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第一支预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观众,但看过电影后,却会发现,那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
有些悲,不一定让人落泪,但那种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希望,不一定让人开怀大笑,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
《亲爱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就像黄渤说的,“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会触碰到你的心灵。
”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以错综复杂的盘旋在我们头上的电线推进画面。
这种画面以一种符号语言的形式,贯穿进整部影片的情感。
即便我们在电线上做了记号,我们仍旧没有办法在其中准确地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根,生命早已迷失在一片混乱的秩序里,混乱和秩序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词,但是用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仿佛正是我们现实的写照。
一边是孩子丢了,家长心急如焚;一边是24小时之内无法立案的秩序。
对于电影而言,拐卖儿童是一个再庞大不过的主题了。
要放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去表达,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依存一些我们看似毫无关系的事情的存在而存在。
这一点导演陈可辛把握得再好不过了。
但是却由于篇幅的限制让片子显得过于紧凑,虽然是归于篇幅的原因,但我个人认为完全可以有所调整。
整部片子缺少一种留白,也就是所谓的带着情感的空镜头。
给这部电影打分饶是头疼。
打高了吧,对不起同是拐卖题材的《盲山》同是丢小孩的《换子疑云》同是天下父母心苦逼的《苏菲的选择》。
打低了吧,把这片儿拉到大部分国语电影的均线上对伊又是很不公平。
毕竟像影片的开头,田文军找自家那跟网线,说把它系在电话线上的红绳不见了,顺手拿口香糖给粘一下,这种招式手法已经很难得在「卖座国产片」里见到了。
掂量到最后决定少一星,因为我仍旧可惜陈可辛。
《甜蜜蜜》过去已经快二十年了。
按照正常的导演进化关系,前段所说的「开篇」最后还要拿镜头扫一记红绳,并在影片过程中不断出现同角度「电线丛林 」镜头,这样煲汤必要加鸡精的阶段陈导应该早已pass了才对。
直到孩子丢了,鲁晓娟扑上去撕扯田文军这一段都很好: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潜在矛盾(田文军和鲁晓娟的经济差异以及二人在教育理念与抚养权上的分歧)都处理得简明干净。
根本不用「画外音」或「字幕」,就把深圳、陕西、伤疤、离异这些关键字拎清楚了。
可叹后面找孩子的过程又进入婆媳大战歹戏拖棚无聊凑时间的节奏。
小学生写作文的统一套路是「我扶老奶奶过马路。
老奶奶表扬了我。
我很开心」。
到了中学,小伙伴应该已经有了「我扶老奶奶过马路。
老奶奶的一声谢谢,让我心里比蜜还甜」和「想着今天扶老奶奶过马路的事,我又多吃半碗饭」这样的作文性格分歧体现。
往后进入成人版,从极度湿润的「被细雨抚过掌心还有老奶奶的体温。
空气浸润着桅子花的香气」到极度干燥的「老奶奶的背影晃出视线。
天晴了」中间可以有万花筒的方式来表现「我很开心」。
两小时多的片长,无论是想讨论「人性善恶」、「社会炎凉」、「亲子血脉」甚至就是想更深入的讲其中某一项的内在哲理,都是绰绰有余了——参见本文第二段罗列影片。
就是单纯地讲「失去了孩子父母的痛苦」至少也可以做到《兔子洞》那样展现不同的心理机制。
然而,陈导就如此固执地停留在小学生阶段不为所动。
既没有自我的见解,也不见任何的主见,甚至连审美个性都没有。
生生花了100分钟,把「找孩子被骗」「追车寻子」「进村抢孩子」这些事件堆砌起来,最后就是要说明一个其实不用你说大家也都知道的事儿——丢了孩子的父母(无论是生父母还是养父母)都非常痛苦。
无论是城市贫民(田文军)都市白领(鲁晓娟)土豪大佬(韩总)还是农村妇女(李红琴),在失去孩子后,内心的苦痛和寻子的执着在陈导的镜头里全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这些本来应该是形色不同,具有迥然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人物在「父母」这个角色面前集体扁平化,被抹灭了个性被消失了人格被去除了阶级差异,只剩下「苦逼」这一种集体特征。
于是整部电影就只是个竹筒子——敲起来动静似乎不错,一剖开里面是空的。
就连「父母爱,好伟大」的洒狗血赚热泪水平,都不如《妈妈再爱我一次》。
越活越回去了。
如果这是一个纯虚拟的故事,倒是可以理解编剧的闭门造车和想当然。
然而「取材于真实事件」这几个字一放,这些扁平和空洞就不可原谅——分明就是有活人给你讲述给你观察的!
