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这件事情,就像传说中的X次元。
和一群人挤在一起,说的话做的事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没人发觉你的存在,你偏偏却能细致入微的观察所有人。
弗兰的寂寞也是这样。
还好编剧给了她一个很光明的未来。
那段退税之后请男生吃饭,跑老远取现金,回来路上摔一跤,男生带她回家处理伤口,差一秒钟就肌肤相亲,却被男生的室友打断,最后居然的把两个可暧昧可发展的对象处成了室友的情节、气氛,充分说明了女汉子的一个共性—undateable!
哈哈哈明明不知所措、些许尴尬,还要硬扛,给了广大的女汉子们找到知音的希望,“还是有人懂啊!
”导演生活中肯定有这样一群朋友,他只不过把这些细节都融合到了一起。
最后发一感叹!
女汉子这个物种真是遍布世界各地,各有各的“汉子”表现,各有各的酸甜苦辣。
Frances Ha虽然观者皆赞,由于是IFC出品,上映点不多,普通等待夏日大制作电影的观众根本不知道,介绍起来也很难,Frances Ha,这个电影结尾才从容揭出的梗又不便直接告诉没看过的人,于是只好等待电影效应慢慢发酵。
搞不清未来,没钱的成人初期被一再延后,从Girls里的大学毕业一年,到Frances这里已经27岁。
Frances不恋爱,不甘愿做舞团行政,坚持要当舞者,住处一搬再搬,搬回大学所在的小镇,“在大自然里总不能花钱了吧。
”她这样安慰在西岸的父母。
二十几岁在纽约挨世界的人碰头,总不忘互相鼓励“当你二十几岁的时候,没有比在纽约更好的事了。
”但Frances们的二十几岁终点已经在地平线上,一眨眼就要到的。
她还来不及计划,现实就推着她往前:连体婴一样的手帕交因为有了自己的生活与她渐行渐远、在舞团更加无足轻重、租房压力、学不会成人世界的对话方式。
尽管最后她还是答应接受担任舞团文职,业余编学生作品,但过程中那次坚决的拒绝是让观众陪伴一个多小时的原因,电影总是要提供梦幻的吧。
Frances没有犹豫,即席讲大话说有别的舞团挖我去跳舞。
舞团总监当然知道她扯谎,可怜她,点点头顺势说些虚假的祝福。
那次她被邀去不熟的舞团同事家里吃新年餐,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说对,靠别人的涵养还没给赶出门,但后来她喝嗨了,说出一段闻者动容的理想关系憧憬:一群人中,有两个人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知己,于是放心分别和其他人交谈,间歇看向对方微微一笑致意。
这段醉后孩子气的狂想有某种打动人之处,于是作为回赠,她得到了陌生人提供的在巴黎的暂住地。
当然那次冲动的巴黎行让她彻底破产,这是后话。
Frances描述的这一刻后来真的出现,有了新生活的老友带着新婚老公前来捧场她小小的编舞演出,老友Sofie是片中和其他人类没有任何感情接触的Frances唯一的情绪释放口,在她和Sofie无缘爱憎的往来中我们看到她也是有人类的热情、嫉妒、关怀、无可奈何。
但她和Sofie毕竟不是同性爱人,时间一到,就像上好发条一样,一无所成的Frances如果不准备当Sofie抱怨老公小孩的规矩闺蜜,两个人学生时代的友情就无法继续。
同意《纽约时报》影评所说的,与其说这片像Girls,不如说有点法国新浪潮的味道。
年轻人惶惶于世,不问来处。
有力气就奔跑,越过城市里其他人惊异的眼神。
姐今生有任务在身,怎么有空谈平凡的恋爱,做普通的工作。
最后她妥协了一些,但怎么看也只是个孩子。
(姐今生是有任务在身(2)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015578/)
片子看到中途,認真思索了一個疑惑:為什麼本片是黑白的?
《紐約哈哈哈》(Frances Ha)顯而易見的只是將彩色素片輸出成黑白,所以器材絕非因素。
理由之一可能是如同導演所說,本片是致敬伍迪艾倫三十年前的電影《曼哈頓》(Manhattan),該片也是彩色轉黑白的經典範例。
所以是後進的巧思所致嗎?
