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导的作品太温和,细腻了。
自烧女之后我就深深喜欢上老席的才华。
一直拖着没看假小子,因为等待《小妈妈》,所以想去感受一下老席的功力,我就先来看这部了。
劳拉假扮成男孩子的时候,真的是很帅气。
而且,在丽莎的身上不知道为什么,我隐隐约约看到了《水仙花开》女主(不是呆哈,是另一个女主)的影子。
在剧情一度让我感觉要变成《男孩不哭》的走向时,席导换了一种角度。
没有暴力,没有歧视。
有的是包容,尊重。
男孩因为劳拉的女孩身份,让丽莎检查劳拉的女孩身。
劳拉的母亲并不反对劳拉扮成男孩子的样子,而只是因为开学,要让劳拉回归到自己的真实身份,避免引起误会。
劳拉的妹妹珍妮也是个小可人,她俏皮可爱,六岁就那么懂事。
帮姐姐隐瞒,还帮姐姐理发的时候真的很贴心。
镜头更多的是在劳拉审视自己的女儿身,她模仿身边的男孩子,检查自己的上半身,伪装自己的下半身,努力想要跟男孩子一样。
当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她回答她不知道,一切只是自然而然。
她可能更喜欢自己变成一个男孩子吧。
生理上的架构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就像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一般。
但是我们也不用一直背负着原生家庭的枷锁,负重前行。
未来如何生活,希望我们可以自由选择。
这种的不是在讲同性恋的性向问题,而是在讲性别认同障碍,真不搞不懂都在看什么,觉得一个女孩亲了更一个女孩就规避成了同性恋,其他问题都看不到吗?
,首先刚开始女孩喜欢穿男性化衣服,其次她喜欢和男孩子玩做男孩子喜欢做的事,像男孩子一样为了保护妹妹而打架,像男孩子一样做一个假的生殖器来哄骗众人,最后像男孩子一样去触碰爱情,都说明她只是认为自己应该是个男孩子,为女孩子的身份感到自卑甚至会自己讨厌自己是个女孩,而性向问题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性别感到苦恼,只是爱的是同性的人罢了,所以我想再次重申一遍,这部剧无关于性向问题。
这部剧很棒,探究内心深处的秘密,法国愿意,法国愿意讲阶级分析,愿意讲性向,愿意讲历史教育,愿意讲心理治愈,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法国,比那些皆为噱头的贴标签的剧更安静更吸引人......
洛儿/米克?
青春期的性别认同探索。
以绝对女性化的可爱妹妹作为对照。
两个小孩的房间颜色(粉,蓝),头发(长卷发,短发),衣服风格(裙子,芭蕾舞裙,短裤短袖),行动(跳芭蕾,踢足球)。
处处是两种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具象化表现。
以一次搬家为契机,在融入新群体的过程中被赋予一次重新构建自己性别身份的机会。
为了以男孩身份融入新社区,主角通过模仿男孩的行为(踢球、吐痰、脱上衣)来维持塑造自己的外部形象。
更进一步地,从社会性别,即行为上的区分,过渡到生理性别不可愉悦的鸿沟,从撒尿到为了去游泳而自制生殖器,似乎也是一步步走向性别认知的本质,迫实主角去面对自身认同或者说希望呈现的形象与现实之间难以弥合的差异。
然而最终的败露并非因为这些,而是因为一次平常的打架。
我想这也是一个更为温和的“软着陆”处理,不是因为性别难以跨越,而是因为爱你的人总是希望你不必伪装,做自己。
最温暖的是看到最后,lisa问“你是谁?
”她答“洛”,露出一个腼腆的笑。
如此突然的强制转换或许是粗糙武断的,但终归能够直面真实的自我,从剥去虚假的身份承认“我是谁”开始。
初看只感觉把这个有点沉重的话题处理得清新温馨可爱。
最近一些回顾思考,再看似乎更能感同身受,于是更感到温馨。
结尾略觉惋惜,没有直面问题只是轻巧带过,但看到那个未完成的腼腆的笑,终归觉得很欣慰。
或许就这样结束最好。
誰的成長不流淚?
