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麻堂会》是一部惊人的作品,“惊人”既匹配作品整体的呈现,也在其潜藏的野心。
考虑到导演及团队拿起画笔把片场变成了挤满绘画和手工艺制作的洞穴,影片就不能因为预算不高而被简单归入低成本制作,其中“惊人”之处也并非“花小钱办大事”。
上世纪中叶,丘福新一家偷粪取蛆代替营养品喂养幼小,天府之国陷入饥馑。
形式感的惊人是一目了然的,在前述美术展级别的布景搭建之外还有很多:无限趋近于平面的浅透视空间没有桎梏眼睛,偶尔还拍出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悠远意味。
演员站位如排兵布阵,任凭频繁横向运动的镜头点兵点将。
全员素人演员本来是个难题,放弃同期声、全部后期配音却意外带来了“有声默片”的奇特效果。
一人逗众人捧的对话处理方式借自戏曲舞台,一方面降低了表演难度,一方面强化了“做戏感”,放大了导演预设的“间离效果”。
云遮雾绕暗淡无光的“阴间美学”并未止于阴间叙事线,人间情节的画面质感也如出一辙……
新又新剧团常年供奉梨园老祖李隆基,直到四九之后才被牛头马面抬走。
有意思的是,近乎溢出的形式感——大概也就是导演多次提过的“生造”——没有喧宾夺主之感,而是让命意暗流涌动、青筋隐现,两者充分互文。
《椒麻堂会》不是神话,而是神话的灰烬。
它荒凉、腐败、华丽、丰盈,充斥着怪力乱神的灵光。
故事发生在导演故乡四川乐山,结束于主人公剧团老少在黄泉路上共饮孟婆汤的镜头,这个诡异的全家福时刻,使得剧中人的命运和长达三小时的观影皆如大梦一场,那句俗语“少不入川”又上心头。
从来只知,见“少不入川”即可想象川地丰饶,却极少乐意再进半步:朝日初升下的丰饶并不会腐蚀土地和黎民,反而会清泉汩汩,使少年成长为元气沛然的勇士或开拓者。
而每当临近历史时间的漫长尾声,一切丰饶惟有徒然化为腐烂败坏的红尘万丈,淌着黏液蚀穿时人心智体魄,让他们貌似圆熟实则弱小,其中佼佼者也只剩下仅够自我消解或自我旁观的力气。
丘福新之妻桐花凤也是名角,在她眼里拿枪就是“丘八”,不管来自哪派,随时都会开枪打她腿。
有时我们会在“幽默”“讽刺”“达观”或“荒诞”诸词间择其一,去形容那些末世中的灼灼其华,主人公丘福新(以导演祖父为原型)正是这样一位人物,他是舞台上的新又新川剧团担纲丑角,也是一生悲苦不改笑颜的川地遗孤,戏里戏外共同的禀赋都是抽离于自身的苦难之外。
其实,乐山人鬼穿越、阴阳共处的世俗生活世界,本身也是一个灵魂出窍、自我抽离的结构。
在这个丰富依然而根底日消的天府之地,阴间不是地狱,而是人间的增生,人间的内爆。
就像黄泉路上丘福新感叹的那样,纵然此刻他已死,“戏还没有唱完”。
这种“人生如戏”,不是人在建构他的戏剧性,而是人只能服从施加于他的巨大而静默的命运。
乐山是川地的马孔多,川地则是神州的马孔多。
贫瘠而匮乏令人安心苟活,丰饶而徒然则使人颓然难平。
“少不入川”的晦暗一面,只可况味,不可言说。
《椒麻堂会》的黄泉路影像是美学与接受的双重成功,形式凝练丰富,没有落入前人窠臼或搬用戏曲,符合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也没有过分奇观化以至于观众难以代入。
祖父离世数十年后,导演终于着手面对创作命题,此时川剧的世界消弭殆尽,只存在于他幼年浸泡剧团剧场十载的记忆里。
当然,影片要呈现的并不是川剧的灰烬,而是关于川剧风行水上的那个民间世界。
影片叙述始于1980年代主人公丘福新之死,面对牛头马面的“邀请”,他全无准备,诸般未了。
现实中,从国共更替到改革开放,时隔四十年后川剧一度热度重燃,丘福新(现实中姓邱)此时正欲东山再起,却戏剧性地死于意外。
对于丘福新的艺术生涯来说,抑或于川剧的自发命运而言,1980年代的短暂热闹都只能算是回光返照,余烬最后一闪继而彻底湮灭。
