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里的日本裕仁天皇是这样的:
他跟麦克阿瑟站一起是这样的:
但在新版《日本最长的一日》(又名《八月的皇帝》)里他是这样的:
一个字:帅!
不仅天皇帅,役所广司演的阿南大将也是帅:
图谋政变的少壮派校官就更帅了:
电影不仅里面人物帅,画面也好看。
防空掩体里的御前会议是这样的构图:
军人面对战争废墟是这样的景观:
军人自杀是这样的场景:
更不要说女子在东京郊外漆黑的路上逃难,天上突然飘下樱花………(尼玛日本战败投降是八月份的事,八月有樱花吗?
)这就是日本人重拍《日本最长一日》时使劲儿地方,每个画面都极其精致,但整部电影我们看不到日本人对战争和战败有任何深层次的思考(更不要说反思)。
精致的影像将战败投降前的日本天皇和幕僚大大英雄化了。
天皇坚持决定投降,是因为体恤天下苍生的命运;主降派则是为了保全日本天皇的“国体”,以图东山再起。
他们并不是因为彻底战败而不得不投降,在原子弹攻击之后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仓皇恐惧。
他们反而成了民族的英雄,以勇敢、坚毅、良知和担当为大和民族做出了正确的历史选择。
这就是日本人用来自我安慰的“虽败犹荣”逻辑吗?
如果这部电影代表日本人对二战的主流态度,只能说他们已经与历史断了脐带,历史观已经完全沦落。
深想一下不禁倒吸口凉气。
【以下为钮文之笔记,供参考】日本的投降是难以解释的奇事:1. 陆军尚且完备2. 好战尚武日本的最终战略:1. 自45年6月寻求苏联的援助(但不甚积极)2. 如不能如愿,本土决战美国对应战略:1. 海军在1945年1月已经接近赢得商船战2. 空军1944年夏季开始轰炸工业设施,然而海军事实已经破坏了原料供应1945年1月,李梅接任司令,奉行杜黑主义,使用燃烧弹,至终战伤亡220万,死90万人。
330架次B-29可造成一颗核弹的伤亡数。
3. 陆军于45年5月完成本土登陆战计划,11月登陆九州,次年3月登陆本州平民和军事易毁性在原爆和苏军进攻后达到最高日本投降主因为美国有能力使其军事易毁性达到极高,使本土防卫毫无成功希望;但这并非仅仅是原子弹的功效:迫使日本投降的因素:海权上的封锁,通过潜艇和飞机布雷,不过不能及时了结战事恐怖轰炸,但作用不如封锁,其实轰炸工业区无决定性意义;而燃烧弹攻击平民有违人道美军目标明确,意图入侵日本本土,结束战争因此,原子弹和苏联进攻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不是所有的原因。
演员表演的功力值得认可,毕竟有好些个老戏骨和中生代。
但是剧情还是较为平铺直叙,看不出重点的矛盾冲突。
相较老版缺少了叛军搜查录音带的高潮,阿南剖腹时也没有了壮烈肃穆的氛围营造。
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可能是因为本片距离日本战败已经过了七十年,当初的痛心疾首,深刻反思淡去了不少,如今再来回顾过去,导演宁愿使用大批的暖色调和温馨的家庭伦理情节来烘托出人本主义情怀,也正因如此,阿南大将变成了风趣幽默,顾念家庭,有大局观的完美形象,天皇更是成为了十全十美,怜惜民众的圣君。
这样的电影语言既迎合了日本当代普通民众回避集体战争责任,追念历史功勋的历史观,也符合日本上层精英的既得利益。
只是,当役所广司饰演的阿南唯几愉快地向家人提及他在长沙会战时高呼的口号"冲冲冲,不要停",乃至于他的妻子在他死后也用相同的口号回忆他时,日本的观众和导演本人又何曾有同样的人本主义精神替中国乃至全世界饱受战争苦难的军人民众考虑呢?
