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浮气躁或者郁郁寡欢的时候适合看一看这样的作品。
光很温柔,仿佛能看见它们的各式形状。
配乐不突兀,随气氛缓缓而来。
镜头自然而灵动,很喜欢通过窗户玻璃反射,同时让店长和老奶奶同框的那个。
画面有的会美到让我截图保存。
喜欢那些自然景物的空镜。
原来樱花最美的,是看满树纷纷落下的固定镜头,“落英缤纷”当如是吧。
看着老奶奶做豆沙的过程,觉得认真对待与被认真对待,都何其幸运,而真正的美味一定与之相关。
老板娘的市侩,流言的伤人,患麻风病的遭遇。。。
是现实社会的阴云。
如果没有这些,这个小店与它的周围就是个美丽的乌托邦了。
“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有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句话像是在轻轻抚摸一个绝望之人的背脊。
想起以前一个同学说他不喜欢坐地铁,因为“不喜欢看那些人的表情”。
可能现在很多人的“眼神”都像店长那般,而不自知,也极少会遇见老奶奶这样有过经历而能看懂的人。
也许,和植物对话,感受会比与丧失“人味”的所谓高等动物交流好得多。
这部由日本导演河濑直美执导的治愈系电影,以一家名为“铜锣之春”的小店为背景,用铜锣烧的甜味包裹生命中的苦涩,将麻风病人的困境、边缘人物的社会偏见、单亲家庭的迷失少女交织成一曲细腻的生死诗篇。
电影以铜锣烧为媒介,串联起三个社会边缘人,因年少轻狂犯罪背负人生枷锁的店长千太郎、因麻风病被社会驱逐在养老院禁锢一生的德江老人、家庭破碎想要逃离的单亲少女若菜。
三人的相遇是樱花盛开之季的偶然,相互救赎却是老中青时代轮回的必然。
樱花树下的老人德江是一个麻风病患者,但已经痊愈,而在这之前她已经在医院度过了她的青春、她的中年以及她的老年,虽然如此,社会对她的偏见却从未消退,再加上她的年纪,想要融入社会难上加难。
她渴望铜锣烧店的工作不仅因为这是她的拿手绝活,也因为她常年被关在与世隔绝的医院里,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她渴望社会接纳她,而她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准备来拥抱它。
店长一开始因为她的年龄拒绝了她,可是德江努力推荐自己,用实际行动送出自己亲手制作的红豆馅,店长最终被感动,真诚是必杀技,只是越来越多人忘记了这点,费尽心机去耍小手动,却忘了最重要的真诚。
德江与食物的心灵沟通,是她那么多年存活下来的秘诀,虽然曾经有过绝望的眼神和心态,可是最终感悟了人生,找到了属于自己与世界的链接。
纵使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依然对它如初恋。
德江的温柔、不屈、力量,是她的人生哲学,而垂垂老矣的她将她的人生绝学和生存哲学传承给了中年的店长千太郎。
刘华强的那句名言“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多少人因为这句话而情绪高亢,可是,态度可以气盛,行为气盛,你考虑过能承担的起后果吗?
店长千太郎因为年轻气盛而犯过罪,这份经历将他绑定在了这个铜锣烧店里,处处被店长掣肘。
无法留下德江,无法拒绝老板娘的外甥,甚至顶老板娘的嘴的时候都小心翼翼。
有些错可以被原谅,有些行为可以被忘记,但是有些罪行却永远钉在身上,无法摆脱,一生受困。
电影一开始店长颓废的背影就让观众感受到这是一个毫无朝气的中年人,也许是人生无望,他已经彻底摆烂。
自己都吃不下去的铜锣烧居然能日复一日的做着,如果未来是看得见的一成不变,那又有什么抗争的必要呢?
