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把两个实力派演员在一部戏里面对面的大段对手戏叫飚戏,大概的意思是高手相遇,必是一场高峰对决,遇强逾强是也。
记忆最深刻的是《盗火线》里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在影片结尾处的对决就是典型的飚戏,看起来很是过瘾。
不过飚戏也不一定就发生在老戏骨之间,有时候资深演员和天才童星之间也会撞出灵感的火花,飚戏飚得火花四射。
这样的戏以前有《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让·雷诺和娜塔莉·波特曼,《第六感》里的布鲁斯·威利斯和海伦·乔·欧斯蒙特。
现在还可以加上本戏里的罗伯特·德·尼罗和达寇塔·范宁。
我错怪这个电影了,之前没看懂感觉很混乱一头雾水,好多疑点都没解释清楚,还以为是烂片,在故弄玄虚罢了。
现在我想通了其中一些关窍,觉得还挺好看的,有些设计挺玄妙的,要仔细想想才恍然大悟,惊叹不已,比如写日记其实是幻想出来的,这段时间是查理行动的时间,查理为了不让大卫怀疑就制造出这段虚假的记忆。
有些悬念是烟雾弹,或者与主线没有关系,不必关心。
1.大卫睡觉的时候摸他的脸的那只手是谁的?
2.2:06是他杀死妻子的时间吗?
3.邻居家为什么吵架?
之前又发生了什么事?
为什么大卫要用望远镜偷窥他们家?
看到一个解释是,他观察邻居夫妻的争吵,是希望治愈他人的家庭问题来拯救自我的心灵……(额,自我,本我,超我的问题吗?
为了更好的表达心灵领域的主要特征,弗洛伊德将心灵机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它的“力量表达了单个有机体的真实意图,这个意图就在满足其内在的需求”。
“自我”的任务“在于通过权衡外部世界的情况而找到一种以最有利最没有危险的方法来获得满足”。
而“超我”本质上来讲是从其他人身上受到的影响——“如教师及在公共生活中被赞赏的社会理想的典范那里受到影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对欲望加以限制。
可以看出三者行事的原则有质的不同,因而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超我”不仅与“本我”的原始诉求发生矛盾,而且可能与“自我”的利害权衡产生冲突,尤其是“超我”与“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这样“自我”就应该同时满足“超我”、“本我”和现实的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上述三个部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三者发生冲突,平衡就遭到破坏,便会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
)(我觉得123这三个问题不必深究,不是很重要。
)4.到底是她爸爸哪个人格杀了她妈妈?
她知道她爸爸杀了她妈妈还跟查理做朋友,反而不喜欢大卫,是因为查理跟她说是大卫杀了她妈妈吧。
他在杀了他妻子之后感觉很痛苦,想逃避这段记忆,才人格分裂的,将这段记忆封存在查理这个人格中,这个人格展现了他邪恶凶残的一面,之后所有坏事都是查理做的,所以杀死他妻子这件事应该是大卫做的。
(我想推翻这个想法了,杀死他妻子的应该是查理,查理是大卫的“本我”,这种“本我”的唤醒,是因为“自我”曾亲眼看到妻子偷情,大卫的“本我”用枕头闷死妻子,却“告诉”他的“自我”,妻子是自杀而死。
在百度上看到这个解释,觉得很合理,人格分裂也能解释通了)5.为什么大卫每次行凶后都会做梦?
是由于基于“现实原则”支配,他的这种“自我”意识,压抑了“本我”。
于是,“本我”与“自我”开始了捉迷藏的游戏,化装为梦。
所以大卫的“本我”在每次行凶后,“自我”只是觉得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其实这正是他的欲望化装成梦。
他无法忍受妻子出轨的行为,接受不了妻子对自己感情的背叛,但是身为一名心理医生,他有着常人不及的理智与道德准则,只有把它隐藏在心中最安全的角落里,等待着释放欲望的机会——梦。
(这段也是从百度上摘抄过来的,我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他做的梦意味着什么,我以为仅仅是伏笔,没想到还有这么深层次的意义)6.查理杀伊丽莎白和女儿的动机?
7.小女孩如果是人格分裂,那她是什么时候分裂的?
是在她父亲死后还是死前?
如果是死前那她的两个人格都分别在什么时间出现?
为什么一个人格知道另一个人格做过的事?
查理和小女孩的关系为什么会破裂?
之前关系不是很好吗?
