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潮州回到南海,看到附近电影院有排片《夏雨来》,担心后面排片少很难看到,第一时间就看了。
这大概是潮汕方言电影且是潮汕人物题材电影第一次搬上全国大荧幕,算是对某一情怀的支持吧。
虽说剧情套路确实有失望处,但毕竟还是第一次,就冲着那么些潮汕文化元素以及小时候看到大的老戏骨赵曙光老师的表演,也是值的。
夏雨来,据说谐音“夏狐狸”(其实潮州的“狐狸”一般不是这么发音),在潮汕地区,夏雨来是“狡猾”有急智的讼师代名词,是个箭垛式人物。
一般只要拔三根眉毛,主意就有了,如果看他眉毛拔了一根又一根愁眉不展,就是快要无计可施的意思了,不过这种情况很少。
夏雨来一般说是出生于潮州龙湖古寨,上一周刚带朋友去逛过,是明代还是清代不详,小时候看赵曙光老师扮演的是留发辫形象,所以一般认为是清代。
这部电影开幕就是英歌舞,是今年潮汕一个大 IP 了,整部电影融入了英歌舞、潮汕宗祠、土影戏等潮汕元素,剧情在逻辑上未必经得起太多推敲,结尾乡民群殴英国佬,把英国佬塑造得又坏又蠢,颇有几分神剧的影子,又令人想到叶问、霍元甲打倒强大的洋拳师的剧情,此类剧情看多了也确实失望。
其剧情模式不知道是不是借鉴了香港功夫喜剧以及黄飞鸿系列电影,令人多少有些尴尬的男女感情戏, 颇类似于黄飞鸿与十三姨,只是个人觉得没有黄飞鸿电影的那种自然幽默的趣味。
把洋人拉过来,明显是要呼应七八九月的爱国主题,把“自己人”升华为国家民族意义上的“自己人”,立意是高,只是对簿公堂取得胜利以及群殴英国佬激发民族豪情,放在清末的背影下,总不如92 年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结尾的处理来得真实且高明。
面对洋人的坚船利炮,面对清廷高官的蒙昧,黄飞鸿扔回了“狮王”金牌,撂下了这段掷地有声且发人深思的说话:是“现在金牌在我黄某手上,并非我赢了。
大人为了显我民神威而举办这场“狮王争霸”,死伤这么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实我们都输了。
依小民之见,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最重要还是广开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
区区一个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请李大人三思。
这金牌,留给您做纪念吧。
告辞了!
”说完后,昂首阔步,一路向南,身后是若有所思的李中堂和逐渐模糊的北京城。
这一幕,豪情壮志与历史的苍茫无奈水乳交融。
这样的剧情设计,窃以为以后到现在的家国情怀类电影再无出其右者。
最后,在演绎一些义正辞严的台词方面,方言(潮汕话和粤语都是)总是更加掷地有声。
本以为是卖弄情怀的圈钱之作,结果却感觉还行。
很少写长评,趁着刚看完的心情,试着写一下自己的感想。
不知道现在的00后,10后还有没看过夏雨来,但对于90后80后70后来说,夏雨来绝对是潮汕地区的大IP。
当年看一家人夏雨来影碟VCD一起笑呵呵的时光是永远回不去,但这部电影却可以让一家老少一起进电影院笑呵呵,看得那场几乎坐满,放到以前也只有好莱坞大IP电影才有场景,连我妈这种常年不进电影院的人都肯去看,可见夏雨来的影响力在潮汕地区有多大。
