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候孝贤了红气球之旅一部很多人都会说闷的片子一部属于导演走出台湾,去观察其他文化探索的影片之所以去看,因为主演之一是朱丽叶.比诺什这个魅力不会随着岁月衰退的女人片子的开头就算小男孩对红气球几乎自问自答的对话寂寞的孩子,独自去某个地方似乎希望能在路途上寻找个旅伴那个停在树丛中的红气球就也许会是个很好的倾听对象一段对话未果,孩子独自上路但是他也许没有想到的是他意想的红气球,看似因此被赋予了人的性格一路追随着他,关注着他此后有他的地方,总会看的那个飘忽的红气球最有趣的一段是红气球早早得在小男孩会经过的车站等着差点就要冲到轨道上当人们匆匆得上车下车的时候它也在寻找小男孩似的当找到小男孩时隔着还未关的车门向两个孩子捉迷藏一样忽左忽右的相互躲藏着看得时候真的很好奇,候孝贤是怎么控制这个气球来着的之后的内容虽然看了但都没有什么大的感觉很多评论都说了是两种文化的区别宋芳就一直像个旁观者一样看着法国人的生活那个机位似乎一直在那边,主方向从来没有改变过偶尔有几个近景就像存在于这个空间但其他的一切都与你无关一样可能理解这个还是需要文化的
在《公民凯恩》的结尾,被烧掉的雪橇上面依稀还能看见ROSEBUD的字迹,那是凯恩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一个词,也让影片中的一干人等百思不得其解。
如今,这个ROSEBUD幻化为一个空中的红气球,在小西蒙的上空不停的飘呀飘的,但就让你抓不住,甚至在某一刻以为把它牵在自己的手里了,一不留神,它却又飘到了空中。
唐诺在《最好的时光》中说,“所谓最好的时光,指着一种不再回返的幸福之感,不是因为它美好无匹从而我们眷恋不已,而是倒过来,正因为它永恒失落了,我们于是只能用怀念来召唤它,它也为此才成为美好无匹。
”在《红气球的旅行》中,苏珊的红气球是那个已经凑不齐的家庭,却对眼前的小西蒙视而不见。
只有在和赶不走的房客马克大吵,女儿有拒绝搬回巴黎家里来住,苏珊才和儿子西蒙展开了多聊了几句:在学校干什么了?
和平常一样。
上了哪些课?
数学。
数学?
还有拼写。
你学什么了?
乘法,还有……加法?
没有,这个我们已经学完了。
减法?
不是,这个我们也已经学完了。
在写作课上,我们学了所有大写字母。
哪些?
所有。
真的?
苏珊有理由心不在焉,因为她不仅要操心功课,还要为不肯回家的丈夫、女儿以及赶不走的不付房租的房客操心。
小西蒙也有理由不开心,家里妈妈根本顾不上他,而他还想和姐姐一起玩,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小西蒙走神了,他突然看见上空的红气球高高的飘走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气球,不信你抬头看看自己的上空。
当你抬头上望的时候,失去的是当下的一秒钟。
台湾导演侯孝贤迄今为止拍摄过两部非母语影片,不约而同都出自所谓“致敬”的名义,但事实上却与致敬对象的关系不大,看过《咖啡时光》的观众就很清楚,完全迥异于小津安二郎的作品。
这部《红气球之旅》如出一辙,表面上看是致敬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红气球》,但无论影片主题还是其核心象征意义,已完全脱离原作的约束。
侯孝贤尝试用自己的拍摄方式去完成这部奥赛博物馆的命题作文,并自然融入华人文化以及东方人的观察眼光。
进入到千禧年之后,侯孝贤的作品逐步淡化叙事,着墨于人物状态与环境氛围。
从《千禧曼波》开始涉足这种氛围营造,到《最好的时光》三段式的反复实验阶段,而《咖啡时光》和《红气球之旅》则意外地获得在异国拍摄的机会,领略不同文化与环境的气息,从而进一步拓展这种淡化叙事的实验风格。
这部《红气球之旅》和《咖啡时光》一样没有一个鲜明的叙事核心,如果说《咖啡时光》里一开头透露出女儿未婚怀孕这个“情节”,延续到最后她向家人摊牌的结局,尚且能让人看到传统叙事电影的依稀轮廓,那么这部《红气球之旅》完全是琐碎的生活流片段,观众无法预测和期待会出现所谓的戏剧高潮。
一个脾气变幻无常的单身母亲,一个孤独敏感的小男孩,一个来自北京的留学生兼职保姆,三个人的生活轨迹意外地产生交集。
影片具有虚构与记录的复合意味,片中的女留学生本身也是在法国念书,而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自己一直对传统中国文化感兴趣。