她为什么前后反差好大,之前查理是她最好的朋友,之后就害怕他了?
这些电影里都表现得不明显。
我想出了一个解释就是在她父亲死前就人格分裂了。
查理之所以想杀了她是因为她不站在他这一边了,自然想杀了她以绝后患。
小女孩在妈妈死前都是很活泼的,在她妈妈死后她觉得很孤独,于是把一个芭比娃娃当朋友,和其他人包括她爸爸相处时都很冷漠,不过这时候还没有变坏。
在她在山洞前看见爸爸的另一个人格查理并且知道了是爸爸杀了妈妈之后,打击太大,她觉得无法接受,并且这个人格适应不了查理,所以自我催眠,分裂出这个和查理一样邪恶的人格,来保护自己,并且告诉自己查理和爸爸是两个人,查理是自己的好朋友,爸爸杀了妈妈,应该恨爸爸。
之后她做的事就很残忍了,将昆虫插在鱼钩上做鱼饵,气场也让人感觉很阴沉,因为不需要新朋友了,所以她摧残之前的朋友芭比娃娃,在车里看艾美荡秋千,她的手在挥舞,是想把她推下来,看到她摔下来的笑是得逞阴暗的笑,艾美来她家里玩还吓唬她。
我不懂的是她为什么会喜欢和邻居大叔玩呢?
估计是个烟雾弹吧。
还和查理联手杀了猫和伊丽莎白,墙上和浴帘上的字也是她写的,因为大卫说是她的笔迹,用她的蜡笔画的,她说不是她写的而且她帮助查理作案是被逼迫的是在说谎。
所以在杀死伊丽莎白之前都是小女孩的邪恶人格在主导,和查理做朋友的都是邪恶人格,杀死伊丽莎白之后善良人格苏醒,善良人格是个怕黑会哭会求助会依赖爸爸的小女孩,知道了查理和邪恶人格做的事,就害怕查理了,不想再见到查理了。
8.为什么小女孩后来又说是查理杀了妈妈?
难道这才是他们反目成仇的原因?
看完电影觉得小女孩真可怜,妈妈出轨,爸爸杀了妈妈,爸爸人格分裂,她一直活在恐惧中,只不过她把那个恐惧弱小的自己隐藏起来,用邪恶强大的人格来面对这一切,因为杀了人终于承受不住才会暴露出真正的自己。
这个小演员演技也挺棒的!
最早看到有人说这是恐怖片,其实不是,它只是惊悚片。
是有关心理问题的惊悚片,也许又称为心理电影?
心理医生的悲哀,就是不能自医。
所以作为心理医生,最好不要得任何心理疾病。
这也是当初没有选择系统学习心理学的重要原因。
这只是个故事,但是却和某个真实的案件很相似。
那个案件是一个四岁的孩子亲眼目睹父亲杀死母亲并且分尸,他一直隐藏自己的内心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直到他十二岁那年,通过法律途径检举自己的父亲,才终于让母亲被杀案的真相得以公开。
所以很佩服孩子,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得多。
影片中这个孩子的扮演者,我很想知道拍摄这样阴郁的影片,真的不会对她的心理状况有影响么?
