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杀人犯

Jestem Mordercą,制造嫌疑犯,I'm a Killer

主演: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阿伽塔·库莱沙,马格达莱纳·珀拉斯佳,彼得·亚当奇克,卡洛琳娜·斯坦尼,托马斯·洛索,迈克尔·茹拉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16

《我是杀人犯》剧照

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2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3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4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5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6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3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4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5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6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7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8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9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20

《我是杀人犯》长篇影评

 1 ) 制度的杀人犯

看波兰的电影,不能不联想到俄罗斯杀人狂——Andrei Chikatilo, 同样是体制的杀人,Andrei是在受伤后疯狂报复,而此片中真正的杀人狂,出于何因而杀害12名女子,并没有介绍,只是将目光集中在了如何制造杀人犯上面。

感觉本片立意很好,有想法也有表达,但对电影的把握不够,观影时不得不多次看看还剩下多少时间才结束,除了关于被告人最终会不会被执行死刑和男主角最终会不会良心苏醒,其他的剧情都可以逐步猜到,剧情仍显脸谱化,从一开始就限定了每个人的角色,注定了某些人堕落,某些人帮凶,某些人无辜受害。

被告人的欲语还休,看得我直到最后都没明白,他究竟是不是真正的killer,他一直没有强烈否认,好像在与男主的相处还十分愉快,于是将自身生命托付给他,给警方一个假的线索说自己在酒吧喝酒,就为了掩饰和保护女友不受丈夫的虐待?

在生与死的面前,这太牵强了。

此时的假线索更加重了自身的嫌疑;然后似乎与男主达成一致,我招供,但要证明自己是精神病,所以免死被关进精神病院,可是连搏都还没搏,就放手认命了?

还有波兰的被告都没有律师吗?

被告一直被警察诱供,也无人深究,或许这正体现了1990年前,那个苏维埃联合各国的文化吧。

与俄罗斯的杀人狂破案中的体制要求不得承认社会主义国家会出现此次杀人狂事件不同的是此次波兰是承认了杀人狂,但是进一步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很快找到杀人狂是谁,解决了大众的担惊受怕,同样是体制,不知道哪个更可恶一点。

所有的线索都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在烧自己的鞋子,42码,连一个南瓜都很难打烂的“凶器”,彪悍的妻子说他有一天想打我,结果被我打出了门;然后再是诱供子女,这些都显得编剧的捉襟见肘,为了剧情而剧情。

再说到男主的自身矛盾,也表现得哆哆嗦嗦,在制造伪证得时候,他似乎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妻子带了爱子离开,也豪不手软,可是所谓得家庭幸福就此离弃,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朋友对自己的不再信任,而报警酒驾,更加无厘头,一次酒驾就与朋友分崩离析,简直是突破了我对本剧的理解底线,我多次重回想看清楚是不是我理解错了,结果发现编剧并没有让我多想;恐吓被告的女友,他也做得很到位,然后被告得女友似乎也实实在在完完全全就被唬住了,再也不想为自己得情人做什么呼声了;说“笑话”的那一次是唯一一次让我觉得合理的地方,体制也接受了既定事实,此时的翻供,等于告诉所有人,并不是你一人作弊,而是所有人帮凶,戏必须演下去;可是接着被告试图自杀,男主那仿佛的真情告别,又不了了之,他眼看车库里,被告被送上绞索,可能他此时已明白自己所做的已被体制推上了镁光灯的台前,他已经来不及改台词了。

只有被告的模像瞪着他的时候,他还是满眼热泪,可是, it's too late to apologize!1990年臭名昭著的罪案展示厅被拆毁,1991年苏联解体,波兰将这个现象直接控诉给了前苏联,似乎有理,又似乎有避重就轻之嫌!

立意5分,剧情3分,人物塑造2分,总体推荐观看后再去看看《大卫·戈尔的一生》如何在好莱坞的完美电影体制下拍出的步步惊心!

