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样,当洪尚秀尝试突破自己,也即从他自己创造的风格(男女情感、酒桌、推拉)中走出,无论他怎么做,都只有一个结果:那便是自我模仿。
无论他拍出如何新颖的作品,这部作品都只会像一部模仿洪尚秀的学生作品。
《草叶集》证明了此点。
电影用了诸多崭新的形式,以至让人感觉到混乱。
熟悉洪尚秀电影套路的铁粉影迷突然“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导演在搞什么:这是对剧情的不理解,同时也对风格的不适应。
我们或许可以说,《草叶集》创造出了一种人为的“不协调”,包括两个部分:内容和形式上的异轨。
无论是剧情、结构还是人物,都处在混乱状态,即便再强力的大脑也无法整理清楚。
同时,标志性的推拉被无节奏的左右摇移取代;洪尚秀甚至第一次使用景深镜头,并进行焦点的变位;形式上的失衡还包括配乐的强迫性置入,取代了原先作为结构元素反复的固定旋律。
这一切变化如果不是洪尚秀刻意为之——他或许真的想突破自己,尝试从已然模式化的制作中走出来——便只能是一次失败的暗礁触碰,电影的混乱证明了此点。
当然,成熟的导演在功成名就之后,偶然拍下一部失败之作,这也完全可以理解;一个跃出常规的偏移无法作出盖棺定论,我们要看的是他之后的作品能否再次回归常态。
如果我们有同理心,也可以为《草叶集》找寻一些亮点,也即从洪尚秀个人给出的谜面中找到谜底,在一定程度上将故事讲清楚。
这完全可以的,洪尚秀的电影越来越像他与观众之间预先定下解谜契约。
金敏喜扮演的角色一边坐在咖啡馆里,一遍偷听客人聊天,将其想象成进一步创作的素材。
电影到最后几位角色共聚同一餐桌,实则可以看成金敏喜个人的想象投射(创作)。
这样整部电影无序的逻辑也就说通了,仍旧是洪尚秀惯常的套路:将现实与虚构(梦、想象、创作……)并置在一起,打破虚实之间的界限,与观众一同建构叙事游戏,以取得观看的意义。
甚至,一切都可以看成是金敏喜扮演的角色源生出来的创作想象,当她一个人在咖啡馆进行文学想象时,眼前浮现了一对对陷入情感折磨的情侣,不断地交错时空基点。
因此,这是一种文学想象的机制,而不是现实的逻辑,我们自然无法再按照现实的可能性来要求它。
只不过,洪尚秀这样做意义不大。
我们不是在他的电影中看到过太多相类似的处理,而且比《草叶集》有趣太多。
也不必指责《草叶集》的台词是多么幼稚,尤其是金敏喜扮演的角色,作为“傻白甜”或可爱单纯象征的齐刘海已经说明了一切。
洪尚秀只是根本人物性格创作台词,并非他真实的想法,从此点看是成功的。
整部电影于是成为对洪尚秀电影大型的模仿秀。
“模仿”不是致敬,不是抄袭,也不是原样复制,它是在能力有限的过程中进行低级摹绘,满是错误和问题、曲解和变异。
《草叶集》于是成为了洪尚秀对个人风格的一次模仿,一次偏移,一次失败的尝试。
它更像是哪位初出茅庐的青年学生亦步亦趋拍摄的作品,一部模仿洪尚秀却未得其精髓的失意之作。
《偷听的逻辑》如果被偷听者知道了偷听者的存在依然安之若素地说着话那偷听就失去了意义偷听者的身份随之瓦解所以原先的这场聊天就没人偷听对话双方畅所欲言,自然而舒展。
于是这场谈话又恢复了被偷听的价值甚至变成更有实感的偷听她整天坐在咖啡店的角落偷听别人的谈天因此会偷听到如上一段没有偷听必要的反偷听的偷听宣言
草叶集,蝼蚁传,浮世绘。
何以解忧,唯有烧酒。
白天咖啡馆内女的都喝咖啡,男的都喝冰茶,然而晚上的烧酒才是真。
死没什么可怕的,爱才可怕。
金敏喜总隐藏在摄像头看不见的角落,静静聆听着他人的爱恨情仇,当镜头轻轻一摆,我们才惊讶道:“啊,原来她在啊。
”她不在镜头里的时候,观众的视角就是她的视角,她在镜头里时,观众又跳掉到了更为外围的视角,开始审视起刚才的自身。
另外,让角色夸金敏喜美怎么了,当做洪式彩蛋不就得了。
主要角色多是演员的职业,而店长神龙见首不见尾,怕是导演的化身,咖啡馆某种意义上就是表演的舞台。
最后的邀请加入-婉拒-决定加入,则更是颇有趣味,观众在聆听他人的人生时,究竟是想当参与者,还是旁观者。
惊觉身为观众,自身其实是略微有点卑鄙的。
