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一开始对男主的喜欢可是只是出于觉得对方很与众不同,直到厚脸皮跟着去到他家才知道他的父母把他抛弃。
一个出生于贫困之家,一个出生于有钱的家庭,但痛苦的缘由又很相似。
男主的妈妈很冷漠,因为男主有一次打了妈妈的新男友妈妈直接离开了他,爸爸希望他死,这样就能获得保险金。
一次又一次,每次喝醉酒来找他要钱的时候都说了很多次,男主可能也没有彻底起杀心,只是想把父亲砸成重伤,但谁知道他出于一种什么心理呢?
最后父亲真的死了反而开始惊恐大哭。
家庭带来的伤害是活着的时候会带给你痛苦,不止一次想着对方死了就好了,而真正死于手下的时候反而手足无措。
男主真的冷漠吗?
并不是。
不止一次将女主推开是怕他也被卷入自己破烂不堪的生活。
只是他用了偏激的方式,不会表达,只会一头向前撞,这也是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不健全。
女主出生于有钱人家,可是妈妈却觉得她不该出生,甚至在房间做好了上吊装置,觉得没有她的话她和她的老公就会很幸福。
这种心理我已经在很多日剧日影里看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日本女性地位低的原因,她们做家庭主妇,没有一技之长,但是却希望丈夫能够只爱自己。
何况在这部里妈妈什么都不做,做饭都是女儿负责。
可即便是这样的家庭,女主却是很勇敢的人,热忱、敢于表达,但也会害怕,被疯子妈妈追着打锁上房间门时大口喘气。
还特别喜欢地震后家园倒塌的那位,把男主当做朋友,认为他是有未来的,会为了让他过得好一点甚至去让小偷带他去偷,帮他把爸爸的贷款还上。
那群年纪大的人住在男主家外面的帐篷里,最后告别那一幕竟是全片最温情的一幕。
不需要顾忌年龄,只要我们这一瞬间的快乐。
“我都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我也知晓,我都知晓。
凭借装束便知身份,这点我也知晓;天气好坏,我也知晓,我都知晓;看到苹果树就能识别苹果,这点我知晓;勤者与懒者一看便知,任何事情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以外。
总而言之,我都知晓。
健康的脸色和苍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晓;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情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 也许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就是美好,伟大的,那样能够拥有生命的我们,怎么会是普通的。
仔细想想,其实结局也并非是好的,茶泽在住田迷失自我的时候帮助了他,让他找到了相对于自我毁灭来说更好的解决方法,那接下来的住田要面对的是什么呢?
坐牢?
是十年,二十年还是三十年?
当茶泽看着住田,描绘着两人以后幸福的时光,告诉他即使是假的也想一下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了刷着红色油漆,挂满彩灯的绞手架,园子温没有告诉我们,又有谁会来解救她……
引: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你理解不了园子温是因为你不是变态》之于《爱的曝光》的影评。
看完《庸才》,我对园子温这位“变态”又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每一次看他的电影,都将面临一次心理上的崩溃,或是对这个糟糕的世界又失望一分。
到最后,我们不得不去接受这位“变态”的极端思想——到最后,我们都成了心理变态。
蝙蝠侠反派小丑著名起源漫画《致命玩笑》中提及,让人疯狂,只需要“one bad day”。
我们隐藏于假笑之下的疯狂,或许因为他的一部电影,挣脱了隐忍,肆无忌惮地在脑中狂舞,狂舞……正文:园子温挺喜欢把纯爱故事揉搓进他的故事中。
《爱的曝光》里,他很认真地这么做了,十分直接了当,自然割裂地也直接了当。
但《庸才》是一部特殊的电影。
园子温的(几乎)所有电影都在讲人——《自杀俱乐部》的社会现象追溯根源还是变成了边缘人——而《庸才》直接指向了日本及其社会。
园子温认为日本本身就是病态的,社会只是这张“苍白面孔”中一双无神的眼睛。
贯穿全片的海中木屋正是当今日本社会的写照,地震、海啸摧残着它的一切,但却无力反抗,喊着假大空的口号,目睹着眼前的诸多人迷失自我。
人类生存法则就是这么非黑即白。
日本人在问“我是谁”,社会也在自问“我是谁”。
在这种充满了病态的电影里,纯爱加重了嘲弄的意味。
残骸中的爱还有什么意义呢?