 2 ) emmm

After a highly publicized show trial which lasted for 10 months, Marchwicki received the death sentence in July 1975. His execution took place in 1977 in Katowice, Poland.Zdzisław's brother Jan Marchwicki also received the death penalty, while his third brother Henryk was sentenced to 25 years for taking part in a conspiracy to commit murder. The half-sister, Halina, got a three-year prison sentence for receiving stolen things such as watches and pens that she knew came from Zdzisław's victims.

 3 ) 围绕了中心点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

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

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

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

并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

虽然片子还属于类型片,其实导演从主题诉求上已经有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尝试了。

风格冷峻,剪辑凌厉,关键几场戏的声音处理让人印象深刻。

很成熟的作品,拿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

其实男主演得也不错,当然剧本也衬他。

结束电影有些观众鼓掌,很喜欢波兰影片。

冬季肃穆而活力的感觉。

但是剧情漏洞有点蒙,被告人的性格难以理解,没有为自己辩解却又想为自己辩解,故作沉重和潇洒,难舍子女却无以辩白,并没有放弃希望却没有发声。

这样被杀,成全了主角的杀人犯心理,有点牵强。

 4 ) 制造一个杀人犯,是为了把他杀掉

马切伊·佩普日察,一个不那么熟悉又拗口的名字,一位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的波兰导演,而帮助他将这项大奖收入囊中的正是这部影片——《我是杀人犯》

豆瓣评分7.4,IMDB7.1,不算太高。

片名乍一听让人以为是杀人犯的自白,但实际上,不如说是一个“制造杀人犯”的前因后果。

影片灵感来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

故事围绕一个年轻的警官雅努什被任命为调查组主管,追查一个残害女性的连环凶手展开。

但千万别以为这是一部紧张刺激的破案悬疑片。

看过影片的通常会提起《杀人回忆》,与之不同的是,《杀人回忆》的着重点在于侦破和寻找真凶,而《我是杀人犯》则把精力放在了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嫌疑犯变为杀人犯的过程,这其实是一部“制造杀人犯”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这是一场连环杀人案,警察发现了一具被害的女尸,在任命男主前已经发现了十具尸体。

死者是波兰工人统一党第一书记的侄女这一身份,带给办案人员莫大的压力,急于破案的警方高层把这块烫手山芋丢给了男主——中尉雅努什。

我们的男主,被上司称为有雄心工作很努力、房子紧挨着铁道,火车每次经过屋内都很不得震出高潮、妻子不明说却总是期望他升职加薪、拿着上司丢给的烫手山芋却毫无线索,说白了就是:一个在家庭和工作泥潭中挣扎扑腾的中年男子。

为了尽快破案,雅努什动用了科研机构的计算机进行数据比对,向上级提出邀请英国专家对案件进行犯罪心理分析,然而犯罪还在继续。

案件毫无进展又面对高层的施压,雅努什提出百万悬赏以获得有用线索,

然而这一举动得到的是成堆的虚假举报信。

媒体与上级的不断施压,雅努什面临崩溃的边缘,于是他下令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让手下男扮女装充当诱饵。

讽刺的是,第12条人命竟然在警察眼皮底下遇害。

故事再这样发展下去就要陷入死胡同,于是终于出现了一个人给雅努什带来了希望——沃尔克·卡拉斯基。

卡拉斯基,一个寡言的警卫,有一个放荡的妻子,疼爱的孩子。

案发时卡拉斯基就在公园现场,邻居称他有“暴力倾向”。

雅努什在和卡拉斯基第一次见面后,就迫不及待的抓捕了他。

卡拉斯基否认自己是凶手,但是那又这么样呢,谁让他的鞋子是42码,谁让他在家中曾焚烧过鞋子,巧的是他还是个球迷,也曾对放荡的妻子试图动用暴力,所有人都认定了你是凶手,如果你不是,那就制造伪证让你成为凶手。