这种只要本国人民得利,他人不必顾惜的集体主义精神,作为军国主义亡魂的延续,时至今日仍然在日本主流观念中留存。
写在前面的一句,有精神洁癖在作祟,再怎么声称反思都是改变不了吃了屎,且未来极有可能还要继续吃屎的命运。
本片翻拍自1967年版的同名影片,讲述的是二战最后时刻的日本历史。
观看本片的时,很难不与另外两部电影进行比较,即冈本喜八的67版同名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及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
与这两部电影相比较,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本片的缺乏诚意和日本式的“政治正确”。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陈述的是昭和天皇的英明神武,仁君形象;内阁大臣们的深谋远虑,隐忍前行;皇军全体将士们的七生报国,奋勇杀敌;领导们的家庭是一团和睦,汽车能行驶在樱花烂漫的石子路上,庭院前是阳光和煦的家庭聚餐,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只是那偶然间插播进来的防空警报让人好生讨厌,就像是五月蝇一样的煞风景的存在。
大和民族众志成城的形象如此,不了解历史的,还以为敌人是来自外星球的怪兽似得。
片中的日本就好像是在作为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就好像谁都没有错,错的只是敌人的强大,错的只是皇军中那一小撮稍稍热血的、爱国的、奋发向上的青年军官罢了。
哦?
是吗?
撇开电影中多次生硬拙劣的剪辑拼接、等技术层面不谈,历史电影首先要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向现在的人,也就是历史电影里的子孙后人们去还原历史,陈述历史。
《帝国的毁灭》很好的展现了发动战争的领导层一直到最后时刻的疯狂与邪恶,德国民众在最后时刻的分裂与扭曲,众生在面临命运审判前的何去何从等等,让荧幕前的观众们都能得到非常直观却又深刻的感受。
本片做到了这些吗?
就像《男人们的大和》、《吾为君亡》、《永远的零》等影片一样的思想立场,给东亚带来深重灾难的大东亚战争只是领导们谈判桌前修改终战诏令措辞的历史背景;化为焦土,垒尸成山的东京也只需要在脸上稍稍抹上些灰尘即可得到表现;民众在李梅火攻中的化为木炭亦可轻描淡写的一个镜头带过;相较于没有正面登场的67版昭和天皇而言,本木雅弘饰演的昭和天皇在本片中被洗得干净的令人发指,就好像历史上的昭和真的只是一个爱好昆虫知识,精通植物学,为人内向,不多言语的英式虚位君主而已;需要承担战争失败的责任统统推给了东条英机等一批打了鸡血的部分皇国陆军,就连历史上著名的主战派阿南惟几,在本片中都成了“智信仁勇严”于一身的忠君爱国的智将,在完成了一个臣子应尽的义务后,好像只需要他剖腹了,就已经代表了全日本都洗干净了彼时的罪孽,就能像片中那样抛却包袱,走向复兴的明天了。
问题来了,这一切苦难的原因来自哪里?
毕竟有果必有因,大家都没错,干嘛敌人没事就要来打我?
如若不是军部的一次次独走,绑架整个近代日本挑战全人类秩序,何来的战争失败?
如若不是昭和天皇对军部独走的一次次默认,甚至是变相的鼓励,又何来的九一八与七七全面战争?
如若不是民众在一次次对外战争中得手后的上街欢呼,全民支持,又哪来的李梅火攻与原子核爆?
由此上述到本片中不断憧憬回顾的所谓“明治时期”,从那时起,为了不断实现超出自身实力的野心而屡屡赌上国运的全日本君臣民们,便已然要为1945的年终战命运做好一个赌徒的终极觉悟: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反战争和反战败是两码事情,把所有的罪与错都推给军人,那么培养这种军国主义军人的土壤又该是个怎样的存在呢?
-吐槽:1.看电影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产生天皇还要跟总理一起外出去做入殓师的兼职活;2.山本大将你不是死了么?
怎么又活了,还改行当了陆军?
(虽然最后还是死了....);3.本片导演是阿汤哥主演的《最后的武士》里那个猥琐矮小的反派大臣;4.三船敏郎在67版同名电影中饰演阿南惟几,最后的剖腹与介错场景的血腥效果非常震撼,相比较而言,本片的处理真是小巫见大巫;5.冈本喜八67版的同名电影标题在影片开始后20多分钟才在画面中时钟指向零点时出现,本片的处理同样潦草不堪;
少点政治眼光,随口谈下电影。
本片并没有很严重的“受害者心理”,也没有很严重的“反思战争”情结,相对来说比较中规中矩,比较中立(就算有倾也是微倾),反而成了一个特色。
看腻了其他日本爱拍的“受害者”电影,也看腻了一大堆的各国拍的“反思战争”题材(不觉得“反思战争”基本成了标签吗?
