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坂在学校抬头看到窗外的两个熟悉的身影的一瞬间。
2.在图书馆裕里的那一句“终于握到前辈的手了。
”没有看过你好之华直接看了这部,觉得这样的故事还是放在日本比较有味道。
唯一的遗憾就是为什他们当初没有结婚呢。
影片里也没有交代,看了半天才发现两个妈妈高中时的演员就是两个孩子,也很奇妙。
《最后的情书》也叫最后一封信。
当看完前面15分钟,我有一种剧情在哪里看过的感觉。
然后突然想到《你好,之华》原来就是翻拍的这部。
但很神奇的是两部都是岩井拍的,那算是他重复的第二次拍摄,肯定这个故事对他来说有很有意义吧。
虽然我很喜欢你好之华里面的周迅和子枫,但是日影对初恋的刻画在我心中已经是非常经典的了。
舒缓的钢琴曲和清新干净的生活街道才是这类片子的主旋律。
看最后的情书,开头广濑玲的画面不论是头发还是衣着,和在海街日记里面完全一模一样。
让我非常喜欢。
大女主也是我最爱的松隆子出演。
里面的色调还是讲述的方式,感觉都有电影《情书》的影子。
喜欢情书的人,绝对会爱上的。
里面有最后妈妈留给女儿的一封人生的信念,是非常感动的。
冲着演员和导演的豪华阵容,带着慢慢的期待开始这部电影的,首先唯美的镜头感就没让我失望,然后开头部分的剧情多少有些无语,随着剧情的推进,找补回来一些。
始终觉得男主对于自己喜欢的姐姐,以及喜欢自己的妹妹,都没有照顾好,实在让人遗憾。
在我这里,大概是7分,一些省略的剧情,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不合理部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广濑铃和森七菜这对姐妹,少女感真是太强了
昨天看了一部日片,《最后一封信》。
因为开始的絮絮叨叨,夏蝉乱叫,使我分两次才得以看完。
片子虽是看完了,有种感觉不可名状,今早偶然间看到一段话正合了本片:电影有两种,一种时刻提醒你这是电影;另一种淡淡告诉你 这是生活。
女儿问我片子里讲的什么?
还在剧中的我随口说:“失败者联盟”。
后来想了想还真是这样,剧中人物的各种感情纠杂,几无好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这是本片最好的诠释,这人生的常态被夏日里的信纸引诱了出来。
片子以葬礼开头,以离开为止,这起止间沁满了二十五年的不如意。
让我感觉好像是在看一段林阴下的溪流,被冲刷的仅剩下叶脉嵌在水底,时常落下的叶子不断在水面浮沉,却不肯离开。
溪水依然清澈,好像洗干净的只是它本身,只有偶尔散落的阳光才能让这无人在意的露出短暂的色彩。
生活随着时间不停的流淌,我们沉浸其中,那镶嵌在回忆里的美好就好像片中的火花,在干净的镜头里幻灭。
那最后一封信没有我们,又只有我们。
关于导演岩井俊二记忆,最早是冬日里的《情书》,本片是在夏日,那是否有春秋二季呢。
羞涩的少年,晦涩的中年,成了很多日片的基色了。
看了本片,我翻出了曾在16年记下的一段话,是岩井俊二在一访谈里说过的“对于我们 现在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回忆过去是不会有新的开始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你有想要结束的想法的时候那也就完了… …坚持到生命的终点 人生才没有遗憾所以也想请大家努力保持“青春永不完结”这种想法”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剧本就已经存在了,之后在18年先是拍了中国版的《你好,之华》练手(剧情完全一样),再在20年拍了本片《最后一封信》呢
