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过二战的欧洲人拍摄的二战电影,就是不能像好莱坞那样忠奸分明。
欧洲人决不会如《辛德勒》名单一样摆开一群脸谱样的变态纳粹、伟大斗士,可怜的犹太人。
他们亲身经历、难以忘怀的那段战争岁月更像是一场考验人性的化学实验,结果是所有人都善恶难辨、面目全非。
人性不是真金白银,经不起考验。
如果写历史,说历史,读历史的人,能多点这样的情怀,这个世界就不会还存在那么多骗局了。
我叫蒙兹,德国人,是纳粹党卫军的上尉。
在那些犹太人看来,我们是战争中的刽子手,恶魔,其实谁又知道,在这场战争里,我同样失去了我最珍爱的东西——我的妻子,孩子,爱人,甚至于我自己的生命。
是的,战前,我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美丽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孩子。
元首说我们的家乡是安全的,我们只需要征战再征战,可是就在那么一天,盟军的炸弹下来了,砰的一声,从此在这个世界上的我的所有牵挂就那样灰飞烟灭了。
从六岁起,我开始集邮,我收集遍了所有曾经驻扎过的地方的邮票。
没有了亲人,我只能寄情在邮票之上,我视它们如珍宝,只有在看着它们的时候,我才会觉得平和,战争与杀戮似乎真的离我很远。
我不是一个杀戮成性的德国人,也不像我们的元首那样恨犹太人入骨。
可我也绝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爱上一个犹太女人,并希望和她在一起,天长地久。
那一天我在火车的包厢里,看着我心爱的邮票,她就那样走来了。
一头美丽的金发,碧蓝的双眼,娇艳的红唇,性感的身材,请原谅我如果直白的描述,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男人,一个很久没有碰过女人的男人。
她径直拉开我的包厢门,手里提着那样沉的两个箱子。
出于绅士风度,我说女士可不适宜提着这么重的箱子——帮她把行李放在了架子上面。
她笑着对我说箱子里面是她的留声机和唱片,而她战前则是一名歌手。
是么,好美的歌手,多么迷人。
可我是一个有着良好教育的男人,跟女人调情搭讪并不是我的强项。
所以我只能温和的坐着看我的邮票。
火车里秘密警察们正在例行检查着,我对面的女士有些紧张,这些都是我没有看到的,终于她凑了过来,问我在做些什么。
我给她看我的邮票,她说她小时候也集邮的,然后她温柔的问我是不是可以拿过去看看,一定会很小心的。
秘密警察打开我的门要例行检查,我扫了他们一眼,说没有看到这里正忙着吗?
是的,我是党卫军的高级头目,他们难道不用听命于我吗?
难道当我跟一个美女在一起的时候还要忍受他们的骚扰吗?
我们一路相谈甚欢,火车还是到站了,我提出要送她,她不肯,说有人来接,也提走了她的留声机和唱片。
我说希望我们还会再见的,她那眼神告诉我似乎她不想再见到我。
是啊,这是战乱时期的荷兰,在异乡的土地上,如何约定明天的故事呢?
我走了好远,再回头望她,她也回头望着我,甜甜的笑着。
算了,甩一甩头,处在战争中的我们,能够奢求什么?
我没有想到的是,真的,那么快我又可以见到她。
当接待员告诉我有一位叫艾丽斯的小姐找我的时候,我的心都在歌唱。
我跑下楼,在大厅里看到了她,我伸出手,说真高兴再见到你。
她是来给我送邮票的,真美,这些邮票真美,可是我没有告诉她,这些邮票远不及她美。
秘书送来咖啡和巧克力,巧克力是从抵抗组织的俘虏那里缴获的,在战时非常难得。
我留意到她吃了很多,看着她想吃却还要维系自己的自尊,我有些心疼,于是邀请她去我要去的高级军官的舞会,那里有美食,有佳酿,她应该在那里可以吃饱了吧?
我提议我们去拿她的留声机和唱片,她俏皮地一笑,说:“何不如我唱给你们听?
” 那个晚上我毕生难忘,美酒,美食,美人。
她站在那里唱歌的样子真的让我心醉,我想我们都有些喝多了,曲终人散以后,她的腿搭在我的身上,说想去看看我的邮票。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深夜在一起会只是为了看邮票么?
我知道她在暗示着什么,可我是一个好男人,于是我说看邮票需要很多时间的,她说她有的是时间,我说我没有多余的牙刷,她大笑一声,喝了口香槟,吐掉,然后张口对我说:看,全干净了。
我抗拒不了这样的诱惑,于是带她回到了我的住处。
也许酒精真的是催情剂,我有些迫不及待地扒开她的衣服,她的胸好美,挺拔并且圆润。
她脱去我的上衣,我坐在沙发上,突然看到她的发根处是黑色的。
黑色是犹太人的颜色——对我们德国人来说,这是必须有的知识。
我按住她的手,问她的头发是不是染过来得以保全性命,她停住了,美丽的蓝眼睛魅惑地看着我:“是,又怎么样?
”她把我的手放在她的胸上,“这也是犹太人的”,她把我的手放在她的臀上,“这也是犹太人的”——是的,元首告诉我们所有一切有关犹太人的都是那么肮脏,可是这个犹太女人那么美,一切都是那么美,我还在乎什么?
我吻她,我们做爱,我只想在这个女人的怀抱里迷失自己。
再醒来的时候,她不在身边,我点上一支烟,她回来了,看到了孩子们的照片。
穿着蕾丝睡衣的她站在床前,问我:“你结婚了?
