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不记得是在哪一次的飞机上看到这部电影了,没头没尾,尽管故事的背景不是那么明亮,节奏也不是多么轻快,但是我就是喜欢,说不上来为什么,大概是不是我对写东西的人天然的敬畏,或者那个我完全不了解的好像很神秘的世界。
巴克利大概也是我喜欢过的最不帅气也不那么“在人群中就一眼看见他”的男主角,当然不是说演员(Sam Claflin的帅气有目共睹我),就是这个角色本身,温和,平淡,但是又莫名的吸引我。
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一个人,我想一定就是 “他”了。
我也喜欢他们俩那么直接又隐晦的告白,“我会娶你”,“我会想念你,只是我说不出口”…但是他们相互拥有的时间短的让人心惊肉跳,在那样的时代里,为什么居然是那么草率的结局?
故事讲得简单又平和,哪怕是在一个炮火纷飞的时候,也许他们在一起经历的就是他们的finest。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1. 它独特的展现了战争中给人的影响,或说无影响。
冒着轰炸,女主角还是小跑着走在大街上,一路坐地铁,下巴士,趟着废墟去面试工作。
在轰炸中,女主拎着铺盖坐在防空洞里读贺卡,战争中人们一样在互致节日问候。
男主在轰炸声中,调响了音乐连夜编剧写稿。
女主的男朋友在轰炸中,水都切断了的情况下,还在要求女主像传统女人一样做他身后的女人。
一般战争题材,人们会描写战争的带给人们的极端环境。
这个剧让人在战争的背景下仍然尽力过着正常的生活,不是怨天尤人 (除了老明星抱怨),更凸显人们的勇敢和坚韧。
2. 女性主义的主题思想表现的入情入理,不招人反感。
不唱高调,反而唱的掷地有声。
剧情是女主角被一步步逼到墙角,走上了经济和精神双双独立自强之路。
故事起承转合特别有值得琢磨的地方。
另一部描写二战期间女性坚韧,强大的影片, the league of their own, 就是一部同样精彩的影片,80年代制作,而这部2017 年影片更加有深意和层次,让人非常意外,开心。
3. 看过算这部两部 Sam Claflin的电影了,另一部是《遇见你之前》,两部都是让人非常希望男主角能和女主角激情戏一把,都没能实现,异性吸引的张力十足, 却引而不发。
这男演员算是禁欲系的翘楚啊。
可怜我的春心荡漾而无处安放,想被感情戏虐的观众,不会失望。
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众多元素恰到好处的融合,究其本源,其中的力量并不来源于电影本身,而是如何刚刚好成就了纹路合适的钥匙,打开了观者的心门。
在于刚刚好调动了情绪,就适可而止;在于刚刚好触及了美好,就适当留白;在于克制与舒展达到了平衡,就收敛力量。
萦萦袅袅,余味悠长。
而本片就是为数不多的典范,让老汉我几度落泪,满心温暖,满眼温存。
底色突如其来的轰炸,猝不及防的死亡,生与死在战争年代如同明早起床吃什么一样是一个随机事件,可以被轻率的决定,炸弹落下,烟尘四起,恐惧和悲伤随之弥漫,久不消散。
一般来说,战争背景的电影通常以有限的喜剧桥段来衬托全片悲剧性的故事,或是在无限的沉痛失望最后留下一根不至于让人坠入绝望深渊的绳索,一边指引着希望,一边引导着思索。
但本片的不一般就在于它从头至尾都是在成长的活力和生机,随时发生的轰炸只是平常的背景,生离死别也只是难逃的宿命,物质的匮乏也没有被刻意的赋予象征,似乎所有悲剧性的情节在本片中都内在蕴含着一颗种子,简单明快的散发出力量,生发出希望,浪漫,乐观……即是站在废墟之上,我们的共情之处也从凹瘪的水壶转移到了救援人员脸上的笑意,从感叹于战争的无情转移到了活下来的幸运……影片如同它的片中片一样,提振着人们的精神,只不过一个是大场景之下的精神氮泵,而另一个则是温柔细腻的氤氲之息。