有多少细节是不需要你生造就有的。
只需要一点提炼和思考的能力而已。
为什么有人拐孩子?
这些人贩子自己有孩子么?
如果他们的孩子被拐卖了他们会怎么想?
为什么有人买孩子?
为什么那些生不出却又想要孩子的人不去领养?
为什么那些丢了孩子朝思夜想的人不去领养?
再生家庭中的后爸后妈们对非亲生子女的心态跟亲生父母到底有何不同,为什么?
最后,既然父母与孩子是如此血脉相连,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人会遗弃甚至贩卖自己的孩子?
要说「矛盾」,面对「贩卖儿童」这个社会问题,以上这些才是真正最终需要解答和解决的。
叫嚣着「人贩子千刀万剐」「把人贩子都枪毙这个世界就太平了」这还是「这个叔叔是坏蛋,打死他」的幼儿园认知水平。
陈导自然是超越了喜洋洋和灰太郎——也即是大部分国产片导演的——水平,没有让「人贩子」这个角色出现在影片中造成「好人vs坏人」的路线PK。
然以导演的经验和年资来看,这已经不能成为一句夸奖的话。
照道理说,跟陈导应该不需要再吐槽诸如情节人物情怀这种东西,只要讲讲中途把故事中心转移到李红琴这条线上,这种结构章法问题就够了的。
久居鲍肆不觉其臭。
这话不仅对观众,看来对导演也是同样适用的。
--------以下是跟电影没什么关系的叨叨------回国期间,跟母上闲聊时听到这样一个事情:一位已经退休的叔叔今年喜得孙儿。
他的儿媳产假将满,提出请他来带孩子。
但是这位叔叔身体并不是非常强健,而且每天作息十分规律,日间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左思右想之后婉拒了儿媳的要求,表示孙子的保姆费他出一半。
我觉得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父母把儿女抚养成人,便义务已尽。
他们自己的人生要怎么过完全就是自己的事情。
帮忙带孙子是人情,不带也是道理,为什么还要帮着出保姆费?
母上表示:这就是国情。
我曾跟母上讲,不用替我存钱,我自己的生活自己能搞掂,就算要买房子也自己来出首付。
你自己辛苦一辈子赚的钱,该吃吃该用用该花花,尽量过得开心点。
将来万一有三病两灾,我养你也是应该的。
当时旁边围观的阿姨跟母上说「你女儿真大方」。
我也听得不是滋味。
中国的亲子关系,至少在个人看来,是比较奇怪的。
《时间都去哪儿》里面唱道「生儿养女一辈子」感觉父母为子女而活好像是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而我总以为生育孩子只是个「陪伴」的过程,将子女养育成能自立的好人,并享受此间「相伴」的乐趣。
儿女长大后,无论是远行是留低,都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过去。
从此儿孙自有儿孙福。
这种言论,一般会得到「你有自己的孩子就不会这么想」的反驳。
好像生孩子就一定会毁三观似的。
陈导作为一枚外籍华人,骨子里的亲子观似乎要更为传统。
影片中反映的父母对子女的情绪,只有一种——拥有。
也因此,明明是「贩卖儿童」事件中的终级受害者,孩子的心理创伤和情绪感受却被极大程度地忽略,成为一件被合理「争夺」的物品。
这种「拥有」或者「占有」别人(特别是儿童和妇女)的心态,也许才是在中国卖方和买方同样活跃从而另各色人口贩卖案件居高不下的原因罢。
首先《亲爱的》的主要角色和故事都脱胎于真实发生的“打拐”事件;多年前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所掀起的观影盛况,相信80后们都记忆犹新。
面对“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再理性的观众,恐怕也都会心软。
电影剧情比较特别的设计是,在片中饰演一对离婚夫妻的黄渤和郝蕾,在丢了孩子后,找到了一个由张译、张雨绮饰演的夫妇领导的一个由丢孩子父母组成的“互助组织”,大家互相鼓励支撑,共同寻子,成为了电影的一抹亮色。