我看到的这个结局,是孩子住进了精神病院,但是她要求医生在她睡觉时给她虚掩房门,也就是说,她曾经分裂开的人格,开始合拢了,美好结局。。。。
#今日观影 《捉迷藏》悬疑 恐怖很久没看恐怖片了,一时兴起想要追求刺激,就来看一下。
剧情概述:女孩艾米莉的妈妈患有精神疾病。
妈妈在哄完女孩睡觉之后,割腕死在了浴缸。
艾米莉亲眼目睹妈妈的死状,这给艾她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艾米莉的父亲大卫决定带艾米莉离开伤心地,搬到小镇上居住。
他要做一段时间的全职爸爸来疗愈女儿的心灵创伤。
在西方文化中,孩子睡觉前,父母有亲吻孩子、讲睡前故事的习惯。
在这个环节前,艾米莉喜欢和父母玩捉迷藏。
萝拉是艾米莉的邻居。
艾米莉和她的娃娃们做朋友。
搬到新的小镇后,突然多了个新朋友查理,但这个娃娃并不存在。
艾米莉始终不愿意对父亲倾诉,和父亲保持一定的距离。
可见父亲在与孩子情感交流方面,大概率还是不如母亲的。
大卫在垃圾桶发现被毁容的娃娃。
这不像是一个看起来善良纯真的小女孩做的事情。
艾米莉拿活的昆虫做鱼饵钓鱼。
将鱼钩穿刺昆虫的身体,她似乎觉得很爽。
第一处惊吓点:查理半夜惊醒。
去浴室查看,艾米莉在浴室中用红色的笔写下:“你任由她死去”。
这似乎是艾米莉的恶作剧。
艾米莉表现得很冷静,她说是查理做的事情。
查理可能是艾米莉的另外一个人格。
艾米莉似乎认为母亲的死,是父亲的错。
大卫介绍新朋友给艾米莉认识,但艾米莉似乎不太感冒。
艾米莉将新朋友的娃娃毁容了。
艾米莉认为自己不需要其他朋友。
大卫的邻居很热心。
但大卫对这个小镇的其他人都很警惕。
大卫不允许艾米莉和陌生人说话。
艾米莉每天都和查理玩捉迷藏,聊天说笑。
查理可能是寄宿在娃娃身上的幽灵,也可能是艾米莉另外一个人格。
第二个惊吓点:在一个雨夜,艾米莉和查理玩捉迷藏,来到地下室。
突然停电,艾米莉被吓得要死。
邻居萝拉一家曾夭折过一个女儿,因此他们特别喜欢艾米莉。
大卫的女朋友伊丽莎白来家里拜访。
艾米莉盛装出席。
很明显她讨厌伊丽莎白。
第三次惊吓点:查理又是凌晨两点多被噩梦吓醒。
艾米莉又在浴室搞幺蛾子。
艾米莉将家里的猫淹死在浴室。
艾米莉又将责任推卸给查理。
这可能是对于父亲找女朋友的报复。
大卫自己作为心理医生,却无法治疗女儿。
大卫提出要见查理。
艾米莉在房间里花了很多诡异的画。
在画中,查理是一个黑色的幽灵。
艾米莉在一本画册中重现母亲自杀的情景,极其诡异。
查理半夜用望远镜看到邻居夫妻在争吵。
第二天他去拜访,发现邻居萝拉一家里堆满了逝去女儿的玩具。
邻居一家无法接受女儿的逝去。
第四次惊吓点:又是大卫半夜醒来。
大卫梦见伊丽莎白被幽灵查理从二楼推下来。
结果,现实生活中伊丽莎白真的出了车祸,且失踪了。
警长前来调查,啥也差查不出来。
本片高潮:伊丽莎白死在了大卫家的浴缸里。
这就很诡异了,可能是超自然力量的介入。
幽灵查理似乎是真实存在的,他似乎不是艾米莉的其他人格。
查理将伊丽莎白的遗体带走了。
此时邻居萝拉的丈夫突然出现在附近。
可能是他在搞鬼。
此时艾米莉不想再见到查理了。
真相揭露:大卫是因为妻子出轨杀死了她,伪造妻子自杀的假象。
大卫无意间杀死女朋友伊丽莎白。
原来他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查理是大卫的另外一个人格。
查理是大卫的阴暗面。
查理突然占据上风,开始大开杀戒。
结局:大卫在查理状态下被枪杀了。
艾米莉的心理医生收养了她。
艾米莉的形象特征:有种远超小女孩心智的成熟感。
她的眼神充满着忧郁,气质清冷,微表情透露着些许潜藏着的冷酷气息。
她流泪的样子有种楚楚可怜的感觉,惹人怜爱。
可能男人都喜欢这种感觉吧,能够激起他们的保护欲。
本片的一些个人解读:本片剧情也许在隐喻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
父亲大卫仗着自己是心理学家的身份,排斥儿童心理医生对女儿的关心,坚持自己亲自疗愈女儿。
然而,在亲和力方面,尽管他很努力,却始终无法替代妻子在艾米莉心中的地位。
大卫意识不到这一点,认为女儿总是无理取闹。
他开始变得偏执,开始控制女儿。
他不允许艾米莉和外界打交道,只能允许艾米莉有自己这唯一一个朋友。
艾米莉在小镇上,基本没有同龄人的社交。
这也太变态了。
孩子是需要同龄人的社交的,否则在未来将难以适应社会、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抛开人格分裂等电影独有设定,这类控制欲极强的父母是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一部分群体。
他们无法和子女保持边界感。
对子女施加控制欲的本质原因是他们无法接受自己和子女分离。
