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一类人很爱,一类人不屑的电影吧。
剧情totally cliche,中年危机男遇见文艺失意女,因为对音乐的那份执着产生共鸣,发乎情止乎礼,最后温暖励志大结局。
是你无聊周末不知道干什么时会loop一遍又一遍的鸡汤电影。
可我相信绝对有相当一部分姑娘很有代入感的是不是!!
来来,挥起你们的小手让我统计下人数!
主要有赖于女主角的设定真是太精准了:文青,穿碎花棉布裙子,大都市漂,唱小清新,虽然没多少钱,但是有逼格的。
纯真,不势力眼,没架子,有不成功的感情经历,她虽然年纪一大把了,但是本质上还是个女孩呀!
没错,就是老女孩!
因为是老女孩,才会在热舞的潮男潮女中穿着棉布裙听着老掉牙舞曲自嗨,比起跟上流行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是老女孩,才会对小自己一轮的中二少女也能平等对待,对街边卖唱的胖子和住别墅的有钱明星一视同仁,身份地位阻止不了灵魂交流;因为是老女孩,会在有钱前男友浪子回头后选择离开,心灵同步才是她真正的追求。
没错,就是老土、固执又矫情呀!
我天,这不就是豆瓣主要受众群吗,我敢说随便拎出两个资深豆瓣姑娘都能找到以上特质。
只要任何一个男人暂时愿意去倾听她内心世界,就像影片里男主用个分滤器(那东西叫啥来着就是能插两个耳机的),用我朋友的话来说,就是不花钱也能泡到的姑娘!
所以说结局也算理所应当的:纯真的老女孩是不会去做破坏人家庭的挫事的,也不会和心灵已经不一致的前男友复合,更不可能上了资本主义的当所以专辑放网上才卖一块钱。
可是,如果换个人来讲这个故事会怎么样。
比如男主对女主真情告白那段,“两个人维持18年婚姻很难,我老婆爱上了另外一有妇之夫又被玩弄了blabla”,你信不信,如果让不加v木老师分析,她绝对会说:“你肯定平时就沉浸在你那些没人听的音乐里吧,事业不成功,不教育女儿也不顾妻子的心灵世界,所以女儿叛逆妻子出轨,你现在不弥补错误还想靠着悲惨故事骗小女孩,脏!
”,如果换个中国逼格过高的导演来拍,比如李玉,肯定会让女主的北漂梦破碎回老家嫁人结束。
好在导演的野心只是熬一锅美味鸡汤,不是什么大补中药。
女主的歌最终大卖,男主也和老婆重修旧好,美好的结局收尾。
在我看来最棒的不是结局,而是女主短信留言前男友那段。
本以为她会大骂男主f****off之类。
女主只是轻描淡写地唱了一首歌。
是呀,这时导演想表达的主题渐渐清晰起来:爱的时候全情投入,爱消失的时候,也会维持姿态。
这才是真正的老女孩。
顺便诚心建议一下:像这样的老女孩,就应该找那个街边卖唱的胖子那样,无论什么时候都会陪着自己的,真诚地真心地欣赏自己的人!
一个中年危机的落魄酒鬼loser音乐制作人,总会标配一套破碎的家庭一个毒舌的前妻加一个叛逆的女儿;一个失意的羞涩歌者,总会因为soulmate的劈腿而瞬间down到人生的谷底;在离开这个心碎城市的前夜,在电影的前十分钟,他们注定会相遇,有分歧有波折有疯狂有劫难有温情有暧昧之后,书写出一段传奇……我看过数不清的这样的好莱坞类型片,汗牛充栋,出现在体育或音乐题材的影片中,关于,爱情,理想,励志,和成长。
够了,我深刻的怀疑好莱坞编剧们,真的已经开始用软件创作剧本了。
若非这个世界上胸最小的性感女人,和其间一两首还算不错的民谣,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差点儿在15分钟关机退出,骂娘,然后删除。
然后,是的,你不得不承认,还看得下去,看得完,甚至还有惊喜,甚至不至于很快淡忘,更不会喋喋不休的骂上一天。
于是,我们不得不钦佩,好莱坞强大而精良的制作工业体系,就有这种本事,把一坨狗屎镀上一层金属的光辉,就像那个费列罗巧克力广告上那样,塞进精选的榛子,从流水线上跳出来,裹上一层糖浆,撒上一层金粉,加上一条俏皮的粉色小纸条,魔幻的包装纸,码进精美的小盒,满满的爱意……然后温情脉脉的送到你的手上,包邮哦亲。
并且,不出意外的话,我们还是会吃了它,像上次收到的那盒一样。
这就是好莱坞,这就是类型片。
洗洗睡。
1. kk在al还没出轨前是那样温柔地追随他,端茶送水,帮他和女粉丝拍照...然而后来的一切证明她骨子里是那样一个独立倔强,且音乐才华毫不逊色于al的人。
想起《无间道》里mary对青涩的刘建明说:做女人很简单,只要男人好做什么都可以。
女人的爱情就是这样纯粹,她会为了爱你而掩盖自己本应散发的光芒,再遥远的天涯海角都追随你。
2. kk从al的新曲子中听出了al出轨的猫腻。
这个小片段真精彩!
