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喜剧恐怖电影《丧尸未逝 | The Dead Don't Die》 从各个方面,比如海报还有电影名字都透露着浓浓的B级恐怖电影的感觉。
比较让我惊喜的就是 古一法师,我开始还以为是我看错了。。
古一法师的演技真的是极好的,她的加入让整个电影上升了一个层次。
电影中也有不少自己特有的梗,反正有的我并不是太懂。
值得吐槽的地方就是,都埋了太久的尸体就别出来当丧尸了早就成骨头了好不。
最后的迷之战斗送死也是。。
不知道如何评价。
对于生前的迷恋,还真让我想起一部日本漫画《尸姬》不知道有没有情投意合的小伙伴呢(手动斜眼)但确实电影的节奏太慢了,看起来还是非常犯困的说呢。。
确实像大家说的,谁会在乎这些烂梗- - 也许对于不是很感冒的人来说 确实太枯燥了。
当然我也是。。
并不是很感冒。。
有的地方确实不太懂。
(╯‵□′)╯︵┻━┻,果然还是编不下去的嘛凑字我是外星人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呀呀,枯燥难懂啊。
吉姆·贾木许在这部电影中显尽了他的自恋和脱离文化生活本身后的无才。
首先作为一个丧尸片,且这必须是前提近一个小时才出现成群的丧尸就根本上吸引不到观众了。
前面两个开胃小菜也是平淡得难以言说,完全没意义的同时也完全没能合理的引出丧尸这一主题。
其次再来谈贾木许个人作者风格,关于有吹嘘丧尸设定好,比如:“一直念叨生前事”是什么批判当代消费主义物质需求过度,这就是鬼扯,因为这种设定在50多年丧尸片发展过程中早已见怪不怪,这纯粹只是想要营造的一种新奇丧尸效果罢了,不过也没搞好。
众多人物,全是废物,没一个好好用出了想要表达的政治批判意图,只是靠电视中的几言就说出了批评的本质,那就是无意义的(丧尸喷黑物质这个设定还算有趣)。
众多人物的设置除了弄笑料,还有就是迷影文化穿插显得合理化,白死了三个美国文青但至少无功无过。
像监狱里的孩子们、蒂达尔武士、猎人就没交代很清楚,可称之为失败。
但最失败的还是女警官这个人物,因为她就和所有灾难片的傻X圣母biao一样除了恶心毫无作用。
叫我不要杀丧尸,因为本质是人;但又怕死不敢救人,这自我讽刺不失精彩啊。
两个男警察的人物都还行,也可以说是带动整个影片节奏在走,直到说出那句“我看过剧本”直接败坏观感,这不是什么富有玩味性的瞬间,只是灵感枯竭后的挣扎。
很多讲说喜欢贾木许的一定喜欢这部电影,可能对于激进粉来说是这样没错,但首先这是一部丧尸片,这么慢的丧尸片和这么类型的艺术片还真是牛头不对马嘴,头不正屁股也歪呢!
