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初中时候很喜欢打乒乓球, 放学后都要和小伙伴一直打到天黑。
后来被班主任盯上,在旁边默默地观察,然后对我讲:你不要打乒乓球了,你打球的姿势太难看,以后参加不了奥运会。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倒不是伤心我进不了奥运会。
而是很不屑,我打球就是为了参加奥运吗?
是因为我喜欢啊!
打乒乓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快乐啊!
现在工作了,我很喜欢拍照。
更具体,拍娃娃。
建立小小的场景,把娃娃扭成小小故事里的主角。
咔嚓咔嚓。
带着娃娃去旅游,给她们拍下到此一游的游客照。
咔嚓咔嚓。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拍娃娃。
有人在街上看到我以为我是做淘宝卖娃娃的。
有人直接问我是否有商业性目的。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就是因为我喜欢啊!
拍娃让我感觉非常快乐啊!
我不知道做一件事情,为什么一定要有功利性的目的?
如果画家画一幅画就是为了出名和赚钱,如果歌唱家唱一首歌就是为了出名和赚钱,如果作家写一个故事就是为了出名和赚钱...我想你也会同意,他们不会成为“xx家”。
有很多事情,只是因为纯粹的,我喜欢,我想要表达(虽然我不一定清楚我想要表达什么)。
如果都是功利性的,要赢得比赛,要获得多少个赞,要去瑞士,要国家面子好看...那么,对我们没有利益而言的事情,是否都可以不要去做?
若我们在某个领域不是最高能力者,是否都可以退出?
我们做一件事情是否都是为了取悦他人?
谁可以判断你行还是不行?
简单点,纯粹点,生活是自己的,自己若不快乐,赢了比赛又有何用。
电影讲的故事,简直跟我小学有次合唱团比赛一摸一样……某次小学六一儿童节演出,我们老师让四五六年级各出几个人组成了一个合唱团,都是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平时表演机会不多,所以我们都很期待这次演出,每天都会抽出一两节课排练,音乐老师也很认真的指导我们。
一起排练的时候,有些低年级的同学好像总是跟不上伴奏带的节奏,我就特别着急,就使劲儿地唱出声音来,希望他们听到后赶紧唱回来,所以每天下来我嗓子都很累,以至于到比赛前一天,终于哑了……不过勉强能唱,但是演出的兴奋感已经消除了嗓子的疲惫。
到了六一那天,合唱团所有人都穿得整整齐齐,打扮得体,我还偷偷抹了点儿老妈的口红,就连头发也是扎得比以前高。
当天来演出的,不止我们一个小学,好多其他的小学也都来了,所以有很多节目,其中最多的就是合唱,当时我们就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别的合唱团都穿戴得很漂亮,每个人都化了妆,台风也很整齐,而我们只是穿着校服,跟平时并无两样……就这样,大家既紧张又兴奋地上了台,音乐响起,大家露出甜美的笑容,准备开唱。
然而……很不出我意料的事果然还是发生了——有人抢拍!
我当时心里那个着急啊,不由得扯着沙哑的嗓子大声唱着,努力把他们拉回来,整场下来,身心俱疲。
但是除了抢拍,还有更麻烦的事情发生。
演出一下来,我们回到我们的座位区,还没坐下,就听见观众席中不少人窃窃私语我们合唱团假唱!
什么!
“假唱”?!
我当时就怔住了,我才想起刚才合唱时是觉得伴奏带有些不对劲,但是当时只着急抢拍的事没太注意。
等到主持人宣布比赛我们的成绩的时候,大家都很紧张,听到九点几分的时候,合唱团很多人都蛮开心的,因为这个分数在所有节目里也还算不错的了,然而我只感到羞耻和气愤!
为什么,排练了那么久,最后上台演出时,放的却是原声带?!
