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法斯特

Belfast,Belfaste

主演:裘德·希尔,凯特芮娜·巴尔夫,詹米·多南,朱迪·丹奇,塞伦·希德,科林·摩根,刘易斯·麦卡斯基,乔西·沃克,弗蕾娅·耶茨,内萨·埃里克森,查理·巴纳德,弗兰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贝尔法斯特》剧照

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2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3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4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5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6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3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4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5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6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7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8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19贝尔法斯特 剧照 NO.20

《贝尔法斯特》剧情介绍

《贝尔法斯特》长篇影评

 1 ) 五项奥斯卡提名的《贝尔法斯特》

不要因为前不久的尼罗河口碑崩就认为肯尼斯·布拉纳没才,或是不会拍电影。

他的这部作品就非常好,五项奥斯卡提名和烂番茄上的两个高分便是见证。

douban这次分数有点低了。

时空背景就是肯尼斯·布拉纳小时候生活的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

本片是他对乡愁的展现。

剧情上,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北爱尔兰暴乱为背景,再通过以导演小时候的家庭经历为原型,将那段历史和记忆描绘出来。

无论是家庭的幸福、争端,还是童年的冲动行为、对女孩子的朦胧感觉,甚至是与亲人的分别,都充满了人情味,更是乡愁的集中展现。

在当时纷乱的年代,不只是有暴乱,也有导演所表现的童趣与家庭的幸福。

与爷爷和奶奶的再见,也让他学会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即离别。

看完之后,虽然离贝尔法斯特很远,也没经历过那样的年代,但因为这些情节、刻画的人物,还是会感同身受。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足够将这份乡愁展现给观众。

大部分的黑白片色调、乡村音乐、北爱尔兰式英语口音、轻幽默,相得益彰。

希望可以拿下至少一项奥斯卡大奖。

 2 ) 我就不强迫共情了

能同时满足创作者表达欲望,专业人士评判和普通观众欣赏的作品是很难得的。

这部电影可能就是对前两者更有意义一些,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既对那段历史没啥共同记忆,对那座城市也没啥情感寄托,很难说到底在看个啥,看出了个啥。

看到很多人在拿它对标《罗马》,不敢苟同,甚至认为它不配哈哈。

从我看到的表达主旨来说,可能更像是另一个结局的《革命之路》。

结尾字幕,To those who stayed, who left and who got lost in the middle. 大体这么个意思。

反正,不是这样,就是那样,要不就是既带点这样又沾点那样。

 3 ) 以爱成全

这部电影的片名BELFAST(贝尔法斯特),是北爱尔兰的首都。

贝尔法斯特,曾经是因为种族、文化、宗教等因素频频冲突的地方。

这部电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切片,薄薄的一个切片。

电影,也是解乡愁的一杯雪莉酒,一杯波特酒,一杯威士忌: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For the ones who were lost。

电影的色彩。

一部黑白的电影。

虽然片头片尾有转瞬的色彩。

摄影让我惊叹,简直心醉神迷。

许多画面,我来回看好几遍,每一个画面都如此经典,甚至让我感觉,太过匠心的构图和用光。

许多的低机位,虽然不如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那么多,我想琢磨出导演的意图。

电影的配乐。

片中大量使用我喜爱的音乐界的传奇爱尔兰音乐人Van Morrison的歌曲。

原因之一吧,范·莫里森就是贝尔法斯特人。

And the Healing Has Begun、Stranded、Days Like This、Warm Love……这些旋律的流淌,让电影成为一首诗,意犹未尽。

