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一帧一帧地抠电影,在故事中颠来倒去地痛着。
我喜欢Will,非常非常。
我敢说Will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总是看他在影片中紧锁眉头,每次都很心疼。
“七磅”,看他痛苦地哭泣,痛苦地挣扎,心更疼。
故事Tim原本很幸福。
风趣幽默的他成功地干着事业,总是在公司的会议里让同事们哈哈大笑;坐落在海边的别墅,美丽的妻子陪伴在他的身旁;幸福的生活。
或许是上天嫉妒他的幸福。
车祸之前,他还和妻子开玩笑,脸上的笑容很天真,很无所谓。
正是他的无所谓,让一次车祸毁了一整个家庭的幸福,还有他的幸福。
7个生命(一家六人,加上他的妻子),成为他的罪责他的痛。
从此他变了,他活在悔恨和自责里,活在对妻子深深的歉意和爱里。
他活着,可他想着的却是死。
可是他不能简简单单的死,他必须洗清身上的罪过。
他所希望的,就是能够慷慨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他偷了弟弟Ben的IRS证件,用国家公务员的名义去探访他需要的人,那些最困难最脆弱最需要帮助的人。
他希望他能帮助那些真正善良的好人,这样他的灵魂,才能够得到些许的安慰。
影片中以Ben(其实是Tim)对Emily的救助为重点,Ezra为次重点,辅以Connie,穿插了其他4个他救助的人。
Emily是一个先天性心脏衰弱者,时时刻刻生命垂危;Ezra是一个盲人音乐家,也是一个订购牛肉的接线员;Connie是一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Emily是脆弱的,她渴望生命,她孤独,她需要Ben的陪伴。
Ben同情她,陪伴她,守护她,看着她,Ben也不断地想起自己的妻子,想起了曾经的幸福美好时光。
其实Ben也是孤独的,我想这也是最后Ben和Emily相爱的原因。
听着身边的Emily倾诉对生命的渴望,看着Emily熟睡的样子,Ben在爱情和生命中做出了最后的抉择:时间到了,尽管救活Emily只有5%的可能性,他希望Emily幸福,他必须走。
他拨通了911急救中心的电话,要求要一部救护车,说是有人自杀。
电话中略带冷漠,看惯了生死的女人问他谁是伤者。
Ben哽咽着回答:“I am.”……这个片段,我反反复复咀嚼了好多次,短短的两个音,却包含了多么大的罪责和多么大的决心。
冰冷的浴缸,剧毒的水母,他痛苦地扯掉了窗帘,他痛苦地接受死亡,完成他这沉痛的救赎。
Ben的心脏在Emily的心中跳动,Emily找到了Ezra,当Ezra看着Emily叫出她的名字,Emily哭了。
我在她的脸上读出了思念,痛苦,还有快乐。
他用他的眼睛看见他的心在她的身子里跳动。
很喜欢这句话。
这样的赎罪,真的很沉重;可是这样的结局,却很美丽。
我没有哭,泪水不能说明什么,最深的痛,总是在心底的最深处,隐隐撞击着。
感觉其实要看懂这部影片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要看懂它,需要思考,需要带着问题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答案。
Ben总是强装着轻松快乐,可是我知道他承受着多么大罪过的折磨。
他总在寂寞无人的夜里的梦中上演车祸的悲剧,他为了测试人品不得不对Ezra大加嘲笑而放下电话他痛苦地掩面哭泣大喊车祸中丧生的人的名字给自己力量,他对Emily冷漠为了自己不动情可他伤害了Emily他在车里痛苦地大喊,他拒绝与自己的弟弟联系可他有多么地爱他……我想他最害怕的就是夜晚了,所有的梦都是关于过去,过去的幸福是对现在的嘲笑,血淋淋的车祸现场更是对他身心双重的折磨。
他痛苦可是他必须忍受痛苦,他是男人他不能够给自己一点点脆弱的理由,甚至不能去思考希望因为他也是人他也害怕死亡。
只不过,他必须死去,这是他的选择。
这是一个勇敢的选择。
他可以终日生活在痛苦中,可是他除了痛苦还有行动,他用他的身体一切能够奉献出来的东西给予那些可以给的人,他用一个人的生命换了7个人的幸福,去抵消他曾经的罪过。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生来注定痛苦。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知道如何如消除痛苦。
终日在痛苦中折磨自己也是一种活法,可是能够有所作为地去弥补,却不是人人能够想得到做得到的。
一个意外,改变了一个人。
我在想是不是真的要在彻底地痛苦之后才知道其实我们应该去奉献?
他是善良,他是勇敢的,可是看了电影的我们能够如何?
或许有些人会一时很受感动宣言自己死后也要捐献自己的器官,可是这样的话喊多了真的能够成为现实么?