【本文涉及无关大剧情走向的剧透,慎读】
剧照走出电影院的第一反应真的是太冷了。
这次的贾木许放弃以往的“教育式电影”,即“我要把我所有的文学音乐历史哲学方面的知识都传达给你”派,而走了一次讽刺诡异风。
大概导演是在体恤观众朋友们大夏天的太热了,开空调又太不节能吧。
总体来说还是挺成功的,继热门吸血鬼题材之后,贾木许又将手伸向了僵尸主题。
整部电影一句话就是:穿着贾木许的衣服——既然要刻意,就刻意到底咯。
写满尴尬的警察团队,格格不入的停尸房老板,还有打酱油的众小镇居民和来客,几乎没有一个人的设定是所谓合乎电影常理的,但正是这种反常感令电影直给观众送冷风,露出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我还是蛮能理解为什么本片在戛纳上口碑没有那么高的——导演风格极强、极富个性以及嘲讽性质、同时铁打R级本质的本片,确实是很难博得主流观众的一致喜爱。
几个细节:青少年三人组的结局没有交代很清楚,跟同伴确认了一下,应该不是我看漏了,来客三人组也有点炮灰,可能目的就是拿自己的车碾压一下smart;墓地警车上的对话很有意思,虽然从Adam Driver一开始关于主题曲的台词就有些可以猜到;“Wifi”使我看到了自己时候的样子,尽管我手上可能拿的不是刘海款iPhone而是5s;不拍动物大概是因为太难拍了,感谢鸡腿的友情出镜;Bill Murray在《丧尸乐园》里头的扮相不知为何久久在我脑内徘徊,Adam Driver的钥匙链算是个小彩蛋,Tilda Swinton在停尸间里与两个尸体的那段我觉得设计的很好,整个人边憋笑边发抖;影片本身细节我觉得做的很好,很多东西要么是在玩梗,要么是有寓意的,加上两首洗脑原声(我还专门看了一下片尾,歌曲那里真的只写了一首Dead Don't Die)和还算恰当的升格慢放把气氛搞得很好,真的同时达到了恐怖与搞笑的双重效果,但这更让我觉得人物设计令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或许导演是想借此代表各类人群才放置了这么多角色,倒不免显得故事有点支离破碎且刻意——这种刻意感却或多或少失去了其他情节设置的那种讽刺式刻意感,令人有些出戏,这点包含了部分新闻、广播、解说、特效还有镜头表现,特效还能说效果倒也蛮好玩的,但一切的一切归总到了最后一小段说教着实令人有些失望,某种意义上倒挺符合"this is gonna end bad"的预言。
总而言之,贾木许开心了,演员大概也挺开心的,拍摄团队大概也挺开心的,观众简直要被丢到北极去了,还得被逼着说"it's a real nice place"。
很难评分的一部电影,最后思索了一下还是先给了6分。
最后说一句自己的废话:以后要是我自己拍僵尸片,滚字幕的时候我要给每个角色都起个名字,然后写成“in the memory of”。
为什么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呢?
因为美国的丧尸文化最初就是起源自B级片的,而B级片或者CLUT片的套路往往就是不遵循套路,太古老的就不说了,比如有一部电影叫《恐怖星球》,就是用一种十分奇特的手法拍了一部集各种梗为一体的爆炸般的虐杀丧尸的电影,这种电影在过去其实是丧尸类型片中很常见的,当然我不是说他那个奇特的拍摄手法,只是说剧情结构上,后来这种电影越来越多,粗制滥造的也就越来越多,然后为了区别于那些个小成本制作的粗制滥造的丧尸电影,越来越多的导演给了丧尸电影一个方向,就是要有头有尾有原因有结果,然后就像我们后来看到的那样,要么是病毒爆发,要么是瘟疫爆发,总之人死了又活了,人类要么用重火力武器与铺天盖地的丧尸对抗,创造一种毁天灭地般的地狱图景,要么一路逃逃逃,中间做个死死几个人最后最该死的逃出生天,总之就是把丧尸类型电影通过电影工业的套路变成了一种流程化的东西。
和过去那种你找不到任何的解释来说明丧尸怎么来的,为什么主人公们能那么炫酷的杀丧尸的方向完全不同。
然而,《丧尸未逝》却在本质上回归了传统丧尸片的B级感,甚至不忘在片中埋下各种梗来调侃工业流程丧尸片,以及人类对流行文化过度渴望的事情,最后那个对人们和流行文化关系的调侃主要集中在丧尸的行为和片子最后的那大段诗朗诵上,而片中的许多反“传统”的梗则集中在丧尸危机爆发前的那大段看似冗长的文戏中,下面我就来举几个例子。