Buddy的祖父去世了。

死亡总是会让活着的人得到类似神谕的醍醐。

在墓地,牧师说:不要悲痛地说你对他的离去感到遗憾。

接下来,是我认为的电影高潮:还没有脱去丧服的人们去酒吧狂欢,去歌唱去舞蹈,去一杯接着一杯,去大笑。

生命,不是戛然而止,生命是生生不息。

我很喜欢这样电影,有隐忍,有克制,温情脉脉,看得见善良的光,看得见被生活磨砺出来的智慧。

台词也是精心的,每句话都恰到好处,如同刚刚开启的一瓶陈年美酒,洋溢不可言说的美妙。

当我第一眼看见电影的海报,看见演员里有Judi Dench,我就知道这部电影必看。

她是和Maggie Smith一样,是我喜欢的英国老戏骨。

饰演祖父的Ciaran Hinds也是贝尔法斯特人。

而片中的Pap的饰演者我第一时间没有认出来,是Jamie Dornan,那个出演「五十度灰」系列的让人看了流鼻血的性感小生。

今年40的他,还是英俊逼人,可是,已经是演爸爸了。

最后,说说最后的一幕:Buddy一家离开了贝尔法斯特去往伦敦定居。

饰演祖母的朱迪望着他们坐在离去的汽车上。

远远地凝视着儿子、儿媳、两个孙子,她喃喃:Go now. Don’t look back. I love you, son. 近镜头,是朱迪衰老而刚毅的面庞。

对于儿女一场,我也持跟她相同的观点。

无需陪伴,各自安好,以爱让彼此自由,以爱成全。

 4 ) 电影《贝尔法斯特》影评

【致留下的故人,远方的游子,以及所有迷失的人们】一语道不尽乡愁,影片最后的文字让我们陷入了深思。

若非生活所迫,谁愿意离开舒适圈,离开熟悉的地方呢?

可是,生活不可能一直如你所愿,总有那么一个时刻需要你去做出改变。

这是以孩子的视角所呈现的一部电影。

关于时代的变迁,关于游子,关于漂泊,关于家,温暖有力。

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不论是漂泊还是守候,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但是,那些漂泊在外的人,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和家乡,和家人相隔多远,你都要记得,他们在家里等着你回家,那里永远是你的避风港❤️

 5 ) 故事视角的《贝尔法斯特》

这是一个太过个人化的故事,有一定的文化壁垒,不了解或不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纯粹对观众来说,我个人认为移情作用不强,是一个不太动人的故事。

但导演的手艺精湛,使得整个影片在导演视角成为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1968年,北爱尔兰教派冲突,少数激进的基督教新教教徒为了自身利益,驱逐天主教教徒,而发生的骚乱、破坏事件,且越演越烈,贝尔法斯特则是该事件的主要发生地。

影片从一个小孩-巴迪的视角,讲述了住在贝尔法斯特他们的一家,原本与街邻过着祥和、宁静的生活,被暴力事件给打破。

从此街区不再安宁,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其中,在动荡中寻求出路。

其间巴迪一家在事件的笼罩下,表现出勇敢、乐观、正直和友爱,但也有无奈、不安、痛苦和愤怒。

那段记忆对大多数人包括巴迪的家人来说是沉重的、灰色的,但对成长中的巴迪来说却具有深刻的意义,让他能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视角,来看待这段时光,虽然令他紧张、不安,也有成长道路上的恐惧和迷茫,但有关爱他的家人、邻里和他热爱的电影、戏剧。

与很多在贝尔法斯特的家庭一样,他们在选择离去或留下的痛苦中挣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但最终为了家人的安全和前途,不得不割舍掉亲情、友情和爱情,离开了带给他们很多回忆的贝尔法斯特。

在观看了影片之后,觉得故事非常平淡,虽故事背景显得恐惧、暴力,但从小孩视角,削弱了戏剧张力,很难激发我对巴迪及他们一家的移情作用。

为什么导演会这么用心来制作这部电影?

电影的开放式结局让我们明白了导演在这部电影中的终极欲望。

影片的导演肯尼斯·布拉纳是一位才华横溢导演,也是一名出色的演员,出生于60年代,生活在贝尔法斯特的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家庭,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为了避免受到“北爱尔兰问题”的波及,肯尼斯·布拉纳一家在他9岁时搬到了英格兰伯克郡雷丁市。

《贝尔法斯特》其实是导演本人的真实写照。

他想要告诉我们影片中巴迪的那段时光对成就后来的肯尼斯·布拉纳是多么的重要。

这一段是导演肯尼斯·布拉纳个人成长的生活故事,故事在结构上存在一些局限。

巴迪及家庭成员是该片的主人公,在宗教冲突的环境下他们不是直接的受害者,虽然也被卷入其中,但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而这种选择也不需要拥有很强的意志力。

他们每个人在事件面前都展现出了个人的优秀品质,但事件作用于他们每个人时,没有因为某方面的弱点而导致危机更大。

他们在危机面前都是在被动地接受或躲避,没有从行动或内心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父亲史蒂夫·麦奎他没有受到少数激进的新教教徒暴力行动的影响,坚持个人立场,即便是受到比利的威胁。

