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

Requiem,灵界限,灵界线

主演:桑德拉·惠勒,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伊摩根·蔻格,安娜·布洛迈尔,Nicholas Reinke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6

《安魂曲》剧照

《安魂曲》剧情介绍

安魂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蜜雪拉(桑德拉·惠勒 Sandra Hüller 饰)自小就体弱多病,然而即便如此,她还是决定进入大学学习深造。父亲卡尔(伯格哈特·克莱斯纳 Burghart Klaußner 饰)十分支持女儿的决定,但母亲马瑞安(伊摩根·蔻格 Imogen Kogge 饰)却对此持有反对意见。 最终,蜜雪拉还是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新鲜人,在那里,她遇见了名为史蒂夫(尼古拉斯·瑞肯 Nicholas Reinke 饰)的男子,第一次,蜜雪拉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在一段平静有序的日子过去之后,蜜雪拉旧疾复发,奇怪的声音和神秘的身影频频在她周围闪现,神父兰道尔(Walter Schmidinger 饰)甚至怀疑蜜雪拉被恶魔附身了。当一位名为波切特(Jens Harzer 饰)的神父决定举行一场驱魔仪式之时,事态的发展开始失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剑客卡南守护虫之歌寺宇之间晚期四重奏兄弟战争OVA:本命斯威湖之歌指环王:力量之戒第一季黄金单身汉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阿米什事件亲密如贼爱笑种梦室之东北佳人一次失误6级暴逃一座城市的距离截路拦杀被掩盖的时间最后的救援黑修女们无主之城6种死亡方式爱情宝典丹尼·罗维拉:还是值得全员死刑哑妻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如果蜗牛有爱情乘船而去萨霍

《安魂曲》长篇影评

 1 ) 信仰的兩面——《安魂曲》

我一向认为,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

在我们感到悲苦的时候,多么需要一个人,一种力量,哪怕是虚幻的也好,让我们获得一点慰籍。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督徒,穆斯林等等,是幸福的。

我的奶奶也是幸福的。

她相信有菩萨。

菩萨能保佑她的子孙平安。

她在每年观音诞的时候吃素,年轻时常去庙里,帮着做事,念经。

而我什么也没有。

我被教育成一个半马克思主义者(幸好现在是一个还算言论自由的年代)。

怀疑很多东西,也认为我见不到共产主义实现的一天。

唯一能说得上的,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神异概念。

我相信许多人都如此。

那么,有信仰的人又如何呢?

很多人批评中国人的中庸,其实还是有可取之处。

比如对待信仰,我们相信神圣的无所不能者,却不能不信自己。

我们有信仰,却不能失掉自我。

《安魂曲》里的女孩蜜雪拉是一个信仰的受害者。

她出生在一个严肃的天主教家庭,每日饭前的祷告,每年的朝圣,都是必不可少的。

她患有癫痫病,却在神父的引导下走向死亡。

其实蜜雪拉不是一开始就屈服于她“体内的魔鬼”的。

她有自己的思想,却在上帝的笼罩下痛苦的挣扎。

她在休学后又努力的申请回校读书,在父亲的帮助下回到校园。

尽管有些挫折,但他总算有了第一个好朋友,也有了喜欢自己的人。

友情与爱情都来了。

跳舞,读书,逛街,取悦男友。

一切年轻女孩应该有的,应该享受的,她都努力的靠近,努力的做。

虽然妈妈还是反对,但起码不再限制她。

蜜雪拉的生活似乎有了点起色。

她还是有那么点不同。

她发病的时候一定非常痛苦。

一个并不正常的人要极力做到正常,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努力,是一种挣扎。

我希望一切好起来。

就像蜜雪拉和她男友在阳台上的亲吻一样,甜蜜和温暖。

信仰使她求助于神父A。

神父A又给她介绍了另一个神父B。

这个道貌岸然的神父B是个不折不扣的宗教狂热份子。

他喃喃的说,耶稣基督之爱,耶稣基督之爱。

像一句咒语,逐渐淹没蜜雪拉的生活。

她的好朋友汉娜劝她继续治疗。

尽管在这之前,她已经治疗了无数次,几乎对自己丧失信心。

不过只要我们活着,就不该放弃对生的希望不是吗?

