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向来擅长把贫穷拍成诗意的苦难,但《乡下人的悲歌》这次玩砸了。
这部改编自同名回忆录的电影,用中产阶级滤镜把美国底层白人的绝望熬成一锅毒鸡汤,却始终不敢捅破那个最残酷的真相:在资本主义的修罗场里,所谓"美国梦"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给韭菜施的化肥。
一、被资本抛弃的"红脖子":一场迟到的阶级觉醒 电影里锈迹斑斑的拖车屋和注射器的特写镜头,像极了东北下岗潮纪录片里的筒子楼与二锅头瓶子。
当俄亥俄州的钢铁工人和沈阳铁西区的老技工隔着太平洋共享同款生锈人生,资本主义全球化这面照妖镜终于显形——原来流水线旁佝偻的脊梁不分东西,被时代车轮碾碎的命运同样悲凉。
阿巴拉契亚山区嗑药成瘾的白人母亲,和东北城中村酗酒度日的下岗工人,都在重复着相似的生存逻辑:当体面劳动被资本抽骨吸髓,用化学快感麻痹神经成为最后的自救。
电影里那个装满止痛药的抽屉,何尝不是新自由主义给失败者颁发的"安慰奖"?
福利制度在这个故事里成了黑色幽默:政府发放的食品券能喂饱肚子却填不满尊严,免费医疗能修复身体却治愈不了精神溃烂。
就像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破皮卡,明明加满油也开不出命运的闭环。
二、制度性溃败下的魔幻日常 资本洪流冲刷过的美国乡镇,药店比教堂更神圣。
当普渡制药的奥施康定广告比圣经更深入人心,每个药剂师都成了新时代的传教士。
电影里母亲颤抖着注射药物的场景,活脱脱是《猜火车》的美利坚乡镇版。
那些咒骂政府救济的蓝领工人,身体却很诚实地靠福利金续命。
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生存状态,恰似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破碎家庭合影——既要维护"自力更生"的祖训,又不得不接受救济的现实,最终在自我憎恶中沉沦。
教育这个"阶级跃升通道"在电影里显露出它残酷的B面:当男主带着耶鲁法学院的精英光环回到拖车公园,他既无法融入曾经的阶级,又被新阶级视为异类。
这种撕裂感在毕业酒会那场戏达到高潮,定制西装下的灵魂始终是个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三、身份政治陷阱与集体记忆篡改 电影狡猾地把阶级矛盾偷换成个人奋斗的励志故事,就像用创可贴治疗癌症。
当镜头聚焦在男主的"逆袭"之路时,真正导致社区崩溃的系统性剥削反而成了背景板。
这种叙事策略,和某些企业把996包装成福报的操作如出一辙。
"白垃圾"这个标签成为绝妙的遮羞布,既转移了阶级矛盾的焦点,又为制度失败找到了替罪羊。
电影里那些酗酒、吸毒、家暴的底层白人,不过是新自由主义剧本里写好的人肉布景。
当铁锈带工人把怒火撒向移民而非华尔街时,这场世纪骗局就完成了最精彩的戏码。
电影中墨西哥裔同学在耶鲁的如鱼得水,与其说是种族平等,不如说是资本找到了更廉价的耗材。
影片结尾,男主驾车驶离故乡的镜头充满隐喻。
这个被资本吸干的"乡下",正在全美各地复制粘贴。
当红脖子们开始怀念父辈在工会庇护下的稳定生活,当铁锈带的教堂钟声混合着简体中文的"打工人"自嘲,或许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黑色寓言:新自由主义这场持续四十年的狂欢,终将以所有参与者的血肉买单。
而《乡下人的悲歌》最悲哀之处在于,它把墓志铭错当成励志宣言,用个体救赎的故事粉饰集体沉沦的真相——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精神鸦片?
主角JD,为了方便我一直都叫他“京东”。
2017年初我看了这部小说《乡下人的悲歌》,在四月份的时候我第一次和别人聊起这个故事。
她是朋友介绍给我的相亲对象,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
因为酷爱文学,所以我们的聊天当中总是少不了各种书籍,电影等等。
她的英文不好,而我当时读的就是英文原著,所以为了方便和她聊天,我就告诉她故事的主角叫“京东”。
能拍出电影,我很开心,迫不及待地想看一下电影。
然而看完之后,我意识到这部电影传达的主题,与我当初在书中看到的反而不同。
三年过去了,很多情节我都不记得了,但还是想想说说电影与书籍的区别,以及我能从电影中观察到的“乡下人”。
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点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而京东的妈妈是一个瘾君子。
有一个背景希望大家了解,辛辛那提是全美十大毒品泛滥城市之首,各路瘾君子以及对应的戒毒所也非常之多。
京东的妈妈”N进N出“戒毒所也是有原因的,想想你在这样的氛围中如何能够逃脱毒品的诱惑?
