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开始的十分钟我就觉得压抑的受不了。
感觉每一个镜头都好真实。
恩。
很痛。
是很痛,可是他还是会爬起来。
然后继续挥舞拳头。
我知道这种无差别的杀人或者殴打,是一件在道德上法律上都不该被允许被理解的行为。
我知道,这很不正常。
可,什么又是正常呢。
按部就班的结婚生子再二胎,若无其事的搬弄是非说八卦,一股脑儿的跟风宣扬自己爱国,然后看一集国产剧心安理得的睡觉。
应该这样吗?
是不是这样就可以早日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了。
如果这样的人生才是正常的,那我宁愿不要。
对于影帝的印象,是因为哪部剧我忘记了。
但我始终都会记得他在宽松世代又如何里那个痞气又很男人的形象。
之后了解了私底下的他,曾经抑郁过的他。
总觉得其实很多时候,不被社会和世人所接受和认可,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尤其是对于公众人物来说。
那些看似细小又无关痛痒的话,就像是一双双无形中的手,不断的推着你,去到那个看不见阳光的地方。
“我只是想尽可能快乐的活着。
做自己喜欢的事,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那些爱我的人。
只是这样而已。
”恩,事实证明影帝做到了,他的演技完全证明了他内心的强大。
关于苏打,其实就是代表了大部分的人吧。
想闹事又胆小。
只会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
甚至女人。
打女人的男人是最差劲的。
但那些女权主义题材的电影也只能是电影而已。
或许是因为无差别才会被世人关注。
若是DV的话更多的是责备吧。
为什么遇到这种事不跑呢为什么不报警呢为什么不离婚呢。
所以这样就能解决了吗。
然而这本来就不是蹲几年就可以正常避免的事。
至于奈奈,我不想说。
只是庆幸那个和她一起的中国女人没有上那辆车。
这是做的唯一让人欣慰的事。
标题一直很难定下来,最后想了半天。
我想在这个无可救药的世界里,多呆一会儿。
哪怕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哪怕再也没人能走进我的心里,哪怕明天我的运气也依旧不好,哪怕如此,我也想尽可能的离快乐近一些。
生きて、そして乗リ越える。
12.13 午后无聊,写点什么。
无因的暴力,无差别的攻击,没有理由,不分昼夜,不计后果。
电影呈现的是个体行为,反映的是群体心理。
对周遭发生的一切,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无意义,索性朝着无所谓的路径走,抱着“不如自毁,又能怎样?
”的心情活着,正是如此,又让每次的暴力再次提醒自己: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重复下去,妄图把这样的事情当做答案,当做出口。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变成暴力狂,因为我们还有自制,又或者说,我们的人生还可以继续拖泥带水,有人也说,是因为还能找到希望,能找到理想,找到爱。
但无论眼前自我经历的世界如何,我相信这些负面的情绪和冲动永远都还是会存在的,隐藏或者爆发,总是不可忽视。
话说回来,尽管都把暴力变作了唯一手段,但是实施者的心理是有本质区别的。
柳乐优弥的暴力是在否认“存在有价值”/"存在需要价值”的观念,他说:“只要乐在其中就好。
”可以看得出来,他已经放弃了,放弃了任意渴望,任意需求,不考虑值得与否,不在乎自己行为的意义,我认为,这种才是真正的无差别的暴力,无差别在于: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消失了,实施暴力,亦承受暴力,既是在攻击别人,也是在攻击自己,丝毫没有“事已至此”的崩溃感,全不在乎。
菅田将晖的暴力是常见的。
浮躁气盛,想找到虚荣,找到存在感,就像很多社会青年,校园欺凌者一样,而随机的暴力是他们可以想到最快达成这一目的的方式,他们并不介意错误,只介意快感与否,其实可以回头,所以区别于前者,这种行为并不彻底。
实际上,他仍旧是在寻找可能性,寻找价值,是和大部分的我们一样,是容易感到愤怒,感到害怕,也自卑,脆弱,甚或还有一点绝望的人。
得不到自己想要,时常也会备受打压,虚荣的念头从来放不下,夹在进退之间,引人发笑,引自己可怜。
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开始变得自暴自弃,在激烈的摇摆里徒增了一份压迫感,要对抗他人,又要对抗自己。
而但凡带有目的的暴力都无法长久维持,他会质疑,过后便是解脱,或者崩溃。
小松菜奈的暴力是矛盾的,她被卷入进来,是受害者,但两次最终导致死亡的最后一击都由她发出。
(村民和菅田将晖的死)导演这一安排是个高招,余味无尽,受害者也是加害者,这个世界就是如此运转,这就是生活为我们所有人安排的矛盾,在这个象征意义上,我们也就是她。
善恶共存一身,我们皆有无数个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另外一个人,有没有被激发,被激发的可能性从1到99是多少,则是另外的问题了,什么问题呢?