好在他遇见了充满人生智慧的老人德江,好在他的善心接纳了这个老人,好在他还有欣赏和感动的能力。
社会也许不会奖励那些勤奋努力的人,但它总会给热爱生命、顽强不屈的人留下一扇窗。
少女若菜就像她手中鸟笼里的鸟,渴望外面的世界,但是自身还没有那个能力挣脱。
单亲的她对家庭并不怎么期待,母亲的忽视无法让她感受到温暖与亲情,反而是素不相识的店长和德江带给她友情与长者智慧。
我想她是幸运的,在她还年轻懵懂的年纪遇上人生经历丰富并且充满生存哲学的长者,这份经历弥足珍贵,未来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能坦然面对。
《澄沙之味》的伟大在于它用最微小的食物承载了最宏大的生命议题,我时常在想人应该要怎么与这个世界相处,它并不是单面体,而是棱角分明的多面体。
你可以选择喜欢它的某一面,但是你永远无法拒绝它的其他面,就像电影中的店长与德江,你也许会同情德江的困境和店长的无奈,但你也会对德江的病心存芥蒂,对店长的过去心有戚戚。
平静、坦然接受世界的一切,得需要多强大温柔的内心啊。
公众号:三横兰
人痴迷的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我这辈子就痴迷的塑造存在这里的我。
不惜让我脱离现实,存在所有写过这些文字的想象里,这是唯一快乐的事情。
拿来消遣自己,总比消遣另一个谁或者东西要自由的多。
这么一想,所有的文字都是自我的消遣,我挂在那里,任凭大家消遣我。
我注视着它们,扭曲而艺术的样子令我着迷。
我并不着急把自己归类,也不着急承认自己有病。
我只是找到了创作的源泉。
那么这个创作源泉足够自由,却也足够狭隘,自由,没有别人限制,狭隘,只有自己这一个参考。
很早之前,我看到黑白太极之时,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
大家说的黑白分明,天堂和地狱总有种离我十分遥远的感觉。
直到有天,我突然告诉自己它们是在一起的,没有好的和坏的是会分开的。
或者说好或坏都是个不公平的词汇。
也许从那个时候起,我忽然开始沉默,从热爱说话和模仿,转变成痴迷和自己游戏。
这个世界需要表达来传递信息,所以需要把任何精细的差别都抽取出来,根据需求放大信息,传达给另一个,另一群人。
光被分解成了7种色彩,每种色彩的边缘继续放大,交融,产生了无数个可能,不断放大这种细小的差别,从而繁衍出了文明和进步。
可是这样不能忽略它们交融的事实,把任何一种元素拿走,都成不了阳光。
把黑色拿走,只剩白色吗? 失去参照物的白色,存在的意义会被极大的削弱,甚至消失。
那个时候起,我就想极端的生活总是令人向往,但也只不过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支撑着这种均衡,让疯子们也存在的,恰恰是平庸的生活。
一种价值的存在,也多亏了其余所有不同价值的同时存在。
所以当社会彰显明亮的白色的时候,我的目光都在饱受摧残而持续生活的人们身上,它们有一种自然的交融质感,所有的弱小和阴暗来自社会太光明的正义感压迫和太黑暗的自私感迫害,所有智慧和磨难都来自这迫害之后对光明的渴求或者感悟。
它们紧紧的拥抱,互相刺伤又互相取暖。
这种交融让我热泪盈眶。
如果让我信仰什么而继续生存下去,我想信仰这种交融。
我时常感到自己的弱小和闭塞,不肯交心与人,不会和自然交谈。
这种闭塞感让我窒息,却无法走出来。
这种无奈之感才让我觉得我不被这里接受。
我是这里的异类。
之前的我,一直把追求独特当作人生的目标之一,觉得那是接近真我的重要一步。
直到我越来越闭塞,越来越离开这里,我才发觉这跟我渴求的是背道而驰的,我并不渴求卓越或是唯一,我渴求人生的交融,岁月和生活在我身上刻下多深的痕迹,我有多少能接纳的勇气,多少可以与自然交融的部分。
前面各种煽情的铺垫,让后面电影想表达的社会问题更挖人心肺伤透肠胃。
煮红豆的严谨态度,这个是日本让我蛮敬佩的地方。
其实在日本很多大小事都能看出他们的这点严谨的精神。
但不是这剧想要强调的。
阿嬷的被隔离的一生,店长有入狱记录而找不到其他工作只能在自己不喜欢的铜锣烧店用业务大桶装红豆馅来还债维持生活,ワカナちゃん在单亲家庭中成长接受店长的帮助果腹。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奈与辛酸。
但我们总要做点什么吧。
怨天尤人,颓废度日能改变什么吗?