就如同你坐在苹果园里,时刻告诉自己我今天不想吃苹果了,可是到饿了渴了的时候你难免伸手摘下一个,迅速解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然而,你也要知道,在Cincinnati这座城市里,有著名的世界五百强公司通用-电气,宝洁P-&G,还有很多金融公司。
尽管处于铁锈地带,但是这座城市因为这些国际公司而繁荣,人员流入以及种族融合要想当的好。
富裕的中产月薪15K美元,公司高管的就更不用提了,然而这里仍旧有着巨大的贫富差距。
朋友讲一位黑人小姐姐买不起二手汽车,只能趁着天还没亮的时候就搭乘公交车前往公司上班,作为公司的临时工前台,领着一个月1K多美元的薪水。
我曾经在辛辛那提生活一年,美国同事们称我们生活的区域是当地比较好的,无论是从治安还是从物质设施上来讲。
而middle town则不然,一位快退休的美国同事告诉我他居住在middle town,但是他去收房租的时候都是要带着自己的枪去的,生怕租客赖账或者有毒瘾的人克制不住自己。
剧中出现了很多家庭草坪的场景,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很多草坪都是没有修剪的。
美国人,尤其是中产阶级,非常看重草坪的修剪,因为那是人家的脸面。
这点如同东北人的大院子,要是夏天的院子不干净,不规矩,冬天的院子积雪没有清理,就会遭到周围邻居的闲话,懒惰埋汰等等都是用来磕碜人的。
我的美国同事曾经对我说:”我们美国人太无聊了,春天的时候买草种子,种下,施肥,洒水,然后隔三岔五就去cut the grass。
“听起来有点和头发相似,乱了发型,也就没了面子。
对于京东一家,如果你连吃饭都是个问题,那割草似乎并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
剧中有几处很直接地提到金钱,比如京东的学费,比如京东帮妈妈刷卡支付收容所的费用。
细节还有一点,京东给了好几张信用卡,然后分别刷不同的金额。
因为京东是学生,以这个身份来申请信用卡其实很难得到大额的信用,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应付大额支付必须要使用多个信用卡。
那么1000美元算不算是大额度呢?
算的。
比如discover的信用卡对于学生的初次申请,一般也就是1000美元。
还有几处并不是直接提到金钱,比如姥姥支付了计算器费用,以至于没有钱支付了药片和食物。
药物在美国本身就很贵,在没有医保的前提下,一瓶日常用药可以上千美元。
食物给我们的感觉最为明显,第一这种感觉最直接,第二它能深深体现出姥姥的窘困。
美国的食物极其便宜,麦当劳等快餐店很多时候会提供1美元2个汉堡的套餐;大型连锁超市里的食物单价也便宜的惊人;如果你能够在这一天里找到任何一份时薪的兼职,那么你让自己温饱是没有问题的。
京东和姥姥的处境,尽管有些夸张,但是也不无道理:老幼都没有工作能力。
电影中和书中都大量出现脏话,这算是文学与电影的一致,其实也符合京东的背景。
在这种环境长大的人,孩子学习脏话是非常容易的。
受教育程度极低的父母,并不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更不介意孩子学习。
何况在这个家庭里,三代人似乎没有一个文明人(除了姐姐)。
姥姥对母亲的谩骂,母亲对京东的责骂,以及京东反抗姥姥和母亲,污言秽语随着当时的感情直接从口中喷出。
凡是融入到这个家庭里的人,无不充斥着争吵和秽语。
姥姥,母亲,京东,母亲数任男友,以及京东的伙伴。
而面对母亲这个角色,店员,护士等等,都不得不”骂回去“以反抗这个角色。
在和我美国同事交流的时候,无论是本土美国人,还是移民的华裔,都对子女的言语有诸多束缚。
当我在和mentor的儿子聊天的时候,聊到兴奋点他飙出副词性质的脏话时,mentor和他的夫人都告诉他要注意语言。
尽管我没有觉得冒犯,因为当时我在脑海中翻译出来也不过就是”TMD“以表达自己的强烈感情和表达英语词穷罢了。
想想我们的周边,不也是这样的环境吗?
如果父母忙着生计,大概率不会关心孩子的成长。
我的记忆中有三处难以忘怀的。
第一处是母亲想开车与儿子同归于尽。
如若不是什么深仇大恨,不至于要杀了自己的儿子。
其实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展示母亲的疯狂与堕落,记得书中更是提及了母亲对他的大骂,对周围人的怨恨,对毒品的依赖,对家人虚伪的承诺。
更让人觉得怜悯同时又想放弃她的就是,她不停地更换男友。
她似乎为了寻找爱或者得到关怀,然而碰到渣男的时候,她会直接承受痛苦,因为渣男能给的只是伤害;就算碰到了愿意一起生活的,她就会因为毒品,相处模式的暴烈,最终还是被残忍抛弃。
她永远得不到她想要的,所以她会讲这些结果归咎于自己的两个孩子,京东就难免受到责难。
第二处在电影中并没有展现出来,我能回忆得到的就是姥姥拿着枪指着母亲,告诉她永远不得踏进她屋子半步。
想想一个家庭要是走到如此地步,那这个家庭是又多么的四分五裂,是其中有人做了什么深仇大恨之事呢?