看《庸才》的过程中就意识到了,理解与否不是我们够不够变态的问题。
园子温在通过每一部作品输出他的思想,虽混乱但有效。
他就是在强迫正常人相信他的“鬼话”,把他们逼疯。
《庸才》在抛弃了一贯的血腥重口味后,依然压得人喘不过气。
园子温是疯狂的,观众癫不癫,就取决于各自的自我调节和心理承受能力了。
run!
(Part1—园子温《爱的曝光》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70909/)
「庸才」改编至漫画,漫画中处处宣扬绝望厌世的世界观。
电影中导演擅自加入了福岛大地震的背景,硬生生改成了地震后重建精神家园的主旋律影片。
作为这次上海电影节我的第一部影片,这个开场让我颇为不满。
影片中住田几次将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但最终还是伴随着"加油!
未来会更好"的口号去投案自首了。
这感受就好像准备好情绪和纸巾,但发现「1942」不但不煽情,有些地方还挺搞笑,落差感biubiu的。
这也是观影以来,我第一次那么强烈的希望帅帅的男一号赶紧去死。
在去影院的路上,我询问乘务员乘坐地铁的方向,他指给了我一条完全相反的路线,但因为地铁的路线是环形的,所以最终我还是绕回来了,只不过是花了两倍的时间而已。
类似的事情在上海我一天要经历好几回,如果都学住田,那我至少每天得砍个7、8个人才能解气,或者更多。
「庸才」原著把这种情绪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大概也是它受到青年一代追捧的原因。
它的悲观、厌世情绪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宣泄。
虽然日本有小清新,有宫崎骏,但在我看来「庸俗」才是日本普世价值观的代表。
日本并非崇尚"加油!
努力!
奋斗!
"的国度,他们更多是一种隐忍的坚持。
三岛由纪夫在「镜子之家」里写道:正因为相信破灭,不相信明天,才能够心安理得地与世俗握手言和,屈从于习惯案例。
就好像他们说"呵呵,我做豆腐的,我只会做豆腐。
"这话听起来敬业,但各位,难道没听出背后内一丝丝的无奈?
大部分日本人都"绝对服从自己所轻蔑的东西"。
影片大部分时候都是压抑的,但场内的日饭还是很给力的,非常珍惜那仅有的几句不那么压抑的台词,然后你会听到影院的部分区域内传来几波笑声。
影片结束后有星点的鼓掌声,但最终还是没有带动更多人鼓掌,大概大部分人的想法都和我一样吧:终于结束了。
任何事情我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之外。
如果每个人都能实现梦想,那可就乱套了。
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每个人都是这个世上唯一的一朵花。
平凡是最棒的!
爸爸是死了能让我开怀大笑的头号人物。
我要像鼹鼠一样默默地活着。
我的梦想是和心爱的人互相扶持、共度一生,最后笑嘻嘻地死去。
从现在起,我很生气的时候,就会捡起这条河里的一块石头放进口袋里。
等口袋装满了,我会把它们全都狠狠地砸向你!
你一个中学生整天得工作,已经不普通了。
你有空同情我,不如去背背英语单词。
我是丫头片子,但丫头片子也有自己的想法!
门牙还在吧?
门牙很贵的。
我的志向高远,才不会因为这种老套的情节而沮丧!
我只是碰巧被一对渣男渣女生下来,但我可不是人渣!
走着瞧吧!
谁也改变不了我的未来!
我永远不会成为像你们一样的人渣!
我会成为优秀的人!
生活虽然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事。
你要是想死就去死,其实——我根本不需要你。
谎话说多了,对身体可不好。
今天是五月七日,附赠人生的第一天。
我没有自首也没有自杀,看来我比自己料想的要卑劣得多。
反正也是贱命一条,我想有效地利用一次,哪怕只有一次——为社会做点贡献。
老子我最讨厌欠陌生人的人情了。
“你为什么要替一个小屁孩还债?
”“为了未来!
因为他还有未来。
”这个国家的蠢货太多了。
我到底是谁?