所以,无论是求助于科学还是神学,蜜雪拉都在努力。

长年的病痛会使人精神错乱,蜜雪拉有这样的毛病,这是正常的。

汉娜一直要蜜雪拉坚持治疗,蜜雪拉也这样做了。

不过,如果上帝不放过你,你又怎能安心活下去?

真是讽刺。

神父B像各魔鬼。

他说,科学是无用的。

其实蜜雪拉找神父,不过是想发泄一下内心的痛苦,希望有人理解而已。

仅此而已。

但神父B对他说,有时候我认为用科学解释事情,其实还是解释不清的。

当一个人真的有需要的时候,科学有什么用?

多么可笑。

不是我取消信仰,而是取消神父的无知和执着。

信仰是好的,但是如果一切都依靠信仰,你认为,光存在于脑海里的东西能挽救我们于危难吗?

蜜雪拉开始不相信神父,病痛发作的时候会去吃药。

但她的偏执也开始产生。

比如她一定要在假期里完成报告,那是因为她相信有魔鬼驱使着她。

她是挣扎的,矛盾的。

她一方面相信科学,一方面又相信一些神奇的力量。

因为她是一个20世纪的大学生,但同时也是一个基督徒。

蜜雪拉拒绝去医院。

她认为谁也无法救她。

这是极大的无奈和无助。

只有和男朋友、和汉娜、和父亲妹妹在一起时她时快乐的,甚至看见母亲的时候也是快乐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家人及朋友的继续关怀和照顾下,蜜雪拉是能够活下去的。

生活有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可人不是孤立的。

德国人的认真在此时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父母看着蜜雪拉拒绝治疗,就找来了神父A和B。

悲剧就从这里开始。

驱魔。

多么古老的字眼。

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中世纪,我们不会说什么,毕竟那是一个相对愚昧的时代。

可是这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如果周围的人都说你有病,说你中邪。

时间长了,你自己就会真的认为自己有病,中邪。

这是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的一种成功的心理暗示。

蜜雪拉其实只是因为长期的身体病痛折磨得有点精神错乱,却被神父看作真的有魔鬼存在。

神父B对疯狂的蜜雪拉吼道,出来,从她的身体里出来!

蜜雪拉也大声吼道,不!

不!

这一切都惊心动魄。

一次次的驱魔,终于使得衰弱的蜜雪拉死亡。

片中唯一真正清醒的人是蜜雪拉的好友汉娜。

她发现蜜雪拉的病后叫她去医院治疗;她发觉蜜雪拉有了精神方面的问题后叫蜜雪拉的男友送她去精神病院;她来到蜜雪拉家要带她走。

可只有她清醒,她怎么敌得过蜜雪拉笃信宗教的家人、软弱的的男友和固执的神父?

整个影片不是在室内,就是在阴天拍摄。

没有温暖的阳光和明亮的色彩,一切都是灰暗的,没有希望的。

那些大片大片的田野也不能使蜜雪拉安心,无所不能的上帝也无法救她。

在影片的最后,蜜雪拉着魔似的吼叫,像极了一个魔鬼。

如果信仰已经渗入到我们的全部生活,控制我们的思想,使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那我宁愿没有信仰。

起码,我能相信我自己。

而过度的信仰,就是自我的迷失。

其实这部影片的基调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安静,阴郁和没有希望。

当你逐渐感受到蜜雪拉的挣扎和痛苦时,你也许救会认真的思考关于信仰这个东西了。

(以前寫的,寫得很匆忙,將就看了)

 2 ) 上当了~~~~

难看啊 女猪脚、女配角、剧情、叙事手法.....统统难看。

之所以没打一星,完全是看在女猪脚的演技上。

此人演技不错,前途未可限量。

当然,要放在天朝,她是绝对没搞头滴这么丑,谁去潜规则她呀

 3 ) 这个女孩的一切令我们窒息 (转载)

这个女孩的一切令我们窒息 文/孙孟晋你读过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句吗?

