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的灾难片,灾难一个接一个发生。
后一个多小时看的人手心冒汗。
全程无尿点呀。
除了男主那个空少安德烈值的赞赏。
前面铺垫,后面看的紧张的要命,那个高空换机满遗憾的,但全部救下来,就没有惨烈的心痛古辛存在着的家庭隐患,所以平时还是要多点沟通和相互理解。
这部作品虽然还是英雄主义,但就是这么牛逼看的我是热血沸腾呀可以多刷几次的燃剧
《火海凌云》前半段是一部航空题材的职场篇,后半段则是一部惊险刺激的灾难片。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原产地俄国。
如果不是看了电影简介,我还以为这是一部标准的美国好莱坞大片。
无论是故事的连贯性,还是电影中性格分明的人物描写,再到灾难场景的电影特效,都透露出十足的美国风。
由此可见俄国电影的发展迅猛程度,再反观我们最近很闹得很火的《爵迹3D》,不尽的惭愧。
我个人是灾难电影爱好者。
《火海凌云》相比起《2012世界末日》《后天》等好莱坞传统大片。
前者摒弃了后者的个人英雄主义。
直到故事的结尾,古辛没有被媒体争相采访,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一个人坐在父亲房前的楼梯上睡着了。
电影里机组人员帮助受灾的人们转移,受灾的人加入到施救的团队当中,两个航班之间的帮助,控制台对航班的帮助。
无疑在每个地方都透露出团队的味道。
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
这算是近年来,观众对好莱坞灾难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产生的审美疲劳后,一个新的看点。
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火海凌云》最大的进步在于他的结尾桥段设计。
古辛因为过度劳累坐在父亲房前的阶梯,依靠在父亲的肩上;津琴科一家在早餐上商量着度假计划;非要靠自己实力闯出一片天的女强人亚力山格娜最后归宿于古辛,并改名为古辛娜;他们三个因为被调派到俄航,而被一同送去航天训练中心当实习生;这些场景真正触动人心的是,灾难过后,对正常生活的回归。
通过灾难,来团结人心,清洗人性,回归到新的(向往的)生活。
平淡的生活是的灾难片——起点,终点和更是它的本质。
极富正义感的飞行员古辛,因违抗上级命令而被军队开除,成为民航机组的实习飞行员,并结识了精神导师津琴和恋人亚历珊德拉。
然而,在一次飞行中,突遇的火山爆发、恶劣的天气状况让机上的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机上所有成员命悬一线……借鉴一下这个评论谢谢这场灾难中,普通人的表现都很真实,特别是投票表决是否要去帮助另一架飞机的时候。
有的人刚刚逃出来,就只想快点回家,有的人考虑到有孩子,不敢冒险,这些都是常人可以理解的两难选择。
整个逃难过程,除了机长们的高超技术和过人的胆识,后面坐着的那些普通人也齐心协力一起互相帮助度过难关。
这些都让一个故事变得完整立体。
俄罗斯现代灾难大片,航空公司的一次飞行抢险任务,猛烈燃烧的火势以排山倒海之势在广阔的三维场域蔓延,星星点点的火花横飞乱溅,立刻将整个小岛点燃成一片通红的火海,怎样迅速越过这片燃烧的火海是全体被困人员的首要任务,他们能否逃离火灾,完成火海凌云的艰难壮举呢?