卡拉斯基入狱,雅努什仿佛走上人生巅峰,成为了抓住“吸血鬼”的英雄。

得到警局的嘉奖,全家搬进了大房子,

儿子特地给他写了篇作文,

开始接触上流社会,参加聚会,甚至还和漂亮的理发师发生了不正当关系。

权力、金钱、地位、美色,这些从卡拉斯基身上敲诈来的东西总归不是那么安稳,一封寄来的挑衅信打破了这份表面的平静,

此时的雅努什面对是比之前更艰难的困境:是遵从自己的良知为其翻案,得罪上司失去现有的一切,还是隐藏信件听从内心的欲望,伪造证据让卡拉斯基冤死。

男主在良知与欲望之间挣扎,最后用良知换了彩色电视机。

法院最终判卡拉斯基绞刑,不悲壮不激烈,也没有大场面,只是在简陋的警局车库中死在男主角的面前。

片尾已经升为少校的雅努什独自和卡拉斯基的脸模做成的塑像对视,所谓“吸血鬼”的眼神中恐怕有的只是冤屈。

身为男主,雅努什的行为让很多人都觉得自私卑鄙,但是这也恰恰是这个人物真实的地方。

他并非从始至终就是一副自私卑鄙、懦弱逐利的嘴脸,他有人性,但这人性柔软且脆弱;他想破案,但他也是利益的仆人,甚至禁不起一台电视机的诱惑。

他有良知,所以在警局高层面前坦露抓错了人,但雅努什需要升职,上司需要政绩,工党第一书记需要安抚民心,大家都要各自保全自己,原本就处于劣势的人性终于在重重压力下被打垮。

于是谁是真正凶手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在乎真相到底是什么,结案需要一个凶手,那就得有一个凶手,没有,就造一个。

聂树斌,1994年因涉嫌强奸杀人被捕,1995年被执行死刑。

2005年警察通缉到一名身上被有多条命案的王书金,他向警方供述当年奸杀案是他所犯,聂树斌在他离去的21年后得到清白。

但当时聂树斌案的多名办案人员因此立功升迁。

呼格吉勒图,1996年因被定为一起奸杀案的嫌犯而被处于死刑,2005年真正案犯赵志红落网,而去世时年仅18岁的呼格吉勒图却在2014年才得以清白。

佘祥林,1994年因妻子失踪,成为杀害妻子的嫌犯被抓捕,直到2005年被佘祥林“杀害”11年之久的妻子突然现身,他才结束了自己长达11年的冤狱。

......这一桩桩一件件,如此骇人却又真实存在,面对诸如此类沉痛的事实,我们该怪罪于什么呢?

影片中,卡拉斯基是众人心中的杀人犯,而雅努什却是将无辜的卡拉斯基送向死亡的凶手。

可是,凶手又岂止一个,那些宁愿放过连环杀手也要选择政绩的人民守护者不都是凶手吗。

导演高明在,影片并未将事件的沉痛完全归于时代和体制,也未将雅努什的挣扎全权归于他所受的来自权力的压迫,而是指向身为一个人,他内心的私欲和懦弱。

怨了时代,怪了体制,却终究不过是因为人性罢了。

愿每一个案件都清清白白,不再有冤案。

愿人性和良知不再如此脆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李小军的电影日常」欢迎来撩

 5 ) 我不是杀人犯

和日韩两版的《我是杀人犯》完全不同,指涉也深刻得多。

第一印象是阴郁的色调不多见。

然后是镜头十分简洁。

比如精神病杀妻,拿着铁棍切擦拭血迹,叙事太凌厉了。

由此显得剧情有点拖沓,特别是色诱法官一段,于主线剧情毫无影响,只是凸显了男主的堕落,连情人都可以利用。

许多近景,男主的眼神变化深入刻画他陷入深渊的历程,演得真棒。

在男主堕落和男副蒙冤的背后,批判了当时波兰的政体。

 6 ) 谁是杀人犯?

影片对真正的凶手已经有了明确的交代:那个杀了妻子和两个孩子的精神病人。

那么另一个杀人犯是谁?

调查组的负责人?

体制?

还是人性?