侯孝贤再次施展其长镜头的魅力,极致地还原出法国人生活的每个细节,通过精准的摄影机位和角度去捕捉生活的节奏和诗意,特别是大量隔着玻璃和镜面反射的画面,朦胧的光线和模糊的人像刻画出角色间彼此疏远而孤独的心态。
而同样精彩的要数室内空间的调度,剧中不少场景发生在女主角的复式小公寓里,从餐桌到厨房,再到客厅和阁楼。
缓慢移动的镜头记录着人物在狭小空间里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加上全程即兴的台词对白,流露出栩栩如生的日常烟火味。
接近末尾盲人调音师登场的一幕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一面是调音师在校准琴键音色,另一面是女主角在门外和邻居吵架,之后进入公寓怒气未消地跟女儿通电话,儿子坐在电视机前打游戏,留学生保姆则在一旁静观其变,整个画面就像孤独的行星彼此在轨道上行走,却没有互相打扰,钢琴发出的单调乐音甚至成为了背景音乐,不经意地捕捉到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质感。
据说侯孝贤十分喜欢法国导演的《红气球》,他认为原作足以代表那个年代的法国,于是将红气球和男孩的情节延续到他这部作品里。
然而,在影片里神出鬼没的红气球有点让人摸不透其真实用意,有点突兀感。
其象征意义似乎跟原作有所出入,它更像是用中国传统思维对西方人的观察和迷思。
这种剧本中嵌入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布袋木偶戏大师、从北京来到巴黎的留学生,以及同样迷恋中国文化的女主角。
这些打破东西方文化壁垒的人物设计也许在暗指全球化的思维意识在法国的畅行无阻,但这个似有若无的话题跟影片的生活流气质又完全搭不上,令观感有所打折。
Bien sûr , c'est pour méme raison comme la deriére fois :-)J'aime bien toujours le film calme comme celui-ci "La voyage du ballon rouge" , surtout c'est le film français , c'est le film par un cinéaste chinois , il s'appelle Hsiao-hsien Hou . Il vient du détroit de Taiwa , je n'a regardé pas son film avant , mais ce film me plait trés bien , parce qu'il me donne beaucoup de chose familier , c'est la vie trés vrai , une étudiante chinois , song , elle travaille pour une artiste comme bonne d'enfants , elle fait de filmoiogie à la fac et veut faire du cinéma sur le ballon rouge...La artiste a beaucoup de travailler tous les jours , son mari est parti depuis deux ans et laisse sa femme et son fils , la madame seul , elle affrontetrop de problem dans sa vie , elle n'aime pas ses voisins et se quereller avec leur souvent , song elle aide beaucoup.Elle me demande :"Qu'est-ce que je suis?Qu'est-ce qu'on dois faire dans sa vie?"Je sais pas ce que je veut écrire ensuite , peut-être c'est trés difficile de écrire un commentaire en français pour moi maintenant.. haha , donc je fini ici , merci beaucoup pour voir , a tout à l'heure!