最后的几个空镜,妥妥的舞台谢幕。
演员:大部分情感纠葛的男女观众:金敏喜的角色导演:没有现身的店长舞台:咖啡馆
他们永远是导演、教授(教电影的)、作家、诗人、演员、大学生,偶有酒馆单身老板娘也是文青;活动的地点就是小酒馆、小咖啡馆和小旅馆;中年油腻男见到年轻女子一定要诉说自己的苦闷,老年男人基本就无家可归了;女人总是模棱两可半推半就,一个人时挺清醒,遇到男人就糊涂,最后一定就范,于是男人再寻找下一个女人,继续诉说苦闷,没有了局。
洪常秀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我愿意一辈子只看洪常秀的电影,其他职业的人他好像不熟,我也只熟悉他电影中人。
洪常秀的电影太有喜感,是我的电影阅历中最高格调的喜剧。
这么说吧,即便洪导忽然降到一个电影爱好者的趣味和水准,本人也会毫不犹豫打四星以上。
洪氏电影结构精巧复杂,元气充沛,框架虽小却藏有大悲悯。
纵观当今这个流量时代,已绝少有哪位电影导演会像他这般,如此心无旁骛地注视当下、将目光聚焦于“饮食男女”。
这种“注视”和“聚焦”如此本能和专注,以至于把一般叙事规律和电影手段的含量压缩到极致,从而将“人”这个物种从环境中凸显出来。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比现代医学中的“靶向治疗”:在洪氏电影中,“人的存在”就是他所要瞄准的靶心——取其一点不及其余。
这种风格的形成既是天性使然,当然也有艺术倾向的成分,却也因此不期而遇地接承了自文艺复兴以降一脉相续的人文主义传统。
打量他们、爱他们、注视他们、剖解他们,只有、仅有、唯有——人的存在。
因怜爱而生蔑视,因蔑视而生苦楚,这是洪氏小宇宙中三颗永不熄灭的恒星。
电影名为“草叶集”,明显具有文学作品感乃至诗选剧感,实质上不仅是对惠特曼的致敬,更有着洪尚秀自己对“草叶”影像化的野心和知识分子情怀。
他试图传达的不仅是导演、演员、舞台及观众的联系,更是对某种“文艺”化的孤独和烟火气浓厚的世俗的关系的深层探讨。
惠特曼对“草叶”的理解为“一切平凡、普通和众多的人和物”,而洪尚秀的理解,在我看来,是观察“草叶”的人和物本身也是“草叶世界”这一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他强调的是一个看似超脱于世俗,而最终回归于世俗的,道于儒的融合。
他通过带有明显人工痕迹的镜头运动带来不自然的间离效果,迫使观众于故事保持一定距离,实际上也是让观众对自我“观众”而非“故事参与者”的身份的反复确认。
这和女主的心理完全一致,她幻想(通过碎片化的故事顺序安排、不可能存在于咖啡馆的古典音乐以及最后三个空无一人的定格消解了故事的真实性)人物的谈话,并一步步参与到自我构想的世界(第一个故事的画面和女主画面采用硬切,后来使用横移,再到最后女主于人物直接对话)中去。
尽管创作者和所创作的人物之间的联系、情感愈发紧密,但仍旧有一定虚构的成分保留了下来,比如第一个故事的情侣所说的死去的朋友是一位女生,而当他们再一次谈起时,那位朋友成为了男生。
种种细节表明,女主始终存在于现实与虚幻的碰撞之间,而弟弟和其女友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作为一个女主幻想结束之后的真实人物,这一点由最后女主看到两人拍韩服所流露出的真实感情可以看出。
导演为了增强其辨识度,特意安排了大叔所流露出的纯路人感情,两者形成对比。
而前面她将姐姐这一身份该说置换为了作者对角色的自言自语,显示出她将习惯性地将自己经历的事件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交由人物去表达,于是混乱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这像是天使爱美丽和程蝶衣的结合体。
生活的观察者无论以怎样高的角度俯瞰生活,其最终也要被生活俯瞰,因为人诞生于生活,被生活哺育,一如母子。