人物与我而言,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部女性电影,虽然我并不想单纯用主角的性别来划分。
当性别不再是影响影片力量传导的因素时,才是真正的平等,编剧处理水平的高级也在此得以体现。
片中没有刻意着笔性别对立的矛盾,也没有为女性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做情节延伸和情绪处理,更没有大女主式的纵横捭阖高人一等,虽然这些都是女性力量有力的表达方式,但也会让很多角色单单被行为所定义,形象鲜明艳丽,而内在却乏善可陈。
而编剧的高明之处是收集这些力量,在与主角形象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将其释放。
无论是女主工作的选择和坚持,还是在感情方面的放弃与追求,你把她换成一个男性似乎也没什么问题,这也可以看出编剧并没有以一种性别绝对对立的视角来写本子,而这样的好处就是把人物时刻宣泄的情绪力量积攒了起来,用来增强故事本身的力量。
而当两人接吻时,当女孩下水修理助推器时,当送别时女孩温柔的回绝时,当荧幕上出现曾经时,当她说出“像我们这样的女孩”时,那些没有被用来塑造主角的力量又通过故事重新回到角色身上,反复的传导,让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实现了在情感层面故事与角色的高度融合,以至于影片的最后,我们分明地感受到了强烈又动人的女性力量,却在回想全片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来的那么顺理成章。
片中两位“前男友”的存在和离开都充满着戏剧性。
冲动之爱中,她不被重视,她经历背叛。
共鸣之爱中,她被尊重,她经历失去。
痛苦让她完整,但没有赐予她俗套的觉醒,因为她本就不需要觉醒,她从来也不是别人的依附。
戒指是她私定终身的信物,她可以在私奔时买下,也可以在转身离开后丢进垃圾箱;被爱是件宝贵之事,她可以选择拒绝,也可以回过头去追求……她从来都可以自由的决定她的人生,勇敢奔赴她的热爱。
片中的人物无论主次,都被塑造的立体完整。
老演员对职业有着深切的热爱,傲慢的表面之下也有着对身边人的尊重;经纪人的姐姐是个既会周到细致关切他人,又具有极强执行力的女性;女领导以饱满的精神和锋利的气势屹立职场,也照护着后来人;甚至于写稿的老头也是因为晚上要照看爱人才会在白天困倦瞌睡……这种细腻轻柔的刻画,使每一个角色都没有沦为某种价值导向的傀儡,而是成就一幅充满爱与生命力的关键色彩。
情节透过故事来塑造人物的前提是故事要足够充盈,足以哺育角色。
而在电影中拍电影这种故事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是因为这团火焰周围所有的飞虫都叫一个名字——热爱——所有人都以成就一个充满希望和力量的好故事为目标。
尽管制片组也常常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但对于观众而言,并没有感到太大的起伏(这种起伏对于本片来说也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
全片一直以一种人们意料之中的走向向前发展,可为什么没有感觉乏味,反倒感觉积蓄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呢?
