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x 剧评算是最近看过的除了Beef以外不错的剧了。
但总觉得有点不过瘾,试着分析一下:Joyce女权,编剧对女权的着墨却是不够的,飘忽不定的。
我对Joyce这个人物的一些想法。
1. 影片中体现的大家街头巷尾都讨论的话题,是杂志里的丁丁。
这个主意是Doug的。
对女主主张的话题:女权议题等等,成功的烘托不够。
好不容易Joyce去给黑手党老婆讲解节育,并取得成功,竟然一笔带过!!
而只是烘托出她一开始的挫败感。
应该给女权议题的成功和共鸣也加重点笔墨,不然有点隔靴搔痒了。
2. 女主的主要成就基本都被描绘成被投资后才达到的,对女主的个人能力描画和铺垫不够,我认为过度强调了她的成长。
并且为了喜剧效果,过度烘托了挫败,反而弱化了女主的形象。
有时候觉得Wendy Ma的经历来做主编才能真的撑得起那种成功。
做个可能不太恰当的类比,上野千鹤子能受到这么多关注,也是在于她有超强的把理论深入浅出输出的能力。
剧中的杂志的成功如果要归功于女主,那么以她为主导的内容输出方面应该更重笔墨。
而我们主要反而看到的是其他人对她的帮助— 标题、游戏、排版,大于她个人的输出。
这反而削弱了女权议题的重要性。
3 对于我来说,女主角某些时候的不讨喜,还有一部分是源于她是个白人女、来自上流社会。
整个前面大部分剧集,都或多或少在体现她基于白人上流社会成长背景,对底层缺乏共情以及追求输出白人道德观,虽然都一一被解放了。
直到后来在纽约的聚餐上,才出现阶层觉醒。
我觉得这个时间点,对于人物塑造来说有点迟,作为观众,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白人上流社会女的印象。
我心里更理想的形象是一个比较quirky,类似老友记里Phoebe那样的女人,不要那么typical的顺直女,会更让我觉得更激进得理所当然一点。
还有就是,比起Joyce的成功,我更想看到Tina脱离Doug后的成功。
Bambi、Ritchie还有Shelly这几个人物塑造得都挺好的。
但这个剧后来还是让我百感交集了,关于女权的境遇,很多都描画得挺真实的,包括西方女权运动很长时间由中上阶层白人女性主导这一点。
国内对女性主义问题有兴趣但又觉得困惑,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但又没那么坚定,被许多问题缠绕着的人(比如我),看这个剧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我很喜欢剧集以女主在窗口对前男友的俯视开头,又以她在楼梯上对前生意伙伴(男性)的俯视结尾,意味深长的两次拒绝勾勒出故事的主线,似乎这就是一个绝对理想主义的女权故事,但事情正好相反。
这部剧恰恰讲的是理想的女权主义如何在接触到社会语境、预备发挥影响时处处“碰壁”,进而丰富自身又具备实际生产性的。
女主是有着完备理论知识的学院精英派,起初她只是想办一份女权主义杂志,给那些同样精英、优雅、聪慧的受教育女性读者看。
从结果来看,这份杂志最终发行并大获成功,但和她预想的完全不同:它以男性色情照片为卖点,文章措辞并不学术,话题不全是严肃的,甚至充斥着低俗的连连看小游戏;上流读者喜爱它,但仅仅将其视作女主的一份田野实验(并认为女主总有一天会“回到纽约”重返精英生活),学院里激进的女权学生看不起它,而它真正的读者是护士、家庭主妇和街区里的年轻女孩;色情看点使杂志风靡,也使它饱受物化男性的诟病,甚至被抨击不够女权……但反过来问,谁才有资格为女性主义代言呢?
之前那个对女权问题激情挥毫,却同时呆板、保守、不敢正视自己欲望的女主吗?
还是写着不入流东西却大受欢迎的女权明星作家温迪马?
抑或是男女难辨的那位女性议员?
女主设想的那种理想读者又是否真的存在呢?
