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觉,以为一百年的光阴很长,那时的人和现在的人大不相同,所思所感所为都难以共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回头看一眼,现在人人向往的时尚与个性,在彼时早已存在,就连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斜杠青年,也早有先例。
电影《望道》的主人公,刘烨饰演的陈望道,就是一枚活生生的斜杠青年,他多才多艺,涉猎广泛,既是大学教授,也是杂志编辑,同时也是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语言文学家,更难得的,他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导演侯咏是佳作等身的第五代电影人,擅长在凝练中挥写灵动的诗意,这一次把陈望道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正是他的强项,影片聚焦陈望道的热血人生,用影像抹平时间的壁垒,加之刘烨、胡军、文咏珊、王锵、吴晓亮、奚美娟等新老演技派组团飙戏,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燃点不断,把现代观众带入到一百年。
陈望道的人生波澜跌宕,饱含着热血与抗争,爱情与理想,那些被后来者津津乐道的轶事,已有足够的戏剧冲突,而电影并不满足于此,不仅还原了家喻户晓的部分,还通过细腻且饱满的笔触,展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譬如那些生机勃发的青春往事,还有与蔡慕晖之间感人至深的浪漫故事。
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电影,谁能想到距离我们看似遥远的百年前青年,竟然这么亲切可感,不仅思维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会讲几种外语,练武术,玩乐器,无论工作技能还是文化才艺,各项指标全部拉满,既有面对阻挠也要为理想前行的坚毅,也有就着墨水吃粽子的轻松趣事。
得益于刘烨对人物的准确理解和深入浅出的呈现,片中的陈望道一出场就有跃出银幕的活力,没有刻意的雕琢与艰深,如同普通人一样有爱有恨,有热忱也有情感,还有在血雨腥风中渐渐铸成的钢铁意志,亦庄亦谐,全频段无死角刻画出人物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如此鲜活且饱满的形象,相信会让活在当下的斜杠青年们看完之后会有找到知己的感觉。
不止是陈望道、陈独秀、蔡慕晖等人,每一个出现的青年都有层次清晰的刻画,《望道》不是在单纯作为讲述者,复述他们的人生故事,更是把他们演绎成一幅鲜活的群像,借且演员的表演和用影像还原的时代氛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重新活了起来,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脉搏。
也包括鲜为人知的老年陈独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戴季陶,一些以往影视文艺作品很少表现的时期或事件,也在影片中得到了客观而又不乏戏剧处理的呈现,这也是望道的一大看点。
正是一众演员火力全开,让每一个人物都有了生命,刘烨、胡军、奚美娟等戏骨表现出色早在意料之中,颜值女神文咏珊也给人物赋予了灵性,算是意外之喜,王锵、吴晓亮、吕星辰等新一代演技派则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诸多演员互相激发,不断碰撞出火花,让影片与同类型作品相比,有了不同以往的精彩群戏。
无论什么类型或题材,也无论手法和风格,好电影的共通标准就是让观众能够接受并达成共情,可以为之热血沸腾或潸然泪下,《望道》显然是达到了这一标准,作为这个春天最具演技含金量的国产电影,希望大家能走进影院,了解一下一百年前的斜杆青年,也重温一下那些不可忘却的人和故事。
其实对于《望道》这样的主旋律重点题材,还是挺爱看的,这是实话,因为至少能看出是花了钱的,服化道,整个班底都可以算是国家头部。
这种方式早在”大业“系列之前,应该就有了,在我印象中,最早应该是《鸦片战争》那样的片,摄影很”港式“,跟之前的国产片很不一样,当然跟中国台湾的长镜头也不一样。
但老实说,港式摄影为了机动灵巧,有时候常常是”三板斧“,而不追求整体的协调与风格……说回《望道》,自然跟一般的电视电影有明显区别,但在叙事上,却是保持一致。
故事的落点,既不是宣言,也不是望道,更不是组织……往好了说,是介于这”人,物,事“三者之间,不好听点,那就是一道菜,三不沾。
可能也就如同本片的女主扮演者文咏珊女士一样,原先的长发红唇,被沿尽铅华后,真的便毫无特点,外貌,气质与口才,同样”三不沾“……整体说来,不免替主旋律”杞人忧天“,接下来还能拍什么?
