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尼尔森

Half Nelson,我的左派老师,我的毒虫老师,单臂扼颈

主演:瑞恩·高斯林,杰夫·利马,莎莉卡·艾普斯,纳森·科贝特,Tyra Kwao-Vovo,Rosemary Ledee,崔斯坦·瓦尔德斯,Bryce Silver,Kaela C. Pabon,埃丽卡·里维拉,斯蒂芬妮·巴斯特,埃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半个尼尔森》剧照

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2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3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4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5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6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3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4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5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6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7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8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9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20

《半个尼尔森》剧情介绍

半个尼尔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白人历史教师丹•邓恩(瑞恩•高斯林 饰),在纽约布鲁克林一家破旧的公立中学教书,他的学生多是黑人。丹有激情和创造力,热爱学生,不遵循官方教学大纲,相信黑格尔辩证法,认为历史本质由相反力作用而成。他使得纸页间枯燥的历史生动鲜活,鼓励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及自己周遍世界的运作法则,学生成为丹存活于社会的救生索。晚上,他是不可救药的瘾君子。 这种分裂的生活没有能持续多久,丹某次在空无一人的女更衣室吸毒而虚脱,被他的黑人女学生德丽(莎莉卡•艾普斯 饰)发现。共同保守的阴暗秘密,拉近了他们的关系,也改变了各自的生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文德森·奴尼斯:唱诗讲道无人生还盲人电影院入侵轻音少女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盖尔芒特家那边笑傲神探醋溜族蔚蓝反射澪小剧场战时兄弟我是你的眼死党们黄金日表演钢锯恶魔拜托,快结婚吧!平原枪声如何成为好妻子美国狼人朝鲜名侦探:奴隶的女儿东京罪恶第二季樱兰高校男公关部思猫症小茜当家刺客公会红杉林杀人魔诗人北极光江北好人爱上你杀了你

《半个尼尔森》长篇影评

 1 ) 生活的辩证法

先说说主人公Dan。

作为白人历史教师,他喜欢使用辩证法解释历史现象,课上的他热情洋溢地介绍历史上的民权运动,充满理想。

而在不为人知的课余时间里,他纵情于酒吧,沉迷毒品。

他是一个好老师吗?

旧时学生的父亲在酒吧与他打招呼时,他竟然迟钝到记不起学生的名字;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纨绔子弟吗?

觥筹交错的背后,是满腹经纶,甚至还研究共产主义。

当看到这样一个人,你会感叹人性的复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竟然如此自然地兼容在一个人身上:积极与消极、向上与堕落、挣脱与沉沦、坚定与踟蹰……或许,就像Dan自己说的那样:“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Dan的生活随着Dray的闯入更加纠葛混沌。

黑人女学生Dray自小没有父亲、哥哥因贩毒入狱、母亲因繁重的工作无法照看她,她只想靠贩毒赚一点零花钱,但却被Dan愤怒地阻止了。

就这样,Dan和Dray在课堂下有了更深的交流。

但影片同样适可而止,师生之间这段情愫被表现得模棱两可。

情感这东西同样是复杂的,这复杂源于人性中的单纯——它独立于一切后天定义的阶级、种族、身份等等。

Dan和Dray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如果不是Dray无意中发现她的老师吸毒,可能就不会有这么一段故事。

我觉得,这段故事用爱情去解释是有问题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爱情那么简单,也没有爱情那么复杂。

两个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孤独,他们同样无助地面对着纷繁的生活,无人理解,无处倾诉,无法逃避。

