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纳闷怎么那么多人能把这个东西当成是个电影,别侮辱电影这个词了行不行。
如果这是个故事,他可以称为故事片,但是这个前提也是要有故事,比如爸爸带着孩子们去动物园玩,突然遇上动物园员工集体吃迷幻药,然后整个动物园陷入了空前的混乱,老虎,大象,狮子乱窜,爸爸们为了保护孩子,和动物们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故事....虽然这个剧情很狗血,但是至少是个剧情!
如果还是5个爹带着5个娃做任务,做饭,请问这是什么故事?
如果这种东西能称为电影,我还真替中国所有编剧给你们跪了,那以后的电影倒是简单了,什么东西火就往影院搬就是了,还要编剧做什么?
那个什么什么局我不知道是什么心态,嫌中国,不对,只是内地,嫌内地的傻X还太少,恐怖片只能是心理类的,只要是出现鬼的都不能在内地上映,让那么多好的香港鬼片,海外恐怖片进不到内地,有一点讽刺社会讽刺政府就不能上映,看看无人区多坎坷就知道了。
我真的很想问问那个什么什么局,难道你们就这点本事?
就知道刁难真正的电影人真正的电影?
这种连电影都不是的东西也能公映,还是进电影院,什么时候一个连剧情都没有的加长版综艺节目也能称为电影了?
你们这些人到底在给人们传递什么信息?
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到底用了多少手段让你们把这种东西批准上映的?
不管再烂的电影,哪怕富春山居图也可以称为电影,因为它不管怎么样,它有故事,有开始,有结局,这东西有什么?
甚至我还看到有人说这是剧场版,我真的很想笑,别侮辱剧场版好不好,你给我找出来个综艺节目做出剧场版的?
就算是好声音那个绝对的烂片也是以好声音为主题讲故事,但是那也不能说是剧场版,你这个加长版综艺节目竟然还有人说是进步,是剧场版!
难怪真正的好电影基本都是不考虑内地的,也感谢有互联网能让我这种还算喜欢电影的人看到很多好电影,虽然只能是盗版。
我最后真的很想问那些把这个东西称为电影的人,在你们眼里这种东西是电影?
如果这样,我只想说:“呵呵。
”
打一星是纯为这部电影,不,确切的说,它连被称之为电影的资格都没有。
电影是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而这部DV亲子纪录秀跟这一点也不搭边。
作为一个普通喜欢电影的观众,一直觉得电影是生活的最高艺术,它应是将一切事物动用成为感情的载体的结晶。
可是中国的电影,却由于特殊的条件背景诞生了一种“综艺放大版”的DV式电影,唱歌的记录下来,拍个电影;走台步的记录下来,拍个电影。。。
照这个节奏,大厨做个饭,拍个电影;剩人相个亲,拍个电影;喵酱卖个萌,拍个电影。。。。
摄影师统统改行拍电影,反正各位大腕们觉得老百姓人傻钱多,是吧?
(说的就是你,那个把段子当电影拍的!
延参法师的微博都比你的电影有深度)但是抛开它作为电影的身份来看,我还是会看的,毕竟孩子们的纯真无邪的卖萌秀要比名为文艺实则洗钱的那一大批和它同期上映的爱情喜剧片好多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爱情喜剧片?
因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大卖,让什么火就拍什么的电影圈子笑了,成本低,剧本快,帅哥美女谈恋爱,傻瓜送钱滚滚来。
反正拍不了政治拍不了科幻魔幻也拍不了恐怖悬疑更毋谈人文剧情就拍时下最廉价最无耻的爱情吧。
反正什么火又能拍就拍什么,多拍没坏处。
再说《爸爸去哪儿》,前些时黑小胖妹的事件终于让王导爆发了,间接揭示了我国娱乐圈对儿童保护的缺失。
在韩国的同样的节目,人家用中国最擅长的方式:敏感词封锁,屏蔽,过滤让孩子父母上网都查不到差评。
拍摄中也不让孩子知道那是为了在电视上播的,而是父母给孩子记录的写真。
中国防火墙这么完美,敢说大人物细碎小事的帖子没几个还频频删除,肆意辱骂一个4岁孩子的帖子却疯狂转载上头条一开电脑就看到,这,就是“舍小家,保大家”的中华民族精神。
说到孩子自身,当拍完这个节目之后,他们就不再是父母的孩子星二代了,而是童星。
童星,意味着他们已不能,或是短时间都不能领会真正的孩童生活。
他们上学,会有丧心病狂的粉丝借着母爱泛滥的名义要求媒体报道他们的近况从而让媒体拍他们吃饭游玩睡觉上厕所挖鼻孔--而眼前,他们的爸爸和妈妈,正马不停蹄的带着他们飞奔在一条又一条捞钱的康庄大道上。
再伟大的父爱,都会因为金钱的扭曲而变的荒诞可笑。
接下来,商家将源源不断的涌入这五个家庭。
手机电商及车行将与林志颖洽谈关于开发他儿子周边产品的事。
郭涛将接下大量片约,制片方要求他儿子出演或是片花里出现他儿子。
张亮将收到卡尔大帝的邀请作春季开秀,条件是他要带着他儿子。
田亮将继续之前的代言并拿到新的代言,他女儿将向好莱坞进军。
王岳伦将制作几档新的节目,他女儿做主持并成为快乐大本营第2个常驻嘉宾。
《爸爸去哪儿》此后每季都会请这五组原班人马来个“温情鼓励”。
如果观众喜欢,电影版明年还有第二部(名字取为《爸爸又去哪儿》第三部《爸爸再去哪儿》第四部《爸爸还去哪儿》)觉得我写太长了吗?