从火势燃起之时就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逃生之旅:自告奋勇去寻找遗失乘客的机组人员不顾危险。
汽车起火后他们奋力把乘客安全转移。
因跑道过短而起飞失事的飞机,熊熊燃烧的机身里是葬身火海的遇难者。
机长争分夺秒,冒险在状况极差的跑道上起飞,带领因目睹起火飞机惨状而恐惧犹豫的乘客暂时免于火海的吞噬。
高空两座飞机上下并排而行,以完成空中转移乘客的任务。
这是因为飞行途中一座飞机的燃油即将耗尽,危难之际机长儿子想到了空中转移乘客的办法,这名平日里叛逆捣蛋的古惑仔和青年飞行员一起并肩作战。
青年飞行员随机应变的飞行策略和出色稳健的驾驶技术终于带领乘客脱离险境,安全着陆。
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空中惊险历程。
其中地勤系统的实时通报、精准分析和密切协助,美丽的空中小姐们危急时刻细致的指导和体贴的安慰也起到了稳定乘客的作用。
这两架刚从火灾现场逃出的客机在飞行途中高危警报不断,从发动机着火到开舱营救再到燃油耗尽、紧急迫降,驾驶舱里的飞行员面对当前危急的困境,完全明了机毁人亡的可怕后果,他们本能的反应也是紧张焦急的。
万里高空孤立无援的他们像是被高速放逐在空中,正茫然奔向前方随时引爆的定时炸弹。
然而这些训练有素、勇敢乐观的飞行员没有慌乱失措,他们随时和地面控制人员保持通讯,大家严阵以待,精确果断地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空中营救得以成功实施是航空公司多方人员沉着应对,群策群力的结果。
这都是些飞行技术高强,心理素质过硬,聪明强健的蓝天战士,他们的身后是几百名恐惧而慌乱的乘客。
旅客在航程中暂时把生死托付给了飞行员,无论危险有多大,无论希望有多渺茫,飞行员的头脑必须保持冷静清晰,他们需要灵活机智、分秒必争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当然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才能够战胜驾驶过程中的任何困难,最终扭转危机,力挽狂澜。
影片通过对高空飞行营救动态过程的展现,让我们直观地认识到航空业的复杂、庞大、精密和高风险的特点。
飞机是绝对高精尖的科技产品,航空产业乃大国重器,飞机从顺利起飞,平稳飞行再到安全着陆需要航空公司全体成员的全程通力合作。
影片集中展现了航空公司的职场精英们自信昂扬,精神抖擞的工作面貌,以中年机长的严肃认真和青年飞行员的积极进取为代表。
他们集中精力,团结合作,勇敢机智,尽职尽责,是翱翔在蓝天的勇士。
通红弥漫的火海,宏大壮观的机场上不停起落的飞机和忙碌穿梭的机场员工,飞机凌云飞行时惊险逼真的镜头,都是本片的看点。
青年飞行员和他的空乘女友爱情事业双丰收,灾难片里的爱情戏份很少是应该的。
青年飞行员展现了非凡的意志、优秀的品格和杰出的能力。
火海凌云的成功飞行中,英雄人物绽放出勇敢无私的人性光芒,人道主义、互助精神得到很好的体现。
我对俄罗斯电影知之甚少,看过“火海凌云”后对俄罗斯电影工业的技术实力感到佩服。
本片立意无外乎英雄主义,战斗民族的集体英雄主义。
四星片,加一星填补本人的情怀,因为这部电影,对个人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
确切的说,是这部电影的老版,本片翻拍自1980年前苏联电影《Экипаж》,翻译过来就是《机组乘务员》,后者是我人生中看得第一部电影!
