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在朋友圈看到大学导师发的一篇文章“您一定不要错过,中国传媒大学首映”,才获知这部影片取得“龙标”要登陆院线,也有幸返回母校观看了过审后的内部首映。
但实话说,我本人并非专业电影人更谈不上是发烧友,顶多算是每年看几十部电影的爱好者,得益于大学时修过的影视赏析课,了解基础的镜头技巧、情节预判、视觉效果等,参加首映也是怀着对“口述历史”的热爱,对文献纪录片的兴趣,对崔老师的敬佩去的。
崔永元为主角的电影海报在那之前,我不知道麦丽丝导演是谁,对于内蒙古的电影隐约知道《悲情布鲁克》、《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有就是发生在内蒙大草原上的《狼图腾》。
而观影之后,甚觉惭愧,我欠麦导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里先对这部电影的主创和所有付出过的人致敬,“匠心所致,金石为开”,这是一部值得进电影院观看的文献纪录片。
放映结束后,主持人说了句“如果觉得影片不错,请大家去各个电影在线售票平台点击一下'想看',好增加它的排片率”,忽然就觉得好心酸。
受电影市场商业化影响,该片的实际排片率估计不会太理想,虽然电影主创和发行方应该不会用“下跪”的感性方式来求取关注,但为了能让大家看到老一辈电影人的用心和真诚、让更多的人重视纪录片、懂得文献乃至口述历史的社会价值,就需要去传播去扩散。
我为《您一定不要错过》打call,建议电影爱好者们去影院观看,因为这里讲述了内蒙古民族电影70周年的发展历程,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从斑驳到高清,那些埋藏的记忆会被一一唤醒,年代感呼之欲出。
我为《您一定不要错过》打call,建议热爱口述历史和喜欢纪录片的你们去影院观看,因为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献纪录片,除了能欣赏到70年来珍藏的宝贵影像资料,你更体会到人类特有的传承方式“口述”特有的魅力,听当事人回忆曾经的过往、幕后的花絮、惊喜动魄的故事,脑海中会自然呈现生动的场景,而这比文字更鲜活比画面更真实。
我为《您一定不要错过》打call,建议喜欢大草原的所有人去影院观看,不管是生长于内蒙古的你们,还是向往那天那地那云那血性的你们。
因为它带来了天上草原、白云雪山、黑白骏马、铁汉柔情,还有那敖包相会、嘎达梅林。
我为《您一定不要错过》打call,建议崇尚颜值热衷追星的年轻人去影院观看,当然,可以带上自己的父母,寻找两代人共同的话题。
因为这里偶像大腕齐聚、帅哥美女如云,你会发现虽然时代替你们塑造了“审美观”,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才更赏心悦目。
我为《您一定不要错过》打call,建议追求镜头特效、宏大场面、实力特技的新生代去影院观看。
因为这里有史诗级镜头、真人特技惊险上演,同样也有借助电脑科技制作的移步换景,让你在蒙太奇空间里穿梭游刃有余。
正是由于崔永元的加盟,《您一定不要错过》也自带了话题效应,在开场致辞中崔老师有一句调侃“7月6日上映当天,据说某部有众多明星参演的电影(《爵迹》)撤档……”,他果然是心思很重的悲观主义者(崔老师自嘲)。
电影临近结尾部分,用以评价内蒙古电影事业和电影人的一话是“用心做出来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大概意思,抱歉没记清楚),拍摄于去年的本片,却正好映衬了当下的“娱乐话题”。
最后用时下比较“火”的广告体帮呼吁一下:您一定不要错过!
一定不要错过啥?
《您一定不要错过》不要错过什么啊?
《您一定不要错过》一定不要错过?
一定不要错过!
……哎,你去哪儿?
去电影院啊~~(完)
观影日课之《您一定不要错过》十部电影。
东归英雄传 1993悲情布鲁克 1995黑骏马 1995成吉思汗 2000嘎达梅林 2002天上草原 2002季风中的马 2005额吉 2010告别 2015八月 2017一首诗歌。
九月 · 海子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
纪录片里面介绍的电影,步步经典。
看过之后,才相信老一辈电影人真的是用生命来创造艺术,用生命来做电影。
没有任何现代科技的介入下,拍出好莱坞电影特级还好的效果,因为那些老电影人真的用心去演绎。
因为这个纪录片,开始去搜索里面提到的各个电影,准备一部一部看。
刚刚看完 嘎达梅林。
虽然是手机屏幕,依然无比震撼。
感谢崔老师的 您一定不要错过。
致敬真正的中国好电影!