好,以上全是碎碎念的废话,你可以直接看这一句:能别去电影院就别去电影院。
我觉得喜欢这群孩子们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发行商赔的血本无归。
(我知道就算这么说了你们还是会去看的)--鉴于某些热血粉丝不理解我隐晦的说话方式,我再强调一遍好了。
(我特么真的写的让你们想不透吗?
)我们喜欢五个孩子,有很多种支持方式,不一定非要去电影院花这个钱。
你把这笔钱留着给你自己的孩子买个礼物不是更好吗?
你不去电影院看在家里看不是一样吗?
不还有家庭影院吗?
而且你以后还有很多机会看到他们。
(好吧我知道就算这么补充了你们还是会去看的卧槽)PS:原话其实不是这样,但是鉴于太多热血青年和无脑喷和水军借题发挥我支持盗版我不爱国我缺乏民族精神我内心黑暗思想肮脏平时生活中一定是个厌世的人blablabla,玻璃心脸皮薄受不了妈蛋我改了看你们怎么喷哼哼吐槽恒久远,一星永流传(预计还会有更多的脏水泼在我身上,哎其实我更想写《论一个混豆瓣的普通青年如何被水军脑残训练出强大的身心》。
拿好小雨伞,勇敢向前看:就不改分就不去电影院看气死水军)2014年1月30号——————————————————————————第二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531226/-到今天为止,我已经见识了一大帮的人,带着五四运动的激情,留着伟大使命的热血,散发嫉恶如仇的精神————来告诉我《爸爸去哪儿》票房大卖,仿佛它成功的不仅仅是它的票房,还有它的表现形式。
接着他们认定我一定会吃惊,愤怒,疯狂,抑郁,接着在气死,吊死,跳死,溺死中选一个结束我逼格过高的可耻生命。
可惜我决定老死。
一部娱乐节目的放大版,我说了它的不是,于是我触犯某些人的软肋,在他们眼里,看它不是单纯的低俗的只是消遣和娱乐,而是带着见证与审视的眼光在看一种创新,一种新观念与旧观念的对峙,一种新的艺术品形式的,诞生!
你妹啊!
创新两字度娘还有呢!
你把乞丐装硬说成人类服装学的飞跃进步洪帮主知道吗?!
而且这对世界对中国来说都不是创新,它又不是第一部。
以后每部综艺上映你们都要说一遍创新吗?
再有者,说这就是一部电影,我无权决定什么叫做电影,电影的概念谁都不能定。
什么是哲学,这才是哲学。
怎样才叫做衣服?
有人用塑料泡泡做出衣服,且有着超越湿身和透视的朦胧美。
怎么样才叫食物?
贝爷吃了一条活虫子,鸡肉味,嘎嘣脆,营养还是牛肉的五倍。
那么怎样才叫电影?