与之把这部电影归为爱情片我认为是青春片更恰当不管是鲇美、飒香还是未咲、裕里、乙坂都充满了满满的青春感讲述的故事也都是在高中时期发生的高中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暗恋 守护在繁忙的学业中微微闪烁着裕里喜欢乙坂 因此偷偷藏着乙坂写给姐姐未咲的情书但是裕里在最后鼓足了勇气向乙坂表露了自己的感情青春由冲动填满哪怕知道结果会是什么乙坂成为一名小说家其实也受到了未咲和裕里的影响吧他想记录他会记录甚至在写完书篇的第一时间会再写内容一样的一封信寄给未咲希望她能做第一个读者尽管他不知道她能不能收到以及会不会打开看是多爱一个人才会把这个人的名字作为一本书名能提前阅读未出版的书籍这份爱悄然无声却又明目张胆裕里、鲇美、飒香用未咲的名义给乙坂写信除了对未咲的怀念更是想了解未咲以前的生活裕里对乙坂坦白真相时她说:或许只要有人不断想着某个人,就算过世也能存在这世上吧他们一直都想着未咲当鲇美拿出装满信的小盒子时乙坂满是感动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在见过乙坂之后夏日的夜里飒香告诉鲇美自己暗恋着同桌预感暑假回去看到他 脸一定会很红鲇美大声的笑了出来这是鲇美第一次笑得如此灿烂不拘束两姐妹欢笑打闹让这个夜晚也变得又活力了起来最后一封信是乙坂帮鲇美改过的毕业演讲稿这段话写给乙坂和鲇美也写给即将高中毕业的你们更是写给怀念高中时期的我们
音乐美景美人美,但全部剥离开来,故事并不是一个太好的故事。
未咲应该时从高中开始就暗恋汤川学,然而在汤川学未婚未恋自身又没有重大打击时却和另一个垃圾男私奔,这点实在太矛盾;还有汤川学既然在聚会上都认出了裕里,为什么还假装不知道和他通信,为了悄悄打探未咲情况吗,不理解,只能说为了推动剧情发展吧;在汤川学祭拜完未咲后如果影片就结束感觉是更加合适,后面的剧情感觉是写考场作文强行升华主旨,刻意且尴尬,特别是裕里女儿的在剧中的定位实在太尴尬了,除了可爱外,只能说是强行捏出来和未咲女儿配对来映照过去了,工具人就安静的呆着,戏多了尴尬,还有因为暗恋不敢上学最后豁然开朗开始人生新篇章的戏份,强行升华对比老妈吗?
虽然槽点很多,但影片光影人的协调感还是有不错的观影体验的。
另外汤川学的扮相也太油腻了,不适合他,看着就不聪明;
第一次看久闻大名的岩井俊二,也许是拿《你好,之华》练过手了,这部作品有着我期待之上的质量。
福山雅治是一如既往的帅大叔,而广濑铃,森七菜和神木隆之介这三个年轻演员也不只是花瓶,三个人短短的几个高中片段,就把青春演绎了出来。
岩井一定是对信件有着别样的执着吧,故事的铺陈全由信件串起。
在现在这个时间段里,同学会的邀请信,裕里假装未咲写给乙坂的信,乙坂寄回到未咲家乡的信,鮎美和野颯香八卦性质的回信,还有婆婆让裕里寄出的信;高中时代,乙坂让裕里转交的情书,和裕里当面递给乙坂的告白信;大学时代,乙坂寄给未咲的小说。
如果仔细想想,似乎这每一封信都不太顺利。
不是收信人不对,就是寄信人从未收到期待的回音。
正是这一点一点的错过,酝酿了未咲和乙坂这最大的遗憾。
家暴男阿藤对乙坂说:“你从没有对未咲的人生造成任何的影响”。
而未咲对乙坂文笔的夸赞,却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个昙花一现的小说家。
乙坂没能反驳,他该有多难过啊。
但也是这一点一点的阴差阳错,在最后似乎化解了一切。