kk那种由一开始的放松愉悦,到慢慢嗅出不对劲,到怀疑又不愿意去相信,再到微微的震怒,和al那种察觉到kk的心态变化后内心忐忑想要掩饰却又略带愧疚的微妙表情过渡,实在是让人感叹音乐真是神奇...你爱的是谁,你唱的你爱我,还是你爱她,无须多言,全在音乐中了。
3. kk手机传给al的歌竟然真的感动了他让他回心转意。
我总觉得al会听过以后随手一扔,或者是稍微愧疚一下稍微缅怀一下过去继续move on。
但是没有。
导演真是对音乐有那么一种理想主义的近乎倔强的信仰。
4. 影片最后kk去al的演出。
她站在角落中看眼前这个曾经最爱的人演绎他们的歌。
【此处都是我yy的= =】她听得到他的感情,有那么一瞬间她甚至想忘记这段背叛的插曲,把过去与未来完美无缺的衔接在一起。
可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按照导演的性子,他应该让kk被感动回来啊...但是没有。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导演在释放感性的同时对原则与价值观有着非常精准温柔的拿捏。
音乐固然伟大,然而他选择让kk去成长。
离开了曾经那个最温暖甜蜜的港湾,或许才能真正的重新发现自己。
5. kk在这片里穿得几套衣服太深得我心了好吗!
继《赎罪》墨绿色大露背又惊艳了我一把。。。
【哪位姑娘送个链接。。。
】以上=v=
很多人都会面临这样的抉择——一成不变的现状使人心安,勇敢决择或许是柳暗花明。
家暴就是面临抉择的典型例子。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就是这样摧毁了他的家庭,像大多数家暴案例一样,他的妻子为他的所作所为找借口找台阶,忍到不能忍才去离婚。
这样“沉默的羔羊”安于现状,不仅使她自己身心俱疲,还令她的孩子留有阴影。
生活替他做出了决定,将就是不行的。
如今离婚后的她不也过的很好吗?
不将就是战胜心中胆怯的行为。
做自己,不为现世所束缚,不为将来所迷惘。
做自己,爱你所爱,坚持自己的底线。
没有那个人会像你自己一样陪伴你一生,无论风霜雨雪,无论阴晴圆缺。
不将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在你反省自己时,事事都尽力了,心中无悔便是最好的尊重。
还有不管你的选择是如何,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太阳会照常升起,而我们不要害怕幸福来得太迟,那些还没经历过的美好,无数多的可能性会在你选择死亡的时候结束。
So,turnthepagemaybewe’llfindabrandnewending.(所以,翻开这一页,我们可能会有崭新的结局)Weallareloststars,buttryingtolightupthedark.(我们都是迷失的星星,却试图照亮黑夜)
【Lost Stars】如果星辰不再凝望闪烁,如何能把黑暗照亮? 这是一份怎样的圣诞礼物呢?
Gretta说送不起很贵的东西给自己深爱的男友,就弹唱了这首《Lost Stars》当礼物送给Dave,透过美好的旋律,小清新纯爱的甜蜜满溢其中。
因为那时候她觉得他就是她最珍贵的星辰,为她照亮黑暗。
Keira Knightley 弹唱版比较清新自然,而Maroon 5主唱Adam Levine不愧是专业歌手,假音部分绕梁三日。
【A Higher Place】为何生活如此残酷,梦又在何方?