实际上,主人公丘福新(包括他的同事们),他的艺术家生命在某个节点——确切地说是在剧团的创始人、出资人和保护人旧军阀麻儿消失无踪——之时,就“功能性灭绝”了,此后不过行尸走肉、炉火余温,历次运动、饥荒固然跌宕起伏,“毛将焉附”的艺术家丘福新无非一再神经反射、自我旁观。
剧团金主、军阀麻儿剃头匠出身,口头禅是老子枪毙你,会在白喜宴后吃剩席。
他崛起败落不过半辈子之间。
有清一代“皇权不下县”,仓促的民国也没有太多改变这种基层自治。
四川军阀大体上是晚清地方士绅拿起了枪杆子,他们在相当程度上和民间社会是一体的,并非强有力的现代政权。
影片尾声,丘福新饮完孟婆汤退出画面,镜头渐次展露满座剧团故人,众人皆饮孟婆汤。
随后镜头回位,此时登场的是丘福新的孙子,也就是导演自己,他落座饮汤,全剧终。
不难看出,《椒麻堂会》是导演邱炯炯的告别,也是出发。
现实中的他早已远离家乡乐山,多年漂泊在北京等一线城市。
惟有离开,他才有机会把自己的先祖故园做成一部电影、一碗视听惊人的孟婆汤,让远达瑞士卢加诺的今日之世界,也能甘之如饴、饮而忘忧。
艺术家建猪公馆,丘老师寻高蛋白。
新又新风雨飘摇,人世间意乱神伤。
熙攘渡舟黄泉路,众生相聚孟汤前。
阴阳间戏文犹记,魂归处旧事莫提。
咱也不懂怎么写诗,纯属有感而发。
第一句有点白话。
也考虑过换换顺序改改字词,无奈水平有限,谁能给改改最好。
影片给五星主要因个人对有独特创意的作品比较欣赏,想象力这个东西不是谁都有的。
作为北方人,恐怕以后一听“巴适”,就要想到这部了。
另外突发奇想,如果世界是虚拟,阴间阳间整个系统运转管理,转世投胎,得需要多少内存啊?
上世纪初的四川,刘树成因军阀混战走投无路而参军,却意外成为少将。
他组建了自己的戏班“新又新”,戏班走红。
年幼时期入班的邱福新逐渐成长为名角。
然而,随着刘树成的失势和隐退,戏班在内战中逐渐颓靡,邱福新也陷入了鸦片烟馆的沉沦。
刘树成最终将部队和戏班都交给了新政府。
醒悟后的邱福新积极戒烟,学习政治,编演新戏,教授学员。
然而,他的命运却并未因此好转,最终被关入了自己亲手搭盖的“猪公馆”里。
影片采用了阴间和阳间两条平行线的叙述方式。
在阴间,主角遭遇了牛头马面等角色,并在黄泉路上遇见了生前的熟人,一起回忆生前的生活。
而阳间则是小邱福逐渐成长为一生的过程,先后做过名角、艺术家,黑帮戏霸。
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和舞台手法,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起伏。
通过戏班的兴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性的复杂。
比较特殊的一部电影,不能不对独特的拍摄手法表示赞叹。
涉及到了过去那个年代一些敏感素材。
三个小时真滴有点长,好在想看的时候刚好赶上四个小时的夜航。
窝在窗户边上看着牛头马面给三轮打气。
算算来四川也二十多年了,四川人吵架很少是冲着撕破脸皮去的。
再毒的话,也暗含着商量。
这一点特别的可爱和生动。
转化出来就是光说不练假把式。
做人嘛,图个情绪价值,撕破脸没得必要。
然后就是对时代洪流奇奇怪怪的判断。
觉得川剧在台湾是没有受众的,就跑去苍蝇馆子里问人家听不听咏叹调。
实际上还是川剧。
觉得只要是人形生物就不可能不爱钱。
黄泉路上,邱老师简直把牛哥马哥伺候巴适了。
想打麻将打麻将,想喝酒喝酒。
一路都在收买人心。
主打一个生存哲学。
一部电影看完,就像在茶楼看了场大戏出来。
川剧不是只有变脸和滚灯,那个逐渐走远的川剧,也是曾经的生活方式。
见过川剧忽然说英文没有,我见过。
也许和钢铁洪流、富贵逼人相比,田园牧歌、吹拉弹唱、歌舞升平、吹拉弹唱才是世外桃源的四合山川吧!