正是因为全片没有一个矛盾是指向片中片本身的,所有人所有资源都在倾力合作讲好一个故事,让大众满意的故事。
回到影片本身,故事很简单,却又不无聊,不咸不淡,但结构很巧妙。
一来影片与其片中片交叉精细,将主角和故事包裹其中,形成了松弛有序的叙事节奏;二来戏里戏外,各种角色得以被塑造完整;三来是让作为观众的我们仿佛经历了多重梦境,体验感的深入使我们更多时候停留在与女主一个维度上,就像是影院里她旁边的大妈和大兵,这也让情绪力量到达女主的同时就会浸湿我们的眼眶,不仅不打折扣,反倒更加感同身受;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让影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底色没有断档,让意料之中的美好结局依旧来的温柔平和又充满力量。
配乐好的电影配乐不得不提。
从电影第一幕开始,欢快的节奏响起,而凯特琳行走在废墟之上,这种两不相合从一开始就给全片定下来了调子——面对残酷与死亡,最有力的回应是浪漫与希望。
结束观影以后单独再品味配乐,你会感觉音乐的力道恰到好处,就如同一味药引,多一分就成了温情片,少一分就成了文艺片,不多不少刚好够在废墟中长出希望,观众在这副药引之下,感受到影片传来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没有澎湃激昂,也没有大悲大伤,只有如同不断攒动的小火苗一样的活力,配合影片故事的幅度刚刚好。
而两人月下聊天那段臆想,更是温柔到了极致,轻轻地漂浮于月下,与海浪的声音交错,彼此的心声交汇,如此轻盈。
等到接吻,那被克制许久的感情,小心的试探,大胆的表达,只在短短几秒,就胜过万语千言。
发生在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已经作为一场战争奇迹永远印刻在二战史册中。
在短短九天之内,有338226人被从海滩救出。
77年前危机四伏的敦刻尔克海岸,这个绝佳的历史时刻也势必会留在影史,在诺兰的「敦刻尔克」未上映之前先看了这样一部戏中戏的「敦刻尔克」,看英国人在德国鬼子的炮火下救出一只德国土狗☞雪纳瑞,看经历战争的人们重逢时的喜悦…
以女性视角看二战,其实,女性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细腻和温柔,也有坚韧和勇敢。
而电影是黑暗之光,无论在那个年代还是这个年代,带给我们的感动都不曾改变。
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军官将领,无论是手持武器孔武有力的男人还是柔弱的女子,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冒着德军飞机、大炮、潜艇的威胁,展开了救援行动。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以女主凯瑟琳被邀请参加以这些普通人为主角的主旋律爱国电影的制作的故事。
女性视角更容易抓住细腻的事物本质,从而打动观众,虽然一度不被团队里的男人们认可,薪水也不及男性,还被嘲讽比起写作,你不是应该收拾干净这间屋子么?
哪里有质疑声哪里就有消除质疑的实际行动。
而好的电影的基础就是有个好的剧本,访问真正经历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姐妹花,收集第一手资料,从而引导剧本中人物的心路历程。
不身处哪个年代你不会懂得这样主旋律电影带给广大民众的鼓舞和振奋。
随着战争的恶化,面对生命的无常,电影就是心灵慰藉。
看过很多二战题材电影,也不乏经典作品,但最喜欢的两部却是《美丽人生》和《你逃我也逃》,能让你哭是喜剧的最高境界,而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对刘别谦用喜剧桥段电影戏谑法西斯保全大家也是各种兴奋。
电影在那个年代啊,就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向法西斯宣战,虽然它不尽真实,不尽客观,但它确实是黑暗中的光明存在。
你惧怕黑暗么?
不,因为没有黑暗就不会有光明。
即便是空袭中整个屋子在震动,但也不能阻挡她的努力,笔耕不辍。
那个年代,每一天都会有生离死别,身边的人也许会倒下、会离开你,我们活着的人能做的就是继续努力活下去。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二战中的女性视角和对女性的讴歌。
还是电影人写给电影的情书,没有热爱就不会有热情,凯瑟琳在电影院泪流满面,失去爱人的她本来已经心灰意冷不想再继续创作了,但在电影院观影之后,她已经决定继续回归团队继续创作那些鼓舞人心的作品。
他们最好的?
其实应该是她们最好的!