管它呢,VIDEO=MOVIE。
这是哲学,不懂的都是装逼犯。
我突然想到一种可能。
假如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偶像(比如李敏镐吧),他拍了一部互动片,没有剧本没有剧情,全是即兴发挥,内容就是他的一天生活,只不过他会一直假想一个女友在他身边(女友不露脸,镜头就代表她的视角)。
他会对着女友说早安,煮早饭,带她去玩,陪她逛街,甜蜜约会,浪漫告白,最后一起安然入眠。
这种新型手法,叫做互动电影,是女粉丝们纯爱版的A片。
这样一部电影只用1天完成,但是算上李敏镐的造型团队经纪人等等整个剧组超过600人。
然后铺天盖地的宣传。
上映后,全国的女性都疯了,票房一片大好。
评价却是两极,有人认为这根本不算一部电影,有人说这是在圈钱。
但是有人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人说电影本就不分形式,有人说赚钱才是电影的根本。
最关键的是批评这部电影的任何一个观点都额可以被一句话反驳:《爸爸去哪儿》还不是一部电影,主演还是小孩子呢。
我能想到别人也能想到,这种形式也早晚会出现的。
想到结束还是觉得一星是对的。
原本是给两星的短评,结果被删;怒改一星,又被删。
写长评,辱骂一堆,真能推翻我理论的没几个还被我反推了。
电影上映了,还是围绕着它的快乐说事,没有人说,我看了,它具有电影的画质。
没有人说,我看了,它确实用心做成了电影。
没有人说,我看了,我将会永远记得它,它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以后的以后,不断被人提起。
只有一群认为我逼格够高自己才是最聪明的看透了一种新物种诞生似的我原本只算是铁了心的打一星,现在则变成金刚石都切不动的打一星了。
最后再次感谢支持我的人,也许我自己不算够冷静够客观,但我会感激你们带给我的温暖。
另外给“确实不是电影,但我看得很开心”的普通群众表一记,承认事实,不优越不装逼,遵从自己的本心,才是最难得。
2014年2月2日已经成为现象级电影了。
第三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539094/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
发现很多人连看完一篇文章然后思考的耐心都没有却可以花很多时间来反驳别人。
不管你是正方还是反方,这样都不是我的目的。
作为影迷,你应该冷静反思它的意义。
作为观众,你应该多学会理解电影。
另外,我还会再写第四篇专门针对《爸爸去哪儿》的内容来评价。
2014年2月8日
答案是否定的。
看看豆瓣上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评分就知道了,免费的分数就是高,圈钱的相对要求就严苛了。
是的,当初爸爸去哪儿放电影院放的时候,我也没有掏腰包,主要是有怨念,湖南台的圈钱行径令人不齿。
湖南台有些地方令人佩服,比如他的创新精神,他的勇气和苦干。
但弄个节目要送电影院去圈钱,简直是当市场人傻钱多。
如若这样,以后干脆多出几个电影版吧,人民自然会成长,片方自然会得到教训。
有句话说:存在即合理。
那就看你能存在到几时?
先说,片子还没看,本来也没打算看,就是准备等高清资源的。
但是我知道,看完之后感觉一定是一样的。
作为综艺五星都不够,作为电影一星都不值。
综合了一下,三星吧。
我一定会喜欢这部片子。
就目前的评论来看,应该是电视版本的延续,所以,非常喜欢是毋庸置疑的。
之前我就跟朋友说,很多爸粉儿反驳的用语都是“就是看个乐呵何必在意” “总比看那些烂片强” “孩子们很可爱,当时的气氛很和谐,一起大合唱的氛围你们根本感受不到” “就是喜欢花钱看他们你们管得着么” 这一类的,而这些话是根本没办法用正常的道理去说通的,我以前看过的几部片子,也被封为大烂片,可是我看得很高兴,所以也会用类似的语言去反击。
带着感情色彩去评论一部电影我觉得是人之常情。
于是我觉得整个局面陷入了死循环。
最近看了很多相关的评论,发现不少人都说,以前不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是这部片子就去了。
我其实很想问问那些死命维护爸爸去哪儿的粉丝们,既然你们觉得电影这两个字没什么高逼格的,你们觉得让你们开心肯掏钱就行,那么如果就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电影模式你们觉得怎么样?
电影人们不用费劲八力的写剧本了,写完了也是烂片,以后国产电影就靠爸哪儿这样的来撑你们觉得怎么样?
不需要再做综艺了,改成每月一集的或者每周一集的院线“大电影”,反正你们觉得人多看着更开心啊!
中国好声音之类的也放到电影院呗之前我是歌手不是放过,据说音效超级好,这样多棒啊!
你们觉得呢?
这样编剧们不需要绞尽脑汁写剧本了,影评人不用浪费口舌和时间去看了,观众乐呵了,想要赚钱的都赚到了,我觉得简直共赢!
你们真的接受这样吗?
虽然很多片子我也觉得是烂片,不过最起码那是电影。
不管怎么样都是人家费心费力演出来的。
粉丝们平心而论这部真的叫电影吗?
我知道你们掏钱是为了自己开心,可是想没想过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究竟你们是因为这个综艺的火爆延续而掏钱还是真的出于对这些孩子的爱?
我喜欢这个综艺节目,非常喜欢。
但是我不希望因为这个节目现在卖座了,火了,让芒果台膨胀,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了。
真的够好了么?