影片不停地插入年少京东与家人的生活场景,而且还稍微引入了姥姥年少时是如何对待母亲的。
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姥姥无知暴躁慌乱地走入婚姻,作为女儿也无意识地走了母亲一样的路线,甚至更加惨烈。
而京东的姐姐似乎也没有逃脱出这样的人生轨迹,好在组建的家庭还算和睦。
男性家庭角色在这部电影里是缺失的,姥爷没有几句台词,早早领了盒饭;母亲的男友换了又换,根本达不到父亲的家庭角色;唯独京东一人,在这个家庭里还勉强硬撑其男性的责任。
第三处在电影里并不明显,京东驱车回到老家以及带母亲从医院出来所看到的一切,对应着书中结尾中他故地重游的那一部分。
京东在多年后回到老家看到的是,这座小镇和他年幼时的破败和无知是一样的,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少年们无所事事,依靠一些恶趣味打发时间;中年们固守着曾经的职业,没有给生活带来生气,也没有给孩子们更多的教育和希望;老年们依旧发呆,坐在自家的门前或者沙发中。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当时也在思考,我的家乡不也是这番场景吗?
如今很多人都说”回不去的家乡“,其实也就是这番景象。
除了复杂的乡邻关系之外,就是家乡的没落,破败,毫无生机。
想要拯救物质其实并不难,但是想要拯救心智则另当别论了。
在读《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之前,我对美国底层人民的了解很少。
而在读完《你当像鸟飞过你的山》之后,反而更能理解底层人民的挣扎。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宗教对家庭的影响,相似的之处反而都是:教育和家庭。
京东的家庭充满暴力,伴随他成长的没有太多积极向上的东西,反而是他自己在这破烂不堪的环境中努力前进着,读书,从军,大学,最后走入了中产。
在法学院毕业后,其实他在律师事业上也前进过,后来进入了投资领域,也和家人搬去了搬去了俄亥俄州的首府,直到电影中提到的,他们全家都定居在了辛辛那提。
在写完这篇影评的时候,我也在想我自己。
我出生在的东北铁锈地带,虽然并不是铁锈的一员,但是东北二十年来都面对着hillybilly同样的境遇,工作和人口大量外流,教育质量的下滑,以及农场模式的尝试,都迫使原本并不富裕的东北人面对京东家人所面对的遭遇。
我曾一度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让一代代脱离物质和精神的贫困,但近几年来我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除了政府的责任之外,家庭与个人也非常重要。
电影里还有两个小细节,我觉得对于我个人蛮有意思的:1,京东竟然晚上开车到第二天早上去面试。
我曾经从辛辛那提开车到华盛顿DC,一整天都在高速上狂飙,只有广播和手机里的音乐陪着我,但仍然感觉疲惫不堪。
可是,京东竟然可以第二天神采奕奕地面试。
2,当京东和女友陈述自己的家庭情况的时候,女友更多地选择一笑而过。
我想这应该是美国人的普遍观念吧,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与其说是“乡下人的悲歌”,不如说是一部家庭伦理剧。
而母亲永远都在于闯祸,永远都是问题的制造者,给外婆、姐姐、万斯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如果前半部分只是在说“我有一个巨会惹麻烦的妈妈”,那本片也只能算普普通通的家庭琐事剧。
没错,妈妈确实是麻烦制造者,万斯也感到了绝望,但是仍然没有放弃妈妈,因为这是家庭的责任。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妈妈再不济,万斯在影片中有两次强烈的去维护妈妈。
这就是共和党的保守主义和传统主义的价值观,极为珍视家庭,即使家庭中有人不好,也永远都是不离不弃。
一次一次的被母亲伤害,但是外婆、姐姐、万斯一次又一次的去救助母亲,而不是放弃母亲,他们并没有让母亲流落街头。
共和党的选民中,拥有稳定婚姻有孩子的妇女更倾向于共和党。
传统的家庭构造,更符合共和党的价值观。
对于原生家庭的不幸,对于一个疯狂又糟糕透顶的妈妈,万斯没有背弃妈妈,没有憎恨妈妈,而是选择原谅,选择继续救助妈妈。
最后片尾还说,家庭塑造了今天的万斯,完全看不到仇恨,完全看不到怨气,而是选择与现实谅解。
万斯,绝对是一个人品极佳的好男人,非常具有家庭责任心,很符合共和党人的家庭当担。
好在万斯有一个好女友,他俩的感情非常好,万斯可以随时向她倾诉。
到了今天,万斯有着画眼线的习惯,让他看起来像gay,这就是今天他的老婆给他画的。
母亲给万斯带来了太多的痛苦,现在他有一个好妻子了。
要知道万斯是一个天主教徒,而乌萨是一个印度教徒,万斯是一个白人,乌萨是一个印度裔,这是有多大的包容性才能将两个信仰、两个族裔的人结合在一起?
