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作家的精彩传记,当故事出现的时候就开始了它的走样之旅,也正是在经历这样许多的变化,才得以让故事展现更多的可能性。
不同于故事中的传记作家那样失去了市场,近些年传记类电影和故事层出不穷的出现,已经成为时下的一大热门,就和当年发掘图坦卡门陵墓一样的埃及风潮一样,娱乐首先服务于大众,因为有利益。
而大众的八卦热情好像一直处于高涨的状态,很难记住一个名人的全部所作所为,可是那个名人有着种种见不得人的隐私,却是深入大众的心,拿破仑的小儿麻痹、希区柯克的窥隐癖、莎士比亚的同性恋。
有太多的名人了,犹如众星般在历史上耀眼闪烁——各领风骚数百年。
而有钱人对名人的遗物和种种书信又有着追逐的热情,闲情雅致的疯魔,当一件物品冠以一段名人的逸闻,则这件物品就是无价之宝。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不同的空间中只能存在一次,也只有一次,而那些留下来的物品,记录下了那个瞬间。
由此而显得弥足珍贵,现代信息技术记录下的内容已经进入了“秒删”期,因为有太多的话前人已经说过,越来越少的发现,因为已经被发现过,越来越多的摘抄,因为已被发表过。
哪来那么多的发明与创造?
颠覆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需运气。
苹果的火爆,诺基亚的隐退,时代的弄潮儿。
人们追逐的不过是虚影罢了,哪有那么多的名人?
一捧黄土罢了。
人,都要生活,需要一份工作来赚取一份薪水。
前几天,我跟两个朋友一起吃饭。
我们三个人已经有快大半年没有领到我们的薪水了。
我还好一点,毕竟家里还有存粮,够吃。
另外两个朋友就惨一点。
我在饭桌上问他们这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
他们都笑笑不语。
其实我是知道的。
一个靠老婆的接济,另外一个估计就是光靠银行的贷款,然后信用卡、花呗什么的。
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他们的个人信用是绝对不可能好的。
以前我不能理解这样的生活,在市场上打滚两年后才知道创业的人不都是这样的吗?
我这两位朋友印在名片上的头衔也是某某公司的总经理,在市场监督管理局去查一下,他们一定还都是法定代表人,俗称的老板。
可惜,表面的光鲜掩盖不了口袋里没钱的窘迫。
但是人都要生活下去的。
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不免就会做一些犯罪的事。
你要说这些人会因此后悔吗?
我觉得是不会的。
不这么做,他们就会饿死。
为了吃饭,人总是会突破自己的底线!
像朱自清老先生那样饿死不吃美国粮,有骨气的人终究是少数!
芸芸众生,都是凡夫俗子罢了!
说了这么多,那是因为这些感慨都是我看《你能原谅我吗?
》这部电影有感而发。
作家李.伊瑟列尔(lee Israel)算是一个知名传记作家,曾经也有一部作品上过畅销作品排行榜。
可惜,51岁的她,既写不出好的作品,又因为嘴巴坏丢掉了工作。
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
人要吃饭,租来的房子要付房租,连心爱的猫得了病也要治。
这一切的一切都急需要她想办法挣到钱。
读书人,能想什么法子挣钱呢?
NO WAY!可怜她最后把自己的书拿去卖,结果人家书店还不收,对待她这一个知名的作家像对待一个叫花子。
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把著名作家写给自己的信卖给了书商,并从书商这里得到了一笔不菲的卖价之后,她开始觉得这是一条摆脱现在困境的法子。
于是她就开始伪造那些已经离世的作者的信件,然后把它们卖给愿意为它付费的收藏家。
据说,她先后伪造了四百多封这样的作品。
她用被伪造者的口气写信,冒充他们的签名,刚开始她还有一点担心被发现,后来她甚至喜欢上了这样被代入的生活,仿佛她就是他们,她沉迷于被伪造的人生之中。
LEE israel最后在法庭讲,她并不后悔,这个工作她真心的喜欢!
当然不是指她去卖信的这一段,而是她代入以作者的口气写信这一段。
纸从来包不住火。
时间久了,lee israel的诈骗罪行就曝了光。
她被判处有罪,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最后她的刑期在我看来法官真的是很仁慈,并不太重。
当然在美国那样的社会,一个人的信用破产了,那么因此带来的惩罚将远远比坐牢严重得多!
