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是一部纪录片形式的电影,没想到加入了许多情节与幽默,3d特效锦上添花,基本全程无尿点。
囧瑟夫的演技不错,和之前《500 days of summer》里男主的优柔寡断完全不同,演绎出了坚毅与踏实的性格。
很多小细节都值得琢磨,比如the walk字体上的钢索,女主在草地上等人时抓抓后背的小调皮,等等等等。
四十分钟的钢索之旅精彩程度不用多说,当他准备走个来回的时候,后座的观众都咬牙切齿地说:神经病!
但又欲罢不能的想看结果。
真的,梦想的人是太阳,照亮了身边的人。
最后双子塔在落日余晖中慢慢隐去,是导演向老双子塔致敬吧
当清晨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那一脚踩下,世界停止了转动。
还有那旁边手舞足蹈的恐高症数学老师,个人认为他比钢索人更不容易,因为他恐惧而不专业,可他战胜了。
第一走是凝重,走回来路,是轻快的舞步。
可是在高空钢索上与警察斗法,也太刺激我的神经了太折磨我了我要疯了这到底是真有其事还是电影特效啊啊啊啊他竟然还躺着抒情?
与鸟争风?
还挺担心鸟要偷袭他。。。。
直升机搅起的气流会不会增加不稳定因素还有那殷红的脚底。。
卡瓦拉蒂最后三步“趴下!
混帐”其实我也想这么吼来着。
对于有恐高症的人来说,观这影片着实比恐怖片刺激,心脏一直揪揪着真是自作自受的观影体验。
真正佩服这些追逐理想的人们。
演员很好,我一度以为这是冒险者本人演自己。
“大多数走钢丝者都是在快到终点的时候死的。
他们以为已经达到终点,其实自己依旧在绳子上。
如果你还有三步要走,兴奋将会取代这几步。
如果你认为自己无敌,你就死了。
”为了看高空走钢丝,特地去电影院看了3D版。
效果不错,但自己并没有感到害怕,莫非以前的恐高是假的?
整个影片叙事节奏行云流水,视效场面赏心悦目,男主女主形象完美,真实还原了1974年8月7日在纽约世贸双子大厦的惊世壮举。
片中美丽的双子大厦也算对现在已成为911世贸中心遗址的双子大厦的致敬吧。
走钢丝前夜潜入大楼做准备工作的段落拍得很带感。
【征服美妙高度的诗人】第一次知道菲利普帕蒂,是通过一部纪录片—— MAN ON WIRE。
时隔多年 ,菲利普的一些话语仍然印刻在我的脑海。
他说,生活应该处于危险的边缘,人应该抵抗死亡,不应该循规蹈矩。
他说,每当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就想在那里挂上钢索。
他说,wire walking是一种艺术,他想成为征服美妙高度的诗人。
这样的人是天才也是疯子,是传奇也是谜团。
这样的人,我们虽尝试理解但终归无法理解。
高空走钢丝,我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惊险,不是刺激,不是疯狂。
而是死亡。
纪录片在表现菲利普钢丝穿越双子塔时,用的是照片,“peaceful、calm、serene”,那是凝滞的美,是留白的美。
观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每一个音符都是颤抖的钢丝。
400米的高空,浅蓝的天,张望的人群缩成蚂蚁一般大小。
孤零零的钢丝穿过双子塔,黑衣的菲利普仿佛在云中,行走、跪坐、仰躺、舞蹈、致敬。
起风了,吹得发丝飞舞,吹得衣角飘扬,吹得钢丝轻颤,却吹不动他安宁平静的表情。
他是行走在高空中的诗人,这场表演是他献给全世界的诗歌。
我的这段想象,有幸被《云中行走》完美还原了。
【写给双塔的情书】菲利普的故事,泽米基斯导演,囧瑟夫主演——这是我无法抗拒的阵容。
虽有惊喜,但整部影片我是比较失望的。
或者说,看过纪录片《MAN ON WIRE》的人,不太适合再看《云中行走》。
因为对故事实在太熟悉,就算导演玩出花儿来也不会有太大触动,更何况泽米基斯导得中规中矩。
故事前半段不温不火,开展慢铺垫长,后半段节奏加快后,很有盗贼电影的感觉。
感情戏本应短小精悍,可惜潦草结束。
惊喜有两处,一是菲利普双塔走钢丝的完美还原,二是整部影片随处可见的双塔元素。
以至于所有人都会觉得,这就是一封写给双塔的情书吧。