看过所有电影里最真实的电影,不愧是崔永元!!
这不是一部在表演的电影,这是一部真实的故事。
这是电影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演员能做到这部电影里的真实。
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我们为你而自豪!
你是世界电影史上的骄傲。
小崔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就凭他对生活的态度,真诚,真实 。
这是难能可贵的,它是每个人身体里的金子。
片名很像公众号那些文章“千万不要错过”、“你一定会喜欢”、“打开后根本停不下来”之类题目。
我承认老崔是吸引我看这个片子的原因之一。
不想说老崔(我们那些年爱笑谑“假话假话永远吹”),只想说说这部关于内蒙古电影70周年纪录片看完后的几点小感受。
里面提到多处“汉人”,暗暗在指汉 人来了,草原的文化、发展、地位等都受到了冲击。
提到了运动对文艺界的冲击。
有吹捧斯琴高娃的嫌疑,虽然她是个很优秀的演员,也没必要这样过多“表达”。
过于强调民族主义,特别突出能够重提“成吉思汗的后代”的兴奋。
演员大多穿着民族服饰是不是太刻意了?
难道汉人也非得穿着汉服来证明身份?
并且反思、抗拒"汉 人"视角,内心渴望自己人看自己人,可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还是希望能自由表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实当下的语境,“汉人”的表达越来越地狭窄,到处都是雷区,反而别的民族更加能自由表达了。
个人以为这种表达是不平等的,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
为什么要割裂分化?
说到底,有人在阉割我们的思想,而有人却利用空隙在做一些别有用心的事情。
就电影或者更广义的文艺来说,自由表达才是创作者们最希望拥有的。
音乐荡气回肠。
音乐是一部电影画龙点睛的部分。
内蒙电影中的音乐,让人过耳不忘。
内蒙是个擅长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的民族。
这位女演员说:“人只有情绪饱满到一定程度,才能演出来。
”(大意)在拍完一段发怒戏后,她嘴唇发紫,昏了过去。
王晓棠、斯琴高娃老师,一颦一笑多么美丽!
脸是真的,表情是真的,心情和人物都是真的,真即是美。
《悲情布鲁克》中,几条蒙古汉子在马背上抛着酒壶喝酒的镜头,多么快意,多么潇洒。
一个热爱马,马背上的民族,是拍不出马震这样的电影的。
悬崖坠马的拍摄,是可能以生命为代价的。
看镜头里木讷的男主角,就是那位沉默的他体内蕴藏着巨大的勇敢。
成吉思汗的后代。
纪伯伦说,“人活着是为了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
”看内蒙电影,会发现明里的炒作,暗里的刷票房、评分多么可笑。
希望有更多电影的初衷,是为了国,为了家,为了美。
不掺杂任何感情和其他事件的影响,就说这个片子!
作为纪录片,这整个编排搞的,不是看不懂,是真的困了!
进影院之前我心里就在想不会让我失望吧,果不其然,当看到男讲解员和崔永元站在特效上,我就知道我担心的还是发生了。
这不是纪录片应该有的样子,整个片子就是:电影片段+人物采访+剪辑突然插入的崔永元放胶片的镜头和另一个围绕着特效的解说员镜头。
事情是说明白了,都能明白说的是啥,早些年代蒙古电影工作者多不容易,蒙古族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自信,英雄主义是蒙古族电影一大特色等等……但是让人看起来一点的趣味没有,一点趣味都没有。
代入感极差,感觉这片子是草草的赶时间被剪出来混数来的一样。
当被拜访的老艺术家们哭泣的镜头,真的让人觉得有点强行煽情……毫无感动可言。
为什么会这样?
按理说纪录片要表达的东西比电影要明确要细致,为什么这部感觉看完了内心毫无波澜??
导演你好好想想你是怎么对待纪录片的?
介绍和宣传内蒙古电影历史的纪录片就做成这样还想宣传呢?
厉害了我的国都比这好看好吗!
不会做纪录片瞎做。
不从观众视角考虑片子,净想着把事儿讲明白,那有个啥看头???
别说纪录片本来就无聊不好看,根本不存在,好的纪录片看起来比电影和电视剧都有意思。
说实话奔着崔永元看的这部片子,本来想着崔老师推荐的应该差不了,唉,真让人失望。
震撼,说震撼好像还不准确,应该是像原始的草原一样祥和广阔、奔跑的骏马一样酣畅和有力,那勾住心弦的是呼麦、浸润内心的是简单和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就是平铺的叙述,但留给我的是绿绿的草原、自由的马匹羊群,还有那缭绕耳边的自然之声,远处的那一抹夕阳,仍用她最后的光芒映衬,是你、是我、是.......