我不是在卖弄,而是我看了关于荷尔德林的故乡——内卡河畔的一个女孩的故事。

我在昨夜看的,有一种无法承受的平静,因为一个曾经顽强抵抗癫痫病的女孩最后非常平静地选择了不归的路。

这部重拍的电影叫《安魂曲》(又译《灵界限》),德国导演史密特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变,不,应该是震惊过西方世界的“驱魔案”,两个牧师后来被判了重刑。

该死的导演拍得非常冷静,有时还用手提摄像机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动荡,当这种动荡又被克制着,我们只能绝望了。

这部电影能够刺伤每个人埋在心里面的东西。

很直白,又把人的顽强描写得那样诗意,而且你产生的共鸣绝对不会是怜悯,恶人恶事多的世界不需要怜悯。

但你一定会进入那个女孩的内心,并想拥抱她。

故事发生在德国南部城市蒂宾根,这个大学城看上去非常美,据说那里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师生。

我查了一下地图,今夏我去的德国城市海德堡离它只有一个小时的火车。

荷尔德林在那里住了36年,而海塞和黑格尔也在那里念完书的。

要命的是,我大学里读的海塞的小说《在轮下》更是那里什么学校发生的,这本书里的友情故事催人泪下。

而《安魂曲》其实不骗你泪水的。

当残酷和美丽如此缠绕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的反映可能会比较相似。

有人会摸一下身体,看看有什么丢失了;也有人会喊出声来,因为他发现了压抑;更有人会沉思,那种空白的沉思。

生命是脆弱的,生命也是能呼应的。

为什么在这个文章里我还是要这样说?

我想是里面的镜头叠起来了,你相信吗?

在我的窗外它们成了喷薄而出的喷泉。

射得很高,喷得很远。

人和人是靠某种无形的东西牵拉着的。

电影有一个可怕的特色,外景很多,但没有一个是有阳光的,全部是在阴天里拍的!

我一边看,一边在等着,我原以为在最后会出现一个光线很晕旋的镜头,类似于强光下的苍白与无奈。

但导演没有这样做,而是女孩在车子里,只拍她坐着的一半的车子,阴天的树影倒挂在车玻璃上。

80几分钟的电影一直在讲这个女孩如何努力,去靠拢于常人的一头,她休学后又去上课,并几乎瞒着所有的同伴包括男友。

而她越想奔向正常人,越无法控制发病时的心理恐惧。

她的表情里充满了太多的常人无法叙述的东西,是隐忍的坚强,也是宁静的暴躁;是舒软的盼望,也是封闭的克制;是违抗的内心哭泣,也是无助的善良祈求……太多了,几乎能感觉那是一只下坠的花瓶,它花了80多分钟时间在下坠。

她慈祥的父亲想接住它,她可爱的妹妹想把它装在心里面,而惟一知情的大学女同学想把它带去碧绿的草地,把它埋进泥土里。

惟有一个牧师坚信花瓶里有魔鬼,她经历完人间的努力,也相信了。

关于这个真实故事的残酷结局,电影提都没提,电影旨在一点一滴地描写她所有的努力的失败。

一片辽阔的草原,她和她的同学坐在那里,草原没有接纳她。

想提一下一个上吊自杀的摇滚歌星——Ian Curtis。

他在舞台上也经常癫痫病发作,然后大家看到他做飞翔与狂舞的动作,影片里的女孩在酒吧里也做同样的动作。

后来,人们过于夸大Ian反社会的一面,Ian墓碑上写着他那首歌名——Love Will Tear Us Apart,非常地阴郁。

有机会再去德国,我一定去看看蒂宾根。

现在,我们都应该去拥抱一下阳光,为电影里的那个女孩。

 4 ) 有誰有這個的資源啊

有誰有這個的資源啊,到處都找不到。

字幕資源也可以,我有無字幕版本的。

拜託各位看到這裡的好心人如果有資源就踢我一腳吧。

(插眼)我太難了。

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

 5 ) 看完安魂曲后的思考和代入自我生活后的感悟

刚刚看完《安魂曲》。

说实话,真是一部令人感受到绝望的电影啊。

只能看着女主人公蜜雪儿在终于离开家人进入大学,生活有了起色有了欢乐,然而却在一次礼拜后陷入了某种不可知的病症中,而所有拯救的方法都没有用,无论是看各种医生,还是驱魔。