他们不能承认自己的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以爱的名义将他们绑在身边。
这对子女未来的个人发展将是极大的阻碍。
在我们身边,包括社交媒体上,总能见到一些无法和原生家庭保持边界感的案例。
这些人哪怕成了家,也会成为人们口中的爸宝男(女)、妈宝男(女)。
当独立的小家无法与原生家庭保持距离时候,两代人的矛盾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保持精神独立,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极为重要的。
父辈的意见可以作为参考,最终做决定的还是我们自己。
本片总体评价:氛围感塑造的不错,悬疑性拉满。
我这种不怎么看悬疑片的根本想不到,看起来最善良的父亲大卫居然是最大的反派。
缺点是太多jump scare,一惊一乍的,音量突然增加,把我吓得要死。
==============================================================================================================================================================================================================================================================================================================================================================================================================================================================================看到很多人都说猜到了结局,即父亲是人格分裂,杀了母亲,杀了伊丽莎白,还有猫,甚至还要杀害警察和女同事。
但我认为,这只能算是结局的一部分。
而这部片子真正的亮点在于小女孩的人格分裂,如果这点猜到了,你才算猜中了导演和编剧精心设下的骗局。
不觉得有关父亲的人格分裂的提示出现的很早吗。
就在大家埋怨剧情老套,顺理成章地以为人格分裂的父亲犯下了所有的罪行时,结尾的那幅画带来了逆转。
画中的小女孩,即艾米丽,肩膀上有两个头,而且两张脸一模一样。
这实际上是在暗示艾米丽同样拥有双重人格。
这么一来,为什么影片前半部分沉默寡言,行为举止怪异的艾米丽到后半部分会变得有些歇斯底里,并且一个劲地嚷着不要再看见“查理”,诸如此类的行为就可以得到解释了。
而且影片也因此显得比较独特。
因为在之前烂大街的人格分裂题材电影里,拥有双重或者多重人格的往往只有一个角色,而这部电影却通过捉迷藏这种游戏巧妙地制造出了两个人格分裂的主角。
仔细想想看,既然是捉迷藏,如果要玩得好,必然得要求两个人相互配合地一起玩。
影片里艾米丽有这样的一句台词:“他让我帮他(查理),是他逼我的”。
这是小女孩在正常人格下说的话,自然要为自己所做的作出辩护。
其实当她处于扭曲的人格时,应该是心甘情愿的帮助“查理”杀了伊丽莎白吧。
另外听说影片的结局共有5个版本,特意去查了一下,结果不出所料,结局大都暗示着艾米丽也拥有双重人格。
一句很经典的话就是,疯子都认为自己没疯。
他认为疯的都是别人,神经质的邻居、有幻想症的女儿、自杀的妻子……总之他都是正确的,错误的都是别人。
这和人的性格何其类似!
我怎么会错?
我怎么能错呢?
错的一定是别人!
哪怕我打了你一耳光都是因为你说错话了,哪怕我骂了你祖宗十八代都是因为你先骂了句侧那,哪怕我对你破口大骂都是因为你十年前踩了我一脚……曾经的我觉得这一切都很不可思议,可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跳出圈外去想,也就很容易想通了。
对于不可理喻的人,沟通永远没有任何用处。
用上海话说,伐睬弄最凶,哈哈。
扯远了。
这类片子其实有很多,比如第六感,最后的结局是活人原来是死人。
像这部片子,正常人原来是神经病。
人真是奇怪的动物。
下面讲讲我看片的心路历程,诚然,我看过为数不多的恐怖片,悬疑惊悚片,但仅仅是这几部像教科书一般的片子,指导了我在看片中的一切思想活动。
首先,影片开始,描绘的是女儿和妈妈嬉戏的温馨场面,在鬼片或惊悚片里面加入温馨情亲的场景,让我马上联想到美版的《鬼水凶灵》,前面越是煽情,后面越是生离死别的悲痛。
前面的温馨是为烘托后面的悲剧。
果然,小女孩的妈妈死了。。
(呵呵,其实我看之前就知道了,因为看了简介。
呵!