什么都改变不了,只会让阴暗的自己更添灰蒙的色彩,只会让本来颓废的身心更加伤痕累累。
哗哗的泪水总有流干的时候。
我们只能做我们可以改变的。
各种不能改变的社会现状。。。
坐着电车看着窗外往后的风景,看着车里车外快步走的人群,我们的无奈也被淡稀。
回到家查了一下麻风病等资料,知道自己过着比很多人幸福的生活。
虽然伤还在,但希望能更珍惜现在的一切。
店长:这之后的春天将会怎样呢?
或许会让店长更加郁郁寡欢吗?
我在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象着红豆经历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
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细聆听,因为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的东西,都能说话,侧耳倾听的话,连照射的阳光,刮过的风都会和你说话呢。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每当傍晚的时候,风呼啸而过,卷起冬树的叶子筑起一道围墙,我都会觉得它好像是在说:去跟店长打声招呼吧!
店长先生!
虽然我是抱着过一天少一天的心态过活,但有时还是会被世间的逼迫所压垮,所以不时地还得运用智慧去生活。
这些话我觉得必须得告诉你,我一直都认为,店长你啊,迟早有一天能够制作出属于表达自己想法的铜锣烧,那么,请按着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吧,店长的话,一定可以做到的。
……尊敬的吉井德江太太:事实上,我以前因为其他的缘由,和您一样,被社会排斥。
那是在开铜锣烧店之前,3年前的事了,在工作的小酒馆和调节吵架的人打了起来,把其中一个打成重伤。
在我服刑期间,母亲来看望过我几次,但是,在我刑满释放之前,她就离我而去了。
这之后我就再也不能倾听母亲的教诲了,而我也不是谁的话都能听进去……......节选一段录音。
你们都知道,我没有孩子。
之前怀上过,却没有那份幸运生下来。
我第一次看见店长,就是在我每周一次散步的日子,被甜甜的气味吸引着,然后就看见了你。
一双忧郁的眼睛。
是什么让他如此痛苦呢?
很想问问你,如鬼使神差般。
那也是我曾经的眼神,常年困在笼中不得自由的我的眼神。
因此,我想我会站在店前,应该也是受到命运的指引吧。
要是我当年的孩子活下来了,可能也就是店长你这个年纪吧。
店长,那天的满月,在我耳边轻声细语说:它一直都想让你看到,所以它才这么努力发光呢。
……店长,我们的出生,是为了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我们啊,在我们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义哦。
......《澄沙之味》导演: 河濑直美 主演: 树木希林 / 永濑正敏
(文/杨时旸)甜食,是这世界上最普世的美意。
无论是它的味觉本身,还是它衍生出的象征意味,都与美好相关。
而《澄沙之味》却用最甜蜜的食物作为中介,写出了一段苦涩的故事。
它有关于死亡、困境以及希望和人性之光。
相比于曾经火爆一时的《小森林》,这部《澄沙之味》并不以画面唯美取胜。
如果说前者的主角就是食物本身,那么后者贯穿始终的铜锣烧则只是催化剂。
这部电影中的三个人物关系,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的亲昵”。
一个因为欠债,而不得不为铜锣烧小店打一辈子工偿债的男人;一个来自单亲家庭,感受不到关爱的中学女生;一个年轻时患麻风病而长期与世隔绝的老人,三个人因为一间铜锣烧甜品店相识,并且深深地卷入了彼此的生活。
电影是由一幅充满沮丧气息的画面开场的,男人无奈地起床,晃荡,收拾自己,准备那间铜锣烧店铺的开业,对于这一切,看得出,他极其不情愿,相比于生活,这更像是挣扎。
他懒散地做着铜锣烧,带着一副绝望的表情。