芒果的综艺一年不如一年的不在少数。
老牌的什么快本就不想说了,我是歌手今年的评价就不如去年了。
我不希望他们再毁了爸爸去哪儿。
其实说实话,尽管很多人说韩国的爸哪儿没意思,但是看完韩版的以后,已经觉得芒果版的不对味儿了。
至于怎么不对味儿我就不想说了。
但是我依然期待芒果的第二季,因为有的孩子真的很萌很可爱。
希望他变得更好。
我知道大过年的,找一部全家都能看的电影不容易,这部真的是老少皆宜。
而且春节档,有人可能一年就进这么一次电影院。
这部片子高票房其实也没什么惊讶的,只是如果再出同类的片子,这些纯粹为了找乐子的人真的还会去捧场么,真的会一点怨言都没有么。
纯粹是因为最近我见过的,每一个说爸哪儿不是电影的人都被喷了觉得很悲催。
我看着都吓人了。
怎么说都被喷。
写在这里好歹是我自己的地盘儿,而且不一定有人看。。。
说出来好受多了。
反正大家开心就好。
这部根本不能算电影,而是爸爸去哪儿的剧场版,是搬上大荧幕的综艺节目。
其实就相当于是一集爸爸去哪儿放到电影院里播出。
无可厚非,一部父子亲情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作为一个真人秀的综艺节目,办的非常成功,非常的火,在中国掀起收视狂潮和广泛热议。
但对于这种火了就来随便搬上大荧幕来圈钱的行为还是不能认同。
但显然电影院作为播放平台是不是应该播非电影内容,这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
影院是中介平台,反正如果电影院都放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我是不会去看的。
电影理论大师巴赞曾经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显然满足这一要求,因为影片从头到尾无非是在用摄像机记录五个小萌娃在他们明星老爸的带领下,一起在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里进行各种古怪项目挑战的实况。
就这样芒果台将自己的热门电视节目搬上了大银幕,明星和星二代们玩到high,节目摄制组数钱数到手抽筋,三口之家们也在过年期间乐呵呵,如此三赢的局面,损害的却是电影本身。
如此投机的电影圈钱行为,对中国电影来说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
【注:由于本人在海外所以电影没有条件去看,当然即使有条件也不会吃饱了撑的砸钱看。
所以,以下就是一些个人感想,无关电影,更不是影评】本来到去年为止我还恨不得和芒果台划清界限活在异次元井水不犯河水,但自从有了《爸爸去哪儿》我也稍稍对此台略有改观,也曾天真的以为它要就此从良了。
所以即使综艺办的每况欲“水”,广告变得越来越多,每当《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一想起我每每还是很不争气地哭成狗——尤其还是在这异国他乡的潮湿地带,彼时我还情不自禁仰天长啸:原来劳资也有成为脑残粉的一天啊!
怎料“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这一盆冷水浇下来,我对湖南台的感情又一夜回到了解放前从来——没见过——这么——糟蹋——自己的节目——以及孩子的!
简直就是把灵魂出卖给了煤老板!
当然,要说这部所谓的“电影”会影响整个华语电影市场那就有点太夸张、太杞人忧天了,就算日后《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我要上春晚》集体进军影视圈,当市场趋于饱合再没人肯买帐,这伙虾兵蟹将自然也就散了,再闹腾也闹腾不了一年半。
但对于这档节目本身的影响却是毁灭性的,起码足以动摇我这种残的不是那么彻底的“脑残粉”,问了问看过的朋友,大都反应现场很活跃,熊孩子熊家长乐作一团。
可你再问他们这叫电影吗,和你在电视上看的综艺有什么不同——纷纷笑而不语——坦白说就是一部加长版综艺SP省去了中间的插播广告——因为广告都改成了隐性植入,这货从本质上来说和电视上播的毫无差别,你放电视上播说是为了回馈观众来个新年特辑肯定一片叫好,可你非把它剪成电影版的长度放到大荧幕上滥竽充数又让观众花钱凭票观看,这种行为也实在是太急攻近利、太令人作呕了。
有一就有二,是不是每年逢年过节都会有一部《爸爸带我去动物园》《爸爸带我去水族馆》《爸爸带我去爬山》《爸爸带我去迪斯尼》《爸爸带我去海天盛宴》呢,然后每年趁着大好假期,我们的脑残粉爸比妈比就带着自己家的可爱小宝贝躲进电影院去欣赏“别人家的爸比”带着“别人家的宝贝”一起玩泥巴,数星星…不要以为这不现实,凭芒果台的尿性这大有可能成真,因为被宠溺的总是有恃无恐,典型例子就是五月天的《科幻演唱会》系列,自从几年前他们丧心病狂的把演唱会搬上了大荧幕,加一点特效就冒充电影,如今一年又一年演变成了保留剧目,这种不要脸的圈钱行为是连脑残粉也忍受不了的,算一算自从有了这货以来五月天掉了多少粉?
