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小小地剽窃了别人的。
年轻的che还是一个穿白衬衣,有着羞涩的笑的人。
他和好朋友在餐厅里评论对面喝着咖啡,看报,打瞌睡的老头。
朋友说:你要的是那种毫无波澜的生活吗?
che摇了摇头。
于是,背了行李,上了摩托车,踏上了环绕拉美的motorcycle之行(或者说还有卡车、轮船或者船伐)。
想起我的阳朔之旅,虽然毫不具备可比性。
这是我满二十岁最值得一提的事情。
就好像挣脱既定命运的一次努力。
某一天我也能拍成如此的记录片,不错过任何一细节。
拉美很美。
宽阔的荒原、山丘、田地,给了che无尽的理想的空间。
他碰到了一对矿工夫妇。
共产党的。
在理想中徘徊,坚韧,生存。
固执的che。
女朋友的15dollar不肯花,却连同毛毯一起给了他们。
后来,他留了胡子。
再后来,他的眼,越来越像我们所知道的che的眼。
如果说矿工夫妇是che的启蒙的话,麻风村的生活无疑就是一个具有非同意义的转折。
最难忘,che在24岁生日这一天,的游泳。
河的两岸把生病与健康分离开,黑夜下的灯光闪闪,che脱了衣服游向了另一端。
一个有严重气喘的理想的人,大口喘着气,在河的上面与下面,一浮一沉,一张一合……在他浮出水面,众人聚首的镜头,是一种自由、平等、理想,是他渴望的美洲联合。
“早在很多年之前,我就发现我已失去了理想,在现实的空气里愤怒而又颓废。
然后在漫长的成长岁月我的所有锐气被蹉跎得消失跆尽,然后慢慢在低潮中苦闷挣扎。
”che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嫉妒。
太多的不公不义,我一直只能愤怒。
从来没有为我的理想做什么。
然后,就再也想不起我有什么理想了。
“这故事没有英雄事迹。
它说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上路的一段日子。
”这是我极喜欢的里面的一句旁白。
这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che。
而不是海报上、或者T恤上那个LOGO。
若是我们的领袖毛主席,能否也拍出这样的人性的而不是神般的片?
接着就是几幅沿途的拉美人民的图像,黑白的,伴着拉美的《春光乍泄》里一般的旋律……最后,打出关于che的字幕。
飞机飞远,原地剩下一个花白头发的同伴。
理想,伴着che,一去不复返。
重复的,听着里面的歌,或者说是旋律。
一遍一遍。
最后,一句话结尾——不喂养灵魂,怎能喂养身体?
纪念赤贫的需要救济的这几天。
和这部电影。
当Ernesto和Alberto坐在摇摇晃晃的旧摩托车上绝尘而去,开始了八千多英里横跨南美的旅程时,著名的"Che"还只是个叫Ernesto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这部一半传记一半传说的电影跟他的名声一样,唯美得让人叹息,但还缺了点儿什么。
这个故事里的Ernesto比同行的Alberto更坚持原则也更顽固些,大概是典型的年轻革命者形象,越到后来走过南美诸国的美好河山,看到人民的苦难越多,嘴角上就越满是悲悯的神气。
我暗地里认为这种悲悯同情很要不得,革命者如果不能踏踏实实为人民干点儿实事,就最好不要因为自己是救护人民的神,就为了各种主义钻牛角尖,而忘记了普通人民只想要不能用“主义”解决的平静生活。
当然这场电影浪漫得要死,绝口不提政治和残酷现实,旅程开始时开阔的视野能让每个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迅速膨胀,然后镜头一路穿过气势逼人的秘鲁群山,亚马逊的滔滔河水,谁不想死在这片土地上?!
载着两个年轻人的雄心和梦想的摩托车其实半路上就彻底坏掉了,Ernesto的梦想却越来越崇高,后来在他的生日晚会上,一出口就是“革命”语惊四座,电影里的叙述稍后随旅途结束,Che自己的革命道路在这里才刚刚开始。
之后他放弃了医学工作,援助古巴总统上台,又四处领导人民起义,时当壮年就被美国当局杀害,成为了世界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倒是没有半点革命意识的Alberto,开了一家医学院,如今还在写书怀念早逝的旧友。
怎么样才算是更有意义的行动,恐怕连历史都不能作公正决断。
这是一个英雄切。
格瓦拉的故事或许又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两个青年的摩托旅行,穿行美洲山河,很浪漫迷人的故事。
广袤的天地自由的撞击他的心,更大的撞击是这个周身理想主义的男人遇到的让他痛心无力的将死老人,不了了之的爱情,逃亡的共产主义者,麻风病人,修女,护士,医生……“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还有濒临死亡的恐惧。
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巨大的不可知当中。
”“和他们的相遇使我对这个世界又了更深刻的认识,忽然间对这个世界陌生起来”于是现实世界的冲突在这个青年的脑中突兀起来,困惑,生命,愤怒,理想,革命,人生,使命,尊重在路上,一个热血的医学研究生成长为一个眼神坚定的为理想前进的青年。
”这不是一个动人的传说,而是两个年轻人生命中的一段真实的经历,为了同样的渴望和梦想而奋勇前行。
我们的眼光是不是太狭隘了?