向战争时期的伦敦人致敬,向战争中的女性致敬,向电影人致敬。
最后,我灰常期待诺兰的《敦刻尔克》~好像北美今日(7月21日)上映,可惜大陆九月才上。
杰玛·阿特登主演了一部关于战时宣传电影制作人的英国喜剧。
真实性,这才是关键。
乐观的真实性。
《他们最好的》告诉我们,这应该是这部电影在动荡时期的精神,这部电影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爽朗。
背景是1940年的伦敦;类型:英国战时喜剧戏剧。
当你看到简短的内容后来扩展到真实、乐观和一只狗时,你不会感到惊讶。
这个指令是由罗杰·斯温下达的,他是信息部电影部门的一个满身灰尘的人。
接着,凯特琳·科尔大步走进人们的视线,她是一名广告文案,有“台词”(女演员的台词)的天赋,因此被招去写宣传电影。
为了营造气氛,阿特登显得欢快、圣洁、坚强。
用当时的方言来说,就是“带泔水的芥末”。
起初,她准备做一些不需要预算的“信息”,宣传工厂工作或胡萝卜的营养价值。
但随着战争变得不确定,一个更雄心勃勃的项目被批准了,一个《敦刻尔克》大片吸引美国参战。
于是,卡特琳和脾气暴躁的作家汤姆·巴克利搭档,两人都被资深作家安布罗斯·希利亚德唠叨,活生生的证据表明,即使是闪电战也无法淹没一个老男主角的自我。
黑夜继续在边缘摇摇欲坠。
“粗粒小麦粉布丁!他惊叫道。
丹麦导演罗勒·莎菲(曾执导《成长教育》)的任务是在逗人痒痒的情节与至少一丝现实主义之间取得平衡。
在小麦粉之前不久,阿特登跌跌撞撞地走进了一家被炸毁的服装店,在被压碎的人体模型中摸索着前进,直到她和我们意识到人体模型最后不会满身是血。
如果音调的变化是不可靠的,那么演员是故意偏重国宝的。
有一次,格兰特和杰里米·艾恩斯出现在同一个房间里,尼伊就在旁边,这表明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男孩乐队。
尽管这个时代很温馨,但加比·奇亚普的剧本仍然是一个关于编剧的剧本,包括所有的元素。
“故事就是结构,”巴克利喃喃地说,听起来就像一张便利贴。
但对真实电影史的致敬是有趣的,尤其是对英国电影永恒状态的含蓄玩笑,在战争与和平中追逐美国。
同样灵巧的是对女性在战争和镜头后的角色的致敬。
(奇怪的是,近80年后,一部由一位女性导演和另一位女性编剧拍摄的电影仍然是一件新鲜事。
)导演和编剧是电影辉煌的忠实信徒,也是她们理想的家——电影院的忠实信徒。
在这里,座无虚席的影楼真的是一座宫殿,喧闹、拥挤、闪耀着魔力。
By:Danny Leigh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阴云笼罩下的英国,战事不断。
伦敦上空,每天都有敌机侵扰。
但比满目疮痍的伦敦更残破的是,人民绝望的心。
面对无常的生命,电影成了伦敦市民唯一的心灵慰藉,那时,伦敦电影院每周要接待3000万人次。
为了提振民心,资讯局电影部开始拍摄一些宣传正能量的电影。
凯特琳就是在这个时候从威尔士来到伦敦的。
跟随画家男友埃利斯·科尔来到伦敦后不久,现实就给了凯特琳沉重一击:房租在哪里?
一日三餐在哪里?
靠男友吗?
无名艺术家通常是穷困潦倒的代名词,何况,又在战时。
凯特琳只好踏着遍地瓦砾找工作去。
奔着女秘书的职位而去,大大出乎凯特琳的预料,她得到了一份资讯局电影部编剧的工作——瞧呀,《编写美好时光》的角度多么别出心裁!
通过讲述一个拍电影的故事,来展现一个女编剧在那个特别时期是如何鼓足勇气跨越职业障碍和感情困惑,从而成为助力战时和战后英国迅速重建、快速发展的积极分子。
就这样,凯特琳成了电影比阿奴,边上是巴克利凯特琳遇到的职业障碍是,她虽然有着电影部要求的女性视角,却从来没有编写过电影剧本。
假如不是为了在居大不易的伦敦能有一张床和足以果腹的食物,凯特琳大概会拒绝这份陌生的工作的吧?
好在,硬着头皮而上的凯特琳,很快就得到了资深电影编剧巴克利的认可:"你写得比那些小伙子好多了。
"是指凯特琳的女性视角还是凯特琳的文字能力?