电影色调灰暗,有些镜头用的真是不错啊,尤其是拍摄蜜雪儿跳舞或者行走时的脸部长镜头。

有意思的还有配乐方面,因为故事发生在70年代,所以电影内处处是70年代的迷幻摇滚,乍一听似乎和影片基调不搭配,但是,那些管风琴声和吉他声,亦真亦幻,难道不就像这个故事本身!

女主人公在音乐声下跳舞的样子迷离,似乎完全脱离了此世,享受乐声带来的欢乐。

故事改编自上世纪70年代真实发生的Anneliese Michel驱魔事件。

女主人公的外貌刻意选择了和Anneliese相似的面孔,而发型在电影内也剪成了Anneliese的样式。

和这部电影相同题材的还有2005年的电影《驱魔》(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但是很显然《驱魔》走了好莱坞恐怖片的路子,而《安魂曲》则是一部文艺片。

最后在迷幻的乐声中,蜜雪儿似乎已完全接受了她的命运,她似乎即将成为一个殉道者,或只是面对单纯的死亡……死亡及受难的画面没有具体拍出,只是用小字提及。

但是绝望感已经传达到了,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事情,用任何手段、任何办法都不能阻挡,不可知的痛苦就是其一,任何事在其面前似都失去了意义。

故事自始至终没有说明魔鬼是蜜雪儿脑中的幻影,她只是疯狂了,还是魔鬼真的附上了她身——无论是上帝刻意让她受难,还是无限精密的大脑中的某些部件终于狂乱——都真的发生在了她身上。

她大喊着:“为什么是我!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根本无力阻挡命运,其他人也不能。

对于蜜雪儿的身世,我也有大量能感同身受的地方。

那就是家庭。

蜜雪儿的母亲对她关心又严苛。

明明舍不得让女儿受一点伤害一点痛苦,却从来不知道自身的行为才是女儿的痛苦的最大来源。

当蜜雪儿的衣服被母亲无情的扔到垃圾桶中时,她的母亲评价蜜雪儿穿那些衣服“就像妓女”。

注意!

蜜雪儿脑中的恶魔最初怎样侮辱她的?

就是“妓女”。

一个生活在严谨的天主教家庭中的女孩儿(连交了男友都不敢让家长知道),进了大学她的生活才真正开始——脱掉老土的衣服,换掉老土的发型,和朋友们一起派对、游泳,还有帅气的男友。

但是一句“妓女”足够把所有的快乐都撕裂。

最后在礼拜堂里,蜜雪儿一次又一次的看她的母亲,她在期翼什么?

我也许能感同身受,她想期许母亲对她一丝的歉意,一个眼神,而她母亲则置之不理,专心的唱诗。

最后蜜雪儿无法忍受的跑出礼拜堂,回到家趴在床上大哭。

她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被否定了。

她的母亲似乎只关心她的身体活着,却要把她的精神逼死一般。

这是我从她的角度能感受到的东西。

在蜜雪儿被男友开车送回家时,她虚弱的接受母亲的喂饭,然后表现的像是被恶魔附身了一般的把饭吐了妈妈一脸,开始大吼大叫,开始摔砸东西,疯疯癫癫,她上楼前故意倒在父亲身上时那个笑容!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明白那种感受,那是何等的愤怒,愤怒的似乎要撕裂一切,心中潜藏的黑狗能驱使自己杀死任何人,我们变得不似自己,毫无恐惧,亵渎任何事物。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理解她,他们只是让她去看医生,去吃药,去祷告,却不想听她说是什么阻挡了她。

如果这些有用的话,她早就缓解了!