)接着,女儿和爸爸搬到新居后,女儿说她有一个新朋友时,根据当时的表现手法,导演极力想营造出一种假象,有意把观者的思维向存在常人不能见的鬼魂,或女儿出现精神失常的方向上引导。
当爸爸问女儿,这个朋友叫什么的时候,女儿说:查理。
我当时的心里活动这这样的:一、存在一个鬼魂,可能是隔壁邻居家死去的孩子。
支持我的推断同样来至《鬼水凶灵》,里面女儿一直能看到那个死去女孩的鬼魂,并一度和她做朋友。
二、小女孩本身有问题,其实不存在这么一个朋友“查理”,我的意思是,可能存在这么一个物体,姑且叫做人吧,但绝对不是导演最初表达给我们看的样子,即它可能是个鬼魂。
支持我的推断来至《小岛惊魂》,看过的朋友都知道,《小岛》里面有个小男孩叫“维多”(是叫维多吧?
),只有妮可的女儿能见到,所有人(我和观片的朋友)都以为他是存在的鬼魂,结果别人才是名正言顺的“人”。
随着情节的发展,第一种可能性逐渐被排除,因为越看越不像鬼片。
再看第二种可能性,小女孩本身有问题。
而据我为数不多的观影经验和迟钝第六感,如果真的是小女孩有问题,那导演也太无聊了。。
所以肯定不会是这样。
所以肯定存在一个“查理”,不是鬼魂,那肯定就是一个人。
于是开始怀疑她爸爸。
为啥?
我的心里活动是这样的,新居,与世隔绝的环境,儿女通灵,老爸不停的写东西,所有这些场景你能联想到啥?
肯定是《闪灵》咯。
不过还没等我应正我的想法,一起看片的朋友就剧透了!
查理就是她老爸。。
原来她老爸人格分裂,自己都不知道,此举一出,我马上又想到了《致命身份》里面的杀手。。
所以一点也不觉着震撼。
别人那个能分裂出10种人格,你才多少?
接下来,我就像在看《闪灵》,只不过不是杰克尼尔森版的,是罗伯特德尼罗版的。
当她老爸意识到自己人格分裂时,我想呀该把你女儿毙了吧果然,拿着斧头,哦错了,是刀子去追她女儿了;我又想呀女儿该躲进卫生间他老爸来砸门吧果然,进了卫生间,不过又跑回她自己房间了..她老爸踢门那段我想呀门肯定得踢开女儿也能跑出去吧果然,他们来到了外面。。
他们刚到外面的时候我又想呀该进迷宫了吧?结果他们进了山洞。。
..........最后女儿又在画画,感觉不对,一看上面她画了两个头,哎呀跟《寂静岭》一个样,MS一切都结束了,结果却没完没了。。
总而言之,影片的每一个亮点对我来说都不是亮点,观片过程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仅是把原来看过的恐怖悬疑片重新回味了一番而已
影片的音樂悠悠響起,在有些詭異的低吟聲中,小女孩Emily(Dakota Fanning飾縯)和媽媽玩着捉迷藏的遊戲。
"Come out, come out, whatever you are...",這段捉迷藏時候唸叨的詞在影片中反復齣現了多次,而每一次的傚果則是完全不同的。
昨天晚上8點我決定看我早已買好的"Hide and Seek"來看,主要是衝着飽受好評的童星Dakota去的。
當然爸爸David的扮縯者Robert De Niro也是十分叫好的實力派影星(雖然他縯的片子我隻看過那年代久遠的"Godfather -- Part II")。
晚上看碟一嚮是種享受,更何況是我喜歡的恐怖片。
整部影片的基調是壓抑的,偶爾有幾個驚嚇的場景,也僅僅是穿插在其中的。
看了30分鍾左右,我甚至感到沉悶,有種不想看下去的感覺。
髮覺歐美的恐怖片如果不以血腥場麵作噱頭,似乎心理驚悚片拍的好的真的不多。
以往印象深刻的僅僅"The Sixth Sence"(《靈異第六感》)一部,而諸如"Shining"(《閃靈》)、"Hide and Seed"之流,就感覺沒有做到傢。
心理驚悚片取勝之處自然是人尋求刺激不斷“自己嚇自己”的特點,但個人認為這兩部影片,都過于壓抑,開頭齣難以讓人興奮。
當然到后半段還是處理的不錯的。
結尾也能夠讓人猜到(這裏感覺又借鑑了"Shining"的創意)。
隻是片中有幾處我始終不明白的地方,如果有心人看到了,還望指教提點。
1. 為什么David反復在2:06這個時刻醒來?
是不是他在這個時候看到了她的妻子對他不忠呢?