问题就在于,女性问题就是在家庭主妇、年轻女孩和护士们身上才能获得真正广阔的切身性,在疲于料理家事的女主姐姐、潇洒性感的色情照片模特、临危不乱头脑清楚的黑人秘书、意大利黑帮厨房中的妻子、用辣椒帮丈夫快活一下的胖太太身上,所以它必然是复杂的,又是柔软、灵活、坚韧的。
女主在剧中更像是女权主义的一道干瘪象征,在具体的实践和女性交往中逐渐获得了丰富的理解和饱满的肉身,因而她明白了很多问题并不是由理论口号——生活实践这种非黑即白的通路来解决,而有着更为幽微的部分。
随着剧集的发展,女主的梦境逐渐摆脱了普利策奖的缠绕,这正是她放弃精英叙事和知识分子评价体系的开始。
我喜欢剧里面两处“女性主义”细节,一个是女主不是标准意义上的“上镜身材”,女主的造型毫不遮掩她腹部的赘肉和不算完美的比例,但丝毫不影响镜头对她的美的传达,盯着她腹部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傲骨贤妻、麦瑟尔夫人等“大女人剧”,我终于明白后者传达的紧张感源自何处:一个仍然拥有s 型身材、能把自己挤进一套完美礼服的事业女性,很难讲是起到了解放作用,还是为观众带来新的压力。
另一个细节是女主姐姐在斑比的引导下正视自己身体的美,并情不自禁地和她上床。
就在大家以为她们要成为秘密的一对时,姐姐选择了像妈妈一样收拾好东西并离开,回到并不能满足她的丈夫的怀抱,which不是一个满足预期的发展,但是柔和有力,又足够reasonable,像我们遇到的许多女性问题,像是对荞麦投稿下“这还不离?
”评论的一记刚柔并济的耳光。
(但我仍然期待后续的发展)斑比训诫她粉丝的场景也有很深刻的影像借鉴意味,猥琐愤怒的男人跪倒在大仰拍镜头的色情女明星膝下,让人想起大都会,不过是一种反讽的作用。
斑比说出埃及艳后的台词震撼众人又用“我不懂”推翻,再一次轻巧地动摇了那一套inspiring 的女性话语体系。
折叠又反复矛盾,这部剧中女性主义不是作为先验的概念存在,而是作为一道等待被内部否定的目光不断地自省、持续改变的,这正是这部剧的宝贵之处。
本是当喜剧看,可看完后,却让我有一定要说些什么的冲动。
说什么都好,发声,是女权主义的第一步。
原来,仅仅是一个属于女性的声音,就这么重要,这么难得。
不发声,可能有些人不知道自己能拒绝婚内性行为;不发声,可能有人不知道自己可以避孕;不发声,可能有人从没想过:“为什么孩子做家务能拿到报酬,而母亲却不能?
”。
一个问题,例如女性能否拒绝婚内性行为,只有被提出来,一次又一次的提出来,才能让人意识到问题存在和严重性。
任何女性,只要一想,都会立刻做出答复:能!
但若是不提这个问题,从小受男权社会教育的我们,又怎么能意识到呢?
剧中的妻子们,听到做家务是无偿劳动,立刻就想到了自己;听到可以在不想要的时候,拒绝性行为,立刻就身体力行。
她们只要一意识到自己应有的权力,就是女权主义者。
发声的力量非常强大。
单单是看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有多“破防”,就知道了。
只是因为一本色情杂志,让男性成为被凝视的对象,他们就可以游行,打砸。
因为妻子不再温顺,拒绝了他的性行为要求,他就对杂志提起诉讼。
杂志不就是说了些实话吗?
对于女权主义,如果只是在书房里研究,那就永远是空中楼阁。
哪怕想的再好,无人知晓,就是无用。
只有散布在社会中,哪怕加了杂质,变得世俗、甚至扭曲,那也有用得多。
因此,发布剧评。
如果对于这部片子的评价只简单停留在“性解放”上,去讨论“男凝”还是“女凝”,不得不说实在是有些表面了。
性只是噱头,女权才是内核。
在我看来,女主是个略理想化,但是其实并不悬浮的女权主义者。
在她和那些象牙塔中,把经血涂得到处都是的女大学生辩论中可见一斑,学生们怒斥她是“叛徒”,她反驳“幼稚”,然后被那些“极端女权”愤怒地抵制。
而那些女学生们极度推崇的女教师,在嗅到搞这个杂志有利可图的时候,迫不及待背刺女主,向明显偏离杂志本意的出版方伸出橄榄枝,想要分一杯羹,女主和其团队却因为理念不和想要割席,到底谁才是“叛徒”呢?