出来混的,迟早都得还。
你现在病了。
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却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渐渐看不到周围,自己选了最糟的一条路。
就连职业杀手都很难拿把菜刀杀人啊。
经历过不幸的人,哪怕舍弃自己也要努力活下去,这是所有人的义务。
我脑子太笨了。
到头来,别人不替我强行决定的话,就作不出正确的判断。
我一直给别人添麻烦。
片头是一个女孩在地震之后的废墟里念着一段独白:“我都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我也知晓,我都知晓。
凭借装束便知身份,这点我也知晓;天气好坏,我也知晓,我都知晓;看到苹果树就能识别苹果,这点我知晓;勤者与懒者一看便知,任何事情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以外。
总而言之,我都知晓。
健康的脸色和苍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晓;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情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 是的,世间的东西也许我们都知晓,却独独不能真正知晓自身。
我们应当如何给自己定位?
影片背景建立在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无秩序现象上,人们处于混乱迷茫的状态,所以影片中不时出现受虐女人、无所事事的混混、神经质的犯人、公交车上的极端青年。
灾后重建不仅仅意味着城市设施的重建,也包括社会人崩坏后脆弱心灵的重建。
作为男女主角的茶沢景子与住田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然而茶沢却崇拜住田,认为他是天才,住田像看怪物一样看茶沢,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庸才。
他们是不合群的边缘人,他们被当做“不应该存在的存在”,家庭暴力让两个孩子的性格变得古怪孤僻,并且没有同龄人愿意跟他们一起玩。
除非他们两人相互依偎相互取暖。
住田被父亲一次一次质问,为什么当初没有溺死?
母亲抛弃他跟别人私奔,而茶沢的父母总是逼她,对她说,绞刑架做好了你就去死吧。
以至于,两个孩子不得不怀疑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不应该存在,怀疑自己是社会的败类。
住田不止一次想要杀死父亲,对他来说,父亲的存在只会带给他灾难。
他要替父亲还债,要受父亲的辱骂和踢打,要被父亲质问为什么活着。
终于,他一怒之下杀死了父亲。
泥泞的道路,荒芜的场景,下雨的夜晚,厮打之后浑身的污泥,这些意象让父亲的死显得荒诞而合理。
面对父亲的死,他有一瞬间不知所措,只是拼命地将父亲的尸体拖到一片空地里,挖一个坑将尸体掩埋。
然后茫然地坐在屋门口的凳子上。
他虽然想要杀死父亲,但父亲真的被杀死后,又并没觉得轻松。
他觉得自己果然是罪恶的化身,不应该存在的存在。
电视里播放着白天与他交谈过的杀人犯。
于是他崩溃,黑化,一声释放性的吼叫,充斥着自己的愤怒和迷茫。
镜头切换至次日白昼,他从河水里出来,用各种颜料涂满全身,对着录音机说:“今天是五月七日,附赠人生的第一天,我没有自首也没有自杀,看来我比自己料想的要卑劣得多,反正也是贱命一条我想有效的利用一次,哪怕只有一次,为社会做出贡献。
”住田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压抑和无助,越是极端越是证明他渴望被拯救。
他在活下去与自杀之间几度徘徊,最终没有按下手枪扳机的勇气,活着的人往往比死者背负的东西更加沉重,于是他只好自暴自弃,打着为民除害的幌子,将匕首装在口袋里寻找他以为的社会渣虫。
导演运用这种灾后的无秩序崩坏现象来警醒世人,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让观众在看到这种可想见的崩溃混乱混乱的社会后能够反思自己的过错,给自己一个明确定位,重塑自己的心灵,至少不因自己的崩溃来摧残下一代。