太片面了?
太激进了?
我们的结论太唐突了?
或许……这次漫游美洲改变了我。
我……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我。
至少,我改变了很多”如果有人问我目前的理想是什么:旅行走走看看.看完电影这个理想马上更加壮大起来。
一部烂电影和伟大的电影区别就在于给人的感动和思考,也许这样的界定很自我。
拍电影为了什么看电影为了什么,大部分时候是娱乐大众消遣自己?
电影仅仅是电影吗,仅仅是提供一顿畅笑一滴眼泪一份快乐或是一场感观刺激的工具吗?
我想是的,真的是这样,蔡明亮说我们好像都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我们能够看到现实生活中的星星和月亮,为什么还要去看电影里的星星和月亮?!!
我拍电影的目的只是在提醒大家包括自己,一个敏感度,一个对生活的敏感度。
看到这句话我是顿在椅子上巨大的困惑卷来,之后就有一种迎风涤荡清洗的畅快感。
电影是一个工具,而这之后的自己,生活中的电影生活中的自己,得到了什么才是最鲜活的影像。
(工具这个词似乎不恰当,太冰冷工业模式化产物的感觉,我自己也是反感的,词穷的关系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进行一个静态的描述,大家理解就好哦)这部最后一个个人舞的黑白剪影和民族乐器低宛厚实的配乐让人有一种平静的延伸人到底应该怎么活,现在的人生到底是不是我要的人生。
我的人生为什么做那样的选择,怎样的人生是我值得活的?
脑中无时无刻不有疑问,然后急躁的寻找答案。
我该怎么选择?
没有一事一物如我一般空虚贫乏,而我却操心全宇宙,我是无知的探索者(然而又探索什么能探索什么?
)是无司法权的法官去判断一切,总之我是闹剧的滑稽演员。
这样的状态让我不安惶恐。。。。。。
不能说电影或者这部解释了什么,但确实能开朗起来。
其实没有答案,人生的事本来就没有答案,人生不需要固有意义上的完整,而心存疑惑非但不是恐慌而更是好事,提醒自己对这个被麻木认同的世界还能有双冷静的眼而对自己有颗跳动的心。
http://bulaoge.com/user.blg?dmn=joydivision&cid=11576
我们已经死了吗?
就像片中那条没有尽头的路已经耗尽我们的精力了吗?
电影的镜头是不安分的,就像格瓦拉的一生。
我看到拉美人的欢乐,就像拉丁美洲的音乐,用欢乐的歌声吟唱悲伤。
或许是我的错觉,或许我被欺骗,或许,悲伤被掩饰起来。
透明的画面,透明的音乐,透明的格瓦拉。
一个纯洁的,善良的并且具有巨大的同情心的人。
他决不是一个叛逆的人。
他只是想把他的同情心付诸行动,他是为了人民而不是自己,这才是格瓦拉伟大的地方。
想想现在我们所谓的叛逆青年,是什么呢?
只是毫无理由地反社会,如果说有什么理由,那理由也只是为了自己。
说他是堂•吉诃德,我想,每个时代都需要这种人,作为我们时代的英雄,作为我们时代精神上崇拜的对象。
看看我们自己吧,胆小如鼠而又像一潭浑浊的死水。
然后格瓦拉只变成墙上的一幅标志,成为我们的遮羞布。
在美好的镜头里面,让我几乎遗忘了穿透格瓦拉的痛苦,或许,镜头太美好了,或许导演也忽略了格瓦拉所看到的痛苦,影片里零星穿插了一些农民对痛苦无关痛痒的叙说,也穿插了一些左派人士所遭受的迫害,以及极少篇幅描绘了矿工的悲惨。
让影片缺乏了所包含的苦难的巨大张力,我看到,格瓦拉的转变是勉强的,至少,是不充分的。
电影没有穿透痛苦的核。
影片结尾是一幅幅固定的黑白人物镜头,像一幅幅人物的纪念肖像,很生动,就像纪念那些我们只能凭吊的过去。
写完以上这些话,我感觉有点矫情,格瓦拉真正在我心中伟大,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并且用生命实现这些理想。