她努力做过了啊!

被附身后的她那种麻木到感受不到自己的四肢的状态,每一个晃晃悠悠的步伐和嘴裂开一般的微笑、冒冒失失的亲吻和拥抱,那样的感受,我也感受过。

脑海中绽放着礼花,没人能撼动她,所有的语句都像玻璃窗外的风。

当她在暴力过后冷静下来后呢?

她道歉了,她只是越发的相信了她便是被恶魔附身了。

她逃避了,因为她自身的力量已经挽救不了她了,她期翼着驱魔仪式能救她——或者说她早已放弃了生命,只希望能像圣女一样上天堂。

我个人并不认同恶魔的存在,若恶魔存在,也只是存在于她的大脑中罢了。

因为我过去时常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我像是被脑子某种更强大的东西控制了,我的底线被剪断,杀人似乎也只是一件随手就能做的事情。

(听起来有点像精分)总之挺好看的片子,里面有些配乐不太好找啊……light of darkness这支乐队哪里都没找到

 6 ) 认识了上帝,也认识了魔鬼

影片的节奏很好,并不缓慢,一定要有那么长的铺陈,才能表达得清楚米雪拉受害的原因,她本有的病根,加上青春期的反抗,这部片其实根本就是叙述一个青少女叛逆期对母亲的激烈反抗,她的母亲从来没有给她正面的肯定,父母亲对子女 常会有一种很隐秘的压制和嫉妒,母亲对青春期的女儿 年华正茂的青春, 有说不清楚的幽微妒恨, 用宗教的教条,去压抑女儿冒泡的青春萌动;妓女,肮脏等字眼,也必然是母亲嘴里常脱出的贬义词,其实在接近上帝的过程中,同样的也认识了魔鬼的存在,没有上帝,谁也对魔鬼没那么了解,宗教是把双刃刀,用在那一面是人心,当然不可否认,也许米雪拉在去朝圣的途中,可能确实沾染上了一些负面灵体,圣地不单有圣灵,也有许多其他灵体,就像寺庙附近孤魂野鬼特别多一样,年轻单纯的心,对上帝开放的同时,一样是对其他灵体开放的,这是西方宗教没有的观念,在没有护身的时候 开放心灵去迎接圣灵的到来,有时会事得其反,当然,恶灵能进入心灵,也是有它的契机存在,这个契机就是米雪拉对母亲,以及对母亲的延伸,宗教教条的逆反心理,这个时候只要有个有智慧的人出现,开导米雪拉,应该都不至于下场,米雪拉的室友,那个父亲是个酒鬼的女孩,是个心胸开放,有自我主张的人,她是可以让米雪拉正常起来的人,可惜她的背景,无法让人信服,大智慧所遇到的障碍就是大愚痴,愚痴的根本来自执着,米雪拉终于还是落入种种无明愚痴的魔障,遭遇不幸,这部片的导演很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但是西方世界宗教的势力很强大,不能正面批评些什么,只能用冗长的铺陈,来点名此悲剧的因果,至于米雪拉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那很有可能是长期服药的后遗症,片中也提过服药带来的种种后遗症,这都是暗示的一种手法

 7 ) 人性还是神性

看完评论才发现,这个片子不能单独地看,而是要结合之前美国人拍的片子。

我想,这部片子的意义在于拨乱反正或者提供另一种视角,一种从人性而不是神性出发的立场。

如果你“信”有魔鬼,那么这就是一个圣女与魔鬼斗争至死、虔诚之极并且被世俗社会妄加干涉的宗教事务;如果你“不信”魔鬼,那么这就是一个平凡少女被煞有介事的宗教人士凌辱致死、一派胡言并且被属灵社会干涉过多的精神病事件。

由此可见,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就表达了一个现代社会(无论东西方)的重要精神问题:宗教问题取决于信仰与否,取决与观世界的角度,至于是教义论证还是理性(科学)论证,都是无可无不可的添彩之物。