磕磕絆絆的長大過程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只不過人大概都是健忘的,所謂好了傷疤忘了痛,非到情景再現是很難想起曾經的那些個費解、委屈和試探的。
前天夜裡看了達內兄弟11年的嘎納評委會大獎作品《單車男孩》,影片的色彩明亮溫暖,讓我想到大半年前看過的同期另一部法國影片《假小子》。
影片的拍攝手 法都是手持跟拍,用自然明亮光,背景基本環境聲、無音樂(男孩用了幾次明顯的貝多芬協奏曲)。
兩位小主角有著相似的年齒、生活的社區、街道、晴天綠樹和醉 人微風。
就連演員,也都相同的鋒芒畢露,酷似Tilda Swinnton的犟正太和神若River Phoenix的萌蘿莉。
影片看上去很溫暖,清新,明亮,但是都不乏叫人不安或是心疼的殘酷存在。
《單車男孩》裡的男孩西里爾被父親拋棄在福利院,他費盡心思衝破各種阻撓(騎車尋父的一段拍得真是漂亮,年輕倔犟的生命力怎麼能不美?
),終於找到了父 親,但是卻被告知自己被遺棄了,父親永遠不想再見到他(誰都沒有錯,身為父親也可以是長不大的孩子,父親並沒有準備好負擔起西里爾,自己的生活都是應接不 暇,他 的成長亦是不容易。
),男孩不知道是為什麼,自己不夠好?
流水無解,誰也不能告訴他這是為什麼。
於是變得狂躁,怒氣沖衝的他在車裡自殘,在街上游盪,被壞 掉的大男孩誘惑,去搶劫。
艱難的一段經歷。
終於他好像認清並接受了這一切,安心的在西西迪扮演的善良養母薩曼莎的庇護下快樂生活。
他們一起騎車,邀請朋友 燒烤。
但是,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新的傷害會再次來臨。
但是這一次,男孩顯然已經稍微長大一點。
當從樹上摔下昏迷的西里爾醒來後,他拒絕了報亭父子的幫 助,趔趔趄趄的抱起地上的木炭,跨上自行車,帶著身上的泥土和血跡迎着陽光和微風消失在街角的時候,我知道這個孩子會健康安然的成長,並且逐漸學會包容和 愛。
《假男孩》裡的女孩勞拉,留短髮、穿短褲、球鞋、T恤。
搬家後對新朋友稱自己叫做米蓋爾(男生名字) 。
勞拉家境不錯,父母恩愛對TA疼愛有加,有一個機靈又體貼的妹妹。
但是勞拉從未開心過,蹙着的眉頭道出了煩惱。
是 的,勞拉認為自己應該是個男孩。
勞拉需要能夠像男孩子們一樣奔跑、在陽光下利索的脫掉上衣、吐一口唾沫在地上才能舒暢的呼吸。
於是TA觀察男孩子們,把頭 髮剪得更短,把連體泳衣改成男孩子們通常穿的小泳褲用橡皮泥給自己做了個“小陰莖”,甚至還有了一個小女朋友Lisa。
這一切都讓勞拉覺得自己是個小小男 子漢,那些短暫的自在。
但是TA畢竟不是!
努力的偽裝最終會被戳穿。
Lisa的不屑,朋友的譏笑。
雖然孩子們沒有太多的惡意,但是勞拉分明受到了傷害,平 生的第一次被羞辱。
僅僅在人生第一個十年。
影片的最後,藍色的裙子掛在樹上,勞拉依然穿回自己喜歡的裝扮。
接下來的歲月,勞拉還會遇到什麼樣的遭遇?
就是這些簡簡單單絮絮叨叨煩煩惱惱的小事情。
真實的人生也就是如此。
我們周遭的一切比影片的呈現要更纏綿更瑣碎。
《四百擊》《我是》《霧中風景》……生活簡單又復雜。
你看著這些疼痛,除了為之焦心,根本無能為力。
因為世界不是二元的,沒有誰對誰錯,就像《假男孩》裡 媽 媽問:你為什麼這樣做?
勞拉:我也不知道。
家長、老師、醫生,每一個成長過來的大人面對新鮮的人兒都只能搓手唏噓。
我們誰也不能代替誰。
每個人的成長都需 要自己去承擔,就如一顆種子,除了陽光、雨露、微風,還要承受被鳥吃掉,被踩碎,被霉壞的危險。
而人的情況更複雜,音樂、電影、閱讀、行走、愛,滑板、自 行車、畫筆、或者更多別的東西,所有的這些滲透,最後變成了大人的模樣。
PS:兩部影片的篇幅都不長,均短於90分鐘,但是內容卻豐富過各種動不動三四個小時的眼高手低的所謂史詩巨片。
因為最好的就是簡單的,如詩如歌,呈現最本真樸實的生活。
致敬導演!
