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让人不满意,让人失望,那么从今天开始,你要想一个办法,将这个社会中不想要的东西通通去除,把这个世界重新改造一次。
这就是你们这个学期的课外作业,一个可以改造这个世界的作业,不能只是空想,它必须能够付诸实行,并且从你开始执行。
——让爱传出去Pay It Forward 童星海利的演技很出色,不管是在《阿甘正传》《第六感》还是《让爱传出去》。
暂且不说角色的塑造,光是剧本体现的让爱传出去的主题,就很是温情了。
我觉得,看电影就是看世界善与恶、美与丑交锋,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总能得到清醒的认识。
电影带给我们的不是肤浅的哭和笑,我们需要思考,让电影照进现实,让现实变得与我们想象中的影像一样美好。
世界上存在太多的令人无奈的事情,我们仿佛无能为力,但不代表我们就只能漠视这一切,像陌生人微笑或伸出援助的手,不论得失,不计后果,把爱传递出去,相信世界将洒满爱的阳光,一切丑恶的东西都将无处遁形。
爱是看不见的语言 爱是摸不到的感觉 爱是我们小小的心愿 希望你平安快乐永远 爱是仰著头的喜悦 爱是说不出的感谢 爱是每天多付出一点点 双手合十不在乎考验 让爱传出去 它像阳光温暖我和你 不管有多遥远 总有到的那一天 让爱传出去 那前方漫漫人生路 有你的祝福 没有过不去的苦 倘若大千世界中的每个人能向第三个行善——而这三人中的每一位再透过另外三人行善的方式【让爱传出去】,如此一再循环下去,直到世界改变为止,试想这个世界将何其美丽?
在看哈佛大学的幸福公开课时,老师讲了这步电影,去douban上搜了下,评分还行,于是下下来看了下,不得不说,让人很失望。
虽然演员阵容强大,但是故事情节实在是在单薄,实在是单薄!
对电影本身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看完后就直接删掉了,之所以还写点评论,是因为看电影过程中想到了些别的东西,所以记录一下。
片中的老帅有可怕的记忆,因此他活在自己狭小的生活范围中,不敢去爱,不愿意去改变。
当他最后和小朋友的妈妈走到一起的时候,我突然怀疑,他真的能走出小时候的阴影,给自己和对方带去幸福吗?
当我意识到自己产生了这个疑问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因为我童年的经历也给我带了很大的创伤,我怀疑片中的老师,其实也就是在怀疑我自己,我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走出童年的阴影,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让自己和所爱的人幸福,所以我回避爱,回避改变。
纵然我阅读各种心理学书籍,都于事无补,原因也就在于此,那些心理书籍讲的都是童年经历如何给人带来巨大的影响,它们没有减轻反而是加强了我对自己的怀疑。
信念即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于是我被自我预言了。
我需要相信自己,相信童年的经历并不会对人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相信自己能够幸福,能够让我爱的人幸福。
所以,我相信,电影最后,老师和小朋友的妈妈从此摆脱了心理问题的困扰,没了忧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大概真的爱你的人才能够理解一些伤痛。
不要悲伤,一定要一直去尝试,去尝试改变,尽管你看起来未曾改变别人,但是至少你可以改变自己。
我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每次吵架打架的时候,我真的觉得世界太糟糕了。
我总是会在他们结束后,去到两个房间,和他们说话,让他们原谅对方,让他们同时也反思自己。
然后他们从来没有听过。
好多次我写信给我爸爸,我一个人在屋里,关着门写信给我爸爸,我以为他看到我内心的感受,他会因为我而改变一些,至少没有暴力也行。
然后我每次写啊,边写边哭,几乎每一封信都是湿透了再晒干了的。
