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第一组镜头一出来,第一眼——女一号一出来,就知道这电影有料。
因为从她的脸型,表情,尤其是眼神儿,就知道是北欧电影——不是好莱坞,不是法国片,也不是小众的伊朗电影,而是北欧片片。
当两个人坐在车子里,女主以北欧女人那种“含情脉脉”的眼神看着男主,男主虽然有点忐忑,但是早就看出来——她爱他,她想要他,她在等着他,她期待他,男主的那种微笑——那种故意做作出来的微笑,很北欧,也很真诚——北欧式的真诚。
貌似这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可是7年之后,他们像任何爱情一样,矛盾重重,一地鸡毛。
问题在这个女人身上。
正如她的女儿(跟前夫生的)说的那样,她是一个“不要任何人,任何东西”的人,她需要的:所有的人的存在,必须是为了她而存在的,所有东西的存在,必须是为了她而存在的,否则她就受不了。
如此之人,只能给别人、给世界套麻烦,而且她还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让着她”,真事是神经病。
女主极端自私。
那怕是她的亲人,老公(男主),妈妈,女儿,如果他们好了,他们优秀了,她就不舒服,她就会从语言和行为上让他们难受,甚至她嫉妒自己女儿的优秀。
——其实,类似的人,充斥于我们的生活。
大多数时候,我们太忙了,或者太不注意了,往往忽略了这种人的存在,而我们的事情往往毁在这种人手上,我们的生活也会毁在这种人手上。
当然,她也毁掉她自己的人生。
结局很美好,当然也够老套。
不过是弗洛伊德那一套:一切问题源于女主童年时家庭给她造成的心理伤害,经过心理治疗,女主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从此之后“公主和王子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其实,这不过是作为艺术的电影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现实可没有这么美好。
在女权——实际上绝大多数是女的标榜的东亚“女权主义”,不过是“伪女权”而已。
在这种“伪女权”幌子下,盛行的却是戴着“无厘头”、“混不吝”,或者是“竭斯底里”——极端自私的类似电影中女主一样的方式,对他者的伤害而已。
剧情很写实,表现手法又很生动有趣,把好大部分的咨询揉进电影中,看上去不枯燥,不难懂,这就已经很成功。
两处泪点,一处是当女主在咨询室被全然接纳的瞬间,那种贴心关爱的感觉好温暖,好戳心。
另一处是女主在黑黑的夜里,乘坐向上缓缓攀升的电梯,走过一条黑黑的冗长的通道,打开空无一人的住所,对着镜子对自己说,你很好,你完全没错,我的女儿,你值得被爱……也许我们都需要这样自我对话的时刻,我在想,如果换成是我,我会怎么说?
镜头转向第二天。
阳光明媚,鸟儿在高空飞翔,女主沉沉的睡到阳光洒满床上,导演的表现手法给的饱满,我Get 到这是女主的内心得到了自由和释放。
还有一个很大亮点是剧中咨询师的语言。
比如,我知道你有好多话要讲,我们先听一下……打断,安抚,聚焦,处理的干净利索。
还有女主不习惯表达自己的需求,用别人可能更糟糕来麻痹自己还好。
咨询师说,我知道别人可能更糟糕,但那也不意味着没有伤害,让女主不要回避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无论是身处婚姻困境的伴侣,还是恋爱中的情侣都推荐去学习。
越来越感觉,爱并不是相互的补充,而是各自圆满后的结伴同行。
所以,漫漫人生路,你所有看到的问题,感受到的情绪都在镜像自己,你终究要先修通自己,才能感恩结伴同行的伴侣。
家里经常吵架的,推荐看看这个片子。
这是个挪威的片子,一个叫莉莉娅的女导演拍的,讲夫妻关系濒临破裂的时候,女性如何通过自我觉醒来挽救婚姻。
她的挽救方式一开始是等丈夫悔悟,接着是自己主动示好,最后是通过专业咨询和以朋友、妈妈为镜子照见自己的问题,从而变成一个宽容的、不轴的自己,来改善和女儿、和丈夫的关系。
我之所以推荐这个片子,一是它和别的讲婚姻关系的片子不同。
别的片子都是专注于女性觉醒,咱们女人不能让男人占了便宜,与其在婚姻里受气还不如散了得了,姐一个人过得更好,而这个片子它不是这样的爽文思路。
影片的最后女主通过把自己变得宽松、不再那么拧巴,给自己也给女儿、丈夫更宽容的选择,即便你们离开也没有关系,我一个人也能好好的活下去,你们不要有心里负担。
这就让旁人也放开了,一向冷脸的女儿主动跑上来抱着她哭,男人也主动反省起自己的问题来。
所以说它不是一刀切,在男女之间搞对立,导演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的。
我相信这个片能够为许许多多普通的家庭提供解决矛盾的办法。