我的答案是:人性。

我相信无论在哪一个体制下,人基于自己的贪念等等,会做出恶的举动,就像电影中,调查组长明知道真凶并非嫌疑人,他也愿意、希望嫌疑人能够保住性命(既保住了由此而来一批人由此案的收益,又不至于违背良心),可是最后,他只能在良知和杀人中选择——此为片名的本意。

 7 ) 台前幕后

李斗石的原型是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他借杀人自传成为畅销小说家。

片中有一场戏是“李斗石”出席自己新书的签售会,现场云集着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而这些群众演员由朴施厚本人的百余粉丝担纲演出。

尽管是熬夜拍摄,且当天的气温也很低,但是粉丝们还不离不弃地陪着偶像一遍遍拍摄,直至OK。

为了完成第一场动作戏,剧组动用了包括人工降雨、照明等在内的四台起重机。

拍摄时曾有明确的镜头表现“李斗石”即是凶手,但影片在剪辑时删去了这个场面。

影片中的追车场面是在安山湖水公园旁的公路上拍摄的。

影片拍摄期间在高阳市赶上了罕见的暴雪。

朴施厚在发布会上透露,一度因为片场使用冰水,而想放弃拍摄。

朴施厚语带委屈地“控诉”自己为拍摄片中一场裸上身游泳的戏份,“连水都没敢喝”的惨状。

 8 ) 波兰版「杀人回忆」,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去年的8月26日,长达28年的“甘肃白银连环凶杀案”终于破获。

这桩手法极其残忍的离奇案件,多年来悬而未决。

真凶落网的这一天,诸多细节更是让我们毛骨悚然。

也难怪,迅速有国内片方宣布筹拍以“白银案”为题材的电影。

这样的题材想拍好并不容易,既要要对案件的还原,又要涉及案件背后的复杂隐情。

不过,在白银案改编的电影问世之前。

笔者先给大家讲一部同样是根据一桩真实发生的悬案改编的犯罪电影——我是杀人犯I'm a Killer

上世纪的70年代,波兰的一座偏远的小城市里。

接连发生了妇女被奸杀的恶性案件。

电影一开场,第九名受害者的尸体刚刚被警察发现。

受害者尸体上的伤口触目惊心,均被褪去内裤,但却未遭到性侵。

更要命的是,当警察查看被害的身份证明时,所有办案人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死者是波兰工人统一党第一书记的侄女。

随后,警方更是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暗示了这其实是一场有蓄谋的「政治谋杀」——凶手计划在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庆典前,杀死30位女性。

70年代的波兰,整个社会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巨大的经济与制度的矛盾引发了空前的社会压力。

高昂的物价导致全国发生了大规模罢工事件,波兰民众与政府之间关系非常紧张,整个国家被一片愁云惨雾所笼罩。

面对凶手的不断挑衅,警方为了安抚民心,不断投入了大量警力,但调查始终没有进展。

在大人物的亲戚惨遭毒手之后,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警方高层急于破案。

于是,警方高层决定抽调精明干练的年轻中尉雅努什担任此案专案组的领导,彻查此案,并阻止命案继续发生。

但雅努什却知道:这表面上是给自己立功的机会,其实不过是警局高层的互相甩锅之后,想把皮球踢到了自己这里。

尽管进退两难,但雅努什只能硬着头皮上,展开对案件的调查。

急于取得突破口的雅努什尝试了当时所有最先进的破案手法,如:计算机数据对比分析;邀请英国专家进行罪犯心理画像;百万赏金征集线索

可结果警局虽然收到了成堆的举报信,但都只不过是朝阳群众为了凑热闹碰运气,对案情毫无帮助。

案件调查依然毫无进展,而且,又有两名女子横尸荒野。

来自于媒体与上级的不断施压,让雅努什这个一向精明强干的警探也感到焦头烂额,束手无策。

失去理智的雅努什决定孤注一掷,想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引蛇出洞。

他命令手下穿上女装故意在偏僻的公园内行走,以此引出凶手。

但更讽刺的是,不仅没抓到真凶。

就在当晚,警方的眼皮底下,又有人遇害,已经是第12条人命。

就在雅努什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之时,他灵光一现发现:公园在场人员名单和计算机数据分析后提取的名单中,有相互重叠的一个人——沃尔克。

从各方面来看,沃尔克都符合警方对作案凶手的线索分析。

迷途之中的雅努什仿佛抓住了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管证据是否充分,就将沃尔克逮捕归案。