怪不得那么明显的抢拍最后还给了高分,我再也没有心思待下去了,演出结束后,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继续哑着嗓子唱《快乐的节日》,但是再也不是比赛之前那种心情了,之后再也没跟那个音乐老师打过招呼,还好那是我最后一个儿童节了。
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成人世界里的规则,原来一开始,我们就只是作为那些老师教学成果的产品。
只可惜大家当时没有意识到这点,没有像电影中的小朋友一样默声抗议,我们还是被迫像模像样地“演”完了整场比赛。
我想了很久,我还是无法认同这个短片说的所谓的公平,我觉得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的相对于成熟的概念,我觉得在孩子的世界里不应该过多的去讲公平这个概念,因为公平解释起来更像是成年人世界的东西,它并不纯粹。
对于默唱的孩子来说不让他们发声是不公平的,但是对于那些唱歌的孩子来说这些不发声的孩子也和他们一样去瑞士,这样说来对于唱歌的孩子是不是不公平,这个合唱团为了拿好成绩就让唱歌不行的孩子默唱着对于那些都是真唱良莠不齐的合唱团是不是不公平,你只要选择一个角度都可以说出不公平的对立双方,我觉得这样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像一种狡辩。
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诚实以及勇敢的问题,应该正面直视有些孩子唱歌唱得不行的事实,如果那个老师是让那些唱的不好的孩子单独留下来加强练习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声讨她了。
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我会让那些本来默唱的孩子留下来加强练习,如果还是于事无补,我会让那些唱得不好的孩子不参赛,毕竟参加合唱团可以只是兴趣,但是比赛是有门坎的。
以上。
一部关于孩子的电影 有孩子的可爱纯洁、不求功利 也有孩子的胆怯、自卑、寻常残忍 有的孩子出生时含着玉,美丽率真 有的孩子生来要忍受或值得、或不值的不公 是否打破粉饰的太平,只在乎个人的选择,而打破太平后,又会是回归本真还是遍地狼藉?
发声者是谁,集体到底有无意识,可思考的太多然而除去这些思考,观影过程中,我却想到了小学时候参加的合唱团。
那时候的合唱团完全由老师挑选,一节课下来,班里声音最嘹亮动听的几位同学站在钢琴前。
那时候,七八岁的我们并不懂“身为合唱团一员”的真正意义。
于是,下课后,多事、爱唱歌却五音不全的我走到老师跟前,说:老师,我也想进合唱团。
现在想起这件事竟有些惊讶,小时候的我很内向,这件事怎么也不像我的行事风格。
然而,我记得很清楚,那个叫胖胖的叫做吕梦绮的老师仿佛有让我张口的魔力我便这样光荣的进入了合唱团。
然而我音域的最高点接近低到负值,最低点接近正值,唱个调,音符便分别跑去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姥姥家、爷爷家,一个学期下来,我混在合唱队里,到混的如鱼得水。
虽然我一直都不会唱歌,但认真的态度,在期末考试时,得到了“免考满分”的殊荣。
第二年,免考制度取消了,我们不得不单独站在钢琴前唱歌,我唱完第一遍,吕老师道:注意音准,再来一次。
唱完第二遍:注意音准,回去吧。
后来的合唱训练,我依然安然站在这支精英队伍中,假装摸准了音调这东西,老师也从未揭穿我的表演。
BTW,合唱团大概是一、二年级开办,一直到六年级毕业,我一直都是合唱团成员,老师从未责怪过谁唱的不好听,便“踢出”合唱团,倒是有一个天资很好的男生,不认真训练,被老师骂了大半节课。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代表学校参加过比赛,虽然我会在合唱团里随心情制造不同程度的不和谐音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最优秀的合唱团集体。
这些人这些事已过去十年「板板手指,刚好十年」不在今夜写下,我不会意识到这些看似早已和我无关的人事,早已深深扎根在心底,并会在不经意间蔓出枝丫。
那个我多年没见过的老师叫吕梦绮,她有点胖,也许唱美声的都这样吧,比如帕瓦罗蒂。