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其实在我看来,是否捐献自己的器官,那是临死前选择的事情,我们现在真正可以去做的,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
善良存在于内心的深处,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去挖掘。
我相信,我们能够做的,有很多很多……最后这部影片,感动很多。
思考过后,却不是通常的很深刻的道理,可是这样现实的结论,对我也足够了。
关于影片的一切问题,看不明白的,可以留言交流哦。
我还是很有信心自己对这部影片的理解。
孜忆2009年2月3日星期二
Will在这部电影里有点客串上帝。。。
剧情其实完全该按照正常的叙事走下来。
而不是蛙跳,插叙。
他不会上天堂,他原本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基督教不许人自杀是有原因的。
人只有活下来才能有意义。
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Will如果愿意,他完全可以去参加NGO,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人需要帮助。
钱不能拯救人类,器官捐献也不能拯救人类。
只有知识才可以拯救人类。
作为MIT的毕业生,他有能在一夜间修复从来没见过的机器的天赋,他该这么放弃么。
然后就是用水母自杀,这完全是扯淡!
那是神经毒素!
你的器官还能用吗???!!!
我看到他用冰水,觉得他还不错,不愧是MIT知道该保持死后的器官存货,可是看到水母,我真的!@#$%^&^我以为他会割脉。
那样也更漫长,更痛苦看到这里,我觉得这是个烂片。
看到E的黑色眼睛我突然觉得一阵感动。
觉得这真是一部好片。
觉得之前的一切错误都值得。
然后我去洗澡了,回来后,想想。。。
还是3星吧,冲动是不对的,我们要客观。
不能说出7分功,3分过的话来。
用现在积得德去弥补过去的错尚未必能被原谅,那么后来犯的错误永远也不能作为以前功绩的借口
蛮有内涵的一部片子,看哭了。
航天推进器工程师Tim(威尔·史密斯)开车带妻子回家,路上忙工作看手机导致车祸,妻子去世,对面驶来的车上也逝去了6条生命。
事故之后,他变得异常沮丧,并为自己的过错悔恨不已,他决定自杀。
自杀之前,他决定帮助一些需要帮助,而社会忽视他们或者他们没有能力寻求帮助的好人。
于是他冒充在国税局上班的弟弟Ben Thomas的身份,拿着弟弟的证件开始了这一平凡而伟大的行动。
车祸后,他把自己的一页肺给了弟弟,把一半肝脏给了在家庭服务和儿童福利保障中心上班的一个黑人女士,把在海边的房子送给了被男友虐待的女人,让她和她的孩子远离噩梦,把一个肾脏给了冰球教练,为白血病儿童捐了骨髓,把眼睛(应该是角膜)给了一个肉品销售员兼业余教师。
他在帮助先天性心脏病患者Emily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了爱情,觉得生活又有了希望,但是Emily找不到新的心脏源就活不长,为了帮助别人,也为了爱情,他决定把心脏给Emily。
他在浴盆用剧毒的“箱水母”自杀,自杀前打了911,通知他们派救护车来,应该是为了心脏的存活。。
车祸导致7人丧生,他也身体力行地帮助了7个人,算是完成了内心的救赎吧!
电影112分钟左右的时候,Emily在听完Ben弟弟讲明事情原委,走过草丛,蹲下来哭泣。
我的鼻子一酸,差点哭出来。
一点心酸,无限伤感,有时候大于嚎啕。
Will Smith真的很棒。
在好莱坞,风格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你有自己的style,你就可以称霸一方,因为这里群英荟萃,全能有点不可能。
比如说Jonny Depp,他的片子从《剪刀手爱德华》到《无头骑士》到《加勒比海盗》到《理发师陶德》还有之后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他总是扮演孤僻、古灵精怪、玩世不恭的角色,无人能出其右。
再比如Kevin Spacey,《七宗罪》《美国丽人》《大卫·戈尔的一生》《21》还有09年会上映的《Shrink》,阴暗、冷漠、独立、坚定,这些气质由他诠释起来,总入木三分。
这样的人还有Nicolas Cage,John Cusack等等。
当然一些老戏骨除外,比如Meryl Streep,还有刚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Sean Penn。
但是Will Smith就不同了,且不说他像Hugh Jackman那样能歌善舞,在电影风格的尝试上,他也似乎游刃有余。
《独立日》和《黑衣人》甚至《I,Robot》如果说都只证明他是一个很有票房保证的商业片黑人男演员,却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和《Hitch》一样默默地证明着他的喜剧天赋。
而当你以为他仅止于此的时候,他用《I Am Legend》告诉大家他如何彻底地一个人去撑起一部电影(好吧,票房一般),还用《Hancock》告诉你,superhero电影他也可以当仁不让地钆一脚。
也许你会说,这也太闹了吧。
好,那就请静下心来看看06年的《The Persuit of Happyness》(当幸福敲门时)以及08年的这部《Seven Pounds》(七磅,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翻译),一个是绝处逢生的乐观的小人物,一个是决绝的悲情的小人物,Will选择出演这样的电影,说明他和他的经纪人有独到的眼光,也说明,在文艺片领域,Will将会有一番天地。
我很纳闷,如果是08年的电影,为什么《Seven Pounds》没有和奥斯卡有任何的关系。
---分割一下,上面扯远了---只说《Seven Pounds》,全片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看似打乱了的各种情节,其实最后就像拼图游戏一样,能够拼出一帧完整的悲情图片,让你慨叹它的凄美。
Ben(Will Smith扮演)因为车祸害死了7个人,加之丧妻之痛,他丧失了生的一切渴望。
但是死之前,他想要赎罪,他的死亡其实就是赎罪,但是他还想能够同样帮助7 个人,才走得更安心。
因为故事不是流水账地叙述他如何帮助别人,我看完电影就开始算,他帮助了哪七个人呢?