但沃尔克入狱之后拒不承认犯罪事实,而警方也没有得到任何直接证据。

可是巧合的是,自沃尔克的入狱之后,再没有发生过同类型的凶杀案。

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所有人都将沃尔克视作凶手,不管沃尔克如何抗争自辩,没有人相信他的解释。

与此同时,雅努什不仅受到了上级的褒奖,也成为万众敬仰的英雄。

但案件的真相远未被揭开,警方又一次受到了凶手的挑衅的信。

已经被名利冲昏头的雅努什拒绝相信这信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领导已经暗示他此案告破,并许诺给他一台彩电。

在当时波兰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贫富悬殊的巨大社会矛盾之下,那一台彩电几乎相当于今天送了一套别墅。

荣誉和利益,趋使着雅努什不得不做出选择,他选择了沉默。

随后,案件宣告侦破,法院一纸判决书,沃尔克将被送上绞刑架。

面对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沃尔克一言不发,他似乎已经放弃了对这个国家司法机关的一切信任。

在死前,沃尔克甚至被做了「面部模型」纪录。

以待之后陈列在波兰的犯罪博物馆,作为波兰司法体系都光辉和荣誉的证明。

影片的结尾镜头意味深长:多年后,已经身体发福升为少校的主人公,带领众人参观专为表彰侦破这个案件而建立的展览馆。

当他离开众人独自和用冤死犯人脸模做成的栩栩如生的塑像对视时,却陷入了沉思……

随后字幕徐徐升起——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这部电影根据波兰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犯罪电影,最让人震撼的并不是影片里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在演绎完这些沉痛之后,得知所有情节都源于真实的罪恶。

但是影片拍的很克制,重点并不是放在如何侦破案情,而是试图追问案件背后的复杂隐情。

片名虽然叫做《我是杀人犯》,但却将主要戏份放置在查案的警察雅努什的身上。

影片的片名其实一语双关:从追查谁是「杀人犯」,到选择“制造”一个公众所需要的「杀人犯」。

雅努什其实代表着导演想要批判的一类人的所有特征:他自私、怯懦、急功近利,但他也有自己的责任感,也有深陷种种压力时的自我挣扎和无能为力。

本该是捉拿杀人犯的正义执法者,自己却成了杀人犯;正义没有得到伸张,无辜的人却因此含冤而死。

这背后的荒谬却是在讽刺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器对于人性的碾压和摧残——或许,我们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变成扼杀生命的杀人犯。

但在电影之外。

这故事又何其相似?

个人公众号:迷影映画(ID:miying1994)

 9 ) 一种刺骨的寒意!

电本身讲的是连环杀人案 但导演却是用平行于案件的视觉 如高层如何办事、官员如何陷害好人等把政府黑透了。

真实事件改编 那么好的题材我国也有聂树斌啊怎么就不敢拍呢?

呵呵[微笑]最后那个镜头效果太强了 谁是凶手?

谁是杀人犯?

就是看着对方的那个啊。

所谓的杀人犯,并非是吸血鬼,而是那帮把他推向死刑的警察。

这种为了结案而结案的警察,为了颜面而定罪的长官,为了赏金而撒谎的妻子,当然是杀人犯,一个都逃不掉。

 10 ) 惨案

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件事情让崔向久(郑在泳 饰)久久无法释怀。

那是17年前,社会上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女子连环凶杀案,而崔向久则是负责此案的警探。

狡猾的凶手巧妙的躲过了正义的天罗地网,当15年诉讼有效期到来的那一天,当凶手彻底的逃脱了法律制裁的那一天,受害者的家属以死发出了对无能警察以及残暴凶手的控诉。

正当大家以为惨剧带来的阴影即将消散之时,一本名为《我是杀人犯》的书的出版让所有的人都极为震惊,而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凶杀案的始作俑者李斗锡(朴施厚 饰)。

可是,作为当年追捕凶手的警探,崔向久并不相信李斗锡就是当年的罪犯,一场激烈的猫鼠之争在两人之间展开。

《我是杀人犯》短评

从寻求各种技术和帮助来破案到获得权力财富后不折手段的“制造杀人犯” 但剧情实在有些刻意比如正好停手的凶手和被抓后毫不辩解的嫌疑人

4分钟前
  • 古德耐der
  • 还行

已收录【真实故事改编】片单:剧本很一般,一点起伏都没有,但是背后故事我直接震撼——男主为了“破案” —而捏造出一个“杀人犯” —而他自己是否也变成了杀人犯呢?