园子温导演对原著的背景设定改动,将这种警示效果做得更足更有噱头更高明,且不谈电影与原著的情节区别和人物设定,单看警示目的便知其是成功的。
况且,文学作品与电影本身就有不同方式的表现技巧,不必要计较故事设定和情节删改,而应关注两者之间是否有着同样的“神”。
只是重铸自身需要相互扶持,需要相互温暖。
若社会温暖,那便不会再存在崩溃的社会体制,也不会再存在扭曲的人格。
故事最后是开放性的美好结局,住田被茶沢说服,决定第二天去自首,也在这之前的一晚诉说着彼此对未来的美好设想。
两个人说着,一边哭一边笑,那种温情而悲伤的场面不禁让人叹息,青少年的心智并未发育成熟,还存在诸多可能性,存在尚未泯灭的人性,所以,有新生在,希望就在。
就像最后两个主角向着前方奔跑着呐喊着“加油”一样,一切都再会有新生。
2013年3月21日ps:一直想写这部电影的影评,一直没机会。
今天有机会写了,但是觉得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有没有表达出来。
还需努力。
按:只说两者的差别,不评改编的得失。
>>电影以2011年福岛海啸和核泄为背景,但漫画原著创作于2001-2002年,原本故事里住田并没在船居收留一群灾民,只是到了故事后半段才收留了一个流浪汉,结果这个流浪汉强奸了茶沢,但这段情节在电影里却删了。
>>夜野正造在原著里是住田的同学,而在电影里变成被住田收留的受海啸影响破产的老社长。
他和惯偷男合伙盗窃并意外杀人,被害者在原著里是个无辜的角子机店老板,而在电影里是个罪有应得的黑帮分子、杀人犯。
这个改动使夜野的行为部分地“正当化”了。
>>原著里惯偷男是杀人后过了一段时期,因怕夜野暴露身份连累自己,才萌生灭口的念头,他骗夜野返回埋尸地,但夜野侥幸逃脱,并用替住田还债后剩下的钱雇佣黑帮分子驱逐了惯偷男。
而在电影里惯偷男在埋尸时就对夜野动了杀机,这个改动是为了缩减情节。
>>原著里没有交待茶沢的家庭背景,她就是个性格有点怪的普通女生,而电影给她加了一对变态的父母,似乎是为了解释她心理和性格的怪异和迷恋住田的原因。
>>原著里梦想当漫画家的赤田兄弟、住田脸上被黑帮划的刀疤和出外打工的经历,以及他让初学纹身无处练习的同事用自己身体练习等情节,在电影里都删了。
住田的纹身经常出现在漫画封面和插图,其实是一个象征:他对自己身体和痛苦的轻视和无所谓。
而电影里的住田没有了这个纹身。
不过把一部长篇漫画改成两小时的电影,删减情节也是必须的。
>>住田每次惹茶沢生气后茶沢就往口袋里攒一块黑石头,以及茶沢念的那些诗句,都是电影增添的内容,漫画原著没有这种“文艺气息”。
>>原著里全部的绝望都是住田精神方面的、内在的,可以从他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日本文化传统方面寻找他的性格成因。
而电影里增加了极其震撼的自然灾害背景,这些外在的绝望因素原著里没有。
电影似乎希望在日本普遍而畸形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与艰难的自然条件之间寻找精神层面的共鸣,但因此大幅度地简化了住田这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内容:尤其是他的性格成因与日本文化的渊源,他裁定自己是“庸才”的心理防御机制和贬抑个性的日本文化的内在联系——应该说,电影里的住田远比原著里的容易理解,而电影里反复表现的自然灾害也远比原著里完全由住田的个人因素造成的灾难更易打动更多观众。
>>最能表明电影里和原著里的住田不是同一人的一幕是:住田的妈妈跟男人跑了后,电影里的住田大吵大闹发脾气,而原著里的住田只是冷冷地露出厌恶的表情。
电影里的住田会伤心,证明他仍对生活怀有希望;而原著里的住田早已觉悟了自己人生的无望,他的意识主动否决了所有希望,以此规避因无法避免的落空而招致的痛苦。
>>漫画原著的结尾和北野武的《花火》相仿,都是在被警察逮捕前的一刻自杀:住田在茶沢熟睡后独自走出船居,拿到那把手枪,然后画面一黑,一声枪响——古谷实没有画出住田自杀身亡的画面,但根据整个故事刻画出的他的性格和他最后所处的境况,几乎可以确定他吞枪自杀了。
而电影的结尾好像是茶沢在湖边喊了一阵,住田就活着跑出来了?