爱与包容,再加上耐心,能够化解一切苦难,至少能够正视苦难,接纳苦难,在苦难中慢慢变好。
这就是“乡下人的悲歌”,与其在悲歌中自卑自弃,不如在悲歌中努力变得更好!
去原谅悲惨的生活,去原谅胡闹的母亲,积极的改善这首悲歌,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乡下人的悲歌中描述的美国社会底层更多的是中产陷落后的底层,伴随着他们的工作、信仰和美国梦的陷落,是零元购和毒品。
这是经济全球化分工发展的结果,但他们的问题不只是贫穷,更多是社区治理秩序的缺乏。
他们的问题更像曾经重工业繁荣的东北所遇到的问题。
回到中国农村,我们的情况是广泛散布各处从没富裕过的真正贫穷的乡村城镇和亿万农民,伴随着农业和乡村生活的老龄化空心化,是家庭和家族秩序的衰败和失去希望。
回到中国城市,是第一代大规模迁入城市的务工和接受教育的还没有积累和富裕的亿万中青年,伴随着行业企业和自身状况的变动,是一个个孤独的个体和小组织的焦虑困顿和无望。
美国人的问题是怎样再次伟大,而中国人的问题是如何伟大起来,中美双方各有各的挑战,考虑到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阶段,我们的社会治理的问题和挑战相比美国只多不少。
在持续衰败的乡村城镇和资源城市地区,怎样建立底线秩序和基础保障是问题所在。
在逐渐发展的城市和生态小镇乡村,怎样建立持续繁荣的经济和公平合作竞争的秩序,以及让青年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创新试错的基础保障,以及更多由陌生流动人口聚集的社区治理,这是我们的问题和挑战。
在vice加持下一览, 听说这哥们对观海意见很大剧本本身水准稀烂,远低于及格线;拍摄技法甚至不如芭娜娜曼李的《比利林恩中场》 就这?
这可是你们根正苗红的虏遗故事啊 正红白蓝旗 那可是上三旗 米乐帝泉下有知 必定判个编剧跟导演是阿其那 是赛斯黑主要就是——“我出身uptown 陷入泥潭, 家庭糟糕 supporter辽辽 我也知道我们阶级固化 大统领小丑.... 但我还是参军报国 发粪涂墙 靠着自己的努力实现了逆风翻盘上位中产的 阿美瑞肯追姆 可我看不起这些为成王鼓掌 喂败者吃闭门羹的篱笆咖 身为庶吉士的我不仅要骂他们,我还要拿小本本全记下来......因为我是反传统的先驱,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的故事。
共情底层普通人 本该是白左老爷们的传统手艺:push普世,dollar就到了。
好家伙,保护redneck变保守党的长期买卖了?
这麻筋你说说,D.C.+华尔街扇完左脸扇右脸,自己选的活爹抽得就是香“反了,反了反了反了全反了!
”——爱新觉罗·Gold anyway,总体观感上勉强一看艾米亚当斯演技还是在线的;贝内特大妈扮相也不讨人厌;库伊拉居然没揍小狗 是因为它不是斑点的吗?
片子敘事笨重、平淡,其力度完全來源於原作。
片子還行,但不夠狠。
選朗·霍華德這樣一位功名成就、生活境遇優渥的導演來拍美國底層白人突出重圍、逆流而上的故事,明顯不是最佳選擇。
他的生活離開那些底層白人太遠, 很難真正對底層白人做到感同身受,很容易把Vance獨特的人生經歷拍成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勵志電影,所幸Vance獨特的生活經歷還是賦予了本片一點點不一樣的內容,當然演員也幫助很大,有時候好的演員就是可以把平庸的電影往上拽好幾層。
其實應該選好萊塢那些具有相同背景或者持相同政建的導演,如Jeff Nichols, S·克雷格·扎勒、拉里·克拉克、哈莫尼·科林這樣的導演,更能把片子拍成一部具有wholly American sensibility and yet non-hollywood sensibility的地道美國片。
我覺得拍《女魔頭》時期的Patty Jenkins也行,那個女魔頭如果今天還活著,她一定會投票給特朗普。
《鄉下人的悲歌》中的母親很像那個“女魔頭”。
現在勵志味太重,少了一點elegy的味道。
电影《乡下人的悲歌》是特朗普的副手万斯的自传,寒门出贵子,一路逆袭,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是由一些关键的事件关键的人影响的,他有一个很差劲的妈妈,但幸好他还有一个很好很好的外婆,他还遇到了一个很好很好的妻子,还有他学业上的导师,事业上的老板,都是他的贵人,而聪明勇敢善良努力的万斯抓住了这些lucky。
寒门的孩子也许很努力,也许很聪明,但是穷孩子最大的一个短板就是他不了解上流社会或者主流社会的一些潜规则,甚至显规则他都不懂,有一个词叫信息茧房,就是富孩子和穷孩子他们对社会了解道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很多富孩子知道的常识、真相,穷孩子不懂,很多机会就会擦肩而过。
还有就是待人接物方面,尤其是和牛逼货打交道的时候,富孩子的那种从容自信,能说会道,穷孩子的那种局促紧张,笨嘴拙舌,差距很大。