电影场景充满潮汕人再熟悉不过的元素:圣杯、纸影、符水、英歌舞、祠堂、包粿等等,每一处都能见到剧组的用心,演员基本是原班人马,很高兴还能看到小时候的这群汕头笑星,只是都肉眼可见的老了,我们也不再年轻了...剧情上还是延续了短剧的搞笑风格,只不过电影的剧情更丰富,关联了历史,也展现了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现象,剧情的设置也很巧妙,开头的对对子直接伏笔了后面的剧情发展,高潮戏份更是跌宕起伏,反转虽然刻意但也有点出人意外,动作戏也很出彩两个年轻主角的演技还行,就是男主的潮汕话跟外国人的潮汕话一样,属于不看字幕听不懂的程度,一度让我以为男主不是潮汕人,查了下男主汕头,不清楚是不是汕头的发音就那样,还是剧情需要,毕竟男主设定是留过洋。
踏入人头攒动的首映厅,仿佛跌进潮汕方言的海洋。
当导演杨清希带着标志性“夏雨来”八字胡的赵曙光登场时,全场“家己人”的欢呼与掌声,瞬间将广州化作潮汕文化的精神祠堂。
这是一部会呼吸的潮汕民俗志。
抽陀螺的脆响、英歌舞的鼓点、宗祠梁柱的雕花,甚至角色啜饮工夫茶时手腕轻转的弧度——每一帧都是对故乡的深情凝视。
电影巧妙用喜剧织网,捕捞两代人碰撞时的笑与泪:老辈的执拗里藏着未说出口的爱,年轻人的莽撞下跃动着破茧的渴望。
方言不仅是台词,更是刺穿代际隔阂的温柔刀刃,那些“鸡同鸭讲”的误会终在文化根脉中溶解。
最惊喜的是叙事格局的升华:市井烟火中突然腾起的悬疑感,让喜剧有了历史的重量。
镜头掠过榕树与蚝壳墙,殖民伤痕与宗族韧性的隐喻在光影间浮动。
当片尾音乐响起,身旁白发阿伯用潮汕话喃喃:“这就是阮厝啊……”——银幕内外,一群异乡人因共同的文化基因泪中带笑。
离场时有人轻哼起潮剧选段,那一刻,电影已不仅是故事,而是千万潮汕游子捧在掌心的故乡泥土。
很值得观看的一部电影!
感受浓浓的潮汕文化。
请大家多多支持!
“天生我夏雨来,人称我夏秀才。
”潮汕本土电影《夏雨来》,看完真的又笑又哭,情怀满满。
英歌舞、赛龙舟、吃席、茭杯,这些画面都和我儿时曾看到的场景重叠起来,即使我并不是地地道道潮汕人,也被唤起了很多童年记忆。
影片的全篇都是潮汕话,特别亲切,对对子,顺口溜,谐音梗看的时候时不时全场大笑。
整个影片色调鲜明生动,剧情紧凑,反转再反转,前面的伏笔和铺垫特别好,真的那种首尾呼应感觉特别棒!
(就好像前面的对对子呼应后面的“骨肉不可煮”;前面两个小孩比赛谁扔的准,后面打掉了外国人的枪……等等很多小细节处理特别好!
),而且影片很多处理的特别细腻,特别能让我共情,打动我,庭审时候夏雨来作为父亲默默守护女儿,非常自然给她膝盖垫上垫子。
特别特别喜欢影片诠释“胶己人”(自己人),就是要团结,拳头朝外,一致对外,不内讧!!!
最后,非常推荐大家走进影院感受这个笑泪交织的故事,了解潮汕文化习俗和潮汕人民的“团结”精神,也希望导演编剧也别闲着快快拍第二部第三部呀!
单纯电影我给3.5星,潮汕人和情怀再给1.5星。
先放图再看正文。
(放合影没有炫耀的意思😭😭😭)
哈哈
其实我没看过《夏雨来》,真正从小看到大的是《厝边头尾》,但是演员是同一班子,好看爱看,小时候看的澄海家里的电视机,长大后看的广州天河城电影院的荧幕。
第二部务必要保持原班人马啊——!
比起《夏雨来》里的角色,鼠鼠更熟悉的是演员在《厝边头尾》里的角色,文婶(方莉莉)是夏雨来他姐,海生兄(蔡爱平)是金衣服的地主,海平是另一个地主(蓝衣服?