第二呢,很多讲述亲密关系的片子都太过戏剧化。
我看美国片比较多,不得不说美国的家庭片有很浓重的戏剧性,尤其他们喜欢让大明星来演那种鸡毛蒜皮的片子,偏偏大明星又很爱演这种戏,为了获得演技上的肯定嘛,但总的来说很让人脱戏,从《革命之路》到《婚姻故事》都是,精彩归精彩,但就只是戏。
而挪威的演员我都不认识,况且他们都巨投入,完全演出了生活流的感觉。
虽然远在地球另一端,但他们演出来的那种情绪、那种压抑的氛围,仿佛就在眼前。
据说这个故事是导演莉莉娅根据自身的经历改编的,剧本定稿花了七年,其中演员们磨练台词,甚至拍了一部先导片来寻找感觉,这花了五年,真是慢工出细活啊。
最终呈现出来的是高度逼真的、与观众零距离的夫妻生活状态,而七年恰好也是电影中的时间流,很可能又是一部同轨时间轴的片子(近期看的另一部同轨的是《战·争》)。
这种“素人”营造出的真实感,比较能让我产生共鸣。
最后,紧接着上一点,共鸣,片中夫妻俩的状态,真的太典型了,我敢说它也是非常非常多东亚夫妻的状态,就是妻子歇斯底里大喊大叫,而丈夫一脸木然沉默不语。
这是长年累月吵了无数次架后的结果。
但很多人觉得这就是生活啊,它是无解的,尤其现在女性觉醒,搞性别对立,整个社会的思潮更倾向于把罪过推给男方,责怪他们没有能力、不负责任,这也是吵架时经常从妻子嘴巴里蹦出来的话。
但真的是这样吗?
回顾生活点滴,妻子就没有过错吗?
这个片子里,女主角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回忆起了一些细节,发现自己有咄咄逼人的一面,它们淹没在大量的生活碎片之中,但却让丈夫的情绪一点点湮灭,最终变成一个回到家时双目无光的男人。
其实说回来,片中的丈夫还好啦,他工作再忙回来还会抱抱女主,制造点小浪漫,我们儒家文化圈的丈夫很少能做到这一点的。
片中女主还有一点让我感到害怕的,是她为了证明丈夫的“无能”、“不负责任”,专门找丈夫不擅长、搞不清楚的问题来挑他的刺,比如孩子们的衣服,丈夫搞不清楚谁是谁的,女主就一件件地拿起来问他,让他很难看,而在此之前他还在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过着欢乐的亲子时光,并且邀请女主也加入进来,但她却拒绝了,上楼来叠衣服。
这种通过给自己加压来让对方也不舒服的做法,是对亲密关系毁灭性的打击,只会让对方越走越远。
所以在提出离婚的时候,丈夫的理由是没有自己的空间,而女主则很疑惑甚至很生气,因为她觉得自己才是那个被琐碎的家庭生活挤走最后一丝空间的人,而丈夫每天忙于工作,有的是个人空间。
其实丈夫所说的空间既指物理空间,也指的是情绪上的空间。
女主把家庭氛围搞得太压抑了。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部爽片,是奔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的一部生活流电影,演员们的表演丝丝入扣,令人信服,女主的变化能给生活中的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是一部耐看、有用的片子。
听说它在今年的北影节拿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剧四个大奖,实至名归啊。
难得东大的电影节不完全是政治炮台,也有一点点品味的。
感觉这个电影全程都有很多可以暂停下来做笔记或者分析的地方。
出来之后听到旁边的女生说这是非常典型的东亚,也许她想说东亚创伤或者沟通模式。
但我感觉这就是人。
大部分人的沟通模式。
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非常糟糕的表达。
不表达在意,不表达创伤,不表达需求。
用攻击去表达需要,然后互相发脾气。
感觉这些人如果掌握沟通的方法,而世界上的电影会有一半以上的剧情冲突,消失不见。
到后面看到煤气灯效应。
把一个人逼到歇斯底里的发疯的状态,然后向这个人举证,你就是一个疯子。
看到女主角在男主长时间的出差之中压榨掉了自己的很多工作的时间,抚养4个孩子,生活一团糟非常大的压力,没有办法兼顾各种事情。
然后女主角非常的崩溃。
在男主角回来并且告诉他下一次依然要出差的时候,她就开始出现了情绪失控。
然后男生会告诉她说你应该去上情绪管理课,你应该去改一下你的暴脾气。
一开始女生的直觉告诉他,这不可能是对的,她的情绪需要放到一个更大的场景之下是被看待。
但是后面当他们开始提出要分开或者要离婚的时候,女生开始去网上搜索情绪管理课程。
然后希望问她的丈夫,如果她学会了这些东西,她是不是就不会离开。
但是不可能啊,你处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之中,面临那么多的压力,你怎么可能情绪非常的稳定呢?