但似乎夢裏慶祝新年來到的歡呼聲和David的妻子霤齣去的時刻相差並不遠。。。
(P.S. 我很喜歡那個鍾啊,很漂亮很新穎~)2. Emily和Charlie的關繫?
一開始大傢都會以為Charlie是Emily假想中的朋友。
可是到后來我們自然會髮覺不是這么囬事。
那么,Emily心裏到底是怎么想的?
她應該一開始就知道,但為什么在他父親麵前錶現齣來的就不是那么囬事呢?
3. 鄰居伕婦的女兒?
本來看完了也許我們會僅僅認為,那是一個噱頭。
可是我還是覺得很難以理解。
如果說僅僅是讓鄰居變得可疑的話,那到David去看他們的時候總要交代清楚一點吧?
比如,那個女孩怎么去世的雲雲。
我本來還以為那個女孩就叫"Charlie",以為她是來控製Emily然后叫Emily來陪她玩的,結果又不是。
那么,那個女孩的作用就僅僅是這些嗎?
有沒有什么暗示之類的呢?
我認為有但卻又不知道。
4. Emily為什么要弄壞娃娃的臉?
影片中Emily第一次見到那個洞穴時,她手中的娃娃脫手了。
后來David髮現她的娃娃的臉被弄壞了並且扔在了垃圾捅裏。
后來的女孩來看Emily,她又把人傢的娃娃的臉弄壞。
這到底是暗示着什么呢?
我始終在想,Emily的精神問題是否存在。
是不是她自己都覺得自己的心理髮生了變化呢?
5. 為什么到最后Emily還要玩“捉迷藏”?
最后的時候我看到Emily一個人在和自己玩捉迷藏。
當她拉開衣櫥說“找到妳了”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鏡子裏的Emily。
這也是我最大的睏惑。
明顯導縯是想說明什么問題,但是愚笨的我難以捕捉到。。。
還請有心人點撥了。
總的來說,"Hide and Seek"沒有我預期中那么好,但也是不錯的。
至少Dakota的縯技的確成熟,看的我一愣一愣汗毛林立的。
突然想看她以前和Sean Penn一起齣縯的"I am Sam",一定很是可愛。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老是壮着胆子看这些心理片,每次看完都手脚发凉。
最后的最后才知道心理出了问题的不是女儿,而是作为心理医生的爸爸。
看完之后只是担心要是真的有这样的童年和经历,以后还能没有阴影地生活下去嘛,看着母亲被父亲杀死,看着父亲性格分裂害了身边的猫身边的朋友,看着无奈之下自己的心理医生杀死了父亲,还是希望这只是电影。
另外,电影里的小女孩很可爱
刚写完标题,不小心瞟到了电影封面的那一句话:COME OUT,COME OUT,WHATEVER YOU ARE.这一句其实已经很清晰的表明了本部电影的主旨:人格分裂。
只是究竟谁是那个人格分裂者,成为了本片一直在着力刻画或者说故弄玄虚的POINT。
很容易地,会认为是小丫头Emily.虽然一开始,有那么一丝可能让我抓住了“真凶”,可是导演的避重就轻,对Emily的反复描述。
再加以父亲本身作为心理医生这一职业......让我先入为主的将小Emily列入了人格分裂的主格人选。
这一点上,导演做到了,成功地转移了我们看客的注意力,并让我们顺着他的意图往下走,却在最后真相时,才豁然发现自己的狭隘。
让心理医生成为那个有问题的人。
这才是本片的Point和高潮。
谁说心理医生就应该百坚不摧?
谁说心理医生就应该有着清醒的自我洞察力?
相反的,心理医生反而更应该是那个最受重视的精神病潜伏人员。
他们每天所面对的都是(用时下流行的话说)“负能量”,倘若没有一个有效的发泄和疏导,积聚不断的“负能量”会最终将他们击垮。
所以,心理学这一行业里,很看重“分享”或者说公开式小组式“案例分析”,也进一步的产生了“督导”这一职位。
我们都是常人。
而对于之后,Charle的巩固,Emily爸爸的退后,这一情节让人忍不住想着力分析。
在人格分裂案例中,据我所了解,大部分主人格意识上并不知道次人格的存在,所以每次Emily爸爸都以沉睡的模式让自己“失忆”。
而次人格往往是很清楚主人格的存在。
当Emily爸爸这一角色终于看清了自己的问题时,他选择的是退却,选择了让次人格统领自己,而不是迎面而上。
这一抉择真的叫我匪夷所思。
或者说,他作为心理医生实在无法接受自己的这一问题,所以干脆把自己深埋?