经常把作文本撕下来一两页,或者把自己的笔记本撕下来一两页。
我大概写文章的习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吧,后来我不再给他写信了,因为我发现不起作用。
后来,经常有人说,你这么会说,你和你爸爸好好说说,他一定听你的。
哈哈哈,外人总是这样,毕竟他们只会说。
后来我记得我大姑有一次很生气,因为我劝我爸妈离婚,她觉得这不是我一个做女儿的该说的话。
那么我想请问我该说什么话,你何曾真的站在我的人生经历去看待,好多次我给我大姑打电话,说爸爸妈妈在打架,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然后你只是说,让我别担心,你说你一会儿就过来。
但是你总是三四天后过来,我其实没有指望你什么,因为这不是你的家庭。
那么我的痛苦也不是你的痛苦。
等我意识到,无论我做什么,无论我成绩好不好,无论我真实还是虚伪,温柔还是暴躁,你们都不会改变。
那个时候,我就其实变得冷漠了,我冷漠地去听你们哭诉,去听你们虚伪说想我爱我的话,冷漠地去批判你们,不过我其实做不到。
每一次的结局都是在和你们大吵一架后,嚎啕大哭,不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就一层不变。
不理解为什么你们也是一层不变。
我觉得无论如何,我对自己其实也算是满意了,我知道要去关心他人,至少我知道,没有缘故伤害别人就是不道德的。
我建立起来的世界不是虚假的,它是真实的,淤泥里面长出来的荷花就是白的,确实是白的。
剧情大纲什么的就不说了,其他影评想必已经都写烂了,我就写点自己的感受感悟吧~首先是老师对那个小男孩传出爱的想法的个人看法:possibility, 可能性。
行动也许失败,但不行动连可能性都没有了。
这正是理想主义的心理基础。
而理想主义,不也正总被嘲笑为幼稚吗?
To be stupid其实该片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个小男孩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下面这段话:“when they give up, everybody kind of loses”.(当他放弃时,每个人都是失败/受伤 者-两败俱伤~)想想你的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他人的经历,多少人(就像那个老师一样)为了面子、虚荣等外界虚无,去欺骗自己,让自己言行不一,让自己内心痛苦却仍旧不敢去改变just a bit of change,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无所谓对错的经历,而我们内心一直坚守的价值观就,基于自己无所谓对错的经历的价值观不也是无所谓对与错的吗?!
那个老师因为他的父亲没有成功改变,形成了自己的观念——酗酒对孩子家庭的残暴影响。
我们不讨论个例,不讨论还有他没能经历体会过的很多改变的情形。
退一万步说,即使他得出的观念是正确的真理,他也只是因为比那位母亲多经历过一点罢了,每个人都不能经历完美的人生、经历,所以每个人都会犯错,所以当别人犯下错误(再次注明下:这里的错误可能要稍微区分区别下,也就是小男孩的父亲和母亲都犯过错误,都酗酒,但是父亲还有暴力,母亲是始终爱着孩子的~我认为这个犯错误类型的区分点不在酗酒与否,而是对某个经历的看法认同,在自己经历尚浅时犯下的’错误’,即使对方伤害过自己内心,即使自己认为这在自己看来是无法原谅的错误,但关键是他从这个经历中真的领悟到了某样东西~我们要勇敢的给对方经历、犯错的机会,不光是对自己的子女,对任何人都一样,子女对父母也一样,因为我们都不能经历完美!
——你做出选择决定的根源是联系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对方如何伤害你等表象!
这是我最想要表面的观点!!!
教室爱母亲,所以给了他一次机会,有了彼此双赢幸福的可能性【possibility】,无论结局如何,至少我做到了,无愧于当初’我‘对他真爱的内心!!!
)时,请给彼此一个改变的机会,别让彼此都成为悔恨的受伤者!
So,让我们从此刻起帮助身边的三个人,一起来尽力改变世界,改变自我把!