富孩子见过世面,很多穷人会把见世面理解成比如,说山村里的孩子来到城市坐飞机坐高铁,看见高楼大厦,它们管这个叫见世面,但是这种见世面说实话没什么用,太浅了,狗屁不算。
一个农村出来打工的人,也完全可以坐飞机坐高铁,甚至高楼大厦就是他盖的,高铁就是他修的。
我认为真正的见世面,就是见牛逼货,就是和牛逼货打交道。
香港有一个搞金融的富豪,我忘记叫什么了,他家里经常会接待那些大投行的大佬,而他的孩子就从小就跟这些大佬接触,耳闻目染,所以他的孩子在中学的时候对金融行业的了解之深之远远远超过那些名牌学校金融专业的学生。
最后我想说的是寒门的孩子,除了你自身聪明勇敢善良很努力,有真正的能力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贵人相助,有句老话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有多少千里马,一辈子都默默无闻的拉磨。
一定要珍惜贵人,善待贵人,即便是你以后走得更高更远,回过头来,发现曾经那个贵人也不过如此,即便是这样,你也一定要善待曾经的贵人,做人绝对不能忘本。
我为什么讨厌董宇辉这个傻逼?
除了它讲那些傻逼鸡汤,还有就是它真的是一个小人,就跟很多中国合伙人一样,忘恩负义,无情无义,只讲利益。
俞敏洪老师多好的人啊,没有这个贵人,没有东方甄选这个平台,就它这种水平,也就是个普通的英语教书匠而已,怎么可能火的起来,但是它是怎么对待俞敏洪老师的,俞敏洪老师在被它的傻逼粉丝网暴的时候,它居然没有为俞敏洪老师说一句话,它的贵人在不停的道歉道歉再道歉,而它却保持沉默,就看着它的傻逼粉丝撕咬它的贵人,哇这个人太恶心了。
贵人拉着它往上爬,它爬上去之后不仅踩着贵人还要踹贵人。
它就想利益自己独占,现在它做到了,把自己的贵人踢出局,很来角瓜,看这傻逼还能蹦多久。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取得了什么不平凡的成就,而是因为我做的事虽然非常平凡,但大多数像我那样长大的孩子都做不到。
”——《绝望者之歌》《乡下人的悲歌》是由J.D.Vance所写的《绝望者之歌》这部自传所改编的电影。
主人公J.D是俄亥俄州一座贫困小城长大并考上耶鲁法学院的逆袭男孩,凌乱的家庭关系和贫穷是故事的大背景。
他有一个喜怒无常的母亲,还有多年分开居住的祖父母都是他成长中面对的困惑。
多段的生活和成长的经历,原著描写了很多细节处;包括一些对家庭、社会、体制的观察和反思都是原著中探讨的内容。
近些年有很多美国本土畅销书传入国内,也变成了国内畅销书。
包括影片原著《绝望者之歌》、《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等等,这些实现了阶级跨越的人,都是一部部平民百姓的翻身教材,许多读者兴趣极大。
我想这是关注点的问题,在功利的社会来看它们一定是最好的鸡汤。
在这些书中,不同人看到的是不同的讯息,而我认为最浅的一层就是“如何成功”。
这部改编的影片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家庭当中。
有很多评分不高的观影者认为,导演的功力问题没有表现出美国的大社会背景,J.D如何具体的实现阶级跨越等等都没有体现,探讨的范围又较窄。
个人觉得这只是很多喜欢关注美国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人的口味问题,比如想挖掘一些电影里关于反智主义、社会达尔文等等的探讨,甚至红脖子之类的话题都能拉出来聊一聊。
新自由主义、种族、社会、政党,一部电影聊的过来吗?
反观它叙事够专注也讲的清楚,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烂片,至少不低于四颗星。
非要这么牵扯的话,《钢的琴》、《耳朵大有福》这类拍摄老东北铁锈地带的影片,主题是不是都在探讨社会呢?
是一定程度上的探讨和还原,但我想更多的是以家庭和亲情关系为单位,探讨人性。
毕竟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人与社会究竟是互补关系,相互影响的。
从“人性”去放大观察事物一定是更好玩的,尤其戏剧表现层面。
我们不妨就把它看待成一个可以窝在沙发里看的家庭伦理剧,期待少一些就会轻松很多。
感悟和收获却都在不经意间。
J.D与母亲车内扭打,他疯狂逃到路边一户人家拨打求救电话。
当警察到场铐上母亲,询问J.D母亲是否对他动过手时,小胖子却摇摇头,没有。
他妈妈要J.D健康的尿液蒙混过关来争取工作,非常抗拒的J.D最终还是乖乖的接了一杯。
“我爱你,妈,我希望你能好起来,我希望你过得开心。
我会帮助你,尽我所能,但我不能留下。
我留在这里救不了任何人。
”他必须驱车十小时赶往面试的机会。
种种类似的内心矛盾,在剧中数不胜数。
这都是J.D面对复杂家庭做出的善良决定,可正是由这一个个看似善良和正确的决定,才让J.D走向耶鲁的吗?