整部电影前一半时间,几乎成为黄渤寻子的独角戏。
草根出身的黄渤,把这个开着破网吧、妻子跟有钱人走了的中年loser,彻底给演活了,每个表情、动作都令人心酸鼻酸。
当黄渤历尽千辛万苦找到孩子之后,在影片后半段,重心转移到了另一位主演赵薇的身上。
丢孩子的家庭很痛苦,而当孩子被解救之后,后来收养孩子的家庭也等于遭受了失去孩子的痛苦:这是影片在“打拐”之外,着重想给观众们展现的未知世界。
这个世界的主角,是全素颜出镜、穿着土气衣服、留着乱糟糟短发的“村妇”赵薇。
观众跟随黄渤一路积攒下的对丢孩子的伤痛、对人贩子的痛恨,在此刻,却被同样深爱着孩子、因不愿与孩子分开而陷入痛苦中的“继母”赵薇给逆转了:看似一个悲剧的解决,却成了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这部片子很好的反应了留守儿童被拐被卖的现实,也很让人痛心,赵薇演的李红琴是属于买孩子的一方,因为失去了孩子,所以对丈夫拐来的孩子异常疼爱和高兴,也不管孩子的来源,当然农村妇女对法律意识薄弱。
而田文军,鲁晓娟属于孩子被卖的一方,失去孩子的痛苦也是很难弥补的。
片子以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也让大众更加对这一方面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买卖孩子,伤害的是双方。
这部电影中有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
一个是李红琴,一个是丢掉孩子的田文军。
什么的底层人呢?
在中国,不仅仅是穷。
是和你一样穷的人还欺负你。
“我都已经是人下人了,他们怎么还这样呢?
”田文军在分享会上如是说。
一群穷凶极恶的穷人,在骗他这个可怜的人。
对金钱的追求把底层人分成了很多类。
一类是穷人中的善良人,他们安静生活,习惯自己清苦生活。
一类是穷人中的恶人,他们往往去剥夺和抢劫比他们更穷的人。
他们的差别是,当他们被逼到绝望甚至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一类人往往是最有战斗力的一种。
他们无力,但是他们用各种自己能做到极致的手法来抗争。
我从前总是很反感,为什么中国人在绝望的时候要下跪。
李红琴付出了她所能付出的一切,她所拥有的一切:肉体,尊严,金钱。
为了求人作证,她先是问他要多少钱,得到了否定的回答之后,她给了他另外一样更宝贵的东西。
为了请律师,她说她回家把地卖掉,一遍一遍的受冷眼。
但是她非常的清醒和聪明,她知道她付出什么,这两个人才会帮她。
有个被剪掉的镜头,她像多数底层抗争的人一样,拿着一张写满“冤情”的纸申诉。
她拿着那张纸,低头看着地面。
我可以想象路人经过时的目光。
因为你我都曾经木然的经过这样人的身旁:某个政府机关的门口,某张社会新闻的图片。。。。
你我都看过太多类似的场景,却木然了,这样的人在中国实在太多。
回到李红琴刚出场的时候。
她在阴暗的屋子里收拾东西,儿子在院子里喂鹅。
那是一个普通的皖北农村小院:脏,乱。
一眼就能看到贫苦。
她一个人带一双儿女。
丈夫死了之后,她的支柱就是这两个小家伙。
“我男人很老实的,不可能拐小家伙的。
”她被带到派出所,蹲在墙边,绝望的看着自己的小女儿也被带来了。
是的,如果失去儿子让她崩溃,女儿的出现让她绝望,她被逼到了死角。
抱着女儿就冲出去了。
在她失去所有之前,她微弱的反抗。
“小家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李红琴的话。
另一个底层人,田文军。
有一点幸运的是,他是个男人。
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他不断的被骗,经历生死。
他在城中村经营着小营生,为了寻子卖麻辣烫。
路过的城管(也是底层人代表之一)指着他说:“明天别摆了啊。
”这是底层城管对他的同情, 并不真正的让他“别摆了”同样的人才能理解双方的处境。