为什么不处理让你发疯的环境,而是要处理发疯的主体?
到后面的时候他们一起去看心理咨询。
男生一直在表达他希望有更多的私人空间和工作的空间,而女生就会说我已经没有空间了,你是比我拥有更多空间的人,为什么还跟我要求更多的空间。
在后面场景带到了非常糟糕的母女关系,也就是女主和她的女儿,而后进入到了女主和她的母亲。
她的母亲一直在给他灌输一种概念,我们家族的女性都是非常坚强的,非常独立的,可以熬过所有事情,不需要任何人。
在拜访母亲的剧情里面,有一个很明显的事情,就是无意识的对对方的贬低。
你给我带礼物了,真不错,但是我不喜欢。
你来看我了,但是,我要打击你。
于是可以看到女生在婚姻里面的情绪表达,其实和他的母亲对她的情绪表达是非常相似的。
「我想要让你感觉到很糟糕,让你感觉到你很糟糕。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匮乏和对生活现状的不满意,觉得自己没有被接住,没有被理解,没有被爱。
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直接说我需要什么。
没有办法直接暴露自己的脆弱,没有办法向对方提出自己想要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会用一种暗戳戳的方式把平衡找回来,也就是悄悄的扎对方出出气。
但是被贬低或者被扎的一方其实是会感觉到的,所以就形成了互相的隐性攻击。
在后面当女主的女儿回到家庭里面开始向女主表达贬低表达攻击,而女主没有任何的愤怒的反应。
她只是理解了她和接住了她。
于是女儿哭了。
女主对着镜子和自己说你很好,你值得被爱,你渴望被爱,这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爱自己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能力和命题。
而且你要相信自己能够被别人爱,相信别人能够接住你。
大部分故事的展开是因为匮乏,而这个匮乏的人在一个家庭关系之中有可能会向下传导给自己的子女,或者是向外传导给自己的家属。
于是就会看到像开头那样的非常破碎的沟通,非常带有攻击性的需求表达。
很多人生活的方式就好像自己不需要爱一样,但是他们竟然只是假装自己不需要爱。
最后夫妻俩坐在咖啡厅里面对谈。
女生说,我总是不敢接受你的爱,我不知道当我和你说我需要拥抱的时候,你会不会松开?
男生说,你真的这么想吗。
但他很快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他从来没有真正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整部电影就是巨大的沟通问题。
虽然我觉得用沟通来概括这个电影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因为这里面还有非常重要的命题没有被讨论到。
我觉得男生确实有在逃避家庭里面的情感和照顾的义务,逃避劳动,他有自己的工作空间可以躲出去。
但是女生没有。
这个命题在沟通之下被掩盖了。
但是表达爱 表达感受 表达需求 表达解决方案,相信自己能够被接住,总是要比用攻击用贬低 来索取在意好得多。
就像男主尝试去为家里的人分清楚衣服的时候,其实表达需求的更好。
的方法并不是不断的贬低,他说你连这个也分不清,连那个也做不到。
如果你希望他能够为家庭做得更多,就应该夸奖,应该夸赞。
为什么要在反方向上做努力。
——2025.6.16补充可能和剧情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觉得很适合补到这里。
为什么爱是常觉亏欠。
我之前并不知道这种表达是什么意思。
后来我意识到:是觉得你这样子就很好 不需要变得更优秀 不需要变得更好是希望自己可以更努力 给对方更好的生活 更多的帮助给对方更多对方需要的东西 给对方幸福因为对方的幸福而能体会到强烈的幸福在爱对方的时候从不一样的视角体验了自己在海德格尔那里,爱的本质不是占有,而是向对方的存在开放。
“你这样子就很好”、“我希望你幸福”是一种对对方存在的全然承认,这种承认不是基于对未来的计算,而是对此刻之人的全然接纳。
列维纳斯在《总体与无限》中说,真正的他者是“不可被同化的”,他者的面孔向我发出一种“无可逃避的呼唤”(appel)。
被他者的存在唤起了责任感。
“责任不是选择的结果,而是我对他者的回应,是无始的,是一种前伦理的伦理。
”“给对方更多幸福”的渴望,其实不是“你应该这么做”,而是“你已然处于一种爱的伦理中”,你已经“被选中”去回应他者的脆弱与存在。
“爱的悖论”:阿甘本与不完整的主体。
“爱不是让我们完整,而是揭示我们的不完整。
”“我应该变得更好”,因为爱激活了你内在的“生成性”(potentiality)。
爱使你看见了另一个你,一个尚未抵达、但已经向你敞开的“可能的我”。
这就是阿甘本所说的“潜能生命”(potential life),在爱中被照亮。
将对方看作“值得给予一切的对象”,在爱中实现自我超越。
“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
”亏欠是爱的生成力。
对他者存在的敬畏(海德格尔)——对责任的觉醒(列维纳斯)——对潜能生命的回应(阿甘本)请以一个更自由、更成熟、更勇敢的姿态,参与到爱的伦理与生成中去。
但我依然觉得之前的讨论是更符合影片的主题的,在爱之中有太多琐碎的东西了。
需要沟通,需要表达。
哪有什么美满的婚姻?