”声音里有淡淡的失望。
“是的,曾经。
”我用着最简单的语言讲述那个最痛心的故事,她看向我,眼里全是哀伤,“是的,我明白那种感觉。
”然后她吻向我,起初她是看着我,然后她闭上了眼睛,吻我。
如果说之前的做爱只是两个成年人的互相需要的话,那么这一次的吻,我能感觉的到是心灵契合之吻,我深信她明白我的伤痛,在淡淡讲述后面的巨大伤痛,她的一句“我懂”,其实我也是懂得的,我们,在这场战争中,都失去了挚爱的亲人。
那一夜她得到了一份工作,第二天我就在我的办公厅见到了她。
她像一个精灵时刻跳动在我的面前,让我的目光离不开她。
每一次遇到都让我的心情非常快乐,我又是一个沉溺于爱河的男人了。
下班的时候我问她晚上是不是来我家,我就像一个刚尝禁果的小男生希望和她再一次相聚。
她说她来——她,也是想和我在一起的吧?
那天下午,她离去之后,党委队的线人被杀了,我突然发现这些好像一个圈套。
一个活色生香的漂亮女人就这样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和我睡觉,而她工作的第一天线人就被杀了。
这一切绝不可能是巧合,我准备了一把枪,放在被子下面。
我需要问问她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她来了,褪光了所有的衣服,那个美丽的酮体又一次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我把枪慢慢竖起来,她娇笑着问我这是什么?
掀开被子她被吓到了,我拉她过来,告诉她我的疑惑,我问她是坦白一切还是明天把她交给党卫队。
她看着我,眼里充满泪水,怎么会呢?
在我眼里她是那么坚强的女性,可我居然看到了泪水。
她让我拿开枪,我摇摇头,她楚楚可怜的说让我吻她,我甩甩头,罢了,我注定是过不去这一关了,我吻她,很用力地吻她,她不惧怕我——一个德国纳粹手里的枪,却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想要得到家长的认同那样让我吻她?
天,或许是她疯了,或许是我疯了。
我没有逮捕她,相反的是,我想为她报仇。
那个杀她全家的刽子手是我的下属,他所做的这些勾当令人发指。
我报告给将军,让他检查那个家伙的保险箱,可是让我意外震惊的是,保险箱里居然全部是文件,那些从犹太人身上掠夺来的金银财宝居然统统不见了。
那个该死的中尉居然还反咬一口,说我在和抵抗组织谈判。
当将军瞪着眼睛问我为什么的时候,我只能告诉他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流血,盟军已经近在咫尺,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留些后路。
将军这个极端法西斯分子不允许我这样的言论,判了我叛国罪,即日枪决。
我被带走前我的女人在门后看着我,这样的结局是我们谁都预料不到的,在这样的变化前面,她没有惊慌失措,她不知道也许这是我们的最后一面。
后来我知道了,那天晚上抵抗组织组织了一次行动,要救出所有被关押的俘虏,她要求他们也同时救出我否则就不予以配合,原来她不惊慌是因为她要救我。
可是那天晚上行动失败了,所有的人几乎都死了,而她,也被陷害投入了监狱。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么多年来的征战,在党卫军司令部里,我也有我的亲信,他救了我,还有这个我爱的女人,我们躲在一辆车里,在一个被单下面,我搂着她,逃出了生天。
我们躲在了一个小船上,夜那么静,周围那么安详。
女人在那里忙碌着,像个幸福的小主妇。
我就躺在那里,看着她,真希望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一辈子阿。。。。
我吻她,我从来都不知道我后半生的幸福居然在一个犹太女人的身上。。。
广播里传来了德军撤退的消息,她的面色凝重起来,她说她从来没有想到会恐惧解放后的日子。。。
是的,那些抵抗组织还认为她就是那个叛徒。
我宽慰她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洗刷她的冤屈,我却忘记了我曾经是一个纳粹军官,是人人想捉住的战犯。
那天,那最后的一天,我们离开我们的小船,去找那个我们认为的叛徒——律师。
门铃响了,律师被射杀了,我唯一的念头就是抓住那个凶手,他是唯一可以为爱丽丝洗刷冤屈的人。
大街上的人很多,他们在庆祝德军的撤退,我看不到那个凶手,我鸣枪,却引来了更多的目光。
他们大叫着我的名字,围捕我,想必对于他们抓到一个德军大头目是一件多么振奋的事情。
她在屋子里听到了动静,站在大大的落地窗前看着我,依然是那么美。。。
这是我们的最后一眼。
那个该死的将军居然在为加拿大人效劳,他拿出我的死刑执行令要求继续执行。
那个唯诺胆小的加拿大佬居然答应了他的要求,同意了我的枪决命令。
我狠狠地扑上去,想要掐死这个非要置我于死地的纳粹。
我恨他,恨他为什么不给我一线生机,我刚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就这样,他把我所有生的希望,都掐灭了。
(请原谅我不知道如何书写蒙兹的死,这个是我在整个电影里最不能承受的一个场景。
导演没有交代任何的内心独白,甚至没有一个眼神没有一句话,就让他那么死了。。。。
大悲,悲到我2天没有睡好觉。。。。。。
太痛了,虽然明知道是假的还是痛的要命。。。
555,不写他的死是不是就可以假装他还活着?