我忘记电影最后茶沢有没把住田杀父的事情告诉警察,在原著里这是促成他提前自杀的外因。
我以前写的漫画原著评论:http://book.douban.com/review/7167933/
很想打四星,剧情稀奇古怪,还是我很吃的那一套,相依为命的爱情,风格也很喜欢,演员也演的好好,但是why,why这样了还要当妈,我可以理解神经质但是我不理解妈,我太难受了,哪怕女主是初中生,哪怕女主家里也没人爱她,哪怕和男主相依为命只有彼此,还要当妈,还要追求女性版老婆孩子热炕头,我太烦了,我太烦当妈的人了。
结尾还是太过温和了,很希望男主一枪把女的崩了,我恳切的盼望着。
小松菜奈
红黄绿
胆小瑟缩的
仅为个人存档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
1.人生能得几个知己片中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景子和住田之间的羁绊。
也许人们会想,景子为什么会对住田这样的人如此着迷,像住田这么一个永远都是一副提不起精神的样子,而且胸无大志,只想平凡度过一生的人,怎么会有人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虽然我们旁人对于住田的看法是这样,但是在景子的眼中,住田虽然甘愿平凡,但却是一个有自己想法,而且敢于坚守信念的人,与其说景子对住田是一种爱慕关系,更不如说景子其实是把住田当成是自己的一个知音,住田对她来说是一面镜子,她在住田身上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2.两者相似的人生遭遇其实片中对于景子为何痴迷住田的原因也做了交代,住田和景子都有一个很残酷的家庭环境。
住田的母亲对她不闻不问,父亲则是一个醉鬼,动不动对他拳打脚踢;而景子的家庭环境则感觉交代地有一些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父母居然一心想着要用自己亲手做好的装置来吊死自己的女儿,由于前因后果没有交代清楚所以反而让人看了觉得有点胆战心惊。
对于两者的父母来说,子女对他们而言就是累赘。
相似的生活环境,景子也就理所当然的和住田走到了一起,生活已经让人充满了绝望,对于景子来说,住田就是她的曙光。
景子一直给住田加油鼓劲,他不希望住田自暴自弃,而是要他重新拾起自己的信念,坚强地活下去,当住田燃起了生的希望,那景子的生命就有了新的色彩。
有了信念,那什么都有可能!
影片是改编自另一种体裁“漫画”的影片,这里想结合一下漫画来梳理下自己的感受。
原作《庸才》是古谷实从恶搞到现实题材的转型之作,坚决的概括下:一个普通高中生的坠落之路。
作者对待他笔下人物是冷酷的、严肃的、甚至有点偏执。
在以日常现实为背景的设置下,残酷的命运作为线索,人物本身显得脆弱、无力;人物的内心世界被命运的利刃一层层剥离,心中坚硬的部分被粉碎被击打,渐渐的暴露出彻底的无助,他帮我们凿开的“地下世界”是人们不愿看到的,此时的人物仿佛已经同作者合为一体沿着幽暗的台阶进入内心的深渊这偏执的旅行让人窒息、绝望。
所以这种灰色的、冷酷的带有探讨人性漫画的确是不讨好的,因为它讲述并且剖析了普通人的“灾难”。
影片的故事梗概:311海啸与大地震过后,一个想过平凡生活的15岁高中生住田佑一与母亲一同生活,他们经营着一家租船场地。
几位失去家园的难民、暂时的生活在住田家租船场周围。
茶泽景子,15岁梦想是和心爱的人相互扶持共度一生。
她对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成熟少年住田心怀好感,积极接触。
尽管住田对她有所抵触,但两人的距离还是日益缩小。
然而这样的日常生活,在某一天,突然驶向意料不到的方向……住田父亲的出现,堕落的父亲每次都会殴打住田,并且希望自己的儿子早早“溺死”这样他可以拿到保险金;母亲也与中年男人私奔逃走;追债的黑帮对住田的压榨,才上初三的住田已是孑然一身,但是还有茶泽以及难民朋友们一直在鼓励支援着他,就在住田的心逐渐被大家融化之时,命运再次将住田推向深渊,住田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彻底绝望的他,将那天之后的人生称为“附赠人生”,决心找出“坏人”并手刃之。
放弃梦想与希望、步入黑暗深渊的少年与唯独相信爱的少女。
两人能否跨越绝望,再次看见那名为希望的光芒?
影片的结尾是幸福的,住田走出了深渊。
也许是电影要给更多的人看的原因,这个结局和原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样故事本身已经变成了两个:喜剧和悲剧两个独立的体裁。
影片引入日本灾后的社会作为背景,让影片映射出的意义提升到社会层面,为灾难过后的人们打打气,试图重新振作人们的精神,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好像在许多描述年轻人的类型片里都能体现出来。
影片核心的部分:如何面对自然的灾难、如何面对命运的不公、岛国的人何去何从。
两位年轻人的表演可以说是竭尽全力的演出,染谷将太演绎出了角色的固执,他坚信自我所树立的价值观的“想做个平凡的人、优秀的人,不能成为一直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人渣’!