答案可能很明显: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不公平的。
电影里还有一种暴力,它始终隐形,其实却穿插着整部影片,稍微在电影结尾里以明显的形态出现过,你我都熟悉,这些言语,这样的眼光,看似无用,实则凶猛无比。
而我们好像也并没有因此做过些什么反抗的事情,仍旧一如既往地活着罢了。
所以,没必要去夸赞这部影片,也没必要去讨厌它,这样也是为了避免过于去感叹什么,在这里也不想再去细究的这几种暴力爆发的种种前因,关于家庭,关于无法选择,关于这社会,关于冷漠,关于种种令人为难又已有些熟视无睹的现象,关于一些会被和谐的词语,关于更大的暴力...诸如此类,很多很多。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错乱的一代,的确是挺错乱而且麻烦的,但其实每一代也都是废柴的一代,因此,每一代也都热衷于嘲笑下一代(虽然,我无法否认有些问题可能越来越严重了)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其实也是一种暴力吧,我们同样不能去否认它,漠视它的存在,甚至像某些人一样去美化它,因为但凡暴力,皆无赢家。
分割线-再写点题外话,在短评内看到一些人讨论演技,之前我对柳乐的印象还停留在《无人知晓》,中间隔了一部《绷带俱乐部》,然后就是这部了,演的还不赖,但不知道为什么给我的感觉有点像谭耀文,哈哈。
其实,我挺想新井浩文演这个角色的,一直觉得他潜力很大,却又无法更进一步,有点可惜。
动作电影,但打戏各种穿帮,不用逐帧也能发现很多槽点。
踢击角度不好,踢到墙穿帮钢板护具穿帮↓
这场戏影帝没穿护具
影帝胸前突出的钢板护具穿帮
钢板滑脱,胸前方块实在显眼(上)
钢板滑脱,胸前方块实在显眼(中)
钢板滑脱,胸前方块实在显眼(下)摄影各种跟不上焦,灯光基本没做,光圈乱开。
上一秒焦点还在
下一秒就完全虚焦
人物入画很久才跟上焦夜外景不做灯光,人脸毫无细节,曝光纯靠光圈,景深乱来。
外景欠曝,光圈开满,景深巨大,后景虚到影响叙事
商店街杂光太多照度太亮,索性开小光圈,基本无景深
夜外景的曝光纯靠开满光圈,巨大的景深跟本就捉急的跟焦雪上加霜。
人脸死黑,看不见细节调色问题最大,全片色彩都不能做到统一,好几场顺延的戏色温也接不上,要么很黄要么很灰。
黄的莫名其妙
同样是夜外景的两场戏,颜色完全接不上。
(上)外景顺序上下场的两场戏,色彩都接不上。
同样是夜外景的两场戏,颜色完全接不上。
(下)
谜一样的绿。
隔着汽车贴膜拍,绿出阿宝色。
汽车绿膜
直接隔着绿膜拍
上下两个镜头色彩又跳了都是日外景,色彩是五花八门,可以说每一场戏的颜色都是这么的与众不同↓
同一场戏色温都对不上(上)
同一场戏色温都对不上(下)卡司很可以,但是影像制作,不应该是中小成本的质量
柳乐优弥饰演的芦原泰良和弟弟自小号父母双亡,由邻居接济自由长大,缺少家庭的温暖缺乏爱的教育。
泰良面对暴力选择了人类进化中最直接的处理方法——打回去!