人生首部,别来无恙有人说了,你咋这么牛逼,看过的第一部电影都记得。
这里我要说得是,是不是“第一部”我真的记不起来了,但印象总是会排在第一位,就像我再大一些时候看《A计划》,被逗得前仰后合,之前是否看过香港电影不清楚,但对看《A计划》时候印象极为深刻,我就把后者当成人生的第一部港片。
同理,对老版《机组乘务员》印象深刻的原因在于,这部电影把那时的我吓哭了。
具体情节我还记得,是电影中飞机起飞后,机身尾部裂了一个大口子,一位飞行员从引擎舱中爬到飞机外面,没有任何保护,就靠一身棉衣,在高空中修飞机。
回到飞机之后,这位身体跟毁容差不多,被气流刮得血肉模糊。
这段情节是把我吓哭了,至今记忆犹新。
一部电影,如今深刻的记忆,我会把其当成我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具体年代记不清了,是在电视上播的,我4岁时候搬家,而且看这部是在搬家之前。
而且老版《机组乘务员》,让我学了第一个灾难名词——泥石流。
战斗民族飞行员的日常扯了一堆题外话,回到《火海凌云》这部翻拍之作上,前苏联虽然解体,但精华和风格被传承下来。
比起几年前引进的那部俄罗斯灾难片《地铁》,模式有些效仿好莱坞。
而《火海凌云》作为翻拍电影,电影中四处体现的就是那种俄式作风。
<图片7>对比老版,本片在故事和情节方面进行了重排,只是故事发展模式沿袭老版。
电影其实就是讲述一群从事特殊事业之人的日常,其重心在于空乘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比如老版中机长安德烈未成年的女儿怀孕,瓦列京整日奔波在外倒是夫妻关系冷淡,机械师伊戈尔四处留情,直到发现真爱。
而灾难事件,只不过是为了展示空乘人员平日生活的点滴因素,突出普通人的英雄主义精神,通过事件和事迹,歌颂这群特殊职业人士。
与好莱坞式灾难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
再者,老版诞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期的前苏联电影,正是寻求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
比起之前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以及对电影深度的探索,此时的前苏联电影,一方面在积极摄取西方电影的元素,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电影的特点,比如著名《办公室的故事》,《机组乘务员》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是前苏联题材多样化和吸纳西方电影经验的一个代表。
《火海凌云》也是一样,对老版进行相应的简化,将描写人群从空乘人员全体专注为飞行员,并加入了女性飞行员的角色。
前半部分是生活日常和角色刻画,后半部分是灾难事件,这一点倒是没变。
只不过在与时俱进的电影发展过程中,作为一部灾难片本片侧重还是灾难场面的营造,对于日常部分进行了相应的简化,这也是本片将角色专注于飞行员本身的改动之一。
行业剧+灾难片二合一在简化的同时,《火海凌云》却相应的增强了两个方面的设定。
其一为飞行员的俄式作风,这,很战斗民族。
飞行员个性被增强,古辛那种极富正义感大胆的性格,以及津琴科不苟言笑老练成熟的风格,二者的互补造就战斗民族的飞行员作风,开场违抗命令空投,中段在非洲的见闻,灾难部分那种逆天的作为典型的战斗民族的日常,我们称之为“熊式风格”。
其二就是灾难场面的刻画。
这,很灾难片。
看惯了好莱坞式灾难片,都会被其中的视觉效果所震慑,有时候会忽略情节上的张力,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灾难电影除了提供视觉上的冲击之外,依靠小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命悬一线,搭配紧张的情节张力来渲染氛围,这才是真正的灾难片。
真正灾难电影,一种如《海云台》那样关注小人物的在灾难面前的生死和情感,一种如《火海凌云》这样专注职业日常在极端环境下的险象环生。
比如《末日崩塌》和《2012》,谁都知道那一家子最后肯定会被营救,所有的故事有惊无险,完全依靠视觉张力来吸引眼球,是视觉大片,好看归好看,但总觉得缺点什么。
但《火海凌云》就不同了,火山爆发下飞机场上起降、对被困人士的营救,直到空中危机,同样沿用的是经典灾难片的模式,并塑造了大量视觉效果,但在视觉张力的同时,本片的特殊性在于,命悬一线的角色不是主角,而是乘客。
谁都知道在这类灾难片中,大多拥有主角光环,本片关乎到生死并不是飞行员们,人家一开飞机就走了,跟灾难没什么关系,真正受制于灾难的是那些没有主角光环的人,比如乘客,以及相关配角,他们才是灾难片的“主角”。
这一点,回归到了传统灾难电影的原初设定。
比如那位男乘务员,在营救过程中他的汽车深陷岩浆,一车人险些丧命,这场戏非常揪心,他不是主角,我们不知道他会不会活着回来,还关系到一车乘客的命运。
而最好看的地方,则在于那场特殊的空中换乘。
脑洞大开的逆天营救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灾难场面的之下,与老版也有改动,老版飞机起飞时,机尾被炸了一个洞,导致机械工不得不穿上棉衣爬到机身外徒手修飞机。
最终飞机着陆时断成了两截。
新版则是,两架飞机之间“联络感情”,把乘客用缆绳,从一架飞机运到另一架上,此间两架飞机要保持超低空飞行,并且平行状态。
无论新老两版,特点在于,这种做法典型的战斗民族“熊式”作风,逆天的设定。
这样一来,灾难场面的看点被分为两部分,极佳的视觉效果,以及极端环境下角色生死造就的强大剧情张力,这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然而战斗民族那种脑洞大开的霸道营救方式,在这样的灾难电影中,绝对是耳目一新的感觉。
此时的焦点,似乎已经不在于哪位角色能够幸存,而在于“这也能行?