显然,是后者,巴克利邀请凯特琳加盟即将开拍的电影《敦刻尔克》的编剧工作。
1940年5月27日,德军空袭敦刻尔克港区,炸沉了港区内大量船只,常在附近海域出没的潜艇受到了威胁。
在这危急时刻,代号为"发动机行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启动。
到6月4日,34万英法军队撤回了英国,为固守英伦三岛和日后发动反击保存了有生力量。
没有什么题材比敦刻尔克大撤退更符合资讯局对电影部要求的:拍一部能鼓舞人民士气的电影。
可是,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
巴克利让凯特琳去采访参与过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的罗斯和莉莉姐妹。
凯特琳果然给剧本带来了女性视角。
姐妹俩叙述中的两个细节,打动了凯特琳:一个细节是,撤退到姐妹俩小船上的一个士兵,他的背包里藏着一条小狗。
还有一个细节是,匆忙撤退中,一个法国士兵想要亲吻莉莉。
多少了解一点敦刻尔克大撤退,我们就会知道,那一个多星期的"发动机行动",有多么紧张、多么煎熬、多么生死一瞬间。
在这种氛围里,士兵还能带上小狗、还想着要向女性表达爱意,这让凯特琳深切地体会到,再糟糕的时候生命之火也许微弱过但却从来不曾熄灭。
动了真情后完成的电影剧本,果然得到了同事们特别是巴克利的称赞,而此时,对凯特琳而言,她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已经不再仅仅为了每周2英镑的工资了,所以,当罗斯、莉莉姐妹俩的故事也许是她们杜撰的说法传来时,凯特琳能主动地非常迅速地调整好剧本。
当局为了能让美国人能尽快参战,一定要让美国空军利用休假来参演影片,这让大明星安布伦斯非常反感。
虽然与安布伦斯因为剧本而有过龃龉,凯特琳主动承担起了说服安布伦斯在诠释自己扮演的角色之外,帮助飞行员完成角色塑造。
"让我们投入时间和才华吧",这个特别擅长抓住细节的女编剧,果然一语就点到了安布伦斯心里的最柔软处,影片拍摄因此得以顺利地进行着。
在成为出色的电影编剧这一条路上越挫越勇的凯特琳,却在感情生活上屡尝苦果。
凯特琳
巴克利可以管这一种相遇叫一见钟情吗?
是巴克利建议电影部录用的凯特琳,是巴克利最先肯定凯特琳是电影部最出色的编辑,是巴克利坚决邀请凯特琳加盟《敦刻尔克》编剧工作的……这一种相识相知,凯特琳怎能意会不到?
所以,明明听见巴克利唤她为科尔太太,凯特琳还是竖起右手无名指给巴克利看结婚戒指,"我是有丈夫的。
"可是,那个把凯特琳从威尔士带到伦敦来的画家埃利斯,却没把私奔当成正式婚嫁。
在外地忙着拍片的凯特琳好不容易挤出时间赶回伦敦参加埃利斯的画展,她推开家门,看见了什么?
看见埃利斯已经移情别恋。
伤心欲绝的凯特琳拽掉手指上的结婚戒指扔进垃圾箱,匆匆忙忙地赶回剧组。
提前回来,怎能不引出巴克利的疑问?
问出真相后,巴克利果断向已经暗恋了很久的凯特琳求婚。
一时无法忘掉旧情的凯特琳期期艾艾地接受了巴克利的亲吻,这让银幕外的我们也替凯特琳高兴:好女人就应该有真正的爱情呵护嘛!
但是,喜出望外的巴克利松开凯特琳刚一转身,就被片场里沉重的灯架砸中,死了。
这一种相遇是一见钟情吗?
做编剧时勇往直前的凯特琳,接连被爱情打败后会一蹶不振吗?
会的,你看,没有了巴克利的电影拍摄现场,我们已经看不到女编剧凯瑟琳的身影。
有人不愿意凯瑟琳就此沉沦下去,他就是通过《敦刻尔克》再度名声大噪的大明星安布伦斯。
他特意找到凯特琳的住处,在凯特琳拒绝出山担任新片《防空队员》的编剧后,见多识广的安布伦斯说了一番话:"你我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是因为年轻人离开了,或者死了。
我们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们再放弃这些机会的话,不就是让死亡主宰了我们的生活吗?
"谁听罢这样的言辞还能毫不动心?