所以田文军并不恨李红琴。
真的,他不恨。
因为他太清楚李红琴的处境了。
他自己也曾经这样的绝望过。
其实还有一个人,中国大城市的多数,佟大为这样的律师。
(未完)
连续两年,陈可辛用两部及其本土化的电影深深戳中了全国人民的各种点。
纵观陈可辛作为导演的历程,这样高产的节奏上一次出现还是在[金枝玉叶]和[甜蜜蜜]时期。
这些年他作为导演,在内地只相继放出了三部大作,[武侠]、[中国合伙人]以及[亲爱的]。
[武侠]之时,他用一个汤唯勾勒一个别致的武侠故事,不管是诡异的故事脉络、是精彩的打斗场景或者是甄子丹金城武和汤唯俊男美女的组合,都让内地观众十分买账。
现在想来,彼时他大概只是做了一个商业与艺术在21世纪再结合的试水,一次大规模进军内地市场的小型试验。
沉寂两年之后他携[中国合伙人]归来,这一部连名字都带着民族气息的电影果不其然在内地掀起了一场风暴。
这场风暴的中心,不仅仅是原型俞敏洪的发迹史,也不仅仅是一夜之间有实力冲击影帝的黄晓明,更重要的是这个有真实背景的故事带着全国人民都渴望致富的心理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一时间,陈导成功成为了“不是大师、却比大师还聪明”的导演典范。
他谨慎地处理立场问题,把观众期待看到的冲突展示给观众,把审查所需要避讳的敏感点都一一恰当躲避,最后巧妙实现了双赢。
而这一部[亲爱的],更是体现了他聪明过人之处。
作为一个学新闻专业的学生,我被影片中一个小小的细节所折服:当李红琴想要去与福利院和鲁晓娟打官司的时候,影片给了许多其他案件的简单展示,骂骂咧咧因为财务纠纷吵起来的兄弟姊妹、破口大骂“你自己做的那些烂事你不知道吗”的癫狂女人,每个人的状态都是剑拔弩张、怒发冲冠;镜头一转,头发苍白的法官眉头紧锁,不停催促各位当事人“时间有限,尽快结束”,还在佟大为饰演的律师陈述的时候去饮水机接水……如果我们抛开前面的一切都不论,只看法官最后对待当事人的态度,那么舆论导向自然不言而喻,这是“司法机关的恶劣”、是“法律对百姓的无情”。
然而加上前面这些简单的铺陈之后,你会忽然懂得,法官的疲劳和无奈,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如果一个人天天坐在那里处理掰扯不清的民事诉讼,他难免疲劳、易怒、态度差。
这一点可贵在于,电影体现了某种“公平”的原则,恰如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所不停强调的,把事实和真相原封不动的摊开在公众面前,孰是孰非自有所有人自己去任意评判,我们只要还原一个客观的真实。
在影片中,这样的细节精准地体现了这种公平的原则,陈可辛没有自带感情的去片面展示有关部门的行政“暴力”,而是把他们的苦衷、他们的生存环境巧妙而简洁地展示出来,双方的委屈和痛苦都压缩在一个平面内,真实而自然。
这不仅对于过审有极大的帮助,更有利于帮助电影塑造一个绝对可信的“中国众生相”。
这样的“中国众生相”,要求不偏颇、不造作、不刻意、不虚假,对于一般的导演来说,分寸是十分难拿捏的。
然而陈可辛却做到了。
在田文军寻子的过程中,对于河北火车站各种人物的速写是一处;在李红琴从深圳站门前走过,镜头扫过深圳站门前衣着各异的人物是一处;在寻子会里,不时出现的“鼓励鼓励”的拍手声以及“隐形的翅膀”的歌声,又是一处。
放眼望去,中国人普遍的精神面貌,都能在电影里得到体现。
农民工的局促和窘迫、背井离乡的谨慎与无奈、与生俱来的淳朴和善良都在李红琴找来的证人兄弟身上得到体现。
上流社会精英人士的富裕隐藏在韩总的爱马仕腰带和山间小木屋里,痛苦体现在“再多钱也买不回吾爱”的绝望里。
而影片着力塑造的所有中国人在“亲情”面前的无助感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田文军的执着,鲁晓娟的自责,李红琴的努力,高夏的孝顺……在“亲爱的”面前人性的柔软被无限放大,产生了天然的共鸣点和催泪点。
因此我驳斥一切关于影片“刻意煽情”的言论,所有能让人落泪的点,几乎都是真实的情感。