”。
直到自己无法面对人渣父亲,自己也变成了那个自我认定里:庸才都不如的‘人渣’。
他的价值观与认识摇摇欲坠,他倔强的保护着自我价值的最后一道防御。
在“附赠人生”中,这份固执促使着人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多了一份荣耀式的自我救赎,他的荒唐的替天行道,这些行动也并没有让他感到更多的宽慰,反而是难民朋友与茶泽的温暖帮助让他软弱让他犹豫,这时的软弱是健康的可贵的,也是可以摧毁他毁灭倾向的自我价值的。
摇摇欲坠的人生,在一次次的温暖的话语中落入幸福。
在那个夜晚他幻想着未来似乎抓住了幸福,直到子弹没有射进脑袋里,而是空中。
又是一次人类的救赎之旅,幸运的是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的。
结尾处茶泽陪着住田去警局自首积极、阳光的结尾。
虽然不同于漫画的结局,不同于原作的人物塑造。
但是作为缺少正能量的地球人,缺少积极性心理研究论文的地球人,缺少幸福的地球人.......他战胜了自己,对一个绝望的人而言选择活着需要更多的勇气,这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按照原作描述:枪声响起,女主睁开眼睛……藏匿左轮的洗衣机……蔽日当空……一个青年倒在草丛中……而此时中枪的已是我们,只剩下无尽的绝望与黑暗。
二阶堂富美就是这部电影的缩影——特正常甚至心思贼多一人偏偏要装疯批,可以好好表达的戏,非得用行定勋式的愚蠢方式抒情,结果整个电影就跟水上漂的塑料袋一样,充满不适感。染谷将太的表演完全被浪费了。只有看到富美酱被殴时,才能稍稍和缓违和感。
里面好多圆子温的御用演员哦. 可是, 虽然是圆子温的调调, 但却总觉得不太像他. 这大概是他的作品里最不喜欢的一部了...哎
不允许你这样糟蹋
这片子实在太怪痂了,还是喜欢园子温的冰冷热带鱼!
如何把以后的每天都当做附赠人生的第一天来过
大地震面前园子温也从善了
7分,话说园子温有点变了,在没有血腥暴力变态乱伦的剧情中竟然让思密达君最后又有了生活的希望,但是这样隐喻未免也有点太过明显了吧。
从觉得染谷将太根本就是液化版杨臣刚到完全接受他的好看(过)并且会停下来仔细截他睫毛长长的侧脸,花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菅田将晖,菅田将晖可能需要十年吧。
难得园子温的温情,青少年永远是未来的希望,住田,干巴爹,霓虹国,干巴爹。
情感过分正当化减一星,没完没了扯地震海啸减一星,二阶堂太丑减一星。园爷全面平庸之作,失望。与古谷实无关。
女主角简直太像AOI了~额
1。呛妻夫和宫崎葵;2。这么简单的故事你需要的只是古谷实的读者基础群么;3。前半部节奏OK,后半部简直是为了强行加上漫画的内容,节奏完全跳TONE;4。BAI托,这个结局。。。很雷啊;5。介介啊,!!!还是很帅啊
住田 念作 思密達
。。。。。。。这是怎样一个片子。。。。。。
虽然园子温一向很重剧情,但这次主角选的次品的很渣。。非要放在震后的背景下不做作么
選角和人物情緒都很有古谷實漫畫中歇斯底里的味道,但劇情在中段拿錢和弒父兩個大高潮後便再也沒有推進。過多的聲嘶力竭和地震隱喻讓人審美疲乏。這是部保持了風格,但劇作上非常令人失望的園子溫新作。
頑張れー!普通の人間になりますように、頑張れー!【染谷と二階堂は、二人ともやはり大した者たちだ。
和《大逃杀》连着看倒是不错的选择。
虽然不确定故事在讲些什么,但在那油漆好的船屋,点满蜡烛,茶泽对住田说着那些假想,我还是哭了。园子温已经用不着露骨的伦理道德了,期待下部作品!
就给了多一种选择啊,导演。。。都舍不得虐啊真是。DVD里最后的特典中茶泽去见住田妈妈一段我很喜欢啊。初剪三个多小时的片子控制成这样很厉害。的确有很多想知道的迷团。还有绞架那桥段设置让我想起来《彩色日村》里第三集里折磨演员的样子,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