如果你也看了电影,也有点遗忘,我来帮你一起回忆:Ben的弟弟,Ben换给他一个肺;Holy,那个提供给Ben需要帮助的一个女人的名字的老太,她得到了Ben的右肝;Holy提供的那个女人,她和孩子得到了Ben在海边的房子和新的人生;冰球教练George,得到了Ben的一个肾;小男生 Nicolas,Ben为他捐献了骨髓;Ezra,得到了Ben的眼角膜;还有我们的女主角Emily,得到了Ben的心脏。
我仔细琢磨,为什么电影要叫七磅。
对7个人的救助,可以用重量来衡量吗?
帮助这7个人的分量,和那因为车祸死去的7个人的分量,是可以等量的吗?
而一个人的痛苦,也可以这样来量化吗?
如果不是威尼斯商人,我将百思不得其解。
事情的原委本来是可以很简单就交代清楚的,也因此导演才用很多打散的镜头,慢慢地,一点点地交代给大家,这其实算不上特别高明的技巧。
不过正因为如此,很多前面看到的不明所以的镜头,到最后都能找到答案,比如Ben去见Holy时,我们看到Holy的表情,难以判断她到底为何如此,以及和Ben到底是什么关系;还有那个女人在车中翻滚的慢镜头,显然不是Ben的妻子,那她是谁;比如Ben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房间养水母……一个个耐心的镜头讲述着这个悲伤的故事,需要有一点点耐心去体会。
人生无常。
我在买车之后,也常常生出发生车祸的担忧,此种担忧而且更多地不来自于自身的安全,而是朋友和路人的安危。
所以我想Ben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在一种突如其来的灾难后无法摆脱的例子,他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可能性,也是最让人痛苦的可能性。
曾经一度,Ben对生命的放弃亮起了一丝扭转的光线,但是这抹光线最后是被爱给掐灭了。
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从用死亡来赎罪到用死亡来成全的电影。
当然,如果只是那份不能释怀的负罪感,那种一意孤行的离别感,只是Ben完全因为车祸丧失了生的欲望,而只想在自杀前用最大的善意去帮助几个需要帮助的人,这已经可以让人感动。
可是,让这种感动升华的,则是死亡最后的成全。
Ben遇到Emily以后,一度也重温了爱情的甜美,也重拾了对生活的一点希望,只是天意弄人,Emily的生存希望是如此渺茫,只能用Ben的死亡才能换来。
世界上最深沉的爱,不是被拥有的,而是该放弃的。
所以最后,一切其实和Ben最初的计划一样,他自杀了,救助了7个人,包括Emily,只不过,对于Ben和Emily来说,死亡除了赎罪,更多了伟大的成全,让人撕心裂肺的成全。
无论如何,该是怎样的一种痛苦,才能让人坚定赴死,这是留给我们去揣摩的。
我很喜欢其中一个人的表演,那就是盲人Ezra的扮演者Woody Harrelson,这个有点喜感和邪气的演技派,在这里演活了一个善良的盲人,当他给Ben电话推销牛肉受到Ben无端羞辱的时候,他作为一个残疾人的隐忍、宽容、无奈、痛苦写在那张眼神空白的脸上,那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属于弱势者的微笑,是那么直击心灵。
Emily和Ben玩了一个看似很无聊的游戏,叫“What If”。
Emily说,what if我的呼机响了,what if有人捐献了心脏,what if手术成功我的身体也不产生排斥,what if我能够重获真正的健康。
她的what if都变成了reality,但是游戏的结局一样不完美。
What If,所有不可控的生命幻化,都云淡风轻。
http://blog.myspace.cn/1310110085
“上帝创造世界用了七天,而我摧毁了我自己的世界,只用了七秒。
” 1、计划 蒂姆,自这从七秒之后,一切都被改变了。
他的人生彻底被颠覆,他再也回不去了。
因为,原先的生活本身已经被摧毁了。
连同他的家庭、妻子、幸福、安宁、希望……全部都被埋葬。
而且,这种摧毁是不可逆转的。
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他处于一种茫然混沌的状态,如同一颗不着边际的尘埃。
终于有一天,他豁然开朗。