拍个战争相关片不“反思”一下就被怀疑“没深度”,欧洲反思的效果也越来越好,清真寺稳步增长),要是清一色都是这两类片,天天反思来反思去或者天天觉得自己受迫害,岂不是无聊透顶,都是套路。
日本人反不反思,道不道歉,也不是电影的本位,电影就算拍日本反思一万遍,也就是个电影,电影拍日本人正义凛然,那不还是个电影么。
所以看日本片儿不用那么凝重,先放下什么民族国家的“大义身份”,想象自己是个法国人看着远东国家最后发生的自己基本不了解的事儿,不就平静很多了。
所以啊,看电影就是观赏,就像看书一样,偶尔来个清淡的新口味不是很好吗
就电影来说拍得还可以,细节比较严谨。
就历史而言讲讲几点感受:1.战争,军人和军国主义得到了极大的美化,天皇投降的圣断充满了仁慈的智慧,投降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日本,保存国体,等待复兴,全片体现出日本人没有为战争的进行过一丝反思,影片中也没有将市民受到空袭的痛苦表现出来,个人认为这些情节对于影片来说,对于历史来说都很重要。
2.日本是一个崇尚优秀的民族,他们只会臣服于比他们优秀的民族,在影片中感受到军人对于空袭对于原子弹的不屑,要不是由于国民的懦弱,天皇的仁慈,沙俄的背叛,他们还会继续战斗下去 3.军人在片中形象相当唯美,他们充满了勇敢智慧仁慈尽忠,军人是为战争而生的,生命止于战争结束,这种表达手法是相当片面的,难道军人就没有一个苟且偷生的人?
个人认为苟且偷生才是投降的最大动力,蝴蝶效应你了解吗?
难道所有军人都没有家属在空袭丧生?
难道找不到为战争感受到痛苦的人?
这些才是结束战争的关键,而影片却没有表现出来。
失败!
一碗没有屎的杂碎面!
[历史部分] 太™美化那WBD裕仁和阿南惟畿了,搞的好像牠们充满仁义道德一样,裕仁是有多“爱国爱民”,主角必须得是正派是吧?
实际上历史上这两货是妥妥的战争狂人,裕仁才应该是头号战犯,属于甲甲甲级,阿南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杀了多少人,到最后一刻都想来个“一亿玉碎”本土决战,抱着一亿老百姓同归于尽,牠们才不管日本老百姓的生死,更别说死多少中国人和美国人了,阿南就算不自杀以后也是甲级战犯被吊死,你打输了投降就投降呗,非要玩文字游戏写着“终战”,“终”什么“终”,不是你主动停的战好吧?
而是被炸的打不下去了好吗?
小日子习惯性的窜改历史已经成性了,裕仁这WBD就是贪生怕死,想保留自己的狗命,绝不是因为“爱国爱民”“世界和平”和“民族大义”!
这戏把牠美化的令人发指,既然人民甚至内阁都没有人敢反对天皇,那么从1931到1945的14年间为什么不下令停止战争?
为什么不早几年组阁换掉那些好战分子?
为什么偏偏在吃了两粒花生米之后才开始被“爱好和平”了?
我绝不相信在没有天皇的授权下,军方敢贸然侵略中国?
偷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有十几场大大小小的战役,牠为什么不阻止?
怎么编怎么粉饰都难自圆其说!
[电影部分] 电影看了5分钟就知道这肯定是老导演拍的,那镜头语言跟50年前的电影没有两样,就喜欢一个远镜头带到场景,穿插大量的中镜,再加两个特写让演员做个表情反应演一下,老演员个个都像是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年轻演员个个都像个初代蹩脚机器人,一群人都在干嘛呢?
演话剧吗?
回头一查果然不出所料,导演已经75岁了,21世纪了还在用这种手法拍戏,真正的把不思进取和迂腐守旧发挥的淋漓尽致,日本人的固执和虚伪实在令人发指,80年代的创意都被狗吃了?
难怪日本的歌影视会没落到今天这种凄凉的窘境,基本只剩下动漫和AV 了!