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四处奔波,背景事件让他决定要带家人离开贝尔法斯特,而现有的经济条件成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的困难,但不是绝对的障碍。

妈妈在整个事件中是一个保护者角色,为了巴迪和哥哥威尔的安全可以不顾个人安危,同时在道德上对兄弟俩绝不降低要求,她在暴力事件面前显得惊恐和无助,在每次爸爸的离开时表现出不安,但也无奈。

爷爷和奶奶对巴迪的困惑能像朋友一样给予最中肯的建议,并给予支持和鼓励。

在事件面前非常淡定,特别是一家人决定要离开贝尔法斯特,奶奶虽然不舍,但为了一家人的幸福,她独自留在了贝尔法斯特。

哥哥在影片中是一个非常次要的角色,这可能是因为导演肯尼斯·布拉纳是家里第二个孩子的原因,所以在虚构故事中也不能缺失这个角色。

巴迪在整个影片中是故事的中心,家人爱他,邻居对他友善,他自己是一个听话、懂事、有上进心的小孩,影片中的他或许还不能理解父母想要离开贝尔法斯特的真正原因,只有现在的肯尼斯·布拉纳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要不要离开贝尔法斯特这个问题上,他们也有绝对的选择自由。

更加关键的是,任何选择结果,都不会导致他们更大的风险。

在通常的情况下,生活、工作和学习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他们的房屋没有被破坏,家人也没有受到直接的攻击,虽然在影片最后巴迪、妈妈和巴迪被劫为人质,那也是一个巧合。

电影《贝尔法斯特》的很多场景就有导演肯尼斯的未来成为导演和演员影子。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的阐述我将巴迪换成肯尼斯,这也是导演采用小孩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原因所在,也体现出导演自身内在的冲突,那段历史,对肯尼斯家庭和大多直接经历者来说,是伤痛,是无奈,所以导演从形式上采用了黑白色调,但对于肯尼斯个人来说,负面的影响可能只是很小的部分,更多的是对他成长的正面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给他的教育,家人之间的关爱,邻里之间的友谊,成就了他高尚的品格;电影一开始,剧中小时候的肯尼斯在游戏中扮演的中世纪战士形象与他未来自编自导的《亨利五世》有着某种必然的连接;看戏剧和电影成了肯尼斯童年最期待的事情,也许这是肯尼斯未来成为导演埋下了种子;在学校里,为了能接近凯瑟琳,他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算数成绩的排名,这丰富了他内心的情感世界。

糊里糊涂地混在了激进分子队伍中,又惊慌失措地“抢劫”了商店,还莫名其妙被当作了人质,这些亲身经历对肯尼斯作为演员又有非常大的意义。

用阿德勒关于“自卑与超越”的心理学理论来说,肯尼斯在这段时期的无助,最终成为他提高个人的价值,为个人带来安全感而不断追求优秀与卓越。

这是一部纯粹的作者电影,作者有绝对的自由来组织故事结构和选择故事场景。

 6 ) 小男孩视角的《贝尔法斯特》

开场几个镜头就把你抓住了的一部电影。

是我很喜欢小男孩出场絮絮叨叨边走边回答着邻居打趣他的话,恨恨的小表情,还带着浓郁的爱尔兰口音。

在我看来全片的亮点是一些台词,尽管有些故意,但故事总是需要一些升华才好看。

一段是孩子和外公的对话。

那是一个很睿智的老头。

其中一场是孩子做数学作业时有一道题不确定答案对不对,外公在旁边看着孩子想冲班级第二的小焦虑,于是给孩子支招说“你可以把答案写的模糊点,利用数字之间的相似性,比如0和6或者1和7,这样老师会更倾向她认为对的那个答案”,孩子反问“数学难道不是有标准答案的吗”,老头说“没有对错,如果有标准答案,这条街上就不会被炸来炸去了”……还一段是最后的镜头,老太太看着车上即将离开的一家人,口中念叨着,走吧,不要回头,离开这个地方!

随着车子的启动,小男孩还是回了一下头……前情是孩子爸爸在伦敦有一份靠谱工作希望一家人过去,但妈妈不想离开已经很熟悉的生活环境,担心大城市对外来人的歧视怕融不进去。

孩子也不想离开自己的朋友和外公外婆。

那也是一个睿智的老太太!