看来爱是荷尔蒙的产物是有保质期的,这似乎是全世界不分地区不分种族的通病。
本片女主看起来像是NPD+CP+OCP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格障碍患者,缺乏情绪管理,极易发脾气暴怒嘶吼的更年期妇女。
从她于前夫离婚留下的两个孩子年龄看,大的大概也是七、八岁的样子时离的婚。
二婚七年后的她再与现任丈夫爆发矛盾,看来不是一件孤立事情,恰好是七年之痒。
是女主死缠烂打的追逐一见钟情的爱情,得到了温文尔雅的现任血包丈夫,在她深情注视不知所措的男主后,走出车门头也不回地离开,NPD的吸血嘴脸展露无疑。
这从她执意闯入大女儿的房间,被女儿斥责及在原生家庭与妈妈一言不合就争辩拌嘴闹气氛紧张也得到了证明。
她高度疑似是NPD+CP的人格,她两次闹离婚不是偶然的现象。
女主勤劳但不善良、自信但不温柔,坚强但不体贴。
男主表面温文但不顾家,尔雅但不体谅,过度追求自由空间也是冷暴力。
一个巴掌拍不响,婚姻就是爱的坟墓,就是锅碗瓢勺、鸡毛蒜皮交响曲的那个节奏,是家庭就必存在矛盾,女人与男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根本不在一个世界!
这是男女基因的差异根深蒂固。
这个世界如果最亲的不是夫妻之亲的话,那么还是像玛丽亚对着镜子看自己一样,大声坚定地说出自己对自己好吧,自己爱自己天经地义,各自安好恰到好处。
最后,玛丽亚伸出的手有无回应是否握不握得住这不重要。
这不是爱情或者婚姻电影。
是少有的很细腻的第一性心理成长的电影。
女主坚强能干(不然也不敢生四个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敢于追求(第二任老公自己追来的)。
她想要的东西却未必是她需要的东西(她需要认可、存在感、情绪和需求被包容的空间,被看见。
说白了。
她在她妈妈爸爸那里没得到的东西,)她的做法是,通过追求外在的目标(老公 造娃 工作 项目)去满足内心的需求。
她抓住一些东西留在自己身边,然后自己真正需要填补的情绪需求全部外包给这些人(老公孩子朋友也包括妈妈和没出现的哥哥爸爸)。
但是大家不是她的情绪工具。
每次她用很bossy和道德绑架和诉苦(也是和她妈妈学的)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
大家都苦不堪言。
最后在提离婚未果(拿极端分手方式留住老公继续为自己情绪供给)时候为了改造老公找的心理咨询师作为情绪容器,终于接住了看到了并满足了她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她要休息时候,咨询师说我哪也不去在这陪你。
这段我也是眼泪哗哗的掉从来没人和我说过这句话。
导致一把年纪仍然因为害怕被拒绝不敢和人提需求。
)女主被满足了内心空洞被补上了一部分。
在咨询师看到她的委屈时候她也看到了自己选择满足了自己。
情绪即需求,需求不满足的人一定向外索取或者直接封闭自己的(像我这样和女主差不多年纪仍然不婚不育没朋友没爱人也不和人过同居生活)。
同时情绪也是边界。
承受别人的情绪等于成为对方的情绪外包队员,你是不能有自己的,也分不清自己和别人的区别。
女主各种bossy的声音全部都是母亲声音的外化,何尝不是她想对母亲说的话呢,她说不出来最后只能对身边人说。
身边人不欠她的(是感恩她付出但是不欠她)是她妈妈欠她的。
如果看不懂这点,她一辈子无论有几段婚姻生几个孩子,所有关系都是她和她妈的关系的模板。
她只有一段关系就是她和她妈的关系。
老公是她妈妈,孩子也是她妈妈。
她的空洞和慌张都是妈妈爸爸带来的,妈妈没满足过她。
她就永远不能与自己和平相处。
幸好人是可以成长的。
因为我们值得。
我们可以。
我们很好。
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有问题的是关系。
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我值得被爱。