1968年,菲利普在牙医诊所的报纸上看到正在建设中的世贸双塔,正如他所说,没有任何理由,在看它的那一瞬间,就决定要在那里走一次钢丝,他称其为the coup。
借着喷嚏的掩护他撕下那页报纸藏进衣服里,同时,那个决定也在心里扎下了根。
他练习着,关注着,开心着,焦虑着。
女友Anne说双塔就像为菲利普建造的一样,因为在它落成的6年之前,菲利普就已经做好决定了。
11年看到过一篇帖子,911事件十周年——双子塔生前身后。
唏嘘不已。
当年的世贸双塔已不复存在,只剩下遗址公园、和夜幕时两道直冲云霄的蓝色光柱了。
那张写着“forever”的永久通行证,也永久地失去了归属地。
【天才与疯子】囧瑟夫很努力地在模仿菲利普说话风格,练习语速语调和肢体动作,在“形似”上面,他完成的确实不错。
可惜,我看不到一丁点“神似”。
囧瑟夫的眼神很亮,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菲利普的眼神也很亮,但永远闪着nuts的精光。
他是孤独的自负的癫狂的疯子,不是怀揣美国梦的正能量传奇人物。
他在双塔走钢丝并不是为了完成一个梦想,“没有为什么”,就是那样想,然后那样做。
这是他的生活方式,这是他的生活态度。
永远把生活放在危险边缘,然后抵抗死亡。
说到这里,似乎理解了影片对他成名后的表现避而不谈,以至于和Anne的感情结束地莫名其妙。
“你找到了你的归宿,我也该去找我的了。
”没有铺垫没有暗示,这样的理由并不让人信服。
真实的Anne说,我一路陪伴着他,看他享受成功、成名的滋味,然后有些东西悄然变化,所以我选择离开。
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这是再现实不过的爱情故事,却依旧让我泪流满面。
这条路,充满辉煌也充满泥泞。
这一生,有过痛苦也有过安逸。
To Philippe Petit 。
全国性的寒流让北京冷到了极点,半夜顶着零下16度的温度,第一次连睫毛都结冰了。
而这都是为了去看这个片。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去看的片子。
故事本身虽然不是那种最特别的,但是细节处理上丝毫不含糊。
前面舒缓的桥段,都极其精致,让人会心一笑;片子高潮的桥段,那种恰到好处的气氛渲染,以及最后在钢丝上面那段,举重若轻又惊心动魄。
片子改编自小说,小说就天然的带有意识流倾向,前后连贯性强而结构性不足。
所以剧情没有天然的电影剧本那么紧凑。
这个时候导演就发挥作用了,作为借助《阿甘正传》封神成功的罗伯特泽米基斯,非常懂影视语言。
使用了许多的手法来让片子好看。
印象深刻的比如使用渐渐减少的绳子数量来描述主角技巧的精进。
比如使用云雾来表现内心的变化。
比如使用红白的美术来描写男女相见时候的爱情,那段很绝妙,女主的时候,红花偏下,白花偏上,切到男主则红伞在上,白色在下,巧妙的去掉了专门使用这些手段带来的刻意感。
等等也不一一列举,这样就算是剧情密度是如此之低,看起来也是很舒服。
这个片如果和最后的巫师猎人对比,显然有点像两个极端,一个是故事信息量太大连导演都驾驭不了,一个是故事信息量太小,以致于需要不停的使用各种方法来填充电影时间。
这都要看导演功底。
这片的导演显然是很优秀的。
整片给我一点点国王的演讲的感觉,就是非常精彩的讲了一个小故事。
但是比起国王的演讲,对于人物刻画和冲突的建立,这个故事剧本要弱一点。
叙事结构感觉太单纯,如果能有些悬念就会更好些。
人物塑造除了主角和鲁迪爸爸以外,都是扁平人物。
此外编剧和导演都比较多的强调主角与众不同的一面,而没有从去找主角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共鸣,这样移情的部分也就稍弱一点。
总体来说,导演是相当不错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片子里面,3D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相对于很多片子只是用3D给人一些视觉感官刺激,导演把技术用于故事的自然讲述非常的在行。
3D技术完全融入了故事讲述中,让人觉得这片就应该是3D的,不像有的片,只是在看一个有厚度的2D电影的感觉。
主题方面,因为是小说改,所以其实电影的主题比较难确定。
这片子讲的是什么呢?