为何你不笑一笑?
出轨的征兆被Gretta从这首歌里听出端倪,为何要这样伤害自己爱的人?
世界那么大,我对你情有独钟你却不仅仅只爱我一人。
Dave坦诚了一切,Gretta愤然离去。
【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告诉我如果你想回家。
无家可归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的,在一个陌生城市,和男友分手后的她有些无所适从。
这个姑娘打算就这样离开伤心地回到英国去。
但编剧并没有这样写下去,而是让她去见了朋友,并且去了酒吧陪伴朋友演出,于是才有了两个主人公相遇的情节。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既然选择了远行,就要风雨兼程。
Gretta在酒吧里弹唱的一首歌,也是和失意大叔Dan相遇的场景。
一个原本对生活失去希望的音乐人在听到这首歌之后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大叔脑补的画面和Remix效果也是让人醉了,整首歌曲都有了光和暖。
也是这样一个契机,两个失意的人因为音乐而激起斗志。
【Coming Up Roses】成长中的英伦玫瑰。
巷子里的一群熊孩子也被拉过来和音,效果居然还不错。
有了音乐的滋养,人才不会空虚萎靡。
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找到生活里新的乐趣和爱。
因为Dan的慧眼识英,一群热爱音乐的人集聚在一起,大街小巷、高楼屋顶甚至是泛舟湖上都可以玩音乐,好像一切烦恼忧愁都不存在一样。
【Like a Fool】你TMD打破了游戏规则,我却像个傻瓜一样爱你。
我们之间的承诺被你破坏,物是人非之后再听到前女友的歌,Dave百感交集,他约Gretta出来,给她听那首改编过的《Lost Stars》,分手后的男女朋友相处的如此融洽也是不易,而Gretta最后去看Dave的演出,在《Lost Stars》唱到高潮部分,她转身离开,Dave台下那些疯狂的歌迷才是这个时刻Dave最需要的。
【No One Else Like You】我的生活里全都是你的影子,因为没有人像你一样。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亮点,这些时刻就像一颗颗珍珠,穿起了我们的人生。
在那个美好的夜晚,Dan和Gretta用一个分线器两个耳机在大街小巷里分享一首首私人收藏,这段拍的真美好。
虽然两个人感情迅速升温,但却在顶点戛然而止,剧情并没有狗血的去延续这份情感。
这个情节始终是属于十八年前Dan和妻子的美好回忆,而最终Dan也找回了久违的回忆。
结尾,Gretta骑着自行车离开,这个豁达的英国妞还会继续用音乐去改变人生。
整部电影好像有一缕阳光照射下来的感觉,明朗轻快的节奏,温暖治愈的故事,生活需要点调味剂来改变,而音乐就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阳光满满,一切充满了新的希望….
记得五年前初次荧屏邂逅Once,那时的我还是高中生,被父母保护的很好。
生活中只有喜乐,并无伤悲。
音乐对于我,也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平静生活中的佐料,无关痛痒。
就连Once中的If you want me也被我强行用来变成了表白歌曲,只可惜现在他也成了那曾经拥有。
昨晚,坐在AMC的大厅里,等待着荧屏亮起,却并不知道Begin Again将是怎样一部作品。
之前并没有看任何简介和影评,去影院也是个突然的决定。
但是从灯光亮起的一瞬间,我就相信这是我与它无法错过的缘分。
虽然电影大厅里只稀稀拉拉的坐了二三十人,但是Begin Again 101 分钟的故事却饱满到足以让整个空间完完整整,又刚好留出了空隙让你呼吸和思考。
摇摇曳曳的暖色灯光,虚虚实实的长镜头,和娓娓道来的叙事手法,John Carney把如此一个波澜不惊看似俗套的故事讲的恰恰好好,不煽情,不拔高,亦不偏执。