穿红棉袄,穿红皮鞋,带红花,一定要买最大的那个红气球。
阳的小时侯。
片子开始没多久,就开始担心那个红气球什么时候会爆掉。
儿时每次得到一个红气球就开始同样的焦虑,最严重一次,由于在路上一直仰头盯着气球,牵错了大人的衣摆,走失了。。。
(幸好没遇见人贩子)那时一直觉得每个红气球都有个小小的灵魂,它们也会高兴或生气,会跑掉,会死掉。。。
也跟它们说过好多话,唱歌给它们听,讲故事哄它们睡觉。。。。
老版本配的音乐现在听来夸张了点,也许最适合随风陪气球漫游的音乐,还是似有还无的钢琴吧。。。。
最近不经意的看了多部比诺什的片子,伊近来颇多产,且多是编织平凡人物的各色片段,淡淡的从容,如洗了三道的普洱茶,微微的尘香,醇畅温润。
侯孝贤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其实我开始时候并不知道《红气球》这个电影,奥萨博物馆想拍纪念影片是个引子,之后在写剧本的时候才查到,《红气球》在法国是个经典,然后才想到去用这个经典的东西。
侯孝贤之前做功课的时候说他看了印象派的画,之后觉得用印象派的手法去拍这个电影应该很搭,事实上这部电影尽管用了法国的演员,在法国拍摄,他自己也说借鉴了许多经典的或是从未尝试过的手法,但整部片子依然绝对的侯导风格,带有他个人浓重的痕迹。
对于侯孝贤拍片的方法,我之前有看过他拍摄《悲情城市》时候的剧本。
真的只是场景设定而已,有些场景描述甚为简单。
基本上来说,他的拍片方法是运用演员的独立自主性去进行创作。
这里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我把任务抛掷给演员那么轻松的动作,说写字有手感,语言有语感,那么侯孝贤就是在很多时候跟着自己的导感走的那么一个人,尽管他不知道具体的,可是他知道他想要的那种情调类的情绪类的东西。
他需要的东西是抽象的,具体的表现形式,留给演员二度创作,一遍不行来take 2,直到达到他需要的那种抽象感觉出来为止。
而比较这部《红气球》和之前的作品。
我认为和《咖啡时光》最为接近。
我个人比较偏爱《咖啡时光》,也许是日本元素更对我胃口一点。
同样是在异国取景拍摄,同样是外国演员,并且同样是类似的创作手法。
在异国拍电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比如《咖啡时光》里那个浅野忠信和女孩在两列轻轨上互相凝视的这一个镜头,就拍摄了整整一天,原因是得不到日本新干线的交通调度允许,然后两队人马就坐了一天的新干线,来来回回就为了等到两列新干线擦肩而过停下的那一刻。
在法国同样是障碍,语言和地形都不熟悉。
但《红气球》非常棒的一点就是让朱丽叶比诺什来演,她本身是个非常出色的演员,尽管侯孝贤并不知道她在规定情境下说的台词具体是些什么,但完全可以从她到位的形体神态里看出她在表达什么。
她塑造了一个十分丰满的角色,一个性格十分焦急的,有着酷爱的事业和孩子的母亲。
剧本本身只是还原了部分这个母亲在社会中各方面的一些生活,也就是表现她在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人生之后,而达到的生活状态。
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场景设定,很平凡,却处处蕴藏了历史,回忆,一个人的过去。
和《咖啡时光》里的童话故事一样,《红气球》也在里面设定了微型的戏中戏,木偶剧“张生煮海”。
这些特别的手段,让电影充盈了童趣,镜头像好奇的孩子,静静的注视着新鲜可爱的东西,想从中一探究竟。
他们零碎的拼凑出生活的原来面貌,真实之极反而不真实了——我是指不像一部常规的电影了。
另外一个演员宋芳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安静,害羞,做事谨慎,有想法,就是一个最平常的中国内地的小孩的样子。
虽然有些时候看上去有些傻傻的,但不善言辞也正是中国人性格中的一个普遍元素。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圣诞节,朱丽叶匆忙的从外面回来,宋和朱丽叶的朋友在做鸡蛋饼,她给每个人都带了礼物。
最好玩的是,她拿起塑料袋在儿子面前摇晃让他猜是什么,幅度大到让塑料袋碰晃了吊灯——多么冒冒失失而又天真的母亲呵。
而且她也给宋带了礼物,尽管宋只是她儿子的保姆。
这场戏我在看的时候,我甚至感觉到朱丽叶进门时候携裹的那股寒冷,被屋内的温暖所驱散;而她的鼻尖和手指注定是冰凉的,这些也同时被家里的空气所解冻了。
非常生活化,演员随机的台词也相当好。
红气球始终漂浮在巴黎的上空,从电影的开始贯穿到末尾,从巴黎的街道直到奥萨博物馆的屋顶,一直到很远很远。
正如侯孝贤所说的,《红气球》他认为是法国的经典,50年代的经典。
这个气球就像一个来自50年前的老灵魂,安静的漂浮在巴黎的上空,在不远处静静的观望在时间里人们的喜怒哀乐。
有些人看见了,也有些人看不见。
其实最后那场戏,博物馆看画,导演借片中老师之口问了很经典的问题:红气球代表了什么?