)在,凤姐(苏细珍)和水鸡兄(李树浩)在电影里是田间“冤家”的农民,秀玉和刘医生成了乡里卖布这一家人,方展荣老师是方县令……剧情:剧情不好不坏,看开头能想到发展和结尾。
关键词有“殖民”“鸦片”(前阵子刚看完舞剧《英歌》和《醒狮》所以觉得这些剧情怪相似的)。
关于第二部剧情电影团队有老师说想要“二男争一女”这种剧情,我提一个异议,想看群像大家都闪闪发光[皱眉R],雄/雌竞太没意思了[萌萌哒R],新时代来点新时代剧情[皱眉R](也顺便嘴一下《醒狮》剧情的高潮也来得莫名其妙,求改)语言:全片潮汕方言,台词对潮汕话运用用得不错,有意思。
(无端联想前阵子看了一次《今日视线》,已经轮杨毅上来很久了好像,消失一阵子的当日新闻梗概打油诗回来了,但是不够精彩(也可能是新闻选材本身的原因啦,这不好说)。
说到方言,好评一点是没有潮汕地区“语言教学”常见广为人知的“捏一块()”,本土方言(而且故事背景是农村)确实是有一些粗鄙的话(包容仅限于语言,更不要出现相关剧情,如果是普通话那全都不要),但是个人认为在文艺作品里这些土话的运用点到为止就好了(举例“Simon”“刘驶”),希望第二部继续保持。
(继续顺便踩一下英歌舞主题音乐剧《喜欢你》(宣传时一直说粤语音“黑凤梨”,首先我不懂内容纯潮汕文化在“广府风情”些什么,可能也是宣传的错,第二看剧评出现了“捏一个()”这种含某性别生殖器官的下流侮辱用语能作为“笑点”被文化作品搬上舞台感觉设计者sing game now more[汗颜R])最后是见面会环节,哇活的老师们活的老麦叔文婶海平,但是方莉莉老师声音听上去哑哑的[可怜R],可惜没有没有签名环节和海报的掉落[可怜R],如果主创团队看到我的repo愿意私信给我掉落一张也可以@电影《夏雨来》 #出影院就发repo #演员 #夏雨来 #电影夏雨来 #影评 #潮汕 #广影协观影团
本来没有打算去看电影的然后昨晚表弟提了一嘴这个潮汕电影 今天下午闲着没事困得不行就跟奶奶三个人一起去看了奶奶听过“夏雨来”这个名字 父母一辈小时候也经常听长辈讲古讲到他 但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本身对这部电影没抱太大期待 结果观感很不错!
还挺好看的 22岁的潮州人人生第一次看潮州话电影 很神奇的一次体验刚开始看演员表的时候发现有张集骏 以为只是跟跟马秋元搭档的短剧演员重名 看电影的时候发现真的是他 然后就想起来之前搜过他是汕头人夏来碧真的是新时代女性的典范 虽然有点泼辣但勇敢 正义 敢作敢当 事发时只有她和滴汤但她也敢承认她打了滴汤 哪怕杀人偿命“这次我把鱼刺吐在了汤外面” 好绝的暗示差点以为金儿真的是spy😭还好后面圆回来了父子/女没有隔夜仇 夏氏父女虽然互相看不顺眼 夏雨来还是会给女儿织不知道什么东西()夏来碧还是会日夜守在昏迷的父亲床边 为了保护父亲不惜与滴汤拼命 金乡贤嘴上把儿子赶出家门 暗地里却也拜老爷希望他尽早回家 会偷看他每天都在夏家做什么 最后替儿子挡枪 金儿也会在父亲想上吊时跑出来 为了替父抵债佯装当间谍真的很温情的一部电影 而且潮州话特别地道👍
夏雨来 (2025)暂无评分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杨清希 / 赵曙光 方展荣
满满的情怀,被赵曙光老师的演技折服,我愿称之为潮汕演员天花板。
全程笑点密集,很多梗代入了以前小时候看夏雨来短剧的回忆。
影片也很好地展现了潮汕地区很多风俗文化建筑,就好像时光回流到了童年老家。
最大的缺点就是剧情无脑,高开低走,挺可惜,结局挺尴尬。
这里不太多剧透了。
总得来说,毁誉参半,当做一部搞笑片来放松也算值得一看。
期待了这么久,不如预期,但也看到了潮汕电影的希望。
希望潮汕电影能越来越出色,也希望能更多宣扬潮汕文化和精神!!!