他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也知道什么才是终点。
他计划了自己的道路,接下去的时间,不过是倒计时而已。
电影的开始颇有些扑朔迷离。
透过银幕,我们看到神情忧郁的蒂姆在海中游泳、上岸。
他在海边别墅独自活动、沉思。
然后,他打电话去羞辱一个盲人肉类推销员,说一些非常刻薄的话。
抛下电话后他神情痛苦,忽然大声重复一个个人的名字,以至于失控抡起椅子、砸向茶几。
走出自己的屋子,他似乎也在到处搜集别人的信息,或者,是在刺探别人的信息。
他似乎没有恶意,但也没有暴露出什么明显的目的,让人猜不透用意。
我很感谢那些错误的故事简介,让我拼凑不出故事的整个面貌,才让我始终带着疑惑追究下去。
当谜底慢慢揭开,我们终于了解到,蒂姆口中喊的那一个个名字,是死在车祸中的人名,他每天都被这七个名字压得喘不过气。
他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去弥补自己的罪恶、减轻自己的痛苦。
因为剥夺了七条生命,所以,他决定帮助这世界上的七个活着的人。
他把自己的海边别墅赠送给一个被男友虐待、两个孩子的母亲,帮助她获得新生; 他把自己的一个肺捐给了得了肺癌的亲弟弟; 他的骨髓捐给了一位得了白血病的男孩。
他的右肝捐给了一个中年黑人女子; 他的一颗肾脏捐给了一位冰球教练、一个有三位孩子的父亲; 还有两位……是最后获得他帮助的两位。
在他死后,他们分别获得了他的心脏和眼角膜。
为了救赎,他奉献了自己的整个身心、全部生命。
在影片中,蒂姆帮助的第一个人,是一个西班牙裔的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正饱受同居男友的家庭暴力。
但她不敢离开,怕那人怕得要死。
蒂姆告诉她,有需要的时候她可以找他。
于是,一天晚上她带着孩子逃了出来,带着满身的伤痕。
他给了她一把钥匙,赠送给她一栋海边别墅,那曾经是他自己的家。
从此,这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可以过上一种远离暴力的安全的生活。
海风吹起了窗户的纱帘,带来清新爽朗的空气。
年轻的母亲站在窗户前望着大海,内心充满难以置信的新生的喜悦。
与此同时,观众的心里也充满了惊奇和疑惑。
为什么?
他为什么这么做?
现在,我们当然知道了。
但在电影中,这一切都是用倒叙的方式展开的。
一直到了蒂姆死后,最后才由他的弟弟,来揭晓蒂姆所有行为的原因和动机。
车祸一年后,弟弟得了肺癌,需要双肺移植,他当然只能给一个肺,但从那刻开始,一个计划在他脑中形成了。
他已经一无所有,生无乐趣,满身创伤,内心痛楚无法治愈,内疚和自责始终如同毒蛇一般纠缠着他。
他这么活着,比死要艰难得多。
但是,毫无价值的死亡,又于事无补、完全是一种浪费!
留着这具残躯还可以做些什么?
他一定曾经不停地问自己这个问题。
然后,通过这次器官移植手术,他忽然发现,原来这具苟延残喘的躯体,自有其价值,能够帮助那些深陷痛苦的其他人。
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值得去做的事情。
他会让自己自戕的行为,显得更为有意义。
于是,他制定了这样的计划,并坚定不移地逐步推行。
他到处搜集别人的信息,不过是去甄选合适的援助对象。
他划定了受赠人的范围,但还要自己去细细考察和甄选,以免将机会误赠给不值得的人。
他和他们面谈、激怒、刺探,不过种试探。
毕竟,他的馈赠太过珍贵,而且绝对没有第二次机会。
事情按部就班地按计划顺利进行,除了一个伪装成好人的不诚实的医生……幸好他及时识破了医生的真面目,中止了计划。
蒂姆打电话给那位盲人,也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
他说了很多难听点话,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种族主义者和疯狂的谩骂者,只是想要考验盲人的品德。
盲人经受住了考验,他沉静地听着本的辱骂,始终没有被激怒。
到了最不堪的部分,盲人也仅仅礼貌地道别,切断电话。
挂上电话,蒂姆知道自己找对了人。
2、意外 器官陆续被割掉,他的生命力也在逐渐萎缩。
但他依然毫不动摇。
让自己已经不堪承受负罪感的肉体,在别人身体里获得新生,岂不是美事?