全片风格鬼魅,却笑点密集,笑的流眼泪。
三个小时,居然不舍得结束。
#电影#电影解说 #椒麻堂会#四川 #四川话#川剧 #成都#云之南
故事是导演邱炯炯自己祖父的真实经历,从那个年代踏浪而来的经历塑造了这个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故事,川剧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演绎了一出出生动的人间悲喜剧,他有着《霸王别姬》一般的生离死别,也有《南海十三郎》般的个人成长经历,邱福的一生在他去往酆都城的路上一幕幕闪回,所有的一切都转瞬成烟!
孩童时期就被母亲抛弃在了川剧社,在川剧洗礼之下成长的邱福,成为了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混战-民国-新中国-浪潮涌动,所有的经历既是邱福的个人经历,也是川剧在波云诡谲之下的经历,拨得云开见日明之后,到底该何去何从,这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电影从布景到画面到故事到演员演技都透露着一股莫名的荒诞,真的你很难不用荒诞这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几乎全素出镜,而且不采用实景拍摄,台词上采用全四川话的形式,让整部电影真实而模糊!
一部非典型的传记片,却可以比真实的拍摄手法更能让人真切的体会到所有的情感迸发,鬼城落幕时的众生相,再一次把观众拉回到了现实中,灯光熄灭,扪心自问,你究竟何时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
不死不灭不是追求,平平淡淡才是始终!
一生,说长,也就三万六千天,说短,也就短短几十年,恍然已过一万两千天从来都不懂到底人是怎么一回事,更不懂到底如何做人,茫茫然就过了三十五年每次跟父母打电话,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情感,当你爱他们时,他们要求你;当你怨他们时,他们向你认错;当你无力时,他们又鼓励你;当你无言无语时,他们又假装汇报近期的生活……总之越来越无法说清楚我到底想说什么回眸短短三十五年,我最怕什么,以前可以用无数冠冕堂皇的词自我敷衍,比如我最怕恐惧,我最怕无聊,我最怕孤独,我最怕自我虐待,我最怕无人诉说,我最怕碌碌无为,我最怕惶惶不可终日,回望开来,这些都是某种自我欺骗吧看完这部电影,我最怕自己失去爱啊……你说爱是什么呢?