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交锋,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可以从中看出很多阶段与立场的女权理念,不能单纯地批判它是对或错,毕竟任何想法都是要落地实施,而在和现实结合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变形。
我期待第二季会有什么样的展开,在我看来这些关于女权意识的讨论比性有趣太多,希望第二季不要让我失望,落入“性解放”的俗套之中。
《风骚女子》,“小黄台”HBO今年春季的新剧,活色生香、大胆奔放、尺度宽松。
一个知识分子接受色情业再教育的故事。
一个知识分子与色情业相互改造的故事。
激越的女权主义斗士,在自己的出版计划长久无人问津后,阴差阳错地接受了一家成人杂志的资助,创建了一份充斥着裸男生殖器官的、以女性为阅读传播对象的色情刊物——至少,它用反向的物化与逆向的凝视,看起来挑战了既有的性别宰制关系。
上述带有内容简介色彩的描述里,已经包含了太多富含戏剧性反差的要素。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太多缠绕在一起的歧视链,以及对这些歧视链的再发现。
不仅仅是男性对女性的,还有知识分子对风情业的、学院派对通俗文化的、白左精英对市民趣味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对消费学的,等等等等。
女主是终其一生在反对歧视链的人,但这场经历让她发现,自己反对的只是其中一条,或者说,只是自己处于“被歧视位”的那一条。
而在另外那些里,她是有优越感的。
比如,第一次来到老板的工作地点,那位黑人女合伙人开的那个、很具有反讽意义的玩笑:当你不假思索地向一个有色人种说出“给我一杯茶”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陷在集体无意识中,默认某一个群体,就该替你们端茶倒水?
比如,当小男友学会了你的措辞,开始用“你在把我当一件玩物”来表达对你的责难,你显得如此难以招架。
然后,女权,好像也不是只有她之前所理解的那一种本本主义的、形而上的方式。
比如,在黑帮老大们的后厨里、在那一堆忙活着烹饪和哄孩子的主妇当中,见证了更复杂的、以非自觉方式展开的性别博弈。
比如,姐姐,那个养育着三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在很多时刻和选择里,甚至都要比她坚强和坚定得多。
所以呢,当最后一切变成了一场保守派和激进派之间的又联合又斗争,女主的尴尬就在于,从性别平权主张而言,她属于激进派,从阶层与观念、教养而言,她又属于保守派。
这是一套无解的程序错乱。
你有偏见、你被偏见、你反对偏见、你不能觉知偏见、你带着偏见去拆解偏见、你关于颠覆偏见的偏见成了新的偏见。
破解办法一:直击主题、删繁就简、万火归一、用最明快和具象的方式与载体——肉身。
就业歧视、性骚扰、家庭责任和繁殖责任,但归根结底,“羞于言说的欲望”,是否才构成了最大的压抑和不公?
破解办法二:把所有对立都回溯到道德对立。
富人俱乐部里那个满口礼义廉耻却暗中渔色的老绅士,市政厅里那个食古不化的女议员,揭穿了一整个上流社会的假面:官僚、资本,又当又立。
女主终于明白,她在观念上忌惮和恐惧的那一边,却用呼之欲出的真诚和活跃,照破了她在阶层上从属的那一边。
有些人无论多么温文尔雅、彬彬有礼、饱读诗书、谈吐中没有一个下半身词汇,骨子里不见天日的地方,却依旧在坐享着父权和夫权制度的既得利益,这些,才是她性别平等诉求的真正敌人。
没错,所有反对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东西,才是女权真正的敌人——无论它们贴着怎样的标签、把自己打扮成了什么样子。
于是女主不停地在触碰和逾越那些在她的信念中显得危险又不容冒犯的东西,从而对理论上的条条框框产生松动和怀疑:比如“所有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下,性同意都会变得难以界定”——她偏偏就和自己的雇员与下属无法自控地发生了一夜情。
但她又像是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成功了:打开了自己,坚持了“每个人都拥有发声权”的基本准则,让自己睡过的男人也掌握了“父权”这个词汇。