所以,她和老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影片让人感动的是,很诗意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天造地设,在他们的老房子里,翩翩起舞,而且,孩子把一切看进了眼里。

全片是黑白的,我记得只出现了一次彩色,还是一部分,是他们全家在剧场看戏,台上是彩色的,观众是黑白的,但老太太眼镜反射的又是彩色的,和舞台形成了一种呼应。

尽管有点刻意感,但呈现出来的镜头语言还是特别的,看得出导演的审美是在线的。

影片里出现了好几首歌曲,都很好听,彰显了爱尔兰音乐的特长。

可能,是用黑白表达一种乡愁吧。

彩色是希望。

全片总体是温馨有爱的,关于信仰,关于家庭,关于选择,关于成长……说到成长,家庭的作用力还是很重要的,所谓家教。

电影里的爸爸妈妈对于孩子的引导都是善良正直的。

我记得两段,一是爸爸帮孩子解惑宗教冲突带来的困扰,他对孩子说,不管你将来的女朋友是天主教还是其它宗教,都不会影响她本质的善良,关键是你们的幸福。

还有一段是结尾孩子被卷进了暴动的人群冲进了一家超市打砸抢,孩子不得已拿了一盒带酵素的新型洗衣粉,气喘吁吁地跑回家要给妈妈,妈妈直接提溜着他不顾危险又回到了混乱中的超市,只为了还回去那盒洗衣粉……结果是,一家人差点丧命于混乱,幸亏大儿子的勇敢解围。

也因为这次风险,让妈妈下了决心离开这里。

看到他们一家人脱离危险后抱团在一起时,内心由衷的希望这样的家庭可以活得幸福平安。

如果不是不得已,谁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啊!

不过,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走到哪都差不了!

 7 ) 一场生日会上放的童年记录video

影片开始的街道戏,儿童在打闹嬉戏,大人在相互寒暄。

举着宝剑盾牌的Buddy听到母亲的呼唤从街边跑回,这一路上几乎和所有人都说上了几句,一派其乐融融,邻里和睦的场景。

但转眼间暴徒、打砸、燃烧弹,四处飞溅的玻璃,惊慌失措的人群。

这种突然而来的反差,能一下子打醒你的感官。

但自此之后,一切归于平淡。

片子虽然在一个危机暗藏的大背景下,但主题基调其实也并没有过于晦暗。

Buddy在学校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成绩,以便和心仪的女孩做得更近,在家也有风趣幽默的祖父母给他轻松的家庭生活。

基本上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孩子的童年没什么区别。

而当父亲提出搬家的建议时,母亲想留下来,因为认识这里的每一个人,而且每一个人都相互照顾,Buddy也想留下来,因为有登月作业的项目,有喜欢的女孩。

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他们对于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似乎不如半个月才回来一天的父亲更为清楚。

或许他们认为只要不参与就可以置身事外,直到Buddy抱回来奥妙加酶洗衣粉。

除了一头一尾两场暴动,影片平淡的就像一场私人回忆录。

导演似乎就是在缅怀自己的童年,与其他人无关。

一定会有人在里面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自己,但或许大多数人并不能感同身受。

 8 ) 北爱尔兰首府Belfast

入围奥斯卡的片子,在综合水平上都不会差到哪去。

碰巧在贝尔法斯特待过一段时间,影片取景画面历历在目,画面从片头的彩色跳跃到正片的黑白,有一种怀旧感,口音也是正宗的北爱式口语。

影片是通过一个孩子视角来讲述战争,老戏骨和熟面孔很多,喜欢朱迪丹奇的表演。

个人觉得分数打底了,很多年后会成为经典。

 9 ) 一首写给自己的情诗

贝尔法斯特,1888年开始建港,自1920年起成为北爱尔兰的首府,是北爱尔兰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

想必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对于这座城市的了解,仅止于网络搜索的这段词条,陌生而遥远,找不到丝毫亲切感。

然而,对另些人而言,它却无比重要。

因为这座城市记录了他们最重要的童年时刻,书写了他们最珍贵的故乡记忆,任时光荏苒、岁月不期,它依然铭刻心间,深深地融入了血液,慢慢地化成了诗篇,它的每字每句都耐人寻味,满是伤怀。

