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什么刻板的规定,你知道的”丧子之痛和丧妻之痛的人在一起交流。
风景很美,音乐也不错。
疗伤电影?
森林里迷路,拿起手机对风祈祷。
年轻女人把老头当做儿子看,老头把她当妻子看?
夜晚她用她的体温温暖他,似乎有乱伦老少恋的味道。
老头把三十多年的日记(到2006年)放在地上,睡到死去的老婆的土地上,而她对着空气转动声音,大概是求生。
真是太美的影片了,總之『森林』本身就是自己會說話的影像素材了。。。
我最喜歡的是,那個DVD的封面那片段,那應該是茶園之類的地方吧~~~茂樹和真千子在田野中倒在一團......還有森林裡的音樂盒轉動發條的光...茂樹在去世33年之後來到妻子的墓前所掘的那個洞,他說:我要睡覺了,就在這裡。
哄!
當他傾吐出那些字來時,真的覺得這33年來的思念與不捨...就在那三個字裡全部吐露:我來了。
真千子在樹葉縫隙陽光灑落的地方說:「現在沒事了,一切都好了,你等得太久了,太長的時間了.....」好像她同時也得到釋放一樣,她望著天空的陽光。
這是最觸動人的片段,這一部片子有好多地方都好讚,一開始那個送葬的隊伍,從空中俯視,...還有老人們在安養院中的互動和對話,鏡頭就擺在人的面前拍的,很自然完全沒有銳利的線條。
真喜歡哪!
總之『殯之森』~就是我很喜歡的調調啦。。。
片尾最後說:『殯』(もがり)是指:對死去之人痛惜之忍受,還有『場所』的意思,也有『喪失』之意。
看到這裡,就想到真實的生活理所發生的事情。
中间山洪冲下来的危机感,是交代她儿子的线索吧?
她的崩溃中老人也能感受到她的悲痛。
不需要询问缘由,只要片刻的庇护。
相互交心后她们已然成为彼此信任的朋友。
电影名是关于死亡。
从电影里看到的是精神上的死亡。
真子的死亡带来的是老人精神上的孤独。
儿子的离世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愧疚,丈夫的冷漠(人不行)更是精神上的悲哀。
最应该安慰女主的人选择责怪她。
其他的疼痛都超越不了她们的悲伤。
但人的悲伤是断续的。
除了悲伤之外还有许多的情感。
缓解这些痛苦需要的还是精神上的支持。
老人对执念的解脱。
女主一个人承受失子的愧疚与无助在同样的场景下有人安慰、或是在帮助老人解脱的同时也是让自己解脱。
控制不了便需要帮助。
送她回家的那个女同事对她说的话也是帮助。
河濑直美果然十年如一日,现在回看这部十年前在戛纳勇夺评审团大奖的这部作品,发现很多表现手法以及人物情感都延续到今年的新作《光》。
这部被不少人诟病和讪笑的作品,我十年前看的时候也没太多感触。
现在重看才挖掘到不少隐藏的闪光点与真正打动我的泪点,事实证明60周年的戛纳评审团的眼光很独到。
尽管河濑直美的作品并非一直保持高水准,但这部貌似矫情自嗨的作品却融合了她风格里最有代表性的元素,也最能体现出她标志性的作者标签。
首先是她对奈良矢志不渝的爱,这完全展现在民俗仪式的刻画里,开头的送殡场面,众人在家中摆弄手工制作的描绘,都展现出奈良地区与别不同的民俗风貌。
这在她之前《萌动的朱雀》和《沙罗双树》里均有出色的反映。
虽然有人说这是贩卖传统文化之举,但在我看来这种最能体现她作者风格的元素都是跟题材密切相关,而不是刻意为博取眼球的拙劣行径。
在本片里,开头传统的送殡仪式不仅跟整部影片的悲伤格调契合,而且纪念逝去亲人与后面森林里的情节也有着延续性的意味。
在主题上,导演致力表现失去至亲后的悲痛与心灵治愈的过程。
导演设计出两位悲情人物:老男人死了老婆,而年轻的女主则因遭遇孩子夭折。
原本看来无法产生交集的两人却因女主角对老男人的细心照顾而产生互动,更因之后在森林里的遇险而在心灵上产生触动。
剧本里对男女主角的塑造跟新作《光》有着相似之处,原本是毫无关联的两人都是因意外事件在关系上获得质的改变。
《殡之森》是由于汽车抛锚,徒步进入森林而引出后面的肉体与心灵接触,而《光》里则是因为女主角发现摄影师相集里的照片而逐渐展开。
除此之外,影片中男女主角上有着“互补”的关系。
老男人自不必说,在森林里幻想女主角是亡妻,而对于痛失孩子的女主角来说,有点智障的老男人不时显露出天真顽皮的性格,无疑是夭折儿子的化身。
这种独特的关系在之后两人的悲痛治愈过程中发挥出惊异的力量,将影片的感染力度推向高潮。
而同样地,在《光》里面摄影师男主角与电影解说员女主角也因为对电影画面的不同观点,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悟,而逐渐引发出心灵合一的情愫。
如果说心灵治愈的主题有小清新和造作的嫌疑,那么河濑直美镜头下的大自然,尤其是森林,则毋庸置疑地饱含着奇异的灵性,成为她最有标志性的作者风格。