大象、乌鸦这些高智力动物也懂得打回去,万物之灵的人自然是个中好手。
打回去、报复、以暴制暴,在现代文明前一直是一个很有效的应对暴力的方式。
如果敌方知道你会很快报复,他就要想想是不是真的要动手。
这是深深的印刻在基因中的反应机制。
现代文明几乎是禁止以暴制暴的,因为这太容易使用过度或被利用成为披着“正义”外衣的邪恶。
但非以暴制暴的报复措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不管是国家机器还是个人的时间和精力。
在山高皇帝远的欠发达地区以暴制暴还是第一选择。
芦原做出了这种选择而且还打出了名头。
打架厉害成了当地人给他的标签。
只有打架才会受到关注,他开始爱上打架,最后打架变成了他活着的意义,是否受关注变得不再重要。
打遍小镇无敌手之后他离开了自己的小镇。
芦原的打架对象是有讲究的,他不欺负弱者,总是寻觅“旗鼓相当的对手”。
对他来说打架的意义在于与对手胶着后获胜的那一瞬(一拳KO黑帮头目的欢呼)。
但菅田将晖饰演的北原裕也不是。
他首次出场时看芦原打架,被吓得躲在一旁拍视频。
注意他没有跑开,他在拍视频。
他极度的渴望暴力,但苦于没有实力,害怕被打回来。
所以当他以“驯兽师”自诩,和芦原搭伙的时候他迅速的开始了自己的暴力行为,但施暴对象依旧不是“旗鼓相当的对手”而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学生、弱势群体。
怂人后台再硬也还是怂人。
他的爽点不是胜利而是一种权力获得的快感:瞧,我对她们做这么过分的事情她们也不敢反抗,我真NB!
芦原是人生意义的错乱,北原是自我价值的错乱,而小松菜奈饰演的奈奈是对世界的不信任,极端的自私。
(自私是有范围的,以自己利益为最高叫自私,以利益集团(家庭、省市)共同利益为最高但在利益集外人看也叫自私。
奈奈属于很极端的前者,社会利益在她看来完全无关。
)超市和自己没利益关系,偷东西没关系;夜市老板和自己没有利益关系,拿他东西没关系;会所的中国妹子和自己没利益关系,甩锅给她没关系;被撞重伤的农民和自己没利益关系,不施救治,甚至杀掉他也没关系;北原伤害过自己,杀掉他没关系;芦原和自己没利益关系,嫁祸给他没关系。
在奈奈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没有公共道德,没有公共利益,没有伙伴,没有利益共同体,除了自己都可以牺牲。
以这两男一女三人为代表组成了本片中的《错乱的一代》英文翻译做“Distraction babies”也是本片的英文片名。
所谓成长就是能够处理好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
当你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关心他人,参与和他人的协作,进入社会生产与分工,你就不再是依靠原始本性的baby,而是有着社会角色的wo/man。
联想前一段发生的社会新闻,突然发现错乱的一代在当代中国也有存在。
缺乏家庭关怀的儿童很多都不懂爱与被爱,面对外界刺激很可能和这三人一样选择更原始的baby处理方式。
而在中国这样孩子有多少呢?
超过6102万!
怵目惊心。
你能想象这样大数字的一个群体长大后的社会影响吗?
二十年后我们可能不得不面这样的“错乱的一代”的复仇。
欢迎关注我某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wuxiaha11cats/某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xianiannian
看完《错乱的一代》,有点震惊到了,没有想到从头到尾的暴力,而这种暴力却几乎没有任何说明,影帝柳乐优弥演的泰良就像一个打架怪兽,毫无缘由地,就这样一拳一拳打下去,被别人打倒,满面是血,也不在乎,洗洗脸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一个人对一群人也不怕,总是一个一个突破,最终所有人都被这个怪物吓到了,看不出什么情感,对于打架完全是乐在其中,享受就好,这样的怪物是打不倒的。
通常这样的电影总要附上一个温情的理由,或许泰良是因为从小失去父母才变成这样,又或许他一直在小镇受别人欺负才变成这样,但是这部电影的颠覆在于没有给你这个理由,一切呈现的只是现象,我们看得到的时候,泰良就已经这样了,他的爱和他的恨只在那无处安放的荷尔蒙中,无差别寻找目标的拳头中。
如果说泰良的行为总是让人不禁想去探寻为什么,那么周围人的反应其实很耐人寻味。
泰良的弟弟将太,一直在寻找哥哥,在将太身上仿佛能看到成为怪物之前的泰良,还在乎人间情感。
泰良出走,到被警方调查,将太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一起的伙伴们因为这件事情欺负他,一直挣扎在是否使用暴力边缘的将太,终于对伙伴们施加暴力,在这里面仿佛没有暴力就没有出口。
泰良大概也是如此,对他来说打架寻求的肯能并不是一场胜利,而是一次毁灭,只不过在打这件事情上,意志太过强大,反而显得无坚不摧。