我值得被看见。
我值得好好对待自己。
我值得好好发现和认可自己的好。
我不需要别人哪怕妈妈爸爸朋友家庭的认可了,因为我现在能认可自己了。
被认可的感觉真好。
看见自己情绪满足自己需求的感觉真好。
能长大真好。
能暂停也是真好。
我认为这是今年北影节主竞赛单元最能在中国观众中间产生共鸣的电影,因为电影讲述了一个可能存在于每一个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七年之痒”的婚姻无论男女都会遇到的普适性问题——个体在婚姻家庭中的爱与被爱,奉献与索取,付出与回报的命题。
由于女主为家庭进行了长期付出,却没有得到期盼得到的情绪价值与情感回报,反而收获了男主的冷漠敷衍,女儿的嫌弃和母亲的责难,长期压抑已久自然会最终迎来歇斯底里的争吵,喋喋不休的抱怨与互相疏远的分居。
这对家庭的问题明显交给了观看的观众去判断到底谁的锅更多一点,但影片可贵的是通过我们的主演赫尔加•古莲精湛细腻准确极具代入感的表演将解决问题的钥匙递给了我们,那就是与自我和解,与家人和解,对着镜子微笑着自我鼓励。
刚刚获得最佳女主角的赫尔加•古莲表演太惊人了,把一个陷入婚姻感情困境的女人的敏感脆弱彷徨无助释怀释放和解演的生动自然,尤其是最后对着镜子说话微笑的戏份无论是拍摄还是表演难度都非常高,为影史留下了又一幕经典。
但赫尔加•古莲在映后表示全靠自己对角色的揣摩和感受去自然表演,真可谓天生的演员了。
恭喜《爱的暂停键》在本届北影节大获全胜。
“如果我让你抱我,我总是害怕你会松开手。
”通过推开的方式留住对方。
这似乎是前任对我说的话“你爱我你为什么总是把我往外推呢?
”《爱的暂停键》看的过程像是看电影版的《再见爱人》,没有一丝快进,甚至有些地方需要停下来做笔记分析人物性格。
前半段感受到的是女主非常糟糕的生活状态和表达方式,刚经历一次婚姻破裂,留下一对儿女,还没完全恢复又命运般的邂逅第二任丈夫,再次热恋,又添一对儿女,本以为是幸福的延续,转眼生活的琐碎汹涌而来,她成了偶尔要独自带四个孩子的全职主妇,大女儿叛逆期,小儿子拉完屎还不会自己擦屁股。
这里插一句,孩子还是少生,搁谁带四个孩子,精神也能出点问题。
再遇到一个回避型且长期出差的丈夫,尽管女主压榨掉了自己很多的工作时间,抚养四个孩子,她想成为好妻子好母亲,还想有自己的事业,但人可以做很多事,但不能同时做很多件事。
终于在丈夫出差三周后回来的晚上,本就度过糟糕一天的女主,在听到丈夫接下来依然要出差时情绪失控了,然后男主告诉她说你应该去上情绪管理课,你应该去改一下你的暴脾气,你对待我的方式让我心碎。
Why?
Baby why?
明明是你做的让我很难受,为什么没有错的人需要去治疗?
“你想离婚吗?
你是想离婚吗?
女主问了两遍,而男主看了看她,没有任何回答,转身送孩子上学去了。
这样的忽视足以把一个焦虑型逼疯。
“我们不能聊聊吗”“我现在没空”“我受不了这样子”“行,那就别受了”谢天谢地,这就是回避型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我会离开”,男主没有回答,“直到你找到你想要的一切 孩子们会跟你待在一起”“行”“行吗?
真的行吗?
我离开就是个有效的解决方式吗?
”“你自己说的啊 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典型的煤气灯效应,对方一直在控制着形势,一直在说是你的错,然后引爆你的情绪,你歇斯底里像个疯子,他却像个无辜的受害者。
说实话,他们这样的组合能一起过了七年,实属不易。
到后面他们一起去看心理咨询。
男主希望他有更多的私人空间和工作空间,女主反问明明你是已经拥有了更多空间的人,我已经没有空间了,为什么你还跟我要求更多的空间呢。
直到男主掏出手机,播放了寒假时一次吵架的录音,女主才震惊又羞愧,她深爱的丈夫已经早早地在审视这段婚姻,默默给她减分,这次离婚并不是偶然事件。
心理咨询师问男主,你发过脾气吗 西格蒙德,“没有吧 我不知道”“如果当玛丽对你发火时 你会感到愤怒”男主依然冷静的沉默。
他对自己的情绪都如此模糊,何况对你的感受?