) 写这样一篇故事,没有任何的目的,如果说有,那么就应该是想要宣泄。
黑皮书里的爱情故事,虽然那么简单,却用那么简单的几幕下击溃了我所有的防线,那一夜,我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着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民族,仇恨,阴谋,都略去,我只看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情,让我夜不能寐,从剧情里拔不出来。
我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也不是文笔多么如花,我只是宣泄了我心里的大悲。
我喜欢蒙兹这个角色,喜欢他温柔的眼神,喜欢他穿着党卫军制服却爱着一个犹太女人。
这要怎么样的大爱。。。
今天我把这个故事放在这里,希望有路过的人可以看到。
如果你有跟我一样的感受,如果我的这个故事可以让你心有些戚戚,那么我就很满足了。
想不到荷兰人能拍出这么牛的片子,虽然我看的那版翻译得极差,说得简直就不是中国话,但是我还是被吸引并看下来了。
女主演太棒了,让我想起法斯宾德手里的若干女性,具有超常的韧性,任何苦难都压不倒她,这还不算,没人能直达她的内心,她们很有自己的一套,一整套生存观。
全片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个荷兰籍的女主演,她的每个眼神,每个笑魇,那么逼真,强烈压迫人的神经!
厉害。
我发狂似的喜欢上她。
以至于对于其它都淡漠了。
看《黑皮书》,基本上是冲着两点去的,我的意思是,两个原因,不是上半身那“两点”。
当然,说是那“两点”也无不可,因为我要说的第一个原因就是那“两点”,更准确点说的话,或者应该是“三点”。
因为听说,妩媚动人的荷兰顶级女星卡里斯•范•侯登,在这个片子里是连下半身的毛都露了的,还裸着玉体被劈头盖脸浇大粪来着,哦哦,听上去就香艳或者说是变态得够可以的。
第二个原因当然是,这个片子的导演是保罗•范霍文。
这是个相当有意思的家伙。
当年拍《本能》中那个莎朗斯通不穿底裤双腿张开面对审讯的经典镜头时,莎朗斯通在拍摄前把脱下来的底裤送给了他,后来有记者问他把底裤收藏到哪里去了,他说“洗干净了,可能在我的孩子那里”,厥倒那。
还有,他拍过一部无聊艳情片《艳舞女郎》,被当年的金酸梅奖评为最差影片、最差导演,他居然穿着正装一本正经去领了奖,是金酸梅奖有史以来第一个前往现场领奖的人,据说当时现场所有人都被他的出现给惊呆了,那场面不免想想都让人觉得莞尔。
可是,看了之后就发现,关于第一点,坊间传闻多少有些言过其实。
传说中,《黑皮书》是被说成了“欧洲版《色戒》”的,结结实实撩拨了一把我的好奇心:《色戒》里的“回形针体位”,难度系数固然高得据说已经导致当真一试的人试断了JJ ,但我琢磨着,以保罗•范霍文的想象力,难度系数再上层楼怕是也不无可能。
结果却发现自己被误导了,尽管看的是号称“一刀未剪”的完整版,但里面其实并没什么足以让人大吞口水的香艳场面,所谓的裸戏其实而已而已。
当然,卡里斯•范•侯登确实挺销魂,撩裙子的风情、跟兔子抢吃胡萝卜的俏皮,都够不同凡响的。
倒是第二点,保罗•范霍文的身手,没让人失望。
尽管是兹事体大的纳粹题材,但却被这家伙拍得很不“苦大仇深”。
保罗•范霍文这次走的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畅销小说”路数,暴力、色情、悬疑,各大要素齐集,节奏推动极快,单线讲述,环环相扣,不压抑也不煽情,整个故事堪称行云流水峰回路转,简直都有点像是《24小时》和《越狱》的风格。
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绝对紧张过瘾。
但也正因为故事过于紧张过瘾,这种题材本该固有的深刻沉重未免显得过于浮光掠影。
据说有人因此问保罗•范霍文说,有没有考虑过下次拍一部保罗•范霍文式的《辛德勒的名单》?
他回应说,如果你问斯皮尔伯格同样的问题,他是否想拍一部斯皮尔伯格式的《本能》,你觉得他会怎么回答?
保罗•范霍文说,他的电影理念就是,这个世界上不光有好莱坞的商业片和欧洲的枯燥片,还应该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具有艺术个性的商业片。
《黑皮书》就是这个理念下的作品。
基本上,他的这个说法,就是对《黑皮书》最准确的定位和概括。
当然,个人觉得,这个说法其实很不保罗•范霍文,按照他过往的惯有风格,他或者可以这么说,《黑皮书》嘛,就像是卡里斯•范•侯登的胸型,不大,但挺完美的。
人总有某些特别擅长的方面,如果《本能》被删去暴力和性,还剩下什么?
所以,根本不能指望保罗范霍文的影片在国内公映还能得以完璧,像这类全球都是限制级的片子能公映都是意外,删掉些情色段落,往抗战积极健康的路上靠,可以理解。
看完回家后上豆瓣查了查,早有无所不能的网友详细地罗列出了院线版和原版的差别,多达十几条,原版跟“健康版”的时间相差半小时以上。
凡是涉及到色情内容,剪;涉及到政治内容的,剪,涉及到血腥暴力内容的,剪!
而且广电总局对色情的定义很宽泛,床戏露点等镜头删掉也就删掉了,包括挑逗性的语言翻译的时候也被替换,不过这类改动倒也没什么,不影响理解就是了,让人郁闷的处理方式不是只把有碍观瞻的镜头删掉,而是干脆删掉前后的一段剧情,从而造成前后脱节,让人费解。
其中有一些关键的过渡性剧情,比如我一直不明白蒙茨和艾丽斯被营救后,怎么突然就跳到了那个残暴凶狠的纳粹中尉弗兰肯携带财产逃往海上,完全衔接不上。
原来其中还有一小段蒙茨和艾丽斯逃亡的情节,在一个帐篷内,其间还交代了纳粹从荷兰退兵,战争结束。
没有这些铺垫,其后弗兰肯的跑路行为以及大街上胜利队伍游行的场面,实在很让人迷惘和觉得突兀。
还有艾丽斯被注射了过量的胰岛素后吞食巧克力自救这一段,一般人怎么会知道吃巧克力增加体内血糖来分解胰岛素的医学专门知识呢?