那个每日都来店里的中学女生也是一副谨慎、疏离于同龄人的样子。
而老人德永的到来,像一道近乎神迹的光。
年过七旬的她想到店里打工,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她送给那个男人一盒自制的红豆沙。
那盒甜腻的馅料美味到惊艳。
男人决定接纳老人德永。
从这开始,那间彼此错身都困难的狭窄小店里开始氤氲着某种微妙的变化。
老人教男人如何制作豆沙馅料,一颗一颗地淘洗,慢慢地等待,轻轻地搅动,很多人觉得这是日本的匠人精神,其实并不尽然。
与其说这是老人在向他人传授技巧和经验,不如说是一次禅修与悟道,德永传递的更像是生活态度。
她仪式感十足地要等待豆子浸泡数个小时,要聆听它们在水中翻滚的声音,这一切其实都是形式大于实际的事情,但正是这些“无用”的形式,让这间小店,也让那个男人产生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敬意。
更何况,这美味的馅料让小店的生意好了起来。
从象征意味上讲,男人一直困于物质层面的困苦,他囚于那座小店,整日为生计疲于奔命。
意义与希冀,这类形而上的命题,已经从他的生命中勾划掉了。
而德永的到来则意味着某种精神性的降临。
这个老太太突如其来,毫无征兆,整日抬头看着樱花和阳光,就绽放出微笑,在旁人看来,这近乎神经质。
但她精神上的趋光性,某种程度上对冲了男人身上长期萦绕的困厄气味。
她成为了他的神明,突然下凡,拂去了他身上晦气的尘土。
老人曾患麻风病的秘密还是败露了,她弯曲的手指和谜一样的身世,在口口相传之间仍然刺激着恐惧的分泌。
她回到了那间隐匿于树林中的疗养院,度过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
男人和作为老主顾的那位中学姑娘一起去探望她,在那片与世隔绝的社区里,他们第一次完整的知道了彼此的故事。
老人从小被家人弃置于此,在这里认识了丈夫,后来又失去了儿子;男人因为打架被判刑,在狱中,母亲去世;而那个女孩,和毫无责任感的母亲生活,连读高中的补习班费用都毫无着落……这故事至此,形成了一个奇妙的人际关系,老人没有儿子,男人怀念着母亲,而女孩缺少父爱,三个陌生人,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精神性的家庭,他们彼此互补成为了对方心中最渴念的那个人。
他们三个,其实都是“囚犯”,老人德永囚禁于饱受歧视的疾病和那所犹如坟墓的疗养院,男人囚禁于终身的债务和那间狭小的铜锣烧店,女孩囚禁于父亲的缺席与母亲的冷漠,而三个囚徒,最终却成为了打开对方牢房门锁的一把钥匙。
就像那个女孩一直养着的那只小鸟,它困于笼子,最终被老人放飞。
老人德永的死亡解脱了自己,女孩最终也考上了高中,而男人的店铺被他老板的侄子篡了位,他自己开始去公园摆摊,勇敢地吆喝起来。
这一次,他不仅仅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希望。
这部河濑直美执导的《澄沙之味》安宁而静谧,满溢着对生活的敬意和对人性的信任。
那些铜锣烧成为了生活中最踏实的存在,他解决着一些人的生计,也慰藉着一些人的心灵。
在遍布苦涩的生活里,那一口甜香软糯,或许是最好的救赎。
日本春天的街道,樱花盛开。
樱花路的尽头开着一家叫“铜锣之春”的铜锣烧饼小店。
铜锣之春的店长是一个神情总是悲伤,对生活缺乏热情的男人。
在这个白樱盛开的时候,德江(树木希林饰)走进了他的小店。
之后不仅教他怎么做出好吃的豆馅,还告诉他人生的道理。
在得了麻风病但是对周遭一切都充满热情的德江身上,店长慢慢走出过去的阴霾,重新获得对生活的热情。
我很喜欢用食物来寄托人生的道理的电影。
吃到的食物往往能够反映人的心理。
甜甜的铜锣烧,包裹着的豆馅是制作人的灵魂。
在德江身上看到,她对每一颗红豆的尊重。
和它们对话,听它们讲述故事,给它们加油。
一切充满敬畏心。
不急不慢的水流洗刷,小火熬煮耐心的2小时等候。
吃到味蕾里面的豆馅都是做豆馅人的人生哲理。