终于在充满焦躁情绪的一天的等待中女主收到了男主的离婚邮件。
之前好友还确信“他爱你,你是他交往时间最长的,之前的都半年就结束了。
他离不开你,况且你们还有孩子。
”抱着这样的侥幸猜测男主不会离婚。
但其实当男人想离开你时,一切都不是问题的。
女主崩溃了,打电话给男主,他拒接,又打电话给妈妈哭诉。
女主的情绪完整再现了悲伤五阶段:1.否认/隔离(明明是你的错却让我去心理治疗)2.愤怒(我不会再跟你讲一句话,我要为我的孩子回家,我不要再被这些东西困住)3.协商/讨价还价(借口出来的匆忙没拿衣服,约丈夫出来见面,诉说自己很努力但依然很失败,甚至打自己)4.沮丧/抑郁(整宿睡不着觉,不打理自己)5.接受(开始去做心理咨询,哪怕只是自己一个人去)当女主又一次自己坐在心理咨询室抱怨他只是一味逃避 什么也不做时,心理咨询师说“我想他是需要治疗的 不管他现在来不来 可是他现在做什么对你来说并不重要 你现在必须照顾好你自己和你自己的生活 你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你的事情”看到这里我内心已经开始起伏,我想起了那年心理咨询师问我的话,失去婚姻和失去自己,你更害怕哪个。
我开始把脑子里的回忆客观的回放出来,不去评判他辜负了我什么,我付出了什么,只看我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做这些,我的感受是什么。
电影里这段情节只能展现几分钟,但现实中这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拜访母亲的剧情里,可以发现她母亲对她的情绪表达,和她在婚姻里对丈夫的表达是一样的。
一进门,母亲一直在给她灌输咱们家都是女强人,和你爸爸离婚后的日子很难,但是我挺过来了,你身上也有同样的力量,你一定会没事的。
得,还不允许脆弱了。
女主带了罐红茶给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带了礼物,真不错,但我已经很久不喝红茶了。
女主本来要坐母亲原来坐的位置,但她妈妈说你还是坐在小时候坐的位置上吧,你习惯了那里,你像个女王看着我这个女仆忙碌。
几句话就让你感觉你很糟糕。
也许此刻母亲自己也没意识到她的话伤害到了女儿,究其原因是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不满,但又不暴露自己的脆弱,不直接表达需求,用一种暗戳戳的方式贬低你,让你内疚,让你觉得我比你好,而你遇到这么好的我是你的幸运,那样你就不会离开我了。
女主几乎完全延续了这套表达方式,但对方不是傻子,被刺到了会感觉到的,这就激发了对方的攻击性。
越是装得刀枪不入,越怕被人轻轻抱进怀里。
当女主说我太累了我没办法思考,咨询师说这里有沙发可以休息,女主觉得尴尬耽误对方的工作时间时,咨询师温柔而坚定地说,我就坐在这儿,我哪也不去,我可以坐在这里看着你 也可以看着窗外 但我会留意你的 我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女主被好好地接住了,她开始流泪,不好意思地说“哎呀我就是累了”,“也难怪”,她开始不停地流泪,“没关系 你有这种感觉很正常”。
回到家女主抚摸着自己的心脏对着镜子和自己说:你完全没问题的,我的女儿,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值得被爱,你该拥有爱的,你太棒了,没关系,你是需要爱的,我爱你。
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这段演的太棒了,写到这儿我还是在流泪。
我理解这个过程是多么漫长,期间充满的了孤独、怀疑和反复,但你要沉下心,一天一天的过,会重新找回自己的。
当青春期的女儿再次对女主说你很蠢,我想搬去爸爸那住,他比你脾气好,不像你那么可怕,女主这次没有再为自己辩解,而是说你想这样也没关系,如果这是你想要的。
这一次女儿抱着她哭了。
女主终于学会了接纳,你有这种感觉很正常。
结尾夫妻俩对坐在咖啡厅,女主表达了非常希望能永远跟男主在一起,但如果他想离开,也可以不带内疚的离开。
表达了过去自己的害怕,我不知道如果让你抱我,你会不会松开手?