虽然没有看过美国版的片子(也许不会去看了,因为那里主要突出的惊悚元素,没意义),但是更偏向于德国版的生活化。

这更像一个普通人。

在没有足够证据在眼前时,一般人,我想不论是否为教徒,都更倾向于生活化的解读。

牵强附会在中外都绝非少见。

这个片子并没有突出魔鬼的存在,而是通过女演员发疯一样的表演来影射。

我想,它确实也没必要,因为美国版已经足够煽动和吸引眼球了。

需要的,恰恰是对生活的描写,对白云飘过时山丘的刻画。

关于人神的问题,人是没有思考能力的,只有信与不信之分。

所幸,如今足够多元,足够相容,即使道不同,亦能相谋。

更可贵的是,做事不论动机,如果有益于公益,即弥足鼓励。

 8 ) Belief

Belief is more powerful than the dark things.--From the film

 9 ) 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

上个月的一天,澳洲同事带来一堆她看过的DVD 与我们分享,我随意挑选了一个德国电影《Requiem》,因为封面上用很小的字写着“based on a true story”。

我喜欢看这类有真实背景的电影,真实的东西总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看了之后不禁大大震惊,原来这是与宗教和魔鬼有关的一个真实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米歇尔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德国小镇,16岁开始罹患癫痫病,其实是被魔鬼俯身,发病时候常能看到或听到魔鬼的声音与命令,家人和朋友偶尔会吃惊地发现她突然躺倒在地上或躲在房间的某个角落,充满恐惧的瑟瑟发抖或歇斯底里的大叫…… 就是这样一个女孩,被当作癫痫病入院治疗一年,因此而不得不休学,此后重新回到学校后居然又考上了大学,入读教育学专业,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教师。

她在大学的成绩相当不错,只要不发病,她是个象其他女孩子一样正常、有着各种需要和理想的青春少女。

她在大学的party上结识了一名男生,两人很快坠入情网……然而不幸的是,魔鬼并未放过她,她后来依旧不断发病…… 米歇尔和她的家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定期上教堂,也会积极参加教堂组织的一些朝圣活动。

米歇尔本人非常具有宗教情怀,她很欣赏历史上一位神圣而历经苦难的修女,很想效法她的人生道路…… 一开始她去找神父交流她所经历的有关魔鬼的事情时,被认为是无稽之谈;后来教会也渐渐意识到她问题的严重性,派了一位年轻的神父来帮助她。

但是祈祷的作用好像不是很大,她的问题丝毫未见好转,反而每况愈下…… 她的好朋友汉娜劝她还是去医院接受治疗,但米歇尔晓得自己的问题是医院解决不了的,因为她已经看过无数医生。

最后她告诉自己的朋友,这是上帝给我的道路,我别无选择,只有勇敢地走下去…… 影片结束时候,米歇尔的脸映在行驶的车窗上,异常平静……我被她最后的认定和抉择深深打动,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啊!

上帝到底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女孩走这样一条可怕的道路?

在Requiem里,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因为一直放不下这个故事,这两天我又忍不住上网去看了根据这个真实故事拍摄的美国版电影“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这个电影有点恐怖,因为有些镜头涉及女孩所看到的魔鬼形象;但这个版本却更加清晰地再现了女孩生命的最后过程,她被魔鬼附身时候的真实状态,以及她经历这一切的缘由,居然是为要向那些认为上帝已死的世人,证明灵界和上帝的真实存在!

而当她从圣母玛丽亚那里了解了这一使命之后,欣然选择留下,非常愿意成为这个伟大的见证,直到被附在她身上的六个魔鬼折磨致死…… 也许你到这儿已经有点读不下去了,但是确实并非虚构,如果你愿意,可以去看下面这个豆瓣链接,了解一下女孩真实故事的原型资料: http://www.douban.com/review/1399907/ 我猜德国版的导演是个非信徒,因为他的焦点基本停留在女孩的正常生活状态上,发病时候也不是非常出格,没有任何关于灵界的镜头;但是也让人不太理解里面主人公所信仰的这位上帝,这位上帝让人感觉有些不尽人情,难以理解,琢磨不透…… 然而德国版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成功塑造了一个普通女孩的可爱形象,她虽然不时莫名其妙的遭受来自魔鬼的搅扰和攻击,却依然孜孜不倦的认真生活;积极寻求帮助,克服恐惧和各种压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到最后还在信仰里做出了同伴完全无法理解的选择,愿意甘心顺服上帝给她带领的这条道路……我真是被她震撼了!

