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头时看到这个养鹿女孩儿的生活还挺羡慕的,毕竟当下的这个都市社会能与大自然动物生活好像也是现在极少能体验到的。
再来说说人物关系,马海来找刘陆到底是想帮她唤起记忆?
还是说刘陆自己迷失的那段记忆呢?!
我越发看的认真仔细了,慢慢开始跟着剧情的推进分析。
这到底是平行交错的时空里 还是丢失记忆的那个幻象中呢?
环环相扣,虚和实两条线进出转换自由,编剧导演给到的一些小细节能看得出寓意深长,演员表达的情感也是很真实的生活状态。
其实,我们都要面对和释怀过去那个种种不同的自己,能找到真实的自己是个不容易的事儿!!!
特别喜欢编剧导演安排的一些小细节,这些在生活中也能反映出自己的内心状态!
非常棒!
这不是什么大明星的电影,但却能让人刻骨铭心!!!
一部很值得回票价的电影!
优秀!!!
挺有意思的小片子,带了点科幻的“平行宇宙”,其实更像是心理现实主义的道道。
镜头上舞台感相对而言比较重,也许是为了呼应《第四面墙》,虽然不太符合狭义上的电影,但倒也无伤大雅,导演的自我选择罢了。
演员的表演也挺不错,角色原因也好,演员本身也好,刘陆和马海的对手戏话剧腔依旧带了点,倒也算是种享受。
至少露枪之后的那part对手戏,用这话剧腔听着还是很舒服的。
剧院的置景也挺有意思,四平的景就是普通东北工业城市的调调,镜头语言也比较平实。
马达加斯加的景不错,画幅作了变化,观感更加开阔,影像质感上也更加舒服。
整体上故事也没有什么烧脑,也没有很高概念的科幻,借了Sarah Kane的《4.48 Paychosis》,强调“精神”的内在,确实有些实验派话剧的调调,也玩了些诸如失踪的鹿的意象,特别马达加斯加的part也有点意识流。
一切确确实实就更像一场糊里糊涂的梦,正常的文艺片调调,没有太过于惊艳,但是完成度还是挺不错的,对于小成本国产片来说做到这样也算是很不错的了。
主题上也没有什么太大惊艳,无非现在与过去、自己与自己诸如此类的“和解”,所谓“第四面墙”就是心壁吧。
导演自己也没给出太明确的答案,也许自己也没太明白,艺术这玩意儿有时候也确实这样。
粗粝的美好。
闲的去可以看看吧。
马海: 多么简单而又朗朗上口的名字,我情不自禁地叫了一遍又一遍,虽然你一直都没有出现。
我有一万个理由把你忘了,年纪太小,时间太久,事出突然,与我无关。
而死亡不仅是黑暗的永夜,还是无法翻越的大山,它横亘在心里,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无休无尽,终难负荷,所以你能试着原谅我吗,我也曾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这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问题。
我曾一度忘了你。
我残忍吗?
你无怨无悔地做了那么多,竟只得到这个结果,你又做错了什么!
公平在哪里?
正义在哪里?
让你年纪轻轻就离开,断绝了以后生活里无限种可能。
纵然我再冥想,那缤纷多彩的种种,终究只停留在梦中。
而再拼命遗忘,也并不能改变事实静静地停留在那里。
它看着我奔跑,跳跃,转圈,抓狂。
却什么都没有做,只是静静地看着,看着我企图给它蒙上各式各样的衣裳,静静地等着,等着我有天停下来,转过头走上前来,亲手撕开自己做的伪装。
马海,你到我的梦中我的脑海,是受我邀请,还是不请自来。
当我听到你说你不后悔时,我哭了,当我听到你说唯一的可能就是你死了,我哭了。
你是因为我想听到才这样说对吗?
如果你不来,是还在生我的气吗?