其实在开头都是有交代的。
剔除了诸如巧克力、打火机等小道具的细节刻画是很遗憾的,完全丧失了原版中也难得的细腻之感,甚至作为片中重要线索之一的“黑皮书”也没有得到事先照应。
最让人意难平的还是公映版的结尾实在太烂,硬生生把影片降低为一个快意恩仇的复仇故事,当然,这在原版里也是有交代的,战后艾丽斯终于回到了故乡以色列,结婚生子,但是1956年的中东战争接踵而至,战争,还是战争……就此打住,倒是颇有几分余味。
又为什么被剪?
不知道。
只能说中东啊、以色列、巴勒斯坦啊,都是敏感字眼,为安全起见删干净的好……这点,虽然在心理上我也是能理解的。
《色戒》公映的时候据说只删掉了13分钟,已经足以让人的理解缠产生偏差,那么《黑皮书》在剪刀手下的命运简直不堪了。
海报宣传上的《色戒》二战版已经不确切,且不说《黑皮书》在拍摄时间上要早于前者,除了美女间谍加战争的框架之外,其实两者是不能比较的。
文化背景不同,不能比;价值观不同,不能比;更何况西方导演粗犷不羁的风格跟《色戒》欲言又止的小情小调也是比不了的。
仅仅作为一种商业宣传的手段罢了。
作为老牌的商业片导演,保罗当然是很懂得讲故事的。
纳粹、屠杀、阴谋、间谍、叛变……一切典型的战争片的看点一应俱全,在任何时代战争都是悲剧,但跟战争有关的题材却跟爱情、人性一样,是艺术永远取之不竭的宝库。
所以在内容上实在不算创新,而且该片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单线讲述,全靠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来推动,对导演操控节奏的要求很高。
虽说在剪刀手下我也只能连蒙带猜看个大概,但其中体现的戏剧张力紧绷到让人透不过气来不是假的,善恶莫测,忠奸难辨,步步翻盘,绝境逢生,算得上一次畅快的观影经历。
如果说《色戒》因为张爱玲因为李安也是可以列入文艺片行列的,那么《黑皮书》则是浓墨重彩的情节片。
《色戒》倾向于人物内心的变化、挣扎,闷骚,那么《黑皮书》则着力于势力斗争的冲突、紧张,大气。
虽然也是由女主角的传奇经历贯穿全片,却丝毫没有阴柔之感,反倒有一种史诗般的磅礴。
当然《黑皮书》不仅仅是一般的情节片那么简单。
并不复杂的故事,通过大量高潮的连续铺垫排列,层层推进,从而将人物的跌宕命运始终置于矛盾的中心,整个过程冲击不断,逐渐升华,也正在其间传递出了颇耐人寻味的主题:战争就是人性的疯狂,不论是胜利还是失败,最终都是疯狂的一种极致张扬,这一点是被无数实践无数理论无数作品反复论证过的。
《黑皮书》展现的便是这种疯狂对于普通人心智的摧毁和不可修复的伤害,无论是正义的女斗士艾丽斯还是可耻的叛徒内奸汉斯医生,甚至那个看起来还有点理智和人性的纳粹军官蒙茨,无不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牺牲品。
哪怕在胜利和光明到来的时候,铭刻在普通人心中的伤痛依然不会消退,反而历久弥新。
如果有人是冲着《本能》和《艳舞女郎》去看的,比较可悲。
不是对于导演而言,就是有人喜欢并且擅长用这种方式来讲故事,没什么的,讲得好就行,这点保罗比李安坦白。
限制级从来不是大问题,它的争议不会《午夜守门人》更大。
在电影院里看这部洁本,感觉像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讲述白色恐怖地下斗争的电视。
我其实是靠自己的想象力在看电影。
一个歌女,乱世漂零,以天生的乐观与自信行走,在战争的年月里,痛失爱父、爱母、亲弟,以无谓的坚强的加入反抗组织,投身敌营,却为真正的叛徒所卖,反被污指,以至于在解放之后遭遇到泼粪的羞辱,同时失去爱人,为叛徒害命,这一切何时才能结束?
她发出如许的质问,终于,在牧师的黑皮书里,她读解了一切背叛密码,揪住了可耻的叛徒……这就是一切么,她的命运终是尘埃落地,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终于结束了么,那岁月笼罩在她头上的阴影是否真正烟消云散?
她的心能否走过那段血肉交织的岁月赢得生命又一个新的循环?