最初只是看客和被泰良挑战的北原,在泰良这件事情上看到了趣味,他加入了泰良,只不过他更凸显了人的阴暗,泰良的拳头说是无差别,但是并不对女人动手,北原则是对比自己更弱的女人,骨子里他就是胆小怕事之徒,做的也是狐假虎威之事,所以最终他就是死于这种软弱的暴力下。
那奈也是,从被挟持的人质到加害者,她固然是可怜的,但是一旦唤起了恶意,暴力的本性可能潜藏在每一个人心里,不仅是暴力,还夹杂着虚伪,被警察救了之后,在医院里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奈可能代表着普通人面对暴力时被唤起的罪恶。
暴力有一种可怕之处在于仿佛带有着传染性,而且暴力的冲击渐渐地在视觉效果上减弱,人的感官逐渐麻木,这种少年暴力犯罪的可怕之处就在于纯粹性,或许背后有什么动机,但是不从揣测起,只是一种动物本能驱动,不顾及任何法律和道德,就这样赤裸裸将内心冲动表现出来。
将太最后看的节日庆典中,人群也爆发了冲突,人类暴力的一面只是极力被抑制而非消除,否则就没有恐怖主义,无法用合理的角度来看待恐怖主义。
很多时候理性真的无能为力。
真利子哲也的第一部商业片,请来了诸多实力派若手,尤其是柳乐优弥,影帝有着极强的肢体表现力,他不需要台词,就可以把这个任务塑造得很突出,完全化身打架怪兽。
苏打在这部戏保持了高水准,北原是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角色,坏得非常卑微。
小松菜奈这次表现很出色,好像很多人不喜欢她,但我从《渴望》的时候,就觉得她不错,眼神有点迷离,总是带着迷惘的感觉,到这个角色依然能感受到这种迷惘,她适合这样的电影,反而不太适合青春爱情片。
村上虹郎的角色几乎是本片情感表达最多的角色,村上虹郎这次体现了相当克制冷静的演技,跟之前电视剧里的爆发力又截然不同。
完全不难理解的剧情,却有着完全难以理解的动机,彻底展现的暴力,反映人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人无法洞悉内在的黑暗面有多大。
几天之前,日本《电影旬报》公布了2016年十佳名单,其中探讨暴力的《错乱的一代》不仅排名第四,而且还拿到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人男女演员三项个人奖。
某种程度上说,《错乱的一代》与15年旬报十佳第一位的《恋人们》形成了互文关系——前者是从施暴者角度冷眼观察暴力的生成,后者的其中一个故事则是从受害者角度寻求情感共鸣。
《错乱的一代》能够受到重视,一方面透露了旬报十佳的评选倾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日本社会存在的诸种问题和电影制作者对暴力问题的认知和体察。
大概是因为片中拳头过于显眼的原因,《错乱的一代》最先让我想起的是日本的“拳击电影”,比如北野武的《坏孩子的天空》,比如14年安藤樱主演的《百元之恋》,这些电影让人感觉每个日本年轻人似乎都在从拳击当中寻求热血、认同和成就感,他们训练中不断遭遇痛苦,有的坚持、有的放弃;就算坚持下来,最终也会失败,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LOSER。
但拳击仍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抑或让他们接受了真正的“洗礼”,成为他们迈向成熟和社会的第一步,而这也让“拳击影片”本身带上一丝“生存还是毁灭”的哲学思辨,带上了一种“直面惨淡人生”的存在主义气息。
《错乱的一代》正像是用拳头进行的一场社会学实验,让体育项目从竞技场下放到真实社会当中,以一种类似公路片的形式,通过到处施展暴力的个体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联系起来,看看他们面对“无差别暴力”会作何反应。
大卫·柯南伯格曾经专用“暴力史”为他的一部电影命名,讨论暴力的类型、成因和转化的种种问题。
话虽如此,《暴力史》一片的格局倒不宏大,不过是讲了一个隐居多年的杀手重新操起暴力大开杀戒的故事。
《错乱的一代》同样从多个层面对暴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片中,暴力的传染性、诱发性和暴力的不断放大在芦原泰良(柳乐优弥饰)、北原裕也(菅田将晖饰)和那奈(小松菜奈饰)三个角色的交流中显露无疑。
语言暴力则将性格沉稳的弟弟(村上虹郎饰)将太逐步推向暴力边缘,哪怕是朋友之间也不能避免。
媒体将暴力带来的仇恨一股脑推给死者,隐藏和纵容了暴力的存在和滋长,这与《出租车司机》异曲同工。
最终我们发现,整个故事中堪称“终极暴力成果”的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芦原泰良,也不是抢尽一切风头、比柳乐优弥更加暴戾的北原裕也,而是看上去最弱势、最受欺负的的那奈,她不仅杀了人,而且一杀就是两个。
直到结束,影片还是没有揭示暴力产生的根本原因。
是生理的快感?