乙坂寄给未咲的小说原稿,很可能就是未咲在绝望中最后的灯塔。
他差一点就拯救了她。
乙坂这时的眼泪,究竟是难过,遗憾,又或是有那么一点点释然呢。
而对小说内容的留白,让人不禁好奇,小说中描述的大学的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不光有留白,影片里也有几处刻意的重复。
一个是未咲的毕业演讲,一个是对隐瞒未咲死因的不解。
正如演讲里所说,不管将来有没有实现梦想,高中时光永远会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
尽管我们不知道未咲是否实现了梦想,但选择自杀也是未咲在世界里最后留下的痕迹,旁人又凭什么轻易用隐瞒来磨灭呢。
如果同学会再早一个月,如果乙坂坚持写信给未咲,如果他才是跟未咲结婚的人,那么是不是未咲会更幸福一点。
但人生没有如果,至少我觉得,最后知晓了一切的乙坂也不必觉得遗憾。
因为人生就是这样,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与他人逐渐疏远,又在某一个契机突然有了联系,希望能够补回中间消失的时间。
但若是能够再重来一遍,或许大多数人还是会经历一遍同样的剧情,因为我们总是做了当下最好的选择。
那么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从技术上来说,这部影片节奏缓慢,但也正好缓解了一人分饰两角给观众带来的时间线上的轻微混乱。
暖色调,不时穿插的航拍镜头,加上冷不定来一个小笑点,也给人一种温暖且舒适的观感。
难以想象,这样一部充满遗憾的影片,却似乎有着治愈的能量。
除夕那天傍晚,在平安神宫打卡了[刺客聂隐娘]取景地泰平阁,然后徒步一路向西,拜访了传说中仍在生产伪电气白兰的夷川发电所。
从汇入鸭川处沿河南下,对岸可以眺望到二代目归来时住过的酒店。
在河滨步道的尽头上桥,经过市役所大楼,拐入灯火熙攘的锦市场,京都倏忽间就从狸猫和天狗的世界,还回到贪婪愚蠢的人类手中。
吃完号称怀石料理级的荞麦面作年夜饭,微醺中在四下都望不到尽头的锦市场里乱转,一抬头正好来到一家松竹旗下的影院门口,想着既然已经在东京光顾了东宝的主场,那在京都自然也要照顾一下松竹的本地生意才算公平。
海报栏里热映的有桥本环奈的左右互搏,还有是枝裕和与两大法国影后合作的新片,不过考虑到自己既听不懂法语又看不懂字幕,为了防止酒后再次在异国他乡的影厅里酣睡,冥冥之中,还是选了几天来一直下意识回避的,岩井俊二的[最后的信],因为是和一年前看过的[你好,之华]讲的是一模一样的故事,至少不需要空耳揣测剧情。
岩井导演在大陆过气很久了,也许是从筱田升去世之后画风不再“物哀”,也许是因[花与爱丽丝]之后就再也没出过爆款,也许是从郭敬明的荐辞居然上了《燕尾蝶》或是《莉莉周》原著小说的腰封,总之现在的影评提起岩井俊二那些“日式小清新”曾经的开山经典时,字缝中总是隐隐含了些轻谑之意。
后浪们对上代人的青春没兴趣,前浪们步入焦虑不堪的中年后,回想起曾经的感同身受,也难免觉得幼稚和矫情,甚至羞于承认曾为其热泪盈眶,我自己也是。
好在前几年大陆电影市场畸形火爆,园子温这样黄暴无忌三观尽毁的变态都能拿到片约,擅长消费情怀的中国片商们,自然更不会放过这位昔日“青春残酷物语”的所谓代言人。
于是就有了那部说不出哪里不好,但就是觉得水土不服的[你好,之华],虽然也是水准之上,但可能导演自己并不满意,居然回日本又原样重拍了一遍,故事地点由大连变成导演的老家仙台,时代背景的许多牵强之处都成了顺理成章的存在。