我想了另一種可能的考量,那就是黑白畫面的單純能比彩片令觀眾聚焦在劇情上。
結果上,《紐約哈哈哈》確實是不大需要出現彩色對比或高解析背景來烘托劇情的情緒起伏。
然而如此手法,算是導演張開手掌導正觀眾注意劇情的某種強硬,強悍也強制的變相購圖嗎?
讓我深思。
《紐約哈哈哈》的故事主旨極簡單:二十七歲還在追夢,是年輕還是逞強?
當生活的挫折逼近,我們又該如何取捨?
女主角在紐約被舞團踢出去,面臨了該識時務轉跑道,還是持續有一天沒一天的舞女生活的困頓。
導演以細碎卻不零散的諸多生活片段,緩緩道來女主角如何度過人生寒冬,女主角樸實訴說的這一切掙扎,就好像這是發生在導演身上,發生在演員身上,而且也發生在觀眾身上的生活關卡般。
到最後,追夢的抉擇就像馬戲團的空中飛人:你從一個鞦韆盪到另一個前,必須要放手。
也許恐怖,但卻必行,只是鼓動你鬆手的力量是勇氣可嘉還是無可奈何的差別。
這選擇如此平易親切,自然且不做作。
所以,好看。
p.s.1當女主角無從下決定時時,她找了最好的密友代她抉擇。
這種放開手心,分享自己生命給密友且毫不後悔的「閨密」情誼,哥們兒我實在難以想像阿(eyeroll)!
這果然是多數男性無從踏入的領域了。
2 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談本片:「我認為在紐約市中,像《紐約哈哈哈》片中法蘭絲這樣的女孩其實隨處可見。
這樣看起來古怪或是格格不入個性的女孩在紐約超越了一般人特定的人口......《紐約哈哈哈》透過一種以特異性為出發的劇情,來讓觀眾得以從中發現到一些普遍的東西,這才是《紐約哈哈哈》所期待能帶給大家的。
」3女主角兼編劇群的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
戲中多次開玩笑說她的臉蛋超過實際年齡的老成。
劇中的她是二十七歲,現實中的她剛滿三十歲,不彷看一看她的差別,度量一下真假。
4原片名"Frances Ha",後面的字尾ha在片中有神來之筆的呼應。
台灣翻譯成《紐約哈哈哈》,雖然蹦出了個地名有些難解,不過倒是另有旨趣,因為本片著實也是一封導演送給紐約市的情書。
5本片號稱致敬的電影:《曼哈頓》(Manhattan)。
這也是個關於紐約都會的名作,有著我見過最犀利的電影開場白之ㄧ。
有趣的是,本片上映時,此導演伍迪這周也剛好上映了新作《藍色茉莉》(Blue Jasmine)!
“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爱着你。
你们在一个派对里,在跟不同的人说这话,都在开心的笑着,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
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这个神秘的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这么多人在场,毫无征兆就出现了,而其他任何人都不了解,就像人们说过的宇宙中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觉察不到。
这就是我想要的二人世界,或者说是生活吧,爱情吧。
”弗兰西丝说完这段,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对她刮目相看了,银幕外的我也被感染。
这就那个平日里邋遢,不靠谱,undatable的衰女,刚刚还在辩解她读过很多书,却遭致很多不可思议眼神的毫无书卷气的大龄女子,立马漂亮地扳回了一城。
大大咧咧怎么了,一事无成怎么了,弗兰西丝依然胸怀理想,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方式。
生活本来就不如意,我何苦做无谓的挣扎,朝着理想跌跌撞撞前进,她比任何人的滋润。
弗兰西丝不同于其他女孩子的细腻,完全可以归类为大老粗式的女汉子。
她喝醉了在地铁站小便,房间里的衣服丢得到处都是,睡觉不脱袜子,跟男孩子一个生活节奏。
也许是个性使然,也可能是运气不佳,一心想当舞者的弗兰西丝在纽约这个大都市郁郁不得志。
莫名其妙的跟男友分手了,最好的朋友索菲搬去和别人合租,本来有机会参加圣诞巡演却被公司无限期“放假”,穷到缴不起房租、要靠退税请别人吃饭。
影片没有展现弗兰西丝的失落时刻,但谁都能体会在那种祸不单行的日子里有多难熬。
相反的,影片随着弗兰西丝奔走的画面配以轻快欢乐的音乐,让这部电影甩开了苦情戏这一套路,这点让我耳目一新。