故事看似平庸,中年音乐制作人绿巨人遇到瓶颈,在pub发现被明星男友出轨的Keira, 惊觉这是自己要的美国好声音,于是两个人一起走上了音乐之旅,在音乐中找回了人生,找到了出路。
故事的梗概听起来如此三俗,可是通过John Carney的镜头,我看到了音乐 。
十年前的金牌音乐制作人因为对音乐固执的追求一路变得酗酒、暴戾、偏执,直到被自己的音乐厂牌开除,妻子疏离,女儿厌恶,身无分文,流落街头。
十年前的名头压垮了他一度膨胀的自我,却没有埋没一颗深爱音乐的心。
就在人生的低谷,他在一个乱哄哄的酒吧中,看见了被好友拉来散心的Keira。
Keira细弱的身子背着木吉他站在台上,紫红色的灯光打在她的头发上,染上了一轮轮的小光晕。
台下的酒瓶碰撞、人声喧哗,而她一个人静静的在台上唱着,不可谓不失落。
就这样在两个人在最落拓的时候,音乐却带来了故事的转机 。
他们开始了一场音乐的狂欢,在纽约城市的中央,他们搭起了自己的录音棚,天台、地铁、街头巷尾都成为了他们的演出场,城市的声音也成为了他们乐曲中最天然的伴奏。
他们灌制的不仅是专辑,更是对音乐的初心。
音乐逐渐抹平人心的创伤,最初的不甘慢慢通达,逐渐被更大的快乐所充实。
一个美好的夜晚,Mark带着Keira飞奔在纽约的大街小巷,Keira 的音乐收藏通过Mark的耳机接孔传送到一左一右两幅耳机中,此时的他们的心满满得都是快乐,爱人之背叛、妻女之疏离已在音符得跳跃中慢慢被愈合。
然而如果故事进行到这里,Keira爱上了Mark,他们两个live happily ever after,我一定会失望地质疑John Carney是不是也廉颇老矣。
但是音乐连接的得绝不仅是浅显的男欢女爱,是心灵,所谓 soul mate,即是如此。
在夜的衬托下,Dooley Wilson低沉的嗓音缓缓流淌,Keira和Mark只是深深的望着对方,目光中水波摇曳,仿佛已经道尽了衷肠。
点到为止,才足以致远。
影片中还充满了可爱的细节,Keira的好朋友,那个胖胖的大胡子流浪歌手,从头到尾永远充满激情地对着街上冷漠的行人放声歌唱,从未放弃从未颓废。
也是他毫无保留地收留了Keira,并带她鼓励她为所有人歌唱,即使看起来没有人在听。
音乐,是给予自己力量,与他人无关。
在影片的结尾,Mark抚平了戾气,回归了家庭,回归了生活。
Keira也不再纠结于男友的背叛,独自勇敢地踏上了新的旅程。
在最后摇曳的长镜头中,Keira的身影慢慢走出了被阳光铺满的屏幕,一切充满了新的希望。
整装待发,重新上路。
遗憾上海电影节未能去看这部片子 未能在电影院一睹其风采 这片的译名绝对和三傻是一个级别的 看了所有的译名觉得都过稀松平常不能真正的提炼这部片子的精华 视听盛宴四个字来形容有点过分了 必须要承认的是视觉的方面稍显薄弱了点 酣畅淋漓最到位 真的真的好喜欢每一首插曲影片主要讲述一个英国女孩为了男朋友的音乐梦想抛弃一切来到纽约 在被三后最落魄的时候遇到赏识的经纪人 开启的一段难忘的音乐之旅的故事电影的前半小时基本是在讲男女主人公的相遇 以男主角的角度 女主角的角度 路人的角度 开场独特 却不显得冗杂 恰如其分的将两人之间的基本故事线勾画出来 意外的喜欢这种拍摄手法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由歌曲构筑起的电影 几首不同风格的歌曲贯穿其中 英文歌听的不多 但这片的每一首感觉都可以收录歌单 每一首插曲开始的时候都是惊喜 结束的时候便是期待 可能音乐人的感情真的是细腻敏感的 门外汉也就听旋律 看歌词 于是乎女主哭的两场戏看下来也是真的废脑筋 第一个镜头是男友从LA回来后放的一首歌《A Higher Place》第一遍没注意歌词 所以女主打脸的时候感觉很莫名 后来看看歌词感觉也可以理解了 去LA不是思念女主 而是take me to another space 引申义可以这么理解吗??
如果第一首歌可以靠歌词来理解 那么第二首我就真的捉急了电影最后结尾的《lost stars》 开始唱歌时二人互动人好 为什么女主突然眼神就变了 接着镜头扫过下面的迷妹 女主含泪离开 想不通啊。。。
是觉得回不去了?