这个人将失去她所有的朋友,正如lee路过朋友的书店,只能默默地看着,无法再推门而入了。
最后lee把她的故事写成了本人的传记并出版,纽约时报评论她这一本新作是“最卑鄙而又精彩的故事”。
一个作者,甚至是一个算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原来也会如此落魄!
这对于有志于写作这一条上的年青人会不会是一大打击呢?
Rows of mansions,cubic office with rigorous work rules,old fashion jazz music.....you can make a decent guess about the location without seeing the actual neiborghood.And yes it's new york, again.From countless films depicting people living in this metropolis,This one is the newly update with similiar background but a memorable twist.New york is the epitome of big cities.In one corner,billionaire is drinking wine in Michelin restraunt,in another,charlatan is stepping on the bench hawking his wares.Everybody is busy surviving in this merciless capitalized junggle.Lee Isreal is this lady so ordinary that get no one's attention but made her own special story.When our protagonist Lee Isreal met her publisher,all she got were bitter words,"you can't success if you dont play the game","you can be an asshole when you're famous".A person have to work his ass off to climb the social ladder in this city or you be knocked out.Lee Isreal,whose books stood on the discount shelf,can hardly make a living after losing her job.But as the implication of her name and her unpopular interst on jewish writer,she would probably contrive some crafty ideas.And here it is.By selling her old letters,she explored a whole market of "originals".Her unfond skill suddenly became an advantage.Piece by piece,she started to make famous writer's letter that escaped the scrutiny of most people.Not everyone could imitate this.That's explain her cherishment of those fake originals and her anger when her friend Jack try to sell her letters arbitarily,"these are literature treasures!!"While revealling Lee's history of counterfeit,the story also shade light on her life and freindship.She is an lonely lady with a sick old cat,an alcholic with a gay drinking buddy, and a book writer with limited recognition.She share her secret fraud with jack and sharing became a bond of genuine freindship but when the bookshop owener want to extend thier freindship,the fraud become an obstacle.Just like she want to write book without concerning sales,she want to be a good neighbor but can't make her own room clean,all these contrary narratives somehow decriminalize her as a fraud but a midlle-aged poor lady who deserve some sympathy.When the final scripts rolls in,we know that her letters that personating other famous writers was so impressive that even some biography included them before knowing it's fake.Even an honest people may show a bit of admiration,at least i do.Another great story,wonderful music.Norah jones song describe new york city as a beautiful disease,this melancholy tone sing well with the story.When the film gives a few shots of new york city,it create not familiarity but a sphere of possibilities,you just don't know if the people walking by is a delicate criminal ,a talented writer or a cat lover,maybe all of them.