不言不语地凝视、相忘人世的回忆、无声无息的陪伴啊……============================================写到这里,突然有个灵感,下回找同行请教请教,我找了这么多感觉和道具来填充我的无意识生活,比如烦躁苦闷,比如蓦然回首却没有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比如淡淡的孤独和浅浅的造作,都是我对自己的某种误解也许,一生最怕对自己的误解和错付…别人怕终究错付他人,我只怕终归是错付了自己…
椒麻堂会如梦似幻的舞台化间离观影体验用川剧小丑(导演祖父)的荒诞喜剧一生消解了宏大叙事的苍凉和严肃历朝阀国共三代 横跨阴阳二界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命运里在各路丑角神仙插科打诨的对抗中彰显了小人物尊严最动人的是川剧戏班里鲜活悠闲市井氛围的再现与对川剧的刻板叙事无关的刻在基因里的热辣与清澈同充满呼吸感演员的自由表演和横移画卷般的人物群像志一并将站稳的尊严端到眼前这是与北方苍凉质朴截然不同的气质
与霸王别姬并不相似的是面对时代悲剧没有沉沦男主面对新时代靡靡宣讲师言萦绕神游天外女主面对批斗丈夫的任务戏台上假戏真演大方抱怨一路耍到阴间这贯穿家族三代的悲喜剧宿命轮回式的弑父成长当那些悲剧成为模糊的背景版祖父归天 女儿惨死 叛父革命痛苦叙事都被悉数跳过化解在“我父阆中归了天”的调侃中如同这片土地不断轮换弑父的命运在经历死-生轮回中 也算保有希望这是属于不自由环境下(指经费)的自由电影独立制片带来自由个体化的表达舞台化间离带来自由进出的观影关系演员的高自由度的表演余韵无穷面对斯坦尼斯拉夫大师众人依旧可以蹲在茅房自如探讨我们又何以在对知识作怎样故作高深的诠释姿态呢
3个小时的电影,时间略微有点长,但看完觉得很值。
描述了邱福及其身边人从军阀混战到抗战到wg结束之间生命历程。
经过导演精心设计和别出心裁的表现形式,像话剧,一幕幕都很吸引人,都让人回味无穷。
尤其是影片后半部分,因为没有回避那段不可言说的历史,看完更让人觉得深思和警醒。
印象比较深的,一是牛头马面的工作是主线。
大炼钢铁时候,牛头说,吓得自己都不敢骑三轮车来接人。
武斗的时候,众多牛头马面在旁边候着,等着带走那些生命。
三年困难的时候,牛头马面一直在邱家窗外徘徊。
通过这些幽默,表现那些年代的残酷和惨烈,生命在那个时代如蝼蚁般脆弱。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贴满大字报的背景墙下众人被批斗的镜头。
在那种混乱下,邱及其戏班成员都被打成戏霸黑帮。
几个人再议论各自的罪行。
被组织派去苏联交流俄语说的流利的被打成间谍。
祖上家里有几亩地的被打成资本家。
等等,记不清了。
看的时候都觉得很荒诞。
但确实发生过。
领导解放的马师长被打倒了。
曾经地下党的小罗被打倒了。
这个剧里,几乎所有出现过的人都被打倒了。
还记得那个女人平静的讲述揭发自己老公的镜头,老婆要不断检举自己的爱人,儿女要与父母划清界限。
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不远的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亲亲相隐的亲情传统被消灭。
很多亲身经历的人,却都在选择忘记。
还记得邱福两口子从厕所里捞蛆的镜头,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我想象就比较恶心,爱人从厕所捞蛆烤干当蛋白质,喂孩子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事情。
后来来找孩子的母亲说,农村的草树都吃光了,孩子父亲要吃孩子,所以才把孩子放在邱老师家门口。
城里吃糠皮,没营养,也只能去厕所捞蛆。
太可怜啦。
当然,这一切都是管制的罪过。
所以有地下黑市,农村妇女偷着种个南瓜。
没有强制管制,百姓生活也不至于此。
有了管制,连吃屎都没有自由。
经常想起那句话,在撒哈拉沙漠实行管制的话,沙子都会变得紧俏。
感觉邱福戏班再刘师长庇佑下,日子过得还很好。