就像她和红脖子们(苦逼又粗鲁的工人阶级)间的相处模式,第一集开篇时她是他们吹口哨爆荤段子的对象,到第五集,她已经在为他们改善工作环境提供着维权建议。
每一集的套路都是:我推进杂志业务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一个细节(某件事的处理方式、某个版面的内容等等等等)冒犯到了我的女权信念,然后我天人交战、反应过激、退出在即,但最终我没走、我继续做了,结果我放下了我以为自己永远不会放下的信念,结果的结果, 我发现放下的我,反而在一个通达的形态上,践行和实现了我的信念。
直到你能让自己的主义,不再停留在引经据典、掉书袋和喊口号的阶段。
一定程度的松动,更高维度的坚持。
作者信息: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新浪微博:@聆雨子豆瓣&知乎ID:聆雨子
女主人设很喜欢。
思想似乎很开放,但又囿于教育和阶层而纸上谈兵;艳星似乎很低俗,却又能忠于自己的感受,她们愿意互相学习,真正地共同进步。
我后来想,的确学院派能接触最先进的思想,可是只有草根才会没有家庭的保护赤裸裸地接触那些碰撞。
而且往往这些进步的思想,影响最大的就是草根。
这两个群体的合作,是一种艺术。
坦白说看之前没想过会那么多裸露镜头,但是这确实是最强大的语言。
一口气看完了10集,很久没有这么酣畅淋漓的看一部剧了。
除了因为这剧的节奏明快流畅,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实在太劲爆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像传统的大尺度剧,这部剧是从女性的视角看的,涉及到很多女权话题,既有深度,又点到为主,没有冗长的理论探讨,观看感非常舒适。
女主出场就很震撼,即使她穿着正装,连衣领都严严实实,行为话语也端庄有礼,依然被一个建筑工人污言秽语骚扰,所以性骚扰无关于被害人的衣着举止。
紧接着就是男出版商在公众集会时抽烟,根本不在乎女主的反对态度,这就是女性的生活和职场环境。
说到女权,个人对女权理解不深,但是感觉到应该有很多地方需要觉醒,女男性别的刻板印象比比皆是,就连肤色也是如此,比如第一集就有对黑人女做秘书的刻板印象,女主看到一个黑人女性,就直观的认为她是一个秘书,这部剧就调侃了这种刻板印象,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也面临很多女性权力的问题而不自知,比如女主介绍一个男性大佬给男主,两个男人说话,根本不给女主机会,完全忽视她的存在,连风度都不要了。
当然女主是幸运的,她得到了男出版商的支持,但是换个角度考虑女主和男出版商的合作,因为女主秉持这种执着,她总会得到命运的眷顾,这个男出版商也许只是早了几年促成女主的成功,所以对于这个杂志的所有权之争,女主当之无愧,因为女主只有一个,而出版商可以替代。
最后道格选择了成全女主,也成全了他自己的成长。
说到成长,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在成长,女主的成长最明显,她从开始的面对性话题的不知所措,渐渐明白女性的权力不仅仅是说教,女性的性需求也是追求平等权力的一部分,而且女权要一步步来,她在参加温蒂 马的女子聚会中可以看出,她跟那些异常激进的小众的女权人士并不一样。
除了女主的成长,几个主要角色的成长也挺明显,女裸体模特斑比找到内核,宣布不再做裸体模特,男摄影师找到自信,女主的姐姐成长也很明显,从平凡的家庭主妇到光彩照人的职场女性,最后还唤醒了自己的性感。
比较模糊的是黑人女助理Tina,她和道格的办公室恋情也让人困惑,道格一开始还说不要办公室恋情。
至于男出版商道格和女主前男友格兰,是女主身边比较重要的两个男人,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道格表面粗野,内里有大格局。
格兰正相反,表面高雅,内里阴暗小气,开始因为女主忙于事业,他不满离开,后来看到女主事业有机会,就想趁虚而入,充满算计吃相难看,注定成为女主生命中的过客。
顺便说下,剧中出现了好几个女权的代表,女主,温蒂,还有电视访谈中那个女权,可以看出女权的观点并不一致,甚至还互相抵触,而且还有很多女性们自己也没有女权意识,比如那个女议员,看来女权的斗争之路道阻且长,本剧只是揭示了冰山一角。
个人对女权的粗浅思考,1,女性们先做到经济独立、人格独立,这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不属于女权范畴,当然女性们如果做到这一点,女权运动就有实现的基础。