”这就是《火海凌云》的特点,用行业剧的方式,拍了一部灾难片。
与日本的《海猿》,美国的《生死海岸》很像,专注一个特殊行业的日常,再通过灾难事件展示其专业素质,通过险象环生的情节和视觉效果造成视觉张力。
个人感觉这样的作品拍出灾难电影的特质。
退一步而言,《火海凌云》的视觉效果也是极佳,且战斗民族的那种疯狂的做派,绝对大开眼界。
<图片2>PS,本片的主演,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长得有点像哈维·阿隆索和阿尔沙文的结合体。
2022.10.10
年轻的空军飞行员亚历克斯·麦考伊因抗命被开除军籍,只好转投民航,第一次测试飞行技术无可挑剔,但其特立独行有主见引发主考官列奥尼德·曾琴科不满,不断给他加难题,直至考砸出局。
沮丧的麦考伊在停车场邂逅女孩萨沙,帮助她倒出被堵的汽车,俄罗斯男人仿佛天生就是情种,都会主动向心仪的女孩示好,麦考伊倒车时顺手摘来鲜花献给美女,美女允许搭车去机场。
半路忽接考官电话,通知他测试过关了。
原来是另外两个考官故意激将主考官列奥尼德“这种情况下你也没法着陆”,列奥尼德不信,上模拟器试了一把,果然和麦考伊一样失败了,只好心诚口服的签字通过。
就这样麦考伊成为了民航飞行员实习生。
在机场再次遇见女孩萨沙·库济米娜,原来她也是飞行员,怪不得那天搭她的车,一路感觉萨沙似乎对他很了解。
男女交往“眼缘”很重要,帅气的麦考伊也引起了同机组乘务长维卡的一见倾心,她热情主动介绍自己,让也在追维卡的空少安德鲁很是羡慕。
不过麦考伊的心思都在萨沙身上,见到萨沙他就激动,即使隔着老远听不见,他手舞足蹈扮鬼脸,逗得萨沙抿嘴一笑,他就更开心的像个孩子一样。
在外人眼里严厉的列奥尼德在他儿子面前及其失败,在外人看来高大上的飞行员职业,儿子瓦列拉却不屑一顾,斥之像个出租车司机。
麦考伊驾驶飞机大雾弥漫的天气降落中忽然急转又绕行了一圈,恼怒的机长列奥尼德一边训斥麦考伊一边亲自驾驶降落,麦考伊一脸惊魂未定,但他没有争辩。
飞机落地后列奥尼德才从同事那里听说他的飞机刚刚经历了恐怖的一幕,一架土耳其的民航飞机飞错了梯队,降落在他该降落的跑道上了“那么大的雾你竟然看到了”。
闻听此言,列奥尼德惊呆了,明明麦考伊让他的飞机躲过一劫,他竟然还责备了麦考伊,这让他这个讲原则的人情何以堪。
在非洲国家机场遭遇政变,亚历克斯眼铮铮的看着难民上不了飞机被打死而无能为力,萨沙讨厌只会抱怨的男人,两人因为这事发生争执,萨沙要离开他家,亚历克斯生气的说“你不是飞行员,只是一个坐在驾驶舱里的女人”。
乘坐飞机的乘客什么人都有,尤其是有权势的人往往颐指气使,无事生非,这个时候麦考伊控制不住自己冲上去理论,严重违背航空公司规定,这让列奥尼德很生气。
其实表面上列奥尼德生气麦考伊违规,内心里却非常赞同他的不忍不惯着这些怂人的做法,为此他不惜顶撞上司,来袒护麦考伊“他是个好飞行员,别人只有手,但他有翅膀,他能做到的事我做不到,没有他我就不飞”,这样的评价够高的。
更让列奥尼德生气并难堪的是儿子瓦列拉竟然和自己请过来帮助辅导西班牙语的同事列娜上了床,这让他以后如何面对列娜夫妇。
不过说到列娜那不合格的丈夫,儿子一句话让他无言以对“他算什么丈夫,从不回家,就像你一样”。
列奥尼德被安排飞私人租赁包机,经过深思的他决定带着儿子一起飞,借此机会加深父子间了解,改善关系。
其实列奥尼德是个外冷内热的人,他夸赞老婆漂亮只会说“你怎么穿的这么整齐?