弗兰西丝说的没错,这个世界很好笑也很伤感。
大家看到都是表面的成功与失败,却看不到背后的努力与坚持。
当你都替弗兰西丝不值时,当你也在祈求上天眷顾时,弗兰西丝却无比的踏实,她体现出的粗枝大叶,大智若愚,瞬间就让你打消念头,生活就是生活,还是要坚持下去。
保持运动不让自己变胖,照镜子的习惯,生活艰辛的时候得到一个与舞蹈无关的职位后毅然回绝,弗兰西丝有着自己的追求。
即使谁都觉得她不适合在舞台上,即使梦被击碎了一次又一次,她还是会朝这个目标前进。
影片实质上是一个寻找自我定位的故事,往日的蹉跎也许并不值得后悔,因为那就是一部分的你,就像这部电影用欢乐的配乐欢乐的氛围去描述一个邋遢的loser形象,我却感觉温暖与怀恋。
这部电影有一个很有趣的关系设置,流水的人物,铁打的索菲。
弗兰西丝说:“我们就是一对拉拉,只是不做爱。
”她们形影不离,同床共枕,的确,有些情感很难用友谊或者爱情来定义,它的存在很奇妙,就像灵魂需要依靠。
弗兰西丝离不开索菲,但是她也放索菲去追求幸福,虽然内心很不舒服索菲与男友的亲密关系,不舒服她跟着男友去了东京,不舒服不跟自己说就订婚了。
但是那人群中的一眼对视,那么释怀那么默契那么畅快,一切都不重要了。
人生知己难寻,庆幸吧,珍惜吧,脆弱的人类。
《弗兰西丝•哈》采用了黑白画面,增加了影片的质感,最近我觉得黑白影像越来越有魅力了,坦白说,如果这部电影如果不采用黑白影像,我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喜欢它了。
所以就不难理解那么多导演喜欢用黑白影像了,像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艺术家》,甚至乔斯•韦登也玩黑白拍了部《无事生非》。
这类黑白影像除却了一切杂色,突出了情绪的表达,兼有怀旧和文艺气息,为影片加分不少,何乐而不为。
不得不说导演鲍姆巴赫也学着了这类法国电影的艺术气息以及地域特色表达,建筑、地铁、音乐,我们尽情感受纽约这座城市,与其他电影里的纽约如此的不同,你甚至分不清影片里的纽约和巴黎了。
同时,导演赋予了这部电影浓浓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在电影里十分少见,城市里女性的打拼与情感也区别于其他影片的设置。
总结一下,这也许是今年最容易打动人心的电影了。
如果你也在城市里笨拙而又真诚的活过,这样对理想不计后果的追逐过,这样对朋友不求回报的付出过,这个片子轻易的就能俘获了你。
Frances让我想起一位留学时的女同学,她和Frances发色相近,肩宽差不多,五官类似,而她俩的笑容根本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雕饰、纯粹。
美国大马路上有很多这样的女孩,相貌一般,智商一般,天天傻呵呵的玩来玩去,喝酒抽烟和认识不久的男孩子约会,永远都在担心下个月的房租,但她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梦想。
她们每天都很忙,忙到没有时间收拾屋子。
Frances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不可能更普通了,不可能更真实了,不可能更单纯了。
有一场戏是让我最替Frances捏把汗的,不是她和Sophie吵架,也不是她被解雇,而是她寄人篱下,和一群律师、金融等等精英人士吃饭那场戏。
她们聊的话题完全不搭杠,就连Frances吃面包的熊样也格外刺眼,看得我都替她脸红。
可是Frances竟然单纯得完全不觉其中尴尬,依然我行我素,拉着精英们聊人生、谈理想。
于是就有那段令人惊艳的独白,念得在场的其他人似乎都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样,念得我都替她感到骄傲,总算是为自己的冒失和粗俗扳回一城。
谁知到她竟然开口向律师借宿巴黎的房子,然后就飞到巴黎了,当然这趟可能是她经历过的最昂贵并且最糟糕的旅行。
Frances的纯粹可以让她除了金钱之外没有任何负担,她可以为了友情跟男友分手,可以为了去巴黎的梦想背负债务,为了作为舞者的尊严跑回学校。
编剧给她安排了个美好的结局,傻人有傻福吧。
每当看到一个好电影的时候我都会不禁想,要是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身边会是怎样,会有类似Frances这样的人吗?