2,明白责任和权力是对等的,只索要权力不可能实现,只会变成空谈。
3,女权口号多,实际行动少,就像电视剧中的情况,喊口号的多,有的甚至很偏激,真正做事的,像女主这样的人少,办杂志最起码唤醒了女性们基础需求。
4,女权参与的人太少,本应该全体女性加一部分男性,现状是大部分女性没有觉醒,加上一部分女权运动者跟男人对立,变成很少部分女性的女权。
最近好多人在偷偷求一部剧的分享,流传的资源有删减有打码或是直接失效,在某些社交平台搜索甚至只会蹦出404。
口碑似乎也两级分化,喜欢的4、5星大方奉上,讨厌的1星嫌多,但这丝毫不影响豆瓣上3万多人标记“想看”。
一看背后出品公司HBO就明白了,带点颜色的东西大家一听可就不困了,这一波我们观众又被狠狠拿捏住。
观看《风骚女子》,HBO Max稳定车队前往公众号:蜜糖MetShop《风骚女子》H暴直白,极其懂得抓人眼球,“含diao量”超标的第一集就已经赤裸裸地告诉观众,这剧不简单。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洛杉矶,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刚平息,社会上各种解放思潮涌动。
女主角Joyce,一个浑身理想的女性主义者,梦想着创办一本面向女性关于女性的女权杂志。
她勇闯杂志推介会,却遭遇各种出版社拒绝,最后愿意帮她的只有一位sex杂志大佬。
道格发行了几百万册luo女杂志,拥有数不清的男性读者,出口就是“我即资本”。
他觉得女主的杂志太过严肃、愤怒,异想天开地提出要制作一本面向女性的luo男杂志。
细想想,老板的想法倒也挺反叛,既然女性一直在被男性凝视,那干脆,女性也做一回欣赏者与挑剔者,来一招女性凝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啊。
招募一发,报名者众,一时之间办公区内外充满快活的气息,可谓是“丁丁开会”。
就在试镜尾声,一位高分颜值满身肌肉size惊人的消防小哥登场,他在现场英雄救美的举动恰恰戳中女主,一直对luo男杂志的idea有所抵触的Joyce终于松口同意制作。
虽然老板跟团队都相信女性也好色,但杂志面世却没有迎来预想的成功,非议倒是像雪片般飞来,反对的声音甚至来自不同的阵营。
保守派的女性们举着“恶臭”“下流”“封杀”的标语走上街头,就连女主居住的社区也出面施压,警告她可能会被逐出去。
先锋派的女大学生们也并不支持女主,她们叫她叛徒,责怪她不敢探讨更深刻的议题,不敢正视女性面临的更现实的问题,直指她打着女权旗,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在女性同胞这吃了钉子,那男性群体就能够理解了吗?
他们同样感受到挑战,他们不接受女人也开始对男性评头论足,不接受平常只是默默忍受自己颜色玩笑的绵羊们突然跳起来说我们也有牙齿,不接受这个世界的秩序开始了一些不寻常的变动,他们也走上街头大喊要“驯服风骚女人”。
理想之路走得不顺遂,女主遇到的挑战一个接一个,就连前男友也跑来搅局,没有神兵天降,没有盖世英雄,国产大女主爽剧的套路在这不起作用。
观众因为剧情开始热烈讨论,什么是女性主义?
平等究竟应该如何做?
女性内部的各种流派应该先搁置争议联合起来还是各起山头各凭本事?
这部剧在满屏乱飞的肉体之下藏着对当今女性觉醒之路该走向何方的思考。
有人评论这部剧噱头大于实际,剧集的宣传也多是走尺寸路线,就跟剧里的女主用luo男杂志吸引女性关注自身问题一样,让更多人先看到事实,让平等之路先搭上一块砖石才是女主与剧集创作者们关注的重点。
不管在1970年,还是2022年,这条路始终难走,但有理由相信同伴会越来越多。
HBO MAX可看《风骚女子》全集,后续前往公众号拼车:蜜糖MetShop
像所有美剧一样,《风骚女子》第一集用“污”来吸引眼球(想想《权力的游戏》第一集结尾那个美女与野兽的亲热戏吧……),但在“污”的外壳下吸引我的是《风骚女子》对女性解放过程中多重视角、多重矛盾和多重困境的深刻探讨。
简单地说,《风骚女子》并不只是简单地把女性解放等同于性解放,也并不简单高喊欲望即是自由,而是在喜剧的表达中忠实中保留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风骚女子》所展示的1970年代的洛杉矶。
一位永不言败的女性主义者乔伊斯(Joyce)在向出版商们——一群白人中老年男性——推销自己梦想中的女权杂志:“不要再教我们如何做饭如何保持身材如何化妆了,时代变了!