树木希林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演员,看的最多的可能是是枝裕和电影里面的她。
不论她身处什么角色,都有一种坚韧乐观的力量。
有些时候一个背影都会有故事。
德江在里面是一个患了麻风病的老太太。
麻风病大概了解了一下: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
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电影里的德江双手已经开始有了很多突结和变形。
麻风病严重的确实会导致四肢残疾缺失,有些还会毁容,鼻子会变得没有。
而且麻风病其实也是一种传染病,传染途径主要是唾液。
了解到这些的时候,也想起中国目前的新冠状病毒,也是主要靠唾液传播。
电影里面传言做铜锣烧的兼职老太太,得了麻风病。
之前排队购买的人都渐渐没有再来。
这让我心有感触,想到大家提起中国现在的冠状病毒也是这种害怕恐慌的状态吧。
但是即使得了这么恐怖的病,德江也在里面积极的面对生活,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用心感受。
每个人人生都带有很多不如意,仿佛每个人都带着故事。
但是没关系,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智慧,相信自己,努力就好。
『澄沙之味』不游荡的日子,夜晚好像变得冗长,想着找部电影打发时间,就看到了樱花树下的两个人,是德江和千太郎,缘分吧,我只能这样觉得。
「澄沙之味」。
我喜欢。
是淡淡的电影,连温情都清淡,应该是手持摄像机拍摄的,画面普通得就像在你身边。
其实最先是被樱花吸引的,很日本。
是春天,一树盛放的花,透过屏幕都可以感觉到新生的狂放,可画面展现的依旧是内敛的平淡,随后吉井德江出现了。
戴短檐绒帽,穿小领格子大衣,化淡淡的妆,一位七十六岁的老太太,有些拘谨地走在樱花树下,风吹摇摆了许多许多花,她在花下舒展开来,笑着看花,看花树下拍照的人,看街角千太郎的铜锣烧店。
故事在那个铜锣烧店开始。
千太郎看起来是个阴郁的人,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工作。
千太郎的铜锣烧店,红豆馅是订货的,一整桶一整桶那种。
后来的时候德江费了些周折得到了在店里工作的机会,她用红豆自制豆馅,她说豆馅是铜锣烧的精髓。
煮豆子时她说应该好好招待这些豆子,“它们大老远从地里过来”,我想我是从听到这句话开始喜欢上德江的,就像我听到“炒海盐的声音是调皮的声音”以后喜欢上一个男孩子一样。
她轻柔地对它们,不然的话就是对豆子的失礼,要给它们时间去和糖份亲近,就像年轻人的第一次约会……德江做红豆馅,怎么说呢,应该用虔诚来形容吧,他们从天没亮一直做到了中午。
浮躁的我很长时间啥事情都做不下去,却可以拖着进度条来回看了好几遍他们碎碎念的制作过程,觉得美好又心安。
因了手工制作的豆馅,千太郎的铜锣烧真的很好吃了,千太郎是一个不喜欢甜食的铜锣烧店店长,这让德江惊讶,可他现在可以第一次吃完整个铜锣烧了。
夏天了,樱花落了,樱树长出绿叶子,千太郎的店红火起来,人们排着队购买,德江煮着豆子,对它们说,“要好好工作啊”。
千太郎做铜锣烧的表情也明朗起来。
少女若菜又来了,她是店里常客,每次总会仔细品味一个铜锣烧。
德江对她说,年轻真好啊,你真幸运。
鸟儿也幸运啊,它们很自由。
后来我知道了她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而那个时候,我只喜欢她和若菜絮絮叨叨的聊天,她们关于若菜的金丝雀的叫声的对话,我也可以倒回去重复看好几遍。
千太郎和德江更亲近了,有时候他们看上去像母子,他们一起做铜锣烧的情形,温暖得让人嘴角不自主地微笑。
店里有叽叽喳喳的女学生,她们换上了夏季校服。
德江对那些孩子们说,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把它当作一个游戏,你们应该做让自己开心的事,你们有那样的自由。