实现阶级跨越的吗?
并不全是,J.D的成功是偶然也是必然。
如果按照古希腊戏剧来说,似乎还可以扣上命运的帽子。
实际上,影片最后一段话已经把所有的一切说的清清楚楚,一句听起来含糊的,没有标准答案的话。
“我们的出身决定我们的身份,但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我的家人并不完美,但他们成就了今天的我,为我提供了他们从未有过的机会。
不管我的未来如何,都是我们共同的成就。
”——《乡下人的悲歌》所以,你认为这部电影在探讨什么?
我不由联想起我的成长经历,想到每一次甚至改变了自身和家庭命运的决定,一阵阵不安,不安的并不是决定的对与错,而是每一次选择与被选择时,我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
而受害者就会保护自己,会反击那些所谓的施加伤害给我的人,有时是人,有时是抽象的家庭或社会,深陷这种循环。
而这一切到底是因为我从没有体面的去“正视自己”的存在,然后再去承受那些生命之轻重。
回到主题,这部电影我所接收到的讯息是“接受缺憾,全力去拥抱生活”。
:)
今天聊聊电影《乡下人的悲歌》。
片名Hillbilly Elegy (2020),别名绝望者之歌(台) / 乡巴佬的哀歌 / 山乡挽歌。
电影《乡下人的悲歌》根据2016年的同名畅销书改编,自传小说作者J.D.万斯(J.D. Vance)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当前美国社会,描绘了祖孙三代被所在阶级禁锢的悲惨情况,以及自己持续实现向上层流动的努力。
影片阵容堪称豪华,奥斯卡最佳导演朗·霍华德执导,6次冲击奥斯卡最佳女主女配未果的艾米·亚当斯和7次冲击奥斯卡最佳女主女配的格伦·克洛斯分别饰演J.D.万斯的母亲和外婆。
原著小说2016年11月在美国出版,正是懂王当选的第二天。
那些精英阶层被称为乡巴佬(hillbilliy)、红脖子(redneck)、白垃圾(white trash)的人,用一张张选票,狠狠地抽了建制派的脸。
而满心惊讶的精英们则开始购买《乡下人的悲歌》,试图通过这样一位成功实现阶级跨越作者的经历,去理解那些把懂王送入白宫的乡下人。
《乡下人的悲歌》表现了J.D.万斯祖孙三人,在所属阶层的泥泞中打拼几十年的生活经历。
他们都曾经为改变所在阶层而努力过,有的人努力了一段时间失败了放弃了,有的人努力了一段时间失败了并没有放弃。
阶级性的局限是造成他们生活悲剧的最重要原因,阶级性的淳朴也是给他们前进动力的最大源泉。
原著小说着重表现的是对美国梦的批判,一个空洞的美梦丝毫无法弥补穷困生活带来的局限。
电影则将侧重点放在表现同家庭之爱、同阶级之爱,原本批判现实生活的作品变成比较常见的亲情影片。
J.D.万斯的祖辈,当年从肯塔基州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北迁居到俄亥俄州,希望逃离贫穷困苦,试图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层。
J.D.万斯的外公外婆在16岁、13岁的时候奉子成婚。
外婆最终生下几名孩子,一生多次流产。
两人婚后争吵不断,直至互殴,家暴不断升级。
最严重的一次,外婆浇上汽油点燃了外公,幸亏女儿及时把火扑灭,外公才没死。
他们试图改善生活,最终却唱响了一曲悲歌。
J.D.万斯的母亲、姨妈、舅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长,耳濡目染的都是些堕落之事。
以她母亲贝芙为例,贝芙高中怀孕生子,在家暴中离婚,独自拉扯孩子,不断更换男伴,从事护士职业时,偷病人的止痛药而被开除,随后又染上毒瘾,吸毒过量被丈夫扫地出门。
可当年贝芙也是全年级成绩最好的孩子,也有过机会进入顶尖高等学府深造,但她没有家庭的支持也没有社会的资助,只能选择最简单最轻松的堕落之路。
贝芙的悲歌即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也是自身原因造成的。
J.D.万斯有很多身份,生长于“铁锈地带”的穷小子、留守儿童、前海军陆战队队员、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生、硅谷投资公司管理人员。
从他的标签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轨迹,小伙子一路从最底层的乡下人摸爬滚打,成为社会精英。
J.D.万斯历经堕落、努力等多个阶段。
一开始他跟着母亲四处漂泊,似乎认为这样的生活就是生活常态。
后来他接收“美国梦”的价值观,知道了只要努力就还有希望。
其实一个人向上的最大阻力,并不是来自上层阶级,而是来自同一个阶级。
就像在本片中的表现一样,阻碍J.D.万斯向上的最大阻力并不是来自精英人士的鄙夷,而是来自原生家庭、亲生母亲。
原生家庭非但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反而是不断诱惑他往深渊堕落。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阶级跃升的机会,母亲却适逢其时地吸毒过量。
作者J.D.万斯的自述说得非常好:“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取得了什么不平凡的成就 ,而是因为我做的事虽然非常平凡 ,但大多数像我那样长大的孩子都做不到。
”国家层面营造出的“美国梦”同样也是如此,让普通人努力的目的是让老板更快地实现美国梦,而不是让打工人实现美国梦。
“这就是我所处的世界,一个真正充满了非理性行为的世界。
我们无度的消费,最后不得不住进救济院。