也有评论说,他们是相互救赎的两个人。

我认为,两个孤独的灵魂在一起只能相互取暖,彼此关心,根本谈不上什么救赎。

影片的结尾处,Dray给Dan带来毒品,两个人心照不宣。

坚强的人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拯救他人,而Dan和Dray只是两个普通人。

很疑惑于片名,查了资料才知道,Half Nelson是摔跤运动的动作术语。

我想,导演是以此来隐喻一种僵持的状态、一种暂时还看不出结果的挣扎。

这也很符合整部影片的氛围,喷薄而出的感情表现得很有节制,就像沉静的海面之下的暗涌、火山口翻滚的融融的岩浆。

电影一直是平铺直叙的:镜头的交叠、目光的躲闪、语言的游移、表情的晦涩……毒品、伦理、人性、情感、种族、民权,这些元素不断穿插,捉摸不定。

全剧没有特别震撼的所谓的高潮,好像一辆无人驾驶的火车,没有加速、没有减速,只是沿着铁轨运行,顺其自然。

影片为解释生活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尝试探讨生活的辩证法,这是一种挑战。

导演处处从辩证的角度阐释生活,但他很清楚,许多具体问题都是无法解释清楚的,人性、感情,就是如此。

这些注定了电影轮廓的模糊。

辩证法可以解释许多对立统一的事物,但生活永远无法像硬币那样正反分明。

生活从来不是纯色,非黑即白,而是暧昧的灰,它自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什么是最好的方式?

这部电影有没有几分生活的真意呢?

见仁见智。

 2 ) 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1搜尋「Half Nelson」時,可以輕易在Google上發現它其實是摔角的專業術語,指的是由對手背後以一臂穿過腋下反扣頸背的半扼頸動作,也可以發現它其實是 Miles Davis的一首歌,套用當作此片名,我想前者形容較為貼切。

導演Ryan Fleck說:「這是摔角中的僵持狀態,但是你可以逃脫,儘管這需要技巧。

只是一個關於掙扎的比喻。

」意指主角Dan在片中的處境。

2坦白說,這不是個挺愉快的視覺享受,手持攝影機的搖晃,進距離的拍攝,空寥的靜物,最後是Broken Social Scene表面和平暗藏澎湃情緒的配樂無疑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有的正常都讓人難受:課堂上給予學生正面力量的歷史老師Dn私下頹喪是個沉迷毒品的癮君子,十三歲的黑人女學生Drey臉龐不符合年齡的成熟的過分。

反倒是販賣毒品藥頭,Drey身陷牢獄的哥哥,忙碌上班無暇照顧女兒的媽媽這些隨處可見現象人物在我看來正常的如路上偶遇的人們。

3白人男老師,黑人女學生。

她觀察他,親近他,將他當作朋友,她深知毒品最終會讓人落得何種下場,她像個朋友的問他,那東西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朋友關係就此瓦解。

隨處的對立關係。

前一刻在課堂上激昂熱情的對學生講述歷史的老師下一刻留連聲色場所尋找一夜情的滋味。

前一刻在籃球場上為學生鼓舞加油的白人老師下一刻因服用毒品躺臥在公共廁所的地板需要黑人女學生的救援。

前一刻,制止黑人女學生與販賣毒品的藥頭來往過於密切,下一刻卻在街上購買毒品。

前一刻警告販賣毒品的藥頭與自己的學生保持距離,下一刻卻是學生販賣毒品的客戶。

4像是拔河比賽。

當他偏離軌道些許的時候,總是有人/事/物來將他拉回,一反手又將他推入深淵。

前女友來電讓他萌發舊情復燃的新希望卻帶來一個他始終不去正視的問題,他的生活頹廢不堪。

如他們在公園的對話:Dan:「Some people change.Some people actually change.」,ex-girlfriend:「l know.」Dan:「No way.l'm still an asshole.」ex-girlfriend:「You're not an asshole.You're just a big baby.」Dan:「l'm a big asshole baby.」一個錯誤伴隨出另一個錯誤。

失落的他再度仰賴毒品將他的挫折加倍沮喪加劇,生活雜亂無章,他的貓離開他,上課時神志渙散眾人在背後議論紛紛,疲憊不堪的回到父母的家共度晚餐毫無撫慰功效。

他表面和平,卻是身陷濫泥中毫無著力點爬起身,錯誤與錯誤中間的黏著是毒品。

5海面下的洶湧如此片中不刻意彰顯的的高潮,你無從抓起。

片尾的新歷史老師上場,白人男老師與黑人女學生的關係正式卸除。

前一晚販售毒品給他的她,下一刻出現在人去樓空的旅館裡發現經歷過被形容是很濫的派對,圍著床單的他。

最後一個畫面,他衣裝整潔,容光煥發的與她各佔據沙發一方,輕鬆的談笑風生。

耳邊響起的是他說過的:「Second chances are rare, man. You ought to take better advantage of them.The sun goes up and then it comes down, but everytime that happens what do you get? You get a new day.」而,這時,我持續一百多分鐘的隱隱作痛的撕裂終得休止符。