德江,她是个岁月里睿智的人。
秋天来到了,樱树叶子变黄了,一片一片掉下来,店里的生意变得冷清,做好的铜锣烧整齐码放着,可不再有人光顾。
这一切都是因为德江啊,因为德江曾是一名麻风病患者,消息就那样在小城里传播开来。
没人光顾的小店,千太郎对德江说,今天就到这里吧。
德江脱下工装折好放进书包,她的头发长了,戴短檐帽,穿小领格子大衣,和春天里千太郎第一次见到她时一样的装扮,她依旧笑着拘谨地鞠躬道别,千太郎看着她的身影离开,她在樱花树下抬头张望,有鸟儿飞过吧,她扬手招呼,像一个小孩子,小孩子那样的纯真。
后来德江没有再回到千太郎的铜锣烧店,千太郎似乎又恢复了从前的阴郁,他又喝酒了,他坐在夏天里德江就编织好的坐垫上一支支抽烟,夏天的时候德江让他从自己刚织好的两个坐垫里挑一个,他选了蓝色的那一个,另一个是德江给自己的吧。
坐在德江编织的蓝色坐垫上的千太郎收到了一封信,德江用扭曲变形的手写来的信。
“当我制作豆子的时候,总会倾听豆子们讲述的故事,想象豆子们见过的晴天和雨天,微风把豆子们谈话的内容吹拂过来,听听它们的旅途故事,是的,倾听它们。
我认为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有可以倾诉的故事,即使是阳光和风,也可以听到它们的故事。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昨天晚上,微风吹进来,吹过冬青树的篱栏,似乎在对我说,我应该和你联系一下。
我们想要远离是非,过自己的生活,但有时会被这个社会的愚昧所伤害,有的时候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智慧。
我相信,某一天,你会创作出自己的铜锣烧,实现你自己的想法。
有信心去走自己的道路。
”这是德江写来的信,德江,她真的是诗人和哲人。
千太郎对若菜说,我没有保护好她。
后来,千太郎和抱着金丝雀离家出走的若菜来到麻风病休养所,若菜把小鸟托付给德江。
德江比在店里的时候苍老了很多,在这个从她少女时代就被迫住进来的地方里,她显得难得的自在,这时候我体会到当时她对若菜说过的话,“年轻真好啊,你真幸运。
鸟儿也幸运啊,它们很自由”。
她款待他们吃自己做的点心,她对要掉眼泪的千太郎说,“店长,吃到好吃的东西,就微笑吧”。
天气更冷的时候,千太郎的店被老板娘收回去了,快到冬天的时候,德江去世了。
她留下一卷录音和一套刻着她名字的工具。
她对若菜说,她听到金丝雀在唱着放我走吧,所以对不起,她放走了她的鸟儿。
她对千太郎说,满月悄悄对我说,我想要你能看得到,所以我在发光。
德江没有墓碑,她只有一颗德江的树,德江的树是一棵樱花树,她喜欢的。
“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听,去看,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
”樱花又盛开的时候,若菜按自己的愿望进了高中,千太郎在樱花树下有了自己的简陋小摊位,像德江说的那样,是有他自己想法的铜锣烧摊位。
出字幕的时候,画外音有孩童的声音,“我要买铜锣烧”。
德江,我喜欢她。
写这篇影评(姑且算是)的前两分钟刚在网页上瞄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许巍,只听舍友放了几天也耳濡目染了几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 我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也许就为了吃上这一个铜锣烧。
影片一开始一个头发蓬乱的男人拖着身躯来到铜锣烧店里,机械式地开始一天的准备,那样子就是个被生存镣铐困住的人在闭着嘴活。
低着头的中学女生提出想上高中的要求被母亲拒绝,不同于其他女中学生,她谨慎安静小心翼翼。
享受阳光和樱花的老奶奶宛若神迹般出现。
他们因为铜锣烧相遇,互相融入彼此的人生。
从小到大都被灌输“长大要做个有用的人”,潜意识里总认为,有用的人一定是成功的人。