还记得她有次教我们手语写她的名字,我虽忘了手指该怎样笔画,但我还记得她,和她的合唱团,以及我作为她的合唱团成员的那些小事。
PS.我的小学已经没有老师同学在那里上课了,全被打乱分去了各个学校,那个小小的操场和不高的教学楼不知道何时会被夷为平地
在短片《校合唱团的秘密》中,导演精心运用多种视听元素,以及贯穿整部电影的平实影像风格,为观众描摹了一场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声音之战,儿童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世俗功利在声音中进行碰撞、对抗,完成了个体权利与平等意识的质朴觉醒,更深层次的或许是导演想借此影射主流社会中的“失语者”,以及他们被强压、被剥夺的生存状况。
凭借着出色的影像风格与深刻的主旨,该片荣获第89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
在这部以合唱团为主体的电影里,音响自然就是影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影片中段,索菲和丽萨戴着耳机听交响曲,此时的索菲早已成为了被老师剥夺歌唱权利的孩童,而此时耳机里气势恢宏的交响曲成了索菲心中的生命之歌。
至此,影片也出现了转折,索菲由原来的“沉默”状态开始走向抗争,而这一切在音响的烘托下,具有了更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外,在影片中,可以窥见导演对音响有另一份解读,在最后的合唱比赛中,孩子们为了报复与抗议老师的不公与压迫,选择默声歌唱,此时无声更胜有声,音响的独特处理将影片推入新的高潮,一个个如索菲一般的孩子在这保持沉默,恰恰象征了更为广阔的失语者的权利与平等意识的觉醒,从而影片也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不单是音响,在色调方面,导演也是将其“平实影像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全片以暖色调定调,需注意的是片中的暖色调却参杂着些许阴暗。
在拍摄人物大多是以测光与逆光为主,人物的侧影占很大比例,在辅以暖光,在视觉上就营造了一种疑虑感,人物的性格里便掺杂了许多虚伪、隐瞒的因素,在这种不确定的氛围下,索菲的活动就显得有些局促和受限,在情感上引起了观众对索菲境地的关注,而逃离、恐惧、躲闪成了索菲的状态,这也是“失语者”惯有的存在形态。
灰暗的天空、逼仄的室内、有限的户外造就了索菲以及其他孩子的活动空间,这些逼仄的环境如同一个密闭的容器,充满了不安全的因素,拥有爆发的可能,而那些被剥夺发声权利的孩子正是这些不稳定的因素。
短片虽不具备长片那样强大的故事容纳能力,但这部电影却真正做到了短小精悍有力,在这部电影中,人物的塑造与活动无疑是成功的一笔。
影片围绕索菲展开,设置了丽萨这个人物作为其好友,并辅以老师作为两人的对立面,矛盾交织,一一展开。
影片采取索菲的视角进行叙事,索菲在电影中是一个闯入者的角色,作为新进入合唱团的角色,她无疑是一个探秘者和揭秘者,完美诠释片名所提及的“秘密”二字,在所知视角内,与观众保持一致,更加吸引观众融入故事,与影片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设置一个与索菲性格截然不同的好闺蜜丽萨,则形成了强烈对比,索菲在被剥夺发声权利后选择沉默与隐忍,而本身极具歌唱天赋的丽萨在得知这类不公平制度后,选择爆发与抗争,如同陈胜吴广的起义“天下云集响应”,于是乎索菲开始了权利觉醒,并且带动了更多的失语者开始反抗与发声,完成了影片的价值立意以及故事高潮。
一部好的电影的主题往往是深刻而多元的,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选取了“校合唱团的秘密”这样一个小切入点,由此发端,讲述的是教育问题,揭示了存在的不公平的“潜规则”,而在这潜规则下,教育的初衷已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化与世俗化。