以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种日本人投资拍给日本人看的任务片,无可厚非,但日本老人不想看,年轻那班废宅更没兴趣看,那这样一部电影的受众到底是谁?
拍给国家领导看也没关系,拍给那班极右的军国主义余孽好战分子看也行,以儆效尤,也说的过去,当然小日子也有权被治愈,战败的创伤也需要抚平,但也要尊重历史事实吧?
这种所谓的“反思”,有一部1967年版就够了,2015年再拍一部一模一样的又是几个意思?
但是电影既不谴责裕仁也不反对战争,更没有丝毫自责和歉意,那拍这部戏的初衷到底是为了什么?
最令人反感的在最后的字幕里,打出饰演天皇的本木雅弘的地方还要特别空出一行单独显示以示尊敬,这是电影作品,不是上奏皇上的褶子啊!
有必要吗?
所以,我可以肯定,日本天皇一天不废,日本永远没有未来!
一天不把裕仁挖出来鞭尸,中国人一天不会原谅日本!
《日本最长的一天》:地狱在等着大罪人天皇 一家英国报纸《太阳报》曾评论发动侵略战争的裕仁天皇说,“地狱在等着大罪人天皇”。
对此,当时日本新闻界将这种评论说成是庸俗小报的卑鄙报道。
要说卑鄙,一生中除了主导侵略战争,就是逃避战争责任的裕仁天皇才适合这个评价。
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从表面上看,讲的是日本军国在1945年8月15日前夕挣扎的过程。
在一些痛恨日本侵略的人看来,这部电影像是在美化天皇在战争中的角色:它不是罪人,而是忧国忧民的慈祥领导者。
但正是这种看起来的美化,让我们清楚看到了裕仁天皇是如何堂而皇之地卑鄙:面对战争的失败,它口口声声为了民族和世界,而它实质想到的主要事情就是如何维护国体,维护天皇制。
那些被军国主义长期熏陶的军官们,用他们的疯狂和无奈,演绎着各自的悲喜剧。
一些陆军参谋部的中层军官们一心想让战争继续下去,宁可“一亿玉碎”,为此他们不惜发动政变。
高层军官们则明知道战争不可能继续,也必须以维护天皇制为责任,承担起战败的罪责。
如果说确实在美化,那么与其说《日本最长的一天》在美化天皇,不如说它在美化那些与武士道精神有关的军官,尤其是临危受命的陆军大臣,阿南惟几。
本片只是略微提及阿南惟几的战争罪行,但更多情节是在讲他如何承担起作为臣子,父亲和长官的责任,他最后用传统的武士道方式自杀。
他是本片着力表现的悲剧人物,而这种悲剧的根源 ,不是他有多么高尚,而是天皇把他放置在了那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位置。
影片最后,阿南惟几的妻子在对着他的尸体述说家事,而裕仁天皇则躲在暗室里,听着他自己的“玉音放送”,也就是他发布的投降广播,虽然这个广播并未提到“投降”一词。
——本体论的笑
今天才知道倭寇至今不承认战败的原因:他们非得战斗到家门口,被杀的片甲不留才能承认失败。
天朝,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吗?
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日本看不到任何赢得希望以及通过谈判获得体面失败才宣布无条件投向。
太平洋失败日本失去本土防御手段、各种战略物资无法运回本土支持作战。
看看苏联出兵东北关东军过半物资调回本土看出日本物资极度匮乏,日本拍摄电影、纪录片表明后期日本食品严重短缺,战争末期仅有货船不是运兵运粮食矿产。
先说优点,细节刻画的不错,不管是当时的器物,随处可见的标语,来自于一些场景,已经带有话剧似的过场,都符合日本电影的特点。
人物也有出彩的地方,比如有厌恶战争,虽然不敢和士兵正面冲突,但是默默抵抗的广播剧职员和首相官邸的警卫,有已经陷入疯狂,最后走向末路的叛乱军官,有大智若愚,甚至有些狡黠的铃木首相,比如还能享受到婚礼,没有感受到战争残酷的,阿南的女儿,作为书记长官的迫水面对一群士兵只能落荒而逃的窘迫,还有虽然出场只有几次,为了多出来的一幅字大发雷霆的东条英机。
再说不足,老版没看过,但跟原著相比,很多冲突淡化了,有些人物也边缘化。
比如花了大量功夫在描写内阁争论、广播稿出炉上,导致最后玉音盘的争夺过于平淡。
比如侍从长临机不乱的镇静没有体现,几个侍从没了主意的在台阶上讨论,集体讨论时反倒是女官更加勇敢。
最后说说整体感受,无疑这部电影试图将人物都刻画的有血有肉,包括神一样的天皇,但是浅尝辄止,最后只让人感觉虚伪,阿南切腹前会整理天皇送给他的衣服和小儿子的遗像,叛乱军官自杀前还想着给儿子写遗书,天皇不仅体恤下属,还一直忧国忧民的样子,三句不离为了人民……可就是这群明君贤臣,慈父孝子给中国带来深重苦难。
都说在洗白侵略者,可我觉得这部电影恰恰揭示了一些东西,有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下属向阿南汇报陆军省分成两派,阿南说是“和平派和抗战派?