对于这一点,蒂姆毫不怀疑。
但是事情还是出现了一点意外,蒂姆在靠近那个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女子时,他逐渐被吸引……这是出乎他的意料的。
蒂姆选中她,是有充分理由的。
这个女子心脏病很严重,血型有稀有,配对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不进行心脏移植,她必死无疑。
而她又是那么年轻……她不应该死。
在接触过程中,蒂姆渐渐了解到她坚强又脆弱的内心,她艰难面对病魔和独立承担经济压力大不易。
她乐观又豁达,美丽而无助。
这一切都深深打动了蒂姆的心。
当她再次心脏病发作而昏倒、夜晚在医院醒来,她打电话给蒂姆,告诉他自己很害怕,他身不由己来到她的床前,守了她整个夜晚。
两个病痛的身躯和心灵,都同样知道自己没有未来,活不过下个月,却奇异地能够感受对方的痛苦、能够彼此抚慰。
她的确是他在寻找的对象,他黑暗的生活因为她的存在而渐露光明。
他爱上了她,为此他第一次想要活下去,和她一起活下去。
但是他同时又清楚地知道,她没有他的心脏,会很快死去。
如果他活着,她就只能死;只有他死,她才能活下去!
命运就是这么荒谬而无情!
一个求死的人,为什么要在他生命的尽头,放置一丝光亮?
一点温情?
但是这点可望而不可即的好处,却映衬得他的命运,更为悲惨、更为残酷!
蒂姆在两人第一次肉体结合的夜晚,从床上悄然离开、在夜雨中狂奔至医院,不过是要问医生一句话:她的心脏,获得捐赠者的机会有多大?
当听到医生迟疑的回答,他心下洞明。
他往雨中径直出去,不再犹豫。
如果两个只能活一个,他只有一个选择。
一个早就做出的选择!
当晚,他用一种奇特的方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一只世界上最毒的水母,噬咬自己的手臂。
这种方法非常非常痛苦,也会结束得很迅速、无可挽回。
在放入水母之前,他打了911电话让人来救自己。
然后他坐入盛满冰块的浴缸,只因为,他知道自己在救护车之前就会死去,而他的内脏不能腐坏,他还要用自己的心脏去救自己心爱的女人…… 一颗心脏停止跳动了,换来的是女子的新生。
他的眼角膜也在一个善良的男子眼中继续活下去。
所以,蒂姆也不能说离开了吧…… 影片结尾,女子来到复明的盲人面前,久久凝视着他的眼睛。
那双曾经充满忧郁的黑色眼睛,此时已经是一片平静。
盲人被女子这么望着,有点困惑,后来他慢慢笑了,说,你一定是艾米丽…… 女子落泪,点头。
盲人安静看着她,说,很高兴见到你…… 3、理由 关于蒂姆做这些事的动机,网上有很多评论,有些人说,这是为了赎罪,并说这是太完美的西方雷锋叔叔做好事的故事,对此我是不认同的。
故事的设定还是合理的。
试想一下,如果因为你自己的疏忽,失手杀死了世界上你最爱的人,以及其他6个无辜者,你会怎样生活下去?
你还能怎样生活?
你难道不会为此而改变些什么?
去做些什么?
所以他有动机。
这点是和雷锋截然不同的。
那么,蒂姆是为了赎罪吗?
起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如果是这样的话,蒂姆每救一个人,他的痛苦就会减轻一点。
但事实上,看完了整部电影,救了那么多人,他依然痛苦,噩梦、负罪、抑郁,内心的黑暗根本没有改善。
错误就是错误,有时候大错已铸,是根本没法挽回的。
所以,就算蒂姆把自己全部身体都捐给了别人,死者从何受益?
他赎罪的对象都不存在这个世界上了,他去找谁赎罪?
所以,其实他无论怎么去做,都于事无补!
既然死者无法补偿,无法知晓,也就不能原谅,赎罪一说,也就没法成立了。
因此,在我看来,蒂姆制定的整个计划并不为救赎,而是有条不紊地求死。
因为生存对他来说,只是一种漫长的折磨和煎熬,只有死,才能结束这一切。
只是,他不想毫无价值地死。
他要利用自己仅存的可用之躯,做一点好事。
他要为自己死亡,找一点价值和意义。
如此而已。
在捐赠肾脏的时候,那个冰球教练曾问他,为什么选择了我?
蒂姆说,因为你是个好人,你是个没有人看着,也能管住自己的好人。
好人就是好人,有没有人在边上看,都是一样的。
蒂姆选择帮困的对象,是这个标准,所以他伪装成各种身份的人,旁敲侧击,要看到就是这些人的真面目,而不是他们人前的表演。
蒂姆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人!
他完全能够换个地方,找个世界的尽头、没有人认识他的地方,从头开始。
他受过很好的教育,年轻英俊,找个工作或者女人,都不是难事。
如果少一点良心,他根本不必死。
但他就是过不去自己的良心。
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他还是逃不出自己良心的苛责。
他依然逃不出黑暗的内心。
所以,他别无选择。
不为了别人的感激(蒂姆送给受虐女子别墅时,让她永远不要试图找他);不是为了进天堂(基督教的教义规定自杀者不能上天堂。
在《哈姆雷特》里,奥利维亚正是因为自杀,所以连基督徒的墓地都不能葬入);甚至都不为了被原谅(无论他做了多少,永远无法摆脱负疚感,因为死者永不能复生)。
他什么都不要,他只是想要一个平静地长眠。
看完电影,我想,虽然蒂姆从那场车祸中存活了下来,其实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他只不过比那些在车祸中死去的人,多活了些日子而已。
而这段日子,他过得如此痛苦!