心理的需求?
而片名中“错乱”的成因,到底是原始暴力的表象,还是社会问题的表征?
导演真利子哲都没有回答,像是拷问般一股脑地把问题统统抛给了观众。
对于这样一部存在巨大阐释空间的影片,观众的观影感受必然也会存在巨大差异,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错乱的一代》不仅是在讨论暴力,而且是在用更加纯粹的方式。
全片除了暴力的宣泄和展现之外基本再无其他:芦原泰良在街头像幽灵一般毫无来由地寻找着一个又一个对手,他们看上去都很高大,有一些甚至把柳乐优弥揍在地上爬不起来,但他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再次找上门去斗殴,最终获得“胜利”,以至被人呼为“武神”和“暴力的结晶”。
纯暴力的展现对导演功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因为但凡有一丁点虚假,观者就会跳出情境,没法感受暴力带来的疼痛和不适,甚至是麻木后的产生的刺激和快感。
但这部电影,无论打斗场面的剪辑、演员玩世不恭的演法、以假乱真的音效和化妆都极为连贯,骨肉交错的声音往往让人不寒而栗。
与此同时,影片以中景和远景居多;长镜头或鬼魅地跟随主角,或在一旁静观,体现出导演不试图介入任何人内心的态度。
可以说,正是这种不带入情感的讲述方式为观众留下了动用理性的空间,使得探讨暴力变为可能,甚至让全片呈现出一种与北野武、吴宇森、昆汀·塔伦蒂诺都不相同的硬朗纯粹的“暴力美学”。
最终,《错乱的一代》中悬置的态度和议题似乎全都得到了解答,只是答案并不在影片里,而是在观众心中交错的厌恶与爽快之间。
如芥川龙之介所言,“使复杂的人生简单化除了暴力就别无他法。
”——错乱大概就始与此。
以暴制世界在芦原泰良的世界中,暴力就是他的规则,是他在这个世界生存的规则。
芦原泰良无缘无故的挑衅出现在他面前的人,用自己的拳头一拳一拳地证明自己的存在。
无论对方是比自己强大还是弱小,只有一拳一拳地出击和一拳一拳地挨打。
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即使被对方打得浑身伤,被打得快要死掉了,他也没有求饶,就那么受着,躺尸般的躺在无名的街道的角落里,像只受伤的野兽默默地舔舐自己的伤口,等到恢复了力气,再打回去直到把对方打倒,残暴而原始。
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也会毫不犹豫的出手,从不怜惜从不手软,无情而冷酷。
很多人都觉得芦原泰良是个疯子,疯的无可理喻,残暴的让人不寒而栗。
其实,在芦原泰良的世界里,这就是他的世界运转的规则,只有打倒对方才是生存的意义,正义、法律、道德都不属于那里,他只是一直遵守着自己内心世界规则、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一个人罢了。
比暴力更残忍的是人性的恶,那种生来的本性的恶北原裕也第一次和朋友碰到芦原泰良时,打架的全程中只会懦弱的躲在一旁,甚至会跪地求饶。
可是,当后来两人再次相遇,决定一起行动干大事,打遍天下的时候,北原裕也人性的恶,那种与生俱来的人性的恶也慢慢地显露出来了。
北原裕也仗着芦原泰良的能打, 北原裕也也开始自我膨胀,彻底释放自我,也开始加入暴力的世界。
但是北原裕也与芦原奈良不同的是,芦原奈良行使暴力是他的乐趣,打倒别人是他的世界的规则;而北原裕也的暴力行为更像是一种发泄,一种得势后想要彰显自己、想要把从前的不满一扫而空的发泄,他无差别的打路人打女人打小孩,无所顾忌,迷失了自我,成为了自己的恶魔,把自己带入了地狱的深渊。
人本性恶,人生来本性的恶,一旦被激发出来,你永远无法知道它所带来的残忍的极限在哪里,不要高估人本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恶。
比人性的恶更可怕的是人性的虚伪奈奈本来是暴力事件的受害者,虽然奈奈并不是人们所谓的好女孩,从事着一份人们所谓的不好的工作, 在夜总会中做陪酒小姐,偶尔还会在超市中小偷小摸,但是在抢劫豪车被绑架的暴力事件中,她一开始确实是个无辜的受害者。
但是,随着事情渐渐走向失控,芦原奈良依然遵守着自己的规则,凡是挡在他面前的他都要自己出拳打倒,而北原裕也一边沉浸在自己暴力的兴奋中,一边又对自己可能会被捕而感到焦躁不安。