相關鏈接:單車男孩: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972040/
这部片子的叙事风格很像斯蒂芬·茨威格,克制、典雅、敏锐而深刻,所不同的是,后者赶上了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作家已无暇对内心进行更深开掘,而前者则在和平的氛围中,人们开始为生活缺乏激情而烦恼。
这是一部带有女性气质的、富有洞察力的作品。
片中的主角是一名新搬入社区的小女孩,她冒充男孩出现在小伙伴中,她光着上身和他们一起踢球、打架,甚至还赢得了别的女孩的爱慕,片中最让人震撼的一个细节是,为了和男孩们一起游泳,而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她用橡皮泥做了一个假阴茎,放入游泳短裤中。
这个女孩是所谓的问题少年吗?
她为什么要冒充男孩呢?
片中有一点点暗示,即她的父母因工作原因,经常要搬家,她不得不经常改变自己的生活背景,强迫自己融入到陌生人的环境中。
冒充男孩可能仅仅是她的一次游戏,当然,也可能是对男孩社会身份的一种向往——那样可以保护自己的妹妹,并赢得别人的尊敬,从而彻底摆脱孤独。
然而,她没想到后果是什么,当女孩对她垂青时,她不知该怎样应对,只有照单全收,甚至感到兴奋。
随着谎言被拆穿,她彻底被孤立了,不得不回到寂寞无援的状态中。
本片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性不仅仅是生理,而是一种社会身份。
在我们的文化中,男孩与女孩的性别角色犹如一道鸿沟,谁想跨越这道鸿沟,就一定会受到伤害。
当小女孩的母亲带着她挨家挨户去澄清,她是洛儿,不是米克,她的外部世界彻底坍塌了,她好不容易挣来的名誉、自信、爱情、尊严,一瞬间统统被踩得粉碎。
毫无疑问,她的母亲是爱她的,她找不到解决方案,只知道这个愚蠢的把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然而,这就与人类的偏见构成了共谋关系,洛儿被强制按入了女性的身份限制中,她只能按别人提供的女孩模板去生活。
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而是被创造出来的。
影片表达了这样一个悲凉的主题。
其实,人拥有社会性别后,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有逾矩的想法,只是绝大多数人的自我没有洛儿那么清醒,或者没有那么强大,所以我们懵里懵懂地成了它的俘虏。
应该说,洛儿的反抗是人类几千年来两性悲剧的一个缩影,一代代人在其中挣扎、迷茫、困惑与屈服,最终,洛儿会和她的母亲一样,长大,嫁人,生孩子,然后再去压迫她的孩子吧?
片尾新生儿的微笑,展现了创作者的忧伤:这样的纯真终将失去,生而为人,被扭曲,被涂抹,被伤害,是我们不变的命运。
影片的每个细节都很完美,叙事节奏虽然舒缓,却有高贵的气质。
米克(洛儿)第一次融入小伙伴团队中,她和别的女孩抢衣服,她欺骗了对方,并取得了胜利,她做得是那样的坦然。
成为男孩,就意味着为胜利而骗人不是不道德,而是智慧,甚至会因此得到女孩的爱慕,说实话,太钦佩这样有才华的细节了,只有斯蒂芬·茨威格才能做得这样好。
可以跟奥运开幕式对读,理解他们对trans的态度。
不过影片把焦点对准的是前青春期的小朋友/少年,完全削弱了性别问题中“性”的部分,于是有着一种如同夏日清柠一般的清爽酸涩。
也让人想起《蓝色大门》,不同于后者通过孟克柔的挣扎、压抑与释放所书写的带着游泳池气息的青春诗,Mic/Laura的性别扮演是前理解的、阳光灿烂、树影摇曳的西欧童话。
M/L的应对方式有着儿童的天真,让我们吃惊地看着ta如何“伪装”,为其异想天开胆战心惊。
然而,电影并没有通过“必然的意外”来捅破秘密,而是通过“母亲的责任”,让她不得不面对问题本身。
母亲说,我不是对你假扮男孩生气,而是你要认识到你不可以一直这么欺骗下去。
母亲让M/L不得不打破美好的幻像,走出了自欺欺人的想象的状态,或者我们毫不客气地请来拉康/齐泽克,:她不得不面对实在界的创伤。
而在Lisa拉开裤子,在那个未在银幕中表现出来的黑黢黢的洞口,一切都坍塌了。
这是母亲所赠予她的一次死亡。