可导演显然不是全讲教育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即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失语者的存在主义哲学,被禁止发声即让步了人生的权利,成就的是看似和谐的集体之声,殊不知却泯灭了人性,如果这种不公允的制度不断复制延续下去,谁都可能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只有个体意识的觉醒、敢于发声与挑战,才有改变的可能。
但或许是因为篇幅较短以及导演奉行“主题先行”的思想,本片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在叙事上,影片的最后反抗存在铺垫不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导演采取的“隐藏叙事”手法;在人物塑造上,角色的刻画有些单薄,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只是简单的二元对立,缺乏多样化与立体感;在主题上,影片有些过于追求乌托邦的意味,导致缺乏生活逻辑与现实考量。
诚然,有缺陷是在所难免的,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导演是否已经完成了拍摄目的与价值追求,倘若站在更高的立意上来审读这部影片,鉴于它蕴含的社会价值与深刻思想,不妨把它视为一次精彩的尝试与突破。
公平就和阳光一样,在人世间并没有绝对任何的公平,阳光普照大地也有地方照到的多,也地方照到的少。
人生来就是不公平的,有人出生就已经到达终点,有人努力一辈子也走不到终点。
首先,本片的道具运用十分精彩。
影片一开场,索菲亚的母亲在与老校长讲话,校长穿的白大褂,已经暗示这所学校与众不同并且介绍学校校合唱团引出下文。
在每一次训练结束,老师都会给同学们一颗巧克力,这颗巧克力就像是封口费般,让所有同学吞下这个秘密。
还有一幕索菲亚和Lisa交换手上的饰品,暗示他们友谊的开始,也为后面2isa帮助索菲亚打报不平奠定基础,帮助所有默唱的同学,影片也在中间表示出2isa很受同学欢迎,大家争抢坐在她旁边的座位。
里面提到lisa说索菲亚鞋子脏,还有拍出索菲亚家中的环境,更加体现公平并不可以体现在每一个的上。
其次,镜头和构图也加强电影主题的体现。
刚开始索菲亚在门外看合唱一个框架构图,就音示她加入合唱团会有困境,也体现她对校合唱团的渴望。
利用特写镜头拍出每一个唱歌时嘴部动作就很好看出默唱和真正唱出来的人,很好地做出对比,也体现公平。
在家中的时候,对着镜头自己默唱的时候,而她无法正面对抗,只能对着境子在家中进行无声抗议、后面2isa在索非亚家表达自己的标议,得到属于自己的公平。
不禁要质问:源于灵魂的本真的良善难道在一个污浊的物质环境中都沦丧了吗?漠视我看到最可悲与漠视,冰冷,僵硬,令人心寒。
为什么良善要输给诡作.真诚要输给虚伪尔度我诈,勾心斗角。
不禁要质问,这个时代怎么了?影像因然残忍,但确平是振发聩的。
一记响亮而漂亮的耳光扇得好。
有关合唱团的故事向来被影迷观众喜闻乐道,青春流行如《完美音调》, 温暖启蒙如《放牛班的春天》,更有影史经典《音乐之声》将“Do-Re-Mi”、“Edelweiss”等经典旋律奉出,传唱至今。
歌唱似乎是一种连接角色与观众的绝佳传感方式,电影高潮段落总是借助着人物真挚惊艳的歌声直叩人心,完成影片在主题深度上的关键一笔。
而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的匈牙利作品《校合唱团的秘密》,则在电影时长进度条上的黄金时段,伴随着十余处孩子脸庞的特写镜头,用这群孩童三次无声的合唱传达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剖视并倾泄着成人世界中那些看似华丽自成体系却实质虚假荒唐的秘密。
故事背景被设置在20世纪90年代的布达佩斯,剧情主线围绕着转学女生索菲与维拉格小学合唱团之间的际遇展开,经历了初识的吸引、融入的欣喜、被“指导”的懊恼与享受参与的欢愉四个阶段。
索菲初临新学校即被校合唱团天籁般的童声合唱所吸引,出于对唱歌的喜爱,她顺利加入了在匈牙利国内享有盛名的维拉格小学合唱团。
然而在第一天合唱排练结束后,合唱团老师艾利卡的一番独家“指导”却让她心灰意冷,初次加入合唱团的欣喜兴奋瞬间破灭。
原来,为了在十天后的全国小学生合唱大赛中取得头名成绩,赢取赴瑞典参加欧洲小学生合唱决赛的机会,艾利卡要求发挥还不太专业的新手索菲在合唱团中默唱,即只对嘴型不出声。