从纪录片的角度其实只能给三分。
后期剪辑实在是太硬了,材料也没有用好,前后畸轻畸重。
麦丽丝讲巴音马戏那段非常感人,但一直在跳切崔永元摆弄设备。
专业影评人方面找的也有问题,没说出更为丰富的内容。
但素材确实相当好。
虽然讲出来的话语是空洞的。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五七十年代的重要遗产,而从主流制片厂生产的大众文化(拿金鸡奖)到小众艺术电影(那国际电影协会奖项)的变化,正是这份遗产亟待继承和反思的重要时刻。
很简单的道理啊,要想谋取非法利益就不做科学家了做华姨一样的上市影视公司老板,做明星。
要想谋取不义之财就不拍文献纪录片。
像华姨一样拍色情暴力片,拍太监穿越片,僵尸还魂片,拍美国,日本,韩国故事片,最不能容忍的是渣人拍了这些渣片导致很多人看渣片学会了做渣人,学会了说渣话。
诋毁崔永元老师的文献纪录片先摸摸良心问问自己配不配。
做个内蒙古电影混剪估计都好看过这样的纪录片。
致敬老一辈少数民族电影人,当时的电影都点套路化,但是很朴实不过纪录片有点一般
作为一个伪电影人纪录片民族电影爱好者的我,陪着崔永元的脑残粉我妈去电影院看的。舞美镜头什么的太可怕了,剪辑的超级没逻辑,看的过程我不停的提醒自己要有包容的胸怀...纪录片,拍电影崔老爷子您还是歇着吧...如果这也能算口述史 并能在国内大行其道的话 那我还是专心做个科学家吧...
对嘎达梅林,悲情布鲁克的一些场景印象深刻,马背上的画面很有魅力
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从无到有,从外观到自我表达
小崔不是还跟红通上的人有来往吗,怎么在这儿如此自恋地讴歌起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党了?这制作水准,电影算不上不说,电视节目都没人看。可怜了华谊兄弟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因为这么一部辣鸡电影当了小崔上头条的炮灰。
花了这么多心思去拍的电影为何分这么低,你们打低分的真的是认真的么?
就是蒙古70周年电影特别节目的加长版,说是纪录片简直是胡闹。想按照时间顺序来展现蒙古电影70周年的发展进程,混乱的编排做得走马观花。还没有从上一部电影的情绪里出来,就跳到下一部电影了。刚放完这部电影的片单,另一波主创又开始深情款款回忆另外一部了,让人无法入戏。但作为片单来看还是不错的
我们一定不能错过的是种子
7/8@华夏金谊 回顾内蒙民族电影70年,非常棒的题材但不知创作者(貌似崔永元站台? 导演锅甩给了麦丽丝)怎么想的,不但无思路无策划基本综艺水平以下,引用老片还会出现画幅比等低级错误+盛装膈应。好在银幕片花珍贵,十七年时期到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也很值得研究。看看人家老一辈电影人的职业精神。
不冲片 冲人
很写实的一部纪录片,对蒙古族电影发展历程的总结。
会不会又不给显示?不喜欢他了
当游牧民族遭遇现代文明…
⚠️强行加入崔永元就是个烂片儿的预警信号了。
纪录片的选题很好,看到蒙古族演员用实力证明了什么是艺术家!另外导演能不能考虑换一下字幕颜色,出人物名字的时候很像春晚,觉得字幕很整个影片风格不搭。
生生毁了一个这么好的题材,崔xx的解说别说跟正经纪录片比,就是对比电影频道每年除夕夜的《世界电影回顾》也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就这还有脸抨击电影人?就是一跳梁小丑。访谈环节,就非要土里土气的一帮人坐在红地毯上说吗?工作室、酒吧、片场、咖啡厅,哪不比这个效果好?
有些电影二星是因为它们是烂片 这部电影二星是因为它根本不能给及格 看这电影的第一分钟我就应该回答它 不想看 走了 好好的纪录片小银幕见行不。这电影你错过了或许以后还有机会对影片里那些资料的完整版感兴趣 但反正我看完电影是完全没兴趣再去了解了
导演真是被时代淘汰了却不自知,看看海报和名字,就知道导演的审美了,所谓的VR真是LOW到爆。这根本称不上是电影,电视节目的加长版?小崔和梁直全程尬演。小崔这次算是被坑惨了。
冲着崔永元去的,第一次在电影院看记录片,比较真实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