是有关于艺术家对观众的态度的?
是双子塔因为主角走过,才显得更加美丽?
似乎都不完全。
从贯穿全片的 艺术家 和 美 这两个词,电影最主要的主题应该是定义在 艺术家如何创造美 这个问题的探讨上的。
艺术家如何创造美?
因为尊重观众,观众对于你的一切都一览无余,这样才成就了最后钢丝上的完美致敬。
艺术家如何创造美?
在现有的存在之上,加上人类的行为展现,然后让这种精神和存在合为一体。
这才让双子大厦因为这个表演而变得更美。
艺术家如何创造美?
尊重你的同伴,珍惜你的同伴,对他们说谢谢。
等等等等,对于导演把走钢丝这个故事的主题提炼成为 艺术家如何创造美 ,我是非常感慨的。
因为这类型故事,很容易变成生死,存在那样的主题。
而如果是这样来提炼主题的话,这个故事就会显得单薄了。
从主题提炼到整个剧本改编,我觉得这个做的还是相当到位的。
对我有很大启示的,是里面有句话,在舞台上一切都无法隐藏,你是否真正的致敬了观众?
我想对于视频制作者也是这样吧。
开这个新系列已经一个月,算是初步有了一些成果,虽然点击量上基本要靠电影的热门程度来走。
但是努力继续做视频,努力提升质量,致敬你的观众,这个仍然是之后需要持续努力的目标。
因为在舞台上,一切都无法隐藏。
确实如此。
做一件事情,就应该把这件事情的目标定位为最好。
一起加油吧。
<图片1>
你的血液裡有冒险基因吗?
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想做的疯狂事?
就算充满未知、困难与危险。
总有冒险家勇敢跨出安逸的生活,去探索更广大而不同的世界!
总有艺术家自由任性的努力创作,去表达心中疯狂的美善世界!
总有科学家在寻求真理解决困惑,去看见更真实而永恆的世界!
在自由中冒险,在冒险中自由!
每当人们实现了一个独特而又危险的梦想时,总是伟大动人、值得纪念、获得尊崇的。
《云中行走》的故事很激励人心,和我血液中的冒险基因产生极大共鸣!
生命很短暂、很神奇,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目标,证明自己!
不畏艰难、克服危险、实现梦想,这样的勇敢与疯狂,让生命有滋有味!
值得买票进电影院的另一个原因是演员们的表现精彩。
如主演约瑟夫的表演,将帕特身上平易近人又活跃热情的魅力和一根筋的执着表现的自然动人。
帕特的女友是夏洛特·莱本饰演的街头音乐家安妮,能在充满不可能的条件下全心支持男友去实现梦想就是动人的人设。
还有那些可爱的帮助者,他召集来七拼八凑的团队成员,这些角色的互动让《云中行走》成为一部有趣、吸引人,同时又脚踏实地、贴近现实,保留了老派电影那种令人满足的味道。
值得买票进电影院的最重要原因还有:“《云中行走》带来了一种绝妙的参与式观影体验——既是感觉方面的,也是情感方面的。
尤其是在后半部,最新的技术、最精彩的特效,让人炫目惊叹!