 3 ) 个体救赎的话题性

按照学院派的标准,对于边缘话题的探索永远是上佳的题材,正如如何面对生命这样一个类似复杂的命题一样,就本片而言,故事情节相当模糊,瘾君子的老师与家庭支离破碎的学生之间因为互相为维护某个秘密而使得彼此之间关系拉近,从而引出沉溺痛苦者试图在救赎与被救赎之中的挣扎。

片子恍惚是高二时候看的,数年后某天夜里重新忖度一遍,其实就如同某些难以觅得的隐秘情绪在脑海中,经过长久的时间磨砺和发展,最终能够在某天夜里能够迸发出新的情绪一样,如同新生的迹象。

1:救赎乱象生活有一天你起床,刷牙洗脸,穿上昨天干洗店拿回来的衣服,赶在上班前到达办公室,周而复始,至始至终所有的生活轨迹都是按照所固有的行迹出发,倘若日日如此,你还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么?

主角DAN是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他不按照学校给的固定教学纲要授课,企图以自己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另外一方面,自己是沉迷毒品的瘾君子,害怕生活,躲避自己的女友,用逃避作为反抗这生活的防御。

而DERY的哥哥为朋友入狱,母亲忙于工作,13岁的自己开始独自照顾自己的生活,机缘巧合让DERY看到DAN吸毒的画面,原本两个人的关系模式没有变化,而两人的距离也是固定的,但是皆由这件事情让两人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了悄然变化。

如同所有理所当然的念头一样,生活无非就是创作最重要的母体,这其中蕴含的万物过于庞大,以至于不能去认识清楚或者准确的判断是非,救赎如果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被谈论,是不是该持反对态度的:归属于精神层次的相互了解,而复述着对于生活的意识形态话语下的潜在情绪是完全并且可以轻易的改变的,正是由于DERY窥探到DAN的秘密,所以才让DAN对她的角度开始转变,我们都明白萍水相逢的意义所在,也知道对于关键时刻所产生的情愫都是极为重要的。

DERY与哥哥的朋友走的太近让DAN心生恐慌,从他的角度而言,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帮助解救女孩,而DAN并不明白,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极为无力的,DAN本身而言才真正是需要被救赎的角色,角色自己一开始定位就出现了问题。

主角本身的生活就极为糟糕,面对自己的救赎无力,所以开始妥协,有趣的是,让DAN放弃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别的因素,而是DERY的贩毒行为,片中的黑人曾经对DERY说过一句:瘾君子本身是没有朋友的。

而DERY出现的意义则是一个即将毁灭的人发现自己认为重要的人即将走向毁灭的边缘,这让即将毁灭的人意识到救赎本身发挥的光芒并不是存在于自己的个体,而是多个个体共同发挥的作用。

2:现世心态我总结的现世心态,大致是对待生活,面对一切所表现出来的妥协性,诸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日益增加,亦或是世风日下,而就人们的个体因素而言,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将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外衣之下,用口罩和墨镜把自己与现实的界限线深深划上。

片中DERY几乎没有什么表情,对待一切事物都好像是如同昨日的老友相聚一样的熟悉和坦然,这样的心态也让人联想到麻木与落寞。

DAN何尝不是这样,杂乱的房间,桌上满是烟蒂的烟灰缸,左派的书本,以及人前人后所表现出的不同面,都试图与片中的“对立”相联系。

常规的思想脉络而言,影片所歌颂的正是将自己深深埋在虚妄的泥土中,从而察觉到这一切足以令人生疑,因为这这所依据的仿佛是在这文化体系里的固有感情系统。

有时候我们企图扩大边界来否定自己,否定世界,就像面对一切磨难之下人的潜意识都会处于躲避状态。

两个人的生活交集本身就很少,而莫名其妙的契机让两个人彼此深入认识,从而打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阂,就如同老师和学生,本就是两个对立的个体,这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