而孩子们的回答或许能给人们些启发。
比如是一个男孩给的玩具,比如是一个幽灵,或者是快乐的情绪。。。
法语版本的《被遗忘的时光》想起的时候,这是《红气球》给我最大的惊喜,和蔡琴那经典的演绎完全不同的是,这首翻唱轻快明了,融合着现代的爵士和跃动,随着音乐红气球和鸟群一样越飞越远,就像一段已经逝去的时光,逝去的就逝去了。
没有沉重也没有悲哀只有依稀有些小小的伤感,我们还有更多更好的时光等着我们去度过。。。
倘若不是身处假期,我会被催促的心情影响导致昏昏欲睡,大概不会有合适的心情观看这部电影。
淡定。
缓慢。
长镜头。
生活。
自由。
悠然。
艺术美。
随意。
无奈。
能想象一些形容词,但是不能够叙述出完整的篇幅段落来描述一些感想。
电影让观众在其中漫游,分不清是电影的情节还是中国女孩拍摄的情节。
是一部随意的生活小品,或者说是一篇轻音乐背景的散文诗。
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故事,只看到平静琐碎的生活,匆忙坚强的法国单身母亲兼艺术家,淡然恬静的东方女学生,以及乖巧稚嫩的小男孩,和不时出现在视线中的神秘的红色气球。
一些用心去生活、艺术、感知的生命。
导演想要呈现的,富有美感和感怀的每一个画面,无不透露着对灵感的随性的捕捉,对生活、文化的一种感知。
因为文化艺术的交融,使影片富有含蓄而优雅的气质。
圆润的红色气球,除去它的咏叹意味,大概,代表着捉摸不定的梦想、一些生活的祈愿。
直到结尾处红气球飘扬而去、熟悉的音乐婉转入耳,每一位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都会感受到空气中溢满葡萄酒般亲切的、醇厚的芳香。
那是--低调恬淡却又华丽的谢幕。
今年法國電影節看的, 也是期待已久的一齣.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是台灣導演侯孝賢的作品. 於今年康城影展作為"Un Certain Regard"非競賽單元開幕電影.電影是1956年法國導演Albert Lamorisse的短片"Red Balloon"(當年在康城獲金棕櫚大獎)的變奏, 侯孝賢用同一片名向Lamorisse致敬.故事講述七歲的小孩Simon被一個巨型紅色氣球跟隨著. 而他的母親終日忙著自己的生活, 把男孩交給台灣藉保母看顧.電影節奏有點慢, 但看得人舒服. 或許有觀眾會感到悶, 因為其實情節簡單, 就像看一個小家庭的日常生活, 淡淡的, 沒有太多驚喜. 不過生活化就是如此, 有點寫實感. 導演描寫這些細微的人物及對話都做得很好. 節奏給人空間, 讓觀眾有時間去細味, 去感受.喜歡電影不一次過把Suzanne(Juliette Binoche)及兒子的家的面貌及每一角都展現出來, 而是一點一點的, 直至電影的末段, 觀眾才有機會看到屋裡的每一角落.亦喜歡紅氣球出現的頻率, 就是不多, 亦不太少.配樂運用也恰到好處.電影較著重女角的演繹, 當然Juliette Binoche基本上是從頭帶到尾, 又一次展現其渾身解數的機會.也有生動有趣的對白, 令那些平凡的日常生活瑣碎更添色彩.飾演Suzanne兒子Simon的男孩Simon Iteanu也演得很不錯. 飾演保母的Fang Song也有不俗的演出. 故事中她是個電影學生, 喜歡拿著攝錄機四處拍, 也讓Simon拿來玩. 還有Suzanne的布偶劇及配音, 都是對電影及演藝事業一個致敬.