怎么拍?
历史,人物,事件,能拍的,都拍得差不多了,所谓的明星也都演了个遍,主旋律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更新换代,而不是在片尾来首说唱,便能了事!
1.片头望道先生连续多日废寝忘食研究翻译的时候仍然保持胶感发型,笨人大三工科狗熬夜复习想题的时候总会不自觉抓挠头发以及不愿意多花时间洗头,不出两天头发就得出油且乱,要向剧组学习形象管理了。
2.片中女性的形象像是为了存在而存在,且我认为与当时年代的女性形象不同,体现在:(1)蔡慕晖在工人夜校给工厂女工讲课时呼吁她们改变女子三从四德,要知道受封建思想束缚,当时受教育女性的数量本来就少,绝大多数女性第一次听到与她们接受的“教育”大相径庭的道理时不会出现理解支持向往的想法,更多的应该是惊愕和差异。
陈旧腐朽的思想是会转变,但绝不是在接受先进教育的第一次。
(2)蔡慕晖作为那个时代的先锋女性代表,多次暗示和主动告白就很先进了(放现在也是),但不知道是为了突出蔡陈关系还是为了缓和剧情气氛,还安排蔡慕晖问陈长发好看短发好看是不是有点纯纯恋爱脑了。
不是说先锋女性不能恋爱脑,可能这也是女性多层次性格形象的体现吧。
其实没有感情线也是可以的。
3.胡军老师饰演的陈独秀确实独具一格,很多的面部微表情能看得出来是仔细琢磨过的,也很真实,太厉害啦!
4.怎么总觉得女主蔡慕晖眼睛里没光呀,目中无神,什么感情都是一个眼神,没有刘烨那种目光如炬的感觉。
5.看豆友评论是加长版青年大学习哈哈哈哈哈(俺也一样)。
6.杨逢林受伤后学生们为他发声那段我真的蚌埠住了,剧情是很感动,这个配乐和那个捕头的反应什么鬼啊,导演想说点啥又没说靠配乐玩尬的是吧……7.主旋律的片确实很有教育意义,也从革命前辈身上学到了很多,新青年永远是时代的光。
但是片子平铺直叙,要说的很多但都不精,给人一种面面俱不到的直白感。
最后的rap真是一言难尽……
望道 (2023)5.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 侯咏 / 刘烨 胡军
陈望道先生作为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译者被大家熟知,这部电影相当于其个人传记,这样一个经历大风大浪的人物,应该有怎样精彩绝伦并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与之匹配啊。
但说实话,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与我的想象有不小差距,虽然有刘烨、胡军、文咏珊等次一线明星助阵,但模式陈旧的叙事、表演和人物塑造着实令人提不起兴趣。
从票房表现来看,票房6800万,力压《宇宙探索编辑部》一头,相对1900万的成本刚好持平,表现算不上好,但其创作目的并不单纯为盈利,还兼顾宣传教育,也可说,是免费对社会大众进行了一次宣传教育,这样看还是成功的。
可是,影片质量毕竟是根本,一次两次还是老样子的话,观众的耐心势必消耗殆尽,小成本主旋律影片要叫好又叫座确实难之又难,但不能每次都像列行公事,图一个完成任务,还是要守住内在核心精神、勇于创新外在形式,方可紧随电影发展大势,不至于原地打转、不进返退。
陈望道先生
刘烨和胡军的实力一如既往地稳定输出,文咏珊的表演也算过的去。
故事情节算是流畅,画面非常有质感。
但是很奇怪,最打动我的竟然是背景音乐。
望道的BGM,有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表现力和深沉感。
特别是陈望道翻译剧本,陈蔡火车站分别,和杨阿龙就义三场戏,音乐都特别特别打动我……(虽然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偶尔跳戏)最后幸亏是有一个交响乐的片尾曲,要是停在Rap上就尬了…网上搜了一下没有原声带专辑,要是有原声专辑就好了。