而对DAN而言,自己本身对于理想的确带有崇高的期望,而他逃避,逃避女友,逃避自己应该面对的生活,直到最后女友远离自己,好在人物本身对于生活还是按照轨迹行进。

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常常依赖于很多自己既定的判断系统,仿佛那些判断系统使我们所使用的一个普遍的惯性形态,比如说已经习惯了在热闹的人群里沉默寡言,对待事物抱着冷漠和消极,DAN 与同事的一夜情之后的清晨,表现出的冷漠其实在另一方便,未尝不是自我防御和保护的一种方式,对于未来的莫可名状的迷茫,这些细微的情绪多化作其他方式宣泄在DAN的生活中。

所以说,现实心态本身就是一种逃避和麻木的生活态度,事实上,摒弃的二元对立,某种程度上两个人本身的距离就已经拉近很多。

在生活的大环境里,这些对立使两个人在关键时刻的相知而升华。

3:独立与机制在话题上,对于瘾君子的描述大多大同小异,焦点多集中于这个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沉迷性中,纵观大多数这样的低成本独立电影,对于话题本身的内在探寻则要比剧情本身深入的多很多。

在课堂讨论的时候,DAN曾经提到这样一个命题:机器。

这里的机器本身失去物理意义之后,实则是在讨论一种体制,而这样的体制则是存在各个角落,对于犯人而言,监狱便是机器,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就是机器。

这也包括白人和种族问题。

而另一方面,机器本身就是带有统治意味的装置,在此前提下的人们,实则是在机器的包容下生存,这种包容正是维护统治与被统治的动力与意义。

在此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背景,在美国,所有在龄儿童都必须享有教育权利,这分两种,一种是私立教育,面对的是家庭优越的中间阶级以及以上的家庭,而大多数的公立教育由本州或者国家机关资金赞助,面对的是一般家庭,譬如移民以及有色人种等。

在本片的背景构建下,DAN的工作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学校,学校设施陈旧,课堂上大多都是黑人或者其他有色人种,教室的墙上张贴这种族抗争英雄曼尼拉的海报,这也是导演可刻意所为的设置。

背景的矛盾显而易见,所以在这样的机器体制下,问题就意味着更明显的会暴露。

这个环境下的自我防御与保护,会让人与之抗衡的唯一收获也不过是拥有具有自我嘲讽意味、完全依据的这样一种关系而被推倒。

所幸的是在关键时刻遇见的DERY,面无表情的她也被导演赋予了救赎DAN的使命,另一方面看,她也在迷失的前一刻受到了DAN的救赎,而在琐碎凌乱的生活中,两个人也彼此开始相互依靠,相互救赎。

片中有一点很有趣,DAN的妈妈在家庭聚会中与DAN聊天,问DAN过的开心与否,DAN说他过的很开心,母亲说你开心我就开心。

然后母亲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试图改变这个世界。

由此可以推论出,DAN父母年轻的时候,正值嬉皮运动,所有的年轻人追求自由,对体制充满厌恶,企图通过运动改变这一状况。

这样的情节安排带有很强的暗喻意义,首先DAN是一个在工作上有理想的人,希望能以与传统模式相背离的方式去授课,而他的方式受到了体制的抵抗,并且这一切引申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使之成为一滩泥潭。

在影片中,大量穿插了关于种族屠杀和压制的历史事件,呈现的方式就是采用类似于一种伪纪录片的方式,由学生做旁白阐述这个历史事件,然后配以史料记载,这样的情节安排,除了最原始的反映影片的细节,另一方面也是导演由主演DAN这样的个体为口舌所想根本呈现的意识形态,是否对于种族问题的抨击和暗讽,我想每个人的开发都不一样。

好在影片没有借此走向个体理想与体制暴力的相抗衡之中,倘若着的这样,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个体理想的光芒尚未消退,于是影片更加着重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而体制暴力则是构建人物形象的铺垫。

4:风格整部影片都试图体现独立片所倡导的极简主义,镜头简单,剪辑舒缓,与此伴随的是情节模糊的前提下,更加缓慢的进行,由于精致情节的缺失,所以这部影片走向了“晃动”的意识流之中,以此揭示生活大于艺术的主题。