钢琴声响起,同样格式的片名和空镜俯拍一起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这个叫做[Last Letter]的故事,和那部[Love Letter]之间,原来有太多之前看中文版时未能察觉的呼应之处,比如都是以一场葬礼开篇,都是以收到“已死之人”的回信引出悬念,都是成年与少年双线平行的叙事结构,而同样作为“已死之人”的远野未咲和藤井树,少年之后的人生经历,也都只是在其他角色的口述和回忆中出现,再没有一帧画面给他们成年后的相貌,就连葬礼上的遗像,用的也都是少年时代的照片。
又比如松隆子饰演的的远野裕里,虽然已是两个孩子的妈,但像刚从[四月物语]中走出来的那份少女感仍然拿捏的恰到好处,而她的的职业,也依然是图书管理员,只是图书馆里被借走的隐喻人物未来命运的小说,从敏感温柔的普鲁斯特变成了据说是家暴狂的夏目漱石,而当海报上刻意隐藏的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的角色,以气质颜值双双崩坏的形象毫无征兆的出场时,这种恶趣味竟有了多年损友久别重逢时玩笑开过火的感觉。
所以这部电影与[情书]最工整对仗的译名其实就应该是[遗书],而这也是原著中最后一章的题目。
甚至和[情书]里只是在借书卡背面画了一幅肖像,并没有真的写过情书一样,远野未咲也并没有给女儿鲇美写下真正的“遗书”,留下的只是她在少年时与人合写的一份毕业演讲稿: “我们曾拥有无限梦想和可能,或梦想成真,或抱憾终生,每当痛苦绝望时,定会再次回忆起此时此地。
” 两部电影也都安排了成年后的主人公回中学故地重游和拍照留念的情节,只不过二三十岁回去时,图书馆和老师仍在,青春仍在,未来的无限可能仍在,回忆的人也只是感染了一场终会康复的肺炎。
而四十岁后再回去时,校园已经废弃,被回忆的人已经因抑郁症而自杀,人生再也来不及重来。
十几岁的远野鲇美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人们都要隐瞒母亲死于自杀的真相,而只说是染重病去世的原因,不过她还有整个一生去自己寻找答案。
而年近半百的乙坂镜史郎,到故事的最终也不能理解,自己少年时修改的演讲稿,为什么会成为另一个人留在世上的的最后的信。
也许经历充满遗憾又不能重来的半生之后,就再也不敢认真追问,死后是否真有天国或来世?
贾樟柯说,“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李安说,“只可惜每次都来不及好好道别”,王家卫说,“人生如棋,落子无悔,那是赌气的话,人生真能无悔,那该多无趣啊”。
《还在咳嗽》这是我咳得最久的一次,好像什么都可以停下来,不管它,咳嗽不能停。
唯爱与咳嗽,无法掩饰。
就是这样的吗?
当我在咳的时候,渡边博子在咳,她戴着戴着厚厚的白色纱棉口罩😷 ;1995年。
当我在咳的时候,远野未咲也是戴着口罩的,厚厚的白色纱棉口罩😷 。
2020年。
只要开始,就会结束。
虽然无法掩饰。
浪漫的,是咳嗽吗?
浪漫的,是无法掩饰。
最浪漫是什么?
是无力还手的被虐。
最开始的两天,我绵软地躺在床上。
太好了,好久没这么没一点力气啊。
气若游丝,好乖啊。
是的,不要让我有力气。
这样我就不必负隅顽抗啦。
这样绝对的臣服,可是太令人倾心呢。
不管,外面怎样蝉鸣,和我有什么关系,我有咳嗽啊。
不管,别人怎样霍霍,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咳嗽啊。
我要好好观察它好久。
我的冬天,在夏天露出了肚皮来,多晒晒它,怎样撩拨冰冷的肚皮,都是炙热的爱。
哈哈哈!
就像唱歌那样咳嗽吧,这是无法掩饰的爱!