凯特琳走出了家门走进了电影部坐在了巴克利的办公桌前,而我们这些电影观众,则喃喃自语着"我们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们再放弃这些机会的话,不就是让死亡主宰了我们的生命吗",陷入了沉思。
2021.09.12
战争给了英国这个古老而墨守成规的国度里女性展示的机会,女编剧凯特琳·科尔的加入,使这部原本是单纯的国家机器宣传片,添加了有血有肉的真挚情感而打动人心,它弱化了战争的恐怖和对人性的扭曲,而展现战时的英国女性不仅仅是细腻和温柔,更有坚韧和勇敢的魅力和光辉。
凯特琳在剧组这个男人的世界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她的灵感和机敏常常出人意料的使一个个看似死结的难题迎刃而解。
她更是一个善解人意的知性女人,几句话就让固执的老牌明星安布伦斯放下执拗,喜笑颜开。
“生命是很脆弱的,浪费生命是很可耻的。
”渐入佳境的凯特琳如鱼得水,在剧组里尽情的展示她的聪明智慧和才华,收获事业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称心如意的爱情。
然而残酷的现实突然降临,刚刚还沉浸在和主编巴克利的热吻中,转瞬间心仪的人就没了,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凯特琳几近崩溃,她再也无法写剧本了,“我们得到机会,是因为这些年轻人走了,或者死去了,如果我们真的放弃这些机会,一直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那不就是让死亡笼罩着生命吗?
”接受安布伦斯的建议,凯特琳去影院完整的看了自己参与编剧的处女座,在和观众的共鸣中,凯特琳被感动了,终于放下了包袱,重新振作起来。
电影就是把现实生活事实真相中“真实的无聊的情节一概不留,开头有了,结局有了,中间桥段的元素也有了,有小狗、敦刻尔克、发动机故障、还有叔叔的牺牲,剩下要做的就是把空填满”。
原来电影剧本真的是靠编剧来“编”的,云山雾罩、天马行空,各种的遐想、杜撰(当然是围绕着主题),生动有趣的细节,杜绝平白直述,编的本身就是个有趣的过程,也是个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的痛苦过程。
战争背景下的电影大多是“现编现演,一蹴而就的”。
正像这部电影描写的剧本的写作和拍摄过程,头脑风暴、卡片创作法、情节点设置,编剧之间因观点不同的争执,面对困难的合作,因为政治需求不得不做的增减与更改,拍摄过程中的再修改,直至电影通过荧幕上呈现给观众。
据说很多香港电影就是沿袭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拍摄风格而制作出来的,可见当年的香港电影市场竞争是多么激烈,要用战时的方法来争夺市场。
电影里的人生和真实的人生区别就是,电影故事有结构,有框架,有目的和意义,即使有悲剧桥段也是特意安排的,总会赋予它什么意义,可人生不是,人生很多时候会有毫无意义的意外,人生电影有常,人生无常,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喜欢电影的原因。
战争带给人生的残酷更是如此,上一秒你还在侥幸的傻笑,下一秒你就看到惊骇的一面。
地铁里行色匆匆的凯特琳看到一个穿黄裙子的姑娘拒绝了一个即将上战场的士兵的纠缠和索吻,出了地铁站口遇到空袭,爆炸的气浪把她掀翻在地,颤颤巍巍爬起来的凯特琳惊恐的发现周围都是残肢断臂,吓得大惊失色,烟雾散去才发现原来是旁边商店橱窗里的造型模特,惊魂未定的她笑了,嘲笑自己被这些假人吓到。
再向前走几步,她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废墟里躺着的是几分钟前她看到的黄裙子姑娘,她睁着眼睛,炮弹在她肚子上开了个洞,肠子流了一地,凯特琳难过和恐惧,然后开始大口的呕吐,她们俩前后只差几秒钟的距离呀。