拍摄上,影片色调灰暗,以一种冷色调的基调存在,与之并存的是镜头中前后焦点失准,怪异的对焦让人琢磨不透,我想是刻意加强对主题气氛的渲染—杂乱。

这样的思想感情所彰显的的立场、行为,以及难以预料以及行为独特的人们,这样的拍摄才能满足我们对于小格局中的场面调度。

对于沉闷的话题,影片在前半部分表露的的确如此,直到八十多分钟的爆发,背景乐想起slowcore的音乐,伴随迷幻的声音,密集的鼓点,以及适时的电子,整部影片起伏有章程,张力十足,到最后情绪得到宣泄,随即中止,收的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大量的主观镜头,以及塑造人物时的特写和近景,随着情节发展,深沉而又压抑的缓慢成为大多数人对于这部影片的诟病,我倒认为合情合理,影片母体本身的价值在大多数人看来就已经想打破这个桎梏。

问题在于,这些群体性的孤独让个体彼此间发生联系,伴随他们的是按照轨迹好好生活下去。

哪怕是寻找或者说救赎。

区分彼此特征,并不在于部分,而在于这个载体之上,所以这些差异性极强的并且彼此自身独立的个体的提法,本身就有悖于传统。

 4 ) where is the other half?

白天,都是为这世上不易的生存所做的辛苦操持,人生的碎片枝枝桠桠地扎入心中,无法消融,只留沉寂。

夜色伴着沉寂渗进骨髓,痛入心肺,只能借着一点白色的粉末沉沦,不用再做挣扎。

Party,都是他人的浮华,他们的舞台如火如荼,兜不入我。

犹望肆意恣意,嗜毒嫖妓,只为一分醉意三分轻狂。

清醒过来再一次勉强拼合起一个还算完整的生。

生着去承受那一场场人生中难奈的重复与疲重。

觉人间,万事皆罢,肃杀无色。

 5 ) 高司令唱歌好还是演戏更好

高司令在9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表演的那首《I'm just Ken!

》太精彩了,转场行云流水,把舞台变成自己的演唱会现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全程带着墨镜演出,无法一览高司令迷人的眼神。

只好看看这部他主演的《半个尼尔森》弥补一下。

原来早在《LA LA LAND》之前的2006年,高司令就凭借《半个尼尔森》入围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那主角了。

不过《半个尼尔森》拍的有点超前。

开篇就是晃动的手持摄像,上次看这么多令人眩晕的镜头还是上次,娄烨导演的作品里。

当黑人演员纷纷入镜时,有那味儿了,熟悉的《火线》风格,这些黑人演员天生就会演戏一般,开始在镜头里生活起来,根本不存在什么演技一说。

带动的整部电影都有一种纪实风格。

高司令在《半个尼尔森》里感情生活还是不得意,有情人又差点给他发结婚喜帖,话说他的情感戏真的很不错,有点皮特式的魅力。

他扮演的历史老师业务能力出众,主要是有想法,有思辨,颇有柏拉图课堂的风采,不过个人生活糜烂,始终萎靡不振。

被戏里他的学生女主角撞见在更衣室腾云驾雾晕倒后,两人熟络起来。

这个黑人女孩得丽的哥哥因为在道上协助交易进去了,得丽也准备被亲戚拉下海,但是她很清醒镇定成熟的超越年纪。

其实电影看完,高司令演的老师邓恩和学生得丽是同一个人。

虽然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一个男,一个女,一个大人,一个孩子。

他们很多次的对话都像是自言自语,毫无隔膜,都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时而能在生活的夹缝中得到一些温情,时而不由自主的滑向深渊。

最后的结尾更是神来之笔,没有套路里的超人一等出现,没有斥责和贬损,没有更高更正确,只是两个人分坐在沙发两边,得丽说,准备洗心革面了是吧,另一边全电影里最干净一次的高司令笑了,有些腼腆和释然。

 6 ) Dan和Drey

白天,你在布鲁克林一家破旧的公立中学教历史,你的学生是一群黑人孩子。

你上课很有激情,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表现得积极向上。

学生们都很喜欢听你的课,他们比你小很多,大多来自社会的底层,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好在他们并不是太调皮,还没有恶搞老师。