无论是《殡之森》开头的送殡和高潮部分祭奠亡妻的仪式,还是《光》里面女主角在森林里艰难寻觅走失的母亲,森林已不再是故事的背景,森林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流露出神秘感。
导演不仅在刻画人类敬畏神秘的大自然,而更多地将这种难以言传的感觉投射到角色的关系里。
在《殡之森》的后半段里面,男女主角在森林里遭遇惊险后而产生肉体与心灵接触,全赖森林这个环境缓解各自的悲痛而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关系转变。
这种用森林来传达人物情感与关系变化的手法跟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如出一辙,在《热带疾病》和《祝福》中的神秘森林给观众营造出时而迷幻时而诱惑的意味,而这种氛围与感觉则强烈暗示着角色之间的暧昧关系。
最后一点则是纪录片式的摄影风格。
在这部影片里,晃动的镜头在视觉上给观众制造出真实的临场感。
与其说是一种“亡灵视角”,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河濑直美一向钟情的表现手法,从她拍摄过众多的“私记录”影片当中,可以发现她镜头里充满着最质朴与逼真的情感力度。
而当这种纪录片风格的摄影运用到剧情片拍摄上,则更能传达出她对题材与人物的“私密化”处理。
家庭录像里常常见到的就是这种晃动的镜头,刻意打破角色与观众的疏离感,为影片增添不少亲切感。
在殡之森中,河濑直美花大篇幅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真知子和她所照顾的一个痴呆老人茂树在森林中的旅行。
这趟旅行是他们的一场悼念之旅。
老人穿越森林只为祭奠亡妻,真知子也在旅途中慢慢释怀了儿子的死。
河濑直美用了大量手持镜头、长镜,把观众变成同他们旅行的第三人,给了观众游魂一般的视角。
在两人进入森林后不久,当茂树要跨过一条林间小溪时,真千子失控了。
她竭尽全力拦下老人,不许他过河。
片中没有讲述她为何做出如此奇异的举动,但不难联想到她失子的经历。
她应该是在儿子执意要穿过马路时失去了他。
林中这一幕光线昏暗,茂密的树林遮天蔽日,雨水从层层叶间穿过。
河濑在此处运用长镜展现真千子与茂树的一连串动作:先是真千子拉住已经开始过河的茂树,她用拉儿子的方式拉着茂树的手,而茂树正如一个不听话的倔强小孩,执意甩开母亲的手踏入溪流中。
瞬间真千子崩溃大哭。
摇晃的手执镜头别有一般风味。
观众仿佛陪着他们站在那个雨天河中不稳的石头上,感受着她世界的崩塌与重组。
在茂树跨过小溪之后,河濑给了骤然凶猛的水势一个空镜,镜头外真千子绝望地哭喊着不要啊。
观众被误导认为茂树被洪水冲走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茂树正稳稳地站在石头上,水流依旧平缓。
那个空镜让观众切身体验真千子的心理活动。
她以为那是即将会发生的事情,她害怕茂树会如她儿子一般被带走,于是她的情绪如洪水般失控,跪在地上无法停止哭泣。
茂树见状回到了真千子身边。
手持镜头也一并走到了他们俩身边。
失去的东西就如同这水流,再也无法回来了。
人只得接受失去。
那条林间小溪就如同一条忘川河,将真千子与她的儿子永远地分隔。
茂树温柔地抚摸真千子的头,此刻他的身姿看起来终于像个成年男子的模样,真千子跪在地上,缩成一团,伏在他胸口哭泣。
在这一幕里,真千子与茂树的角色反过来了。
真千子不再是那个温柔细心的护工,总是照顾着痴呆的茂树,反倒是茂树温柔地抚平她心中的伤痛。
雨后,两人围在火边的一幕又反转了这种关系。
画面中只有点点火光。
寒冷如黑暗般驱散不开。
此处真千子又成了保护者的角色。
她从背后抱着失温的茂树,喃喃道:别怕…没事了…我们都还活着…活着…活着…都活着…如同一个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
他们二人是对方这场悼念之旅的最佳拍档。
茂树填补了真千子失子之后心里的空缺。
而没有真千子的帮助,茂树怕是早已死在了途中。
两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最终的悼念场所。
茂树用埋葬日记的方式纪念亡妻。
他将日记一本本地放在地上,默默说道经过了很长时间,我精神恍惚,我来了。
随后温柔地抚摸一旁纤细的树干,如同触碰爱妻的脸庞、脖颈。
和真知子一同挖出土坑后,他跪在坑前,如同跪在墓前,亲手埋葬了妻子的日记,完成了悼念之旅的最后一步,终于释怀了。
茂树从地上爬起来,仰头看天,仿佛妻子的灵魂也在此刻终于升天。
电影刚开始时,僧人说,灵魂会在第三十三年升天离开。
恰好此时,天上传来直升飞机的声音。
是妻子的灵魂在回应他吗?