8月17日,在广州看了第一场路演。
小时候喜欢夏雨来,喜欢他身上的狡黠、灵机一动,口才伶俐。
但在大电影里,没有穿熟悉的长袍、通篇的俏皮话、人物的脸谱化,尤其在最后对簿公堂,男二佯装叛变指控夏来碧,来碧满篇质问男二:过去的都是假的?
真的忍不住翻白眼。
第一场打戏设置在戏台处,不知道百年前的潮汕习俗是怎样,但戏台经常是和拜老爷一起,如果有信仰和敬重,会在戏台打架?
但仍然为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潮汕演员、潮汕话而高兴。
如果有第二部的话,大概率还是会去影院支持,但真的希望看到有被好好打磨的剧情。
夏雨来IP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潮汕小品作品,潮汕小品出品很多,经典的角色和作品也很多,比如现代剧《夏生》,古装剧《巧媳妇和傻仔婿》、《洪阿猫传奇》、《周不错与虱母仙》,还有很多其他的场景小品短剧,如《个银两粒》、《阿仁系列》等等。
但相比之下,为何《夏雨来》在潮汕地区更加脍炙人口,我认为与它的拍摄系列数量多有关,印象中《夏雨来》这部小品好像拍摄至第10部,可见在这十几年中,《夏雨来》在潮汕人的印象中,还不至于太过陌生,且显得更加有生命力。
在这部影片上映前的各种宣传造势中,我在各类APP和短视频中听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情怀。
其实就算没有把《夏雨来》搬上影院大屏幕,很多人平时都会在手机软件如抖音,B站上观看这些十几二十年前拍摄的小品,对于一些九零后孩子而言,既是源于情怀,也是源于对童年的怀念,怀念当时那种无忧无虑,大脑空空看小品的感觉,怀念在热闹喧天的春节时期,全家人一起观看欢乐小品剧的温馨场面,这些感觉是不可复刻的,因此《夏雨来》这一类潮汕小品,成了很多潮汕人心中记忆的载体。
潮汕小品作品中的很多片段,我看了不下十次,有时候甚至还能常看常新,比如看懂了小时候不明白的一些台词、情节,也算饶有趣味。
在电影版《夏雨来》还没有拍摄前,我也问过自己一个问题:明明对于情节已经烂熟于心,我为什么还喜欢重复观看呢?
换言之,是怎样的情怀在吸引着我呢?