”说的老婆一头雾水,两眼茫然。
为了撮合麦考伊和萨沙,给他俩创造机会,有意让萨沙来做包机的副驾驶。
萨沙看出了列奥尼德的好意,但是她看破不说破,心领神会。
去昆吴岛接伤员是航空公司授权他们自行决定的,是一次有风险的人道主义救援飞行,到了岛上才知道情况有多危机,大自然随时可能发生很多不可预知的危险。
果然,飞机降落没多久,突然地动山摇,电力随之中断,四处燃起大火,机场大楼坍塌了,人们惊恐的尖叫,灾难降临。
要命的是主跑道已经毁掉了,跑道中间裂开了,塌了好大一截。
而另一条跑道太短,而且此时已是一片火海了。
一架飞机试图强行起飞,结果悲剧发生,飞机起火爆炸,连飞机带人瞬间灰飞烟灭,化作尘埃。
听说山上还有人没有下来,麦考伊主动要求开车去接人,他可不想再像那次在非洲那样错失良机,无所作为,萨沙把这一切看在眼里。
就在麦考伊去接人的当口,火山喷发,岩浆流淌下来,逼近机场。
列奥尼德果断的决定换乘一架小型货机从那个短跑道起飞,危机时刻别无选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冒险一搏。
在机场等待的人们看着山上通往机场的路已被火红的岩浆阻断,麦考伊他们恐怕凶多吉少,萨沙眼里已是满含泪水。
麦考伊他们感到机场时,机场上已经空无一人,只有他们的那架飞机静静的停在那里,此时岩浆离机场更近,已经近在咫尺了。
麦考伊只能冒险强行起飞,岩浆追着飞机跑,关键时刻水塔倒了,水扑灭了跑道上的大火,真是神了,第一架飞机没有飞起来坠毁了,列奥尼德换飞小型货机才起飞成功,麦考伊居然成功一飞冲天,肯定不是麦考伊有神通,只能解释乘机的人太少飞机重量轻了许多才飞起来的。
飞起来后危机并没有消除,两个发动机先后起火,现在只有一个着火运转,随时停机,飞机终于穿过烟火云,火灭了,可是新的困难摆在面前,列奥尼德的货机油箱漏油,飞不到陆地,只能在海上迫降,结果基本上是自寻死路。
而麦考伊的客机起落架出现故障,无法正常降落。
这个时候,战斗民族脑洞大开,集体开始疯狂发飙了,他们要空中换乘飞机。
根据瓦列拉看电视得来的灵感,麦考伊请求两个飞机前后靠近,用绳索把人转移到客机上去,没想到这么个几近自杀的提议竟然被民航高层默认。
空中换乘网中兜破了掉了几个乘客,居然大部分成功了。
都说“屋漏偏逢连阴雨”,他们是破飞机遭暴风雨,啥倒霉事都赶一块去了,就差没遇到恐怖分子来掺和了。
最后飞机掉了全部轮子和一侧机翼,全裸迫降成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更何况是民航这样一个人命关天的机构,规矩就是规矩,处罚是必然的,网开一面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看着落地走出飞机的乘客喜极而泣,还有比这更欣慰的吗?