英国伦敦白厅,陆军部长居然说出来这样一番话“通过你们的电影,向美国民众传达信息的机会,他们认为统治我们国家的是上流社会精英阶层,你们来展现,在真正的英国,普通劳动人民才是我们的英雄,……,看来即使是在英国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人明白“人民创造历史”这个真理。
<他们最好的> /
1840年,30岁的音乐家舒曼成功迎娶21岁的克拉拉。
他希望对方婚后放弃音乐事业,履行作为妻子的职责,当个家庭主妇。
起初克拉拉答应了他,但后来因为经济困难,且她对音乐的热爱无法泯灭,克拉拉复出了,重新开始巡演,以增加家庭收入。
16年的婚姻生活,克拉拉进行了至少139场演出,其间她经历10次怀孕,带大了7个孩子,其艰难可想而知。
1856年,病魔缠身的舒曼逝于精神病院,时年46岁。
1940年的英国战争不断,每天都有敌军的空袭轰炸,但比满目疮痍伦敦更残破的是人民绝望的心,面对未知的生命无常,电影成了唯一的心灵慰藉。
资讯局电影部想要提升国家士气和民心,开始拍摄政治宣传电影,为了增加电影中的女性观点,原本从事广告文案的凯瑟琳被邀请加入编剧小组,和主编巴克利一起编写歌颂英国人在敦刻尔克行动中英勇事迹的剧本。
大男人的巴克利遇上温柔的凯瑟琳,挖苦彼此的对白、斗嘴不断,但随着两人一起经历疯狂赶戏和剧本,默契和爱苗都悄悄滋长。
然而战事持续恶化,电影拍摄也面临困境,凯瑟琳还要面对自己已婚的事实⋯⋯
7.5/10
分享一个台词弥补剧情的典型
虽然主题是女权,可不是我的菜。台词!好美~关于爱,关于失去,你应该去感受下,而不是任由死亡凌驾我们之上。三位主演太好了,每一帧,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让人沉浸仿佛也感受同样的感受。渴望不会让你死去,失去渴望才会,它会带着你和你心中的熊熊火焰去你想去的地方。电影中的电影片尾语简直太棒了,电影不只是电影,而是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尽管不可能事事有happy ending,但是it will be,we are trying。刚开始有些无聊,但是这就是生活,还好,一切都是来得及一切都没有尘埃落定,年轻,嗯,很好,成熟也不错。静下心,有喜欢的事情,好的爱情才会来,它不是痛苦,而叫做一起成长。it&#39;s nice in the dark, with moon with you
BBC出品差也差不到哪去 一个放之四海皆不错的价值观和保守俗套的爱情故事 Sam Claflin太帅了 可我万万没想到还是会俗套地彼此钟意再更俗套地才在一起就阴阳相隔
为演员多加一星。
sam claflin结尾那嘣得一下子,我就想起了one day,一查,莎菲阿姨真是好这一口…ps:谢谢what君的票,我下次回礼🙋🏻
boring and oldfashion
润物细无声的女性主义。以女性编剧视角,讲述二战期间英国一部关于敦刻尔克的主旋律电影的诞生。战争,女性,爱情,元电影。《她们是最好的》
英式细腻,看到最后一幕出现的银幕上的电影我也跟着女主角感慨到差点落泪
视角跟传达的信息都很好,就是太平淡无聊了。
说实话这戏的编剧应该找留几手…一部只适合女权和Gay的战争片。
@2024-06-02 16:58:45
结局那一抹狗血
@balmes 有几处转折未免过于狗血,但大家都好可爱!喜欢!bill太棒了实力真男主!那个朝生暮死的年代,电影作为折射现实同时让人逃离现实的途径,带来的希望与慰藉,和如今身处另一种黑暗的我们所感受到的何其相似。(看完dunkirk之后更觉得这里他们拍的片好看多了!
英式幽默,细节丰富,女性主题
one day 的导演——我们可能真的不太合适
有病吧这剧情。拜托拍女权的马屁也拍得用心一点吧。
弹坑小清新...喜欢❤️
下一次一定要是happy ending啊……
必须满分,剧本太牛了,演员的表现一个比一个舒服,所有配角的戏都很好看,近些年院线少有这么好的片子,值得反复琢磨的小细节很多,英国佬还调皮滴调侃了美国佬。一贯的典雅巧妙英伦风,类似作品也推荐《布莱切利四人组》《生存还是毁灭/你逃我也逃1942版》,还有现在院线的《芭比》。六公主国配版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