可能会有,但是大部分人应该都不会选择Frances那样的人生吧。
我们和她比起来都太复杂了,思考的东西都太多了,负担也就重的多,钱、车、房、结婚生子,亲友认可,和周围的人比。
Sophie对Frances说她总是觉得她们俩是在竞争,而Frances从不这样想。
我们大多数人会选择像Sophie一样的生活,羡慕Frances的单纯,然后在某个压力过大的深夜对她抱怨说,“我真他妈的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
我多想回到从前啊,多么无忧无虑!
”然后第二天早上依旧对自己倍感“疲惫”的日子抓紧不放,甚至在某个时间会对Frances抱有轻蔑的同情,同时暗自庆幸自己没有选择和她一样的生活。
复杂的我们总是羡慕单纯的人,然后选择做一个懦夫。
【瞎写】对2010后大城市单身贫困女青年的困境,Frances Ha做了最精准的描摹。
除了和她一样的困境,我和F一样,也有不完美的身材和穿衣品味、尴尬的说话方式、不愿意向实用主义和金钱主义妥协、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我没有她的爱笑、单纯和乐观。
我甚至有点故作深沉、过分忧郁。
她可以甩甩肩膀故作轻松,哈哈笑一声,那我呢?
友情:Frances如此珍视Sophie,不断强调“we are the same person, only with different hair”,以至于扩大社交圈也是通过她,和别人聊天聊的也是她。
是因为在大城市孤身一人,对事业无热情、没有爱情,她只能本能地抓紧唯一她认为和世界的最后一点良性的连结。
即使处处不如她,被说“look older but less mature”,也深信这个朋友就是她的白月光,两人可以永远在一起,做一对不做爱的拉拉。
而友情,对事业有成、拥有爱情的Sophie不是唯一的选择。
F对她来说,不过是需要的时候的一种熟悉感、诗和远方的短暂逃离。
这份关系严重不对等,分岔口迟早回来,无法撤回地到来。
所谓孤独:一时兴起刷信用卡去巴黎过周末,带着目的:我要散心,我要CLASSY一下。
结果还是一个人无聊的不知如何打发时间,在街道上形单影只晃悠,倒还没有在纽约街头奔跑的那种肆意与自由。
睡了两晚,时间可以过得那么慢又那么快。
和世界的联系:父母家人远在家乡,再好的朋友都有自己的生活(再undatable也会找到男女朋友)默默淡出自己的生活,工作又是毫无斗志,孤身一人的自己只能觉得和世界没有了任何联系。
这个时候我能怎么样呢,只能“哈”一声,笑着活下去?
当打开这部《弗兰西斯-哈》,看到的是黑白影调下两个女孩在亲密无间地打闹的场面。
我心说:“得,又是一部女同的电影。
”两个女子兴奋地在纽约的街道上奔跑,然后是在她的房间,然后是在她们的床上,其中一个人快睡着了,迷迷糊糊地对另一个人说:“你回你床上睡吧....”,另外一个女孩摇头。
然后......然后什么也没发生。
这不是一部讲述女同志的电影,尽管27岁的Frances与她的同室女伴Sophie的亲密关系,的确有那么一点怪怪的。
就好像电影里她们自已也说:“我们就像两个从来都没有性的拉拉一样。
”这只是一部讲述Frances这样一个普通女孩的电影。
一个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一事无成的27岁女子,一个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没有钱没有男友没有女友也没有梦想中的事业的大龄女,但电影拍的会让你一直去关心她的命运:Frances在与女友的关系里很受伤,因为再好的闺密也有结交男友的时候;Frances是个 dancer, 但就连她自已也自嘲“I'm not really doing it." Frances没有钱,时常窘迫得交不出租金;但Frances也很冲动,一高兴拿出所有余钱去请陌生人吃饭,一不高兴居然借钱去一趟巴黎,结果落得孤身一人在街头游荡;Frances很骄傲,在不受重用的剧团里有一份职员的工作也不愿去做;但Frances也很现实,她最后还是接受了那份工作。
从此她也开始能付得起自已的房租了。
对,就是这样一些细碎的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流淌在叙事的河流中,又有一点被新浪潮调性的黑白影像所诗化。
就是这些平凡人的平凡事,讲述着一个人所要面对的复杂而多变的relationship,讲述她一定会面对的孤独和与他人的疏离,而说到底是讲述着一个人,如何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一步步走向成熟,也走向内心的强大。
发生的纽约的普通年经人的故事,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