我有很多理想,可惜,在我脑海里仅仅都昙花一现,我甚至连把它们付诸行动的想法都没有,所以,我敬仰格瓦拉,我现在已经可以预计到,我死的那一天,一定充满后悔。
因为蔡康永的演讲,才看得这部电影。
一听到是关于旅行的,就欣喜的不得了,想当初才学校看凯鲁雅克的《在路上》就心潮澎湃了好一阵,看完以后绕着学校的泮湖沉思了好几圈,看微风阵阵,天色阴沉,富有肉感的女同学晃荡的运动的胸脯跑过去,觑两眼也便红尘滚滚。
就是这种感觉,背着个破包、帐篷、傻瓜相机就可以离开了。
目的地——很远,怎么走——路上再说,前方呢——困难和美女,就是这种感觉,想起来实在是让人舒服到心里……这两个人就这样骑着一辆破摩托上路了,而其中一个人就叫做 切格瓦拉。
从布宜诺斯艾里斯,浪漫主义之旅开始了。
南美洲,这样一个神奇的土地,在我的想象里就是聂鲁达和穿着少而热辣的少女的舞蹈。
在这片土地上驰骋,你可以看到大海、荒漠和雨林,就像电影里一样美丽与粗犷,除了城市,看到的更多是无人的风景,还有风景里嘟嘟的摩托车和摩托车上大声说话的人。
这样吧的时候,应该有音乐,我的脑子里想起了两首歌,都是源于电影,一部《春光乍泄》,一部《顽主》。
写着写着,就会情不自禁意淫上自己的感觉,旅行亦或出走就是这样,归来的人忘乎所以的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听者早已神游。
我总是这样的笃定,每一次的出走都会给自己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大多来自于旅行中颠簸独处奔向下一站的途中。
这一站过去了,半道上的我们会想些什么。
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同样在那个半道的夜晚,篝火旁的交谈,电影中点一下就过去了,但切格瓦拉的在那个风呼呼而过的荒漠的夜晚却改变了。
浪漫主义里流淌进现实与革命的血液伴随着这条路越来越走向深处,。
荒漠路上稀稀落落出现的每一个人的境遇都让他的内心一次次冲撞。
于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内心翻动的情感让他在改变自己之前怀有的是一种改变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冲动,这种冲动在他看到那封信时就更没有什么顾忌了,这就是共产主义理想萌芽的开始,带着由荷尔蒙涌动起的不切实际的蓝图无畏的奋进,从而激起更多的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曾经的不切实际也就切实际了,曾经的不可能也就可能的多了。
我觉得这就是共产党人原始而伟大的地方。
所以啊,革命时期,这些人聚在一起燃烧的理想让我们高山仰止,不革命了,太平了,这些人再聚在一起只能打麻将了。
切格瓦拉内心革命情怀被点燃了,在麻风病村的那一段时间更是这样。
看到的隔离与歧视让他那种寻求公正平等的理想到达了高峰。
当他跳入水中横穿亚马逊河游到对岸时就是他开始行动的决心与象征,既然选择了远方,也便风雨兼程……所以我相信每一次的旅程都会有所改变,不管去哪儿,有谁陪伴你,遇见了谁,沿途的风景如何,只要有稍作停留时的思考也就足够了。
想想自己几个月前在西部的大山里,看着那些孩子和村落,也曾燃起改变世界的幻想。
切格瓦拉那时的革命冲动到现在仍有残留,因为世界仍有太多的不公,仍有太多的不自由,太多不平等。
回时的火车上,仍有太多的人横卧在车厢的过道上拥挤着辗转反侧,这些归家的人,他们疲惫的身心多于对家的思念……这些在路上的事情,即使如匆匆的过客,路人甲路人乙,也让人突然心潮涌动。
改变世界,我们能改变他们吗?
无从下手,若是半个世纪前,我们拿起武器,抛家弃子,落草为寇,大叫一声:“为了理想,老子干死你!
“而如今呢?