有吃有喝,即使小时候打饭的驼子看不见他,我看他也不太难过。
他们只管专业拍戏演戏就可以了。
解放后,除了排样板戏外,几乎都是在斗争。
从解放的第一天起,马师长的长篇大论,要为整只服务,为人民服务,就开始旧戏班的思想整顿。
然后是戒烟的反面典型。
从思想整顿到肉体改造,到饥饿消灭。
苦难不断。
还记得每次大的变革时,众人坐在船上,随白布飘荡仿佛大海的镜头,没有船长,没有方向,个人的命运随社会波涛汹涌,只能随波逐流,决定不了什么,改变不了什么的无奈感和无力感。
寒假期间,前几天刚好看了《沃伦》,讲了乌克兰,波兰和纳粹铁蹄下,各民族不断互相残杀的故事。
那个片子虽然也是被宣传的,被鼓动的,到比较野蛮残酷,多是以民族自发为主。
而这个片子里,所有人与人之间的斗争,都是有引导,有组织的。
更体现了制度之恶。
还有好多人,把这个电影跟霸王别姬活着相比,但这个电影艺术手法更精细,更幽默,情节更直接,细节更丰富,更体现导演在残酷与幽默间的功力。
可能没有审查的原因吧。
总之是一部非常不错,非常引起人思考的电影。
等了一年多,有幸看到了这两年的高分华语电影《椒麻堂会》,远远高出期待。
当然,邱炯炯导演的作品几乎没让人失望过,即使从纪录片转身剧情片,那份凌厉饱满的川人的劲道还在燃烧。
他的片子在国内(甚至国外)是没有参照体系的,谁也模仿不了。
如果非要找参照物,那要回到默片时代、景片时代。
将近横跨60年的家族掌故、佚事,四两拨千斤,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毫无阻碍,想象力、执行力惊人,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三个小时,写实与魔幻融会贯通,全然通电了,可以这么自由交叉,暗通款曲,相当出彩。
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没一个多余的。
主演都是熟悉的人,易思成老师第二次主演电影,肢体松弛,忘记了镜头存在,有骨有血,出场就入戏了;顾桃导演的驼儿,一言不发却阅尽人间疾苦;90后新锐薛旭春一人客串几个角色,一人多面,衔接了很多关键戏……。
这部电影分量太沉,光有年轻人是压不住的,导演的父亲以及里面一群川剧师傅就是定海神针,神采卓然,声惊四筵,太迷人了,举手投足都是人间情义,目之所及都是生而为人的不卑不亢,他们才是历史烟云中的主角。
尤其唐明皇李隆基这个角色用得太妙了,陀儿背着他寻找安稳之处时,神的肉身隐去,神性衍生出了人性!
要重点介绍的是桐花凤的扮演者关南,认识十多年,她终于登上大银幕,有代表作了,第一次出演就这么自在流利,有认真与用功,也有浑然一体的天资。
二十多岁,我们三五人在屋顶天台,在咖啡馆,在酒吧,在客厅,曾数次彻夜交谈,聊艺术,聊电影,聊人生,直到酒喝光,烟抽尽,怀中的猫咪睡去,天边亮起鱼肚白,都不困不倦。
她从来不是矫揉造作的那类人,更不是遇事就退缩的人,相反仗义、豪情、硬朗,讲义气,在人群中很有号召力。
她有刁钻的审美,能发现别人没留意的细节,对很多作品、人事私下里她有完全自洽的毒舌评价,相当抽筋剥皮,且不留情面,有趣又幽默。
难怪鲁迅也是天秤座。
桐花凤这个角色完全是为关南定制的,抽烟的神采,走路的样子,说话的节奏,跟现实中几乎一样,这个不走寻常路的川剧团的师姐,有担当,不怕事,比很多男人活得有勇气,跟她的人生经历还蛮接近。
烟馆一场绮靡虚弱的戏居然是喝醉后拍的,难怪这么迷离动人;饥饿时代为给孩子补充蛋白质,到处去抓蛆,烤干研成粉末冲兑成“奶水”,给孩子服用;养子被生母带走,自己怏怏地坐在床榻上,抱着长条形的南瓜习惯性地当成了孩子……这些细节看得人眼眶一热。
我习惯性地称关南为关爷或南哥,不是调侃,是佩服这个看似南方女孩相貌却是地地道道北方姑娘的飒姐。
有段时间跟着她混,去了很多大开眼界的地方,看见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人,也结交很多朋友。
关爷,南哥,叫顺口了,有时在公共场合也这么脱口而出,有时在一些活动上这么一喊,她旁边的人会有些诧异地看过来,她就一次次解释说,在飞鱼眼中,我是没有性别的人啦!