而在这个被模式化了的梦想之地,他她们的梦想,通常总归是要出现的。
但这并不是Frances的故事。
你一直在等待某个戏剧性的时刻出现,Frances会终于走上舞台。
但这个时刻却一直并未出现。
Frances还是那个很大支,大支到有点笨拙的不怎么样的舞者。
于是故事偏离了那个“困境-奇迹”的励志或骗人的寻常轨迹,而走上了另外一条更真实更细腻的道路。
Frances经历着各种困顿无助和寂廖,但我们知道大大咧咧的她不会有事。
她从来不装,从来顾影自怜;她会干一些不得体的傻事,滔滔不绝地说一些不得体的傻事,但她在生活的坚硬面前,其实不会有事。
我也很喜欢电影的结尾 --- Frances最终成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
也许她也干一点编舞的工作,但她成为一名舞者的梦想算是彻底泡汤了。
但我们看到一个开心而微笑的Frances. 其实相比很多奢谈“梦想”的电影和综艺节目,我更愿意相信这样一种对生活的理解 ---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可以有梦想有挣扎有失意有放肆,但总有一天,人是需要从善入流的。
从善入流不是什么可耻的事。
从善入流才是生活的真谛。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终于住上自已租的公寓的Frances,在公寓楼下的名牌里插上自已名字的纸条。
名牌的位置不够,放不下她的全名。
她想了想,把写着自已的姓的那部份窝了起来,于是名牌里只有这样一个名字:Frances Ha.一个残缺的名字,另一方面却说明:至少我们还能继续做自已。
这是这部行云流水的黑白电影的唯一的一处隐喻。
在我看,那个小小的名牌框框象征着现实世界的促狭逼戾,和人生中十之七八的不如意之事。
而Frances那个把自已名字折起来塞讲去的动作,其实说的是人在现实面前的“对付”。
须知“对付”和“将就”没有什么不好,人要不知道“对付”,那只能说是跟自已做对。
这部不温不火的电影,其实很适合今天中国的年轻人观看。
按我们现下流行的价值观(如果还有的话),Frances这样的女孩会被叫做典型的“屌丝”。
但她真的不是,我相信她也会拒绝成为一名屌丝。
她有她的自尊,她在人生际遇的低谷和拐角处,一直保持着一份本能的乐观和豁达。
很平常也但很可爱的人生态度,才具备更多的现实意义。
============================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公众号“李骥-Josh"努力隔三差五写一些影评、书评、商评、时评或者其他管他什么的心得。
请在“订阅号”中搜索“李骥-Josh" 或微信号"joshli0805"。
尝试pull myself together的早晨从这部两次错过在现场观看的电影开始!
一次是在Libertango一次是在资料馆。
看完感觉像照镜子一样,全程不由自主或者说恬不知耻地对号入座,心想这就是我呀!
“朋友”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
初次见面时加好友对我来说不算难,但如何后续进行维护一直不得要领,发展成为称得上好朋友的人也越来越少。
曾经在QQ里郑重其事地专门建了个分组,也有过微信置顶的人,现在的我大概勤勉了一些,用打字搜索来找到想联系的朋友。
影片中很多片段对我来说都有既视感,像是和朋友合租在分担房费时三言两语决定分摊比例,从别人口中获得“好朋友”的近况一时哽住,还有厚着脸皮在朋友的地方借住(这个我有发言权hhh)和女主的舞蹈专业相比,我学的似乎也没什么很快变现的前途,福报也只能浅尝辄止。
还好电影的结尾弗兰西斯用自己的创作开始了一段新生活,就像我被真正激活也是做了一段非常对胃口的工作,以至于被拖欠工资至今我都可以忍一手暂不计较——因为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仅仅是触碰到那种感觉,对我来说就像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正如今天早上的这部电影,一个完美的call back。
电影里时不时会用一个新住址作为小标题开始下一段故事,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我也很熟悉,购物软件里的各种地址记录着我一路上大张旗鼓地落荒而逃。
晚餐上聊到工作时弹幕里都是觉得很难受,我想到的则是周五晚脱口秀演员讲的段子:全职脱口秀演员=没工作。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对吧?