电影的视听语言真的很有诚意,作为主旋律电影算是难能可贵了。
百年前那些把国家前途扛在肩上的真实人物的故事也很感动我。
买票不亏,值得一看。
信仰之光很感人,几度泪盈于睫,本党员更是喜欢两个人在一起的眼神,个人选择与家国命运交织,以小见大,脱去了主旋律宏大叙事,真挚而独到,光影美轮美奂,有点感人 演技细节都不错 值得一看。
刘烨的喜欢他两场戏,一场是高呼背叛革命的学生一命呜呼,抱着他的眼神真戳到我泪点了,一场是雨天打骂好友背叛革命杀害自己学生时,那眼神充满着泪,愤慨,失望,遗憾。。。
主旋律电影要的是灌注在其中的精神,而不是形式。
不应作为一个任务来完成。
男主演技不太行。
感情不够饱满。
张颂文演的李大钊比这个好很多。
在这部《望道》电影中,没看到望道先生个人的个性。
只得一个外形模子,其实内在还可以丰富很多。
只能说男主演技还有待提高。
片子前部分真的不太好,男主就一个表情,表演没有张力。
且电影交代事情都没交代明白。
从发生动乱,雨天开始,男主才开始有点张力,但这也是相比之前。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稍好点。
总之,作为一个宣传片,可能还可以,但作为一部电影,尤其是好电影,那需要努力的空间太大了。
主旋律电影,没有想象中浩荡的战火硝烟,而是讲述大历史中“小人物”的处境、选择与坚守。
陈望道固然不是小人物,而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译者,是后来的复旦大学校长。
但在茫茫的历史尘烟中,每个人何尝不是小人物,而有一部分人,因为践行和坚守心中的道,从而被历史和人民铭记,他们是以伟大。
剧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小人物。
点映礼上有一位青年演员说得好,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多一分为道而坚守的力量,这个道可以是你的兴趣爱好,可以是你想守护的人,可以是你的梦想。
很遗憾,因为坐得远,没有看清他的长相,没有记住他的名字,但我记住了他说的话。
一个有趣的点在于,“小”人物杨阿龙在革命运动中遇见了他的爱情,繁衍了他的后代。
十几年后,他的孩子杨逢林依然在为革命而战斗,革命是以后继有人。
或许这就是繁衍和传承的力量吧。
这部剧是上大学后看的第一部电影,也是自己在南京看的第一部电影。
是为了军烨看的,但师哥戏份不算多,甚至我感觉不能说是领衔主演,cpf有被欺骗的感觉。
但师哥台词真的很好,每一句话的咬字每一个字的共鸣,我很喜欢。
反之叶子有点叼不住字,但无伤大雅。
前半段的节奏不太喜欢,从四一二事件开始才投入进去,那种紧张和无奈跟着人物一起代入。
还有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二十多岁的生命的结束,让我觉得很难受,这种感觉上一次有还是看八佰的时候。
还有背叛。
家人之间的生离死别。
总之没有特别满意这部剧,还是觉得有为爱发电的成分。
人设单薄,剧情结构不完善,演员演技只能说正常发挥蔡先生是教育家,鼓励女性独立,但是在电影里就是个男主挂件。
而且我也没看出来陈望道有多喜欢蔡慕晖,为了蔡慕晖去向国民党低头给自己求药的事怪她,真是有够尊重自己妻子的呢。
剧情方面,有关陈独秀为什么突然跑到小学教书,没交代(需要观众对陈独秀有一定历史了解否则真的看不懂);对于陈望道为什么那么讨厌自己的一个反抗国民党的学生,没交代(一样需要对那个学生有一定历史了解否则看不懂);洋人踩着地上的头发那么明显的疑点没问一句怎么回事;陈望道学生那么多被抓走被枪杀,陈望道指着国民党骂却可以在重庆呆17年,为什么,没交代。
最让我生理不适的就是为了瞒过洋人让一个男的强吻女生的戏码了,不会有人觉得这种性骚扰很甜吧?