还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在德国版的电影里,女孩的母亲异常冷酷,我个人认为这很可能是导致女孩出问题的原因之一。

当女孩兴奋地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一路激动地跑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时,妈妈的眼神很冷淡,因为她的病,根本不同意她去读书,若不是爸爸极力支持和帮助她,估计她是无法读大学的;大学的第一个周末她回到家,开心地宣布自己考试考得很不错,也无意中透露了她在大学遇到后来成为她好友的中学同学汉娜,妈妈立刻很不高兴的说,原来这就是你回家晚的原因啊,我们真不该同意你去读大学!

放寒假的时候,女孩兴奋的回到家,拥抱久违的爸爸和妹妹,可是当她走进厨房想要拥抱妈妈时,妈妈却担心弄脏她而粗暴地拒绝了拥抱,妈妈的眼睛里也毫无热情……当女孩向妈妈展示自己新买的衣服时,妈妈非常不喜欢,说那不是适合她的衣服;后来妈妈居然偷偷跑到她的房间,把那套新买的漂亮衣服给扔进了外面的垃圾桶!

青春期的女孩子和父母可能会有些冲突,但是遇上一个这么跋扈专横的妈妈却是很可怕的,试想这个时不时处于魔鬼折磨下的女孩,与常人相比,她能有多少生之乐趣?

疼惜她的爸爸竭力创造条件让她开心,可到最后也受不了了,爸爸痛苦的俯在方向盘上说,为了支持女儿做她想做的事情,他受到女孩母亲的严重打击,简直是把他打入了地狱,她母亲每时每刻都在生气…… 可以想见女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长大,在这样一种高压管治下,那年轻的mind无处逃循,在极度愤怒和绝望当中时,人是会很容易受到来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的攻击…… 因为衣服事件,她气愤地指责母亲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问她这样对待自己还要多久,母亲居然二话不说,抬手就给她一个巴掌…… 后来愤怒的女孩和全家去教堂参加圣诞礼拜,她越想越气,看着身旁这个道貌岸然的母亲,居然还在装模作样地大唱圣歌,她实在忍无可忍,冲出教堂跑回家去,然后就在家里突然犯病了…… 她其实还是很爱自己的母亲的,专门给母亲买了很贵的真皮小包做圣诞礼物。

我猜她母亲估计也是爱她的,只是这种爱许多时候带来的是伤害,因为这种苛刻和强权的爱的本质是毁灭…… 我中学时候的一位历史老师,女儿也是在他们夫妻的苛刻要求下长大的,后来就患了精神方面的疾病,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正常学习,并伴有强迫症症状……他们后来很后悔,但永远也无法挽回了。

孩子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是交给我们托管的,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不能任意对待;我常常提醒自己,要用合宜的态度、真正的智慧、知识和见识来教养自己的孩子,但这个真是不容易,求上帝帮助我们这些也需要管理自己情绪的年轻父母们…… 2008/12/05

 10 ) 灵界线

最近,哀家的生活一团糟!

身体也是。

昨天胃部在频频对我发出强烈地抗议!

用了很多方式想让它安静下来,无奈,哀家束手无策!

决定看碟,然后无视它地抗议。。。。。

随手拿出的碟是灵界线,封面上女主角地眼神让我喜爱无比。

据说这是根据一个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应该已经是这个故事的第三版了。。

一个患有羊癜疯、并是基督教忠实信徒的女孩。。

被几个牧师认为是魔鬼上身。。

不为她就医。。

反而企图用“上帝”的力量为她驱魔。。

她在崩溃后期对“上帝”的一系列质疑。。

还有与至亲之间的沟通无望。。

不被理解!