回到大学宿舍里同睡一张床的宿醉醒来后苏菲还是和弗兰西斯根本不熟悉的男人结了婚,一段亲密关系的无疾而终只要有一个人就够了。
最后的最后弗兰西斯把写有姓名的纸条折叠,把自己的姓氏只露出两个字母“Ha”,可以理解为向生活的妥协,同时也是她不曾背离的随性态度。
读过的书,跳过的舞,喝过的酒——哦现在我有病不能喝酒,点点滴滴皆成文章。
看电影的时候就有种照镜子的微妙感,非常私密的却快要血流加速青筋暴起的兴奋。
我也是这样子的呀。
隐约到明晰起来的被荧幕和电流打通的这种认知。
和男生单独出去,不是不小心打翻饮料杯,就是不小心步子迈太大踩到对方脚后跟,无论对方沉默或者话唠,自己满腔风暴碎片一样的想法最后都变成要努力合时宜却又穷极无聊的干笑声。
和伙伴小组讨论,在频率幅度到三极管控制阀的名词中始终抓不住插话的缝隙,与之衍生开来的项目课题竞赛的规划中也一直扮演着失声的局外人角色,只有众人忽然想起自己把目光投过来的瞬间,才被迫开口,拙劣地插科打诨类似于哎呀机器人不该也有三条腿嘛这样的荤段子。
被嘲笑欺负或者被迫承受到世界恶意,第一反应永远是保持面目平静装作这样子喔我真的很理解,然后深深呼气吸气交替呼气吸气,缩到自己的最适域里,然后把心底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解封出来嗅一嗅当做动力,再探头探脑摸索出来重回三次元。
所以也是这样子的弗兰西丝才讨我欢心呀。
是笨手笨脚的被标记为尴尬的存在,是明明很在意还要拿出大大咧咧做派的存在,是内心有庞大交错回路却小心翼翼只对外界伸出一丁点触角的存在,也是我在乎我在乎的努力经营着我不在乎的存在,也是被命运被现实玩笑到几乎心死如山倒也要用尽气力燃烧着爱和梦想的小宇宙的存在。
电影里弗兰西丝脑子一短路人已在巴黎。
有一段背景是笔直入天的松柏和被黑白色调调成灰色的大片草坪,我的大姑娘坐在长椅上给昔年的同学留言,不厌其烦絮絮叨叨企图唤醒他人记忆里的那个自己,手势虚空地来来回回比划着紧张到不能自已。
那一刻我与她互通款曲突然感受到与整个世界泾渭分明的孤立。
不过最后的最后,弗兰西丝还是作出了一点点妥协,开始旁敲侧击地迂回地接近她的梦想,也渐渐学着理解和适应生活的瑕疵,从中剥离出最动心的内核来支撑自己。
嗯,所幸这样的大团圆里初心不改本我依然。
因为啊,纵然我们经受得住更糟糕的,我们也要坚信自己值得更好的。
意外的机会,在Essen的小艺术影院看到了这部片子。
电影本身带来的亲切,就像那个客厅大小的影院一样。
这部片特别有新浪潮的味道,不光是因为朴素的黑白色调,那些长镜头和追逐舞者的连续剪辑,还因为故事本身,一个特别单纯,乐观,普通的“二”女孩不断遇到麻烦的平凡生活。
她身在大城市纽约,却陷入财务和友情危机。
搬了几次家,没钱交房租,借住不熟的朋友那里,在同事家里胡言乱语,最后不得不搬进学生宿舍跟"小孩"挤在一起。
在纽约她没有什么真正属于她的东西,朋友,房子,舞蹈。
但是她仍然能在收到退税单后慷慨的邀请男孩吃饭。
很开心地一边穿越马路一边转圈跳舞(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27岁的Frances,爱情和婚姻对她来说丝毫比不上一个好朋友重要,依然希望能跟亲密无间的朋友住在一起或者心在一起。
而成为一个舞者也比赚大钱重要得多。
这些奢望让她伤心难过了一阵子,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后来她与现实做了部分妥协并继续做着梦。
最好的朋友Sophie结婚,搬到东京,过上高档的“正常生活", Frances却在学习接电话和与客户谈事情,被舞蹈老师拒之门外。
但是可爱的她与我们常说的”屌丝“不同的是,她依然幽默和友善,富有同情心,穷困潦倒和缺乏关爱也没有让她变成一个愤怒和自卑的人。
在最难过的时候,那个所谓的”巴黎之旅“中,她还会拿自己开玩笑说,你还记得我吗,我就是那个长青春痘的女孩,哦对,现在更多一点。
Sophie和Frances某种程度上更像一个人的两面,一方面想获得成功和尊重,做着27岁“该做的事情”,另一方面,无忧无虑的随性生活,实现理想,像个孩子一样。
当别人问起“你最近在做什么”的时候,可以大大方方的说没有做什么。
Sophie后来承认自己在Frances竞争,其实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一个人的两个自我相互打架,到底是顺应自己的心,还是顺应某些价值观和“做该做的事情”。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经常面对的处境,到了某个年龄,某个该结婚的年龄,该生孩子的年龄,该做人上人的年龄,该领退休金听收音机的年龄。
那些真的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吗?