让我们来谈谈女性权利吧……”当然,老白男们没有买账。
反而是一个看起来就老油条也确实老油条的色情杂志出版商道格(Doug)主动邀请乔伊斯来创业——创办一份面向女性的裸男杂志。
他敏锐地意识到,时代确实变了,二战后欧洲、北美甚至全世界的女性正在走向办公室,走向社会,她们的钱包鼓起来了,那是一个尚待开拓的广阔市场。
乔伊斯起初认定男性色情(male erotica)杂志有悖自己的理念。
在她眼里,女性主义应该是批判的哲学加战斗的姿态,政治权利的获得加经济地位的提升。
但当她看到男影星一组露大腿的“艳照”就在上至白发老奶奶下至套裙淑女的女性读者中卖疯了时,她才意识到,时代变了,在这个新的充满生机的时代里,女性渴望的或许不止是政治经济权利,不止是那些高大上的议题和严肃的哲学讨论,还有最世俗的欲望的表达和满足。
于是,《风骚女子》第一集便出现了黄暴又搞笑的场面:这群要办女性向色情杂志的女郎们围坐在一起欣赏男模特展示自己千姿百态的弟弟们,女性凝视暂时地颠覆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男性凝视。
而乔伊斯甚至比一丝不挂的男模特们还尴尬。
当一个身材火辣的消防员因为被前台要求全裸着进来面试而娇羞地用外套遮住要害部位,乔伊斯开始反思这样是否合适,而艳照模特斑比(Bambi)则尖声抱怨道:但他们曾这样要求我一百次!
显然,这指向某种因为太普遍所以被人们轻易接受的不平等现实。
磕磕绊绊兜兜转转,杂志好在是风风火火地办起来了。
杂志的名字是正是剧名《风骚女子》(Minx)。
杂志拉到的广告是震动棒。
显然,1970年代的震动棒还没进化出今天各种小巧玲珑的流线造型,还是男性生殖器的逼真仿制,把乔伊斯惊得面红耳赤。
虽有恋爱经验但在性方面显然相当传统的乔伊斯还是在姐姐的分享后才尝试了一次她们要打广告的产品,然后心满意足。
而在杂志推进的过程中,老油条出版商道格和女权主义理论家乔伊斯间的多次碰撞乃至冲突是最意味深长的:“时代变了”对道格而言首先是赚他一笔的商机。
在色情出版业浸润多年的道格深知人性。
面对乔伊斯“贩卖男色是在贬低女性”的质疑,他直截了当地点出:“你只是对你有欲望的那部分感到害怕,因为那样好像显得你软弱。
”他没有说出的话是,你不需要担心显得软弱或不得体,因为商人们关心的只是能否从你的钱包里掏出钱来。
道格和老奸巨猾的广告商打交道拉赞助,和本地区一任任议员打交道搞好关系。
他为乔伊斯指出两层现实:广告商不会为动听的哲学付费,只会为利益付费。
厌女老白男不会向大喊和疾呼低头,但会向购买力低头;政客则相反,政客要拿选票就需要好名声,需要表面的堂皇和“纯洁”,因而不能容忍色情杂志这样的“低俗”产品“败坏民风”,须得用各种方式软磨硬泡获得其许可。
道格和乔伊斯间的碰撞和冲突直接指向女性解放的困境——不平等的现实如此沉重,以致于女性行动的空间如此有限。
要发出声来,首先要适时沉默;要开拓未来,首先要苟且。
你能苟且到何种程度?
首先你需要是个坚定的战士,但你也不能只是个战士。
你又要有毒蛇般的柔软,狐狸般的机变,变色龙般的适应性……但即使你八面玲珑,男性对你的期待或许只是“胸再大一些就好了”——作为男性的道格确实有见解和善意,但他永远无法完全体会每一天都被物化的处境——每个女性的处境。
当幼时即显露网球天赋的乔伊斯在网球场技惊四座,网球场的男性想的只是如何在打球时借机揩油;当乔伊斯试图用精心准备的陈述说服广告商,广告商想的只是让乔伊斯把辣妹同事送到他的创伤;当乔伊斯试图以不卑不亢的职业性介绍和握手回应建筑工男的骚扰,建筑工男只是在握手后变本加厉地骚扰,或许他将乔伊斯的不卑不亢解读为挑逗。
何况他那些关于购买力才是王道的教诲,何尝不是一种基于男性经验的爹味儿传授?