1.不作死的少年组 一般丧尸片里少年组通常都是不停作死坑死大部分人最后活下来的人,然而这个片子里,只是寥寥给了少年三人组几个画面,一个是两女一男看新闻,男的说这样会世界末日,第二个就是活死人出现镇上开始死人,少年三人组吐槽镇上太安静了,第三个就是三人看着教管所里的人在外面被吃聪明的躲进了储藏室没有跑出去,然后等丧尸散了去镇长找藏身处。
基本上全片最冷静的就是这仨人。
2.主角脸的路人 最开始三个开着“非常乔治罗梅罗风格“的酷炫的汽车来镇上的时候,大段的剧情像极了传统丧尸片里的主角,无论是台词,还是他们的行为风格,以及人员构成,怎么看都是最后会活下来的人,结果呢,这仨只是路人,丧尸爆发之后就给了他们一个全死掉的镜头,然后还挨个被警察进行了”预防性砍脑袋“。
3.你为什么非要开车轧丧尸 警察们被”塞尔达“轰出来之后一路开车,老警察几次三番的去碾压路过的丧尸,后排的女警一再的问他为什么要轧他们,老警察只是轻蔑地笑笑,他们反正都死了。
这在传统工业化丧尸片中通常就是个逗大家一笑的梗,然后镜头一转,导演就告诉了你们轧丧尸的后果,车轮被丧尸的手脚卡住动弹不了,然后汽车被大群丧尸围住。
4.不会有好下场的 警察有三人,老警察,帅警察,女警察,每当老警察要做那些传统电影里经常会出现的不明智的决定时,帅警察就会说不会有好下场的,最后真的就没有好下场了,老警察问帅警察,你是怎么未卜先知的,帅警察尴尬的说,导演给我看了完整的剧本。
5.就是让你摸不着头脑 通常类型电影中总会喜欢放几个反类型的角色或事件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不过大多数情况很糟糕就是了,比如说每个丧尸片里都或多或少会出现的动物,当然还好这部片里的不是动物,是”塞尔达“,哈哈哈哈,这么说是因为演员在电影里的发型真的很塞尔达,当然,这个演员叫蒂尔达斯文顿,我说这个可能很多人反应不过来,我说古一法师估计好多人就明白是谁了,演员在片子里演了个武功高强的殡仪馆管理员,一般来说传统类型片里这种角色会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最后会成为BOSS战的绝对主力,然后掩护弱鸡主角团队离开,然而这部电影里没有这些个幺蛾子,人家是外星人,地球闹丧尸跟她没关系,人家拍拍屁股坐飞碟走人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周围人看的一脸懵逼。
当老警察问帅警察这段也是剧本里的?
帅警察一脸懵逼的回答NO时,我都快笑死了。
总之呢,如果你想看一部有头有尾有理有据的丧尸片就可以移步其他电影了,如果你想彻头彻尾的看点儿复古的,不一样的丧尸片,那么欢迎你来到”丧尸卫视“(笑)
影评第425话《丧尸未逝》——贾木许的乌托邦影片《丧尸未逝》于6月14日在美首映。
本片是独立电影制作人吉姆·贾木许所执导的新片。
影片故事的发生地点设定在一个只有738人居住的美国中心小镇(Centerville)。
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小镇。
小镇应有尽有,与外界隔绝。
小镇上唯一的权威就是两男一女的三名执法者。
在美国居住过的人很知道美国戴眼镜的出勤警察少之又少,戴眼镜的警察一般从事文职工作。
贾导让三位警察清一色的戴眼镜的言外之意是三位能文能武,是小镇上集政治、权力和军事三方面的制高点。
贾导的影片的观影群众一般多是文艺青年。
很多的美国观众认为本片蕴含政治讽刺。
中心小镇即影射美国,三位警察影射美国的统治阶级。
贾导在影片中对统治阶级充满了嘲讽。
嘲讽(1):统治阶级的智商饭店的女服务生和保洁员被僵尸咬死了。
警察一致认为是一群野兽干的。
只有亚当·德赖弗说出是僵尸干的(正确答案)。
但是亚当·德赖弗在片尾告诉大家,其实他看过剧本所以才知道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贾导讽刺美国统治阶级的一无所知。
嘲讽(2):统治阶级的胆量大家都知道,警察局的玻璃和门有铁丝网阻拦。
在僵尸爆发之后,躲在警察局里是最安全的。
事实上,三位警察也正是这么做的。
直到蒂尔达·斯温顿赶到警局,用言语讥讽三位警察,“警察是不是应该到僵尸的根源地——坟场,去解决僵尸,拯救小镇?