性与暴力是片子强劲佐料,此料一直为人所诟病,仿佛此片正欲借此来吸引眼球,如果这的确是导演的意图,我得说,他将此意化得出神而入化,一点不嫌做作与突兀,性感处,无论是女主角穿着耀眼的红裙圳出性感的长腿,挥洒迷人的歌喉媚惑众生状,或是她变身谍女郎,以无比的妖娆美艳俘获男人之心,再加上配角不遗余力的裸身演出,暴力处,无论是枪杀、折磨的血腥恐怖状,还是的让人无法忘却泼粪画面,凡此种种,无一不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使这些佐料的恰入其份的突显真实人性的复杂灰度,与故事情境的相映成景,佩服导演炉火功力,富于刺激性的性与暴力更加深入的使我们理解这部电影。
一直觉得好的电影,如《小说人生》《魔幻时刻》《杯酒人生》……等等,时间轴上每一刻展现的画面,述说的语言,既富于诗意美丽,又富于生活的真意,将生命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真实而细致的展现在人前,每一刻的回忆都令人惊叹,每一时的画面都让人深味,此片因为毕竟题材不同,在此标准上似有折扣,但作为一部故事电影,或者说史诗电影,它完整讲述了是曲折动人扣人心弦的故事,光是这一点,与时下许多大片相比,已值得叫好,电影最简单的本质就是如此吧,准确而清晰的描写矛质,结构故事,然后在光影交错间,带出影片传达的主题——人性的灰色地带\对战争的控折\历史的迷雾\信任与背叛,二十年磨一剑,剧情与场景的丰富度勿庸质疑,果如其名《黑皮书》般,激起人心深处的沉默敬畏、好奇恐怖,看此片,如同品尝饕餮盛宴,绝不会让人失望。
女主角卡里斯·范·侯登在片中的表演绝对值得赞誉,她首先必须是声色俱佳的歌女,同是亦是亲睹家人惨死的孤女,再又必成勇谋兼备的抵抗组织成员,强烈的民族感爱国心又驱使她躺在了敌人的床上,化作黑色间谍,另外,她亦真挚的与敌首相爱,甚至生死不曾离弃,她忍受了这一切,却在战争结束后遭遇无比羞辱,同时也丧失自己的所爱,她终是离开魔掌,揪出叛徒,可是这一切能抵偿这战争给她带来的所有痛苦与丧失么,看她的脸,细微的神情变化,印象最深刻处有二,她轻盈献唱声色婉转,如莺喉妙语,性感纵情;她闻知爱人已死,无奈道出一句,这一切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无比的悲伤与痛苦在心泛起,直至浑身颤抖,两相映照,十出杰出,角色与演员融为一体,表演功力自然无痕,可谓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她仿佛是镶嵌在黑皮书里的闪耀钻石,以纯熟的演技与绝美的姿容掳获看客眼睛,此片看罢,不由你不爱上这浑身散放天真性感的女人。
电影《黑皮书》作为《本能》导演保罗·范霍文回归故土荷兰的作品,保持了他一贯会讲故事的风格。
虽然被称为外国版《色,戒》,但更重情节的曲折性,而不是像李安侧重于情感表现。
剧透就到这里,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观看,有些东西我还是要先告诉你们的,请……务必注意喽!
请……猜猜到底谁是内奸《黑皮书》编剧杰拉德·舒伊特曼曾与保罗·范霍文成功合作其早期作品《纳粹军旗下》。
不过跟改编自小说的《纳》片不同的是,这次两人再不必拘泥于原著。
所以电影一开头就明文表示该片只是“灵感来源于真实人物”。
电影故事非常曲折,女主角打入纳粹内部后,第一次想揭露敌军军官利用职权枪杀犹太富商,然后抢劫他们的财物。
失败。
第二次大家一起进入纳粹组织营救战友。
失败。
毫无疑问,他们的组织里出了内奸。
器中传出敌军军官感谢女主角的声音,难道她是内奸?
或者策划一切行动的组织头目?
可是他儿子也在营救中身亡。
那就是给他们提供金钱和器的律师?
可他在电影后半部也被杀害了……内奸到底是谁?
编导给出了我们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
对了,影片结尾惩罚内奸的方法也很快意恩仇,并且十分巧妙,所以一定要看到最后哦!
请……注意两位金发美女的不同命运保罗·范霍文此前在好莱坞混过一段时间,执导《本能》《艳舞女郎》,偏爱金发女郎是出了名的。
作为“外国版《色,戒》”女主角王佳芝的外国版一出场还是一个红发女子,但为了混入纳粹内部,使体征更接近白种女人,果然很快就染了一头金发。
演员卡里斯·范·侯登为此角色可谓牺牲颇大,不但要进棺材,还在切鱼的时候被蚂蟥给咬伤了。
更惨的是还要被淋“大粪”。
影片中还有另一以美色为纳粹工作的金发女郎,不过她和女主角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居然在战后没有受到惩戒,反而成了为英雄开道的人物。
猜猜她是如何做到的?
不过我看的时候忍不住想:假如《色,戒》中王佳芝不死,不知道会成为哪一个金发女郎呢?
请……先了解一点医学常识电影中女主角在战争中几番大难不死。
最后当面对真正的内奸时,被他注射了胰岛素,可是我们聪明的女主角狂吃巧克力当解药。
看来在看这部电影前我们还需要有一些医学常识。
好比我看完回来就百度了一下,发现黑巧克力对胰岛素非常敏感——胰岛素是促进体内糖分代谢的重要成分,所以多食用黑巧克力还能降血压呢。
长见识啊!