无耻圈钱,迟早是要还的。
我真的受不了孩子们天真笑脸的背后站着的是为眼前利益而无所不为的大人,受不了连小宝贝们喝的牛奶,吃的粉干都别有深意暗流涌动(韩国综艺节目会把商标都遮住),这部“电影”赚钱是肯定的,因为成本实在是太低廉了,一共拍摄五天,几个摄影师,十几个场记,最后再做做后期加点特效,甚至连个编剧都不需要就可以出片,真是怎么拍怎么赚翻天。
可是会掉粉几乎也是版上钉丁的,原本讨厌的会更加讨厌而且也更有讨厌的理由,而粉丝中也会有一大波像我一样愤而倒戈的半吊子“脑残粉”,剩下的估计就只有百分之百的、与世无争的、24K纯“残”脑残粉了。
所以制片方是准备用它来精简脑残粉队伍,看看究竟谁残的更彻底、更牢靠、更加忠心耿耿吗?
我就不明白了你们有工夫没完没了的重播还珠格格一、二、三,新版还珠四、五、六,就没工夫给这个特辑排一个档?
你放到电视上我们皆大欢喜,来年好相见,放到电影院用来圈钱,拿天真的孩子来套现,不心虚、不脸红吗?
你们就这么缺钱吗?
更恶心的还有贵台台长的一番言论 :“首日票房9200万,好多人说是一匹马年的黑马驹儿…这符合我的预期。
什么票房五要素,什么喜剧的AB线,电影,作为一种最早的长视频,来到了重新定义的时刻。
包括电视剧包括春晚包括选秀季播包括一切视频,都是变化的终端惹的祸。
这一切都只是开始。
”@张华立这就是典型的赚了点钱就不知东西南北中、妄图改变世界的爆发户心理,别人说你这不叫电影,你就说你要重新定义电影,明摆就是在耍流氓嘛,走路还不会就想着要参加世界田径锦标赛,可笑不过是利用投机倒把发了笔横财,却大言不惭地对电影市场指手划脚,就跟煤老板赚了个百八十万就计划着要冲击福布斯500强一样,马桶台下一步是准备把大荧幕也当作自个家的后花园般玩耍吗?
听我一句劝,干完这一票,咱就收手吧!
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别把大人的罪恶让孩子来还债。
PS:我衷心的希望下一季可以换人第一,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可爱的,而且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大家也是时候走出来,去看一看别处的风景了。
第二,为了五只可爱的小宝贝,请让他们回到“正常的”环境,“正常的”成长吧,他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虽然自己的老爸是明星,但自己不是,自己不过是在一档亲子综艺节目中当了一把嘉宾。
那些口口声声“舍不得这五只”“只爱这五只”的大人们,你们还想把孩子圈养到几时?
PS:以前的公号因为不可抗力关了,我的人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怀孕、生女,以及仍然是未婚,并且亲手撕渣男。
两年前处女膜都要长茧的我,一定想不到自己会经历这么多泼天的狗血,于是乎,我又砍号重来了。
为了我那“睡遍人间花美男,操尽世上小狼狗”的伟大宏图,我要做一枚富婆。
为了让我女儿吃最贵的奶粉,上最壕的幼儿园,我要变成一个富妈妈。
新公号名字叫“老母亲渡劫日记”,主要关于养娃,但也会有正经的剧评,和不正经的小黄文流出。
哭着喊着求大家关注了,二维码在下方。
#爸爸去哪儿# 带老妈去影院看了这部超长纪录片,果然合她口味。
预料之中影院里熊孩子吵得人头疼,熊家长麻木得理所应当。
这节目基本一集不落看过,连同这一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他几个小盆友各有特色和萌点,只有KIMI愈发不让人待见。
节目这么久,他始终搞不清状况,不懂感恩与互助,各种任务里从来没主动给爸爸帮过忙,没主动对爸爸表达过明确的感情态度,没有参与和团队意识,心智偏低。
大多人最初看这个节目估计都是被林志颖父子吸引,看到最后发现这一对实在是最弱的。
男神果然还是只适合活在云端,一接地气就露馅儿了。
呵呵
我觉得吧,现在正在学电影,拍电影,有电影梦想的孩子们,大家还是不要在中国混了,中国的观众是全世界最不知好歹的。
他们对电影的评价标准就那么简单,笑,笑,笑,笑,没完没了的笑。
这就是好电影。
我虽然没学过电影,但是还是觉得在中国混,有什么劲啊。
我爹没钱,我干爹是我爹的发小,更没钱,我真的完了。
这年头钱都是靠炒,靠圈,靠大家那永远捉急的智商,给乖乖送过来的。
我没钱,没本事,也没那么坏,所以我就是一辈子的屌丝了
许多人都说这五天拍出来的不配叫电影。
我看了以后觉得它可能也算不上,没什么逻辑,没什么主题,没什么情节。
但是它横空出世在大年初一,借着爸爸去哪儿的强大吸引力,在一众烂片扎堆的电影院里,温情牌打得格外出众,老少皆宜。
过年了,大家也就图个乐呵。
既然冯导的莫名其妙的私人定制,都可以称之为贺岁档。
那么,爸爸去哪儿上映大屏幕,又有何不可呢?