(强烈建议看3D版)。
一直想看却害怕高度心存恐惧,没想到在邮轮上的3D影院完成了。
梦想很伟大,它有种子的力量,势如破竹无法阻挡,它是一朵盛开在心中不败的花,自己欣赏并沉醉。
菲力就是一个疯子,一个执拗于自己梦想的疯子,他是个幸运的疯子,能找到义无反顾支持他实现梦想的人和契机。
一次次走在放弃的边缘,好比他拿着平衡杆在钢绳上摇摆,随时可能摔倒随时会被放弃,但终究还是扭转乾坤。
说实话,看到他迈出第一步,我也随之激动眼眶湿润,他带给同伴们的也都是感动和鼓励,那个恐高的数学老师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他的雀跃一半给菲力一半给自己;他的女朋友安娜支持完他之后。
也是头也不回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只想说,看到他躺在空中,浮在云端的那一刻,我就觉得没有什么梦想是实现不了的,我的那点小半马算什么!
这篇影评拖了很久,虽然抱着很高的期望看完之后满满的都想吐槽,但是鉴于我曾经还是囧瑟夫的电影粉丝,我觉得过一段时间尽量不带感情色彩来写这片吐槽文。
也正因为如此,我并不会过多讨论影片的3D效果和技术,虽然我就是被预告片的视效吸引,还是阻挡不住我点2星的步伐。
the walk是一个传记电影,嗯没错,是个励志鸡汤片,按理来说,这类型的电影应该不容易失误,譬如早一年的模仿游戏万物理论,同年的丹麦女孩,或走高或走低,至少不惹人生厌,而the walk成功的讲述了一个市井小人得志的故事,不仅不励志,我甚至好几次希望他赶紧从钢丝上掉下来赶紧结束变成一个悲剧收尾算了。
我不打算过多的解读为什么菲利普是有多么的irritating,他自大,狂妄,暴躁,(啰嗦),成功之后对待自己爱人和朋友的嘴脸,都让我觉得反感,而更讽刺的是,导演把这一切称为励志,对的,本片最大的败笔是虚伪,hypocrisy,特别是一开头菲利普站在自由女神像上说自己是艺术家,turn out是最大的讽刺。
诚然,他热爱走钢丝,但是恕我直言,他成年之后表现出来的是更爱钱,爱名声,这就是为什么双子塔一举成名之后,他毅然决然跑去草粉,他的女朋友,他的团队纷纷离去,留他一个人在纽约表演,这种人充其量是个商人,利用自己的技能赚钱,这无可厚非,但是非要厚着脸皮说是艺术家真是无端的生出不少尴尬。
推荐《云中行走》不为别的,作为一部传记电影,能把人看到提心吊胆,满手是汗,比看动作片都过瘾,也是没谁了。
如履薄冰的铺垫艺术“当你呕心沥血的投入工作,却看上去游刃有余,这才是一种艺术。
”——菲利普·帕特1974年,当菲利普·帕特完成了在世界贸易中心双塔之间的钢丝行走,这场前无古人的高空钢丝行走被称为“世纪艺术之罪”。
从电影中就能看出,为了折腾这档“买卖”,菲利普·帕特前前后后一共违反了当地100多项法规。
他的生活哲学就是如履薄冰,在他的自传中,一共总结了五点生活原则:倾听钢丝的旋律,消除疑虑,不要太早恭喜自己,游刃有余,与上帝同在。
这些具有浓重鸡汤色彩的哲学恰恰也是《云中行走》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
从这方面来看,这是一部主题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不像《社交网络》那样剑走偏锋,不像《极速风流》那样侧重于对手,而是本本分分描述一个人的事件性故事。
为什么说是“事件性”,因为在这部正片内容将近2个小时的电影中,明显的三段式。
有一多半内容是在描述菲利普在双子塔上的壮举,其中停留在钢丝上令人胆战心惊的过程差不多有30分钟,对于传记片来说,该片很明显的截取了人物生涯的一个片段进行展示,说白了就是“做任务”。
因此属于“事件性”传记片。
电影前45分钟的时间是在铺垫叙事,大概是角色前期的生平啊,为人处世啊,如何学艺之类的,较为中庸。
中段部分玩了一个“花活”,进入到“群盗”电影的模式,但实际上完成后部壮举的关键也在于这前45分钟。