《黑皮书》(Zwartboek/ Black Book )注定是 Paul Verhoeven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一部影片。
多部好莱坞卖座影片给Paul Verhoeven带来的经验使这部灾难深重的二战电影避免了沉闷,压抑和无法摆脱的思想包袱。
任何观众都可以从两种方式来消化这本“黑皮书”:首先,你看到一个备受摧残的女人,她命运悲惨,但是对人生充满热情,乐天聪明。
你可以在同情她遭遇的同时享受到她的女人味。
浓厚的熟女风范,这要多亏了Paul Verhoeven的趣味,这一次,他把女人拍得如此自然生动。
对观众来说,其次,才是对战争的看法,回望那个时代。
这两个方面,《黑皮书》交代得都很精彩。
思想,生活,艺术,真实,如果Paul Verhoeven一直就想追求这个的话,实际上他做得相当不错(不过我怀疑Paul Verhoeven最重要是对这个故事里的女人着迷,这点可以从他神采奕奕的花絮访谈中窥见...当然,也可以说是他对历史有一种轻松的态度...这么说好像比较牵强)。
去年威尼斯太中庸了。
《黑皮书》最大看点是女演员Carice van Houten的表演,她和编剧成全了这部电影。
女主人公的性格有一种夺人心魄的魅力,表演很成功。
几乎是从Ellis偷偷跟兔子争萝卜开始,相信很多人都被吸引了,这个女人天性很美,比相貌还可爱。
剧情设置得非常巧妙,细节环环相扣,有《窃听风暴》中的那种严谨和惊喜。
剧情的峰回路转完全切合了Ellis的性格,既有沉重的苦难,也有鲜亮的爱情,而且二者结合得一点都不生涩。
女主人公迷人之处还在于她的心态。
遭遇过家人被害,自己被非人虐待,被陷害.....如此戏弄的人生,却没有偏激,也没有丧失本性,活得理性但不冷漠。
这样一种性格魅力被表演完整展现,还给历史另一姿态:战争中每一个人都站定一种立场,没有完全一致的统一和对立。
《黑皮书》整个剧情是建立在统治与反抗往往相对存在的前提下,展示小人物在大环境中的作用,还有他们丰富的个体。
只不过,在其他角色的配戏上,再没有女主角那么精彩夺目。
这可能是《黑皮书》最大的弱势。
这些次要角色的情节安排依然很好,尽管有些单薄。
除此以外,适度的幽默感,小小的浪漫,悦耳的独唱,情色的安排都很得当。
相较以往的重口味,Paul Verhoeven表现出了很好的自制力和控制力。
影片中一条悬疑色彩的主线更是带动了观众好奇心,结尾落实得不俗。
和那些深沉反思的战争影片比起来,这部《黑皮书》极具创造力。
它有一种极简主义风格,无论从剧情设置还是拍摄手法上,都做到节俭和自然。
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的隐喻,也没有撼人的镜画,全靠电影最淳朴的东西打动人:表演,情节。
对战争的回忆可以有很多方式:冷静地分析,赤裸裸讽刺,真实记录,煽动人心,尖锐批判......这类手法在很多电影中都体现过。
《黑皮书》还是能够找到新鲜的表达动用女性魅力,甚至性诱惑,而且是恰当得体的。
一个女人在战争双方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每个人都可能想到的,女间谍,女特务。
《黑皮书》贡献了一个最完美的女特务。
电影的重点集中到女人身上,她的七情六欲,悲愁犹豫,还有苦苦挣扎,还有苦中作乐。
因为每个角度都很完整自然,所以显得完美。
彻底记住了一个角色,就彻底记住了那个角色代表的历史。
《黑皮书》在讲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一点都不激情,却让人难忘。
没有故作姿态,Paul Verhoeven把商业片中磨练到熟烂的那一套表达移过来讲述二战背景,效果非常好。
简单的就是艺术。
影片中的一幕,荷兰解放,Ellis听说情人被枪决,抽搐着哭泣,说了一句再简单不过的台词 “When dose it end?
”(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精彩地令人吃惊!!!
控訴納粹暴行也作自我反省德國納粹暴行罄竹難書,而控訴此宗人類浩劫的文藝作品也是汗牛充棟,過了幾十年後到今天,仍然有新電影出現來訴說該段慘絕人寰的歷史。
但是今天要拍一部這個熱門題材的作品來感動他們,老實說,也並不容易,因為很多珠玉在前,而觀眾又看得多。
現在這部記述納粹屠殺猶太人的電影,由已到美國發展的荷蘭導演Paul Verhoeven回到祖國拍攝,一下子令到這部荷蘭電影《黑色名冊》成為國際間受關注的作品。
今天能拍攝德國納粹暴行、而又能提名各個歐洲電影節的電影,果然有看頭,荷蘭演員臉孔、場景都新鮮,劇情(真人真事改編)有趣味性:一位女歌手死裡逃生,後來潛入敵人大本營,拯救抗德的義勇軍同胞,再次死裡逃生。
然而在戰後,她一樣沒有好日子過,只因「所有倖存的人,都是罪人」。
這部荷蘭電影在結尾部份寫戰後荷蘭人的態度值得大家省思。
本片女主角在戰時於德軍部門忍辱負重工作,目的是尋兇報仇,並拯救被捕的地下軍,分秒都活在死亡陰影下。
但是像她這樣工作性質曖昧的人,在戰後卻受到不知情的同胞大眾誤解,以為她在戰時「朋比為奸、助紂為虐」,所以特別跑來清算她。
導演Paul Verhoeven醞釀了多年,終於把這個受爭議的人物搬上銀幕,試圖還她一個清白。
飾演女主角的演員Carice van Houten風采迷人,被拿來與電影史上傳奇女星Greta Garbo相提並論。
今天銀幕上所見皆是好萊塢式女性臉孔,難得看到一個成熟的荷蘭女星,便會有驚艷感覺,急急把她與傳奇Greta Garbo扯上。
Paul Verhoeven在美國好萊塢莊拍的電影我沒有好感,但他今回拍的這部荷蘭電影叫我對他另眼相看,畢竟拍電影講國仇家恨、肺腑之言,總會誠懇、真摯、熱情,令人感動。
能作世界發行的荷蘭電影不會多,因此從來未看過荷蘭電影的影迷,不妨從這部電影開始吧!