我想我是会掏钱去电影院看的。
毕竟太喜欢这个节目,不舍得它的结束。
无疑,这种明目张胆的捞钱行为是大获成功的。
可是,没法用第二次。
首先,咳咳,这是影评。
不过呢,不是《爸爸去哪儿》影片剧情的影评,而是透过《爸爸去哪儿》这部电影以及所产生的现象,反思它的意义以及反思中国电影业的影评。
本着不报忧国忧民的态度,尽量客观冷静的来分析。
(其实我是蛋疼加写上瘾了)第一篇影评我曾在标题强调过是个人见解,第二篇我也频繁用到第一人称,因为我不可能那么客观,权威的断言它真的一点也不算电影。
这只是在我看来不符合我心中对电影的底限要求,出于情感因素我不能承认它是电影。
那么,如果我抛开情感因素,客观的来看它,它是不是电影呢?
【纪录电影】很多豆友认为,这个不叫电影,是因为,它不像我们常见的电影那样有故事,有起承转合。
但是电影可以按不同方面分出不同类型,如果按故事的真假来划分,就可以分为故事片————虚拟的编造加工过的影像记录,与纪录片————真实的自然的影像记录。
另外电影按照广义理论来看待,凡是在电影院播放的影像媒体,都属于电影,包括AV。
如果AV在电影院上映了,它也是电影。
不过不在电影院播放的电影叫不叫电影呢?
也叫,但它从属于第一身份:视频,第二身份才是电影。
但是广义理论太广义了,放到食物上来讲就是凡是人类能够在餐厅吃到的加工食物都算烹饪,甚至包括日本的大便餐。
那么纪录片,又可以细分为纪录电视剧与纪录电影,或者以深重主题为主和以轻松主题为主的。
由于纪录片特有的真实性,两者除了播放媒介不同再就是播放长度不同了。
纪录电影还可以再分,具有娱乐性的和不具有娱乐性的。
但是在电影院盈利的纪录电影,它势必要有娱乐性才行。
而在具有娱乐性的纪录电影里,它又被分为纯记录性质和有参与性质的。
前者譬如《圆明园》,后者譬如《怎么长胖?》。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爸爸去哪儿》本来的面目:真人秀,一种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题,人为地设置任务来推动节目流程的综艺娱乐。
纪录片和它非常像,甚至经常分歧模糊,因为二者一直处于互相借鉴的关系。
那么到这里《爸爸去哪儿》的定义就呼之欲出了:一部以轻松主题为主的具有娱乐性的有人为参与的纪录电影。
不过它可以叫电影,可不可以不叫电影呢?
也可以。
因为它完全是按照真人秀的流程来进行的,所以你也可以说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真人秀且毫无勉强。
而上面这一长串的下来几乎可以翻译成它是冷门里的冷门里的冷门里的冷门里的冷门里的冷门。
用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它就是用塑料泡沫做的沙滩比基尼,虽然一时吸引人们,但它的材料用途注定昙花一现。
你虽承认它是衣服却十分勉强,它也很难有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对象。
归根到底,是因为它并不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大众审美需求。
它就像挂在派对墙上的人,你说它不是派对的一员,也算;你说它是派对的一员,勉强,但还是算。
关键看你用什么角度看。
不过以我个人的需求看我不认可它,它不符合我对纪录片人文诉求主题的定义,如果是原本在电视上放的内容,我还可以说它具有强烈的人伦亲情关怀交流与现代儿童教育意义,这部只能说反映了亲情的温暖与孩童的快乐,简单虽好却没有了深层次的内在了。
不过我还是会看。
(肯定有人会说没看怎么会知道它意义深不深?
很简单,我通过已看过的观众反馈与电视版的做个对比就清晰了。
)很多人说它会摧毁中国电影界,很多人就会说他们杞人忧天;很多人说他们宁愿选择看一部不是电影的电影,很多人就会说那些真正的电影就会输给一部不是电影的电影。
很多人说不管什么看得开心就好,很多人就说电影越做越差就是因为你们抱着这种心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又代表了什么?