社会把我们教育成乌龟,不仅得缩进去,而且头还不能硬。
被弄的晕头转向的我们偶尔被什么傻B荷尔蒙鼓舞了一下也只能与杜康为伴。
后来我们知道了,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反而奇怪的是,在试着改变世界的路途当中,我们都改变了自己……PS:而时常在路上,是为了找到曾经的自己……2011/1/20夜
50年前,智利小城的美丽姑娘在于格瓦拉挑侃时说“你们阿根廷人总是‘切、切’的”,那时候,他们都是悠闲的青年。
后来,世界上各个角落都有人总是“切、切“的,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
20世纪伟大的革命家,最著名的偶像人物之一,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德拉塞尔纳是理想主义最合适不过的象征。
切一生中游走于丛林、山地、湖泊,在城市、乡村追寻理想,在古巴获得荣誉,在刚果品味挫折,在玻利维亚重归寂寥。
上世纪50年代初,切与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共同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段旅程,这是一段充满艰险,又令他收获良多的经历。
《摩托日记》是根据笔耕不辍的切所著《旅行日记》和埃内斯托的回忆《与切•格瓦拉谈拉丁美洲》拍摄的电影,没有任何改编情节,完整真实地再现了两位青年自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加拉加斯的一万多公里行程。
这段漫长的旅程中,他们途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走过山地、草原、沙漠、海滩、雨林。
陪伴两位年轻人的,是一台绰号“大力一号”的越野摩托车。
不过,《摩托日记》的后半段不再有摩托的故事,“大力一号”在洛斯安吉利斯终于抛锚。
但是,后面数千公里步行的旅程,依旧看得到摩托精神:那是一种以冒险为乐,以遭遇为收获,以路人为亲友的美好图景。
旅途中,机智幽默的埃内斯托和认真直率的切成为了好搭档、好朋友。
他们在玩笑间度过了种种苦难,一起品味普通民众的生活,观察他们的艰辛;一起行医行善,实现理想。
埃内斯托给切大哥般的关怀,在切哮喘病发作时细心照料;切则以言行感动埃内斯托,使他完全理解了切为劳苦大众投入全部精神乃至生命的伟大理想。
这部电影不只是英雄格瓦拉的青年传记,更是一对儿亲密好友的情谊见证。
影片中浓郁真实的南美风情令我目不暇接,安第斯山、瓦尔帕莱索的海港、库斯科古都和马丘比丘石城展现了南美迷人的自然和人文风光。
在旅途中,仿佛大群的牛羊才是主角,显示了南美大陆的丰饶。
而每个城市都可以见到的女郎,听到的拉丁音乐,看到的热辣舞蹈,都让我更加期待有朝一日能够亲自去感受美洲风情。
与美丽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相对的,是南美贫苦人民低下的生活水平。
他们失去健康,被霸占土地,失去谋生机会,更奢谈尊严和社会地位。
切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为普通人民的革命而努力,像他在圣帕鲁麻风病医疗村自己的生日会上宣告的那样:为统一美洲的奋斗。
一路上,切多次拒绝了埃内斯托的要求,即使在自己哮喘病发作最严重的时候,也不愿意挪用女友契契卡托他买游泳衣的十五美元。
他却悄无声息地在丘奇卡马塔矿山把这笔钱给了被追杀的共产党员夫妇,贴补他们在矿山的劳苦生活。
切同情并深深地爱着受伤害的贫苦人民,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亲人。
在洛斯安吉利斯,他为修理工的老母亲看病,虽然无能为力,还是留下了些药,争取减缓老妇人的痛苦;在库斯科和安第斯山麓,他了解印地安原住民失去土地,受着压迫,鼓励他们联合起来进行抵抗;在圣帕鲁,他打破常规,坚决大胆地与土著麻风病人一起生活,关爱他们,支持他们,并为他们组织足球比赛,为他们带来快乐。
年轻的切在旅途中不断地解释自己,寻找作为一个有热血的年轻人应该有的生活方式。
他智慧:在身无分文时,可以通过报社以旅游访问者的身份宣传自己,获得别人的帮助;他直率:面对热忱帮助自己的麻风病医生,他坦陈医生应该把精力都放在医疗研究上,而不是用陈词滥调拼凑小说。
面对女友契契卡的竭力挽留,切还是坚持踏上漫长旅途。
在瓦尔帕莱索收到令人伤心的分手信件,他反而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切不会跳舞,但他懂诗,伟大的诗人加西亚•洛尔卡和巴勃罗•聂鲁达给了他精神养料。
切的热情都发自内心,当他为对人们真正有益的事情感到欢乐时,他也会笑着扭上几扭,即便大家还是不禁因他糟糕的舞姿而大笑不已。
在圣帕鲁,切在离开之前的一天,也是麻风病治疗村同事们为自己举行的生日会后,不顾一切地游过湍流的河,与对岸的病人们在一起:他从来不喜欢任何使人们不平等的方式,包括这种“隔离”。
因这样一部完全真实的旅行记录而感悟什么向伟大的切学习之类,未免太过夸张。
影片中迷人的景色正是提醒了观众,最该有的感悟就存在于我们每日的生活中间,只是我们未曾专心去体会。
我也成了一个旅行者,跟随切和埃内斯托走过万里行程,结实了那么多淳朴善良的人。
理想主义不在远方,就在面前。
非常规影评,以图文抓取形式再现游记,致敬“大无畏”冒险家、旅行者图文零碎可食用,并无透露相关具体情节不影响影片整体观感这不是一个英勇壮举,而是两个生命并肩同行了一段旅途,为了同样的渴望和梦想我们的眼光是不是太狭隘了,太片面了,太草率了?