洪尚秀在《草叶集》中所传达的真实与虚幻的模糊暧昧,正好是我“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反馈”的摄影观的一种影像化体现,然而这一切依旧由个体出发,包裹他人与整个社会,但最终仍回归自我,而此时的“自我”,已经嬗变为了群体性的“自我”。
按学者对惠特曼的理解便是:以“我自己”为纲,这个“我自己”不仅是作者,也代表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我自己”。
同情他人并与他人合而为一。
写的很乱,有空再改。
〈Grass〉译为《草叶集》,金敏喜扮演了一位观察者,她目睹着一家咖啡店里来来往往人们之间的秘密,片段式的争端与和解,拧巴之后的辽阔心境,离散和连结,这一切构成了人类情感关系的吉光片羽,有片刻的失落和残缺,却也是每个人这一生无法轻易放弃的珍贵。
因为共同好友的离开产生争执的Hongsoo和YiJeong,互相埋怨时每句话打在对方的身上都疼,字字句句全部落在当下无法扭转的结局,回声却是“你过得怎么样”,我们要活在当下。
失意的导演面对需要暂住老友家的境遇,小心翼翼地掩饰着难堪,老友的片刻犹豫构成了此次谈话的尴尬局面。
但好像人生会有无数的尴尬,和狭路相逢。
下一场会面,他们偶遇了作家KyeongSoo,作家的慷慨又解了一切关系的围。
作家KyeongSoo因此带着自己的朋友和导演以及他的老友围桌畅谈。
金敏喜扮演的这位观察者感受着这间咖啡店里出现的每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的远远近近,百态之间总有因果,也总有个“解”,这个“解”有时候在自己手里,有时候却在不知处,关系是流动的,融入起伏,随其而行。
咖啡馆,大概是现代社会对话发生最密集的场所。
有人大谈创业,有人闲话八卦,有人相亲,有人听着音乐织毛衣。
人们相约在此,就着咖啡,谈论工作生活、感情琐事,爱欲生死。
“是我认识的人吗?
”“不是。
”“是我不认识的人吗?
”“是。
”日常对话常常是这类无意义的一问一答,将这样的琐碎放进电影对白却显出另一种力量。
洪尚秀的新作《草叶集》,便是由这样一段又一段的咖啡馆男女对话所组成。
一杯咖啡、一台电脑,坐在窗边的金敏喜是这些对话的窃听者和记录者。
年轻女孩和男演员谈起他死去的女友,因为她的死而怪罪于他,眼泪、解释、争吵。
一个老男人谈起自杀的原因,我明明爱着女人,但是什么都做不了。
能想到的就只有死啊。
对面的女人一脸为难。
老男人锲而不舍地拜托着,想要住进她的空房间。
对话陷入彼此的难堪。
观众和金敏喜一起伴着古典音乐,偷听着他们的悲欢窘迫。
她在电脑前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困惑。
“男人会很害怕的吧。
因为承认自我将会显露出令人恐惧的东西。
”“把到嘴边的话都说出来的,这个上了年纪男人,为什么没能找到爱呢?
”而观众也应该有着自己的想象,女孩、男演员、死去的女友,三人之间有过怎样的情感纠缠?
一个老男人为何至此的原因?
窗边的金敏喜又有什么故事?
这是洪尚秀跟观众对话的方式,导演、演员、观众,通过无序的对话和自发的想象而产生联结。
好的电影能让观众将电影情节与他自身的悲伤和激情联系起来,对话碎片自动在脑中串成一场戏。
窗户的另一端,一个男编剧跟女作家讲着自己的写作瓶颈和怀疑,邀请她到别墅里一起生活十天共同写作。
被拒绝,女孩离开后,他转头便走进咖啡馆,和金敏喜搭话,向她抛出同一个邀请。
知识分子一生热爱泡女孩,洪尚秀总是很擅长于制造这种男女间的尴尬美学。
也正是这种来自知识分子的凶狠反省,让他过往电影里的男主常常被指认为渣男形象。
但我想,洪尚秀二十年如一日地拍一些相似的男男女女,并非是要树立爱情的评价标准。
因为他似乎从来就不相信爱情,他只是反复地拍一些幻觉,并希望尽可能地接近生活真相。
毕竟,只有认清自己的欲望,才能更好地在世俗里挣扎。
拒绝了男人的邀请后,金敏喜出门到小饭馆,和弟弟、弟弟的女友一起吃饭。
隔壁桌的男女,也在进行着感情问责的戏码。
越过男人的肩膀女人的脸,镜头推拉变焦,来回往复。
感情里,从来都是一个错误叠加另一个错误,怎么会有办法去精准的责任划分?