喜欢大叔?
还是真的成全男友去A Higher Place?
2006年的“once”,一段云淡风轻、欲言又止的模糊感情,配合上简单干净的歌曲,抓住了生命中真实而淡然的爱和伤痛感,导演John Carney不愧是乐队出身,把音乐化用在一个简单清新的故事里,颇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
到了“begin again”,故事有着相似的脉络,两个感情失败的loser,因为对音乐的热爱走到了一起,淡淡的感情,两颗心慢慢接近,最后又无疾而终。
故事的主线相比once,显得更加励志。
在大街小巷露天录音的场面虽然热辣好看,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once里那种loser孤独面对世界的局促感,此时音乐所爆发出的对抗和情感宣泄也就更加感人。
正如片中Dan所说,好的歌曲可以将平庸的场景变成珍珠一样动人。
但begin again的歌曲显得太过主流,虽然已经算是好听,但once珠玉在前,begin again里的歌曲似乎没有那么打动人心。
让我喜欢“begin again”的,其实还是对感情线的处理,真正体现John Carney骨子里小清新的地方:让我们感觉到了爱情萌芽中淡淡的情愫,无疾而终时的一丝惘然,还有放不下得不到的真正的伤痛。
Gretta对Dan显然是很有好感的,她被Dan的才华折服,会真诚地接近和帮助他的女儿,甚至偷偷关注Dan的前妻。
那个他俩各戴一副耳机穿过纽约大街小巷的段落很是动人。
Dan也不是没有察觉,但问题在于,这个让他们感情升温的经历,恰恰是重复着Dan和前妻的浪漫故事。
那个分线器,在十八年前的那个晚上过后,就注定是属于Dan和前妻的故事了。
就像once里的男人唱“One day I'll go there and win her once again”,Dan 念念不忘的还是前妻,他们之间也还有默契。
Gretta对于劈腿的男友也是念念不忘的,否则也不会打电话用歌来臭骂他。
当男友表现出了悔意,并邀请她去参加自己的演唱会时,她也欣然前往。
而男友唱到那首对他俩意义非凡的“lost stars”时,前半部分她听出了男友真诚的回心转意,但歌曲越唱到高潮,Gretta就越伤心失望,最终毅然离开。
为什么?
Dan曾对她说过,她男友会爱上Rock star的生活方式的,他们会发自内心地爱华丽的舞台,明亮的灯光,疯狂的歌迷。
而那首“lost stars”唱到最后,显然这样的氛围让Dave无比享受。
而Gretta想要或者珍视的“lost stars”,是在飘雪的布里斯托,圣诞前夕的小小公寓,抱着吉他的浅唱低吟。
在那个时刻,她跟Dave是如此的亲密,透过美好的旋律和歌词,两个人是如此的心意相通。
而此时此刻,同样的一首歌,却让她看到了两个人在此时不可弥合的距离。
曾经两颗那么近的心灵,却最终永远的彼此远离了。
Gretta选择离开,正是因为她看到,感情对错之外,更让人伤感的是曾经拥有的,已经不可能再重现了。
是不是文艺青年的矫情?
也许是吧,可就像跟Alvy跟Annie Hall的捡龙虾,就像once里女人用捷克语说的“我爱你”,有些感受是不能重现的。
这些时刻就像一颗颗珍珠,穿起了我们人生的全部意义。
可当你手拿穿珍珠的线,却发现再也不可能有珍珠可穿时,纵使万般不舍,也该放下了吧。
影片的结尾,Gretta骑着自行车离开,把那些跟Dave无比美好的once都抛在了身后,begin again。
就像她在影片开头唱的那首歌,take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
昨天看了Music and Lyrics,片中有一段男主与女主讨论了歌词与曲调二者谁更重要的问题,女主说曲调给人的刺激仿佛性吸引,直观激烈,而歌词才是让人真正了解这个人的内在与真实面目的部分。
在此之前我听歌很少在意歌词,这大概说明我是一个只注重肉体欢愉的人?
