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常春藤》是我脑子一直想看却找不到的一部电影,虽然结局是不完美但是很确切实际。
师生恋+年下恋综合我所有的幻想,没想到是真实改编的,脑子里天马行空的想法竟然没想到它真的存在,十分的诧异。
即使剧情是平平淡淡的,但它很加符合常理。
看完之后虽然平易难,但是回味无穷。
我认为没有拍她是如何和老师相恋,是不想把这个感情直观的表达出来,其实对我们观众而言最想看的就是那一段时间她们的感情一点一滴的变化。
影片讲述着她们一起的生活,如何面对生活社会,她们如此的艰难,反映出了现今的社会现象,种种原因她们不得不分开。
但如果再加上后来她成了画家,老师康复了,一起接回了侄女的生活,结局会更加美好。
虽然现实的残酷的但总想看一些美好的东西,来填补人们内心的空缺。
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心里的感觉感受貌似没有写出来,才华有限也只能表达到这了!
姐姐的爱太过决绝,所有事情她都一个人做了决定,明明可以很简单的事情,偏偏让三个人都变得难过起来。
在车祸后,姐姐的第一想法是和小朋友分手,她不想拖累小朋友的人生。
又在得知因为身体原因无法领养侄女以后,一个人安排好了所有事情,留下感谢的话独自去了医院。
看完整个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沉重,我想在爱里面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沟通吧。
在我看来,我更愿意把结局延伸,或许过不了多久姐姐康复,然后就和她的两个小朋友永远在一起了。
本来没抱希望,结果两人出奇的有cp感,“我就是因为你的微笑喜欢上你”喜欢如此简单,生活也如此简单,那些闲言碎语也如此简单。
或许很多人觉得是be,认为是被现实打倒,可是我确认为虽然身处孤儿院,残疾,孤独。
但是她们都有希望,画画,复健,照片。
短暂的分开是对彼此的好,而她们终将像在片段中想象的那一段,在墓前又手牵着手获得自由。
女一女二一起走出来的时候,我甚至不相信这是一对情侣,因为老师的扮相着实有些老气和色衰,可是剧情节奏很快就渐入佳境,我这样的颜狗不再纠缠于老师的长相以后,才能真正地入戏。
说几个让我感动的瞬间:年下小攻早晨不愿意起床等着老师女朋友叫醒的样子深度还原了日常。
老师给小攻吹头发的那段灯光气氛色调搭配的刚刚好,美好又不失情欲,即使遇到了不测,爱你的身体冲动永远不会消失。
小女孩睡着之后二人在浴缸里的姿势让人好生羡慕,小攻在后面拥着女朋友,帮她擦洗帮她揉伤口的样子温柔的令人沦陷,啊我也想拥有。
沙滩上,一家三口漫步的情形像极了爱情和亲情,和谐的停留在了一张合影中。
btw最后小攻从浴池出来那一身打扮我有点喜欢,重拾画笔才能独当一面撑起和姐姐日后的美好生活,当然了这也是姐姐的心愿,她还是听话的好小孩。
片中几次提到反同恐同,小攻都选择视而不见,可理解为她并不在意外界的看法依然执着地和姐姐相爱,也可理解为她觉得自己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去与主流思想发生冲突,暂且饶他们一手,无论如何,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管他们呢!
昨天看完啦,同性电影必须五星支持,尤其还是师生恋。
学生时期谁能没暗恋过老师呢?
光这题材就是必看系列。
不过电影预告就差不多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了。
整部电影客观来讲,前面三分之二都还挺好的,就是最后的三分之一略显急促。
我看完有几个疑问:1. 学生怎么和老师在一起的?
毕竟老师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学生是上课睡觉不听讲的“差生”,导演为啥不交代一下?
2. 车祸是怎么发生的?
还那么严重,姐姐死了,老师经过抢救腿还是废了?
3. 老师为什么不能收养姐姐的女儿?
老师可以资助学生学美术,那经济能力按理说不差?
4. 老师是愿意收养姐姐女儿的,送她去福利院之前为什么不能解释一下,把话说清楚,冒然被抱走,小朋友会觉得是遗弃,心理创伤得多大啊?
5. 老师留给学生的信之后,学生怎么就不去寻找了?
学生也可以边学美术边去看老师啊?