最后,女人告解般地说了一句:“我们没有错,只是彼此相爱而已。
”结合起银幕之外的洪尚秀与金敏喜的八卦私情,这样的台词倒显得别有用心了。
另一边,金敏喜、弟弟和女友三人间也因为结婚的话题,而产生了争论。
洪尚秀接着金敏喜之口,直接喊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想清楚了再结婚,不然结了婚也不会幸福的。
再回到咖啡馆,老男人与年轻后辈、男编剧和女作家,坐到一起组了个烧酒局。
此前的不悦都被暂时搁置,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在刮着秋风的晚上喝一杯烧酒”的快乐。
另一边的男女看着他们,也惦记起烧酒的滋味。
放下芥蒂,说一些体谅对方的话,珍惜起眼下的幸福。
窗边的金敏喜继续敲打着键盘,写一些像是日记又不像日记的东西。
无聊的是埋头度日,记录下日常才有诗句。
“明明什么也不是/明明都会死去/就算死去的朋友在身边/也不会想自己会死去/所以才那么端正啊/美丽又端正的 玩下去吧。
”洪尚秀2017年的作品《克莱儿的相机》里,有这么一段对话:“你为什么要拍照呢?
”“因为改变事物的唯一办法就是再仔仔细细地看一次。
” 所谓“再看一次”,大概便是观看洪尚秀电影作品最大的乐趣和意义。
有趣的电影,会有剧透
POSTER1. AN INNER VISION OF A WRITER X SPACE现在你的脑海里正在思考着什么?
如果你写了一个「猫」字,那你很有可能不会想到一只狗。
当一个人,手持铅笔,独坐于白纸之前,他的思绪大概是旋转的,他似乎想写些什么,但还需要一些时间。
片刻,他落下了笔,一场内在的演绎被描绘了出来。
一个人能通过文字,又或是任何一种形式的媒体去展现本是无形的脑海意像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作家的内在视野即是一场影像的演绎,表演者可以是任何人或事物。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把这些意识的影像记录下来,但为了避免过于亲近,我们又要保持「距离」。
观看电影也一样,当内心的独白出现时,我们便可不费心思的解读设置人物。
美丽(金敏喜),正是这么一位角色。
她是咖啡馆的常客,会经常坐在靠窗的角落,观察来访的客人,聆听他们的谈话,从中获取素材进行写作。
每当一幕对话结束时,我们便有机会窥视她的内心:一段独白将会以画外音的形式浸入我们的耳膜,这时候我们与她的「距离」,又或者说她与自己的「距离」是不存在的,这时作者便回到了作者应有的姿态。
洪尚秀的电影大多都存在着一种极简主义的色彩。
他的镜头不喜动,也不爱剪,电影甚至能在两天内就能完成后期制作。
但也是在极简的形式中,镜头的每一次运动和剪辑,都格外引人注目,而《草》的镜头就好似一把尺子一样,在人物对话的递进中,准确有持的让作者(观众)接近观察,捕捉情感。
有趣的是,当美丽离开咖啡馆,与弟弟在餐厅吃饭的时候,这种投影式的意识演绎也随着空间的改变而换了形态。
咖啡馆中的男女和餐厅中的男女,尽管各身份异,但从两场对话之中,似乎也能感受到一丝情绪上的共鸣。
当然,就算这些意象是自我的意识产物,也不可避免的会有接触的一刻,至于如何处理,大概是因人而异的,况且一个故事还是要以人物为先,形式为后才能形成最有效的表达。
想到这,若这些表演者和他们的表演都是美丽的内在演绎,那她该会是多么的孤独啊。
COUPLES2. GRASSES X METAPHOR要说我们能从《草》的意识影像里面捕捉到什么。
爱情、死亡、落魄、 背叛都是小小的野草所不能招架的。
草的无力、平庸、低等级,作为一个文学符号,它往往是对挣扎之人的一个隐喻。
电影开篇,镜头便对向这些零星的小草,然后上升,人物步入了我们的视野,随后整个影片的主题指向其实都非常清晰,那就是聆听这些无名无姓之人的诉说。
他们互不认识,同坐于一间没有主人的放着古典音乐的咖啡馆里,在小酒与烟中吐露着自己无头无尾的心事。
谁恋爱了,谁死了,谁破产了,谁吵架了,谁出轨了......不就是世间百态吗?