男主说你真的这么想吗,但他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就是他从来没真正表达过自己的需求。
爱自己真的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能力,但你要相信你值得,相信会有人能够温柔的接住你。
彩蛋,女主闭上眼再一次回想当初男主出差回到家的场景,她坦诚了自己的脆弱,这一次她主动伸出了手。
电影只给了一个男人的后脑勺,看评论说男主结完账又回来了,我觉得不一定是男主了,因为此刻的他只感到离开她的轻松,还未审视过去的自己,还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况且心理咨询是个长期工程,自我成长更是需要时间,他甚至等不到你说“抱歉,以前抓你太紧了”就已经开始新生活了。
女主已经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她也开始爱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她有勇气张开手再爱任何人,不管那个人还会不会离开,她都知道她能爱自己。
爱的暂停键:冻结的情感辩证法 以科幻外壳包裹着最古典的情感命题。
当科技赋予恋人冻结关系的能力,那些被暂停的争吵背后,暴露出爱情最脆弱的真相——我们害怕的不是冲突,而是面对冲突时自己的无能为力。
导演用冷色调的实验室场景与暖色调的回忆片段形成残酷对照,暗示所谓"情感保鲜"不过是现代人逃避成长的精致借口。
最终那个未被按下的重启键,成为了对爱情最诚实的告白:真正的亲密,从来不需要暂停。
《爱的暂停键》观后:挪威版柏万青《老娘舅》剧情刚在上海电影节看完这部片子,英文叫《The Pause》,中文翻译成《爱的暂停键》。
导演是挪威人,观影将近100分钟,我只能说:可能这种家长里短、撒泼打滚的剧情不适合我,看的过程挺尬的。
写下来纯属吐槽,不代表什么深度影评。
————————先说拍摄:全程不乏手持镜头,晃得我好晕。
可能导演是想追求生活质感吧,但我感觉我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坐着一个情绪极度不稳定的摄影师的肩上,被带着晃来晃去。
————————然后,重点:女主太拎不清了女主的人设吧,说难听点就是——自卑、敏感、低情商、强控制欲,一肚子委屈,但什么事都不自省。
她最大的问题是:情绪上头的时候,总觉得“是别人不理解她”,但她从来不试着好好表达、好好沟通。
比如她丈夫,明明是个挺想努力维系家庭的人,想跟她分享工作上的事,还自己琢磨出个远程开家长会的法子帮她省事。
结果呢?
她不听,还发脾气,搞得两人吵架。
整个感觉就是“你为我好也不行,因为你不是我想要的方式”,主打一个"老娘心里不开心,你们也别想好过"的病态人设,经常有事没事"寻厚厮"。
说白了,她和所有人关系都不行:和母亲怼、和前夫怼、和现在这个老公怼,跟儿子女儿沟通也是一地鸡毛。
可她自己不觉得有问题,反而是不断在指责别人对她不够好、不够爱她。
————————全片最大谜语行为:最后她大彻大悟的方式是——心理咨询师问她“你是不是很累”,然后让她在沙发上睡了一觉。
接着她醒来之后,一段昂扬的BGM一响,她对着镜子开始自我表白:“我值得被爱,我是最棒的”……我当场黑人问号脸:你之前所有问题,根本不是“不知道自己值得被爱”,而是你不会好好爱别人啊?
你的丈夫、孩子、前夫、母亲,全都已经快被你逼疯了……你现在突然说“我值得被爱”,然后就全体大和解,这是什么童话剧式解决问题?
————————再说女儿那段本来母女关系搞得很紧张,结果女主突然开窍了,说“你不是喜欢跟你爸住嘛,那我就不反对你了”,女儿哇地一声哭了,俩人抱头痛哭开始修复关系。
我看得满头问号:这转折也太快了吧?
前面积压的情绪和沟通问题,一句话解决??
导演是着急赶时间吗?
————————最后和丈夫复合那场咖啡馆谈话她说:“我很喜欢你,但我尊重你要走的决定。
”丈夫犹豫了一下,最后居然回来了???
……哥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前面不是你要离婚的吗?
要么你也情绪依赖太强,要么你是没看清她的问题根源还没动。
————————总结一句话:这电影不是讲“爱的暂停”,而是讲“怎么在不解决任何根本问题的情况下,用BGM和自我感动强行大结局”。
我真的看得像在看上海电视台的《老娘舅》升级版,只不过导演给它刷了一层“欧洲文艺”的滤镜。
————————写在最后:如果你能共情女主,那可能你也经历过那种“感觉没人理解我”的阶段;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全程尴尬,那可能你已经知道,亲密关系里,真正能走下去的从来不是“我值得被爱”这种自我感动,而是我愿意学着去爱人,也接住别人的爱。
想表达啥? 除了朋友外 所有人都在说女主有问题 所有情绪全部要自己来消化 然后给周围亲密关系的人 love和peace 人也不是机器啊 随便就重启加载崭新人格 这片最诡异的地方是一个自认有原生家庭问题的女主离开生了两个孩子的婚姻后迅速又生孩子开启下一段婚姻 而且是在有工作和追求的情况下 没有结尾我会觉得是控诉 然而结尾这光打的 圣母玛利亚啊
电影中心主旨:倘若那天,把该说的话好好说~事实上,沟通不能解决两个已不同频的人中间的任何问题,即使当初女主早早看透自己的内心做出改变,男主没有离开家,一切就会改变吗?本质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认清自己的内心是好事,过分纠结过去反而不能继续前进
女主歇斯底里空心人 还挺典的。有几段处理很漂亮啊 在心理治疗时回溯争吵 母亲离开后一组寂静的空镜头 还有镜子前的那句无比动人的“我爱你”。看哭啦!姜文这个奖给的还可以!