HaleyJoeOsmont(ArtificialIntelligence,ForrestGump)是一个七年级的学生(大概就是刚上初中的意思)他的母亲HelenHunt有酗酒的习惯却又要打两份工来养他他们的关系不太好因为HH总是偷喝酒不肯老实的戒HJO的新社会学老师KevinSpacey(AmericanBeauty,TheUsualSuspect,K-Pax,Se7en...全是牛逼的片子)某日给大家留了个作业思考一个改变世界的方法并付诸实施HJO的想法是每个人都真心的去帮助三个人然后把爱传下去这样会越传越多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吸毒者JamesCaviezel带他回家并给他钱让他重新开始工作不过后来JC再次开始吸毒他的帮助失败(不过再后来JC开始走上正道,还救了一个要轻生的女人,这是后话)第二个目标是他的老师他想把老师和母亲撮合在一起不过进展不顺利开始是KS自卑于脸上身上的大块伤疤然后KS又为自己规律性的生活被打破而迷失和恐慌当在HJO的努力下一切问题解决后HJO的生父回来了他以前喝过酒就打HH现在说是戒了HH想给他个机会KS就走了还给HH讲了个故事:原来KS小时候父母也是这样的所以他小时候就离家出走了而十六岁的时候他回家要带走母亲却被父亲偷袭得手还放火烧他(这就是他一身伤疤的来源)事实证明HJO的父亲还是死性不改于是HH把他赶走了但是KS没有原谅她第三个对象是HJO一个老被欺负的小伙伴但是他总是没有勇气上去帮忙正当HJO觉得三个都失望自己的计划彻底失败的时候另一边有着不同的发展一个小报记者JayMohr在采访一起绑架案时车被撞坏然后一个路过的富翁马上把自己的车给了他后来他去采访这个富翁富翁提到一次他带呼吸困难的女儿去医院的时候一个正在流血的黑人看到护士不肯对女孩采取措施愤怒的拔枪威胁最后女孩得到救治他自己却被带走了还告诉富翁要去帮助三个人JM又找到这个黑人他说其实是某次他被追杀时一个开车过路的女酒鬼救了他并让他去帮三个人JM又找到这个女的原来她就是HJO的外婆以前只顾喝酒对HH很不好但是HH在HJO的影响下决定原谅她并告诉了她这个传播爱的计划还让她参加了HJO的生日会JM把受采访的机会作为礼物送给HJO让他在电视上宏扬他的理论KS受HJO话语的打动决定向HH表白而出来后意气风发的HJO又看到了小伙伴在被欺负冲上去开打结果被扎死KS和HH的家伤心的时候却发现门外全是拿着蜡烛和鲜花的人---开始看着觉得像是一个美丽的大童话可是突然的结尾让人无比的意外不过最后的结尾又回到了一个童话上又不过如果没有最后的这个转折也许我也就不会给五星了有人说这结尾不是好人没好报吗我倒觉得这也算是个警示吧别一意气风发就觉得自己牛逼得不行帮助别人也得先掂量下自己的斤两这也就好比HJO的父亲为什么不能给他机会就是因为帮助他是我们做不到的事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真的不计后果地付出一切,只为了让世界真的变得更美好一点?我和妈妈一起看的这个电影,她说在结尾,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人一起出动只为了纪念这个男孩,太戏剧化了. 可是我觉得那很真实.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这完全是可能的.我不希望世界上的人们都那么冷漠.至少,请对你身边的人好些.
这是一部经典,随便看看评分就知道了,1454人看过, 79%好评率,10年品质保证,所以啥都不用说,看了肯定没错。
如题,因为观影方式略微独特所以特地写个评上来。
北京有一个专门帮助盲人的民间NGO叫红丹丹,他们每个礼拜固定给盲人放电影,同时培训和招募志愿者给盲人解说电影里的场景。
今天在UCCA以这个方式面向普通人放映这个片子,就是为了让我们尽量感同身受,多一些对盲人世界的理解。
在影厅外面眼睛被黑布蒙住之后,一阵眩晕,在原本特别熟悉的环境里突然没了方位感和距离感,依赖着导盲人员的提示和双手的触摸才缓缓来到座位上。
影片开始,讲解老师会在我们无从判断镜头内容时为我们介绍正在发生的故事,内时候才体会到没法看到东西的焦急和好奇,也发现自己想象力退化得飞速,愣是怎么也不能从原来印象的图象里跳出来自己攒个新的。
不过也很有收获,因为注意到里面很细碎的声音片段,一阵惊喜,超喜欢原声里的Possibility和 Cereal Bum,可以找来听听。
PS.第一次注意到绿茶还挺好闻的,忘了看瓶盖上有没有写‘再来一瓶’了。。。
(上)情人节的晚上,待着无事,看了一部关于爱的影片。
这个片子是从一个朋友处知道的,她的网上签名是pay it forward。
我英语不灵光,就虚心求教。
她告诉我说是让爱传出去,我听得一愣一愣的,怎么怎么就把爱传出去了,这英语够玄妙的。
后来才知道是一部影片的名字,我的困惑才告结束。
片子的演员都很有名气。
不过我感兴趣的不在这里,而是片子的主题。
情节是这样的,一个老师给一帮初中孩子讲社会学,谈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布置了一个作业:做一件事看能否改变世界。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比如有个方案比较搞笑,让中国的孩子们一齐起跳,目的是为了落地时引起的震动可以改变地球运行轨道。
这算不算改变世界?