(完)
人物命运的多舛总是与时代分不开的,太平盛世没有英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看了这部影片,不仅想起了《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是谁将玛多娜推到了风尖之上,是战争吗?
不错,但更重要的是生存,于是女人应该远离战争,这是古训,依然有着它灿烂的光茫所在。
此片是关于一个犹太女孩蕾切尔的故事,由于身份的原因,在德国人的面前,她只能一味的逃跑,直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所有的亲人都已经死绝了的时候,她投身到了革命中。
我很奇怪,对于这么一个商业性的影片,导演为什么将蕾切尔的前史不遗余力地摆在了观众的面前,而不尽快地进入到故事的主题部分,难道仅仅是为了突出女主人公心中的那份仇恨吗?
不错的,对于这么一个犹太女孩来说,其实是没有大义可言,只有仇恨,仇恨才是她能够投身革命的唯一动力,也是最强有力的动力。
这时候,我们可以认定,对德国人有着切齿之恨的蕾切尔肯定不能成为一个叛徒,所以,影片后面随着剧情的发展,蕾切尔所背负的叛徒身份便显得有些可笑了,但这更是可悲之处!
另外一点,影片在女主人公逃难一节上为后面故事的发展也基本做足了文章,尤其是仇家是谁的问题,那个胖肚子的中尉,这个人将是蕾切尔的梦魇,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证明,这个家伙的确令人感到恐惧。
抛开了二战的背景,这就是一个关于仇恨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而这个复仇的主人便是蕾切尔。
于是,蕾切尔化名爱丽丝以肉体勾引了上尉。
上尉这个角色很特殊,扮演者是在《窃听风暴》中当了一回作家的塞巴斯蒂安•考奇。
大概也如中国人的审美一般,这个面部线条刚毅的演员注定要担负起极具人性的纳粹分子的阐述,从而更消解了本片中真正的二战的含义,法西斯的嘴脸集中在那个挺着生殖器无耻到了尽头的中尉身上便已足矣了。
本片中只有三个德国人的戏,分别是上尉,中尉和将军。
而上尉持反战的态度已经表明了,将军基本上算是军法的执行者,虽然最后的确由于他的存在而使上尉极其荒诞的被枪毙,但事实上他根本不是主角。
只有一个中尉站立在了蕾切尔以及地下党的对面,于是,这部二战的影片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将反法西斯的那种爱国主义避免掉了。
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此片只是披着一层二战的壳,作为一种叙事上的包装,更主要的却是对反法西斯这群人的一个描述,无论是蕾切尔本人,还是两个叛徒,还有如玛多娜一样卖身求活的女人,以及那群真正的反法西斯地下党,这所有的人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群相,与德国人数形成了极大的差距,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面对的将不是一个高歌颂德的反法西斯电影,更多的则是一个对自我民众的反思,于是,结合一下导演保罗的身份,我们自然不难看出这种反思的急迫性。
回到故事的讲述中,蕾切尔很好的完成了安装窃听器的任务,但她也发现了那个可恶的德国中尉,更令她惊喜的是,窃听器令她发现了那个曾经害过她全家的叛徒。
于是,关于一场是否拯救犹太人的争论便开始了。
这是剧情中极其浓重的一笔,地下党的领导人不同意拯救犹太人,因为那样可能会造成荷兰战俘的巨大的伤亡,其中也包括他的儿子。
于是,导演在这个时候将自省的意识提了出来,所谓的国际主义,所谓的反法西斯,在触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全部显得苍白无力了,同样是一种消解的做法,导演再次淡化了二战的针对性,而将矛头直指自己的国民。
医生做出了决定,但根据后来的情节我们知道,这个决定只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杀死一个替罪羊而将罪恶掩藏起来。
这与地下党领导人那种自私则是完全不同的,可以用卑鄙来形容。
而此时,真正站出来阻止杀戮的竟然是德国上尉。
好象是一个反讽,但实际上,这种反讽并不成立,而仅仅是上尉对死人还是活人的理解,战争,就是要死人的,这似乎绝不是一个军人的说法,当上尉对蕾切尔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上尉从一个德国军官回归为一名普通的百姓,是战争的受害者而不是战争的主导者。
导演再一次削弱了二战的内核。
但由于叛徒的原因,上尉没有能够帮助犹太人将那个丑陋的大肚子中尉绳之于法,而且由于私下里与革命党相谈有关停战的协议而不得不被关进了牢笼了。
一个德国军官由于试图帮助荷兰人以及犹太人而被捕,这的确是一个可怕的反讽。
但最大的讽刺莫过于那场营救行动的失败。
当地下党领导人热切地希望儿子能够归来的时候,叛徒直接送上了一份死亡的名单,而蕾切尔却因此也成为荷兰人与德国人共同的敌人。
于是,蕾切尔这个被联军一方抛弃的人不得不与上尉这个被法西斯抛弃的人共同亡命。
还好,那是战争的末期,当战争结束的时候,蕾切尔与上尉一起走了出来。
是的,此时他们要证明自己,同时也要对那个真正的叛徒实行裁决。
但极其可惜,荷兰人将帮助过自己的德国人送到了德国人的枪口之下,这件事即便从叛徒的口中说出来,也是相当的滑稽相当的荒谬。
更为荒谬的是,解放后的荷兰人肆意地污辱着曾经为德国人服务过的人们,这同样是一种仇恨,但只是嫁接了,这一点与《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中玛丽娜的处境十分相仿,但这种污辱绝不能代表这些人的正义,于是真正的叛徒医生被奉为了英雄。
蕾切尔从医生那里逃跑的一场戏绝对是经典之作,当叛徒被奉为英雄的时候,叛徒反而无力进行再一次地杀戮,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蕾切尔消失在人群之外。
难道是人民拯救了蕾切尔吗?