在北原裕也的胁迫下,芦原奈良的默认中,奈奈从一开始的受害者变成了犯罪同伙,她也曾犹豫过,也曾害怕过,也曾忏悔过,可是当她被警方救出来后,她否认了自己曾犯过的罪,并把一切都推给了芦原奈良和北原裕也,自己扮演了一个可怜的受害者。
比人性的恶更可怕的是人性的虚伪,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在虚伪的面具下,是善良的天使还是恶毒的魔鬼,还是两者都有。
在这个错乱的世界里,错乱的规则,错乱的人性,错乱的人生。
可是这个世界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从哪里开始错乱的,又有谁知道呢。
《错乱的一代》对街头暴力的深刻描绘,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动刻画,呈现了一个关于道德沦丧与人性扭曲的暗黑故事。
影片中,青泰良这一角色,虽然智力有限,但其行为背后所映射出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他的存在,是对那些在边缘挣扎、寻求存在感的群体的一个缩影。
他的“蠢”,并非简单的个人缺陷,而是一种社会病理的体现。
裕也的形象则更加复杂,他那种“狐假虎威”的行为,不仅是个人道德败坏的标志,更是社会权力结构扭曲的产物。
他欺凌弱小的行径,不仅令人憎恶,也让人深思:在一个病态的社会环境中,人性的恶是如何被激发、放大,直至无法控制的。
影片通过角色的转变,揭示了暴力如何在个体间传递,如何从一个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
这种转变,是社会失范、人性扭曲的悲剧。
影片中的街头斗殴,并非简单的肢体冲突,而是对社会秩序崩溃的隐喻。
每一次无差别的暴力行为,都是对人性的摧残,对生命的亵渎。
影片的暴力场面,虽无动作片的华丽与震撼,却以其真实、直接的呈现方式,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理冲击。
这种冲击,并非来自视觉或听觉的刺激,而是来自对人性深渊的直面。
片尾处,泰良的弟弟走上了哥哥的老路,这一情节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反思,更是对社会环境的控诉。
社会分层与利益平衡的问题,不仅是体制的挑战,更是对全社会价值观的考验。
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层级中建立秩序,如何在尊重个体的同时维护社会的和谐,这是影片留给我们的深层次思考。
影片开始于哥哥被人在港口小路一通乱揍,影片快结束时弟弟在同一条路上被“朋友”们揍倒在地,两次赶来拉架的都是造船厂厂长。
兄弟这两条线索在时间线上看似双轨并行,实则互为因果。
“这儿的男人年满18岁都要抬神轿(通过相互碰撞祈祷来年的丰收,最后往往发展成集体互殴),在这过程中死几个人什么的警察根本不管。
”父亲早逝,母亲遗弃了幼小的泰良和将太离家出走,邻居造船厂厂长看两兄弟可怜于是收养了他们。
说是收养,但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兄弟俩蜗居在杂物堆积的船厂工房,睡在临时搭建的小帐篷里,一地的工业元件和废料说明兄弟俩还有在给厂里无偿做工。
但即使这样厂长也坚决表示:“只能养到法定年龄18岁,惹了麻烦立刻搬出去。
”为此泰良和厂长大吵一架——低学历意味着泰良无法进入企业过上安稳的生活,而他的闹事记录则会令他失去在便利店和加油站打零工的机会,如果再失去固定居所,那么泰良甚至将无法通过职业安定所成为日薪工作者,只能被迫当一名流浪汉。
18岁,对普通孩子而言还未到成年步入社会的年纪,但是对泰良和将太而言,则已经是被社会彻底遗弃的年纪。
已满18岁的泰良终于成为一名流浪汉,带着“无因的暴力”从港口小镇消失了,但我们可以从未满18岁的将太身上窥视泰良18岁前的经历:看似有一群对自己带着廉价优越感和同情心的“朋友”,但这些所谓“朋友”一旦确定令他们畏惧的打架高手泰良犯罪潜逃后,立刻恢复本来面目嘲弄将太“没爸没妈,哥哥跑路”,肆无忌惮的孤立将太欺凌他并对他施暴。
如果泰良的暴力真的是无因的,那为何就连性格柔弱反对暴力的将太,在最后也不得不愤怒地挥舞起棍棒?