对不起,《你能原谅我吗?
》 Can You Ever Forgive Me?改编于李·伊斯雷尔Lee Israel的同名自传小说。
在美国真要当个作家不是件容易事。
李(梅丽莎·麦卡西 Melissa McCarthy饰)就是这样一个专写文人传记的作家。
尽管她的著作甚至在“纽约时报”畅销书列上过榜。
可现在她已经过气了,也没有了工作,不单一无所有,还欠几个月的房租,自己宝贝的猫病都没钱治,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她往往醉醺醺的,再加上个烂脾气到处得罪人,把自己的生路都断了,因此51岁的她只能做得就是不时要耍点无赖,或者乘机小偷小摸。
总的来说,日子过得结结巴巴或者更糟。
最后她不得不把自己珍藏的赫本的亲笔信卖掉了。
又过了两天,她在图书馆的书里看到夹着一封作家范妮·布莱斯的信。
她把信又卖了个好价钱。
当然这不是个长远过日子的办法。
就这样,她开始了山寨名人信件的绝招。
然后再出售给一个个旧书店。
虽然没有致富,但也做到了衣食无忧。
在酒吧里,她还结识了个流浪汉杰克(理查德·E·格兰特 Richard E. Grant饰)。
也是个不靠谱的家伙,不单酗酒,还吸毒,有时候还做点贩毒的生意。
两个人臭味相投,因此谈的都挺投机的,成了好朋友。
当李发现了自己不单被警察钉上了,而且上了书店老板的黑名单后,她安排了杰克去推销这些假信。
当然最后他们两人都被抓起来了。
为了轻判她接受认罪。
判决是监外执行五年。
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这本书。
她于2014年74岁去世。
李·伊斯雷本人虽然有“窃书不能算偷”的说法,但李还是被抓了。
不过总的说起来,她还是个雅贼。
为了山寨这些信件,她还买了好几个旧打字机,模仿作家的签字,再凭自己对作家的知识而对信件添油加醋。
判刑后,她还看到自己的假信在市面高价出售。
所以她对自己一手还很骄傲。
在法庭认罪时,她觉得这是她一生最得意的一段时间。
从李的经历来看,在美国当作家不容易。
美国没有什么作家协会。
一旦卖不出作品就要饿肚子。
所以她有段时间靠救济过日子,当然这也不能作为她犯罪的理由。
由此可以得知,作假真是件技术活。
连续剧《古董局中局》,就知道中国也有假古董。
作者马伯庸的微博里提到以前上海藏书家潘明训先生收藏的《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结尾处制版人的名字和制版日期被人删去了,这样一册元版古籍就提升到了宋版。
造假这码事,古今中外雷同。
可以想象到当她刚从大学毕业出来后,意气风发,为作家名人写传记,而且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
只因为一本失败的书而每况愈下,最后穷困潦倒。
一步错,就走向了深渊。
李·伊斯雷尔令我想起另一部电影,《派克夫人的情人》“Mrs. Parker and the Vicious Circle (1994)”,朵诺西·派克也是纽约的犹太女作家,不过她一生要开心多了,她不是同性恋。
结婚后仍然有无数朋友,她在自己文艺圈子几乎天天聚会谈笑风生,接着在好莱坞写剧本而大展身手。
但最后回到纽约时,老友和丈夫都已离去,没有子女,没有广场舞,就剩下她孤身一人,醉醺醺的在街上晃来晃去,同样的令人感叹到她的寂寞。
作为一个知名作家,这部电影也几次提到她。
本片得奥斯卡剧本改编奖提名。
导演玛丽埃尔·海勒 Marielle Heller曾经导过《少女日记》“ 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 (2015)”(见我的博文“《少女日记》不是《少女之心》”)梅丽莎·麦卡西以本片和《伴娘》“ Bridesmaids (2011)”得奥斯卡提名,以本片和《女间谍》“Spy (2015)”得金球奖提名(见我的博文“《女间谍》”)。
英国演员理查德·E·格兰特以本片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
这位女作家浑身上下都是缺点,肥得油腻、言语粗鄙,工作能力差,不合群脾气大,为了生存还干起伪造名家手信真迹的违法勾当,最终上了法院。
可就是这样一位壳比肉厚的女人,却让人心生可爱之情。
有人说,如果她再理性一些选个好工作,生活不会这么艰难,有人说,她满身是刺肯定很缺爱。
不知道什么原因造就了如今的她,但是我确定她活得并不邋遢并不虚弱,反而比世上许多条件看似更优厚的人更加认真地对待生活、也更加期待未来的可能性。
通过她我仿佛看到造物主的智慧,因为这样鲜活有力量的生命不容易的生活着,让我们看到了人之为人生而不凡的模样,看到了光芒从裂缝穿透出的力量,看到了万花筒折射出的不一样的色彩。
仿佛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头,激起内心深处的涟漪,唤醒内心沉睡着的老虎。
只不过她是真老虎,她有自己的武器,有自己的骄傲,有自己的信仰,而这恐怕是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未必拥有的幸运。
感恩,世界上有着如此多不像我这样的人儿的存在,他们的故事都是我们每天观看的精彩电影。
偶然在电脑上看的电影,原本看名字以为是爱情片,夕阳无限好那种,看到一半胸闷的我抽了一根很久都没碰过的烟。
同样是伪造,为什么猫鼠游戏就没那种感觉呢?