GRASSES但显然洪尚秀的《草》并没有取得到大众的欢心,扁平薄弱的人物、不明确的主题、无趣的故事等等负面的评价,失望的情绪甚至让本是喜欢洪尚秀的观众,也狠狠地往他身上泼了一桶红漆。
如果只是因为喜爱的导演制作了一部令人失望的电影,就恶言相对,那这份感情不要也罢。
观众与作者的情感应该要建立在信任与理解之上,而不是仅凭喜好。
一位艺术家如果变“油腻”了,在如今的这个时代难道还不能轻易的看出来吗?
再说,《草》里的洪尚秀根本就还是那个幽默可爱充满哲思的洪尚秀嘛。
在这个时代,《草》是难得电影。
比起歌颂平凡的伟大,它更愿意为我们献上一张淡雅的素描。
如今我们的眼球已经被五彩斑斓的当代媒体“宠爱”得疲惫不堪了,就连黑白的影像都需要是性感的,倘若电影不精致,不获个将,又讲不出一点道理,都将会成为众矢之的,无处可逃。
「他们」的权威,取代了我们的主观价值。
然而为了活下去,我们需要自发的去发现美,更需要在平凡中发现美。
正如《草》虽弱小,却也是顽强的。
TITLEFIN.
《草叶集》中的洪尚秀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始终思考着死亡,透露出老迈之气;一方面,他又塑造了两对小情侣的形象,涉世未深,可爱至极。
他就像片中的女子在楼梯上徘徊,墙上歪斜的画透露出她的烦躁。
他看似最终选择了和解,却又以人散后的咖啡馆结尾,悲凉之情隐含其中。
在《草叶集》死亡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因为圣熙的死,女孩与男孩发生争执;崔教授行为不端的罪名选择自杀,男子醉中怪罪崔教授女友;老人想到自己的死:「年龄到了,要整理了。
」自杀未遂,向往爱却难以得到,一把年纪,还要靠后辈生活,穷困潦倒。
但他也年轻过,奋斗过。
「明明都会死,即使是死去的朋友在身边,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死。
所以才活的那么端正啊。
」片中金敏喜对于幸福地活下去的人是嘲讽的态度,但她也并不知晓其他的方法,所以只能和解,一起抽烟,聊天。
和解并不是上策,而更大程度上是无奈之举:就如社会上人们屡屡选择妥协一样。
「男人大都是卑鄙的。
」这句话从镇宇的女友嘴中说出,与其说是真心,不如说是有点搞笑。
年轻的小姑娘不知为何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还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充满了莫名的喜感。
这部电影中洪尚秀把「卑鄙」用成了一个中性甚至褒义的词汇,通过说「卑鄙」,人们拉近关系。
本来嘛,活在世上,能有几个人不有点卑鄙?