或者说,他是真的太累了,所以放自己休息?
当然,这一点,导演没有细说。
反而,笔锋一转,在温暖阳光的房间里,将镜头指向了仿佛没有任何问题的Emily的画上,结束影片。
这个结尾很叫我满意。
至少,也证明了,其实前面的着力描写也是事出有因的。
总体来说,这片子有酣畅感,不错!
好莱坞的著名loli都是演悬疑出身的吗= =
终于把这部片子给看了,还是不错的,就是说服力不足的地方太多。留一个两个头的结局干嘛,导演真是的。。。
很早前看的.... 个人觉得不错
nah, not my type. (但是范宁真的从小美到大欸!美女!
6/10。大卫用蜡笔在浴室帘子上写出提示语,宴会外妻子出轨的梦境闪现越发具体,两个线索场景都运用了抽象的黄色光线象征内心的狂躁和不安。捉迷藏看似是父亲安抚女儿的一种治愈游戏,实际暗示查理和大卫这对父亲双重人格的心理斗争,大卫作为心理医生习惯从他人身上找毛病,他偷装摄影机观察邻居夫妻的争吵,希望治愈他人的家庭问题来拯救自我的心灵,但当他打开书房看到未拆箱的书籍和空白的笔记:本我的快乐准则被隐藏在心中最安全的角落,自我以治愈女儿心病的谎言来压抑本我,最后谎言揭穿使大卫隐藏的阴暗面毫不留情地爆发,对于女儿的愧疚和占有欲让大卫极度警觉周围的人,连女儿的布娃娃都不放过,女儿拿鱼钩穿透昆虫身体的暴力因子正是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所导致的,结尾女儿的自画像出现了两个头,提示女儿受父亲的暴力影响可能也患上了双重人格。
前半段是小的装神弄鬼,后半段是老的出来忽悠。全剧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些事件带来创伤后遗症的可怕,不能直视面对,就如同在与自己躲猫猫。而另一方面,事件的伤害给予孩子造成的影响永远是最大的。
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 父母有问题 孩子必有问题
本来以为是儿童恐怖类的,没想到最后发展成人格分裂类悬疑片,但也只能说比纯恐怖类的剧情上好一点,跟致命ID那种还是差一大截,德尼罗和Fanning的表演还是不错的,最后结尾的画是暗示萝莉也是凶手之一吗。。据说有5个结局编剧你也分裂了吗。。
2011.07.18 @ HomeFanning妹 爱你 =3=
Dakota太灵了。在那个年代的类型片中也算个中翘楚。
人格分裂 也是可以继承的~
父女两都精神分裂,有什么难解释的, 难道你们一点逻辑思维都没有。
算是今年看过的比较好看的恐怖片,惊悚而悬疑,小女孩演的真不错,值得一看
为什么我觉得这片子一点意思也没有...德尼罗怎么会接这样无聊的片。小女孩是不是精分根本不影响片子什么,只是增加了话题而已。
虽然极尽功夫去渲染恐怖的气氛,但故事本身的缺陷却使其无法成为更好的电影
恐怖片也有儿童版?一直出戏,想导演是怎么拍这一幕的而不是害怕,说白了就是故弄玄虚。都揭露真相了还有20分钟,好多细节不知怎么在讲,莫名其妙死了不少人,邻居也冤枉。范宁妹子还是比不上芦田爱菜--
完全不记得以前看过了,到快结局才想起来,我擦,这个我早看过了完全被某人吓到了,全程一惊一乍!要不要这么刺激啊!
故事还是欠缺额,有点磨磨唧唧的,这种反转题材电影太多了,直接给观众想看的就行了,没必要玩这种故弄弦虚啊,心里铺垫啊,直接快节奏的整点刺激的,然后最后再玩反转真相大白啊 blablabla
以前还不懂《闪灵》为什么那么厉害呢,原来是惊悚片一直走不出《闪灵》的影响。
诸多不合理之处,可以说导演为了忽悠观众已经顾不上太多。剧情突然转换的难以预料也是拜这无节操的忽悠所赐,但还是足够渗人,罗伯特德尼罗确实不像只是陪衬。后半部基本是模仿闪灵,手电筒一闪一灭的画面突显变态,达科塔范宁演得尤其好。结尾画暗示另一个DID。5个版本?被当作提线木偶的观众说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