如果你走了那么多年还会出现,是对我的不能释然放心不下,还是气愤于我的不周我的努力遗忘,我翻遍世上的学问,终究无法求证。
马海,如果我终于鼓起勇气看着你,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焚几柱清香还是烧很多纸钱。
我好羡慕那些不相信鬼神来世的人,还有那些对此特别相信的人,我总在摇摆,晃得累到自己无力思考。
死亡太残忍了。
没有好好告别的更是。
它让其他的人世之苦看起来都不算什么,或者是我已麻木,疼痛而不自知。
只是马海,当我终于鼓起勇气看着你,对你说出那么多年被忽略的最简单的几个字,对不起,谢谢你。
无论是否能量守恒灵魂常在,我都一样虔诚地说出心底最真实的想法,还有,我想念你了,无论是否天人永隔灰飞烟灭,我都一样虔诚地送出最好的祝福。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与自己和解,我常常觉得那是向生活妥协的美化,可是只有当直面你的离开,直面自己的感受时,我才觉得拧转多年的心,突然踏实了下来。
走在一个人朝圣的路上,喧嚣的往事一幕幕旋转沉淀,竟然听到许多以前听不到的声音,看到以前看不到的画面,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大抵如此吧,才知道世界原来是真的只是一个人眼中的世界。
马海,谢谢你。
你用宝贵的生命,帮我开启了穿越苦难之后的人生大门,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却也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走吧,到天涯海角,亦或是街头小巷,走到有天倒下,也许就是相聚之时。
很开心跟着嘉木观影会今天来超前观影《第四面墙》,电影中有3个平行世界,让我看到了3种不同的人生,同时感受到了主人公的3种不一样的情绪。
刚开始没看太明白,直到有一处,刘陆问马海:“如果你当时没有把人擉死,那么还会是什么情况”马海说:“那就是我死了”。
这里我突然明白了,刘陆从那件事情发生后心里就一直没有过去,接二连三的回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境,不过最后还是在旅行中想明白了,也和自己和解,和父亲和解。
很治愈的一部电影,值得去看!
7/26,#first青年电影展#,我看了四部电影,其中包括最受吹捧的鱼乐园。
而第四面墙,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非常精彩,我太喜欢最后刘陆在马达加斯加得到的自我和解与自洽。
三幕不同支线,我最喜欢第二幕。
王紫逸,太惊喜了。
在工人俱乐部与刘陆对峙的那一幕,或许有一些少年维特的烦恼,归来的故人杀死自己的爱人。
他说他疑惑了二十年那段,不是恐吓,不是威胁,而是真的疑惑,在两头堵的胡同,他由困惑入执着,他平静,内敛,在已经做好的决定面前没必要声张作态。
他安慰刘陆,就讲一段今天说的,我觉得你说的挺好。
马达加斯加。
我回来了。
我们就去那。
我真的太喜欢这部电影。
4:48精神崩溃,为被宽恕,为被爱,为自由。
这是解脱了么?
是的,这予我以解脱。
因为这部电影,我要把马达加斯加加入我的旅行计划。
首先飞到首都,之后或者自驾或者徒步。
在经历过泥土的褶皱后,我将穿过雨林,戈壁滩,耸立入云层的面包树。
我会看见一个小渔村。
那里是世界的尽头。
很喜欢电影第四面墙的故事结构和叙事手法,精巧高级,环环相扣,反转频出,虽然没有大明星,但演员演技在线,好评!
其实无论真假,我们的心里都可以有平行时空,遗憾的事,难忘的人,都放在那里。
而在当下我们在自己可感受的时空里,只需行好事,幸福快乐,快意余生,这或许就是“破墙”相见的意义,
1什么动机去创作这样一个电影?
故事起源于去非洲旅行,真的去马达加斯加。
因为风土人情让我们产生很奇妙的想法,刚开始只是一个框架,来到马达加斯加又产生许多东西,解决了我们很多困惑。
从非洲回来之后创作国内的剧本。
2电影的叙事解构,还有平行世界的相扣,是如何选择这种美学方式的呢?
一开始没想用这种,慢慢走向,慢慢生长到那个方向。
3这部影片中臆想的表达,消失的路、场景的戏剧,当时运用到这些场景,有没有考量?
首先感谢演员,都是很棒的话剧演员。
当然有思考,我们想保留这个人物最真实的情感,所以用了这些场景。
4这部电影完成之后,是想让观众自己揣摩人物关系的吗?
我们想有各种可能性的尝试,电影中能看到的东西就是我们想要表达的,能影响生活,能有些思考都是好的。
5我从电影中看到双雪涛的感觉,片子的思路和双雪涛有没有思路衔接?