导演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大大的全景,在绿野仙踪一般的世界里,我们几乎要忽略左下角那个小人儿,如此心碎与无助地蜷缩在树下,悲伤或愤怒,都是沉默的。
然而,导演终究是善良的,Tomboy的故事也到底是个洋溢着彩虹光晕的童话,通过Lisa 的再次到来, Comment tu t’appelles? 在Laura说出自己名字的时候,她获得了重生,作为她自己,而不是那个扮演的“他”。
最后上扬的嘴角也为这个夏天的故事留下了一个明亮的结尾,让我们确信她会以自己的名字获得Lisa的呼唤,在应答中获得纯甄的爱。
Celine Schiamma的《假小子》延续了2007年《水仙花开》中独特的酷儿欲望表达。
比如,嚼她吃过的口香糖这一段,让人很容易想到《水仙花开》里Marie偷偷吃Floriane丢在垃圾袋里的青苹果核,以及Anne把自己的内衣埋在自己男神家的院子里,但是当男神真的要跟她XX时,她却往男神嘴里吐了一口口水,然后遁逃。
同时,也可以看到2019年《燃烧女子的肖像里》的细腻温柔和小小情趣。
翠绿的构图,小火慢炖的情绪,“让你赢,队友才会喜欢你”。
Laure/Mickael既是女孩们欲望的靶点,也是认同的对象。
童年时用红药水画爱心,用剪下的头发贴胡子,拿花洒唱儿歌和采访妹妹,还有用橡皮泥做penis,并把它存放在装乳牙的小首饰盒里。
她是我们记忆中回不去的童年自己,也是我们曾经暗暗地想成为的理想自己。
那个敏感、细腻、有趣,又擅长足球和打架,锤爆臭男生的自己。
全片的语境和场景设计很精妙。
酷儿欲望不仅游离在常规的学校时间之外(暑假),而且还在森林河流边的嬉闹、触碰里。
暗示跨性别认同是自然的,正常的。
把蓝色连衣裙挂在树上那个画面尤为精妙。
树枝形成十字架的审判,与连衣裙的性别规范相辅相成。
全片最大的叙事悬念就是“她什么时候会被发现”踢足球的时候,看她打赤膊,往地上吐口水,怕她露陷偷偷跑去草丛的时候,突然蹦出的男孩让人心梗穿着自己剪成的红色泳裤里,里面塞着用绿色的橡皮泥做成的clay penis去游泳,担心橡皮泥掉出来,露出来,或是变形、扭曲、染色……当场社死。
还好,导演给了一个相对温柔的揭露时刻。
由母亲领着,穿戴整齐地去别家解释。
并且避免了当面的语言羞辱。
虽然回归小伙伴,要被Lisa验明正身的那一刻让人处于崩溃的边缘,但至少,影片的结尾仍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温柔的笔触。
阳光明媚,绿树成荫。
你好,我叫Laure,让我们重新认识彼此,让我们重新来过。
我们知道被揭露的时刻无可避免,但是共情让我们希望,她和我们都能熬过去,撑下去,走下去。
因为她是我们,因为我们喜欢她。
法国的一部很有爱的片子。
当时看预告以为是会像《怦然心动》那样男女生青春萌动,节奏流畅,只是法国的文艺片稍显沉闷,生活流比较重,不像怦然心动那样剧情好看。
但是作为一个小时假小子装扮的我,对这部片子的主角洛儿是感同身受的,不管是天生的T或是对性别的摸索阶段,童年时的我们是很需要去认识自己的性别,了解自己的性别构造,这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就跟婴儿第一次照镜子认识自己是一样的,这是人的本能。
只是很多时候,童年时的模糊认知意识都是被父母或身边的大人给灌输的,我们只是在接受大人灌输的意识,只知道女生就该穿裙子,男生就要玩变形金刚等玩具,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
其实童年的我们是很天真烂漫的,不像成人那样思想局限,甚至思想龌蹉,我们只是不分男女去了解自己的天性,去跟男孩女孩玩,游泳都是脱光光的,不知羞耻为何物。
只是因为大人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要求女孩要矜持,要求女孩有女孩的样,女孩就应该玩洋娃娃,穿裙子。
在这样成人设置的男女有别的社会结构中,小孩子也无形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
小孩对性别是没有太多认知的,他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认识了自己的性别。