所以幸存下来,到底是蒂姆的幸运?
还是不幸?
后来,我回答了自己:对于蒂姆来说,当然是一种不幸,但对于那些受益者来说,蒂姆的存活,是他们此生最大的幸运。
此时,那些蒂姆馈赠给他们的礼物,就在他们体内活生生地跳动着,提醒着他们如何去感恩地活过每一天。
对于蒂姆来说,他不要感激,但他收获了感激。
因为他的死亡,而让别人能生存地更好,我想,这就是蒂姆寻找的死亡的意义吧?
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了。
所以这个故事,并非完全是悲剧。
看电影Seven Pounds,就像在剥一个完整的洋葱,剧情一层一层地剥开,平静而缓慢。
当故事的内核毫无防备地展现在我面前时,我已是泪流满面。
我忘不了Tim(Will Smith饰演)的眼神,好像定格在我的脑海中,现在都在闪烁。
他的眼神很忧郁,他看着你,即使一句话也不说,你也能感受到他无处不在的痛苦。
刚看电影时,我不停在想是什么样的不幸能让人拥有这样的眼神,痛苦到骨子里。
这不是一部好懂的电影,前半部分的情节十分散乱。
也只有从Tim零星的回忆中,能猜出点曾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他和一个个陌生人接触着,聊着天,而这些人之间又没有任何联系。
好像故事被拉出了许多的线头,但每个线头又都没能好好继续下去。
这样的零散让我有点抓狂。
但他的眼神就这么牢牢地抓住我,抓住我不放,于是,我除了往下看别无选择。
但在和陌生人的聊天中,Tim反复提到一个话题。
他第一次去Emily家想帮助她时,问了她:“Do you consider you to be a good man?”Emily反问他:“How would you answer if I’d asked you?”。
第二次,在医院,他坐在冰球教练的旁边,也和他谈论了什么是好人的话题。
我在想,他为什么这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然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怎样的人才是好人?
终于一个线头开始被慢慢地拉长,就是他和Emily的故事。
豆瓣的论坛上有人这样问:Tim到底爱不爱Emily。
我想,他是爱的。
但刚开始,他是怜悯她的。
Tim第一次见到Emily是在医院的电梯里,她脸色很差,走路软绵无力。
他跟她进入病房,用他从未改变的痛苦眼神看着她。
他的爱,始于那个晚上,Emily因为心脏病发再次入院,她感到害怕和孤单,她拨通了Tim的电话。
在Tim去医院看她的路上,他神采飞扬地开始讲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There is a boy. His name is Tim…”第一次,看到Tim忧郁的眼神淡化了,有了神采。
他们的故事,以不平凡的方式展开了,也注定了他们无法拥有结婚生子再平凡不过的结局。
我被他们的一幕深深地打动。
起风了,草轻轻地摇曳。
黄绿色的草地很空旷,蓝天白云,一伸手就可以碰到。
他们坐在草地上轻轻地聊天,背景音乐很柔缓。
她的声音沙沙的,像风摩擦树叶发出的声音。
和她聊天时,他的眼神很平淡,如释重负。
从这一幕起,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属于他们的平静和美好,他们还能拥有多久?
果然,那天晚上,当他从Emily身边不辞而别时,眼中充满了眷恋和不舍。
冒着大雨,他打电话给身边的朋友:“It’s thetime.” 我期待奇迹的发生,但我知道他不会回头了。
影片是他的赎罪旅程。
他的无心之失造成车祸。
正如他所说,上帝创造世界用了七天,但他在七秒之内,毁了七个人的生命,其中包括他的爱人。
因此他纠结于好人的问题中不能自拔。
在结束自己的生命前,他想通过帮助七个陌生人来赎清自己的罪。
他改变了七个人的人生,而最后一个,也就是他爱的人Emily, 他则用了自己的生命来改变她的人生。
当他的心脏在她的身体中跳动时,这又未尝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却是痛彻心扉的结合。
他是好人吗?
是的,毫无疑问。
看过电影,没人会质疑这一点。
但他犯了一个无法补救的弥天大错,只这一次,却让他良心永远无法得到安宁。
从宗教意义上来说,他的故事有着die-reborn的味道。
七个人的生命瞬间消失,但他却重塑了另七人的生命。
可惜人生不能放在天平上秤量,不能以两相抵消的方式来赎罪。
如果可以,世界上也不会存在叫良心的东西。
从个人角度来说,Tim是个了不起的人。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么做?