还是只是来找失踪的两人的救援飞机。
不稳的镜头往天上摇,仿佛在寻找着飞机的踪迹,但它始终没有出现在这个长镜头里。
二人的旅行也随着这飞机的声音终结了。
电影末尾,两人看起来是那样的心满意足。
茂树伏在地上,脸贴着大地,露出温柔的笑容。
真知子仰头看天,慢慢抬起手中的音乐盒。
她笑得是那样的开心。
若不是今晚怀着一颗尚且平静的心,我想我是坚持不过开头的五分钟。
冗长的空镜头加长镜头,像是一部节奏极其缓慢的风光片。
而当故事主线渐渐集中到这个丧妻三十三年的老男人以及丧子的年轻女人身上并且最终只剩两人时,我真的担心两人之间会发生些什么,所以当森林雨夜女人为了给男人取暖而脱去衣服时,我想我的担心或许就要发生了。
还好,只是取暖。
还好,只是取暖。
这部电影有着绿色的视觉底色,绿色的森林,绿色的田野,却有着灰色的感情底色。
然而绿色充斥着全片,灰色却渐渐变得明亮温暖了起来。
你相信一个男人会思念妻子三十三年吗?
这越来越像是一个远古的童话。
从豆瓣上的介绍,以及很多人写的东西,都在说男人是智障。
或许一个抱着妻子的遗物,怀着对妻子的思念,执著固守的写上三十三年日记的男人的确不能称之为正常,然而如果说是智障,或许有无数女人希望自己的男人是个智障。
故事的主角便是这个丧妻的男人以及丧子的女人,丧子之痛略有提及,我们也能有些许感受。
然而河濑直美要讲的或许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与生死有关的爱情故事。
影片开始,男人问,我还活着吗?
法师回答,活着有两层意思,一是生理上的活着,比如说你要吃饭,二是情感上的活着,你是否有一种实感。
如此看来,这个男人实实在在的活着,因为心里有满满的爱。
麻木,才是真正的死亡。
夏日的风声,原来是这个世界上美好的声音之一。
不是夏日掠过城市灰色建筑物的风声,是掠过绿色树梢的风声。
两个人在风声中走进了森林,伴随着鸟声虫鸣。
男人最终回到了埋葬妻子的简陋坟墓。
他睡在了她的墓旁,不,他睡在了她的身边。
和萌动的朱雀一样的开篇。
缓慢的节奏和漫不经心的剧情开始让我也有点闪神。
不是年年清明我去过的那些树林。
然而在这片令人神伤的森林里,依然掩埋着一个个寂寞的灵魂。
孤立无援,企图安歇。
对不起吧,可能我真的是没啥欣赏能力,这部电影太令我失望了。
文艺剧情片我是看出来了,可是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就止步在这里了。。。
开头冗长,中间拖沓,结局迷糊,剧情,背景,地点,几乎所有都是靠自己的猜测,我简直就是一头雾水啊。
全靠后来自己找影评才知道他究竟说了啥,这样的电影也是没谁了。
“大闷片”不是浪得虚名的,像我这样平时不喜欢快进的人,也忍不住跳了一次又一次。
我发现我没什么评价想说的,因为我觉得我找不到引起我兴趣的地方。
《殡之森》的电影语言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纯物观看,这意味着电影没有自我欲望的表达,这种物观只描述不分析,没有意象与符号性的表达,更不至于走向煽情的尴尬处境。
我想,导演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纯粹的“物观”:一、凝视自然的长镜头;二、模仿人眼的镜头。
凝视自然的长镜头
在影片中,当人与自然同框时,山水自然永远是主角,占据了大幅画面,人显得十分渺小,人与自然形成一种“山坡是主,人是客”的微妙关系,此为影片的第一层“物化”,对观众来说就是一种物观。
模仿人眼的镜头 对人像不自然的特写,不停微微晃动的镜头,以及群戏中对声音的特殊处理(增强了背景声音),其实都是为了模仿人的观看行为,从而使得观众达到一种“超我“(上帝视角)的观影状态,此为物观的第二种方式。