我们的结论太刻板了,也许吧,,,我们这次的漫游美洲之路,带给我的改变,超出想象我以不再是我,至少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计划:四个月内旅行八千公里方式:顺其自然目标:探索一个只曾在书本认识的大洲设备:“大无畏”一辆破旧还漏油的诺顿500领航员:格兰纳多,一个略胖的,29岁的生物学家,自称“流浪科学家”,梦想在30岁生日时完成这个旅程副领航员:格瓦拉-福瑟,23岁,医学博士研究生,麻风病研究生,偶尔有点哮喘线路: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塔哥尼亚-智利-沿印第安山脉北麓-马丘比丘-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巴鲁-麻风病之家-委内瑞拉瓜希拉半岛(拉丁美洲最北端)两人共同点:不安于室,热情激昂,以及对宽广大路的热爱启程日期:1952年1月4号
流浪科学家、诺顿500
线路图
福瑟(麻风病专家)布宜诺斯艾利斯已被我们抛在后方随之远去的还有可怜的生活,无聊的功课论文和医科考试在我们面前的是整个拉丁美洲,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相信大“大无畏”我们像亡命徒似的,到哪儿都受到瞩目很高兴我们已经把文明甩下,现在更亲近大地了 1952年1月4号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在船上我听到赤足拍水的声音,也能预见那些因饥饿而黯淡的面容我心如钟摆,往返于她和街道之间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我离开她的双目与臂弯使她泪水朦胧,雨水遮掩她的痛苦 1952年1月20日米拉马尔阿根廷
虽然我们身体都还挺壮实,但大无畏早名不符实了 1952年1月29日 伊拉石 阿根廷
钱和粮食都不够了,我们尽量到免费的地方吃住幸亏我们有秘密武器,流浪科学家的吹牛绝技 1952年1月3日 圣马丁德洛斯安第斯 阿根廷
越过了国境的时候我们到底把什么留在了身后每刻都像一分为二忧郁被遗忘在身后的土地在新的土地上我充满了激情等到我们老了不再喜欢旅行了我们就回来,在这个湖边设个门诊部不管谁来我们都给他治病 1952年2月15日 弗雷亚斯湖 阿根廷
你说,我们会像两个征服者一样进入智利的而不是两个臭要饭的 1952年2月18日 特木科 智利
我知道我没有能力帮助这个可怜的女人这个老妇人一个月前还在当女侍东奔西跑像我一样,尽力活得体面些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还有濒临死亡的空虚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 围绕在我们四周浩瀚的奥秘中 1952年2月26日 洛斯安赫莱斯 智利
环绕你的无尽延伸的是你情人般的海洋 1952年3月7 瓦尔帕莱索 智利
他们的眼神充满了灰暗和忧愁他们说很多同志都神秘的消失了很有可能被人丢到大海里去了这是我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 在这个夜晚,我也觉得无比接近这捉摸不透的人类 1952年3月111日 阿塔卡马沙漠 智利
当我们离开丘基卡马塔时,我感到世界都变了或者是我们自己变了越是深入到安第斯山中我们见到的原住民也就越多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却无家可归 1952年3月15 丘基卡马塔矿山 智利
我们终于走到了美洲的心脏库斯科在这个城市里我们遇到了唐耐斯特一个老灵魂,成了我们的官方向导 1952年4月2日 库斯科 智利
印加人在天文学、脑外科、天文学等等都有研究但西班牙侵略者却有火药如果历史改变,美洲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何我竟然对一个不曾见识过的世界如此怀念为何一个曾经拥有这番风景的文明被毁掉后,却建立起了这些东西 1952年4月25日 马丘比丘 智利
马丘比丘
利马在利马最好的事就是遇到了拜斯瑟医生,他是秘鲁麻风病项目负责人格拉纳多在启程之前就联系过他他招待了我们,给我们钱、衣物和好建议他分享了马里亚特吉的《凯撒大帝》书中谈论了拉美原住民和农民革命的可能性原住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这个革命不应该效仿别人应该是开放性土生土长的我们人数极少所以难以分裂一切都是我们团结一致,不会使我们分崩离析 1952年5月12日 利马 秘鲁
拜斯瑟医生在吉亚医院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床位实习患病初期的患者会在这里得到治疗最严重的的患者会被送到亚马逊的圣巴布鲁麻风病中心之后我们乘坐塞内帕号前往圣巴布鲁五天后抵达 1952年5月29日 普兰尔帕 秘鲁
看到这条河了吗?
它将疾病与健康隔离开来虽然我们如此的微不足道无法为崇高的使命代言为了摆脱狭隘的地方排外主义我们为秘鲁干杯 1952年6月8日-14日 圣巴布鲁 秘鲁
24岁的生日礼物,“曼波探戈”再见了所有爱的人 1952年6月22日 莱蒂西亚 哥伦比亚
经历了所有在路上的时光一些事情发生了一些要让我思考很久很久的事情世间存在那么多的不公... 1952年7月26日 加拉加斯 委内瑞拉
结束有彩蛋最后希望每个人在人生的旅程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存在的意义2020年11月22日 花鸟岛
(一)猩红色的背景,大红色的背景,耀眼的亮红色的背景,一个大胡子戴贝雷帽的男人眼光上挑——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幅肖像。
它被无数次印在T恤衫上,挂在同性恋酒吧的墙上,刺在瘾君子和恶棍的胳臂上。
多年来,这幅肖像被膜拜、固化成诸多人们渴望的图腾——大学生的理想,小布尔乔亚的浪漫情怀,朋克的自由与叛逆,被压迫者的领导人,左派愤青的精神领袖,很可能,还要加上恐怖分子的效仿楷模……以及,多年淡忘之后,当下中国的一个强烈的商业消费符号。
呵呵,切·格瓦拉。
据说,格瓦拉的眼睛呈现迷人的蓝色,但这幅肖像往往是色调分离后的印刷品,单一黑色的凸出使他的眼神部分变得抽象空洞。
在全世界消费格瓦拉,恶搞格瓦拉几十之后,谁又能还原那一片澄澈的蓝色呢?