我想,大部分人会用时间这贴药来治疗自己,直到记忆开始欺骗自己, 因为,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良心两相厮杀,在开始时就注定了厮杀的结果。
在骨子里,人终究是利己的。
也正因为这样,Tim所做的一切才显得这么的可贵。
“上帝用7天创造世界,我用7秒钟,就毁灭了自己。
” 本·汤姆森向急救中心报告自己自杀的情况。
是什么让他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追溯往日,本作为调查员,负责调查部分公民对国家经费的拖欠与申请问题。
表面上刻薄的他其实内心充满温情。
但没有人能够触及他的内心,本心中到底牵挂着什么?
某一天,本开始调查心脏病移植手术等待者艾米莉·波莎。
在调查过程中,他的心中起了波澜。
于是,一个计划在本的心中盘算。
本到底隐瞒了什么?
而这些,又与本的自杀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份重达七磅的救赎,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本·汤姆森与观众一同探寻生命的意义。
身体受之于母,每一个部分都是宝贵的,即便这样本依旧是义无反顾的把器官捐给了需要的人们。
生命的意义,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它的探讨就如同爱情一样注定会无休无止的进行下去。
赎罪可以解救自己的灵魂,却不能挽回已经造成的伤害。
死亡是一种解脱,而Tim除了解脱,把幸福留给了这个世界。
这足以为赎罪添加一个全新的注脚,它不仅是解救自己禁锢的灵魂,让逝去的幸福重新闪耀才算是赎罪的典范!
第一点,片长与内容比例问题。
大家都发现——这部片子太冗长太沉闷太啰嗦了。
看到后来尽管有一个比较精彩的大爆发,但之前长长的铺垫会失去一大批观众。
而事实上所有在最后爆发的电影之前多少都设置了悬念,吸引人看下去。
本片只不过是悬念了前十分钟罢了。
第二点,叙事方式问题。
《当幸福来敲门》也是导演的作品,因为那个非常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的本子使导演架构电影的能力问题被解读为“真实平淡”的叙事手法,而没有手法到底是不是一种好的表现方式还在争论中,但是电影一出肯定是要吸引眼球的,之前不断的谈话,人物变换,谈话,场景变换,再谈话……怎么能吸引观众看到最后呢?
第三点,细节问题。
本片的多数细节都是给了史密斯的眼神,他演的非常优秀,但不代表本片有值得注意的细节。
如果说水母是一个,在水母中自杀设计的挺唯美,但细节是为了意义存在的,本应该设置更多在“救赎”方面,而不是死亡手段。
如果它暗喻着“一场美丽却危险(致命)的自我解脱(救赎)”则显得刻意了。
第四点,情节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主题,最难做到的就是深入浅出。
所以要想让人明白,深刻的思想往往喜欢披上玄奇的外衣,是为寓言。
同期影片《阅后即焚》是把生活传奇化,《本杰明巴顿奇事》是把传奇生活化,所以要让人看,还是要有点不一样的。
故事是浓缩的生活,即使纪录片也是一样。
第五点,演员问题。
不是史密斯演的不好,而是演的太好。
一个皱眉都带着角度的英俊黑人,不如一个马脸的眼角下垂的中年男白人更适合这个悲伤的拯救者形象。
电影传达一种沧桑感,如果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表现,或许要比史密斯不断把握眼神还要讨喜。
不过毕竟导演要为了票房,因为其他已经不能吸引人坚持到底了。
第六点,真实度问题。
一个是和心脏病患者的感情处理。
实在是太煽情了,完全为了来点浪漫儿设置的。
而且不考虑一下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
一个是TOM的故事,对一个成年女性讲的励志故事,它不会有那种强大的激励效果。
还有最后华丽的死亡,的确很震撼,但我希望那种震撼是由面部表情体现的。
第七点,我的问题——我真是个挑剔的家伙。
不过我已经把该抖的全抖出来了,实在记不住看片时候想到的第七个问题了。
为了要迎合主题,所以这就归罪于自己了。
也许本没有问题,想的多了就来问题了。
一颗星给最初的情节构想,一颗星给史密斯。
影片做了一个很长的铺垫,在结尾的时候才展开起因,看到这儿才恍然大悟,并向伟大的主角致敬。
这部片子看得心里压抑,但未戳中我的泪点。
这个题材很好,但这铺垫实在过长,再加上节奏太缓和,等高潮来临的时候心中却还未泛起波澜就草草收尾了。
结束的时候还在想这就结束啦?