”,下属答到:“是希望你成为首领的政变派和连你一起打倒的激进派”,阿南听到默默无语。
事实上,无论是鸽派还是鹰派,到了最后心心念的也压根不是民众亦或者普通士兵的生死,(只有天皇反复提及),想到的只是国体,皇室的存续,对于侵略战争却只记得的是“冲冲冲”和钓鱼喝酒之类的美好回忆。
东条英机一段所谓狭义和广义忠诚论,则阐明了这帮满嘴忠君的人的真实想法,上级(包括天皇)和我想的一样固然没问题,要是不一样,就通过各种极端手段来使得按我所想的去行事就好了。
这是日本上下一步步走向毁灭的不归路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这一日根本没有结束,而是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日本被原子弹炸,完全是活该,想推翻这一前提的人都不是什么好鸟。
即使没有老版的珠玉在前也可以感受到这部真的很不怎么样。全片像是被一个右翼开的广电总局(而且对电影艺术的理解远不及我大中华广电总局)胡乱剪了一番。你看看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军官,一亿玉碎你倒是到前线去碎啊。老是号召国民去碎你还好意思说你是为国民好?
撇开政治正确来说片子不错的呢,可惜啊就是政治不正确~
一般
帝国主义的辣鸡。
翻拍的勉强
天皇为啥不剖腹
就是天皇也太帥了吧,有這麼高帥?
优缺点明显。几方冲突拍得挺有水平,利落不煽情,主要人物都拍得有自己动机,是非常立体的。/缺点是天皇给摘得一干二净,那你干脆别拍天皇好吗?从天皇的拍法再看其他内容,于较高水平的故事讲述之外,总觉得哪不对劲,仔细一看确如其他评论所说,“贤相明君慈父义士”,对哦,那怎么就最长的一天了呢?/确实不像是“反战”,而是在“反思战败”。看似有情怀,反而格局小了。/很多片子可以少用三观套,或可以架空历史,但这个题材决定了它无法脱离这种评价体系啊。
一部时刻想向世界复仇的影片。美化小和民族愚蠢的民族性。当看到漂亮国对它奴才施以两颗热“蛋”的赏赐后,不禁会心的一笑。
看过了
当纪录片看的,补补历史课,不过从这些军官嘴里说出各种中国地名还真是难过。
电影不错,日本人应该好好看看,他妈的还要闹事,下次就这么运气好了。
前半部节奏不错,后面松坂桃李部分比较散乱。阿南惟幾的主角身份就算了吧,在中国作战过的日本陆军不配得到任何美化。
去掉立场,纯当科幻片看。电影本身非常棒。
最饶有玩味的是下克上蓄势阶段各人的反应,都是一副“还没等你脱裤子就知道你要放什么屁”的架势,二二六殷鉴不远+老陆军传统了属于是。
日本立场全部对调版《首尔之春》,纵使视角已经尽力客观,还是难免暧昧的态度。日本可能是个我永远无法完全理解的国家,有些东西永远植根在日本人的心中,无论多么地左,考虑的都是自己的伤亡,很难找出例外,即便是大家最熟知的那几位。
⊂((・⊥・))⊃
感觉这就是为裕仁天皇洗白的一部电影
因为村长看的。把裕仁美化得简直了……当了**还要立牌坊的感觉。看了影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