《风骚女子》里展现的1970年代已经相当美好了。
那时,美国女性已经在讨论避孕的主动权、愉悦的主动权和设置议程的主动权了。
这些话题在有的国家刚刚开始被讨论,有的还处在半遮半掩的阶段。
因此,在看到这些场景时,笔者着实羡慕那个生机勃勃的年代。
笔者猜测,这个1970年代或许投射了创作者对当下的某些希冀。
但乔伊斯的生活还是“今天又是被物化的一天呢!
”显然,这样的生机还不够。
于是,尽管《风骚女子》的喜剧基调注定了乔伊斯和道格间的理念碰撞会不断和解,我相信和解后两者依然会不断碰撞,而后者也将成为《风骚女子》之后的最大看点之一。
如果说道格对乔伊斯的启发反映了上世纪女性解放的视角拓展之一(强调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和欲望的解放),那么乔伊斯面对道格的妥协和坚持则反映了当下女性解放的维度:今天,时代也变了。
高喊“污起来”(Be dirty!)和“给我康康”(Show me your dick)是很炫酷很叛逆但不够的。
只提高经济地位也是不够的。
而“购买力说了算”则彻头彻尾就是消费主义的神话,是对女性钱包和精神的双重收割。
买买买并不能赋权。
从女生节到女神节,从不化妆的自由到恋爱脑的自由,网民们吵得天翻地覆,还是关于“我们不要什么”,而当问题变成“我们要什么”时,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也许我们应该接受现阶段的沉默和迷茫,以便团结在“我不要什么”的发声中。
而乔伊斯的坚持则在说:“我有欲望”只是“我是我”的一部分。
我作为女性的存在有那么多、那么多丰富的内涵和可能性。
而乔伊斯的行动(在聚会上公开揭露广告商的性骚扰举动并在义愤中冲上去给他一拳)则在说:妥协是不可能妥协的,战斗是要战斗到底的。
乔伊斯本来兴致勃勃地把道格引荐给那个大佬,以为这回一定能成功拿到高端品牌的广告,结果这个老男人不仅只顾拉着道格在一边不停地讲话,把乔伊斯晾在一边,还特意挪揄乔伊斯专门化了妆穿裙子来参加聚会,emmm……有点心塞没想到更过分的是,这个老男人竟然向道格提出,给广告的条件是让斑比陪他一个晚上,what?
excuse me?
当道格不得不狠心戳破乔伊斯的美好幻想,告诉她真相,“孩子,这虽然很残忍,但就是事实,由你来决定。
”我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乔伊斯的心酸苦涩,……明明她那么努力地想要做一本能够启发人们认识到女性困境的杂志,却偏偏事与愿违,竟然需要让她牺牲身边的女性去为她换取她想要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
唉……女性平权之路任重道远啊然后还有一个让我感到有点温暖的瞬间是,斑比,她真的蛮可爱的,她对乔伊斯说:“以前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没什么用,但自从跟你一起共事,我现在满脑子都是idea,我充满了想法,我觉得自己也可以有用,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大意如此这真的很nice啊,乔伊斯虽然有些太过学院派,思想保守固执了点,但她的积极努力,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很多人,她为女性平权做的努力感召了身边的人,虽然很可能是这些人内心本就有这样的想法,只不过被乔伊斯启发了,那也挺好的,至少不再装睡了。
那些重复的话也不多说了,女性生存面临的压力、困难、挑战很多很多,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一味抱怨于事无补,还是要靠自己,自强自立自信自爱,行动起来!