8分钟前
  • 贩卖捌爪鱼
  • 推荐

需要你是谁你就是谁,证据什么的,都好说。。。

12分钟前
  • oka乌鸦
  • 推荐

片名双重隐喻的意义,我们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变成扼杀生命的杀人犯,男主角良心沉沦滑落入深渊的同时,人生轨迹却扶摇直上。这个沉重到如鲠在喉的故事,在快节奏的剧情推进,喜剧元素融入以及晃动不安的镜头下被部分消解分绝望和痛苦,在情绪上更接近于醉酒中的癫狂与忏悔。真实故事改编

17分钟前
  • Dear deer
  • 还行

看过《心灵猎手》后觉得还是差了些,前后有些分裂,其间的转折也非常突然,类型片因素介入太多以致最后那个堪比《杀人回忆》的结尾都显得有些浪费了。

22分钟前
  • 宇文少横
  • 还行

抓不到嫌疑犯,那我们就制造一个。

27分钟前
  • LeighPeng
  • 较差

警察需要一个凶手,人民需要一个凶手,政府需要一个凶手,体制需要一个凶手,即使没有凶手,也要创造一个凶手,每个人都是刽子手。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十分深刻的,但全程看困,表现力太差了,不推荐。

28分钟前
  • 田老师
  • 很差

波兰首例电脑比对分析,嫌疑人心理画像,到头来不过罪与罚中圆场冤假错案;而歌舞升平的年代,文艺人士无不排队与领导握手,期盼领到一张彩电购物券

3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事实,往往是一种沉重的沉默。

33分钟前
  • 寂路目者
  • 力荐

题材挺好的,开头结尾两小段也挺好的,中间节奏真的不行…

36分钟前
  • 德尼罗家的橘子
  • 还行

你不必真的杀人,上面需要,官员需要,群众需要,你便杀了人。人在系统体制内,即使知道荒诞离谱,也得被推着走,走向成功或者深渊。

39分钟前
  • 在下苏丽珍呐
  • 还行

very depressed..

41分钟前
  • 小黄兔
  • 推荐

糟糕的电影。故事,演技,评分,甚至画面调色都在预示这是一部好电影,可是实际上真的一点没有可看性,就像一个官方发言人说话,兜兜转转,琐碎和无趣,流于表面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空空泛泛,最后平淡的结束。

45分钟前
  • ZZZzzzz
  • 很差

我有老婆有孩子,干点坏事儿提高一下家里的物质生活水平怎么了?纵然我对不起别人和自己的良心,但是我对得起家人,作为一个责任心强的男人,我有什么错?操你妈!

50分钟前
  • Anondot
  • 推荐

不是太好。

52分钟前
  • 西门吹花
  • 还行

很精彩!一个认真办案的警察抓住凶手名利双收,后来发现可能抓错人但又不想失去现有的一切而伪造证据。最终看着自己冤枉的人被吊死,内心复杂。话说咱们这几年翻案的冤案,好好拍也能拍成这样。

55分钟前
  • Alec
  • 推荐

风格冷峻,剪辑凌厉,关键几场戏的声音处理让人印象深刻。很成熟的作品,拿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其实男主演得也不错,当然剧本也衬他。

56分钟前
  • 小明
  • 推荐

一个可耻灵魂的诞生,

60分钟前
  • #烧光光#
  • 还行

某种体质下的荒谬,这种荒谬我们不陌生,只是看着别人拍出来有那么一点唏嘘,虽说大家一样都么么黑,起码人家有了说出来的机会。电影很波兰味,有种暗搓搓的急躁味,有时候剪辑就种憋着尿要放的感觉。

1小时前
  • 画瞳
  • 还行

细思极恐的政治隐喻片。最可怕的并非凶手杀人,而是权力杀人,体制杀人。

1小时前
  • 承泽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