对错没有争论的价值,但是Frances身上,我看到当一个人不介意别人投来的异样眼光时,她会过得轻松得多。
在众多描述”兄弟之情”的电影中,《Frances Ha》以真挚温暖又有些微妙的姐妹情谊脱颖而出。
就凭这一点,这部片子也会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片段。
另外挺有意思的是,女主的模样个性都像极了我过去的某个美国室友。
跟一个很二的乐天派生活在一起的时光,特别让人怀念。
豆瓣女特摄片
引用Youtube评论一条:Greta Gerwig: the queen of always being unable to pay the rent
完全没有GET
隐秘的同性恋情感
Frances这样的姑娘,年龄不尴不尬,笨拙不谙世事,可是在纽约大街上跑起来永远有一种生活奈我何的气质。"你还是undateable吗?""我?是啊,我还是undateable“ 真心希望Frances们最后都能end up得特别好!
多么有生活气息的女孩,面对青春友情生活频受挫的她都能时刻乐天并坚持自己,傻但快乐。配乐与镜头都很轻快,最后一幕感觉很好,但不喜欢这种带现代感的黑白风格,略压抑。
不喜欢故事里的每一个人,只是一个不谙世事情商低的女孩成长的故事
拍成黑白只是为了装逼吗?
- "Older than I am? Older than 27?" - "No.Twenty-seven is old,though." 弗兰,你的真爱应该是本吉啊!★★★☆
重看。某种程度上可以和《醉乡民谣》对应着看,两部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科恩兄弟借奥斯卡·伊萨克那张忧郁的脸将观众推向虚妄和迷茫,鲍姆巴赫则用格蕾塔·葛韦格那张憨厚傻笑的脸让结局归于完满。一定要有一个归类的话,科恩兄弟拍给文青看,这部却适合所有人。
打败纽约的是房费,打败巴黎的是时差,打败友谊的是闺蜜的男友,打败梦想的是平凡的邀约。我们约定要征服世界,却输给了水池里的碗碟和床上穿的袜子。我许诺自己要出人头地,却输给了无法进入的教室和无法参与的巡演。不想她知道自己过得不好,却在另一维度与她心灵交汇,想赤脚在舞台,却赤脚在街边。
我完完全全地被打动了,跟着鲍巴赫的镜头和弗兰西斯穿行纽约(加州和巴黎还打了酱油),台词又冷又幽默,几位主角可爱又单纯得迷人。生活的苦都被电影化成了毒舌的自嘲,心底里真正在想的,说破就没有了它的意义。全片都是新浪潮的影子,太喜欢了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列儂說 所有你樂於揮霍的時間都不能算作浪費
就像《都市女孩》的电影版,《伴娘》的Indie文艺版,好友都成家立业生娃,undateable的你却被困在过去,要如何才能不改变自己以跟上生活的步伐。诺亚·鲍姆巴赫用一个当代纽约故事致敬法国新浪潮,笑料精彩,细腻动人,不容错过的精致小品,主演兼编剧之一的格蕾塔·葛韦格太出色。
用青春期的心,迎接中年危机。
电影本身也许值5颗星,不过鉴于我一直带着自身体验去看,so f**k it,我不想看第二遍,或许我就是那类最cheap的观众群,要看的是梦不是生活。
配乐
4.5星吧。好的地方已经有太多人讲到了,略感不足的是后面节奏突然变快,弗兰西斯的人生变得好像只要朋友回来,就可以非常顺利了,有些减弱了原本的力度。
简直是折射了纽约最让我讨厌的部分(说得像是多了解它似的),ya,simply,i m rly not getting it//仔细看了评论,竟然发现有人拿它与WA比肩,hey,it's not tt u r talking about NYC n u put urself in film noir then u become WA. Coz no, u r not, totally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