看完有点不舒服,作为已婚已育女,感觉有点被冒犯。这不就是在批评那些在婚姻里疲惫崩溃的女人,你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你原生家庭有问题,你不会爱自己,导致你不会爱别人,你恐惧不被爱,导致你推开爱你的人吗。如果你是要表达这个,不要放在婚姻里,放在恋爱中,或许不会有被冒犯的感觉。婚姻太复杂了,你不能把它如此简化地描绘出来。
看太多审美疲劳了
像是《婚姻故事》版的《被遗弃的日子》,但主要的话题并不是“激烈的矛盾”或者“撕裂的痛苦”,而是在飞速从童话跌落现实后,展示分离所带来的情感变化的细节/未知/痛苦,揭示出自我欺骗与陷阱。
【C+】好东亚的片子,软性控制的付出型妻子和情绪压抑的隐忍丈夫,优点是细腻真实,缺点是太简单,对婚姻的描绘刻板地毫无想象力,看完两小时电影后观众得到的体会并不会比小红书博主两分钟的短视频更多。
陈旧的叙事和视角
再见爱人大电影
挺不错的家庭心理学电影,就像我们不能粗暴地对天性悲观的人说「你应该乐观一点」一样,由基因、原生家庭和各种因素决定的性格与处事方式,是非常难以改变的,如果真的穷尽一生都找不到改变它的方法,那索性就选择接受这样的自己——哪怕别人会因此离开你。诚然,女主有些较真、不够柔软随性的性格会让她活得很累,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本片描绘的家庭生活中,其他成员的「职责」缺位,按下暂停键之后,发现大家都有问题,只不过有人将其转变为自责,有人则轻巧地抽身、成为了指责的一方。赫尔加·古莲的表演真好,期待在今后更多的挪威电影中领略到她的风采。
东亚女人在北欧
又是焦虑抑郁的一天,思考自己到底怎么能读到大学的最后还是因为作业怎么都做不了情绪崩溃在舍友面前委屈大哭,尽管她说不是我的问题。和女主相似的心境最近几个月,但是我到现在都无法做到喜欢自己。在三代女性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说出没关系时我也流泪。我什么时候能对自己说伤心难过生气没关系很正常做不好也没关系啊
以为是讲婚姻,其实是女主的心理剖析。
反复令人厌烦的场景倒也看得下去,女导演的矫情挥之不去,不算是好片,女性对自我的重新认知就一定这么小家子气吗?!
真正的痛苦是已经不再奢求别人理解自己的痛苦
《爱的暂停键》导演用《坠楼的审判》的方式讲出了《好东西》想表达的东西女主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自信的表白。在爱情婚姻中自信的爱自己吧。
一开始呈现的是婚姻、育儿对女人全身心的摧毁,随后话锋一转,原来婚姻背后,是原生父母的关系对孩子产生的难以消弭的影响,在之后升华为女人应该爱自己,不要觉得自己不好,不要觉得自己离开了谁会过得不好,独立自主勇敢爱。
女主属实让人看的血压飙升,以及全世界“疯女人”叙事大差不差,背后都是缺位的丈夫和不幸的原生家庭。还是多拍拍《坠楼审判》里的“疯丈夫”吧。硬要说的话爱的暂停键其实是孩子!(不是)1v4谁整谁都疯!
我请问一个有四个小孩儿的女性,前夫不接小孩儿,现任不回家,银行卡刷不出来,一堆家务事缠身,还得在现任回家的时候提供大笑脸。这谁能做到啊我请问
不如预期。前三分之二是好的,好在镜头下的语义暧昧:女主角的面临的问题究竟为何?或是情绪管理,或是心理疾病,或是社会分工,或是道德枷锁……这个清单还可以列下去,但在她照镜子的自白戏后就坍缩成了自洽的问题,而接下来导演的选择是简单粗暴地让她走到先前自己的对立面去讨好他人,于我而言还不如《可惜没如果》的歌词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