(二)片名《摩托车日记》不很贴切,因为后半部影片中车完全消失了。
在前半部摩托车承载的是飞扬的青春、幻想和自由自在,浪漫得一塌糊涂,但隐隐约约格瓦拉说了一句“我觉得走着旅行可以结识更多的人”。
象是在印证这句话的正确性,老爷车终于抛锚了,剩下的旅程是徒步、搭车加上亚马逊河的木筏漂流。
于是影片一下从天上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不再有浪漫,不再有飞扬的青春。
两个人不断接触社会底层和原住民,接触真实的50年代初的南美洲。
原来,这里有的是贫穷和压迫,饥饿和死亡,人民的流离失所以及麻风病的地狱般的折磨。
同时,在雄伟的古印加帝国的遗址上,野蛮与文明谁战胜了谁、殖民主义和社会繁荣如何评价的思考也在继续。
在船上,当格的同伴用赌来的钱与妓女鬼混时,他却不由自主地注视着拖船上那些奄奄一息的饿殍。
我想,圣人从来就是圣人,和我们一般老百姓就是不同,想的内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
另外一处圣人与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在悲天悯人以外,注定是孤独的,最终要一个人向黑暗中走去。
当格瓦拉在生日之夜毅然向对岸麻风病人的聚居地游过去时,绝没有人和他一起游,虽然影片结尾格瓦拉对朋友说,对旅途中的见闻要做长时间地思考,但我想,在那个漆黑的生日之夜,在他横渡亚马逊成功的那一刻,格瓦拉已经完成了人生选择,完成了自我的解放,正象佛家讲的“波罗密多”,格瓦拉的彼岸,格瓦拉的选择,不是黑暗,而是永生。
(三)有一个情节是他们旅途中遇到一对失业的矿工夫妇,他们是共产党,同志都被政府杀害,在篝火旁他们问格瓦拉,你们也是象我们一样找工作吗?
格瓦拉说,不,我们不找工作。
那对夫妇奇怪地问,那你们为什么旅行?
格瓦拉与同伴一时面面相觑,难以回答。
不知何故,在那一瞬间,我感觉那对夫妇的问题好象也是在问我,问每一个观影者。
在印加遗迹上,格瓦拉的同伴说要娶一名当地土著妇女,之后在此成立土著人的党并争取他们的权利。
格瓦拉靠在石头堆上正在写日记或给母亲写信,他抬起头来说“不流血的斗争?
这是不可能的”(四)在某个闷热的北京之夜我看完了这部《摩托车日记》,甚至一时间很难把银幕上的帅哥儿和那个大胡子戴贝雷帽的硬汉联系起来。
感谢日益丰富的D版市场,使我们有暂时在艺术上脱离好莱坞趣味,在思想上远离美国生活方式的灌输的可能性。
好象,在这暂时之中,在这一瞬间,看到了一点点,那片澄澈的蓝色。
2006.06.05.世界环境日
片子是青春激扬下的公路片外壳穿插着大量让人无法呼吸的美景,静止的动荡的,以及透过年轻的切眼中看出来的贫穷落后的南美三国生活状况。
那些民众的眼神真实地象刀子插进心里。
世界先是改变了你,然后你去改变世界。
我承认我实在太容易被优雅的煽情方式感动,这注定了我永远无法理智地看待问题。
当旅行逐渐从开阔壮丽的风景深入到让人困窘的现状时,我认同了逐渐改变的切,认同了这个完全不同于真实中的有着那么一双匪气凛然的眼睛的切。
银幕上的盖尔(Gael García Bernal ),笑起来有一颗本来隐在唇中的小虎牙,78年的他简直青春无敌美貌无双。
身材略单薄了一些,但在50年代复古装束中显得是那么的得体和雅痞。
他那略带忧郁的和陷入沉思中就深邃起来的眼神,象幽静的湖水,有种摄人心魄的东西存在。
我喜欢这样的切。
他让我从切那脍炙人口的“时髦”形象中抽离出来,所以我真的忘记了那个本尊是如何地曾经提倡过暴力革命,并且以民众的福利应在战斗和鲜血中获得永生为信念。
我只是被Walter Salles的左派式人文关怀打动了。
当切毫不介意那些麻风病人跟他们打成一片的时候,当他不顾哮喘一定要打破那条划分开疾病跟健康的界限而夜游过河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他只有24岁啊。
而我24岁的时候还几乎象个白痴。
因为这种打动,我不得不承认我当时有点泪悬于睫了。
我明知道这就是导演终篇下来藏着的杀手锏回马枪,但仍不得不羞涩且一无反顾地被煽了。
被煽的同时,我又恶心了。
我鄙视自己,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子民,从小到大诸多类似的舍己为人的英雄人物花团锦簇地在意识形态里灿烂着,你还没炼成钢铁般的意志水泥般的心灵啊?