陈可辛成功的攫住了所有角色的灵魂,出现在镜头里的演员都几近丰满,这是非常非常难以做到的。
这不仅仅是编剧的功劳,也是演技精湛的演员的功劳。
可以说,这样的电影,除非帝后级别的演员,是很难驾驭这样复杂而庞大的情感的。
近几年转型最自然而成功的赵薇,将安徽农村妇女塑造得淋漓尽致,本土方言的台词念白更是冲淡了表演痕迹,举手投足浑然天成,自影片50分钟左右出场之后,当之无愧称为本片唯一女主角。
较少出演正剧的黄渤,对于田文军这一父亲角色的掌控,也非常惊艳,楼梯上的哭戏让人万分动容。
郝蕾角色的难度甚至大于赵薇,作为一个与前夫共同寻子的女人,她的坚强脆弱矛盾敏感自责如同洋葱一样一层一层铺陈开展现在银幕上,依然对得起她文艺片女王的头衔、对得起娄烨对她的一往情深。
张译戏份不多,但生日宴上的深情一吻依然看哭了大批观众,那一段破碎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道尽了一个寻子父亲的悲恸。
但是众多的人物塑造,也暴露了陈可辛的短板——对多线叙事较弱的把握力,过多的人物分裂了电影的主线,因此给不少观众“情节断裂”的感觉,认为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反差太大。
最后会有一些“情节涣散”“故事不紧凑”“节奏把握不好”的负面评价。
后半段的内容所呈现出来的效果,证明了陈可辛确实还距离“大师”称号有一段距离。
他是目前香港电影界中最聪明、最灵活的导演,他的野心越来越明朗,他的技巧也越来越纯熟,他选取的故事更加投靠内地本土,他启用的演员越来越让人惊喜和期待。
他懂得,如何在体制和创作中寻求最微妙的平衡,这一点,当众多内地一线导演都无法实现的时候,他作为一个香港导演做到了,这是值得所有大陆电影人关注并反思的。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打拐”电影,因为在看完全片过后,我认为李红琴的丈夫并不是一个实际意义上的“拐卖犯”,因为拐卖的定义中明确说明,拐卖要以“买卖”为目的并且牟取了经济利益。
然而拐走鹏鹏的人只是单纯带回安徽老家让妻子抚养,结合“吉芳是作为弃婴在工地上捡来的”这一事实,并且看当初鹏鹏在路边被人领走的状况,极有可能杨姓嫌疑人是把鹏鹏当作了被遗弃没人要的小孩。
所以我认为杨某只是一个想要孩子的法盲。
之所以最后寻子会里面只有田文军一家找到了自己的孩子,也许与这样的性质有一定的关联。
缺乏了买卖程序,也许会让寻亲过程一定程度上变得简单。
所以从情感上来说,影片深深刻画了一个主题:人人都需要一个“亲爱的”。
孩子几乎是中国每一个家庭最为关键的纽带,失去了孩子的家庭,都是痛苦和破碎的。
田文军和鲁晓娟需要找回他们血缘上的“亲爱的”,李红琴要找回她情感上押下了全部寄托的“亲爱的”,生养关系的探讨,永远是一个无止尽的伦理问题。
伦理问题和法理问题纠缠在一起,又令电影的话题深度加深了一层。
陈可辛的聪明之处在于,处理情感问题时,就浓墨重彩的展示人物的内心;处理法理问题时,就客观摊开事实,一边是“我们这是人之常情”,一边是“我们只是按照正常程序办事”,让其自然冲突。
他没有批判机关的作为,而是把这个思考的权利抛给大众——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我们需要更完美的体制。
每个人都在社会里身不由己,不论你扮演何种角色,同情和职责并非时刻都能兼得。
接连[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两部电影,陈可辛都选择了在电影的结尾展示现实原形。
[中国合伙人]中粗糙的PPT放映的蒙太奇一直为人诟病,而[亲爱的]中放出的彭家的真实资料,令无数即将离场的观众流下最后的泪水。
其实对于一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是否放出原版资料各有利弊。