这样的安排,在艾利卡看来是顾全大局保障发挥的明智抉择,在索菲眼中是即便遗憾但可以屈从的集体要求,似乎在观众看来,暂时牺牲小索菲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歌唱喜好,顺利实现更诱人、更鼓舞人心、更符合集体愿景的合唱比赛目标,这样取舍也是无可厚非的。
故事如果就此再绵延开来,索菲亚随着校合唱团参加了比赛,默唱了整场,赢得了第一,在即将到来的瑞典之行面前,在欢呼雀跃的合唱团同伴与老师面前,“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似乎颇有一种无名小英雄般豪迈中夹杂落寞的意味,仿佛是年级会考排名中资优班里那些因病缺考的学生,享受着复杂而又莫名的成就感。
然而孩子的世界就像流动的泉水,除了叮当作响的歌声与笑声,还有自然而然因缘而生的友情合流。
在索菲的新生活中,机敏敢为、率真仗义,在小伙伴之间人缘颇佳的女孩丽莎成为一抹亮色。
故事副线精炼地描述着索菲与丽莎之间的小姐妹友谊。
索菲第一天上课,在课堂新环境中,老师与同学们的态度都严肃得让她拘谨不安,只有古灵精怪的丽莎引起了她的注意,而丽莎也对索菲的友好注视报之微笑。
课间二人彼此问候相识,投缘于对手环的欣赏与称赞,更巧合的是,丽莎也是校合唱团中的成员。
出于好奇和关心,在索菲被艾利卡老师单独“指导”后,丽莎一直不解并试图去了解,为什么她眼中“最好的老师”会让朋友闷闷不乐。
正是这一份善意的坚持,成为了“校合唱团的秘密”被揭示的最初作用力。
在将近25分钟的短片中,导演于情节发展各处的着墨可谓条理明晰,收放自如。
特别是针对两个小女孩友谊发展过程的简要叙述,通过一个360度全景的跨时间长镜头环顾楼前学生活动,以孩童课间游戏的形式将友情的升温快速流畅地表达出来——丽莎的拍手游戏渐渐换了玩伴,索菲从驻足旁观到享受与丽莎在一起玩耍并露出微笑,这一笔法,将导演Kristóf Deák拍摄短片的匠心与灵气显露无疑。
两个小女孩的友情从无到有甚至到亲密的过程与合唱团的排练进展相映相成,友情的镶嵌与童真的描绘,作为故事进展的主要推动力,使本带有一层哑光的合唱团故事褪去了成年人思行方式的阴沉笼罩,反射出孩童/少年这一群体该有的纯真光芒。
再一次合唱训练时,丽莎站在了索菲身边,通过寻常相处中的观察、问询与共同爱好的挖掘,她渐渐察觉到了事情背后的端倪。
于是,短片所希望抛出的、冲突性最强的那个间隔在成人/孩童之间的道德悖论被淋漓展现——在合唱室里,默唱的秘密被丽莎说穿,她义正言辞地指责老师作假,更瞠目于被这种方式“扼喉”的同伴数量之多;而被指责的艾利卡老师似乎更加处变不惊,对包括丽莎在内的所有学生晓之以利弊,作出了一大段语重心长的天赋论自白与成功学说教。
师生矛盾的风波看似被老师艾利卡的三言两语轻松平息了。
然而如同常言所道,小孩子只看对错真假,成年人只顾利弊好坏,或者说,孩童求真,成人求美,而对“善”的定义,却各自有各自的理解认知。
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观标准相互摩擦碰撞,其实并没有适用于任何语境下的优劣之分,然而却总有强、弱势的话语权之别。
通常情况下成年人严肃的一句“你要听话”便可以说服怀持简单真理的孩子,在羽翼尚未饱满、阅历尚未化作立场的年纪,不懈争执的结果极有可能被掰碎成委屈心酸的眼泪。
但是这一次,校合唱团的孩子们却齐心在最后时刻的登场表演中,用一出默唱的童真恶作剧,找到了自身群体表达诉求的声音,着实挑战了一把师威,并叩击着成人观众们自信到顽固不化的价值视角。
好的真人短片如同一则寓言,相比于情节的波澜起伏,更珍视主题的意味深长。
校合唱团的故事,是孩子授予成人的,关乎教育和友谊、公平与公正、成功与诚信的生动一课。
合唱团的指导老师艾利卡这一人物角色是令人信服的,她有别于传统儿童剧中邪恶到极尽能事的“巫婆”,其形象的塑造、言行的立场更贴近现实生活中成年人的精神形象——思量周全、精于取舍、自说自话、为成大事不拘小节。
而这种在复杂世俗中自然生发建立起的所谓成熟的思维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刻意、过早地传导给孩子却无异于揠苗助长。
艾利卡认为,孩子的先天天赋高低决定了发展的不平等,而她所谓的公平依旧可以通过规则设计来人为地达成,这一观点看似道破了残酷人世的天机,却彻底混淆了公平与公正的界限,将对理想状态的期许粗糙地演化为一种伪善。