全剧最喜欢的几个部分:1. 影片开头老师做完早饭喊学生起床,学生撒娇,一把拉住老师,老师亲了一口学生,宠溺的笑。
2. 经历过那么多之后,老师在洗碗,学生背后抱住她说一起洗澡,老师那个点头。
3. 一起洗澡时,学生唱歌,老师笑了,学生用手勾老师的鼻子。
4. 洗完澡老师给学生吹头发,吹着吹着,学生一个扑倒,老师那一瞬间动情的反应,以及接下来的一切。
整部剧看下来,老师学生年龄差距应该有十几岁,近二十,所以我还是比较好奇学生怎么追到老师的。
影片快最后,三个人一起祭祀的那里也算是开放式结局吧,老师复健成功后和学生,姐姐的女儿一起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愿意做这里面的学生,我还比她会做饭,煎蛋不会焦,我会帮姐姐吹头发,女生与女生之间眉目的交流与互动,那真的是棒极了,细细品,那其他的那些部分都可以忽略了。
希望以后这方面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吧。
韩国拍的同性电影,更能戳中我。
这是一部平权电影。
一场变故影响了一段原本看似稳固的家庭关系。
同性伴侣的家庭关系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任何权力来抵抗变故所产生的社会需求。
不管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我们的关系,如何定位彼此,在社会中,我们只是彼此生活中的秘密。
在医院,没有探视权,更加不可能为手术签字。
工作时,送你上下班,也只能是表姐,是朋友,而不能是恋人。
请假照顾,无法说明原因,只能默认为无故请假,影响升职。
葬礼上,承担着家人的职责,却只能是没有关系的人,被亲戚朋友背后议论。
不管互相之间多么深爱,在彼此的生命中占据什么样的分量,好像都只能是彼此生命中的秘密?
无人知晓我们的关系,一旦分离,再无羁绊,没有人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曾经有过如此重要的一个人,没有人知道彼此曾经有过怎样的深情与痛苦。
可是那又怎么样,我们依然是我们,我们现在存在着,我们也会一直存在着,我们现在是秘密,我们以后不会是秘密。
只要有心,总有未来。
自尊赢过爱情虽然嘴上非常嫌弃,但是依旧在心里盘旋了几日的韩国les电影《常春藤》,带给我最大冲击的是女主角最后决然离开的选择,不是不能理解,而是心头一紧,这样的选择,我怕是也会做。
如果自己成为别人的负累,那是死也不行的。
为什么呢?
就算明知彼此相爱,但是无法接受自己成为被对方可怜的那一个。
与其说是不想拖累恋人,更像是不敢面对自己的残缺。
对于别人的照顾,越是需要,越是拒之千里。
“我一个人也可以”、“我不是离了你就活不下去”,这样的念头对我来说比爱情更重要。
也许电影里主角的选择是想让恋人获得更加自由开阔的人生,但是像我这种拧巴的人,会这样肯定是因为不想被别人看到自己的窘境。
如果爱情可以打败一切,那唯一能打败爱情的,就是尊严。
关于女同性恋的影视剧不太多。
印象深刻的无非是经典的那几部《卡罗尔》、《阿黛尔的生活》但回看同志片却一再被腐女热衷。
当男男的设定越来越被社会接受,女女是不是也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常青藤豆瓣:7.1
恩素和艺园是一对女同性恋人,两人年纪相差十几岁。
艺园是恩素曾经的学生,说起两人的相识,最开始艺园只能隔着窗框,偷偷看着神采奕奕的恩素。
可她们很相爱,艺园也很依赖恩素,总喊着没有你我也要去死了。
也许和很多同性恋人面临的问题相同。
她们无法光明正大的在路上牵手,无法告诉同事接送我上班的是我的恋人,更无法像正常的情侣一般公开秀恩爱。
而这一切虽然艰难,但平淡的生活拥有彼此一切都可以克服,。
可突然的一场变故,才发现这个“不同于”平常家庭的同性组合,在这个社会生存太难了。
恩素发生了一场车祸,妹妹恩海当场去世,恩素也半身瘫痪,留下妹妹的女儿素敏成为孤儿。
在这种重大变故中,同性恋人的身份,就更加让人绝望,无法公开即使恩素生命垂危艺园也不能探视,因为她不是家属。
因为恩素车祸只能请假的艺园,被领导误解成怠工,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就能一个礼拜不上班。
但她不能和别人说,其实两人是相爱的恋人,家人一样的存在。
更沉痛的是,恩素无法领养自己妹妹的女儿,只能送到福利院,因为恩素的伴侣是同性,而且她瘫痪无法照顾自己。
也许没面临重大困难前,同性情侣还可以勉强体面,可在这种变故后,同性伴侣变得举步维艰...
该片在21届全州国际电影节上,入围了韩国竞赛单元。
10月28日韩国上映以来,在电影人气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而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该片似乎并不着重于同性恋人之间的爱情羁绊,更多的是关于同性家庭在社会上承受不同于普通家庭的压力。
导演克制、细腻的从这种视角入手,让我们能更加理解这种组合的不容易,以及平等的对待至关重要。
电影的名字《常青藤》代表什么,似乎导演早就在影片中给了答案。
这是一首诗:在这面无法生存的墙面上,常春藤之间互相缠绕着,匍匐前进,最终爬过了那堵墙,即便身处绝望之中,也要坚持下去和身边的人一起共渡难关。
而艺园问:“难道我们不是家人吗?