致情书,致最后一封信,我的字就是我的小小太阳,你的信,就是我看见你的瞳孔里,我的小小太阳。
哇。
还在咳嗽。
“该有多爱我啊。
我现在只想沉浸在这份幸福中。
”
导演是岩井俊二。
会让人想到《情书》,人物的错位,书信的连接,爱而不得的怅然。
《情书》中,淡淡的情愫,似有若无,很唯美。
而《最后一封信》的故事情节相对复杂,其中的矛盾冲突,更让人心有不忍。
未咲与乙坂彼此相爱,却嫁给了酗酒家暴的阿腾,最终在抑郁消沉中自杀。
为什么要选择阿腾呢,是冲动,是误会?
影片没有交代。
乙坂一直对未咲没有忘怀,他应该是可以拯救未咲的人,但在未咲需要他的时候,乙坂却没有出现。
可惜,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如果。
收藏在心理的点滴美好,就是对抗残酷现实的镇痛剂吧。
导演拍出了美好的情愫,但也就是真实的人生,很残忍。
有情人会因隔阂不能终成眷属,一次错误的选择可能误了终身,不经意的举动或许会造成永远的伤害。
在感情的拉锯战中,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我们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
在猜忌、误解、伤害中撕扯,遗憾成为永恒的主题。
学生时代所有憧憬梦想皆会幻灭,把人生巅峰的发言稿当做最后一封信,何其可悲;中日两版一对比,足以看出中方题材审查和本土化要求对作品的伤害;日版松隆子完全轻喜剧风的表演也碾压了中版里抢戏的周迅;PS:庵野秀明和岩井俊二总喜欢跑到对方的电影里当演员嘛,私下是好朋友?
3.5;虽是几乎复刻的文本,但观感舒适度仍超内地版。在情书情结的专一性和长久性上,岩井俊二堪称长情,只是置于21世纪的情境下,不免过于超现实;而书信引发的代际间时空游弋,却也正是最大亮点——从往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时间的洗礼下,我们都要学会再见。夏日的少女,回忆的潸然,诉诸文字的心事,终将挥手的青春,漫长的告别,释然的放手——美则美矣,但审美疲劳。
三代人,两段时空的穿插,相互间的比重控制得挺好。人生的成长,情感的释然,流畅的叙述赏心悦目。不是最好的岩井俊二,甚至距离甚远。随手挥就的作品,但看起来很舒服。
喜欢岩井俊二近乎痴情的情愫与心态多于近乎洁癖的影像,他有多喜爱不染一尘的白色梦乡般的岁月,就有多讨厌进入社会后日渐局促的当下。和里面的小说家一样,他的创作大概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状态。
今日,远方山间,涌动着隐隐的春雷。雨雾氤氲。病中的日子,看的又一部电影。之前总是看欧美的商业片,动作,科幻,悬疑,枪战,令人炫目的场面,激烈紧张的剧情。仿佛若非如此,便无法展开电影叙事了。于是又开始怀念当初看山田洋次、是枝裕和、岩井俊二、宫崎骏、押井守、细田守、今敏、大友克洋的日子了。一场同学会,无法寄给收信人的一封封信,娓娓道来的故事,看似平淡,实则也是探索了人生的褶皱与心绪的涟漪。好喜欢这几个场景:旧式的日式房屋,坐在廊下,对着满庭芳草和唧唧虫鸣,捧一片清凉的西瓜,吧唧吧唧吐出瓜子。还有在干涸了一大半的蓝色泳池里,点亮烟花。小小的光束,照在姐妹脸上,明亮又寂寞。
是导演擅长的有关青春的美好
【8.5】岩井俊二就是我的精神布洛芬。《你好,之华》中水土不服问题在回归到日本环境中变得无比贴切和舒服,整个故事即使是第二遍看也是会再次感受到那种错过的遗憾与迟来的歉疚。岩井俊二作品中的爱情只是表象,更多的是命运对于人们的玩弄与时过境迁后的追忆,深刻且细腻,温暖但悲凉。我真的会一直一直爱着这个导演