如果你们有机会认识关南,一定要找她提笔签字,她从小跟父亲练书法,有灵性,长大后贪玩放弃了,却留下来骨和气,她的字和她的人一样飒,真是字如其人。
十年前我就找她签过字了,现在看都顺眼舒服。
好吧,要听八卦私聊,总之期待关南被更多导演慧眼识珠,有更多作品慢慢出来。
〇、写在前面《椒麻堂会》是独特的、罕见的、万里挑一的文艺片。
我毫不吝啬对这部电影视觉效果及舞美设计的喜爱、对邱炯炯导演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艺术功底的敬佩。
本篇影评将省略上述溢美之词,着重讨论《椒麻堂会》与《霸王别姬》看似千丝万缕实则风牛马不相及的关联。
笔者强烈反对将两部影片进行简单比较的行为。
换言之,能看懂两部影片的观众都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二者为数不多的关联只有:都基于同一段历史、都以戏剧为素材、都从个人的角度介入历史。
除此之外,两者是两条平行赛道上的产物。
用“新旧””互补“之词轻描淡写进行类比的行为是对两者都不负责的、过于基于表面的、堪比“卡梅隆比伍迪艾伦有灵气”的恼人叙述。
真正的喜爱是对优点的不吝赞美和对缺点的坦然承认——甚至在一部文艺片中缺乏人物塑造和波澜起伏的剧情可能并非缺点。
一、情节主旨《霸王别姬》是有着标准电影的起承转合的。
它着眼于个人创伤,用跌宕起伏的情节反复让“生、死、爱”的宏大主题像一团浓墨一样连续不断地在观众脑中绽放,并随着拥有极致美感的悲凉结局画上句号。
它是刺激的、不知收敛的、大开大合的。
抛开陈凯歌导演在电影中展现的拍摄手法,李碧华创作的剧本的可读性本身就是它的一大亮点。
而邱炯炯导演并非志在剧情。
《椒麻堂会》并非要叙述新颖的迥异的故事,它想讲述的正如它的英文译名A new old play一样:太阳底下无新事。
它在讲一个四川的普通人,讲一个丑角演员,在众所周知的历史的周而复始的作用下是如何生活的。
“讲一个大家都类似的故事,然后用轻盈的方式重新整合。
”此外应当清醒认识到的是《椒麻堂会》的文艺片属性。
邱导很反对宣传话语,画家出身的他坚持保持艺术的纯洁性。
在《深焦》对谈中,他坦然表示他最为看重的就是艺术语言,自己完全没有试图将其树立到某种思想层面上的高度。
“这不是艺术作品能去承载和完成的事情。
一旦把它和思想联系起来,很容易被联想成宣传片。
” 甚至在笔者心目中,这部电影所带有的纪念意味更重。
“像幽默的爷爷给你讲了他小时候的故事,半真半假,带着他的记忆美化。
”再加之剧组的大部分人手都是剧团里的长辈,拍摄过程看起来更像是其乐融融的大家族重聚。
在此背景下,把一个着眼于鲜有人涉足的川剧背景的、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故事记录下来本身就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之事,哪怕它的剧情如流水,也是在记忆中平缓流淌的河。
二、人物塑造《霸王别姬》诚然也是在谈论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个体,但不能忽略的是它作为剧情片突出的人物塑造。
从“不疯魔不成活”的极度理想主义的程蝶衣、到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菊仙、到从意气风发的“真霸王”到向世俗低头的段小楼,到每个人少年和成年的性格变化,一直并不太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的陈凯歌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创作历史的变法。
他们的性格过于鲜明、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可以说是时代的映像,但很难说是时代中寻常人的缩影。
不同的是,邱导在访谈中多次提及”庸常个体“的表述。
可以说对比霸王别姬,他塑造的小人物简直是庸碌而毫无特色的。
甚至作为一部群丑片,在整部电影中横向比较,也很难感受到邱福身上的丑角特点和其他人物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在导演的叙述里,“邱福是小丑的悲剧内核,其他人是小丑的其他面向。