电影《贝尔法斯特》便是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写给自己的一首情诗,这位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导演,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情调,为我们讲述了他故乡的童年往事,里面既有邻里无间的嬉戏,也有城市冲突的纷乱,既有情窦初开的甜蜜,也有亲人离世的悲伤,但五味杂陈之中唯一不变的是导演内心对于这段记忆深深的爱:特别的黑白画面,让故事陈述得更加单纯,不沾浮华;悠扬的旋律配乐,营造出孩子心中的童真与无邪;几乎贯穿全片的低机位和仰视角,则更好地展现出一个孩童眼中的主观世界。

在这90多分钟的时间里,我们仿佛也成了片中的男孩,跟随着他的脚步与眼眸,一起体验那段难以磨灭的故乡之情和童年之忆:虽然父亲为谋生计被迫经常离乡,但母亲仍给予了他挚爱的陪伴和向善的教导,爷爷则成了他解惑爱情、感知成人世故的开导者,安静的奶奶无时无刻在细节处流露出对他的关爱,她是身边温暖的依赖和坚强的榜样,寡言少语更显爱得深沉。

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他们对一生所爱的真诚与专注,都让男孩建立了相信爱情的执念,也拥有了明辨真、善、美的心灵......虽然相比如今世界的缤纷多彩,童年的街道与房屋自然是单调而黑白的,但当父母带他走进梦的影院和戏院,他依然能够去感知未知世界的精彩(《公元前一万年》《飞天万能车》),去体悟面对困境和挑战的勇气(《双虎屠龙》),去发现丑恶面貌下心灵的善良(《圣诞颂歌》》)......这份对故乡的爱是弥足珍贵的,当时空变换、青春渐逝,童年的点滴碎成了回忆的断章,对故乡的追忆与留恋也就不自觉地化作了难掩的缕缕伤怀,情到深处,导演便将伤怀转变为一个个生动的镜头、一句句亲切的对白,一曲曲浓情的旋律.....用诗意的艺术方式,向我们吟唱着他内心的快乐和伤感,也以此献给留在故乡、离开故乡,回到故乡,迷失故乡的每一个人。

《贝尔法斯特》,一首导演写给自己的情诗,若要为它起一个题目,我想就叫:有一种伤怀叫故乡。

 10 ) 首映结束后,有幸见到导演

肯尼斯布拉纳的自传式新电影《Belfast》真的很好看,瞬间唤起乡愁。

多伦多电影节夺冠。

肯叔真是世间珍宝!

然后因为是首映,我见到真人了!!

电影结束之后肯叔亲自出来了!

……妈耶我追星成功了!!

肯叔专门提到《雷神》电影,“我小时候最爱的漫画书就是索尔,直到十年后我有机会成了它的导演。

”(笑,顶级凡尔赛)一开始是从《维兰德》开始追关注肯的,他和抖森是好基友,还推荐他去演了《雷神》的洛基。

俩人都是莎士比亚狂热粉。

他和伊万一圈人都是好基友,之前星球大战差点选了肯来演欧比旺……很有文化和思想深度的人,highly cultured British(人家是Irish anyway🤣🤣)最后有个观众问:Ken你回去看那个女孩了吗?

肯叔:你知道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文学好的,一种是数学好的。

她喜欢数学好的,而我的数学很烂(hhhhh笑死)

《贝尔法斯特》短评

For the ones who left

6分钟前
  • 盗米者
  • 推荐

肯尼思布拉纳的罗马综合征

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很差

sincere and deeply moving

12分钟前
  • aicbgyihai
  • 力荐

罗马的拙劣仿品,想炫技想玩艺术想做深沉想抒发乡愁,却忘记电影最根本的讲故事。这好听点叫散文诗,难听点就是流水账,再加上导演的奇怪品味,让所有对白腔调都好像在演舞台剧一样,妈妈咪呀,今天开始我正式加入KB抵抗组织。

17分钟前
  • 糖长老
  • 较差

致那些留下的人与离开的人。逝去的人们或许失去色彩,但记忆不会。

20分钟前
  • ignitelalaland
  • 还行

喜欢看作者回忆录式电影……

25分钟前
  • 云霄飞车手
  • 推荐

不是添加了黑白滤镜就是有年代的感觉,至少我看着这街道和布景实在太出戏了。

26分钟前
  • 我是你的二锅头
  • 较差

1.开始bgm的使用加上《请回答1988》式的开场方式很容易把人拉进故事里,但后来由于演员的台词密度和过少的信息量让人又很容易跳脱出那个情境。2观影过程中.会让人想起一些电影《天堂电影院》《阳关灿烂的日子》《城南旧事》比这个要有趣的多。3.现在电影流行黑白了吗?4.多南演这种正经的戏还挺有魅力的。评分:7.0/10。