可惜的是,在大脑意识结构中,有些人虽是女儿身,但有颗男孩心,不能因为是女儿身就要求女孩样,父母从小让我留头发,穿裙子,穿公主鞋,可能是天生男孩心的原因,对女孩这些装扮就是不喜欢,一直坚持留短发,励志当警察,那只是当年三岁的我呀,有一次我妈让我穿公主鞋,我死活不穿,哭着闹着最后父母也拗不过我,那个拗劲估计也是遗传父母的。
天生的TOMBOY,只是农村那时的封闭,一直对自己的性别及跟周围女生的异样让自己觉得恐怖,不了解为什么自己会这么怪,为什么自己不喜欢穿裙子,不愿做女孩会做的事,对感情的情窦初开也是针对那些漂亮女生的。
可能也是每个TT都会经历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吧。
说回这部片子,觉得导演是抓住细节去拍这部片子的,细节处把握的很好,对假小子的自小认知过程是拿捏的很到位。
假小子一家搬到了新社区,认识了同年龄女孩Lisa,这过程中假小子洛儿也在融入这帮男孩圈中,我想洛儿是了解自己的性别的,只是她更愿意当男孩,这可能跟她天生的TT基因有关吧,也就是男孩心,但自己的性别构造是女生,她也在男孩圈中极力把自己塑造成男孩形象。
第一次是在踢足球那场,她事先预备了自己的小身板可以充当男孩,于是在踢球时脱下了上衣,当时楼主真为她捏一把汗,担心被戳穿呀,那个心一直悬的老高,仿佛自己童年时也想象去做过类似的事情,此时把自己当成洛儿了,幸好导演没那么安排,一切都很顺利,洛儿掩饰很成功,还得到lisa的芳心暗许,在树林边亲了她。
楼主看到这觉得好有爱,这只是两个孩子之间的情窦初开,一种懵懂的爱情,只是单纯的喜欢对方,不管对方是男是女。
第二次是在游泳的时候,洛儿还造了个假阴茎,楼主也是悬着心呀,这万一被戳穿了,没法见人了,也许是楼主想多了,也跟前一段一样很顺利。
但是假扮男孩的事迟早是要被揭穿的,随着剧情的发展,最后母亲知道了女儿扮假小子的事,让她挨家挨户道歉,LISA面对她,只觉得羞愧和生气。
一帮男孩也都知道了她的身份,想当众羞辱她。
最后只是LISA拉了她的拉链来证实她的性别,导演处理的也蛮平静,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暴力血腥,一切都是充满了孩子的天真,以及整部片的宁静气息,这就是法国的文艺范。
导演对洛儿的性别认知过程是很细腻,很客观,没有站在成人道德层面去批判,只是单纯在拍摄TT们或是童年时曾对自己性别模糊不清的孩子的心路历程。
虽然剧情很生活流,很多无必要的家庭镜头,可能是为了表现洛儿一家四口的正常生活气息,而显得剧情散漫,文艺。
但确实有别于好莱坞那种刻意的剧情安排,显得很真实。
很不错的一部法国片,充满了文艺情调,洛儿的蓝眼睛带有点忧郁情绪,但跟妹妹的感情拍的很有爱。
最后洛儿跟LISA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女生名时,自然的笑了,我想这也是她在外人面前认知了自己的性别,她也不用担心之前的伪装了,也是一种自我认识的过程,她可以大大方方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女孩,但之前她曾把裙衣留在树林里,也表示她真正做回自己,一个女儿身但仍然男孩心的她。
她至少在LISA面前放下自己的伪装面具,可以好好跟LISA做朋友,只不过以后她两会怎样,楼主还是抱有很美好的想象的,导演在结尾留下了想象空间,我想以后LISA也会喜欢上这个假小子,不是因为性别,而是单纯的对对方的好感,对方的气质所吸引,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楼主只想说感情不分性别,希望成年人不要老以卫道士的面具去指责谩骂这种感情方式。
提到洛儿的妹妹,楼主表示这个小萝莉虽然只有六岁,实在太有爱了,太会演戏了,只要有她的戏份,那绝对不闷,这小孩天生的戏子,浑身都是戏,看得出这小萝莉本身性格方面就很有爱的,小孩演戏是完全真实的,不会假装,所以这小萝莉也是在完全展示自己的萌爱一面,还一起跟姐姐去撒谎,去关心姐姐,这部片我完全被这小萝莉给吸引着,童年时就这么可爱,希望不要长残。
或许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或感受吧。
洛儿在认知里觉得自己是个男孩,在搬到新的小区后假扮男孩米克和小区里的孩子玩耍。