”难道一个家庭的组合,必须传宗接代才能算家人吗?
必须要得到法律的认可,才是家人吗?
必须是异性的结合,才是家人吗?
自从车祸以来恩素对于生活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艺园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做饭、照顾素敏、赚钱养家,也负责让恩素重新开心起来。
她从未想过离开她,即使恩素要求艺园走,怕拖累,她也从不离开。
也许同为女性的原因,女性恋人更细腻、温柔,也更能洞察出女性内心柔软的喘息。
艺园带着恩素和素敏去海边,背着瘫痪的恩素走在沙滩上,恩素问:我重吗?
艺园:就像没有背东西一样轻。
她也会帮助恩素洗澡,一点点的搓,一点点的温柔擦泡沫,恩素也逐渐重拾信心,开心起来。
而“一家人”是什么?
是孤独的人生笃笃前行,有个人风雨兼程的愿意陪伴,是在灰暗日子里的不放弃也不妥协,是有个人深爱着你你也深爱着她。
这些和性别有关吗?
无关,从来都无关…
很多人对电影的结局意难平,因为没有一个所谓的“完美结局”。
虽然没在一起,但大家都在慢慢变好,她们选择用另一种方式的默默守候,虽然素敏在福利院没等来为自己庆生的家人。
虽然恩素还在复健为了能站起来。
虽然艺园也开始画画,被问起姐姐去哪里,她说:只是去旅行。
但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希望的,也给了同性家庭一个希望,只要愿意等待,一切都会变好的,无论如何不要放弃,请彼此依附着继续向前吧...“这世间的温暖都与你有关,只要你肯回来,藤常青,花常在。
”
只有我看完是最后还是在一起了吗老师只是把两个小朋友暂时扔下,去医院做康复治疗。
她怕她的小朋友等她太久,因为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康复,所以写了那封信。
小朋友也没有放弃,她听了老师的话,开始学画画。
侄女生日的时候在等她们来,因为老师还没康复,所以还没等到。
最后她康复了,回来了,一家人去祭祀了啊
常春藤:喻指即便身处于绝望之中,也要坚持下去。
这部片子想要表达大抵便是片名这个意思吧。
一开始看预告的时候,觉的有些像前一阵在豆瓣看的纪实文,便大有兴趣。
剧情是有些像的,不过虽然有悲,但却还不至于死别。
于我来说,也算是可以接受的结局了,没有看哭(上回看那篇纪实文和命运化妆师的时候我真的哭惨😭)前面的叙事节奏还挺好的,只是觉得相爱前的故事有些短,不过既然说是一部平权的作品,那些便也不算是重点了(虽然我比较喜欢看甜甜的恋爱)看之前听说是开放式结局,看完,这结局真的是太开放了[捂脸]后面感觉有些突然,线索交代的不是太多太明显,关于领养应该是这个片子想要重点表达的一个问题,但给我的感受并不深刻,影片其实没有暴露太过黑暗的东西,对现实总是有种点到即止的感觉。
但对于这个题材,已经是个很不错的表达了,这样的片子在国内是绝无可能上映的。
如果抛开平权的问题来看,总体也还是个不错的故事,虽然这一类的故事大体都是如此,恋爱过程和结局几乎都是相似的,比如年龄差距和性别所带来的问题,到最后的或是生离或是死别,除了小说,倒很少有见到过好的结局,这样的开放式,已经能算是好点的结局了。
总之,还是个不错的片子,不是什么狗血爱情,只是平淡又温暖的日子。
亚洲的这种片子真的少之又少,韩国对于电影的尺度真的是很让人羡慕了。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换做是我,可能是无法将这样的爱情坚持下去的吧,再爱也抵不过生活,我可能是有勇气选择殉情,但没有勇气选择一起艰难的生存,主要是照顾喜欢的人也许可以,但爱屋及乌还得管个小孩我真的不行[捂脸]本质就是个自私而薄情的人罢了。
不过若真的能遇上个这般温柔的人儿,谁又能说的准呢,但是大抵是没什么希望遇到的。
唉…………侄女太可怜了…
在绝望中也要坚强的活下去
已经有那么多相识到相爱过程的电影,就不必所有LES电影都要这个模式吧。LES电影应该更多元更宽泛的题材,这个电影挺好的,只是大部分观众的欣赏还是太局限了
故事讲得太平淡了,不太行。倒是好奇学生怎么和老师在一起的啊?为什么不展开讲!