看完闷着回味了三个小时,想不明白心情低落的原因,突然看到了CELIN 2021的大秀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些事。
千禧时代的我还正青春活力呢,可是每天关注着豆瓣离婚帖子,避孕帖子,养老帖子,买房帖子,看着30岁女人分享自己的年龄焦虑,研究着产后恢复的瑜伽到底是怎样练习,爱好如同大爷一样养花看书听歌晒太阳。
不爱出门,不善于交际,拒绝交际。
我生怕会像女主一样被时代的洪流所抛弃。
即使现在我也感觉有点脱离尘世:从不看微博,不玩小红书,不化妆,不看抖音。
关注的话题都是比我还要大个几十岁的人才会讨论的事情,政治热点啊,资本运作啊……我好像精神世界已经很老了。
CELIN的设计师Hedi在上世纪风风火火的引领了潮流,如今却要追随潮流。
虽然我不知道他风格改变的真正原因,我也不好去揣测,但是这种焦虑情绪从电影刚开始就渗透到我的骨头里。
就更别提我看的书和电影都那么的老派……唉。
我真的是把老骨头,而且我厌烦社交的性格已经让我离世界越来越远了。
这电影看起来只是讲了个故事,可是这故事也太心酸了。
曾经大连最风光的琳琳舞厅,当时听着最潮的歌曲的大爷们可能谁都没想到它在几十年后会被电子舞曲和民谣吧取代,如今的蹦迪酒吧KTV可能在十几年后就灰飞烟灭了,可能只有大澡堂洗才是一直活下来的经典。
最近疫情之下书店危机爆发,唱片店早已经濒危和古董古着混搭,我追随的潮流原来已经是过时的节奏,又没有资本坚持自己的爱好,也没资格不去社交就能活着。
那除了荒唐的伪造八卦文书,她还有什么活路。
我还有什么活路。
真希望千禧时代能够一直坚持着,年轻着,活跃着。
不要被柴米油盐所束缚。
让我老的慢一点。
看完了这部提名2019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传记电影:《你能原谅我吗》,太颓太丧了,剧情有点无聊,缺乏深度,给三星!
今年绝对是奥斯卡小年了,好片太少了,去年至少还有《三块广告牌》、《敦刻尔克》那样震撼人心的电影,今年提名奥斯卡的影片中我唯一觉得超棒的就是《绿皮书》了,其他的都只能说还不错有些甚至只能说一般了!
影片根据李·伊瑟列尔同名回忆录改编。
故事围绕传记作家李·伊瑟列尔伪造名人书信出售等事件展开!
如果可以,谁都不愿意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徘徊,如果可以,谁都不愿意在违法与犯罪的边缘试探!
生活从来都没有公平而言,很多时候为了生存你不得不去做很多你不喜欢甚至是厌恶的事情,只要它能为你带来生存下去所必须的资本,千里马遇不到伯乐,才华无法得到他人和社会认可,孤独愤懑,便只能另寻出路,谋求生存,即使采取一些卑劣的手段,只是为了控诉这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的不公!
对故事背景和演员一无所知的我,在查阅资料时被惊呆了。
其实看到快结束也猜到一些,靠模仿名人书信被判缓刑的这位过气传记女作家,真有其人。
女作家依托自身文笔和所做的大量功课,将名人书信模仿的比本尊还像本尊,甚至还会模仿打电话,甚至还有名人著作里加入了她仿造的内容,再版时才被出版社删除。
其本人特立独行,过着自己喜爱的生活,终身未嫁,活到70多岁。
比这段历史还要让我吃惊的是女主梅丽莎·麦卡西,看的时候还在想会不会主人公最后一夜醒来决定重新做人,然后变漂亮了。
电影里并没有,百度图片满足了我。
外表和妆容并不是梅丽莎·麦卡西获得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提名的原因,此片数次让我回忆起最爱的《刺猬的优雅》,弥补了BE的遗憾,在致郁之后也被彻底治愈。
女作家的孤独潦倒和她不与人群为伴的倔强,都是每一个社恐深宅最生动的写照,如同对镜看到自己。
在被爱人抛弃、朋友背叛、老猫离世的深渊中无力挣扎,最终自我拯救。
在看到Lee脚下又有一只奶猫出没,热泪盈眶了都。
Lee在法庭上说,她并不为伪造信件而感到后悔,相反觉得,这是她的人生巅峰,因为她为这些作品感到骄傲。
这是本片中梅丽莎·麦卡西最动人,最高光的时刻。
有意思的是,电影根据本人回忆录改编,而回忆录,好像也是别人伪造的😂。
影片节奏妥帖,温馨动人,摄影感人,歌曲动听分享Various Artists的专辑《Can You Ever Forgive M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http://music.163.com/album/73889066/?userid=390281280(来自@网易云音乐)。
5星推荐!