在外人口中泰良是一个“爱惹麻烦的人”,但究竟是谁惹了谁的麻烦?
高中生裕也在街头放飞自我地一边揍着路人,一边高喊:“我要成为海贼王!
”死后却被网友评价:“活像漫画里的傻蛋角色”。
裕也沉迷于手机游戏中艹遍后宫无数美女的世界,但现实中他要用暴力才能占有美女,最后还以被反杀作为代价。
漫画和手游许诺给裕也尊贵的身份和伟大的梦想,虽然他鄙视身为流浪汉的泰良,但在网友眼中身为高浜不良的裕也和能力系流浪汉泰良并无不同,都是DQN(泛指学历低下的人)——彻头彻尾的社会底层人士。
不仅如此,裕也即使在社会底层中也处于底层:身为不良却畏惧打架,经常被好斗的朋友菅原等人嫌弃。
当菅原骂着“滚开,废物!
”一把推开裕也痛揍虚弱的泰良时,原本鄙视流浪汉的裕也,突然对泰良产生强烈共情架开了菅原——他在泰良身上看到了自己无路可走的未来,和反抗社会的希望。
不服从社会秩序的泰良有着自成体系的阶级意识:他只揍挑衅自己和看起来力量比自己更强大的男性,对弱者不屑出手。
而顺从于社会秩序的裕也则只是想利用暴力置身阶级顶端而已,所以他只敢揍比自己更弱小的矮子、女人和老人。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兼具受害者和施暴者两种属性。
那奈在这两种身份中切换自如:表面是被人占尽便宜的陪酒女,私下却喜欢小偷小摸占人便宜;她在爱慕的打手面前装乖吃瘪,背地里却欺负情敌刁难司机;她被裕也绑架殴打强暴胁迫,但又靠杀死农民和裕也来泄愤。
那奈和裕也同属社会底层,连欺软怕硬的性格也极为相似,但只因那奈的身份是美女,便天然具有商品价值,可以靠出卖肉体轻易获得父权社会的性别红利。
仅这一点点的好处,就足以让她最后做出跟裕也截然相反的人生选择:不惜杀人和撒谎,冒着坐牢的风险也要重回社会秩序之中去。
社会对脱序者和弱者既恐惧又憎恶,唯独没有怜悯。
人们觉得裕也“死得好”,希望泰良“最好早点被抓到处死”,一边假惺惺同情那奈的悲惨遭遇,一边暗地里嘲笑她“一定被轮X过了”。
当社会规则中的弱者不再愿意遵守维护阶级秩序的法则:泰良决定跳出社会规则之外,抛弃文明回归原始,用自己擅长的拳头重新证明自身的价值;裕也投机地试图借由泰良的暴力为武器完成阶级跨越,实现自己寄存于漫画和游戏中成为霸主的野心。
影片的结尾,象征国家机器的警察反被泰良一枪击毙,象征神明的祭祀团队再度打作一团——没有暴力是无因的,黑夜深处总有无畏于国家和神明的无产阶级革命暗流在涌动。
8.0分。
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那种最原始的暴力倾向,只是趋于文明的共识,将那一面邪恶的念想隐藏;片中的两位人物:胆小者与偷盗者,一男一女,都在那暴力的安全庇护下,都将原本的善面撕下,换上自我内心最丑恶的一面,尽情享受这种无边的安全感下暴力所带来的片刻忘我快感,将最深的黑暗与残忍挥洒的淋漓尽致。
而男主只是那暴力的始作俑者,或者说是一种暴力的权力象征,冷静的旁观者,纯粹地崇尚暴力;无爱可依的弟弟明显又在追逐、寻找着这种暴力权力。
此所谓错乱一代,年轻一代,茫然一代。
很真实的街头斗殴,起初还以为是类似热血漫的打架升级,后来却逐渐表现这暴力的随意性,“只是为了开心”。看完后觉得莫名的嗨和渗人,每个人内心都有恶的因子。看了一篇影评感觉分析的很恰当,三人组分别是暴力,恶意与伪装的体现,三个人比较起来,竟然是暴力的体现最不令我厌恶。