再说战斗民族不求功名厚禄,只求一个爽,一个赢得儿子的尊重,一个抱得美人归,就是最好的奖励。
麦考伊本来就是实习生无所谓,只不过曾琴科从机长降为实习生有点怪难为情的,一大把年纪还要从头再来也有点力不从心。
前部分情感铺设得有些长,看到中间剧情甚至一开始都冷笑觉得脑洞太大,一度后悔选了这部灾难救援片来看。
地震使整个小岛爆炸,火山喷发,岛上的人惊惶失措地逃上两架飞机,后来有一架飞机燃油耗尽,于是想办法在两架飞机之间架起绳索,在空中进行人员转移。
你看,多么扯。
之后途中,经历各种颠簸,飞机失火,艰难的在空中把人用货框运到另一架飞机上,拼出命来和风暴对抗,黑暗的电影院里,四面环绕立体的音响一直传出杂乱无助的尖叫,和绝望撕心裂肺的哭泣,效果太逼真,像身临其境。
终于不自觉收紧了毛孔进入角色。
最后当他们成功迫降,飞机摔断一只翅膀终于在暴雨中安全停下之后,不断下命令的指挥台和一直充满叫喊的机舱里突然鸦雀无声,让一直紧张压迫的神经一下子无所适从,这种得救后的宁静,我突然就忍不住了,开始颤抖,开始流泪,一个人在黑暗的放映室哭到发抖。
每个人的一生里都会经历几次风暴,那种死亡边缘的绝望和哭泣,真的是太熟悉了,而那种滋味也实在是太痛苦了,你看见自己最真实脆弱的人性,不确定自己是否还能继续活下去,在恐惧和绝望里会感觉已经流光了这辈子所有眼泪。
想起电影里一位女士在刚得救后就激动又悲痛地对抱住她的人们说:“我妹妹再也回不来了,可我在那之前两分钟还对她说你就是个蠢货,我恨你!
我的天啊,我真的好后悔。
”所以真的真的,永远不要伤害爱你的人啊,不要犯错,因为你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命运的画外音就用一个低沉的声音远远的看着还一无所知的你说:“她并不知道在几个小时后就会失去他了。
”在那之后再说一千万遍对不起也不会有什么不同了,即使你多么想重新来过。
而那种穷尽一生的心痛和后悔,也是你应得的惩罚。
灾难和风暴过后,有人失去了双臂,有人失了明,有人再也无法开口说话,有人心口上永远留下一个疤,这些再也好不了的伤,就让它再也好不了吧,因为即使你还双腿发软,即使每次回头看的时候还心有余悸还会痛会流泪,但是你知道,你已经着陆了。
你更要好好生活,才对得起这个劫后余生的自己,才称得上尊重每一天新升起的太阳。
就带着心痛,继续前行吧。
即使每一个清晨,都那么凉。
高空永远是令人畏惧的,甚至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有不少人惧于乘坐飞机这种快捷的高空交通工具。
不过有时候,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试想,如果你身处在一个海上孤岛,这里有活火山在喷着岩浆,有可怕的地震在肆虐,周围的人一个个倒下,并痛苦得呻吟着,那你将怎样才能离开呢?