哈哈,当然算。
但我们主人公的方案则很别致,他的方案是每个人帮助另外三个人做一件好事,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
然后这三个人再分别传给其他三个人,于是一传三,三传九,依次类推,这样世界将变得越来越美好。
然后,这个小孩子就开始了他改变世界的行动,先是一个流浪汉,然后是他的老师,最后是他的同学。
不过令他悲哀的是,他的行动似乎都失败了,流浪汉没有改变吸毒的行为,他的老师不能原谅这孩子的母亲,用爱将她从酗酒中拯救出来,那个同学呢,当他被几个坏小子欺负的时候,小主人公退缩了,没有挺身而出。
不过还好,影片同时进展着两条线索。
当小主人公垂头丧气之际,一个远在洛杉矶的受爱心传递之益的记者开始了他追本溯源的行动。
爱心的传递或许没有像小主人公预想的路线行进,但爱本身自有渠道闪烁光亮,即使与那黑暗之处相隔遥远,也能让人感受到爱的温暖。
在影片中,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相逆而行,最终碰撞出炫目的火花,这个孩子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可是,只能说可是了。
正当我以为一切皆大欢喜的时候,因为孩子的老师都被孩子的话打动,终于勇敢地去爱孩子的母亲,激情的亲吻好像昭示着大功告成,但就在此时,喜悦的河流出现了漩涡。
小主人公在他的同学又一次受欺负的时候,勇敢地选择了出手相助,却不幸被误杀。
这个结局有些让人意外,母亲和老师无比悲哀,但当他们望向窗外,发现也许有些事情足以告慰。
满怀爱意的人群集聚在外面,手捧蜡烛,献上鲜花,而更远处,在无边的夜色中爱的车流向这里涌来,这世界或许真的改变了。
影片情节设计的挺有新意,演员也很有表现力,不过由于这主题太重大了,我虽然看电影爱掉眼泪,不过毕竟过了容易受忽悠的年龄,所以想打动我也不是那么容易。
的确,这个孩子的方案刚一提出,他的同学们就纷纷表示不可行。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因为很显然,如那个老师所说,这个方案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和对此假设的充分信心上。
大人们鼓励但不会认可,连孩子们也都从自己的直接经验出发不予认同。
作为观众,我们也不妨作同样思考,我猜想大多数人恐怕会有和主人公外那些人同样的反应。
不过我们不能忽略这么一点,那老师在布置作业前曾说过:possible。
可能性。
我猜想那个孩子就是为这句话打动的。
如果不行动会怎样?
行动也许失败,但不行动连可能性都没有了。
这正是理想主义的心理基础。
而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不也正总被嘲笑为幼稚吗?