最后一截情节太过紧凑了。
这故事无疑是令人动容的,主角因为自己的过失杀死了七个人,其中包括她的妻子。
他为自己的错误而深深地谴责所以他决定自杀,在那之前他要去帮助一些对生活还充满热爱的人。
主角选择用水母自杀,所以他养起了水母,最美丽却又最危险的动物。
影片最后Emily看着Ezra的眼睛,她仿佛看到了Tim的影子,就好像Tim在注视她一样,她落下了泪。
而Ezra仿佛看得到Emily的心,感受到Emily的心跳。
两人相拥影片结束。
至此想感叹一句生命是如次的脆弱。
越是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人就越热爱生命,而那些明明有健全的身体却不珍惜生命。
多么伟大的人性,现在还有多少人能本着无私的心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去呢
这是一部需要些耐心看下去的电影。
前面100分钟的冗长故事,节奏慢到让我抓狂,看的如坐针毡,我甚至暗暗咒骂这导演TMD到底在讲一个什么鬼?
我想如果不是高分推荐,恐怕这部片老早被我扔到烂片堆里了。
但是当tim在雨中给他的朋友打电话:“it's time,I love you”的时候,故事才渐渐开始明朗。
当一切真相拉开序幕的时候,当最后的钢琴声响起,女主用力的看着以斯拉的那双眼睛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当我看完一遍又重新回味的时候,重新审视电影中的每个细节,才算真正的将这个故事完完整整的展现出来。
如果说最初Tim的厌世与意图自杀是为了完成自我救赎,是因为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的话,那么影片最后的自杀却更像是重生,为了让自己所爱的人重生,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当电影开篇,他以一副局外人的身份来审视他人的人生的时候并决定最终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自己的罪恶感。
因为生无可恋,因为心如死灰。
因为爱,所以用死亡来终结。
但是当他真真正正的参与到Emily的人生中的时候,因为爱,他才会觉得这个世界会这么值得留恋。
看着他在雨中狂奔流泪,最后下定决心的时候,我想那一刻,是需要多大的勇气。
我想这时候的死亡对于他来说也许更加有意义。
我不知道一个人是否有资格将自己放置在这样一个悲天悯人的角度来评判一个人的好与坏或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但是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有活下去的牵挂却敢于直面死亡,那是真的勇敢。
不得不说Will Smith真正的因为这部电影颠覆了我对他的一贯印象,当《I, Robat》里面那个冲动但又感性的警察,或者《我是传奇》的救世主,让我对他的观感大部分停留在动作明星的时候,这一部影片,让我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Will Smith。
或许你会说这个电影太沉闷,或许你也会说这个电影拍得太矫情,但是我只想说,这是一个值得静下心来听几遍的故事,因为一切只是为了那最后20分钟的感动。
仿佛一场精彩绝伦又慢热的舞台剧,无数角色轮番登场却又看似毫不相关,耐不住究竟又无法快进的人选择提早离场,丧失了一出难得的好戏#1000#
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故事很细腻,威尔演技也很好,只是故事本体实在太读者知音风了,这类电影应该被统一归为催泪系,我也好集体避开,另外女主太像凤姐了抱歉没眼看
我想把我拥有的一切都给你,饱受命运折磨的你,你,还有你。
很难不被这样的电影感动,很难不为这个人的深情打动。让人落泪的电影现实难免让人失望,但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会让失落的我们重拾希望。
前半段沉闷 后半段尤其是最后的15分钟很精彩 配乐真赞 男女主角过多的感情戏让赎罪这个主题被削弱了
故事应该是不错的,WS的表演也没有啥争议,但是为啥如此boring
《当幸福来敲门》导演的代表作,叙事还是一样的差,但《幸福来敲门》的故事还是比较动人的,至于这部就过于空洞和浮夸了,甚至有些可笑
简单的故事太过于沉闷
最有意义的自杀,不过这片子节奏慢的让人想死过去~
当自己的活造成了更多人的死当自己的死可以让更多人去活救赎 看似拯救了他人 其实是拯救了自己
是不是一定要把自己大卸八块才能救赎。
前半部分确实有点拖沓,有些头轻脚重吧。故事其实非常不错。
2009.1.1.0:28...San Francisco AMC theatre.$11...2009.1.14.23:12...
建议大家先看一下剧情简介再去看。发现在电影院的时候刚开始一个多小时都不知道在讲什么,不过这样也是更多的为后面做铺垫咯。
杂个会这样。。。
一下就听出了muse的插曲。床上的画面颜色很美。but..was I ruined or something? I can't get moved... feel it's fake
一般,对于《当幸福来敲门》来说。有些镜头多余。
我觉得比 当幸福来敲门 好一点啊。或者说是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故事。
故事很感人 除了那个水母好像没什么吸引人的 但还是赚了我的眼泪
按说这种救赎题材永恒是我的菜,只可惜这次的故事让我感伤却无法赞同。是,一个小失误造成挚爱在内的七人丧生,只有你活着;自此痛苦之下你开始帮助他人,乃至杀身成仁捐献所有器官。生存或死亡,貌似这份勇气无人能敌,但又有谁知道你其实是害怕带着痛苦活下去的懦夫?Smith的表演无可挑剔。20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