众所周知,菲利普·帕特现在还活着好好的,双子塔“钢丝副本”成功完成。
但为什么电影还让人看得心惊肉跳,其中除了3D效果之外,最大的功劳要记在前期铺垫上。
电影采用第一人称回顾叙事方式,循序渐进的将菲利普的生涯勾勒出来。
电影有很强的代入感,从点滴生活延展到最后的副本任务,带出了菲利普·帕特的生活哲学和学艺过程,对梦想偏执的追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观众进入角色,被角色的生活理念和志向所感染。
乃至后一个小时菲利普紧张筹备双子塔任务的“群盗”模式,通过叙事上的张力和前期细致角色刻画,加上“群盗”电影固有的功能性魅力,跟能让观众完全进入角色,当菲利普被钉子扎破脚,如疯魔一般彻夜不休的筹备时,从银幕上传递过来的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息,造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
因此,当任务开始的时候,当菲利普踏上悬在双子塔之间钢丝上的那一刻,一股突如其来的神圣感扑面而来,结合入神的3D效果,为电影后期的身临其境的紧张感提供了先期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样做的最大问题就是刻意突出主角的功能,而压缩了其余角色的地位。
在《云中行走》里,除了主角之外,其余角色被压缩成一张白纸,电影只是本分的还原了当时参与任务的其余角色,对他们毫无刻画可言(唯一有亮点的就是那位恐高症患者,笔墨也多了一些),完全沦为功能性角色,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前期的常规化铺垫,就是为了后部的钢丝任务做准备,也是电影最具神采之处。
恐高效果下令人眩晕的3D“3D是商人赚钱的道具,是大师拍电影的工具”——李安 罗伯特·泽米基斯是一个很奇怪的导演,作为斯皮尔伯格一手带出来的导演(说徒弟不太好,但早期他的电影确实有斯大爷的影子),在叙事方面与很多导演别无二致,以传统叙事为主。
但在技术方面,泽米基斯一直有着拓荒人的称号。
他一直致力于将精彩的叙事与前沿的科技相结合,早在80年代之时就有了《梦城兔福星》这样真人+CG卡通这样极具创新意义的电影,在著名的《阿甘正传》中,将阿甘融入历史镜头里,特效做到天衣无缝(其实个人更有推荐相对不知名的《飞越长生》,泽米基斯早期特效神作)。
大约在《荒岛余生》之后,泽米基斯似乎就开始在技术领域一去不复返,《圣诞精灵》、《极地特快》效果不俗,《贝奥武甫》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后者票房不尽人意也让导演看到短期内CG角色替代真人演员这条路并不通。
导致泽米基斯又回归传统路线,但仍对技术为电影服务的念想依依不舍。
《云中行走》是泽米基斯“技术为电影服务”理念又一次偏执化的贯彻,因为就连前半部分常规叙事部分就融入了3D效果,比如菲利普在自由女神像顶端的口述,练习时平衡杆掉落的镜头,突如其来砸向银幕,惊出了一身冷汗。
这种对技术的运用在电影后45分钟的钢丝任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高耸的双子塔,云层的纵深感,大量俯拍镜头的运用、角色与场景之间的对焦,虽然3D效果并不是本片的核心,但泽米吉斯巧妙地运用这两种技术达到了为影片本身服务的目的,而且最终效果比很多特效大片对3D效果的运用都更加精彩。
这段内容可以说恐高症患者的噩梦,或者说本人并不恐高,但3D镜头下离地417米的落差感,眩晕与视觉信息缺乏造成的眩晕感,以及叙事带来的张力,都会令观众手心冒汗。
电影这段内容足以令人屏住呼吸,心系角色。
虽然历史上菲利普顺利的完成了任务,但此时观众早已彻底进入角色,这与前期极具煽动性的叙事有关,也与出神入化的3D效果有关,让观众早已忘掉外界的干扰,专心于一名疯狂梦想家脚下的那根悬于高空的钢丝。