刚刚在料理人看完森七菜又在这里遇见,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每一个人到中年一样,岩井导演也会开始时不时地回忆起自己那尚有无限可能的年轻时代啊。高中时的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颗大树的树干,每个人都看似在完全一致的轨迹上,但是一旦毕业之后,就像大树的枝叶一般,开杈分离,再也不一样了。而那些开出去的树杈,也就成了一个不断打消可能性的过程。有人或许还能不断地看向过去而寻取安慰,但是其他人呢?莫不是匆匆的头也不回的向前向上,就像树杈越来越远离枝干,再也不记得从前。
爱过,爱错。稍显过长了恨不得前因后果都说完,没有余味。怎么看都像是《海街日记》的复刻版,松隆子老了却有丝俏皮,福山雅治雪村化,丝丝还是海街时的童稚,森七菜频繁露脸各影片的少年时代
最后一部电影大概就是长这样的叭! 给个面子。庵野痞子风评再次被害,所谓的大师门再次占着茅坑不拉屎甚至拉完屎又回去占着茅坑,拉出来的屎里更滋润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影寄生虫,i了i了。
本意只想看看松隆子和福山雅治,结果导演完全是浪费他俩。又一部被评分骗了的电影。完全无法共情,岩井俊二 深陷20~30年的“情书”情节的循环里无法自拔。江郎才尽的炒冷饭,无病呻吟的装情深。
儿子好像第一次跟岩井俊二合作?内心没有波澜,都是情结而已了
哈哈哈没看过你好之华,只是这个故事底子没啥东西啊,怎么能拍两版圈钱呢
现在想起来,所有关于写信这件事的浪漫与深情,被日式影像填满了记忆,从最早的《情书》到近两年的京紫,中间还有来自坂元裕二时不时的剧作敲打,等待的焦灼,收信时的喜悦以及回信时的字斟句酌,是如今这个一切过于快捷便利的时代不可再现的情感体验。在《你好,之华》里感觉到的一切违和都消失了,毕竟这是一个比起中国,更适合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就像新海诚的主角永远是少年少女,最真实的岩井俊二大概也停留在了90年代与21世纪初的几年,他们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青春时代的一幕幕风景,我们流连\留恋于年轻这件事,因为那时还以为“未来有无限的梦想和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平等而不凡地活出自我。”
3.3分。
陣容太夸張,雖說內地也強,但連庵野先生都請得到,還做本行!再找來老朋友,看到中山小姐,就猜丰川在隔壁!森七菜小姐好可愛!神木瞎了……青春就是美,書就是好,每次都要簽……
JK很可爱,两个JK站在面前流石是会生出很多柔软细腻宽容的情感……喜欢松隆子,不过她在这本里讲话的语气有点让我难受。看豆瓣才知道还有中文版,很好奇,因为这种从大人到小孩都反复斟酌九曲十八弯的处事方式过于霓虹,中国人这样搞会被觉得脑子有问题吧…
70/100,因为语境的变更,比起《你好之华》确实要更有神韵了。但限于文本本身也就这样,好也好不到哪去,还不是岩井俊二的三板斧。
岩井俊二寄往过去的《最后一封信》是一篇索然无味缅怀学生时代的祭文。他把三两句话就能了结的事拖拖拉拉写成了一部伤感气息浓郁的青春大部头。从未走出校园的他大概觉得如果没有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短暂的校园生活似乎永远不会结束,而一些没头没尾的故事更可能会困扰那些有故事的同学一辈子。倘若是《花与爱丽丝》也就罢了,两个中年男女还在对各自的初恋念念不忘只能说明他们当下的不幸。事实上,二人也确实正在面临各自的中年危机。然而危机是怎样解除的最终我们也不知道,大概就是影片到了结尾必须要说一句努力和再见。用岩井自己的话说,除了令人悲伤以外,不好再说什么。
岩井俊二三板斧:少女、滤镜(慢镜)和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