双雪涛的作品对您有没有什么影响?
我个人看了许多作品,双雪涛也看了,我很喜欢。
从双雪涛的作品看到对家乡的怀念、喜爱。
非常具有艺术感的实验性质电影。
我愿称之为“中国东北小城的平行世界”,又名《刘陆与马海的三种可能》故事的起源来自于一场英雄救美式的校园事件,在平行世界有三种可能性——如果刀不慎划过了前来阻挡的刘陆的脸,他们就是脸上有疤性格孤僻的鹿山女饲养员和一直对她求而不得的纺织厂马厂长;如果刀不幸捅死了小流氓,他们就是离婚见不着孩子没戏演的失业女演员和亡命天涯的逃犯马海;但其实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刀下死的人是马海,脸上没疤的女演员离婚后去做了鹿山饲养员,也找回了那只跑丢的“长咧吧了”的鹿,然后她只身一人去到了初中时候的梦想之地非洲马达加斯加,实现了跟自我的和解。
剧本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故事的三种可能性,用非常艺术的手法。
主题探讨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的选择如何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片中女主的一些台词非常戳人:“我结婚了 又离婚了 有个孩子 大年三十还见不着 这不就电影吗?
”“一个演不了戏的女演员,一个大年三十见不着孩子的妈妈,一个众叛亲离的妻子,这意外吗?
这不就生活嘛!
”对,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影片的气质是非常文艺的,破旧的废弃工人俱乐部剧场,话剧般舞台感的对手戏和台词对白,低沉且悠扬的大提琴配乐,从片头寒冷干燥的东北小城和鹿山,到片尾炎热奇幻的马达加斯加自然景观,都是非常唯美的。
刚开始听这个名字就大概猜到是讲悬疑的当我看完电影之后 原来是讲一个女孩怎么跟自己和解的过程看完脑子里一下就想到了 躁郁症 还有她所以我特别能理解 女主那种说不想给别人添堵都那种感觉 当我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内心深处都声音会 跳出来跟我们说话 拷问自己的不开心的事情 给我们无限的焦虑 尤其是在小时候原生家庭不是特别好的时候 这种东西会一遍遍的在脑海里重复 永远也走不出来这其实就是抑郁的前兆 也是主要原因观众说什么平行世界 我觉得导演也并不是想表达这个 因为我们永远也站不到 那些受伤人的 角度去考虑问题 他们其实不想这样 可是在脑海中这些记忆会迫使你去想它 去循环它 不过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吧 很近没看文艺片了 总的来说还是很棒的 比我们认知中的文艺片多了一丝剧情挺有共鸣的。
2017年5月18日来到神奇的马岛拍摄过半了,心情很复杂。
我们基本每天都会从一个城市开车前往另一座城市,每天在路上边走边拍,每天拿下行李再打包行李,每天和不同的路人说你好和再见。
从首都安塔那那利佛-安齐拉贝-安布西特拉-哈努马法纳-安巴拉沃,今天我们将会到达伊萨鲁;来之前因为知道拍摄环境艰苦,要下泉水,要骑摩托,要背着徒步包上山、走雨林,下荒漠,所以买了一个月量的避孕药每天吃,怕大姨妈让我不能专注和投入。
但是吃药的这些日子,我的情绪起伏非常大,突然嗨了突然不想说话了又或者突然大哭起来。
这里真穷啊…光着脚丫的小孩子满街跑,见到我们就伸手,什么都要,连垃圾袋空水瓶都要,听导游说他们可以用来做他们的足球。
这一路上碰见的我们都尽力给予他们可以给的,然后看着他们笑的那么灿烂心里真是又苦又甜。
今早天还没亮、波陪着我登上了一座特别高的山,他们准备航拍,说实话走到今天我的腿酸痛一蹲一起小便都比较费劲,我没想到上去了最后也安全下来了,以后你们如果能看到这个镜头千万不要以为是直升机拉我上去的哟。
好了,继续向南。