去油麻地电影中心看这部电影还是10天之前的事情。
说实话,我并不爱这部电影,它的距离感让我甚至有些无能为力,但是我现在要为这部电影写一篇评论,因为截至到2018年12月27日,豆瓣仅有不到300人看过这套戏,只有4篇评论。
是的,这是一个机会,在这部电影被炒热之前,一个增加读者阅读量的机会。
委屈求全地用文字编织一篇评论,这本身只是为了以投机取巧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自己的作品——这种为了名声的妥协,是Lee并不会做的。
那么这篇理应是憋出来的评论,就先从我不喜欢它的理由开始吧。
1)人物扁平化。
在这套电影里,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可以用一个标签钉死的。
无论是刻薄的经纪人Marjorie,还是过於戏剧化且愚蠢的Jack,还是恃才傲物又十分偏执的Lee,为了凸出他们形象的某些特质,影片反而把他们脸谱化,人物的复杂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却丢失了。
不立体的人物,是很难让观众/读者产生共情的。
作家理应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人群之一,他们是生活和人性的观察者,用文字记录并丰富甚至篡改现实。
但是Lee是一个传记作家,她算得上我们在文学研究领域所探讨的,以才华取胜的虚构作家吗?
在Lee和Marjorie的对峙中,我们得知,Lee曾有过作品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单,但她从来不配合出版商,不接受采访,不参与签售,不在乎宣传自己作为作家的名气,以至于一直默默无名。
现在,她又要写并没有太大市场的Fanny Brice的传记。
传记强调的是忠实,所以传记作家的作品,更多像是在记录历史。
读者阅读传记,更多关注的是名人的经历和事件,文字记录通顺有条理即可,作者的文字太具风格,对于传记写作来说,反而不一定是好事情。
Lee甘愿做一名合格的传记作家,隐身于作品之后,她这种对于传记体裁的妥协和谦卑,与她对于自己才华偏执的自信,实际上是有些矛盾的。
或者说,传记写作本身并不能展现作者的才华,倒是可以展现作者的勤恳,而且传记作品也很少具有文学性。
从这个意义上,Lee其实是在不该执着的地方执着,而且执着得毫无根据——如果才华横溢,早就该写非虚构作品了。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Lee却让自己的生活境况潦倒到连房租都付不起,欠着宠物医院几十美元医疗费,为了几美元和书店员工争执。
这样的戏剧冲突显得过于突兀,并不能让观众产生同情——感觉这样低于最基本生活线,没有尊严的生活恶果完全是Lee自找的。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Lee依然趾高气昂地来找Marjorie要1万美金的预付金。
她当然毫无意外地被经纪人怼回去了,让她有了名气的本钱,再过来狗仗人势地批评经纪人。
再说Jack,他简直是铁了心地往坑队友的笨蛋方向发展。
需要他添麻烦,他毫无意外地在每一个可能的地方犯低级的错误。
Lee让他住自己家,Jack就一定会把基佬小男友带过来乱搞;Lee让他喂猫,他就一定会让猫死掉;Lee让他帮着卖赝品书信,他一定会惺惺作态地成功引起买家的怀疑;他也一定会被FBI抓住,然后供出Lee。
这种过于夸张戏剧化和脸谱化的人物,反而对于情节方面的戏剧冲突起到了弱化的作用。
对于一个智商和行动力为负的人,他把事情办砸,那简直是99%的事情。
这样的概率,对于观众来说,就表示着没有悬念;过于简单化,这就是对于真实感的背离,换言之,这些都促进了观众和剧情的距离感。
2)文化的距离感关于伪造进而攫取不正当利益的电影,我想很多人会想起Catch Me If You Can。
小李子精心研究伪造支票的方法,一笔一笔地兑换着巨额财富,甚至逛窑子都可以拿假支票让小姐倒找钱。
是呀,伪造支票才算得上犯罪嘛,才有惊心动魄的刺激感嘛。
Lee做的是什么?
伪造名人的签名信。
冲破道德的底线,顶着法律的风险,伪造签名信能赚多少钱?