正如古话所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真正的公平必然需要以公正的标尺作为基石。
而艾利卡所引以为豪的“任何人都能加入校合唱团”的公平景象,实则是潜藏着剥夺与控制的虚假镜像。
这一番谬论歪理,伴随着校方与家长相互间默认的成功学教育所持有的强大威慑力,以及每一次合唱训练后巧克力与糖果的出勤奖励,所有因素在孩子们面前联合构筑起一道“真理-目标-诱惑”的约束屏障,在现实生活中封堵了大多数孩子们内心真实声音的发声诉求,这是极为可悲的。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短片《校合唱团的秘密》将守护童声的希望寄托于孩童间纯真的友谊,在决赛上集体默唱表演的那一刻,索菲与丽莎坚定地十指相扣,朋友之间与合唱团同伴之间不再瞒隔复杂的秘密,既同时默唱,又在丽莎的领唱下同时发声,在最后一刻孩子们全心全意、真挚圣洁并且宛如天籁般的歌声中,观众们方才感受到久未体会的精神洗礼与观念震颤。
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对台下清一色的成人观众与银幕前的观众而言,《校合唱团的秘密》是一项历时25分钟的心理年龄测试。
其实,价值判断取向游离于成人与孩童两种状态之间,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平凡人的常态。
我们一方面不断被某些社会集体意识那种人为造就的谎言环境所吞噬说服,以大环境所推崇的规则与“真理”含混最本质的对与错、好与坏之判断;而另一方面又会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机警而敏感地反水,怀疑周遭的善恶真假,像少年模样的小王子,一个人安静地呵护并擦拭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朵玫瑰。
后续:第89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校合唱团的秘密》结尾处孩子们的天籁合唱,直扣人心,笔者一度查片尾查匈牙利语都没有查到歌曲出处和资源,现在有好心人在网易上面分享资源,太难得了!
感恩~~聆听请移步→_→《Mindenki校合唱团的秘密 》:https://dou.bz/1E1PzP(来自@网易云音乐)
短评区有位豆友写下了这样的看法:“合唱团老师——给那些有天赋的小朋友争取去瑞典的机会,可以在更大的舞台展现人生精彩;给那些没有天赋的小朋友有机会参与,而不是残忍的直接淘汰。
这是一次重要的比赛,合唱团老师做得很好,比赛之后,没有天赋的小朋友再好好练习,用努力弥补天赋的不足,但至少先把这迫在眉睫的比赛拿下了,有错吗?
”对于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来说,这确实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对此,我不置可否。
刚刚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匈牙利电影《Sing》,拥有了一个并不算复杂的故事结构,大部分观众可能看到一半就只等着看最后孩子们将如何选择了。
其实这样的事在国内也不算少见了,甚至是大到一年一度的盛会——春节联欢晚会,都会为了演出效果要求歌手假唱。
对这样的事,我们似乎也已经见怪不怪了。
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其实,我们没有意识到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抗争意识正在消失。
因此,我更愿将最后孩子们在舞台上无声的抗争视为一次质朴的觉醒。
他们的选择,听从了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那个声音。
从技术上来说,整体算是无功无过。
剧本用几个场景便把女孩之间的友情、女主妹妹对音乐的爱展现了出来,可见其功力。
中段在快板音乐下的长镜头展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小纸条、巧克力这些元素的前后呼应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倒是布达佩斯的复古景致与这群眼神特别干净的小孩子们让整部作品的气质特别舒服,观感也特别加分。