而越长大越发现成功的定义是那么那么的狭隘,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成功标准在这个世界上做到的也就那么小部分人,就像一份大大的冰沙 尖上的一个小小的花生。
只要做好自己在做的事情做好自己关注的事情就能算得上一个个圆满了吧,也不是都要变得很有钱很牛x。
最难和最容易的就是做自己了,前几天看了《罗丹岛之恋》喜欢一句话“你比你想象中的要坚强,但你必须自己想坚强。
”,同样的 做自己比我们想象得要容易,但我们必须自己想做自己。
影片最后 三个被困在不同笼子里的人,以不同的姿态,同那只金丝雀一样最终被放飞,回归自我。
德江奶奶飘散在了这世间,成为这空气和尘土的一部分,更加自由地感受这个世界。
若菜如愿上了高中。
店长终于做出自己的铜锣烧,用德江奶奶留下的器具鼓起勇气搭起了小摊叫卖。
其实德江奶奶就是那一口名叫希望的红豆沙,像她最后说的“我们的出生,是为了去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
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我们啊也是有活下去的意义的。
”在沮丧失落的时候在陷入绝境是时候,就这样不为别人也不为生存地吃一口红豆沙吧。
愿我们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
日本对料理食物的真心诚意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部分。
从早前的《料理仙姬》到近年的《小森林》,对食物饱含敬意,在当中注入料理者的情感,体会食物的细语,那样专注认真 甚是可爱。
前半段挺温暖治愈的,看到奶奶一个人远去的背影就很悲伤了,她真的能读懂一切。
当她那封信来的时候,就开始嚎啕大哭了。
有时候,社会的愚昧会伤害到自己,但是还是要让自己开心。
红豆会说话,我在制作红豆的时候会倾听他们的旅途,想象他们遇到过的晴天和雨天,月亮会说话,我会和月亮做个约定,鸟会说话。
当我看到你眼里的悲伤时,不禁在想,你到底经历了什么。
因为我也有过这么悲伤的表情,在我以为我会被关一辈子的时候。
(好感动,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要给别人撑伞。
)我们生到这个世上去听去看去感受,因为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
一部安静的电影,却有让人深思的力量。
又一年春天,阴郁沉默寡言的店长在樱花树下叫卖起了铜锣烧,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要努力生活就好了。
樱花、阳光、风声,摇曳穿梭于耳眼之间,孤独、哀伤、宁静、慈悲流淌在这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里。
德江生前无法被外界接纳,死后以樱花树的形式立于人间。
不,不止人间,她已融入万物。
德江想要拥有有尊严的活着的自由,店长和女孩想要拥有自在生活的自由,笼中的鸟也想要自由。
就像德江说的那样,自由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快乐就好了。
对叙事背景交待克制,对自然的尊崇太过放大,但实际细化到熬制豆沙时人和自然关系却是贴切的。电影在表现被社会遗弃的人的社会价值,即他们的存在补足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的丰富性。遗憾的是对待历史问题的处理方式是让问题以死亡的形式消失。
蹭了文艺青年女子的一张票观赏,很细腻,话题似大非大。铜锣烧的英文开头是dora,所以哆啦A梦爱吃这个是个文字梗吗?女中学生真是活力四射,我也想开个中学门口的小食品店。
河濑直美阿姨拿了是枝裕和的本子,结果拍得就像关爱麻风病人的公益片一样。食物中的旦旦人情味?