我曾经阅读过一篇关于方言电影的文章,其中提到对于方言电影的美学接受,有人曾做过调查:有接近70%的人认为方言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8%的人认为方言契合人们的故乡情怀。
但是这也是止步于一种相对笼统的表述,实际的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情怀,这个词语很抽象,所以可以尝试着结合具体的作品中去简单讨论。
首先,我觉得这部方言电影是以方言为主导构筑起一种氛围美学。
就像我们从小观看的潮汕小品,其从语言、背景音乐(例如《巧媳妇和傻仔婿》中有很多潮汕大锣鼓的片段、歌曲演唱(例如歌词“一个潮字三点水,一个潮汕三条江”)、甚至一些选材(例如俗语主题“别人草粿别人糖”、社会现象),都能让我们沉浸在一种浓烈的真实感之中。
因此,当在观影《夏雨来》时,耳边充斥着熟悉的乡音、熟悉的生活画面(如影片中在祠堂里“吃桌”、吃饭围坐的是八仙桌、经典菜式“清蒸鱼”、划龙舟、英歌舞、纸影戏、潮汕祠堂、庭院、灶台、村里的池塘等等,这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和画面能够让我的内心产生一种踏实、平静的感觉,所以这种以方言为主导下带来的感觉在提醒我们:我们与影视中的人距离非常近,这些真实又“复古”的画面映射着我们对美好、简单、轻松的生活节奏的向往。
其次,方言让我们“看自己”、“听过去”。
在潮汕生活,不管是在家还是外出社交,我们都是使用潮汕方言。
以前观看国产电影时,也不乏一些电影里面穿插着零星几句潮汕话,总能在那一瞬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夏雨来》是一部全片都讲方言的电影,甚至里面的外国人角色也在讲方言的电影,还是比较少见的。
因此,在观看时,充斥着大量熟悉的俚语、句法、语调、语气词、表达方式,这些语言要素原本是构筑起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今搬上屏幕,我们仿佛在“看自己”,而对于离开家乡生活的人而言,方言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认同,又让我们得以在影院“看过去”、“听过去”。
但是作为一部以讲故事为核心的电影,里面的故事的人物、情节、叙述还是稍有欠缺。
人物群像多,但是相对单薄,不够突出。
比如夏雨来在剧中,有多重身份:父亲、乡贤、夏家子孙、潮汕人、弟弟、丈夫,随着情节的进展,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演绎,但是都显得有点碎片化且生硬,缺乏情感的递进铺垫。
有着同样问题的,又如电影中的感情线索:父子情、父女情、姐弟情、爱情、亲情、乡情,都有所体现,且以父子情、父女情、乡情为主导。
但也是重点不突出,很难让人在剧情中产生较大的情感共鸣。
比如那对年轻人的爱情线也是有点潦草,缺乏合理性,与其他线索也没有很好的交接与融合。
个人觉得在几条线索中,择一主线认真打磨会更好,比如乡情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我们大家大部分潮汕人在现实中的“古老的、原始的故乡”已经消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和想象去构筑电影里的世界,如果抓得住、抓得好“乡情”,也许更能凸显这部电影乡土情怀的历史性,更能把“情怀”、“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落到实处。
但这也并不简单,因为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和二十年前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需要电影人扎根于过去,了解于现状,还需要想象于未来,的确不易。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一些零星的感受与碎片的表达,并不成熟,也不成体系,如有不妥,请多包涵。
总之,我还是非常支持潮汕方言电影,期待能有第二部,更期待能够有所突破。
最后,致敬所有为潮汕优秀文化传播、传承努力的人!
90年代的某个寒假,我们乡里二月初一“营老爷”。
通常要在广场上搭戏台,请来潮剧戏班唱上三夜,用于娱神。