你怎么能屈服在这些似曾相识的表现手法上呢?
你怎么能软弱在这些以自我牺牲来彰显人性的桥段上呢?
于是我找了许多借口。
是因为..........那些壮丽的秀美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风景和人文地理啊。
还有那有着天然乐感频繁摆动的男女臀部,麻风病人树疙瘩一样的手拍出的眩目节奏,老胖子阿耳伪托充满了人性化的小自私小虚伪小欺诈和小软弱,还有片中随时出现的震撼人心堪比精美相册的黑白人物特写长镜头。
当然最最最最最让人赞叹的就是配乐。
出自阿根廷作曲家Gustavo Santaollala之手。
既有公路电影的雄浑壮阔,又有调情时的欢快惆怅,更多的是大篇幅的若即若离即将消失的水面般的绵吟。
擦弦,揉弦,低沉高亢,声音竟和景像一起联手做出了拍者的家国之情,看者的恋恋不舍。
除了吸气,屏息之外,再无别的选择。
回来在官方网站上找到可以听原声配乐的地方,无疑又重温了一遍。
最喜欢的是一个女声唱着的巴沙挪挖式的忧郁“AL OTRO LADO DEL RIO”,好听到直想捂着心口,让里面默默地流着泪。
怎么就可以这么好听呢?
好象前半生那么久的时光就这么一下子在这曲子里流走了。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空气冷得象用冰过的不绣钢凿子刷着牙床。
我问他觉得怎么样?
他只说风景好。
那其他呢?
他冷笑着说:嘿,切不死的话,那现在被拍出来接受赞美的就应该是他的好兄弟伟大的革命战友卡斯特罗。
他的话比那天深夜的空气还他妈冷。
一锤定音地就把我看电影被煽起的激情残余的那点尾巴也全扑灭了。
(后记:今天看完了OLIVE STONE拍的《指挥官》,是他对卡斯特罗的INTERVIEW纪录片,做的很好。
完全有大师风采,黑白景象,发问冷静,桀骜不群,一点都没有在独裁者面前的紧张劲。
卡斯特罗也很有特点,谎话张嘴就来,但这谎话在真相面前是那么地不堪一击,没有人去点破,只是似笑非笑着,看他作秀。
虽然他作秀的时候,让人不得不相信他是绝对真诚并自信的。
他也会玩一些小把戏,譬如在片头例行公事地歌颂了切的伟大,但到片尾快结束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八卦本性发作(啊,原谅一个独裁统治了43年的欧吉桑吧,八卦是人性的根本来者)——他在海明威酒吧(应该是吧)对斯通谈到了世人瞩目的切为什么出走问题。
他的结论是:切同志太没耐心了。
............—_—||||)
摩托车日记当切.格瓦拉背起行囊跳上摩托车的时候,他23岁,而我的23岁又在做什么?
大脑显示一片混沌,我真的也曾拥有过23岁吗?
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一激灵,也许再过十年,我又会忘记现在的33岁。
切.格瓦拉的“切”是他摩托车自助游后自己加上的,而这个“CHE”的头像,在1997年也正是他遇害30周年的时候,被无数热血青年画在T恤上,“切!
切!
切!