因此,可能只有孩子才会想如此改变世界吧,换个成人,恐怕会演变成传销。
小主人公曾自以为方案失败了,挫折能引发思考,所以最后在采访他时他才能说出那样成熟的话。
他意识到了爱心传递的困难,他说(大意):1、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如果不能坚持下去,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失败者(潜台词是谁也不能永远付出而不能有回报);2、许多人都安于现状,不愿意付诸行动去改变,即使现状很糟糕;3、要帮助别人,就要仔细观察,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因为许多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老实讲,看到这里我对这个孩子真是很佩服,能说出这些话来,他已经强于许多成人。
尤其是那个老师,作为社会学老师,他应该有愧于自身的角色,当观念与行动不能统一的时候,其语言迹近于欺骗,其内心迹近于伪善,其人格迹近于怯懦。
还好,在影片中,那个老师醒悟了。
而作为观众,恐怕要长久引起警惕。
因为,这是多数人的常态。
影片保持了必要的分寸,这点让我欣赏。
这编剧真是聪明,用孩子的死亡来表达影片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不至于虚幻。
最终他表明,爱心传递或许能改变一些事情,但能否改变世界没有答案。
如那个孩子所说,许愿的时候蜡烛已经吹熄了。
众人点起蜡烛的时候,是编导让我们在残酷世界中燃亮的希望,当信念之光真实的闪亮,那么遥未可知的未来或许也就有迹可寻。
(下)我看电影主要看两个东西,一个是影片的内在逻辑是否合理,一个是演员是否能够诠释到位。
如果两者都符合预期,我就觉得这影片不错,倘若超越了自身的经验和想象范围,那只好用震撼来形容了。
从这个角度说,象前些日子的大片《无极》就是典型的骗钱的片子,80大洋至今让我耿耿,我总想不通导演混到陈凯歌这份上,怎么可以无耻至此。
若不是人格的问题,那就不得不将之归入到江郎才尽乃至低能的圈子里。
当然也不能过分苛求,拍一部好电影很难很难,所以不必要求片子处处精彩,某些东西如果能打动人,那么也可以接受。
譬如某些武打片,情节可能是幼稚的,人物可能是简单的,但只要武打有创意,看了依然是种享受。
那些印度歌舞片也不妨这样来看。
那么《让爱传出去》呢?
我在上篇中说了,演员的表演中规中矩,情节也不错,不过我看了之后总有些不踏实,好像哪里不对头。
我只好在内在逻辑上找原因。
看一部作品,观众总会有代入心理,因此小主人公的爱心传递能够打动我们,通过情节的进展,满足自身的心理上的高尚追求。
但有一个问题,影片刻意回避了某些人和某些问题。
首先,为什么要传递爱心,因为这世界是糟糕的,有些人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帮助。
但是,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所以影片中我第一个疑问就产生了,流浪汉的境遇凄惨,这或许容易判断,自己的妈妈酗酒,生活不幸福也是可以感受到的,那么老师的境遇,小主人公如何能理解?
他固执地认为老师可以拯救他的母亲,影片也很配合地做出了相应安排,但假如不呢?
假如老师不会爱上孩子的妈妈怎么办?
我们可以说无巧不成书嘛,但这未免脆弱,毕竟片子是按正剧拍的,不是到处是巧合的喜剧,所以我总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老师和孩子妈妈的交往,不无恶意地推想由此可能导致的情节崩溃。
其次,爱心似乎是有选择的。
比如恶人是不能拯救的,象孩子的父亲就是爱心不能关照的人。
当孩子的妈妈说给他一个机会的时候,影片告诉我们她错了。
老师声泪俱下地痛斥孩子的母亲,那一刻,我的情感被演员的表演感动到顶点,但怀疑也上升到了顶点。
如果爱心是有甄别的,如果有些人被认为是不能改造的,那么怎么指望爱心传递可以改变世界?
其他具体而微的问题就不必细说了,我只是明白了我的不安所在。
当不把自己代入为施与者,而是接受者的时候,有些东西才能明晰。
别人有什么权力判断我的处境?
有什么权力为我做出安排?
特别是如果当施与者认为我不能被施予爱心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认为施与者施与我的是恶?
因此,当一个人以上帝心态要来拯救我的时候,我的反应必然是不寒而栗。
推而广之,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当年的殖民罪恶和现今世界的霸权行径。
殖民者未必个个都是青面獠牙,以攫取财富为乐事,某些霸权国家更是言必称民主自由,然而当标准和权力只掌握在某一方手里的时候,爱心也就变了味道。
因此,我宁肯服膺马克思的客观分析,对爱心一类的东西敬而远之,这个真实世界需要的是更为真实的工具来剖析、理解和改造。
但就个人而言,所谓的爱心或许更应该是一种分寸吧。
让爱传出去,其基点似乎更应该是尽自己的本分,不做坏事比去做好事更加重要。
当年我们那么大力提倡学雷锋,但社会风气和人的素质是否有根本改观恐怕不必我多言了。
以为外在的所谓好事可以代替个人的自我反省批判,这就不再是理想主义,而是把人性善推到了神话的境地,倘如此,我们还何必处心积虑作好事呢?