但村里不是所有人都爱看潮剧,为了达到众乐乐的效果,在另一个打谷场上还会支起银幕,播放电影。
年轻人和小孩子多数聚集在露天电影前,我就是在那样一个夜晚看到了银幕上的夏雨来。
因为去得晚,我看到的是倒霉的仆人被夏雨来哄骗,把一个石磨搬来搬去,搬得几近晕厥。
而原因竟然是他问路的时候没有对夏雨来尊称夏秀才,直接问“夏雨来家怎么走”并且刚好问到粗衣草帽的他本人。
故事大概是要讽刺仆人只看衣装,但是吧,就问路的时候报全名也正常吧,夏雨来还怪小气的。
还记得一些故事,就是夏雨来的家附近有个人在叫卖灯笼,他嫌吵,去赶人,但那人不肯挪地方,于是夏雨来假装成卖吊瓜(黄瓜)的蹲在他旁边,那人喊“灯笼”,他就喊“吊衰”(与吊瓜谐音),想买灯笼的人听了都觉得晦气,拔草。
卖灯笼者愤愤离去。
又有一则是夏雨来去某员外家中,看没人在,偷舞了他家的家传宝剑,结果把剑给撅折了。
他偷偷把宝剑拼好塞回剑鞘,等到另一个举人来到员外家,他便哄骗举人舞剑,把断剑之锅甩到举人头上。
诸如此类,现在放出来肯定会被批判三观的小故事。
夏雨来整天靠小聪明无差别整蛊别人,偶尔帮助弱小。
不过只要好笑就行了,以前的人们看文艺作品都很包容的,毕竟受限于媒介,有得看就不错了。
这个风靡潮汕的IP横空出世,正是与90年代媒体发展相关。
90年代,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录像带迅速地被VCD、DVD淘汰,曾经一票难求、解散又重组的汕头话剧团不得不走上探索市场化的道路。
团长赵曙光带领一众话剧演员搞起喜剧小品,录制成光碟。
相比话剧这种形式,光碟真是太便于传播了。
“个银两粒”“水鸡兄”等经典角色纷纷被潮汕人民记住。
电视剧《夏雨来》同时期推出,用潮汕话演绎,有大量谐音梗,讲话押韵,话剧演员功底深,舞台剧的演法并不突兀,反而为这个清朝的故事带来古韵。
总之夏雨来火得一塌糊涂,成了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
这让我想到另一部方言剧《外来媳妇本地郎》,90年代末广东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面对外部制作的冲击几乎要解散,于困境中,几个编剧想了好几个选题上报,台里挑中了《外来媳妇本地郎》这个策划案进行制作,后来这部剧便成了粤语地区最火的IP。
天才的创意总是从艰难痛苦极限中来。
Deadline才是创意的本源。
三十年过去,电视也快不行了。
曾经电影以为自己会被电视干碎,但没想到电视被手机先干碎了。
人们再也无需等待电视台向自己分发内容,人们在手机上主动寻找内容并享受着算法的侍奉,人们的思考也被手机碎片化了,创作思维也一样。
这部电影就很碎,情节拼贴,人物都挺刻板的,段子倒是有认真想了一些,有几个点我还是笑了。
塑造的新人物夏来碧不伦不类的,纯纯工具人,多数矛盾是因她的莽撞而起,一言不合就上手,也没有吃一智长一堑的成长,为做状师熟读大清律例但锲而不舍地违反。
没有说清她母亲为何不存在,于是她与夏雨来的父女感情也写得很拧巴。
洋人作恶就更刻板了,怎么写几个契约就能把人家产占了呢?
如果普通百姓不识字,那金秀才还不识字吗?
怎么就被洋人骗破产了呢?
钱到底怎么没的?
而且在自家地头上被洋人欺负也很不像潮汕人的风格,毕竟洋人也算“外省仔”。
电影里还是碎片化地展示了很多潮汕风气,比如异姓之间容易发生斗殴,女孩被当做货物被抵押去还赌债……相比这些,女孩不能上桌吃饭都算最不残忍的一点了。
关于潮汕的电影拍了不少,但都停留在一些浅浅的层面。
若深入进去,创作者就得六亲不认,如果深刻得让人发现了,那潮汕商会的钱你是别想融到。
很难,是很难的。
我觉得,潮汕文化是一棵生长在孤岛上的巨榕,有越多人供养它,它便遮天蔽日,到处扎根,甚至可以绞杀人类,用根系撑碎土地,肢解岛屿。
于是岛上的人要逃离一部分,以维持生态平衡,但走了之后又“不足为外人道”,如果说了,留在岛上的亲眷又可能有无妄之灾,因为他们不能失去榕树。
这才是不可名状的恐怖,是中国式的克苏鲁。
狼会叫,鸟会叫,豺狼柴浪最会叫
陪爷爷奶奶看。很老的电影,但也意料之中。
作为电影问题不少,给老一辈或者在外的潮人当回忆式小品去放松的话倒也可以了
到底是为了描述个人IP还是文化属性。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和自然环境中,人类长期生产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为了展示潮汕的东西而展示。潮汕真正的魂,真正的优秀精神和特色,而不是只能看潮汕人民自己能看的电影。
整体看下来还是很舒服的,还有霏霏小姐姐的来碧满分!!