女主角在向闺蜜诉说实情时的眼泪,以及闺蜜怒怼老师时眼神中的坚毅,都特别动人。
不禁再一次感慨国外的小朋友们都太会演戏了。
最后贴一个V电影发布的这部短片的中字在线观看地址吧:http://www.vmovier.com/51200?from=index_new_img那些孩子们都懂的事,希望我们也别忘了。
在最终的比赛演出里,孩子们统一默唱,是我没意料到的结局。
在这一刻,老师终于不再觉得让一些孩子默唱是理所当然甚至宽容无私的事,她终于紧张和慌乱,狼狈离场。
生活没有那么顺心如意,想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加入合唱团,势必就会有水平的层次不齐。
明明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可是老师就是选择了最伤害孩子,最差的一种。
被告知唱歌不够好的时候,孩子还是愿意练习,喜欢唱歌。
可是老师却活生生剥夺了他们歌唱的权力,甚至教会了他们掩盖缺陷。
差距不可避免,但是没有必要因为差距就丢掉所有欢喜。
或许,在每次通知孩子他需要默唱的瞬间,老师都知道这样不对。
可是在大人的世界里,这个瞬间实在太过脆弱和渺小,面对眼前的荣耀和利益,被遗忘得干干净净、轻而易举。
不是大人不分对错,只是当所有的题目都变成填空题的时候,作弊也变得值得冒险。
我们都当过孩子,我们都会分对错,我们也都有对兴趣一往无前的追求。
老天爷不是公平的,但它从来没有剥夺我们做事的权力,我们依旧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
世界是功利的,但只要你愿意,我们依旧可以选择黑白分明地生活,坦坦荡荡、不慌不忙。
2018年3月4日,在万众瞩目和影迷们的期待下,我们迎来了第90届奥斯卡的颁奖典礼,几乎每一个奖项都实至名归,但我唯独关注了最佳真人短片的获奖情况。
今年获得最佳真人短片奖的是克里斯·奥福顿导演的《沉默的孩子》。
去年第89届奥斯卡的获奖真人短片叫《校合唱团的秘密》,两部影片都是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叙事,可见奥斯卡评委会始终关注对儿童的关怀。
今天,我只想说一说去年获奖的《校合唱团的秘密》。
豆瓣评分8.8的匈牙利电影。
影片开始便以悠扬清亮的合唱歌曲进入,儿童们天真的歌声缠绕耳畔,仿佛洁净了心灵。
影片光线呈现柔美的色彩,女主角慢慢地走在悠长的铺着瓷砖的走廊里,她眼神清澈,充满着对合唱团的向往。
接下来是一个“窥视镜头”,女主角充满向往地趴在门缝里偷看合唱团,似乎下一秒她就要成为其中的一员。
当老师和女主角的父母介绍合唱团的时候,也能凸显出合唱团的牛掰,曾经获过各种大奖,从未输给过其他学校,是匈牙利最优秀的合唱团,没有之一。
这更加剧了女孩对合唱团的期盼,但当她加入合唱团的时候,好像和自己想象地不一样……女主角来到课堂上的时候就与大家格格不入,不过她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玩伴Lisa,她们都是合唱团的,Lisa拥有着天籁般的嗓音。
在合唱团排练的时候,老师明显注意到了新来的小朋友,通过老师表情的变化,可以很清晰地传递出老师对女主角索菲的嗓音并不满意。
于是排练结束后,老师单独留下了索菲,其他学生都可以在讲台上领一颗巧克力。
老师看上去非常和蔼知性,但她却对索菲说,你唱歌不够好,所以现在你不能唱,你要哑唱,因为马上要比赛了,你不能拉低整个合唱团的水平。
这个决定对于热爱唱歌、对合唱团充满憧憬的索菲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结果放学回家的时候,好朋友Lisa还不断地夸赞合唱团的老师有多么和善、多么乐于助人,导演的这波讽刺操作简直应该点个赞。
女主角回到家之后苦恼不已,对着镜子练习哑唱。
注意,知识点来了之前有在《蓝宇》那篇影评提到过,“镜子”的意象代表着谎言。
因此,导演通过镜子来拍摄女主角练习哑唱的场景,也正是寓示着这个看起来纯真美好的世界之中仍有谎言的存在,而且这个谎言还要一个孩子来承担。
整个房间的光晕色调也非常独特,阳光透过网状的窗户,在女主角的脸上形成斑驳,也意味着世界的非黑即白。
本应该纯真灿烂的脸上竟然要承受着谎言的折磨,这个孩子,究竟做错了什么?
