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之后
Après Mai,五月风暴(台),空中之物,After May,Something in the Air
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主演:克莱蒙·梅特耶,萝拉·克雷顿,费利克斯·阿尔芒,莱娅·鲁热龙,胡戈·康策尔曼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年份:2012
简介:1970年代初期,各种各样的思潮撞击着这个脆弱的年代。而影片的主人翁吉尔斯就生活在这一片慌乱和杂乱之中。在不同思潮的影响下,吉尔斯积极参与着各种政治运动,他热爱摄影和绘画。虽然他的朋友指责他,说他政治形态不够坚决,但是吉尔斯还是我行我素地艰难的活着。可是,在一系列关于爱情、政治方向、意识形态的挫折和选择之后,吉尔..详细 >
革命如火,青春如风,年轻人们都如灰,四处散落终不逢。
知道自己前途的人其实是幸福的?
想起戏梦巴黎。知道自己未来要成什么人可真好啊
可惜现在这样的风格都要被加上小清新的标签,但当时青春热情确实如此
片子是好 就是因为是作业 所以看的我浑身难受
太淡了
你把喜欢的诗句都标记出来,我能背诵的时候,就把那诗集烧掉,看着火光不眨眼睛地。往后才想起,我的青春在那时就已经死亡。
哇,革命搭起戏台,时代的小情歌奏响,但依旧是小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故事很简单,但不愧是银狮剧本奖,开阖小而跨度大,能利用的人和事都比较流畅。但是实在是太冗长了,叙事节奏腻歪啊腻歪。最大亮点是男主太帅了,孱弱之美。
满脑子想到的反而是红色的袖标。那也是种青春。多血腥和可怕的青春。
看不懂……
-左派革命的剩余价值沉积
另一种青春。拍得好细碎
在红色革命浪潮下,男主旷课画画搞校刊拍微电影,带小女友跟一群大龄愤青穷游意大利,回法国后又找ex开波西米亚party,烧画烧树烧车子烧学校,在作作作的途中发现朋友都脱离中二了,于是男主清醒了,在老爸牵线下开始从事cult片制作工作
跑去电影院看的,语言听不大懂,但是很享受大荧幕的感觉啊,这儿影院就是从头到尾一点杂音都没有,连咳嗽都几乎没有。异国的青春气息热烈、浪漫、绚丽、激昂。
拼贴式的凌乱叙事是私人记忆的碎片化呈现。影片开篇即是六十年代常见的校园反叛场景,爆裂的燃烧瓶、如雪片散落满地的传单与张牙舞爪的涂鸦,幻影般的记忆昙花一现,迷茫在空中飘。影片轻描淡写地勾勒了有关花孩,嬉皮士和那个年代所有的青春想象,每一幕都像是隔着雾面毛玻璃的轻柔触碰。印象深刻的是清晨和黎明质感的冷色调,深绿的草坪,簇拥摇晃的烛火。还有夜晚时分摇滚乐的密集鼓点,盛大的篝火跃入夜色,印第安花纹的衣角与纯白的裙摆飞扬…五月之后,青春反叛的激情退潮,年轻的人们各奔天涯,亦有的堕落深渊,只是那一刻,他们在一起。另外翻译实在🚬
阿萨亚斯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无论对时代的描摹还是线索的提炼都很优秀,在五月风暴已成学术界电影圈“烂大街”的题材下,他对准了“之后”,用这部电影记录了一代进步青年走上街头之后各自的选择,让本片以五月风暴为界,绘制出70年代意识形态光谱的合流与分裂。编导先用男主的两名女友确立左右两极,追求绝对自由的劳拉,追求下一次革命的克里斯汀,好友阿兰与美国女友走上嬉皮之路,主角则在无政府主义的门前踌躇。也许从伤及保安那刻,也许从克里斯汀离开那刻,主角才寻到自我,他的画投影在乐队上,又是一次资本主义吸纳进步意识形态为商品的象征。阿萨亚斯还用电影与美术的分裂,勃氏与列宁的分裂来互文分裂的动作,最终克里斯汀走向女性主义,劳拉成了朱砂痣,又是一次两极的分道扬镳。真正优秀的青春片只有表皮是滥情,内里只关乎告别与选择。
法国闹学潮 纯粹是给年轻人制造机会
说它太差吧好像也不至于,但是的确从头到尾太平淡。
So O.A. was that nerdy boy reading a book outside a experimental film festival...
美。有些男孩,你留不住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