总而言之昨天我看了Music and Lyrics,感觉不甚满意,想起同类型片中最为喜欢的一部begin again,就在今天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
知道这部电影源于lost stars,非常好听抓耳,太好听了,听过无数次,但却真的没有一次认真地看过他的歌词。
我英语又很差,除了那句灵动的难以忽视单词又那么简单的“yesterday I saw a lion kiss a deer”和多次重复的“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我确实没有仔细去想里面的歌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重温,剧情早已熟悉,加上昨天看到的那段讨论,于是终于沉下心来看了眼歌词,才发现这说的是个和我想的不太一样的故事。
近来情绪不对,本就囿于年少的理想与长大后的现实的矛盾中难以自拔,但凡看到一点稍微有关联的内容就开始郁郁寡欢,很有病,看到这首歌,又难免想起了这一点。
结局处KK看着AL在台上唱歌落泪而离开,最初看这里时我还与朋友调笑说要是骚当愿意给我唱一首lost stars我能打着滚的和求他复合。
但现在,其实也是能懂了。
对于主角本身来说,年少时的理想与成熟后的现实是可以不存在任何矛盾的。
随着时间推移阅历增长,想法也会变,年轻时想要的几年过去就不再渴求了甚至觉得很可笑是一件多正常的事情啊。
梦想时时刻刻都在变,变得更现实,更可行,更利己,更妥协,更容易实现,随后一步一步靠近从梦想蜕变成理想的目标,随后完成它,作为主角来说,从中获得的满足与快乐就是真实的,幸福的。
这个现实的目标不一定要与少年时的理想相悖,更多的可能只是毫无关联而已。
所以一段时间风行的什么“最终长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其实很可笑,如果谁长成了他讨厌的模样,请去抱怨自己,不要抱怨时光,我们大家更多的都只是长成了小时候没有想到过的模样罢了,至于这样子讨不讨厌,就看自己了。
活成了个南辕北辙的样子对于自己来说可能真的没什么太大的问题,最多午夜梦回忆起年少感到一阵短暂的哀伤或是惆怅,并没什么大碍,可对于旁观者来说,总还是令人伤感的。
旁观者可以是很多身份,像我这样和他们没有丝毫关系的真正的观众,他们的朋友,他们的爱人,只要不是他们本人,就都是旁观者。
旁观者用与己无关的眼光把他们当成个故事去审视,一眼从故事的开头看到结局,年少的豪情紧挨着被摔打妥协后现实比邻而居,对比太强烈,很难不产生那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风凉哀伤。
Gretta在Dave演唱时最终落泪离去,可能是觉得曾背叛了自己选择别人却又最终把那人甩了的男人实在是很难再次去信任,也可能是觉得他已经不是自己曾爱恋五年的人了。
Gretta在看见Dave获奖感言时震惊又疑惑:“我们根本没有这样的梦想,我了解他,过去五年我和谁住在一起?
”Dan回答:“和一个摇滚明星,只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会成为摇滚明星而已。
”梦想是会变得,人也是,谁能要求一个活生生的人永远保持着自己上一秒的样子不发生任何变化呢。
每个人都在向前走,可步伐频率各有不同,甚至选择的路径也不一样,能够拥有一段时间的合拍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情,要是不再合适,可以选择勉强自己改变,可以去改变对方,可以干脆选择分道扬镳。
而要是等发现的时候发现已经差了好远,可能放手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比较轻松的选择。
可Gretta是Dave的女友,她多少有资格去左右Dave的人生,有理由去评判这份“失去”是否可悲可惜,而我们这样的观众,确实是真的一点点这样的资格都没有的。
毕竟从最开始,是谁允许我们将别人的生命看成一个故事,擅自沉浸其中,试图掌控操控的呢。
如果真的不再合适了,还是……放过自己吧。
Dave开始顾忌大众的喜好而舍弃了歌曲的魂魄,大概从那一刻开始Gretta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决定。
Lost Stars唱“ Woe is me if we're not careful turns into reality,Don't you dare let all these memories bring you sorrow.”留下点让自己好过的东西吧,别整天自我折磨了。
《Begin Again》告诉我了三个道理:音乐能给人巨大的力量,多想遇上音乐知音,在街上分享我最爱的歌曲,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在自己的境界里醉梦生花。
遇上伯乐定是人生的转折。
男友的不加赏识与飘飘欲仙让格雷塔痛苦抱憾,而丹的挖掘让格雷塔这颗金子发了光,他们一拍即合,是陌路上的知音。
丹让格雷塔走出了失恋背叛的阴霾,格雷塔助丹缓和家人关系圆满家庭。
知音是互助的、共赢的。
音乐乃至别的事情都需要创新才能开辟出一条新径走向成功。
丹施展他的才华组建小乐队将格雷塔的街头音乐风发挥得淋漓尽致,露天录音制作音乐这一点子令我赞不绝口,如果这一部分拍多点我会给五星的。
当格雷塔前男友唱出《Lost Stars》想挽回时,情绪高涨,一种物是人非的失意涌向我,这是爱情的悲伤。
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2013)8.62013 / 美国 / 喜剧 爱情 音乐 / 约翰·卡尼 / 凯拉·奈特莉 马克·鲁法洛
歌挺好听
奈特莉在教育少女方面颇有天赋“dont let him think you are easy”
一向对KK印象挺好的,而她这电影里文艺过了头也挺能作的…或者只是剧本空浮平庸,但KK和绿巨人互动的几场戏我作为观众看着真觉得挺尴尬,另外虽说是音乐题材电影,我在这电影里就没找到一首对味口的歌。
喜欢男女主相遇前和相遇时的交叉剪辑,剧情很平淡,歌曲很好听!