秩序终将破碎,唯有混乱永恒;论文式电影,以群像实验来捕捉“混乱的气息”
挺不同的体验
【A-】难以用言语形容的肉搏戏,无论是拍摄难度还是实际效果都让人敬佩。前半段的无因暴力展现的极好,纯粹的肢体冲突,状态>情节的存在。于是我们看到男主的打架过程宛如闯关游戏,越来越多的敌人,越来越强的boss,都是他自己找寻的。于是伴随一次次胜利与失败,他愈发野蛮而熟练,甚至被赋予了励志电影主人公的假象。直到跟随者的出现,从这里开始,暴力才终于显露獠牙:野兽的暴力不向女性宣泄,但面对他人的暴力他也只是沉默,默许中透着愉悦。更绝的是,就像《伊波拉病毒》那样,暴力被具象化传播到了受害者身上,于是我们看见人与人的互相撕咬,而真正的野兽已经远去。唯一不足便是男主弟弟这个角色的插入,仿佛就是为了赋予影片一种逻辑和一个“亲情”视角,这正是需要被提防的。
演得是真好,电影本身只能说“哈????”
小松菜奈出演的片目前还没遇到靠谱的,这部跟《饥渴。》一样,情节破碎到掉渣,浪费了好演员。制作人是个中国人,还拉上了大唐国际,胡散くさ。剧本是喜安浩平,音乐是向井秀德,按理说不该是这个水平。两大演技派也无法挽回剧情涣散,推特刷屏的那一幕让我对导演绝望。给一星是不忍柳乐和菅田那么拼。
往往是那些没有由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暴力最为恐惧和致命。滋生暴力的土壤及少年施暴的动机耐人寻味,他们的“趣味游戏”让繁华闹市化身《侠盗飞车》般的卑劣街头,那些藏污纳垢的黑暗角落里潜伏着让少年们兴奋的暴力因子。真利子哲也似乎用手戳进了流脓的、紫黑的“社会痤疮”里,剧痛、血流不止。
没法欣赏
没有理由的恨
当一场时代的狂潮来临,威权集体失语、规则和秩序遭到挑衅,你是选择围观躲避、与之对抗,还是共同参与。少年的无差别攻击是对整个固有文明高楼的挑衅,大厦将倾总有人拿手机拍照,有人负隅抵抗,也有人激发体内潜藏的兽性。借匪夷所思的少年暴力事件,隐喻社会体制崩盘瓦解前集体无意识的病毒式传染。
又是霓虹钟爱的脑残酷青春系列,拍几十年还是这个套路,除了感官刺激还真没值得人思考的~5.5
搏击俱乐部如果在日本
旬报十佳,分了2次看完的。感觉过誉了,讨巧。打戏不错。
柳乐优弥牛逼了,苏打的人设真的是好渣好渣好渣。。。小松菜奈还是别演戏了,这个社会上只有一个比一个更变态的。
创意气质不错,完成度不行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见谁打谁。
成功地讓人極其厭煩歇斯底里起來聲音就特別難聽的菅田將暉和小松菜奈。純暴力的化身柳樂優彌已經是這個難看故事的清流,特別片尾寸頭一笑。想主動睡著的一部戲。
这是一部,反社会影片!人,因为看不见,就闭眼上!
太失望了,还是喜欢宫本到你,完全就是无秩序混乱与暴力的。
真的很讨厌这部电影了从故事到人物毫无目的的暴力一点美感都没有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没有理由的错乱是因为社会制度在腐烂?”不要什么都怪社会好吧,在成为社会人之前你首先是一个人,知道疼痛,知道趋利避害不过演员们演技倒是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