河濑直美标识性的月亮、樱花、树林、自然天光中的风声云影,一贯「万物有灵且美」的主题论调,一贯「尘归尘土归土」的死生相望,倘若无结尾直白抒情,几乎以为是枝裕和番外;一家小小的店,一种日常甜品,涵盖三代人的际遇过往,见微知著;树木希林真是太棒了。
河濑直美表面看起来,同是枝裕和的表现形式差不多,单单从这一部看也是。但情感转折不流畅,爆发点也不自然,也许我的感觉不够细腻和敏感。
烂尾
作为豆沙来讲时发音是“dèng”哟。连续看了三部树木希林,与不同导演合作也有不同表现。那种对食物和对人的“诚惶诚恐”既老派又可爱,没有刻意感,这样获得倾听了的红豆被煮也是很幸福的吧,从她那里讲出的道理就让人想听。镜头真美,风景、阳光这些自然之物也是影片重要的呈现,都是值得美美地看的东西。想到女孩与店长的关系,是否由于店长的黑历史怕连累家人或者咋样而不公开,否则一起吃饭这种事也未免太亲密了。
把镜头对准红豆的电影,都不会太坏~科科。
很简单却温馨的故事。树木希林撑起了整部戏,她真是个可爱的老太太啊。
河濑直美回归恬静生活的《澄沙之味》所弥散开的传承气息甜香浓郁分外明了,只有煽情的结尾过犹不及。生命里的不可代替到底是什么?是那亲力亲为的手作精神,也是那独具匠心的凝聚之力。最终我们看到婆娑世界里的万物之灵全部融化在那些青丝霜染的时光当中,而那份饱经风雨的沧桑正是这幸福美味的核心。
看到千太郎卖的铜锣烧因德江的红豆沙馅而生意变好时:观看这样温情的电影让自己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看到后续揭露德江患有麻风病、千太郎负债累累、若菜亦生活不如意…乃至结尾时:哎,不同的人生各有各的难处。|时光网 → 饰演初中生若菜的女孩内田伽罗,是树木希林的外孙女,她的母亲是歌手兼演员内田也哉子,父亲是演员本木雅弘(电影《入殓师》的男主角),爷爷则是摇滚歌手及演员内田裕也。|内田伽罗、树木希林也一起出演过是枝裕和的《奇迹》。
我觉得河濑直美在进步,开心!树木林希的表演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河濑台词弱的短板;最大特色soundscape里开始加入城市维度,而且依然控制得很美。最后,很喜欢这个故事。PS. 在电影里可以看到和倾听,生活中还要闻到和品尝~这样就很美好啊
日本的片子总是在我不明白的领域兀自精彩
跟能想象的一样主流无聊
铜锣烧-蓝胖子,麻风病—岛,美食之绊—深夜食堂,河濑直美—是枝、小津,岩井,匠心—霓虹。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前半部铺陈有序,张力十足。后半部则有狗尾续貂之势。可是河濑氏将故事就是这个味道,植物,动物,人物,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总会让人意犹未尽。或许,女性先天的视角就是象征,我们无法揣测。
看见铜锣烧就想起哆啦A梦,店长就是大雄。其实不用河濑直美操刀,把剧本随便给日本任何一个三流的小清新导演也能拍出这个效果,极为薄弱的剧情完全撑不起一个故事,只好用大段的柔光风景镜头填充时间,除了做红豆沙的一段好好看了,其他的基本上可以直接快进。老中青三位还是奉献了平静克制的表演,多给一星。
因麻风病被隔离的一生 被禁锢的自由 被强制舍弃的生命 河濑直美镜头下开到荼蘼的樱花 德江站在树下仰头倾听它们的声音 朝着它们微笑招手雨水冲着凋落的樱花顺着街道斜坡流走 夏天的风吹着树叶的光影漾在角落沉默抽烟的老板身上 墙壁上可以听见树叶交错的沙沙声 每个人都带着不愿说出的伤痛隐忍生活着
15/10/2,@台灣國賓長春影城,小女孩的戲簡直多餘,樹木希林的角色麻風病特殊性也太多餘,唯一可見以往影子的就是兩次告白中間剪接起來的「自然」影像,雖然變得敘事化了可是安排敘事的節奏真是差了一大截
太煽情就很不好了
总觉得日本人对于食物有一种节制的敬畏的欢喜之心,而不仅仅是爱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