第二次合唱排练的时候,Lisa注意到了索菲只张嘴但没有唱歌的诡异,于是质问索菲。
索菲刚开始还想逃避这个事实,但Lisa却不依不饶地追问,索菲忍不住痛哭,告诉了Lisa真相。
Lisa非常愤怒,随后她发现像索菲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终于,Lisa爆发了出来,她以不参加合唱团为赌注和老师大吵一架,并且点名指出那些被要求假唱的孩子们。
老师竟然用了另一套歪理来说服她,在成人的世界里只有利益,老师一副替大家考虑的姿态,把集体荣誉说得特别高大上,然而……孩子们的心里是不爽的。
Lisa用自己的方法对老师的无良做出了反抗,在合唱团大赛上,老师在前面指挥,所有的孩子都只张嘴没有唱歌。
这场戏的氛围很尴尬,但却看得异常感动。
当老师被气走的时候,Lisa用天籁般的嗓音开唱,紧接着是所有孩子们的声音,她们唱的很好听,影片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虽然没有给出最终的结果,也许老师是对的,让那些技术不娴熟的孩子们滥竽充数,能保证最大的利益,还能让那些孩子们跟着一起去旅游。
很多观众表示听完了老师的话简直要被洗脑,其实想想,站在老师的角度也没有错,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参与和鼓励也许更加重要。
你可以放弃我,但我不能放弃自己。
影片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展开了一场儿童与成人游戏之间的对抗,社会规则一直都是成人制定的,但这部影片却用孩子的方式打破了这个规则。
近几年的电影始终在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因为儿童始终是弱者,始终无法与成人产生一个平衡。
去年出事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轰动全国,但直到现在,儿童霸凌与性侵事件也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解决,甚至等风头一过,又会有大批的儿童遭遇这样的黑手。
真希望中外电影人能够多拍一些类似的儿童电影,儿童题材是需要被持续关注的,像《嘉年华》、《校合唱团的秘密》、《沉默的孩子》等影片多多益善,奥斯卡也从未忽视过对儿童的关注。
这样的教学暴力在我上学那会很是常见,老师会毫不掩饰对优等生的喜爱,学习差的总是成为调侃对像被冠以拖油瓶的名号,对小孩子伤害很大。短片用这样一个沉默的方式抵抗这样的教学暴力,孩童发出来的声音宛如天籁,每一个小孩都有追逐自己爱好的权利而不是在教育者的打压下丧失自信,这是教育的悲哀。
暴力,各种暴力,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相互以暴制暴,这个世界怎么了
一般般
希望一直沉默下去
中字:http://mp.weixin.qq.com/s/2kxiwfqgU9KYGqBePCUGcg
邪恶丑陋的大人会吃掉美丽纯真的小孩这种寓言挺可笑的。
一段完成度颇高的讽刺小品,虽然结局不难猜,但有很广的指涉通识。可这样一个以“反作假”为核心主题的故事,最后居然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替唱配音,多少有些自我消解。
孩子们的“无声反抗”。短短三十分钟不到的片子,结构精致,设计精巧,结局回味无穷。
故事太老气,这么看的话17年奥斯卡还是时间代码好一点
还是觉得有些拖沓
让你玩假唱
刚开头觉得还真不错,越往后越不行,最后的那个合唱处理的简直尴尬,这根本不是小孩子会做出的事情。剧作完全飞了。奥斯卡真的挺水。
合唱曲目:Bodzavirág(接骨木花)(中文)黄色花粉从接骨木花,接骨木花上落下,落下云朵在头上飘着,它们向着天空去接骨木白,接骨木白飞起,飞向云朵,簇绒的,落下,洒在你身上,可爱的,落下,洒在你身上,神圣的花粉啊,天空中的接骨木花(英文)Elderflower, elderflowerfall, yellow pollen falls.Up above, the clouds are flying in the sky,elder white, elder white.Get down, get down cloud, fluffy,fall down, you showers cute,fall down, you showers,c
各种声音有各种的美
没注意是短片,没反应过来就完了,干脆利落的完了。音乐挺好听
立意是好的。但太脫離現實,一群小學生會這麼團結,有計劃有安排井井有條的設計也是匪夷所思。現在國內演藝圈替身成風比比皆是,而且公開招聘,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真是諷刺。
到底什么才是公平,为了集体的利益,还是为了自己?
8.5,孩子对成人的反抗,在这里纯真打败了功利和声名
结尾发人深省。
剧本有想法,结尾可以说让人叫绝,但整个比喻是失败的。既然是竞技比赛,唱得不好当然没资格参加,允许上台对口型反而是破例优待吧。社会不是歌唱比赛,不需要众口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