很多情况都是选择不处理,譬如[熔炉]、[素媛]等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犯罪电影;也有很多是展示了原始材料并且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效果的,除了[亲爱的]之外,最著名的大概就是[那家伙的声音]在片尾播放了当年犯罪嫌疑人的真是录音。
因此这样的手法并非一定不好,有的时候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对于[亲爱的]这样以情动人的电影,正面作用依然是主导的。
时隔十八年,陈可辛再次有了一部得分8.6的电影。
只是他再也不是[甜蜜蜜]时期,那个文艺片导演了。
他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去继续占领内地市场。
且静待他下一次华丽地呈现。
不是大师的他,又能如何给我们超越大师的惊艳感受。
听朋友提过这部电影,说非常不错,于是我也来感受一下。
《亲爱的》场景简单朴实,朴实地就如同你们身边。
仿佛就是邻居家发生的事。
一边是亲生父母为了失踪的孩子,饱受煎熬,苦苦寻找。
一边是养父母与孩子结下难以割舍的情感。
全篇人物、情节不算有什么 特别抢眼的地方,基本还是靠着道德、亲情来博得观众的认同。
在影片里,看到赵薇,追孩子时不顾一切跑,撕心裂肺地叫,就知道她已经不再是那年那个小燕子了。
时光确实能让人成长。
说实在的,以前看到这类的片子或是场景,虽然能感觉到孩子、父母的可怜,并算不上感同身受。
可自从自己有了孩子,更是见不得这种孩子被拐被抢,父母悲痛、绝望,声泪俱下的场面。
有时候甚至默默地把自己带入了角色。
只愿全天下的孩子都能平安。
这部电影看的这是充满了泪水和同情。
赵薇,黄渤,张译的表演真是影帝影后级别的!
全程都很压抑,又感觉无望,人贩子就应该判重刑!
陈可辛导演的作品总是从人性角度出发,引起人们的共鸣!
真的希望赵薇能多与这样的导演合作,才能表现出她真正的演技!
陈可辛在感情上用了很多力,而在社会问题上则是蜻蜓点水,以小却能见大,功力深厚,如此接地气,很难想到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香港导演。
而赵薇和郝蕾这两位“母亲”的倾情演出使电影更加出彩,至于黄渤和张译,不是表演的不好,只是这种类型的影片,母爱往往来的更猛烈一些。
作一个后续补充。
大学点映场后,一位90后的学生和我说,她看完这部电影后,突然搞懂了一件事——学前班时,有一次早上放学刚好下大雨,她没带伞爸妈又还没来接她,于是她跑到一个地方躲了很久。
那时她很害怕下雨,所以一直在那个地方躲了一天也不敢回家。
后来,到晚上,她爸妈才找到她,回家后狠狠地揍了她一顿,那是她爸爸唯一一次打她,她至今印象深刻,一直耿耿于怀——直到今天看到这部电影后,她才明白为什么那天晚上爸爸要狠狠地揍她,她才完全释怀。
大概不少人看过电影的童鞋也会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常说90后很自私,其实确切地说,是不懂表达,教科书里也并没有告诉90后,要学会“谅解”。
这部电影不是要告诉大家亲情的伟大,不是要去诠释亲情,只想轻轻拍一下我们的肩膀,告诉我们要多关注自己的“亲爱的”,多站在自己的“亲爱的”角度上去想。
一辈子能成为亲爱的家人,其实不易。
#人来人往,勿失勿忘#
陈可辛的聪明之处在于懂得启用大陆优秀演员,而不是像某些香港导演抓着已过气的港台明星不放。
用商业电影的手法展开了一个新闻事件,最爱的题材,在变态的审查制度下能点到各个雷区,实在不容易。故事讲得好,演员演的好,主线明朗,逻辑合理,情绪饱满,主题清晰,这对国产片真难得!对现实的控诉令人叫好,对人心的拷问令人心碎。
陳可辛把寫實電影應有的社會批判轉變為煽情工具,這就是單純把電影當作消費貨品的產物。最後安排真人出鏡更令我感到嘔心,好像聽到創作者們笑呵呵的說"看到沒,這不是我們為煽情而作的,這可是真事呀,這電影很有社會性呀,怎麼?感動了嗎?想哭了嗎?"