”就像段子所说,“我奋斗了20年,还是只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而已”。
今天没有这个J.D.万斯,明天还会有另外一个J.D.万斯,每天努力的人那么多,成功的名额却十分有限。
老板选择打工人的时候,用谁都没啥大区别,选人用人只不过是Excel表格里的点来点去,而对被选择的人来说,被选择和不被选择的区别可就大了去了。
如果律所没有给J.D.万斯一个实习名额,那么他将无法完成学业,无法结婚,更无法完成阶级跨越,只能重新回到那个泥潭。
畅销书或许还会出现,但作者就不会是J.D.万斯,而是另外一个人。
电影《乡下人的悲歌》去掉了对美国社会的批判内容,或者说没有能够表现出批判。
在流于常规的家庭亲情戏中,用娴熟的拍摄技巧催人泪下,而本片的主要看点是两位女演员的精彩表现。
美艳无比的艾米·亚当斯在片中自毁形象,增肥扮丑,将一位被困在底层沼泽的潦倒女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球奖影后格伦·克洛斯在后半段的表现力量十足,一次次被生活击倒又一次次爬起来反抗,正是她的当面怒喝才让J.D.万斯有了爬出泥坑的可能。
爬出泥沼泽的乡下人,空洞美国梦的幸存者。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拍得比较蜻蜓点水,不知原著如何,当然作为电影可能也只能这样了(貌似原著有提到外婆的重要性,但电影可做得不够好)。
只能说,也许是看过太多励志片了,放到十年前,或者五年前或许还会觉得很励志,但是现在却觉得这种幸存者偏差、小概率事件实在很难激励到人,他如何摆脱困境和他个人经历有关,然而其他和他属于同样群体的人其实很难借鉴他的生活模板,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别搞得好像多背背单词、认真克服自己某某弊病就可以脱胎换骨了,谁不想脱胎换骨呢,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脱胎换骨?
有方法可寻吗,对于那些东撞西撞一辈子也找不到的人,你把这案例放他面前,不觉得是在讽刺他吗?
而且到底什么样是「成功脱胎换骨」呢,这种提供的难道不会刻板印象吗?
好吧,可能大多数人追求的还是体面阶层……也确实很难去逾越回避这点,这可能就是人类的局限性之一。
不过当然了,片中的一些话也还是会激励到:
「但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前半句关于身份的不是重点,这句是。
「我不能替她辩解,但我努力去谅解她,如果你做不到,你就永远别想摆脱你想摆脱的这一切」是这么个理儿,所谓一代更比一代强吧,如果人类确实是在进化的话,不原谅不试着站在更高一层去看问题,永远被情绪主导,那就永远深陷泥潭,确实如此。
「但这里的生活击垮了她,她直接放弃了,她停止努力了」咱就是说,你想去做到,但可能做不到,但还是要朝着去啊,不然要咋整呢……确实是这样,只能一直挖,挖不出水也要挖,重点是调整挖时的心态吧
电影跟回忆录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导演有意地制造各种戏剧冲突,把书中淡淡地讲述的故事抓马化。三年前看回忆录时,最大的感慨是,作者一直称他们一家人是穷人,每天的晚餐都是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当时我就震惊了,穷还可以天天吃麦当劳?反正我是支付不起。以单一这本回忆录为调查样本,我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穷人和富人的区别是,穷人房子小一点,车子破一点,但大家都是有房有车的人。原著里帮助作者的耶鲁法学院教授是写虎妈战歌的华裔,电影里把华裔改成白人了。
其实蛮不错的,因为ZZ原因被白左打了低分
没啥技巧贵在真诚吧,差点没认出来amy adams。另外,懂王是真懂,这american dream算是great again了
看得有点难受
对卡司和这本书都抱有无敌厚的滤镜,但Ron Howard的改编更像在死线前,匆忙交了份作业,好让自己的分数能够低空飘过,看得不太痛快。原书的魅力在于它是一部充满阵痛、决心以及情感的成长回忆录,却也是对“沉默的大多数”以及地区经济时政面貌做出的生动观察;这在今时今日,变得珍贵而又具有无比的现实意义。但电影不是,不仅没能在大选年搭上选材的顺风车,也更让Glenn和Amy只能一头埋入“情绪爆发”和“飙戏”两大任务,犹如置身《演员请就位》(里的几乎所有小电影翻拍)。用很无力的态度,勉强让这个改编得到了成立。【饰演J.D.的Gabriel Basso是当年《如果还有明天》的儿子…真的长到我点上了。。】
在《绝望者之歌》中,真正的绝望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故乡「注扎」在了他乡。显然,男主是一个在阶级越迁过程中遭遇两面「家」击的青年:他乡的「套路」暂时用不惯,故乡的「习俗」反复戒不掉。对于这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小镇做题家」来说,将命中注定的负能转化为驱动自己持续前进的动能是让他有幸获得「面试官」欢迎、认可和尊重的前提。我们看到,生在乡下的「优等生」被给予浓墨重彩,而来自城里的「乡巴佬」却被轻描淡写,甚至被隐藏起来。这使得原本此消彼长需要不断平衡的《美丽的大脚》最终成了一面是似有还无的爱情戏码,一面是沉重牢固的亲情包袱,这种将重心全推卸给「原生家庭」的归因方法和解决之道乃是这类奥系作品惯用的公式。结果,我们在晚宴上吃到的都是装饰性的甜品,而真正的主菜影片一直没有胆量呈现出来。
虎头蛇尾的,也不是说开头有多虎,哎……开始觉得背景音乐可以,一看,好吧,寂寞,又是你!