影片的逻辑矛盾不能使我信服,我若有孩子,会提醒他这世界并非如我们想象,爱是好事,但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所以,要小心。
爱传出去与否还在其次,首先不妨问问自己什么是爱并先爱好自己。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片子还是不错的,可以让我想这么多,这个情人节,也因此变得有点意义,毕竟提醒孩子的话也可以提醒自己:爱,但要小心。
只是这一点是否关乎爱情,我还不知道。
把爱传出去一个人帮三个人,三个人各自帮另外三个完全理想化的呈指数增长的爱的传递方式只是源于一个社会学老师的家庭作业一个小男孩,却以实际行动去实践,甚至于用身体、用生命去实现他以为他的计划完全无法实现,可是,真的有人去实践了,在没有存什么自私念想的情况下那些心里还保存着爱的人,把爱,默默地传递了出去他以为他的庆生会蜡烛灭了之后,就不能再把爱传出去,然而,在他死后,许许多多的人,重新点亮了爱的蜡烛他虽然死了,但成千上万的人把他的理想化的愿望实现了他也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化的愿望,牺牲了全部人,都是输家吗?不是的,只要还有爱的存在
有爱的评论者们,请再接近另一缕光,看完电影,把您们的感触携爱挥霍,这里欢迎你们的暖热的脚步:NPO洒光。
青年携手 NPO无域界 无分大小的传扬。
这些,你们,都是光。
请把足迹留下,支持 洒光。
摄影,有爱 这里,要光影的辉动。
[请支持大学生的热情,这里有不断新添的爱心信息收藏, http://www.douban.com/people/3502426/ http://douban.com/group/164095/ 爱心电影、书籍、摄影,活动推荐、公告、交流,] 由你策动|因你而改变 > 这里要像小树一样成长, 需要你在旁鼓励着蜗牛们往上爬 您只需悄悄地为这里 留下一点 光。
]
传销让世界更美好。这么理想化一女导演是要怎么拍新版西线无战事?
CHANGE THE WORLD
哇哇地哭啊。
死得太刻意戲劇化了.
因为喜欢那个小男孩的AI而买来看的.情节比较一般,故做的感人环节没让我太感动
最爱的大叔和最萌的童星,师生搭配,我却不纯洁的幻想出另外的剧情,其实故事是很温情的。
结尾小男孩死的有点突兀。。
世界真的可以变的这样美好吗?只要有歌声,那就是假的。
要是后面死的是导演就好了
让人失望的电影,看之前很期待。快进,还是觉得没意思,一开始就不对胃口,只是喜欢美国的学校
四星半。很煽情啊,当年看的时候那么多人还是没抗住哭了。小孩子还是很容易打动人。
挺简单温暖的美式励志片。结尾比较狗血。
不好意思还没看到结局就睡着了…
故事的立意是好的,但是拍得一般,虽然是表现日常生活,但是事件和感情的发生都脱离实际和过于刻意。
感觉各位演员没太发挥出来呀
满满的正能量,赫赫的主旋律,一部以博爱拯救世界的温情片,一部精心编撰的八股电影。虽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不可否认,这部影片是同类影片中比较出色的一部,特别是和我朝的同类作品比,该片高出N个段位。童星海利·乔·奥斯蒙还曾出演《第六感》、《人工智能》等,可惜的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假如那时我的社会学老师也能给我们留这样一个作业,该是个多么美妙的开始。"Think of an idea to change our world--and put ti into ACTION!” 小男孩用“传销的手段”把爱传出去从而改变这个世界的想法很有趣。
中小学生推荐电影。小暖男的死设置得人为气息太重了,有点不能接受。史派西啊史派西。
並不溫馨略顯灰暗的基調再加上凱文史派西,讓我以為會是像“美國心玫瑰情”一樣,又有什麼特別展開的電影。沒想到就真的只是這樣。共幼短片可能也可以拍得出來。
喜欢Haley Joel Osment!#1 It has to be something that really helps people. #2 Something they can't do by themselves. #3 I do it for them, they do it for three other people. These are the rules when you pay it forward on October 20th. 最简单的数学公式,最单纯善良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