很棒很有趣的剧本,双线并进的结构、以语言和实际反应打破第四面墙、以极小成本玩出了心理悬疑感,在俱乐部实现了墙内外两个世界的对望和融合。演员们的表演都很稳。浓重的配乐区分了不同时空也有助于凸显情绪。
绝对SIFF惊喜之作!小成本大力量,国内最让人脑补的平行世界故事。但,发生什么重要吗?没有了伤疤一切会好吗?无论在哪个世界,你都需要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找到所有世界都是唯一的出路。
很久之前无意中点开看的,没想到是文艺片,慢慢也看进去了,而且很喜欢,不算悬浮有表达。
我想这是我看到最好的一部东北工业没落的故事叙述。
#SIFF22#正如片名及片中对其片名意义的阐述,整部电影就在制造这神秘的“第四面墙”,也制造出界限模糊的视听。不断地在真实与虚幻,现实与幻想之间来回试探,反复摸索。虚实之间的割裂也恰如编剧对平行时空的解释——当做出选择的时候只有一个成立,另一个则会消失。强调「心理」与「精神」层面,从创作及文本上来看这个片子非常新颖,其影像化的呈现也算出色,但包容度低,节奏也过于缓慢。
就这样
故事主题是魔幻主义,落在东北荒凉的现实土地上却很扎实。剧场里男演员击倒女演员,回头向屏幕一望,好像真的能望穿第四面墙。小屋里面男演员猛地抬头,看到血从女演员的头上流下,导演解释说是这是折射出心理现实,我看了叫这个命运,是命运像雨水一样,降临在她的头上。
3.5
不要试图打破第四面墙,很可能醒来记忆中的人就不在了。影片透过舞台剧,打造了一个平行世界,又通过打破第四面墙,揭开了一个悲剧在发生之后可能存在的3种结果。正如映后交流会编剧说的,每个人在面对选择时,无论是选择哪一个选项,我们都会猜测其他选项是不是结局会更好,但事实是“人生落子无悔”,与其糟践自己,不如且行且珍惜。尽管是类似话剧的先锋电影,情节存在刻意的拖长,但话舞台剧那一段刘陆是演的真好,台词直搓人心~#第十三届First电影节No. 2#
东北老铁不只是热爱海南岛,赤道附近的岛都在射程范围内。
开头10分钟没台词,真的很难坚持看下去,导演是咋想的呢,剧情也很尬
女主的「无差别」表演大概可以扣完所有的得分霸
熬过手持摄像晃得头疼的前半个小时,就是一部逻辑合理演员演技满分的悬疑剧。以第四面墙这一剧场概念为线索,观众与舞台之间存在一面不可见墙,台上是戏剧,台下是真实。真实生活与记忆之间也存在一面不可见的墙,最终找回记忆,揭开真相。女主角色名设定得和演员本名相同,也暗合了第四面墙的意义,刘陆演绎起这个角色自然贴合。两层反转之后,女主终于去到了她记忆中的乌托邦,实现自我救赎。真实与幻想中的第四面墙,或许也可以打破。
SIFF ANTA 2019
开始节奏实在慢;女主角的台词语调出戏。整体值得鼓励!
一整個大無語。話劇台詞話劇演技(非常非常非常話劇)。話劇劇本,話劇的味道,話劇的寫法。看不下去的那種出戲啊。
映后见面会上制作人说中国电影业正在经历寒冬,这部电影都能获奖说明确实挺寒冬的。烂俗的心理题材生硬地套用精神分析学潜意识以及平行世界等概念,想要制造悬疑的效果来表达选择这一主题一直用真实与虚幻调观众胃口却让观众等到最后也没能等到合理的解释(只能猜测是男主的死让女主精神创伤,但除了臆想也没看出其他创伤的症状)。还有电影中埋藏的细节要不是导演亲自解释根本不会有人知道因为镜头根本没有表现到(比如导演说舞台塌陷的那一半下面有一口钟)。有的镜头特别是空镜头也稍显多余以至于托节奏(比如男主臆想时对工厂织布机特写好多秒)。
7 可以看出导演涉猎文艺片领域的野心 但这种平行宇宙题材略带悬疑的故事其实更适合用商业片表现 这也是该片给观众带来话剧舞台表演感太强的原因和矛盾感所在 比较出彩的方面有 走失的鹿 打破的第四堵墙(铁丝网) 纯熟自然的长镜头调度 灯光色彩的契合运用 潜意识(和儿子玩耍)和梦境的表达
15:48,弃。
太分裂了 没怎么看懂其实 构思和演员表现还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