【影迷】我第一篇评就像一个有缺陷的鱼钩,虽然不完整却钩出了这部电影受众的所有形态:喜爱的,抨击的,狂热的,理智的,悠闲的,愤怒的,乐观的,冷漠的。。。
还有拿钱的。
《爸爸去哪儿》真神奇,它特别简单粗暴却迅速划分出两种人:普通观众和影迷。
怎么样辨别一个影迷?
豆瓣时光是必上的,随机有知乎账号。
家里常年有《看电影》《环球银幕》等杂志,有特别欣赏的电影明星与导演,同一部电影兴致勃勃的看个七八遍不腻,对电影有高诉求,偏注重剧情,进过午夜场,爱看影评评影评写影评收藏影评。
一个影迷,在别人通过海报知道电影存在的前一个月甚至更早可能就已通过豆瓣时光知乎知道它的导演演员剧情上映日期并翘首以盼苦苦等待,上映后先看看评分,决定进不进电影院。
进入电影院直接买它的票,如果没有,宁愿多等一小时。
看的过程中脑海里飞快的想着念白演技特效场景的各种表现力,并时不时吐上一句BUG或萌点。
看完还觉得精彩兴奋的打开手机电脑在电影网站贴吧与网友展开热烈的讨论。
而观众,逛逛街,累了;周末了,没地可去。
去电影院看看离现在时间最近的片子,坐下来休息一会,啃啃爆米花吸吸可乐。
喜剧:哈哈。
悲剧:哎。
恐怖:啊!
其余:呵呵。
也许还有:呼,看完继续逛街,或者继续没地可去。
前者有目的,后者没目的。
可悲的是,我从对我的回复里看到后者的基数远远大于前者,很多观众甚至都不能分辨观影感受与影片类型的区别。
而还有更多没有豆瓣账号的观众,撑起了中国电影的天空。
这是件十分惭愧的事,因为我国与国外完全成反比,美国电影的核心力量是影迷,无论金融危机海啸风吹日晒冰霜雪打都无法动摇他们走向《星球大战》首映的决心,并省吃俭用只为了买舰长或者尤达的周边来刺激市场的多元消费间接给予了电影人创作的激情与动力。
而我国核心的力量是看心情进电影院的观众,买完这次下次不会再来了。
从众心态强烈,某青春片别人都看了自己不看显得很特别;热衷花边新闻,对人肉搜索反映的现实兴趣不大却很喜欢圆又圆之恋。
很多观众进电影院只是为了“放松和好玩”。
当然就不能指望什么周边了,电影人指着票房赚钱就不错了。
而影迷自身也很悲哀,社会形态趋于分散,且是整体年轻素质偏高的城市人群,不具有普遍性,国内也没有系列片培养长期影迷基础。
所以才能这么轻易撼动电影结构。
【盗版枪版】说到这个我自己非常惭愧,因为我刚开始一怒之下也建议别人去看枪版,这本身也危害了我所支持的电影行业。
其实我国影迷数量非常庞大,却不是由影院诞生,而是依靠盗版。
神不神奇?
我开始看盗版的动机,是在一直买正版DVD之后的某天看了别人的盗版,发现它不但便宜,还可以一碟多片且画质十分高清,还有花絮!
自此以后再也没买正版也再没看过商店里有正版。
无法赚影迷的钱也无法通过正版获得收益,电影人只能博彩,什么手段都出,吸引观众眼球为主,也就使市场出现了《富春》。
【档期】我真不想说我是一个阴谋家或内心黑暗者,但是这个档期排的太有问题了,在它上映的那天同期上映的影片清一色都是小成本爱情片。
1月31号正是大年初一,举家老小出来游玩,选择看电影的话毫无余地,谁还会抛家弃小跟爱人过二人世界?
总之就是,无论你愿不愿意,你没得选。
【题材】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国并不缺青年偶像,却非常缺乏青春偶像题材电影;我国并不缺童星,却非常缺乏专门拍给儿童看的儿童片,尤其是真人儿童片。
《爸爸去哪儿》的走红,正是国内缺乏儿童片的最好佐证。
为什么档期会出现一家独大?
春节合家欢之际,这个时间段应该是很多儿童片百花齐放良性竞争的时候,可是细心想想,上一部标准的儿童片,是什么时候上映的?
【演员】很多人留言说过一群孩子的笑声与哭声竟然盖过了真正的演员们,我要说,这反而是个好事。
因为当下演员所得薪金的虚高连央视都跳出来骂了,一部号称大制作的电影的一半投资其实都是给了演员,剩下的钱怎么够做好特效养活编剧?