飞机无疑是最快捷的方式,即将于明天上映的电影《火海凌云》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正像影片海报上说的那样:当大地崩塌,天空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从《火海凌云》片名来看,便很是体现了影片中的三种主要元素。
有火、有海、有凌云,这三种元素是整个故事最具毁灭性的灾难环节,是一个危机接着一个危机的递进关系,让人看得如坐山车般惊险过瘾。
影片的开篇是以飞行员古辛的故事开始,他驾驶的飞机由于超载在空中面临着危机。
为了解除这种危机,必须在代表人道主义的救援物资和代表强权和规矩的几辆豪车间做出选择。
为此,正直的古辛违背了机长的命令,将汽车丢了下飞机,这也让他迎来了被航空公司解雇的命运……短短几分钟的片头,完全将古辛这个人物塑造了出来,也将贯彻影片中的关于规矩与人性的矛盾感突显了出来,为整部影片开了一个好头。
极富正义感的飞行员古辛,因违抗上级命令而被军队开除,成为民航机组的实习飞行员,并结识了精神导师津琴和恋人亚历珊德拉。
然而,在一次飞行中,突遇的火山爆发、恶劣的天气状况让机上的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机上所有成员命悬一线……借鉴一下这个评论谢谢这场灾难中,普通人的表现都很真实,特别是投票表决是否要去帮助另一架飞机的时候。
有的人刚刚逃出来,就只想快点回家,有的人考虑到有孩子,不敢冒险,这些都是常人可以理解的两难选择。
整个逃难过程,除了机长们的高超技术和过人的胆识,后面坐着的那些普通人也齐心协力一起互相帮助度过难关。
这些都让一个故事变得完整立体。
电影前一个小时对整个机组人员和相关人物的刻画,古辛的正直勇敢,影响了机长津琴科,所以才有机长津琴科性格的转变,进而也影响到他的儿子瓦列拉。
面对可怖的天灾,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所有人都震惊和害怕,但他们战胜了恐惧,团结协作,挽救了几乎所有人的生命。
津琴科的娴熟技术,古辛、安德烈、亚历山德拉、维卡、瓦列拉的勇敢无畏,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使得绝大多数乘客得以生还。
可惜没有去电影院看,视听效果应该很好。
不过个人觉得电影在不同场景之间切换的时机好像有点过快或者说不是很恰当。
还有就是这种营救不太科学。
(PS:战斗民族拍电影,酱油角色死了就给不到一秒的镜头,和美国电影的特写镜头以及煽情诀别果然不一样)
B
其实俄语片看的是不多的,这片的灾难的特效做的也不错,然后幽默感也有插入,让人感觉紧张之余也有一点点温馨和有趣,2017年年初看的,感觉是2016年度最佳的灾难片。ps.战斗民族的,飞行技术真是刚刚的。
6.5,特效还是不错的,其他方面没有超越旧版
完成度不错,就是前面有点多余。
前半段还蛮幽默的,后面紧张刺激得不行,空中转移太不可思议了。每个角色都很有血有肉,专业起来一点都不含糊。
翻拍不错!
从节奏到故事都粗暴的紧,比老版本更神乎其神了些,没有鸡汤狗血也算难得。
前半段职场励志,后半段生死时速,相当紧张刺激,特效很用心,说教也有一点,但紧张起来真是什么都忘了,全程攥着拳头。
前一个小时铺垫太长,后边够刺激
(170618)
战斗民族屌炸天
看完跟朋友吵了一架,她老是在旁边说话。
虽然片子一般又老套,但是你国整天逼逼的电影人就是拍不出这水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都被规则限制,规矩是死规矩,人是活的,到必要时刻,必须得改变规则。结局也让我微笑,几个经验丰富的资深飞行员,成为了实习生,还真“有点尴尬”
幼稚和套路得就像小学生的命题作文,但胜在够燃够爽,简单粗暴去到尽,大开大合,大喜大悲,畅快淋漓。战斗民族果然不一般,教如今的大部分好莱坞爆米花如何做人。
毛子主旋律
最明显的缺陷仍在于前半部分的铺垫拉得太长,昏昏欲睡之时才终于迎来小高潮,好在男女主的颜都属于比较正的那种,一脸正气的机长也是老面孔了,和美国式空难片不同,本片的亮点不在于特效,而在于导演对灾难片段采取的一种艺术夸张式的处理,由此,后半部分的各种开挂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战斗民族的日常
只觉得有几个男的蛮帅的
不合理
首先,你得有个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