她模仿男孩子赤膊踢足球,在游泳的时候真担心她的橡皮泥会掉出来,然而正如妈妈所说,我不反对你扮男孩,但暑假要过去了,你总要开学。
长痛不如短痛,影片最后洛儿用女孩身份和丽莎重新开始。
假小子中充满了法国电影独有的浪漫,洛儿和丽莎之间独有的青涩好感,妹妹是个小天使啊,一开始洛儿和丽莎认识以问姓名开始,最后丽莎问了她的真名又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影片最后以洛儿的一个微笑结束,她接受了自己的女孩身份,认识到了真正的自我
她累坏了。
在我房间里,我们一起喝了一些绿茶,就决定去Chatelet看着《Tomboy》的首映。
一路上我们持续地打闹。
我从没想过我能够和一个法国人这么样法英夹杂着说话,打闹。
在她的要求之下,我们坐到了第三排。
观影不会太舒服,倒是清晰地看到了来到现场的导演和两个主演。
我一边鼓掌的时候一边还想和莎乐美说,你肯定鼓掌得特别使劲儿,因为毕竟这又是一部女性导演出来的优秀作品。
我看着这两个小女孩玩游戏,看她们给母亲做的意大利面项链,看她给自己做男生的泳裤和用橡皮泥做“阴茎”——果然,不用吃饭,不用杀人,仍然能够讲述扣人心弦的故事。
这就在于角色的设定。
故事的矛盾冲突点在于主角的内在,她的妹妹,她的母亲,她的“小情人”,她玩耍的伙伴,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都只是间接地突出主角的内在矛盾,基本上是主角向观众展现自身矛盾冲突的过程,并且通过最为简单的生活细节来展现。
这些细节大概正是因为是通过女性导演的眼光而捕捉到的。
这不是一个新的题材,却是一个新的讲故事的方式。
全片只有一段来自环境中的音乐,其他时间全由环境声来渗透生活的质感。
没有巨大的场景和人物变化,使戏剧矛盾变得非常集中。
导演对某些场景的把握很好,在展现刻板印象的同时,也挑战着刻板印象。
性别认知的问题,法国小孩的表现总是如此自然可爱
小盒子里的绿色橡皮泥
性别认同障碍的人才是始终处于理想与现实夹缝的人。被自己怀疑,无选择余地。
好久没看到过这么有灵气的影片了
Boring,time consuming
其实和男孩别哭、女魔头是一类型影片,只是没有两部奥斯卡影后制造者的影片那么戏剧化和狗血,还是充满了法式的小清新。有点想起年少时的自己,不过我没有她那么强烈的性别认同障碍,只是去男厕所和男澡堂时候有罢了,当然现在这两个却成了我最爱去的地方o(╯□╰)o。
那小妹妹太可爱了
电影
与LES无关,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一部小孩对自己认知的电影。
果然不适合看文艺片
“我有一个哥哥,我感觉比有个姐姐好。哥哥可以保护我。所有的男孩都怕他,所有的女孩都喜欢他,但是他谁都不爱,只爱我。”小小萌妹纸太可爱了~小姐俩之间满满的都是爱!姐姐演得也很棒,总觉得片中的主人公长大定是帅T一枚。ps.贴同性标签大概多侧重迷惘期的性别认同而非同性恋,是你想多了谢谢。
刚开始我看到这个小男孩坐在父亲腿上两人很亲密,我以为会是父子恋。后来看到他妈妈温柔的摸他的头发,我觉得会是母子恋。再后来看到他和他妹妹一起洗澡,我心想,原来是兄妹恋啊。后来看到他盯着那个踢足球的男孩,我想,终于切正题了,同性来了。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丫是个女孩子啊……
米克大背頭雙手插褲袋站在球場邊看他們踢足球的姿態也太帥了吧,做男孩其實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哪怕遭人指點惡言相向也願意繼續努力做自己。
7.4 与瑟琳席安玛之后拍的Girlhood相比风格上还是有些许差异的,这部有些镜头是具有宿命暗示与审视性的,这种审视带有一种主角在片中无法抗拒的社会价值观,虽然它与Girlhood有着相同的“面对自我”的成长主题,但显然Girlhood有着层次更加丰富的情感以及与各种社会元素的联系。
坦白时的那种心态好纠结
男孩不哭少年版。我更喜欢妹妹,超级可爱啊!!!!!!
立刻联想到男孩不哭
帅T成长日记。
妹妹太可爱了,那长睫毛那小嘴,
真心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