如果把这看做是<Once>的续集,讲男主成名后和女主搬到纽约继续发展的故事的话,那我以后还真挺难再直视宽街上<Once>的大海报的....可能因为有Adam Levine的原因,曲风比<Once>里的要流行,而且换成纽约当背景,整个电影又治愈又有朝气,结局稍微有点矫情,不过看完心情特别好,现在就等原声了
民谣,不代表小清新。小清新,不代表高级。但凡是个女的,假装文艺,假装有品位,都要玩一把小清新,每个女的都觉得这样的自己很小资,很独特,很有水准,实则因为音乐的单薄,简单,平庸,千篇一律,带来了审美疲劳和乏味。就像这部电影,所谓的小清新,掩盖不了思想上的浅薄,叙事上的空洞,制作上的乏善可陈。
尝试了三次,都因为俗套的开头没能看下去,这次终于成功了。音乐实在太好。一星扣给凯拉,跪求您去整个牙,我愿意赞助一美元→_→
美好到无法拒绝
看到头疼
5.3 归国俄航上看的,奈特莉每次笑都很出戏……结尾有点意境
作为一个看了10遍Once并且还准备以每年1到2次的频率继续看下去的观众,我表示如果我给Once打10分的话,这部电影可以打12分,出乎意料的超级惊喜!!!
你看,有太多东西比性更有凝聚力。
歌是还不错,但是剧情真是俗到开头可以猜出结尾。毫无惊喜。
男女主角能换掉就好了
城市和音乐真的是一拍即合的恋人,听着音乐走路都有风。治愈系电影,放空心情后奈特莉的血盆大口都不那么讨厌了。 PS一定要给译名“歌曲改变人生”点赞,6个字完全提炼出了电影本身。
boring 加长版MV。看的时候还想怎么和《初恋这首情歌》这么像,都是MV式的电影,原来是同一个导演。
並沒有美劇好看
这电影也就能唬一些没怎么看过电影的傻逼们,彻头彻尾的copycat. 其实本来可以给两星的,但是由于全英国最令人作呕的女演员(演技差到了极!致!)——Keira Kinightley, 这电影只值半星。非常庆幸我喝醉了去看的,否则一定浪费我这41块钱中途离场。
这个暑期档总算有部靠谱的电影看了
骚当唱功还是比地包天奈特莉强的明显,凭对方一首原创歌就判断出轨还真是约翰·卡尼的幽默感。鲁弗洛演这种落魄理想主义者(由中产坠落)算是手到擒来了。在户外录音这设计在音乐界是创新么?我想起本地某乐队也搞过,奈特莉那种小清新音乐在居民区录应该挺招恨的吧?天天为稻粱谋的打工阶级听了估计想杀人呵呵。手持摄影很亲昵,尤其奈特莉和骚当录歌那段,全片浓郁的色调复古感明显。约翰·卡尼写人,总的来说个人独立性都比较强,大家也喜欢坐下来弄明白彼此要什么,比那些莫名其妙就爱来爱去的傻逼还是高明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