5.2/10 和"纸花"连着观看,观影体验会很别致。同样有一位下肢无法移动需要照顾的家人,同样有着身份别样的主人公,也同样聚焦于现实社会去讲述故事。当然,也同样试图在故事里塞进满满的信息,却最终在多重制约与功力不精的情况下留下了诸多遗憾。此外本片最大的失误,在于同性元素的加入。将镜头对准了一对年龄差较大的情侣,可是在片中这样一份感情被塑造得与其说是情侣的爱恋,不如说是母女的亲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激情戏更像是为强行贴合题材而加入的戏份,满满的出戏感和违和感。
演员挑得太到位,充满少年气热情又执着的孩子,温柔坚韧包容又决绝的老师,完全戳中我的人设和表演,中间那段情难自禁的吻戏和拥抱爱抚传递给我的情意真是打动人。
二倍速都没耐心看下去的水平。
又是交通事故 南朝鲜真的不考虑修正一下交通法吗?
不搞艺术感觉和画面,又很主观的表达自己布排的典型,就会呈现出这样水平不够的片子,本来可以打2.0,但是因为这种导演个人的感觉太重了,这种力量的渺小、能力普通以下,我不喜欢。拿相框那拉回来一点……但是漏洞太多了,情绪的间隙是没有处理的,这可能是导演的风格问题,但是一个情节点出现后,那个情绪是平的,而且用的手法都是几秒搁置,用这个做衔接和影片叙事内核这很差劲(这边一把散沙那边一个塑料袋,中间不可能用这种东西粘起来,因为并没有丝毫的艺术渲染)。想讲短片、镜头、电影之间的差别制作方并不晓得
歌好听
完整,很有氛围感,平平淡淡的,不过一开始我以为讲的是禁忌师生恋是怎么开始的,结果…可以理解年上,但是我觉得她太自私。片尾曲唱“take me home tonight.”我只替在孤儿院吹灭生日蜡烛的秀敏感到无限心酸。结尾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秀敏被年上瞒着送去孤儿院之后年下没有任何行动,只是开始继续画画而已,曾经三人那么多的快乐与温馨感觉虽然还有残存但是说断就断,这一块感觉不太合理,更何况年下是那种觉得只要有爱一切都不是问题、一切都没在怕的的人设。再者是文本的推进有点韩剧化,未来所期待的幸福与承诺都没有按照剧中人的希望进行,而且都是在她们快快乐乐的许下愿望之后意外就来临了,可能这一切就像载她们去海边的出租车司机所言的那样“这就是生活吧”。还有,常春藤的含义真的是年上在班里提问时班长回答的那样吗?
少见的极为安静平和讲不平凡生活的节奏 整个故事中几乎把各种不幸归结为一 但相比深度描写人物情感和内心 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同时提高镜头切入现实的真实度 但不着重感情又会有些干涩 一家人的相处变化有时候显得没有铺垫 坚持和放弃的理由都显得突兀
棒棒糖最后给没给老师,老师怎么会和学生在一起,这些都是回忆片段该讲明白的,结果情节稀碎,明显感觉到导演没办法同时消化掉这么多想表达的东西,镜头浪费太多了。
后面的剧情有点难以理解
甜甜的日常和学生时代的回忆好嗑,感觉可以当很多人的代餐。但是后面非要搞得这么苦吗?!只是去住院做复健而已,要必要搞成“抛妻弃子”吗!送孩子去福利院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非要这样毫无沟通强行带走,这给孩子多大心理阴影啊。把这些都让社会制度背锅也不合适吧!明明还有其他解决办法的,东亚姬片就逃不出凄苦虐心的固定思维吗?PS:追到老师简直是人生赢家(我已经开始脑补林星星和安苏丽了 (≧▽≦)
因为吹风机那个片段看了全片,看完就感觉很普通,同样也是cp感很弱,自从看了烧女图和打开心世界,我总结出一个道理有时候剧情演来演去就那些,这种时候演员的演技才是整部剧的灵魂,相比较而言欧美的姬片女主真的更让人入戏。至于结局我觉得很多时候be和he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气呵成的那种自然感。而本片的结局相对开放,但似乎又不是情理之中,而且人物性格刻画的也不够明确。
常春藤之间相互缠绕匍匐前进,喻指即使身处于绝望之中也要坚持下去,通过身边之人相助,共同通过难关。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道理放到自己身上便开始逞强,总是不想拖累他人,可家人本就是一种羁绊。离开时都没有好好问过那些被你暂时抛下的人愿不愿意与你一同面对困难和挫折。两个小朋友反而更加懂事,懂得家人的意义,一家人不就是要一直在一起的嘛…虽然我相信老师复健成功后一定会回到她们身边,但这短暂的离别是徒增的伤心啊。
爱情本身是美好的,但生活不是
全程心疼秀敏。电影糟心指数max
明明都在向阳攀藤,却满是孤独和哀伤。看似BE却不一定是BE这种最emo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