洪常秀也意识到,女性的语言世界,恐怕也不尽是真诚的温柔啊。

另外,有意思的地方是,总会在路中间分叉出来两条路,一条通往物质的商店,另一条通往精神的灯塔。

最后,电影音乐舒缓沉浸,感觉镜头随着人物缓慢释放出某种情感。

《在异国》短评

影片的结构很有意思,三段故事,人物背景不同,细节却相似,或许人和人之间就那么点差距,都可能偶遇一个傻愣的救生员,也都想找一个自己都未知的灯塔~

9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还行

到灯塔去 洪尚秀这遍地的小心思哟

13分钟前
  • 吴邪
  • 还行

韩国英语真....

16分钟前
  • |
  • 还行

男人啊,女人啊,什么的。这帮人的英语太让人出戏了

17分钟前
  • 猫猫
  • 推荐

余阿姨的隨意率性總是能輕易的引起同性的敵意和異性的愛慕與好奇。她就像個被長期痛苦短暫歡愉撕扯著的神經病,來去俱隨風。

19分钟前
  • 推荐

可惜了我女神于佩尔,……

20分钟前
  • ☺️
  • 较差

技法和表演都没啥问题,但拿这么清淡不痛不痒似曾相识没啥亮点的故事题材去角逐戛纳真的好吗,同场胜出的可是《爱》啊

23分钟前
  • 玛玛玛法达
  • 还行

Is there a light house?在影片的几段故事里救生员都好惨,最后还做了个春梦也算是没有空手而归了哈哈哈。

25分钟前
  • 只猫
  • 较差

明明知道这只是浪漫化的剧本,但处处都展露着作者的思想,另外,电影中的zoom in太有特点了

30分钟前
  • [Deleted]
  • 推荐

对这个人的作品实在是喜欢不起来啊,一个人的唧唧歪歪。

35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很差

20120818 @UA朗豪坊 香港夏日国际电影节 洪尚秀的片子,都觉得似曾相识。个人不是特别喜欢这部,觉得《夏夏夏》之后,《北村方向》和《在外国》是一部不如一部,但无论怎样,洪尚秀的电影,还能看到于佩尔女神,四颗星总是不为过的。但是可能洪导演再也难以企及《生活的发现》的高度了。 P.S.洪导应该

36分钟前
  • 明年今日
  • 推荐

洪尚秀的电影现在越来越简单随心了。于佩尔的表演中难得出现了小女人的性格,走路都蹦蹦跳跳的。结构上仍然是洪尚秀的玩法,不但大玩戏中戏、梦境等多重叙事嵌套,同样演员、同一场景,甚至相同台词的三段式也很有意思。唯一的遗憾就是猥琐度没之前的高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尴尬劲-06/17/16 at MoMI

43分钟前
  • sheepfield
  • 还行

韩式英语太惨绝人寰了。。

48分钟前
  • DOUBLEMINT
  • 较差

三个故事,三个安娜,分岔口不管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却一直在单曲循环。戏中戏的细腻,梦中梦的精致和导演的风轻云淡,一切都美得那么自然,美得那么不可思议,让人可以在痛楚中微笑……

50分钟前
  • L.L
  • 力荐

结尾再收的好一点几乎就要五星了。于北蓓演得很放松,三个版本故事的节点选得也很巧妙,就是脑洞不够大,有些时候挺无聊的。第二个版本的故事里几段YY还是很有趣的。元素的排列组合→数据库电影。

5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Ce qui est surprenant chez Hong c’est cette persévérance d’avoir recours aux mêmes procédés esthétiques et thématiques pour nous amener vers de nouvelles perspectives en offrant des variétés complètement inédites. 1 jouissance comique jaillit du déphasage huppertien

57分钟前
  • KUMA
  • 推荐

全片无尽的尴尬...还有奇怪的镜头猛的一拉一推是怎么回事了。

59分钟前
  • Ecane
  • 很差

7.0。異域文化的介入給了洪常秀電影不同以往的趣味性和發展可能性,以文本創作黏合三個段落略顯取巧。

1小时前
  • Orpheus+
  • 推荐

最先觉得是个大闷片,看着看着觉得有那么点意思,但是那个救生员作为韩国男性符号也太伤了。不仅仅是因为那个法国女人,感觉整部片有股浓浓的法国味儿

1小时前
  • 毛十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