太期待了 专门买的凌晨第一场 拍得很好 希望我们的方言和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准备二刷
意外得好看唉,喜欢夏来碧的成长线,看到了一个有理想、有原则、有活力的女孩,从一开始的莽撞到后来的沉淀,更加坚定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走的路,好棒啊夏来碧!
这应该是一部只有童年在潮州和汕尾等粤东地区生活长大过的人才会被吸引去看的方言剧了,我就是如此。小时候在电视机经常看的舞台剧,在长大后还能在大荧幕上看到那群记忆中熟悉的面孔,其实这就足够了,也为童年情怀买了个单,剧情方面少了些细腻感,处理太生硬,一个几秒钟没认真看,下一秒就给我强行煽情和升华起来了,可能是童年滤镜加持,我觉得还行吧,但非常不建议外地朋友观看,因为里面也没什么可以了解到的文化内容,因为去掉它的外壳把故事套在哪个地区仿佛都行得通。
立意挺不错的,民俗文化故事背后所蕴藏的都是一个地区人民的骨气和品格,这种传扬中华文化精神的故事就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潮汕地区同根共荣,乡贤文化是地方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夏雨来作为潮汕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不仅展现了潮汕人民的幽默智慧,在文化传承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大的硬伤是在夏雨来认为鸦片➕酒精会死人的情况下硬灌给员外。即使员外是个坏人,真正的夏雨来也不可能这样草菅人命。整体世界观极其幼稚,新生代演员演技一般,台词含含糊糊的,跟老一辈对比起来非常明显。优点是台本写得不错,老演员演技在线。再接再厉吧。哦还有,谁家洗澡不关门的?朝着大厅的门就大剌剌开着…就是为了铺垫“生目针”这个梗吗?还有还有,模仿周星驰电影模仿得像一点就算了,抄作业还吵得乱七八糟…
两颗星给片子,一颗给我的童年,剧情真的,我跟我朋友看的时候就忍不住一边小声吐槽,男二的台词真的听不明白,跟他自己的daddy都不是一个口音,我们这种汕头话+潮州话长大的小孩都知道跟大人说话的时候,对方是什么口音就用什么口音回话,不是他的母亲是潮阳人就可以解释的通的,另外就是剧情上的硬伤真的太多了无力吐槽了,写出来要写很久就算了
一个小时,我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半途从电影院出来的感觉真浪费时间。
虽说是打着女性上桌吃饭,但其中的女性角色出现了半裸露镜头真的让人观影不适(不懂为什么会是一个笑点,周围人都笑了),这种“男凝”视角下的镜头实则对剧情的推动没有任何意义。
赵曙光好会演,特别喜欢看他跟女儿夏来碧的戏份,中国式父爱的欲言又止全在眼神里了
完成度还可以,总体跟小时候相差无几,情怀加一星,总体三星吧
【2025.08.17】老演员的演技可以,新演员的一般。
和女朋友一起看的,她小时候的回忆,她相当于怀旧了一下。故事一般,全程潮汕话。
潮汕风土人情大赏,方言土话,民俗风情,赵曙光老师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角色的理解和把控十分到位,对于地方文化是很好的推广,对于观众来说也是很好的故事
情怀很到位,所有之前的主演都还在! 新人演员演技也不错!音乐上大分!前期的故事还不错,最后对簿公堂那里有点没推上去:有那么多证据不好好讲证据一直讲感情、两个人假扮守卫进去是收集了什么证据? 郭雅专门从暹罗回来就演个戏?我以为能从国外拿些什么证据之类的…还有那个西蒙直接拿枪公然杀人,也有点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