献给世贸大楼的情诗电影的结尾,在温情的旁白下,指出了双子塔最终的结局,其中饱含的神情个中体会。
本片虽然是一部传记电影,但通过主角的视角中,无处不在的表现出对这座人类历史上伟大建筑的情感,是一部献给世贸双子塔的情诗。
《云中行走》用一种特殊的手法,让观众记住了,在40年前,一个疯狂的人完成了一次壮举,并在40年后的今天,用一种疯狂的方式令人铭记。
《云中行走》,2015年底上映的美国电影,主演是从《盗梦空间》开始走红的Joseph Gordon,俗称囧瑟夫。
影片属于一个钢丝艺术家的自传体故事,也是改编自该艺术家的自传体小说。
主角从小喜爱走钢丝,而他的梦想就是可以在纽约世贸大厦的双子塔楼上架起钢丝,然后走过去。
虽然是平铺直叙的故事,而且观众事先也知道结果,但是当主角和其队友历经艰辛,最终主角在天蒙蒙亮的时候走上了双子塔楼中间的钢丝,影片唯美却令人恐惧的高度还是震撼了观众。
这绝对是值得去电影院看3D的电影,在家中是看不出这种视觉效果的。
中规中矩,没有太多惊喜;他踏出第一步的时候我眼眶湿了,不知道是因为感动的还是因为吓的
渣男爱冒险也还是渣男,完成了了不起的壮举也还是渣男,从心里往外讨厌男主
看得我紧张到上台表演前焦虑症都犯了。
人物的不够丰满,讲完了一个事件,却没有说清一个人,一种打了鸡血的平庸。★★★☆
简直看的想睡觉,全篇亮点就是最后在钢丝行走那段,配乐是献给爱丽丝,很PEACE,其他的都太过于拖沓
恐高症福音,擦
致伟大的艺术家!
看的满手心是汗,恐高症慎看。其实片子剧情没到什么出彩的。
中规中矩的传记片。如果放在电脑上看就太平庸了。不过大银幕效果还算不错。虽然明知是摄影棚绿幕特效加外景替身拍摄的,还是啧啧惊叹。前戏略长,节奏较慢,但不算难看。奇怪的是,我一直以为囧瑟夫是法国人,也以为菲利普帕特已死。其实牛人健在,双塔不存。看来有必要找来纪录片看看。三星半
412 恐高症患者慎看,非常刺激的IMAX体验,尤其是最后30分钟,分分钟让观众窒息。影片经过短时间的铺垫,立刻进入主题,之后就紧紧扼住观众的喉咙,让人无从喘息。这是一个关于挑战、关于梦想的故事。正如菲利普第一次站在世贸双塔的楼顶说的一样:“It&#39;s impossible, but I will do it.”
喜欢
真的很一般啊
电影本身超出预期,本来以为很简单的事情,拍出了花来,很让人尽兴。
泽米基斯把喜剧,犯罪与冒险糅合的独具匠心,影片前半部分的进展说服力不够,但并不影响走钢丝段落成为电影技术的又一奇观,空间呈现与AS配乐水乳交融,当致爱丽丝响起,菲利普以游刃有余的姿态向纽约致敬,不由得感慨——多么曼妙的一刻!
演得太过用力,没有表达中心思想。打车去看,没几个人,巨冷啊啊啊啊啊啊啊
标准的好莱坞流水线产品,中规中矩,若非走钢索和双子楼的美妙风景有足够的噱头和吸引力,恐怕换成别的较为一般的梦想的话,将更为不堪。123分钟的精华都浓缩在最后20分钟,全片只有两处有所感触:阿囧拿着钢管怯弱坚毅的双眼以及那句略带讽刺的forever。三星半
电影已经省略了很多细节,但依旧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更别提在现实中,不管是追求一瞬间的,还是永恒的,不能否定的是,一瞬间的也永远都是艺术,Forever不理解艺术的人们,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空中行走,已经把它具象化了出来。
一开始我以为我走错片场了,囧瑟夫的法国口音英语真是太蹩足。后半程捶胸顿足觉得自己浪费了两小时... (没打一星只是因为这是真人真事改编,以及还是有很多国产烂片垫底)
虽然是自传改编剧情也太差强人意 以男主口述方式的插入稍显尴尬
其实就是一个无关痛痒的事情,结果还大费周章给拍成电影了,导演编剧投资人都是杂耍迷么?有的人能一口气吃两蒸笼包子,也算是一种挑战,导演要不要来帮他拍个励志片?这种故事放到达人秀就够了,没必要搬到大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