”三位警察在极其不愿的情况下,才驱车前往坟场。
贾导讥讽统治阶级的胆小如鼠。
嘲讽(3):统治阶级的感情用事任何人都知道,僵尸是必须爆头才能杀死的。
女警看到自己的奶奶变成僵尸,感情用事,冲入僵尸群中,结果自己也变成了僵尸。
明知也要故犯。
贾导讥讽了统治阶级的感情用事。
两位警察知道自己的结局之后,只得硬着头皮去爆打僵尸,直至最后也被僵尸吞噬。
无论是小镇的居民还是外来的三位青年均无幸免。
唯一逃过一劫的是遁世的野人。
导演似乎要告诉大家,唯有脱离这个乌托邦,才能侥幸一生。
向喜欢文艺电影的观众推荐此片。
这不是一部传统的丧尸片。
很有意思的一些点,诸如丧尸会念叨着生前最爱的东西,若是只凭这一个现象,则对此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比如可以单单只做一个搞笑的点,或者是衬得丧尸比较有人情味之类。
再然后丧尸被砍头之后,代替体内血的东西,居然变成了沙和土,可以用他们是埋在土里来解释,但似乎有些牵强。
看到最后的时候,之前可以做很多种解释的东西,似乎都剩下一个解释。
每个人都有很多想要的东西,他们会去追逐,不断的追逐,就像是人的欲望,某种最原始的欲望,不会停下追逐的脚步,也无法熄灭自己的欲望。
而且这不单单是自己的行为,无数个自认为的自己的行为,最后都将引得更多的人加入。
这不是一个人的选择,是一群人的舞台。
对于欲望的追逐,唯有最后的死亡(尘归尘,土归土)才可以终结。
这部片子大概有六种类型的人,第一种就是丧尸———被欲望支配的人;第二种就是那两个男警察———为控制欲望而战斗,虽败犹荣;第三种就是女警察———无法忍受认真生活的苦,从而怼欲望屈服的人;第四种就是躲在森林里人,姑且可以把他认为是旁观者?
大抵是因为他欲望极低,并且就算在森林当野人,也要读书。
(hhh)所以才能在风暴外;第五种就是跑出来的小孩,没有被世俗污染?
第六种是那个神奇的女人,难道是传说中玩弄欲望于无物的人?
十分超凡脱俗,地球上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所以只能是外星人。
最后三种我不大理解。
就随口说说。
我之前以为作者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个观点(带有某种批判性质的),结果发现好像不是,作者只是在用一种诙谐、一种稍显美式刻薄的语气,并且含有乐趣的,向我们传递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不带有任何批判性质。
(因为,毕竟没有欲望的人,地球上大抵是不存在的)这样我觉得很有意思,无论是要表达的东西,还是东西呈现时得那种状态。
真的蛮有趣,所以有时间可以再看一遍。
1975的翻拍版,没有惊喜的东西。
蒂尔达·斯文顿拎着刀,化身为现代斩尸人,没有太多惊艳。
1975的翻拍版,没有惊喜的东西。
蒂尔达·斯文顿拎着刀,化身为现代斩尸人,没有太多惊艳。
1975的翻拍版,没有惊喜的东西。
蒂尔达·斯文顿拎着刀,化身为现代斩尸人,没有太多惊艳。
1975的翻拍版,没有惊喜的东西。
蒂尔达·斯文顿拎着刀,化身为现代斩尸人,没有太多惊艳。
1975的翻拍版,没有惊喜的东西。
蒂尔达·斯文顿拎着刀,化身为现代斩尸人,没有太多惊艳。
我想讲的跟电影没有太多关系,只是这么简单又情节温和的丧尸电影真的适合一边抱着爆米花,一边关上手机,忘掉工作,忘记前女友对你的刻薄,也不用刻意去理解电影的剧情。
就简简单单的和导演演员一起听着那些尬聊对白,然后昏昏沉沉的睡去,不用管结局如何,不用想前女友是否还会回心转意。
只是在乡村音乐的背景中 尘归尘,土归土。
一切感觉都不是多么重要了。
虽是独立于好莱坞大厂的艺术片导演,但吉姆·贾木许这些年一直都在主流娱乐(或者说是吸收亚文化的流行文化)中寻找灵感,从《唯爱永生》里的吸血鬼到《丧尸未逝》里的僵尸,都成了他借机嘲讽的载体。
这次,贾木许调侃的不只是早已侵蚀所有人的消费主义,还有电影作为“虚构创作”内在的逻辑。