你给他们讲哲学,讲历史,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你是这个城市千千万万老师中的一员,你就是那个平凡白人男性。

晚上,你是不可救药的瘾君子。

在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在疯狂的性爱派对上,白粉是这个世界可以带给你的唯一的慰藉。

家庭的温暖对你微乎其微,你缺乏安全感,连爱情给你的感觉也是那样不真实。

城市太大了,你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哭泣,你甚至像个孩子那样软弱无力。

你用书本上的理论武装着别人,但自己却被血淋淋的生活搞得晕头转向。

你是Dan。

你留着很多黑人孩子留着的那种发型,你有着厚厚的嘴唇,天生的黑面孔。

你热爱体育,喜欢篮球。

你在学校听着你的老师讲述人生,你盼望着能有一个酷酷的青春期。

你还盼望着友情,最好能再来一点爱情。

你甚至像个大姑娘那样梳妆打扮,以便让自己看上去成熟一些,女人一些。

你有个因为贩毒进了监狱的哥哥,你有个找你帮着贩毒的朋友,你还有个吸毒的老师。

你正走在成长的大路上,成人世界的复杂与险恶你才刚刚开始感受。

你是Drey。

在一个疯狂的性爱派对中,有人打电话购买毒品。

于是,Dan和Drey相遇了。

此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学生和老师。

他们一个是毒瘾上身打电话购买毒品的瘾君子,一个是终于冲破内心底线为毒贩“运输”的送货员。

在这个瞬间,他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没有过多语言,没有课本,没有人生哲理,没于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一切简单明确,清晰合理。

两人各取所需。

然后,是无力的挫折感和沮丧感涌上各自的心头。

撕裂,绝望。

这几乎就是这部叫《半个尼尔森》电影唯一的也是最终的高潮了。

当摇动的摄影机磕磕绊绊地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看到粗糙的画面中两个无助之人真实地复制着各自的生活。

如果世界不能再残忍一些,生活不能更真实一些,那世界便不是世界,生活也非生活。

“你觉得吸那玩意儿感觉怎样?

”Drey曾这样问过Dan。

也许真是糟透了,但Dan无法回答。

老师,一个道德的化身,正义与真理的代名词。

在Dan这里,它完全毁了。

白天高谈阔论,夜晚独自神伤。

他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工作者。

面对沉重的肉身,他无法变成一个神。

那些虚妄的理论远不及一包白粉能让他更真实的感到自己的存在。

到底是理论出了问题还是他自己出了问题,城市太大了,难以回答。

结尾当然是光明的、温暖的、感人的。

但我宁愿相信那个没有改过自新的Dan和那个一直在贩毒的Drey是更真实的。

他们都只不过是普通人,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未知的明天面前,谁又是对的,谁又是错的。

没有人给他们提供答案。

正如路有很多条,却总是抱怨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真正的醒悟是内心的醒悟。

只有彻底厌倦才能毅然放弃。

Dan和Drey们,将一直、始终、永远地生活在矛盾中,他们的矛盾永远不能轻易的化解。

现实永远走在理论的前边,当那些灰色的理论遇到最鲜艳的生活,即使是最睿智的哲学家已毅然无法解开每个人心中的最紧的那道心结。

Half Nelson,不管它是一首JAZZ,还是一个摔跤动作,都没有关系。

我们只是半个尼尔森。

至于那剩下的半个在哪里,没人比你自己更清楚。

 7 ) 无题

短评写不下。。

Dan是最理想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想通过教育来影响世界,因为他做不了改变世界的大人物。

但是现实依然容不下他这样的人,最终他发现无论他做什么,世界还是那个老样子,他改变不了任何事情。

于是他选择麻痹自己,不再去感受失望、无奈的生活,可他同时也将希望拒之门外。

片中重复出现的孤独一词就是他最好的写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畏惧孤独,却又不知道如何不再孤独。

于是唯一愿意接近他的小女孩成了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他试图不让她走上哥哥的老路时,他以为自己至少能让一个人的生活走上正轨,哪怕他自己的生活是一团糟。