看《草叶集》,不自觉地就会联想到洪尚秀的处女作《猪堕井的那天》:男子在花盆前蹲下,抽烟,拂过草叶。
都是小说家,都谈论了死亡,但态度是不同的。
《猪堕井的那天》是激烈的,由情生仇。
而二十年后,至少在表面看来,洪尚秀温和了不少,虽然依旧说着「世上只有爱情最重要,得不到了,人们才去做其他的。
」但一杯咖啡一碗酒,也就能暂时地放下了。
洪尚秀的变化自然无需多言,前后景深的焦距变化,在对话中暂时移开摄影机,拍摄对话人的影子,一段对话中都使用过肩拍,在他之前的作品中几乎都没有出现过。
在对话时加入背景音乐,开头时的古典乐有些喧宾夺主,但小情侣和解时的那段卡农加的还是很轻盈可爱的。
没有怎么玩结构,金敏喜主要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事件。
虽然难以评价这种变化是好还是不好,但尝试总归是不错的。
金敏喜是在洪尚秀的电影中一直是率直而敏感的形象。
如果从生活中考虑,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特别讨喜的模样。
虽然洪尚秀说他写台词是从演员本身性格出发的,但毋庸置疑,这样的女性形象是洪尚秀作品中很特别的存在:他之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缺乏独立人格,需要男性的肯定来确定自己的价值。
而金敏喜则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洪尚秀最近的作品多采用女性视角,虽然觉得依旧没有他男性知识分子视角的作品那么自由娴熟,但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相比,《草叶集》个人觉得更加自然了一些。
偏执的人、争吵的人、压抑的人最终都选择与生活和解。
但结尾的空镜头又透露出洪尚秀对于和解态度的暧昧:即使想要与世界和解,但有的人,一辈子也只能像片中旁观时的金敏喜那样生活啊。
还原“说话”为一种物理的动作,台词再也无需承载任何有效的信息量(台词不再是文本的重要载体),而是和其他动作一起成为表现人物状态的手段之一(真正的台词影像化)。很难再有导演会把人与人之间的扭捏尴尬、怨怼愤懑、温情和善等等表现得如此轻盈、自然、真实,结尾处弟弟和女友穿着韩服拍照的呼应令我叹服,洪尚秀真的只是随手一拍便实现了结构从散漫到聚合的变化。洪尚秀太难得了,我们需要他。
爱妻狂魔的快手初体验
我,一個洪尚秀鐵粉,腦殘粉,都誇不出來⋯⋯⋯哎⋯⋯自認特別能get到老洪,這回也不大能get到了⋯⋯⋯還差點睡著⋯導演,是你該反思一下還是我該反思一下?
今天好丧。我指的是电影节看了部不知所云的黑白对话电影噢。#Berlinale2018#
看到了比较特别的转场,和场景融合。[B-]
4/10。始终无法进入电影。里面的感情充满了愤怒,每一个人都是可憎的。我觉得背景就蛮迷的:他们在公共场合谈论是声音太大还是女主坐得很近,都不避嫌吗……上上下下的女人烦死了。
旁白太矫情了
现实或想象,假设或辩证,他们或我们,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有关生活或情感的一切主题在洪常秀的人物对话中展开又休止,若即若离,若有若无,如梦似幻。其实洪常秀的所有电影都可以叫“对话”。《草叶集》是一次很有趣的尝试。
金敏喜确实越看越有味道 这种装扮也很迷人 我也是呆在家里会头痛
成熟地谈论死亡,幼稚地相信爱情。
配乐太压线了还不在节奏上
2019/01/25 洪尚秀在镜头推拉平移上有了新的进步 十分喜欢两个人喝酒的镜头然后推到他在墙上的影子 2020/02/11重看 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特别好看
哈哈哈哈哈老洪的vlog吧
人心长满草?夜深了,正好喝一杯烧酒,把心打开吧。结构精妙灵巧。看到不一样的洪尚秀,不过我也不了解。
洪常秀现在是贾樟柯附体,每部电影都用金敏喜。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两个人已经好上了。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 / 空气里都是情侣的味道 /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与孤独的草叶们无关的《草叶集》最终赞美的是鲜花的爱情。“鲜花的爱情是随风飘散随风飘散随风飘散 / 他们并不寻找并不依靠 / 非常的骄傲 / 孤独的人他们想像鲜花一样美丽 / 一朵骄傲的心 / 风中飞舞跌落人们脚下 / 可耻的人他们反对生命反对无聊 / 为了美丽在风中 / 在人们眼中变得枯萎 ” 洪尚秀借着观众的热情反讽了看客的心理。
店主洪尚秀的人间咖啡馆,由写作者金敏喜串起又参与的几段情事,可视作《在异国》的变奏。洪以金之口隔空喊话妻子“想清楚了再结婚,不然结了婚也不会幸福的”。难得拍双人用到过肩镜头,而又知洪并不会使用对切,于是便成了肩与脸之间的移焦,很诡异。希望金敏喜这次离开记得拿Macbook充电器…
永远都是那么冒犯,痴男怨女在这里总是轻易被戳破。这部体量虽小但结构(人物关系)一点儿不比往常简单。音乐用得太多太刺耳了。
#明明什么都不是。。我也不懂自己,明明不喜欢洪尚秀,每次出了资源还是会看。(因为最近在看Chantal Akerman,有那么一个瞬间觉得金敏喜有点像“同阿妈搬大屋”里偷听别人对话的Sylvie Testud)
当然,你看着还是马上能分辨出这是他拍的,但不再是一种风格,形式不再精妙,内容变得无聊,那些平衡,失衡都不复存在,现在他不断自我模仿自我,总算彻底地输了给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