因为地球的自转轴偏移,所以死去的人都复活了,成了僵尸攻击人类,这本就是个简单到粗暴的理由,却要求演员们忠实地“照剧本”演下去,完全不顾此种类型片必须的恐怖、血腥元素。
领衔的比尔·莫瑞让人想起他年轻时的代表作《捉鬼敢死队》,可如今他已成为黑色幽默的代言人,只能用最原始的美国方式来抵御僵尸,毫无效率可言。
与埃德加·莱特的那部《僵尸肖恩》的格局相似,《丧尸未逝》同样触及到了僵尸的社会性,他们复活后依然在追求咖啡、Wifi等强势消费品,可贾木许只是在枪爆头,刀斩首的过程中,轻描淡写地触及到了种族主义等社会弊端,大部分时间都陷入了游戏式的漫无目的之中,不够犀利,也不够恶搞。
片中真正有趣的角色,并非的依仗暴力的警察和“外星女煞星”,而是那个主动逃离现代文明的流浪汉,只有他能在”The Dead don't die“中坚定的存在,在怀旧的歌声中冷眼旁观。
Oh, the dead don't dieAny more than you or IThey're just ghosts inside a dreamOf a life that we don't ownThey walk around sometimesNever payin' any mindTo the silly lives we leadOr the reaping we've all sown...---Sturgill Simpson
作品提名一览:
一部风格迥异的丧尸片有那么一丝好笑;有那么一丝冷峻;有那么一丝恐怖;有那么一丝温暖;有那么一丝批判;有那么一丝嘲讽。
这就是水瓶男Jim Jarmusch带来的(自编自导)新作《丧尸未逝》。
身体关系(累成狗、想睡觉),这篇影评就不详解了,简单谈一下个人感受。
1,Jim Jarmusch新作,延续了一贯的格调---“不着调”不要误会,这个词搁在这不是“贬义”,而是“中性”。
就笔者看来,所谓的“着调”,就是走“大众路线”,迎合观众口味,没有自己的特色、观点、思想。
反观“不着调”,即走“小众路线”,狭义理解:看得人少,被边缘化;广义解释:有个人印记、偏人文思考。
简而言之,两者的受众群不同,就内容实质而言,各有千秋。
2,演员演得很高兴,是不是要笑场了...Bill Murray越老越像意大利老帅拉涅利,剧中饰演一名特淡定、忒怀旧的小镇警长
Tilda Swinton拿起太刀成了“星战”+“漫威”结合版古一法师,剧中饰演剑术秉义的停尸房看守人(不是地球人)
流行歌手Selena Gomez+Austin Butler,这组搭配确定不是在重温“Selena Gomez+Justin Bieber”的昨日情缘?
朋克教父Iggy Pop继续不务正业,出演留恋咖啡的僵尸
3,剧情古灵精怪,给你们瞧一瞧什么是“文艺腔”的丧尸剧a,文学辞藻比如:ashes to ashes,and dust to dust(尘归尘,土归土)b,画面影像比如:黑夜里、丧尸中,一袭白衣、手持太刀的月下传奇Zelda(这名字游戏迷不会陌生,老任旗下的超级游戏明星“塞尔达”)c,音乐回响一部作品,至始至终,一曲乡村民谣控节奏,不带换的,什么情况?
Jim Jarmusch如此迷恋这首同名歌曲?
有可能,但仔细观察,还存在另一种情形,那就是导演有意识地将歌词融进故事,换句话说:加长版MV,懂了没有?
4,故事的弦外之音,含沙射影了啥?
a,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世间之人,追名逐利,可到头来,归为尘土,随风而逝。
b,人,常常留恋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身外之物(金钱、物质),这些东西,能不能带走?
又能不能带来?
想一想,岂不可笑。
c,世界的走向。
随着环境的日益苛刻,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说不准末日之时,人们真的会像行尸走肉一般,互相侵蚀、相互吞噬。
终。
编剧★★★☆☆(故事留于形式,最后是“难圆其说”,还是编剧故意而为之?