”,响彻云霄。
他出生在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美满幸福的中产资产阶级家庭。
1952年,他23岁,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偶尔犯有哮喘,但在父母的庇护下,并不算什么大问题。
在好友艾伯托的怂恿之下,他们准备借助一辆诺顿500摩托车漫游南美,从阿根廷出发,途径智利,秘鲁,哥伦比亚最后到达委内瑞拉,计划用四个月。
出发的那一刻,在他看来,一切都那么美好,很有点大无畏的精神。
这场疯狂的旅途,改变了切,而切的改变却影响了整个世界。
而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段旅程,美丽如画的景色和饥饿的农民,贫穷的矿工,内河船上的妓女,冷漠的中产阶级,遭歧视被隔离的麻疯病人还有奢靡不堪的贵族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这场深邃的发现之旅后,切加入了古巴革命,开创了富有个性的游击战争,革命胜利后,成为第二号领导人,出于对毛的崇拜,切曾两次访问中国,之后出于意识形态的疑问,他继续进入南美丛林从事游击战争事业,39岁时,在美国中情局的插手下,他在玻利维亚被俘,同年遇害。
最震撼一幕出现在切23周岁生日的晚上,他决定横渡隔离麻疯病人的那条河流并最终成功,他被病人搀扶上岸的那一瞬间,忽然想起“约翰.克利斯朵夫”书中的一个片断:圣者克利斯朵夫在逆流中走了整整一夜,左肩上扛着个沉重的孩子。
黎明时,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达了彼岸。
他对孩子说:“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说:“我是将来的日子。
” 是的,从这时起,切就是那个沉重的孩子,他就是南美洲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未来日子。
片名:机车日志(又译:摩托车日记)英文名:The Motorcycle Diaries导演:沃特·塞勒斯 Walter Salles编剧:约瑟·里维拉 Jose Rivera主演:盖尔·加西亚·伯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 罗德里格·戴拉·塞纳 Rodrigo De la Serna 米娅·麦斯特罗 Mía Maestro类型:剧情/历史 分级:R(部分粗口)片长:128 分钟出品:焦点影业 Focus Features首映日期:2004年9月24日(纽约/洛杉矶)退一万步说,如果对切.格瓦拉不感兴趣,那么电影中南美洲美丽风景和奇特风俗也一定会让你觉得大有斩获。
五星。
没啥意思,过分美化,自我感动。明明只是一次旅行
Latin American 意淫
有些人天赋领袖气质,随后他们就带着这种气质为其命运而奋斗,期间虽遭遇种种痛苦,但终究会被载入史册名垂青史。虽然这样说好像再给自己的不成功找借口,但我还是这样认为。足够强大而内驱力、使命感和超凡的勇气,不是人人皆会被恩泽。但无论怎样,旅行总是好的!上路吧!
纪录片?...哦...传记...
仅愛前半段 性格的轉變太硬了 ps撞翻牛做拖拉機那段讓我想起我一個月的搭便车之旅了哈哈哈
看到45分钟受不了了。。。电影讲得什么东西,从超级感兴趣变得超级无聊,不想看把妹情节好吧~_~
生日那晚,站在洪流的这一端,他其实早已下定决心要用自己单薄的躯体去跨越分隔着人民的天堑,莹莹灯火稀疏却足以指明方向。在挥手离别并得以一呼百应时,未来已在那艘Manbotango将驶向的远方。理想主义者便是实践他人愿为而不敢为之人。ps: Educar significa "salir del camino".
当23岁的格瓦拉跨上摩托车,准备开始一趟随性的环南美旅行的时候,心中期待着未知的风景和旅途中的美酒与美女,当结束这段旅程的时候,他的心里装着的,是整个拉美人民。这个世界的的确确是存在所谓的伟大人格的,怀着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舍弃一切优渥条件,以他人的平等与幸福为追求。年轻可真好,人生充满了可能和未知,一个不经意的决定,足以彻底改变自己的一生,并且有勇气,选择那条少有人的路。
“不要问火是否应该燃烧,而要问它是否寒冷黑暗;不要问子弹是否应该上膛,而要问压迫和剥削是否依然存在;不要问明天的世界是否公平,要问今天的世界是否依然不公平”。青年切格瓦拉的南美探险历程与革命觉醒之路。将命运化作一次长途旅行,为理想与信仰奋斗终生。倾听世界拥抱世界进而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世界,理想主义之光永不熄灭。
我会等你, 不过不要让我等到来世看得我睡着了..
两星给海报。无聊。
没感觉。旅行中的事件哪一样让人觉得伟大了?和他后来的作为又有什么联系吗?煽情失败。评分那么高,最多只能说明旅行本身是大家都曾有过的梦。
最典型的伪文艺片
贝纳尔04年一年中同时化身年轻的切格瓦拉和阿莫多瓦《不良教育》里的伊格莱西奥,好牛!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不错的公路片。摄制组在故事主角之一的阿尔贝托·格拉纳多的顾问和帮助下成功还原了半个世纪前切·格瓦拉的南美洲之旅。两个角色一正一谐,严肃的社会观察与喜剧幽默元素无缝衔接,拉美诗歌文学与脏话交织混谈,节奏把控得当。中国引进方数梦官方制作的字幕翻译还算不错,但对部分脏话和涉及到性的台词进行了有意的删减和谐翻译,令人不齿。三星半
题材是很有爱的,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旅行。
我们也许曾拥有如 切 一样的梦想。所不同的是,切 用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梦想点燃,纵使燃做灰烬。而我们则更多的是让它闷在岁月里沤成了一缕青烟。另,在这个只以成败为唯一价值准则的年代,所有的所谓成功人士难以点燃我哪怕一丝的崇敬,但对 切 我依然崇敬如初。
把第一千部电影献给年轻的格瓦拉和他路过的那些公路。画面很美,音乐很美。
…挣扎着看完了。名不符实的公路片,倒不如说是不够格的伪纪录片,很多桥段没有衔接,美洲原住民的问题想讲又没有深入,唯一不错的就是台词了吧。
Ernesto Guevara de la Serna: What do we leave behind when we cross each frontier? Each moment seems split in two; melancholy for what was left behind and the excitement of entering a new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