但是当他连说I don't know的时候他却不再确定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改变,甚至有没有权利去改变别人的生活。

片中出现的历史片段最开始是关于对现实的反抗,后来却都是反抗的失败,Dan的生活也一样。

虽然片中没有明确的转折点,但他确实渴望变化的发生。

当然它从未真正发生,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踏出舒适区后自己该做什么。

也许他以为自己已经离开了,但他没有。

于是在他认识到这一点时,现实击垮了他。

他想,就这样吧,也许我的生活真的就这样了,然后彻底沉沦。

但是当女孩出现在梦想的废墟上,他才意识到自己与这个世界依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这正是希望到来的时候,而影片在这时也结束了。

高司令的表演很精彩,看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表演的痕迹。

影片在讲故事的过程上还是稍有不足,镜头的设计感也不是很强,导致观感不够好,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推荐的。

 8 ) 又是一部丧片

虽然是大闷片,但是我真的是不知不觉就看完了,中间有两次泪目。

高斯林演技真的是神了,相比爱乐之城中那样浪漫气息的角色他真的很适合像这样一丧到底的角色。

总觉得如果高斯林演的是海边的曼彻斯特,他也能拿奥斯卡。

我说不出电影到底想表达的意义是什么。

尼尔森是谁?

不知道。

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反正真的莫名地爱这部电影。

丹像个边缘人,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改变很难,所以结局真的很让人不爽,强行光明。

但是高司令刮了胡子真的帅炸好吗!

 9 ) 理想主义者的无力

又是Ryan Gosling, 一個墮落的教師.理想主義者一旦投身于現實, 就會發現自己與周遭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他的ex-gf說, some people changed, 然而他肯定, not me, I'm still an asshole.他的家人在談論一些演員, 一些明星, 他們跳舞, 他們歡愉, 卻沒有他的份, 他不想迎合別人改變自己, 他情愿去酒窖吸毒.他在歷史課上大談矛盾, 談國家機器, 讓學生們背誦大段矛盾的歷史, 然而他的校長對他說, 照本宣科.他在寫一本講述辯證法的兒童讀物, 然而別人問他的都是關于小說或者童話, 沒有人懂.他的同事看到他的書架上有一本<切.格瓦拉在非洲>就問他是不是共產主義者, 我猜他當時肯定很郁悶, 盡管他們都是老師, 盡管他們做愛, 他們的思想卻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多么另人悲哀.他不跟別的老師一起吃午飯, 我想一定是因為那個禿頭的偽善, 讀著報紙亂評論, 走到他面前說要給予幫助.他吸毒大概是為了麻醉, 他試圖改變世界, 但是發現自己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塵, 他無法改變, 甚至無法適應.他沒有朋友, 以致于他只有去酒吧隨便找些派對女孩兒傾訴他的想法, 然而沒有人理解, 她們終究不是他的朋友, 而他的朋友又在哪里, Frenk告訴我們, 癮君子沒有朋友.他喜歡孩子, 喜歡教他們他的價值觀和理論, 但是孩子們又能懂得多少呢. 他還是厭倦日復一日的沒有希望沒有未來的日子.他才30歲, 卻形容枯槁, 胡子拉渣, 永遠處于半夢半醒的狀態.他終于有個人能理解他, 那是他的學生. 他們站在同樣的岔口, 他們互相救贖.

 10 ) Dual ID

一部很酷的片子,很久没有看过Ryan Gosling水准很高其他演员也好在很酷的中学历史教师与孤独的吸毒者之间Mr.Dunn彷徨、摇摆、沉醉、放肆、不知所措最毒的不是罂粟是无止境的孤独与落寞独自在寒风中吹萧,明月都格外遥远Dunn 是双子?

注定的双面身份Le说:“一面天使,一面魔鬼。

”那么,我的魔性在哪?

或者,现在已经是?