不解亦)导演★★★★☆(自编自导,思想性值得借鉴)演员★★★★☆(演得随性,不做作)剧情★★☆☆☆(故事过于单一,挑剔的人会看不下去)视效★★☆☆☆(简朴美)音效★★★☆☆(主题曲有意境,其他就一般了)推荐度★★★☆☆(不一样的“丧尸剧”)
#Cannes2019,(2星)从歌曲The dead don't die再到台词I've read the script这些打破第四堵墙的元电影元素,就表明电影是以对这几十年以来的文化反思。至于zombie可以算是最鲜明的形象来隐喻当代人无形中深陷新时代的危机中。电影风格稍缓,镜头对打起来略显荒诞、幽默,但台词都很有意味。
补评,本片在芬兰与布列松《乡村教师日记》和戈达尔《法外之徒》相提并论,值得影迷多次拉片!
本来是想尬吹一下贾木许在我心中获得了导演“生化危机”的资格,不过这吨冷笑话我实在咽不下去,不好意思嘞,蒂尔达 斯文顿都要离开这个污秽的地球了。
生前想要喝咖啡连wifi打棒球,死后也是想要做同样的事情,真的令人上瘾啊。what a fucked-up world....
全程奇怪的笑点和密集的迷影文化冷知识,轻描淡写的现实批判在一团乱麻的叙事情节里浮出水面,熟口熟面的演员阵容没能带来太多新鲜感与化学反应,反而是扮演丧尸的好几位让我印象深刻(在餐厅袭击的Iggy Pop和女丧尸)。戛纳今年用这部类型片开幕有点让人失望,贾木许远远不是那种颠覆类型片的高手,无法在丧尸片的表皮下体验出什么警世的寓言意味。
哈哈,感觉就是贾木许和一群老朋友们玩票随便拍拍,很随意的样子。当然,一贯的冷幽默不能少。当代人就是变成僵尸了还要找WIFI啊。还是好爱司机哦,可以和贾木许再合作下去呀。
慢吞吞的,但细节都挺有意思,台词朴实而有趣,演员一颦一笑都很耐看,还有微微怪、有点尬的普通人的人设。平凡小镇里平淡的日常,很平常地接受了僵尸这个剧变,一本正经地做离奇的事情,这个反差很有意思。
靠无脑点题的桥段撑场
2.5 导演和演员们拍得比观众看得还开心
啊哈哈哈哈哈我笑死,女神夸我老公physically attractive耶!这个丧尸片节奏也太过于缓慢了吧,怪得要死但又莫名好笑哈哈哈
没想到贾木许能拍出这种质量的片子
拿这笔钱支持一个有想法的新导演会更有意义得多。我能想象戛纳那些跟屁虫看到哪些陈旧无聊的桥段会傻呵呵地笑,然后自以为懂了贾木许。这些人愿意一起玩片子倒没啥,差不多弄个午夜展映得了,一趟又一趟竞赛有劲么。
贾爷这也太玩票了,除了把之前电影里常用的演员来了一个大集合便再无亮点。抖一抖自己流行文化的包袱,最后打破第四面墙的做法也只是黔驴技穷的创作困境。官方吐槽了斯文顿是外星人。汤姆维茨和lggy pop的扮相最逗。
神tm丧尸片提名国际超级大奖??!黑人问号脸。。。。今天看完了莫名其妙。都一堆什么东西,笑话冷的一批。还提名大奖。。不知所云,是不是和环保扯上就能得奖?????!两星给拍摄
贾木许电影里每个男的都像连射七次后的样子
还蛮喜欢的吧,而且司机实在好帅
吉姆叔叔请收下我的膝盖!
有点儿意思 19/08/31
他们曾经是令人生厌的农场主,克利夫兰的假文青,他们是爱弹吉他的顾客,爱看电影的店主,他们是邻居朋友同事奶奶,此刻他们都是今夜不愿死去的丧尸。贪婪地开采让地球自转轴偏移,拥有灵魂的人类亲手创造了末世,末世又把地底没有灵魂的人类召回。吉姆没有给观众剧本,却给了谶语,所有人看得到结局。
作为丧尸片爱好者,终于看到了一部……丧尸文艺片……我能理解戛纳之后的口碑两极化,因为看完真的很懵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