最后吐槽一句文咏珊的配音,能不能根据电影里的年龄改一下声色啊。
还不错,但片尾那个突然出现的RAP尴尬住了,学校组织观影大家都很震惊,片尾曲用RAP太违和了…
依托答辩
像青年大学习像主题微党课像红色景点革命圣地博物馆纪录片就是不像部电影。还有就是上哪儿找来这么多不会演戏的演员的,大学生微电影作品不过如此,看着特别特别尴尬,奈何有人质在…………
就……一般?
刘烨的眼睛还是那么美(
CCTV6在播,打发时间顺便看,除了军烨CP粉还有谁会觉得好看?
和w同学奇葩共赏析,其中w同学目的不纯,按下不表。我怀揣“来都来了”的心态,只觉得外带的汉堡王真好吃。刘烨一招白鹤亮翅太极拳,颇有果郡王五粮液广告之风;女主的进步女性观就是能实现自由嫁人,恩格斯无语凝噎;感谢导演快进恋爱部分,黑屏一行大字“十七年后”,杨过小龙女的爱情也不过如此;震惊!小徒弟的爹竟是老徒弟(男),小徒弟的娘也是老徒弟(女),娘在解放后出现了!长本领了!但妆造比小徒弟还年轻,引人深思;片尾曲可以说是一种“中国有嘻哈,文明你我他,未来靠大家。”
一部倡导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翻译自由的片子,放到今天看还蛮讽刺的
刘烨老了跟男学生走在街上,就好像包养了个小娈童。几个主演都很吓人,把这种任务片当作任务就只会是死路一条,只有那几个不出名的小演员表现出来一种鲜活与色彩。
很好的故事,很糟糕的剧本,中间明明有很多可以丰富完善的部分,比如戴季陶和陈望道从革命友情走向立场对立,比如蔡慕辉和陈望道的重逢和相爱,再比如其他人物浓墨重彩又戛然而止的生命。结果译完宣言后全然成了片段堆砌节奏混乱的伪纪录片,没有一个角色饱满立体,没有一个故事有始有终,从人物塑造到电影叙事,唯有失败二字。
这群距离现在已经超过百年的青年们,是迥异的、鲜活的、具体的。
拍得有点零散,有些细节甚至没有很好地交代(比如施存统为什么会和自己的老师陈望道关系破裂)。女性角色还是扁平了,希望能再以蔡慕晖视角出一部片子来好好讲讲这故事。还有,片尾曲感觉有点不伦不类的。
历史故事没有一条贯穿的主线确实难讲。尤其是这种主旋律的。目前故事在种种限制的情况下,讲的还不错。
陈望道生平.但只有前半段.
6月30日观影打卡,意料之外的是文咏珊,虽然演技还是比较青涩,但是原音和气质都不会让人出戏
充满了常规主旋律片难免的流水账和划重点,简单人物和澎湃情感。虽然流水账,但是足够流畅,并且确实有不少动人的地方。
一开始的校内话剧真的是尴尬得要。。。
因为陈望道是我母校浙江春晖中学的先贤而特地来看的,果然看到了蒋昌建演的经亨颐老校长。革命先贤的故事很感人,可是这电影实在是拍的一言难尽,除了刘烨、胡兵这些老演员很到位外,其他那些小鲜肉、小花旦,实在是驾驭不住革命先辈们的气场啊!尤其是作为陈望道夫人的蔡慕晖,年轻时期演得很好,但中年后的样子......哎!
难看 让我见识了什么叫流水账式电影 谢谢公司
做为主旋律完成度算很高了,但是上影的宣发着实不敢恭维,好好的蓝宇cp售后天然宣传资源也不另辟蹊径擅佳利用,罢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