女权主义者绝不能仅仅躲在书房里读书
最开始吸引我看就是里面有很多dick,不过看了发现内核太完美了。女主甚至有点烦人,但就是因为有她们的坚持甚至到一种招人烦、理想过头的精神才让这个腐朽不堪的社会发生了那一点点改变。改变总是有用的不是吗?整个剧里的人设都不讨喜,女主太激进和理想化;男主摆脱不了男性的邀功“本能”和自以为是;还有在你成功时想分一杯羹的前任…那些porn往往会吸走99%的注意力。但是会有1%认真去读一下那些文章的不是吗?这才是意义,即使被噱头博去了光彩也是胜利。每二十秒就有一个女性被强奸,而一个男的鸡受伤就足以轰动全国…多荒谬啊…到现在也还是。所有的平权都是在争取选择权,而不是这个权利到底好不好。想要的仅仅是平等,他们却急得跳脚。“当我们开始有消费男色的社会空间时,我们才有资格谈论男女平等”
一集弃
话题性剧集 - 冲突的设置是成功的,但是引出的(次生)议题却又没有更深入的探索,多少受到了半小时喜剧形式的限制。期待第二季。
剧情很无聊
极为肤浅的女权作品,极为形式主义,女主的成功离不开老板的支持,也离不开其他人的帮助,好像最后成了女主自己的功劳似的。没有老板无限制的宽容,没有别人给改标题改板式拍照片做营销,女主能干个屁?任何一个环节失败他都得完蛋。
一出片源的时候就立马追了,因为听说有很多寄把看。实际上全剧出现的寄把总时长不超过几分钟。至于作为本剧主旨的"女性主义",把这个主题在台词里换成任何一个别的内容都不会怎么影响剧情。男女主之间的互动其实蛮可爱的,这甚至是我唯一追剧的动力。
整个剧集的节奏、每集25分钟的时长,把握的都非常的好,而且尺度也是大的离谱,从小到大第一次见这么多屌!😄
omg omg omg Bambi&Shelly!!!大震撼!!! 挺有现实意义的,①貌似打破天花板的女性政客可能是妻权、母职乃至整个父权体制更强势的捍卫者②看似充满同理心对杀虫剂是否环保高谈阔论的精英阶层实则对底层充满傲慢和偏见,对“下流”的东西嗤之以鼻以至忽视真正的需求③观念的改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会将坚硬的观点裹上糖衣 ④最重要的,Feminist不能空谈理论而不迈出实践的步伐。
拿着一手好牌不能好好写故事吗?说实话Joyce掉书袋的人设挺烦人的,不过鉴于平时这种形象大概给男性角色的更多(?),我忍了。全剧最喜欢Bambi,period。
比较适合女性观众看,大女主片
好多鸡儿,女性凝视极度舒适,不过剧情还是比较简单浅显的那种,而且人物讲话还是好快好吵。。
两集弃。这年头打着女性主义的破烂作品真是越来越多了。谁爱看鸡巴?反正我不爱。女性凝视就是看几把?几把长得好看咋地?
7分。配角塑造的形象都很可爱和真切。叙事稍冗长。
冗长无聊抓不住人
把要表达的想法抹上了花生酱。
让我想起了第一次看到美剧《黑胶》的感觉,哈哈哈。虽然是一部虚构的女性杂志故事,但对杂志和出版行业的历史还原以及深入了解,让这个故事有了特别的乐趣。这种年代背景下的行业剧,再加上胆大新奇的奇思妙想,能让现在的小众观众甘之如饴。
虽然鸟溜得多,但是对房间里的大象却聊得不够透,列举例子说明问题很容易,解决问题很艰难。剧中写七十年代美国女性觉醒开始斗争想要更多的权利,而现实里2022年美国即将立法禁止女性堕胎。
说大胆、说破局,其实当中很多部分都能从过往作品找到些影子:“觉醒”与以“色”挂阵的出发,《堕落街传奇》对欢场纵横时间的观察,可以窥见一斑;至于在男性话事世界勇敢发出声量的故事也是《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和《朱莉娅》拥有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是破单口喜剧的“窗”,后者是用自己的独到见解为公共电视送去新的东西。而像当中的媒体形式观察以及所借此衍生的“复古气质”,《广告狂人》与《好女孩的反抗》(Amazon去世吧)同样有做过,就连《X》都算这样的延续。《轻佻》能够适时组合所有的这些东西,功力已经了得。也同样“色而不淫”,不将故事停留在口号式的宣讲,也并非只设置各种符号式的对立,“Joyce”与“Doug”的关系,Lennon阿姨的“Shelly”,不仅有意义、也足够好笑。不敢相信HBO Max的剧集开发还有更有趣的东西。
三星半喜剧。看完突然想到,整部剧也就是一本minx杂志——为了获得商业利润需要迎合受众趣味,于是大量铺陈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身体符号噱头,辅之以夺人眼球的标题,如此才能在边边角角夹带一些主创“真正”想要讲的严肃女性主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