” 换言之,每一个配角身上的小丑性格都是在不断地为主角的性格作补充,从而浑然一体地服从于这部电影的七寸:丑角精神。
导演不仅想展现他们在四川人和丑角演员双重基底下的、面对时代洪流的苦中作乐的、混不吝的洒脱感,更想展示出这一表面的诙谐与丑角演员在台下的苍白无力感交织的小丑内核——正如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一样,小丑的内核也是苍凉的。
两种相反且对等的、一内一外的性格表现会使得主角性格杂糅、缺乏张力和鲜明特点。
但这就是文艺片中时代下的普通人,他们不必个性鲜明。
三、导演态度在《深焦》播客与邱炯炯导演的对谈中,主持人与邱导用“值得谅解”来点评将《霸王别姬》与《椒麻堂会》相提并论的做法。
但主持人尖锐评论道,“只要你是一个有经验的观众——甚至不用是创作者,不是不打比方就活不了的人,你会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东西。
”在影片的叙事方面,邱炯炯导演也直言,他希望能通过“间离效果”,让观众不只是沉浸在个体里共情,而是可以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以旁观者的视角、感受到旁观这一体验的存在。
这也是与霸王别姬这种具有极强情感共鸣的影片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不是简单的一句“霸王别姬旧了”就可以定义的。
抛开影片本身,两位导演经验形成的年份不同,也是导致他们对人物和时代的理解不同的原因之一。
陈凯歌是一个经历了动荡年代的人,他更倾向于作为一个目击者来直视那个时代;而邱炯炯作为一个倾听者,他选择用旁观的视角展示那个出现在他的父辈和祖辈身上的时代。
“陈凯歌是经历了洪水的人,而邱炯炯给我们展现的是洪水退去后墙角干涸的影子。
”(附上本文大部分讨论基于的访谈链接:深焦 Deepfocus Radio:从《椒麻堂会》到《椒麻神游记》,邱炯炯和他的椒麻宇宙很好的播客,推荐关注。
也推荐在北京的朋友们去798支持邱导的画展,一直到今年7月底~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2cbd8fd3aa76bb8bc39e74e?s=eyJ1IjogIjYxYTg5MjU1ZTBmNWU3MjNiYjMwYTgxNCJ9
下沉年代,喝下孟婆汤之前——肉体与魂魄一俱消失,记忆彻底蒸发尽遭遗忘,来自冥河忘川畔阴曹地府中途,主人公的一次次回眸,精神顿首。这部电影,是破译时代密电码的通天塔图书馆——而非单一实体书的密码本。旧时代成长的川剧名丑,努力唱新戏,交错于大烟梦与批斗喷蛆大会,被豢养、阉割、毒打,啼笑皆非。不插电、艺术家手工做派的摄影棚,时刻笼罩着掩盖真相与欺骗自我的团团迷雾,同一套班底不断串场,永世轮回,台词风味绝伦,素人演员朋友们实力镇场,小演员尤其机灵出彩。卸下所有、轻装上路当然是个选择,但那并不意味着今生没有虚度。《椒麻堂会》的巴蜀,是你看完电影,才惊愕察觉其存在的昨日世界。舞台还在,但很寂寞。人间犹存,却很荒凉。
快进看完,尺度确实大,形式确实新颖,但是方言+戏曲+话剧三种结合在一起,太劝退了。
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灵气有余,但导演很明显还不足以把控时间线如此之长的叙事。沉浸于自我表达,填的太满,会把电影变成形式大于内容的流水账。只有画面是不够的。3.5
除了单个画面(场景、造型、构图)很有艺术感,其他方面真的找不到什么可取的,视听语言的处理显得非常业余,剧作也很差,演员甚至比我还出戏,整部片既不先锋也不常规,看得很煎熬,大家热烈追捧的原因之一可能也只是看无法上映的片子有一种偷晴的快感吧…(个人观感,不一定对,只是觉得跟8.9这个分数实在是不匹配)
形式大于内容,四川话听多了想吐。不是说没有内容,而是内容展现得很机械,当半个小时对观影形式的新鲜感过去以后,感觉很无聊,甚至没有纪录片有意思。真的很不喜欢这个小演员,做作,不知道为什么戏份这么重还选他。
一堆狗屎,稀碎……分高的原因就是因为说了点真话,但看得真的煎熬!!!