:)Be a nice guy, I told myself无从排遣的寂寞想喝酒了

《半个尼尔森》短评

抒情的音乐昏黄的灯光再加上近镜头,两边场景的切换,这种独立电影本来的不是我的菜,一切因为高司令才变得美好,高司令stoned的样子实在太美,最后两个人各坐沙发的一边说knockknock的笑话,心都融化了,如果早遇见高司令,我现在也许就是个文艺小清新了。。。。

9分钟前
  • blaidd drwg
  • 推荐

完全是题外话:为什么帅哥都有硬伤?要么俩眼离得近,要么鼻子长得歪,要么下巴有点长,要么颌骨太宽?真有五官没毛病的,脑子一般都不好使。。。当然,眼神里有东西是必须的,别的全都扯淡。。

11分钟前
  • 铁扇公主
  • 力荐

口碑很好麻,维萨我觉得不好看。。。估计是我看不懂

14分钟前
  • Ъ小白
  • 较差

停在小姑娘送毒品去宾馆,两人四目相对那个时刻结束就更好了。高司令太适合这种broken的角色了,金色的长睫毛衬得眼神总是半睡半醒没有焦点。

16分钟前
  • Amino
  • 推荐

1.開頭論述歷史,認為矛盾是促進事物發展的唯一動力,矛盾在共融的情況下會將事情推向完美的狀態,並以此來辯證她現實生活的不完美2.表達方式平白無奇,結構老套,流水帳

17分钟前
  • max
  • 很差

我有一点特别好奇的是,在“半个尼尔森”这样的片里,演员是如何把自己调整到那样充满了表情细节和语调腔调细微变化状态的。我的想象是,如果导演不在现场给他或她充分的空间,如果不让演员甩开剧本参与台词的创作和编写,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看到高司令这么松弛又情绪上头的状态的。这也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大陆电影里看不到演员这样的情绪化演进(只有姜文陈道明式的戏霸状态),这和导演与演员的方法与观念有决定性关系。这也是方法派的一种形式,也有过火和煽动的潜在动因,但它却将演员内在的真实个性情绪调动出来去填补了角色,那种迷人的“思想在理想主义的高处,身体却在悲观主义的谷底”的矛盾状态只能是来源于演员对世界的理解。高司令的巅峰状态之作。他在这片是为纯粹的艺术,后来都是为好莱坞的支票了。

21分钟前
  • 九苍
  • 推荐

高司令迷人

25分钟前
  • Cheeeeeer@NL
  • 推荐

害 加点糖喂... 这白开水剧本淡得过分了

30分钟前
  • ElectroLance
  • 较差

One thing doesn&amp;#39;t make a man

32分钟前
  • WQ
  • 力荐

看不完看不完看不完看不完,盒盒盒盒盒。。。

37分钟前
  • 你没安好心
  • 较差

外国眼药水瓶子长得跟502似的 最后还是反败为胜 节奏让人很不适应 译名多谢论坛解释 可能在高司令身上看到自己 给自己second chance可还把它浪费掉了 本来可以的事依然颓废地坚信自己做不到 连家庭聚会都那么孤独 世界纷纷扰扰与我无关 直到你遇见一个turning point,change就这样开始了

42分钟前
  • HiramB
  • 推荐

1、冲着《课室风云》短评里说不如此片的评论看的,但发现完全不可比。2、主题不是教育,男主似乎主要描写的不是在课堂上如何传道授业,而是迷迷糊糊的吸毒史,那瘾君子的样儿看的我头都晕;3、手持不是谁都能玩的,人基本不动的镜头都是晃的。

47分钟前
  • 太阳花圈
  • 还行

欣赏无力。。。完全为了高爷看的

52分钟前
  • redcookie
  • 较差

我觉得很烂啊。。。

55分钟前
  • 李和百万幽魂
  • 较差

什么都说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说

59分钟前
  • RIC
  • 还行

故事是好的~表现太蒙太奇了

60分钟前
  • M.差
  • 还行

演得不错,可是整个故事架构都有些让人有隐隐的绝望感和昏睡,和主角一起过着这样眼睛无焦的生活让人难受,到最后是不是互相的救赎真的很难说

1小时前
  • 好了日inutile
  • 还行

发人深省 但我承认再看影评前我没有看懂。。

1小时前
  • ztlpoppy
  • 还行

无聊无聊无聊 闷闷闷

1小时前
  • Freggieg
  • 还行

黑白 正反 对错 阴阳 也许只有中国人能有所界定

1小时前
  • 杨欢喜Metich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