是延伸《红气球》短片才看的纪念片。
我又看到了多年后(中年)的朱丽叶。
比诺什,又看到她重现在火车上窗前的镜头。
可是依然没有记忆里,她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蓝》里面的那个经典镜头来得深刻。
那个在阳光下端着弹珠透着玻璃窗看车外的侧脸,娴静而灿烂。
最近会集中看一段时间的侯孝贤。
原因是10月底,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导演的妻子儿女发布声明,证实现年76岁的侯导,在先前诊断出了阿兹海默症之后,还在继续筹备电影《舒兰合传》,近期,由于病情发展,他不得不宣布退出电影界,现在在家安心休养。
侯孝贤是很多导演,尤其是亚洲导演在精神上的父亲,中国的贾樟柯、韩国的李沧东、泰国的阿彼察邦、越南的陈英雄、日本的是枝裕和。
这勾起我系统地来看他作品的想法。
而我选的第一步电影,却是他向另一位前辈的致敬之作:《红气球的旅行》,必须承认,我有一半是冲着朱丽叶·比诺什去看的,看她与侯孝贤合作的化学反应。
影片的剧情完全是法国式的生活流,单亲妈妈比诺什是一名配音演员,最近正在与从台湾来的布袋戏艺术家合作,工作很忙,请在巴黎学电影的中国女孩宋照顾她9岁的儿子,电影表现她们的生活,散漫而缓慢。
平时的法语电影对白多,漫长的絮絮叨叨语调总是轻快优雅的,法语单词我也就记住了那几个打招呼的常用语,其余只能看字幕,比诺什容颜不老,但这次是以台词的处理方式惊艳了我。
1、声音的可塑性极强。
她给布袋戏配音的时候,用了中国戏剧的道白方式,发音的位置不同,声音也完全不同,类似用假声,是有控制的声嘶力竭,脖子上筋暴起。
2、在给前夫打电话抱怨的时候,声音扁平响亮,很世俗,就像菜市场的大妈吵架,还带着怨恨的那种典型口吻。
大约因为不能面对面,所以特意在声音上强化自己的怨恨。
3、在现实中与房客吵架,是无以复加的愤怒。
这时摄影机的视角是在室内的,先听到从门外传来大吵的声音,然后比诺什推门进来,她的肢体动作也很剧烈,拼命把房客拦在门外,关上房门。
声音虽然愤怒,但发音的位置跟平时是一样的,只是声音大,频率高而已。
屋里有两个人,她9岁的儿子和新来的保姆宋,他们都非常安静。
比诺什平时与他们相处时非常温柔,此刻把音量放低,但愤怒的情绪一时还难以平息,表现在脱鞋放包脱衣服上,然后她又接到大女儿的电话,她知道自己这一波愤怒还没有过去,跟对方说等我情绪好一点再打。
比诺什的电影影迷应该都是追着看的,“红白蓝”三部曲,《布拉格之恋》,《新桥恋人》,这应该是她第一次与亚洲导演合作吧,可见她的学习能力和表演才华。
侯孝贤拍戏是非常尊重演员的,从来不会在片场发火,更不会骂演员,如果有问题,他会自己找个没人的地方踢墙、撞头,以至于好几次骨折。
他拍戏也没有严格的剧本,而且直到拍完都可能完全推翻之前的逻辑结构,剪辑出一版新的片子,所以我猜想比诺什的表演有相当大的自主度,看资料说现场表演都是即兴的。
比诺什相当松弛。
片子又是给侯孝贤的观众看的,语言大抵不通,只能通过强调声音的改变来传递,这真是天才演员的自我突破。
《红气球的旅行》是法国奥赛美术馆给侯孝贤的命题作文,侯导在其中加入了自己非常喜欢的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红气球》),后面这部我今天也看了,非常喜欢,明天有时间可以写一下。
当然,除了比诺什的表演——演员表演的松弛感也是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刻意且小心营造的——侯孝贤仍然展现了他标志性的长镜头的魅力,室内空间的调度能力,尤其是女主在公交车上与前夫通话,从前挡风玻璃外面拍过去,车窗常常一半透明一半反光,女主的身影因此时隐时现,与她生活状态里时而愉快时而愤怒的情绪状态形成非常好的对应,真是非常高级的电影手法。
侯孝贤家人不久前宣布他因为患阿兹海默症,不得不停止工作。
但同时也说,“这段期间反而让我们家人朝夕相处,重新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这是安慰大家,也是不希望打搅的意思。
这个声明真是写得温柔蕴藉。
但对于影迷而言总是遗憾。
遗憾的是一个导演不得不放下他热爱的工作,遗憾的是自己还没有好好看过他的作品。
所以我们就因着这个有些遗憾的机缘,系统地来看看他的作品吧。
琐碎。
妈妈的声音太刺耳了,无法忍受。。。
那种十分平淡生活的叙事手法累死我了,totally 睡着。不过红气球拍得很漂亮,小男孩也很萌~!