我们其实同样可以从很多其他艺术门类中找到物观的方式,如巴赫的音乐,中国古代山水画等。
通过物观,时间被抽离,观看于是变成一种空间体验。
这是可怕的影片,我被郁闷坏了,除了女主角脱衣服给大叔取暖的时候,来了点精神,然后一直是闷到要死,其实我很努力了,一直在努力的想进入剧情,但没办法,实在不是我的菜,没办法欣赏,只能说抱歉了。
对于本片的选择,还是给没看过的人提个醒,慎重,很可能没办法欣赏。
绿得真美,直让我想去日本乡下过一段时间。
【3.0】凹造型的镜头和动作居多,出于直觉的生活流拍摄太少,且先观众一步被自己的影像感动。这片很好地解释了河濑直美为什么后来会拍出《澄沙之味》这种土得掉渣的煽情大片。
音收得很好,环境气氛吸引我。疗伤作。怎么演?随手偶得倒也罢了,若是刻意谋求印象不够,缺少“钩子”。
21/7/28
疯疯癫癫,装疯卖傻!
老家伙老痴情了~
岩井俊二吐槽的日本演员过于僵硬问题我算是感受到了…
森林系頂峰,短評裡有句「隐秘而蓬勃的力量」說得真好
当女主被压抑的内疚感在想像的奔腾河水里忽然戏剧化地决堤,单调沉闷的[殡之森]在服丧的气氛里获得了一瞬的生命力。然而就连这些星星点点的惊喜也简单粗暴到不用脑子就能理解的。影片的主要"哲思"在于"殡"并不指时间也指地点,然而河濑无甚章法的镜头里看不到这失落的时空体,远次于是枝的[幻之光]。
镜头的凝滞(定镜,或者缓慢摇动或跟拍的手持DV)模仿着一个“痴呆”的视角,它是茂树的状态,与此同时,也属于年轻的真千子,《殡之森》则是她的加速老化,随后,她将在转动的八音盒乐音中耗尽余生。而“森林”提供了一个可供观望,却无人真正进入的“纵深”空间,在《殡之森》中,意味着死亡,也即某种返祖行为,顺遂自然时间的轮回,却仅有神秘,没有今村式的恐怖,当他们放弃车子,进入丛林时,隐含着一种潜在的灵/肉对立,灵魂逃离了身体,获得了解放。然而在通往死亡(丛林)的返祖之旅之中,人物的解放并非摄影机的解放,摄影机同样是观看对象,影片人物意识到了这一点,却只有挣脱的渴望,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抗,因此,它保持着一种缓慢,平稳速率的“跟从”,或者是一种鬼祟的“尾随”。
把有关人的戏都砍了,只留下风景这片就完美了
部分一度落泪
河濑直美一直喜欢手持,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把手持的弱点都表现出来了,角度不够坚定和广阔。她真是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还有我很赞同男女在森里里面应该做爱。配音一如既往的棒啊,没有配乐就是几乎所有的声音都要暴露出来,她这一点做的很好。
8.6 Sant在拍<青木原树海>之前应该多看几遍这片。
最后出字幕对“殡”一字的解释真是灵魂所在啊 顿然醒悟 片子里各种处理都明了了。祭奠的时间和场所。电影本身又何尝不是呢
属于两个人的孤独。
封面绿园真漂亮,对日本人性无法理解,母亲失去孩子,丈夫不是安慰反倒责难。护理员一次次纵容老人的不合理行为,嗯,是我太没同情心了。摇摇晃晃的镜头,晕得难受
看上去很动人,其实不怎么让人入戏。像一个影像词典,只是诠释了“殡”字的意境美
这片看得太闹心了,洪水来的那一段真的不忍卒睹,就不能考虑一下别的情感传递方式吗?日本人一拍情绪就容易这样,表面上始终维持着一种虚假的平静与冷漠,将一切都刻画得很日常,然后突然爆发。看一两个觉得这么拍还不错,都这么拍叫集体作妖。
怀疑最好看的尾野真千子就存在于河濑阿姨的镜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