于是质量自然粗制滥造。
然而再说到童星,作为特殊的小演员,国内很少有以他们做主角的电影,于是他们不得不依靠参与成人电影来出镜,而在宣传发布会等各种地方他们都要说着大人才会说的话。
本来就牺牲了同龄人的时间与隐私,还要牺牲自己的天性说违心的话。
这就是电影圈机制的问题了。
而很多无聊网民仅仅出于无聊,对这样的童星进行攻击,就更不利于童星的发展了。
业内人士应该借这个机会反思,是不是应该更多关注儿童的世界?
是不是应该给童星提供更好的空间?
【院线排片】这个真不想多说了,之前去看《逆光》把我活活气的啊。。。
我国排片特别随心所欲,完全不考虑“均衡,平衡,全面发展”,重头戏的大片不管好的烂的全排的满满当当。
其余小成本要么一天才二三场,还是午夜场。
要么,根本就不排。
那些院线惯的大片跟天王老子大爷似的独霸天下,烂不烂无所谓,反正,你又没得选。
有人说:这不是正代表中国电影市场消费能力很强,需求很旺。
我说:确实很旺很强,就像土豪,花钱花的爽,但是自己没有内涵没有知识没有学问没有情趣,钱堆起来真正的蓝血也不会瞄你一眼。
消费能力再强,文化欣赏水平跟不上,满足的也只是生理需求,不是心理需求。
每一部现象级电影的诞生都是有好有坏的,比如《小时代》,它代表了90后一种真正的面貌,而再不是导演们自我YY式的猜测。
虽然这声音物质且空洞矫情,却也是小鸡电影开始划分年龄层次的开始。
坏的显而易见,它的内容效果都是负面的价值观却作为主流来宣扬,吸引了大批跟风者。
《爸爸去哪儿》也是一样,它开创了真人秀电影的模式,填补了目前儿童片的空白。
但它本身的综艺性质,让它的后继者更多的是复制它的成功模式而不是思考它的特殊意义。
怎么非要我给评啊?
这次我不想评啊。
好吧,还是基于我个人的情感诉求给一星,不认可就是不认可。
看了,不黑不粉,比电视差多。。不敢再多说了不然要被喷了
再看到他们还是又欢喜又感动!
年初一影院人山人海,一大家子凑数看了场免费;因一万年不看电视,萌点笑点掐不到,只能昏昏然;如果所有综艺节目都能拍成“电影”,那中国无疑是第一电影大国了!负分滚粗!
我对综艺节目还是能接受的,起码我能看的进去,但将近结尾时节奏稍弱了点还是让我睡着了。
Disgrace of human intelligence.
人家不过是想进影院图个乐,摆明了是想多看一期节目的。有人却还在这纠结它是不是电影。看完爸爸去哪儿又不是不看其他电影了,高冷谁不会,看本电影难道会降低智商,看本电影难道会变傻逼?有些人着急的跟掉块肉似的。
很多桥段设计的痕迹太明显 反而不如综艺版讨喜~不过张亮男神一如既往的蠢萌 也值了 第一次知道KIMI大名叫林嘉荣。。。。
这是负分!!!以圈钱为目的,五天速成毫无诚意,不知廉耻还自称大电影?!你要是有诚意干嘛不放在电视上播! !!
就是继续拍的一集纪录片啊,很温馨很开心,过年不就是这样吗(你们有没有搞错,说不是电影的人知不知道什么叫纪录片?不是电影那安东尼奥尼,阿涅斯瓦尔达等等真哭死了,这不是第一部在电影院上映的纪录片(参见法国纪录片《海洋》等等,也不会是最后一部,当成综艺节目也可以,但真不至于纠结在这个点
爱娃们
票房越高,打电影从业者的耳光越响。
必须是垃圾!
卧槽尼玛 一群没看过电影 没看过电视的渣有什么资格在那打一星!!! 一群脑残我还觉得你们恶心呢。都没看过打分打个毛线!! 捧着你的下载电脑过一辈子去吧!!!
Cindy太美了!王岳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啊!每个小孩身上都明显地透露爸妈的生活习惯,所谓言传身教,孩子行为就是父母所有家庭行为的反射。养孩子真是要认真,要谨慎,要提高自我修养。
今天去看了超前首映场!感觉很不错~适合一家人去观看~
负分滚粗!
就是电视节目放到电影院来播啦~不过还是挺欢乐的~
这就是番外啊,果然是钱多人傻速来
没想到我的人生的第700部影片竟然交给了这种不伦不类的影片!
哈哈,看到回放画面,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呀!!我娘非要去看,最后还是KTV版的主题曲,全厅大合唱。。。我娘在旁边唱得很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