長搖鏡頭是最符合人轉移視線的方式,硬切蒙太奇相當於眨眼,眨眼之間很少改換天地,所以長搖鏡頭更接近現實;有根據的同期錄音和生活化的服化道、表演同理;生活不是先知全知和悲喜二元對立,後知限知悲欣交集也更平常。奇幻鏡頭不紀實,卻有詩的真實。還是白開水最耐喝。
我想,虽然是致敬之作,侯导也不是要以红气球表达具体的意象,就是一种纯粹的情绪符号,那样无忧无虑的在蓝天里飘来荡去,对照着地上的人有的匆匆忙忙,有的恬静淡然,有的未知世事。李屏宾的摄影完全适配电影要携带的气质,每次红气球的出现都是悄然而至,那种大千世界无论多噪杂也会有毫不关心世事的人和物怡然自洽的疏离感,实在是太温柔了。同时,朱丽叶比诺什对这个外向型人格的角色把握可以说手到擒来,不容易出现惊喜,另两位主演又不能出彩,第一次如此明确的感受到摄影对演员表演的加持。
看侯老师如何还原生活:一个镜头(场景)里人物不是以一个中心事件(冲突)所聚集起来,而是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动作。
红气球看起来轻轻的,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自在闲适、不带目的地游弋、飘荡,来自法国的电影与来自中国的布袋戏以未期的方式相遇了。这种“命题作文”式的电影竟被侯孝贤拍得如此舒展与松弛,虽然有拍那些标志性的法式风情物象,却全然没有外国导演常见的文化猎奇感。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积蓄起温柔和暖意,祝福、烦恼与牵挂都成了静静流淌的时间中被捕捞的那些真实可贵的情感碎片,它们细碎微小却闪亮得动人心魄。唉,教人如何能不爱比诺什。
其实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部片子充斥的一种女性化的温情,一种从看似漫无目的的城市游走揭示了生活本质的过程。红气球在空中飘飘忽忽地游荡,有时如影相随,短暂交集过后又不知去向。就如同梦想总是无限靠近我们,却又始终触不到它温暖光亮的面目。 可是请你再次看见的时候,别让它飘走。
晕,这部也太好了吧,怎么可以拍的那么自然生动的。本来以为红气球是个城市漫游者的视角,是个漂浮的城市向导,但是没想到在这基础上居然串联起剧情,把这份灵动诗意编织进了生活的暗涌之中,而且那些游荡的镜头都是咋拍的,也太自由舒畅了吧。片尾,红气球飞走了,曼妙的生活仍然继续。太好看了太好看了,我真的要当场表演一个猛男落泪。
喜欢的调子
台词:你看过一部叫《红气球》的电影吗?是部老电影,1956年制作的,是关于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很大的红气球。—— 末尾字幕:献上对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的敬意,本片以他的电影《红气球》为基础拍摄。
比诺什仍旧演的极好,留学,打工,摩擦,矛盾。这就是生活。
离开熟悉的语境和文化环境还真的没那么自如,蓝莓之夜如此,红气球也如此。
跟红气球有关系么
拍的很一般,那个保姆还导演呢,话真多。
除了新浪潮之前的那三部,终于看完侯孝贤所有的作品了。于我心中,由于他太多部水准之下的作品了,所以比杨德昌差了不少。
上次看完《最好的时光》之后我就应该拉黑侯孝贤,怎么这么不长记性。。。
视觉和听觉上都相当完美,看着也不觉得闷,西蒙好萌啊~~~
侯导去国外拍摄致敬经典的习作,也是少有的没朱天文参与编剧的作品。借由女保姆木偶戏和李屏宾的摄影机从东方的视角切入观察法国单亲妈妈的生活,又从逼仄的室内转换到空旷的天空中飘荡的红气球,并与之互视。在音乐下🎈仿佛韵动的音符,以过来人的心态怡然自得的注视下记录书写着那紧张繁琐焦虑的都市人成长中被遗忘的时光。资料馆胶片版。
国际化的侯孝贤是在不务正业,快速多元的社会中侯的才华逐渐散失殆尽。几个红气球飘动时的镜头构图,神一样的,倒彰显侯的基本功力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