本以为是血缘VS养育情《如父如子》般的故事,其实不全是。对赵薇期待值过高所以没更加惊喜,但的确是她史上最佳。天才级别的郝蕾黄渤每个眼神都是戏,找回儿子后楼梯戏哭得惊人。虽不喜欢张译,但生日宴亲孩子太戳泪,桃子、群殴、农村抢孩子;对现实绝望却还要硬活下去,才是最难受的。
陈可辛港怂大傻逼,滚粗!
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可怜又可憎,这种设定超过预期,大家都演的很好,作为将近二十年赵薇的粉丝看到她这样的表演感到很高兴,我也很喜欢张译的表演,真他妈的性感。郝蕾在黄金时代和汤唯抢男人,在亲爱的里又和赵薇抢孩子,也真是拼了。另外并不觉得煽情也许是因为心太硬?
真的不记得上次哭成这样是什么时候。最尴尬的是片尾原型人物出现的时候灯竟然全部亮了,没忍住又肆虐的哭了一会儿,感觉邻座的人偷瞄了我好几眼。好希望郝蕾再拿个金马女配角。
#亲爱的#有一个优点,它在二三线城市的票房肯定比一线城市好得多,陈可辛才几部片子就摸到了其他导演十几二十年都摸不准的中国观众的死穴,这就叫能力,以前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有煽情功力的导演,后来觉得他是个很有打鸡血技巧的导演,再后来我觉得他选错行了,若去干传销,或者搞邪教,他就是上帝了。
把电影做成了电视剧,陈可辛又玩了一把选题的投机取巧,全程没感受到丝毫泪点,最好的戏最大的泪点是最后三分钟的真实画面,那种真实电影无法表现更没能升华,电影做成了流于表面的流水账,“我要的就是奖项,没感受到丝毫导演投入的真心”是看完此片最直观的感受,同类型的还有唐山大地震
在电影院看的时候哭成傻子,周围也是一片哭声。我觉得是除了剧情之外,演员的演技打动了观众,赵薇黄渤郝蕾演得都非常的好。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希望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贩子,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身边平安快乐地长大。
无可取。
说白了还是我们四川男人猛 一发一个准
遗憾很多,但还是给四星略表支持。毕竟个人觉得当下像《亲爱的》这样严肃题材的剧情片应该比娱乐电影获得更多的关注。喜欢前面找孩子的部分,世间冷暖人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后边剧情的重点不突出,大多时候都只是点到而止,影片情绪很难进心里。其实真的要催泪的话结尾的真实记录就够了
我这么泪点低的居然都完全无感?无法进入剧情啊,木有感动啊,中途就想撤退了。一星给郝蕾,一星是因为它应该存在
人来人往,勿失勿忘。所有的两面性,绝望与希望。
出品方只做到了投机取巧而不是投其所好 导演做到了煽情而不是动情 水军也只能让电影高分 却无法让它真的成为一部好电影 2星给演员
所有人都好。
是一部催泪又震撼的电影,光这种题材就该给高分,每个演员演技都破表,特别是赵薇的演技是个亮点。
电影远比预告片克制,并没有刻意的催泪,还有预告片之外更多的故事情节。寻子故事只是个大背景,故事中每个人物心理转变才是最大的戏眼,母爱不分血缘,法理难断人情。剧本的扎实加上陈导以小见大的功力,让本片远不止感动那么简单,一众内地实力青年演员的表演也堪称叫绝。最后的真实故事原型才是催泪
人会在一次次的失望中绝望。人会在没有希望的境况下绝望。事情不发生在你身上你永远不会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