31分钟前
  • 一杯柠檬茶
  • 还行

朱迪单奇依然惊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叫故乡的城,对阿方索.卡隆来说是罗马,对肯尼思.布拉纳来说就是这部电影。

34分钟前
  • ReadKwan
  • 推荐

用糖霜和技巧把时代和童年回忆包裹了一层又一层,导致整部片显得花里胡哨的糖水娱乐片(多南有唱歌♥

3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很喜欢 虽然很多人拿来与罗马比较,但私人认为比罗马更有共鸣更易代入。尤其中国也有那么多离开家乡的人。里面的妙笔太多了 帮外孙出主意作弊的爷爷 画丝袜的奶奶 抢加酶洗衣粉的孩子,为了和心爱女孩坐一排而拼命读书的小男主,拉帮结派的小太妹……家乡的符号不就是由这些元素和妙笔组成的吗?

40分钟前
  • 爱漂流的土豆
  • 推荐

平坦的黑白画面,庄重的构图,摄影已经饱含深情。疫情给Branagh一次将心比心的机会,但他骨子里依然是个showman,做不到/不习惯纯粹的内省,所以还离Terence Davies有很大差距。差快20岁又如何,Dench阿姨就不能搞姐弟恋么…… 3.5/5

45分钟前
  • Nightwing
  • 推荐

2.5星。也许导演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展现宏大的社会、政治或宗教议题,只不过想透过还原私人的回忆,向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普通民众致敬。然而,用梦幻的回忆替换真实的历史,用温馨的口吻回避残酷的人性,是否让不熟悉那个年代的观众产生误会?建立在这虚假布景里的故事,透露出塑料般的历史感,伴随着Van Morrison的怀旧金曲,这种虚无的历史感更让人觉得不适。

47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就是我知道我在看电影,但剧情一直提醒我:我在看电影。很少能看到能和内娱媲美的演技和剧情了。

51分钟前
  • 费尔巴哈的寂寞
  • 较差

画面、剧情和音乐三足鼎立的经典案例,三者谁也不服谁,各玩各的。画面借鉴《罗马》,用黑白影像展露自传体故事,抛弃色彩强调光影。而剧情却是十足的现代人喜闻乐见的现代故事,在剧情方面没有任何升华点,全程都在营造幽默感,用尽全力铺垫的忧伤和悲痛终于在戏谑与欢快的配乐中化为泡影。音乐总是如歌剧中那么一鸣惊人,但是电影中显得那么喧宾夺主,每每想要引导观众情绪,却搞的要把好不容易产生情感的观众通通拉出戏。肯尼思布拉纳在导演这方面就像个孩子,想要凭着孩童的天真与单纯博取观众的好感。

53分钟前
  • 绯红少年
  • 较差

2.5 戏剧腔和黑白怀旧影像异常割裂,而人物关系的驱动力始终没有成立。一群人就像站在临时搭的景里,聒噪地念着不知道在干嘛、没有前后文联系的台词。相比之下,就不说别的,连张大磊的《八月》都赢麻几倍了==

56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最佳剧本体现在哪啊???

58分钟前
  • 熊不理
  • 较差

有点罗马那意思,黑白怀旧画面,儿童视角里的家庭记忆与动荡年代,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北爱尔兰新教家庭被天主教徒冲击,在外务工的父亲想移民而母亲不愿离开家乡,巷子里充满乐观精神和烟火气。小男主对电影情有独钟,只有电影和戏剧是彩色画面,果不其然又是导演童年自传。能感受到这类私人童年记忆电影的用情至深,但能获得多少共情不一定

5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3.0。

60分钟前
  • 咋咋咋
  • 还行

笑、泪、爱、离别都揉进了琐事里,这是布拉纳童年的创伤、是他写给故乡和亲人的情书,也是他在这个分裂混乱冷漠的世界里,送给观众的礼物。#爷爷和奶奶演得未免也太好了。#口音真的有点难懂,打算做个中文字幕

1小时前
  • 诸葛福媛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