就电影来说,这部几年前的话题之作改编的片子真的是令人失望。一些段落剪辑之凌乱让人怀疑这是否是为Netflix赶工出来的半成品。可惜了Amy Adams和几位女演员的出色表现。
一个(截止到20240721)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从前言就难掩右翼政治倾向的自传居然被拍的这么“中立”…
没看过原著,不了解真实事件背景。就电影而言,挺有感染力。都说红州的“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令人生厌,我倒觉得很有共鸣啊,原生家庭就是会这么让人想要逃离却又没有办法,只有和解才能原谅自己内心的那一部分
我的天我太不解了,这电影在我心里起码8分以上。film critics都好莱坞长大的不懂人间疾苦吧。俄亥俄郊区小城的穷人生活不好看吗?drug addiction, abusive relationship, domestic violence,敢问哪个不是日常美国人头疼的问题和正在经历的痛苦? 太能产生共鸣了。这就是邻居家的故事,这就是你家我家的故事。我们需要这么多电影来讲阶级固化社会现状吗?我们不能讲讲一个在“family first”文化中成长的男孩饱受家庭折磨,却又从残缺的家庭中获得爱与支持继而继续前行的故事?
好无聊啊
一场灾难,像流水账电视剧多过像电影。剧本糟糕,视角多变,人物立不住,主题混乱。作为家庭片不行,不够感染不够煽情没有拍出家人的亲密与撕扯。作为励志片又没着重描写障碍和克服障碍的过程,难以调动人情绪。剪辑稀烂,过去和现在的剪辑之间没有情感逻辑,生硬流水账。导演随便,视听语言更像是电视电影。演技也乏善可陈,除了格伦和姐姐可以说是真的找到角色投入真感情,其他演员都在可以用力表演,连入戏都没做到,特别刻意。特别是男主,两个男主都演的很糟糕,很难让人共情。
说实话有一个糟糕的母亲和一个破碎的家庭就能当上美国副总统吗?这样的奋斗故事在美国多得是,只是别人默默成功并不张扬。写这么个故事美化自己本就是为日后的政治前途铺路,目的性再明显不过。他对川普的态度颠三倒四其实也印证了不过是个投机政客而已,现在全美国乃至全球恐怕更想知道Thomas Matthew Crooks的Elegy。
感觉应该有母亲作为叙述者的另一章。是个难得的成长佳作,孩提时的价值观烙印,母亲赋予他灵活聪明的思维,祖母赋予他坚韧的性格和良好的品行,尽管各自血迹斑斑,但把男主捧了出来,红脖子一代人的华彩。而他与这种家庭绑定,但为了改变,必须远离这里。想到众多华侨的决心,与原生家庭多是这种矛盾的关系
还挺好的。只是鼓吹“特朗普是文化海洛因”的万斯,终于成为了特朗普最忠实的拥趸。所以,人生到底是什么最重要?
原来还有部电影
JD的印度女友是个好姑娘。
硬要说成逆天改命的励志drama。
这种程度的传记拍法确实比较失望,对Ron来说也比较不费难度吧。原生家庭的问题当然应该花大力气呈现,但是首先你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男主角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级跨越的?他的心态又是如何转变的?妈妈和外婆的生活又是如何导致于此的?这些问题都被大幅度省略了,最后出来的效果就比较平,完全没什么情感力度。包括几条线索交织的也不太好,视点也完全散掉了。到最后,全片值得一说的好像也就只有两大怨妇的飙戏,更何况,演得也就那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