当然不是,而是愚昧本身拯救了蕾切尔,这与愚昧本身将三陪女肆意污辱将叛徒奉为英雄是一个道理的。
医生终于不再动弹了,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平静,伴随着他的钱财,伴随着他的罪恶。
地下党的领导人却问道那笔钱属于谁的?
平静之后,没有了任何战争的创伤,只剩下了财产,这是可笑的,只有蕾切尔说到死去的人还有那些所谓的人民的时候,战争的阴影才真正地被提起来,曾有的复仇的确发生过。
在影片最后,中东,还是战争,蕾切尔处于新的环境中。
对于蕾切尔来说,她其实也想平静下去,但看来似乎是不可能了。
她的复仇从对德国人的复仇变成了对荷兰叛徒的复仇。
而身为犹太人的她在中东又将会对谁复仇呢?
影片最后提出了一种现代无法消解的质疑,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那里的局势就从来没有安宁过。
而一直操纵着中东格局的图际强权们,他们在二战时曾扮演过的是一种什么角色呢?
看过此片的人便不难理解了。
而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导演的祖国!
影片中最值得一书的是那个律师,可以说他的存在几乎是维护了整个世界的平和,他扮演的律师是一种公正审视与公正评判的象征,他不但帮助犹太人掌管着钱财,而且作为和平代表与战争的双方会谈着,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却死在了叛徒的枪下,虽然他的黑皮书可以为蕾切尔洗清罪名,但他却拯救不了贪婪的劣等的人民,而最终被这些人出卖,这是一件极其可悲的事情。
于是,复仇的含义也在缺失公正的情形下变得可笑了!
保罗是一名地道的商业导演,他知道怎么用色情怎么用暴力镜头等多种手段来让自己的影片好看,但却没有多少观众会为这样一个导演的良苦用心而去思索,从而忽略了《本能》中的女与男的战斗,忽略了《星际战队》中的黩武强权,同样也忽略了本片在消解战争的同时,对战争背后人性的思索以及那些打着正义旗号肆意敛财的大国的真实嘴脸。
叛徒是很喜欢战争这件外衣的。
韩兮2007-5-10于通州tom影评组出品,请勿转稿!
全片唯一的亮点大概就是解放后荷兰人丑陋的嘴脸
对红颜祸水这四个字进行了相当透彻的解释,其实这也是一部女权主义题材的电影
每10分钟剧情就来一次大转变,这比较强
同学跟我说起这部电影就和《色戒》比较,第一条短评也是说比《色戒》强很多倍,大概电影对于很多人的意义就止于“精彩”二字了,这就一剧情片,为了追求情节牺牲了很多细节和逻辑,谈得上精彩的也就战后的部分,其实对女主角的悲剧性命运还可以挖掘更深。
德国人比我想的奔放,一开始以为类似色戒,后来发现相比色戒,他有内容多了
很一般 中庸 又是2战 又是犹太人 这个世界是犹太人的么?
挺好看的,就是后面散了。
过四星,剧本方面非常扎实,转折不断,同时如巧克力,灵柩,珠宝,河流,脱衣等线索的多次利用让作品的整体性更强,对比效果出色。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展现了几十集电视剧的容量。个人认为最后半小时内所展现的盟军胜利后人们对战俘的态度做法的荒谬,野蛮才是电影的精华所在,一贯带着保罗范霍文电影的情色,血腥成分等“重口味”成分,一部扎实的离经叛道的反战电影。
爱好邮票的魔鬼尚有一线良知,庆祝胜利的天使早已丧失尺度。法西斯与基督徒并无区别,英雄与妓女界限模糊。有的身体被千刀,有的灵魂被万剐。可以向仇人袒胸,不愿向恶人露乳。注射贪婪的胰岛素,吞下伪善的巧克力,刚被万人簇拥,转而躺进棺木。战争有结束,攻讦不结束。可以信任人,但不可信任人性。
长篇小说的质感,真是一波三折、令人唏嘘
很一般。就是把大家想看的犹太受难、纳粹丑恶加上一点间谍反间谍拼凑在一起。
片儿汤电影,也糟蹋不少钱,但导演并不争气。
这电影的节奏剧情也是烂的没有谁了,但整体感觉还不错……里面好多熟脸啊,刚看完天堂窃情不久,竟然有里面那个神学院教师男主
@2024-05-31 08:45:33
看的也不是什么删减版但是剧情怎么就那么跳跃 好像为了讲完这个故事赶着拍 而且好多漏洞啊真的 配乐僵硬的想制造年代感的喜剧效果 然鹅 女主演技挺好的就是 完全不会想起got里的女巫婆儿 上尉就 太炮灰了 不开心
荷兰版[色戒]——范霍文的荷兰版[色戒],只是最后还是革命胜利了。那是真正的爱情吗?这也是[色戒]中同样存在的问题。相互之间的狩猎人和猎物的关系,可以真正的产生爱情吗?
整部电影比较符合荷兰那个国家的特征吧,骑墙色彩比较浓厚。故事有点色戒那个套路,但这部电影比色戒早上映,不知道李安看没看过这部电影?可能因为是别的族群的故事,所以看完以后不像看色戒那样令人生理性反胃。不知道有些导演是怎么想的,老喜欢拍一些进步女青年爱上侵略者刽子手的故事,真TM失格。
最大的亮点是战后的审判和追查 女主演得不错长得也不错 其他的就很平庸了 合格的商业片
太冷了
见面不如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