看的我是无比的绝望。。。。

女一号的表演真是赞。。

脆弱真实压抑令人心痛地。。

就是结局交代的不太清楚。。

她和宗教的和解/妥协来得太容易鸟!

有点像是一场关于强奸的审判,,最后判为顺奸那种尴尬和无奈。。

看到最后我到底是没明白她是否真的鬼上身了,,,但这只是我庸俗愿望。。。。

这片子已提供太多比鬼更令人绝望的东西了

《安魂曲》短评

同一事件较之美版深刻很多。。。

5分钟前
  • vaniris
  • 推荐

3.5 比起<驱魔>柔和多了,也没那么多条线,各种社会现象神马的都要占个边儿,不过相比还是买美式的账,他们擅长渲染,恰好当时需要。

10分钟前
  • 还行

没什么意思

15分钟前
  • 鹿鹿的云朵
  • 还行

实在不好看。

18分钟前
  • 分裂乔
  • 很差

算了,是我期待太高_(:з」∠)_

19分钟前
  • 金陵十七妹
  • 较差

据说跟《驱魔》同一取材,但角度完全不同,专注于女孩生活一面,挣扎于自身的生理和精神问题,在驱魔进程前突然结束,更象是心理片。比较闷,想要探讨的社会学意义也比较模糊。

22分钟前
  • 沙场点指兵兵
  • 还行

德女Sandra Hüller首座影后,剧情略灵异的故事片,惠勒演大学女生好青涩,姐确实一直是实力演技派

27分钟前
  • Victor
  • 推荐

扯上宗教元素什么的 不适合我

30分钟前
  • 阿达
  • 较差

同一事件不同观点,艾米莉罗丝的驱魔是驱魔片,这部讲少女如何精神崩溃。刻意强调日常生活和心理上的诱因,看法反而更单一不开放。

31分钟前
  • 指间沙
  • 还行

太慢,受不了

33分钟前
  • 海心
  • 很差

不管你是神还是恶魔 其实都是你一个人对吧

37分钟前
  • 碧嗅
  • 还行

德国怎么这么多宗教片,晕菜!

41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坚定的无神论和相信医学万能也是迷信(米雪的原型是从发病一开始就服用精神病药物的,尸检也显示她脑部健康,没有能引起癫痫和其他症状的病变

42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还行

不好玩儿……宗教片……看得我想睡觉……

47分钟前
  • 卡羚
  • 较差

06柏林最佳女演员

49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纪实风。宗教与人性之间的周旋、信仰,和身不由己的家庭氛围。唯物主义者是get不到这部片的

54分钟前
  • Isabella
  • 还行

比《艾米丽罗斯的驱魔记》更写实,除了一些正常的家庭矛盾和生长环境之外没有指向任何缘由。其实精神疾病也好魔鬼附身也罢,解释都是无用的,只有给出可行解决方案的理论才是有意义的,但直到现在这种极端的自我解离状态都没有更系统化的治愈方法,不管是宗教途径还是医学手段。存在可谓残酷。

58分钟前
  • 推荐

我是看完《驱魔》之后才积极地找来此片看的,同一个原型事件,却风格迥然。《驱魔》会类型化很多,此片却是在尽力还原事件本身。

59分钟前
  • 老K脸
  • 推荐

节奏有些问题,不过却真的是恐怖。可以看出与美版《驱魔》为同一事件改编,两个角度,各有自己的味道。

1小时前
  • 雨苔思音
  • 还行

这是一部安静而悲凉的影片,特别是结尾,看着叫人心里无法舒坦。女主角的演出绝对是一流,她那位腼腆又深情的恋人更是令人难忘,然而正是这点使我只打了3星。强大的演技和俊帅的小伙让悲凉的故事变得更悲凉,友情爱情都没有结果,最后像殉道者一样苍白地死去,失去原本美好的生活。一部压抑的灵异片。

1小时前
  • Rottwitz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