就……呃……真的不好看,按住了开场十五分钟就想走的队友,硬看了一个半小时,感觉浪费了一个半小时人生。
像看了一场悬浮的烂新编戏 时代片段和川剧班子元素的堆砌 主线故事和人物不明确
庆幸可以看到这部电影!这片土地是需要有这样的导演用电影这样的艺术形式来铸就一部影像断代史的。不得不慨叹导演的审美实在是太牛了,400平的停车场进行的美术置景让我实在感到惊叹,极度风格化的影像也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完全的棚拍,却能展现出跨度如此长内容如此丰富的内容,太富有影像创造力了。导演到底是有美术功底的,另外电影的音效部分也特别值得一提,配合画面效果极为出色。就这么说吧:椒麻堂会这样的电影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邱炯炯这样的导演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十年最佳还是有些夸张了,但确实够特别,一面是宛如学生话剧社般简陋的布景和表演,一面是堪比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画卷。三个小时,传奇半生,鬼魅魍魉,恍若隔世。
都说好,但我看不懂看不下去看睡着了………………………………
来自鬼域的书写,通过黄泉路上的所见所闻与嬉笑怒骂串联起对个人命运的回忆,借由川剧伶人及戏班的流转一窥中国近代史变迁。刻意为之的棚内摆拍与扁平化风格呈现出梅里爱式杂耍类默片的造作感,对于戏剧戏曲、舞台艺术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的化用既与角色身份和导演经历相关,亦与全片的森森鬼气和主观视点相适配。许多人都在说观感接近韦斯安德森式《霸王别姬》,不过从色调乃至基调来看似乎罗伊安德森式《霸王别姬》也会是对于风格+主题的一个妥帖概括。诚然幽冥填满历史的沟壑,然而这沉重的“历史”二字自身又何尝不成为一个新的鬼魂,以至于我们面对这非人存在时亦难以摆脱阴间的逻辑,无法为化作符号的所指找回其久违的肉身?
不伦不类。不错的剧本被拍摄拖累了,这不是什么“创新”“实验”,而是美学上的复古和“大跃退”。
以共和国史为基调的伤痕表达,都默契地选择了“伶人”传记,比起霸王别姬和活着近乎“板正”的表达,椒麻的惊喜是阴阳两间的戏谑。
自我陶醉,空洞乏味,无聊冗长,装置艺术≠电影
形式虽然好,但是并没有提供任何感觉或经验上的新知。反而不适于反刍同一段历史的aesthetics pleasures,不是消费苦难,是沉迷苦难。在影院流下刻奇眼泪的我一瞬间也惭愧地觉出自己与导演身处同一形构的牢笼。中间有不少太文人气的对白,演员念出来时想到了双雪涛那些尴尬的让东北下岗工人说“北方化为乌有了”的短篇小说。从来一代人的事,最好一代人讲,第五代至少设身处地,让下一代人说故事,历史就变成了更鲜艳而更轻飘飘的年历图画。
'你在北京找到真理了吗'
老又老,新又新。
看完不可能不和霸王别姬做对比,因为结构和内容太像了。但观影体验完全不如霸王。总体上霸王是完整的,统一的,椒麻是分散的,破碎的;每段历史霸王是系统的,递进的,椒麻是孤立的,停滞的;情感上霸王能引起共鸣,椒麻让人不知所云,或隔靴搔痒。这样的舞台表现形式很新奇,这要赞一个,还有敢拍出一些有点禁忌的话题,也赞一个。
半小时刚好,多了节奏和视觉都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