50美元、70美元、200美元。
额……对于久经刺激的观众来说,可能我们的犯罪分子也太没有雄心壮志了。
而且,伪造的对象也确保了伪造不需要太高的技术门槛——信不是手写的,而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唯一鉴别真伪的关键就在于最后的签名上。
仿造家长签名,在座的各位都干过吧。
是的,难度仅此而已。
我们再来看看Lee千辛万苦伪造的这些名人的人名吧——Fanny Brice, Noël Coward, Dorothy Parker。
即使我后来认真地一个个搜索了这些名人的维基百科,我依然不能被真情实意地打动。
因为他们距离我太远了,我从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没有看过他们的演出,甚至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信件的价值在经过一道文化的隔阂后,在我这里急剧贬值。
而对于我来说,Lee伪造模仿他人的唯一趣味竟然在一个叫做Nora Ephron的女人身上。
Lee模仿她的声音给Marjorie打电话,然后破口大骂自己的经纪人势利眼。
实际上Nora Ephron是电影编剧,她最著名的两套电影我都看过,而且非常i喜欢,它们是《当哈利遇到莎莉》和《西雅图夜未眠》。
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会让我联想到特定语境下的文学作品对于读者的要求。
我曾经尝试阅读品钦的作品,但面对充斥着每一页,解释各种各样美国文化里特有的商标和名词的脚注的时候,一种让我无能为力的距离感悚然建立了起来。
Lee所珍视的价值,是Jack不能理解的,是我不能理解的。
但在这一刻,她的知音是书店的Anna,是经纪人Marjorie,是威胁她要告发她的Alan Schmidt,甚至是只愿意给她的旧书两美元的刻薄店员。
我只知道她伪造的,是名人的信件,但由于我不知道这些名人是谁,所以我掂量不出来这些信件的分量。
然而片中有一处例外,那是Lee佯称自己有William Faulkner的信件时。
那时,那个信件的分量我是可以掂量得出来的。
对比之下,我才越发地肯定,我对于理解她其他伪造信件的分量无能为力,真的,这是文化的隔阂和缺失带来的无能为力。
回过头来,虽然这部电影不能让我全情投入,不能打动我,但依然可以让我深入思考读者/观众对于作者的重要性。
当作品作为一间商品在市场流通的时候,读者/观众对于它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到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创作状态。
而读者/观众的认可度又受限于读者/观众本身的知识深度、视野广度。
没人关心Fanny Brice,就不会有人买Lee写的传记,Lee就要穷困潦倒;我不认识这些名人,就不能体会到Lee的成就感和用心良苦;《你能原谅我吗?
》没有在国内上映,在香港排片量少,就不会有很多人知道这部电影,不会有人来写影评。
这样的结果和Lee作为一个传记作家的业务水平无关,和这些名人本身的才华无关,和《你能原谅我吗?
》这部电影的质量无关。
有关系的,是资本主义商品化提供给我们人类建立关系的纽带。
又是一个Loser的故事。
一个传记女作者,性子傲,脾气差,酗酒……全方位loser。
事业挫败:作品在书店被2.5折贱卖,被店员鄙视。
写不出新作品,被经纪人唾弃。
社交挫败: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只有一只猫相依为命。
生活挫败:潦倒到房租都付不起,家里乱成垃圾堆,床底下都是猫屎,参加个聚会还要骗一件大衣穿回家。
人生挫败:年过五十,一无所有。
偶然的机会发现自己可以通过杜撰已逝名人书信,卖给那些收藏家来赚钱,这些收益可以让自己的人生逐渐回暖,这种感觉就像垂危的生命突然有了稻草,再努力一点还有回春的机会。
仿佛是有一种天分,或者是传记作者的身份使然,她能把这些名人来往的书信写得跟真的似的,那些语气和遣词造句仿佛就出自那些名人笔下,因而水涨船高,在市场上被不断抬价。
这种以假乱真瞒天过海的本事,让她突然有了成就感。
除了钱,她还获得了朋友和酒。
那些收藏家为何热衷于收藏名人书信呢?
大概优越感作祟,“人无我有”的虚荣心让人沉迷,所以容易被蒙蔽。
对于这个圈子的人来说,名人书信就是一种高傲的社交资本,即便那书信是假的。
可除了杜撰的人,谁又知道那是假的呢?
名人的亲信们吧。
事情总有暴露的那天,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毕竟谁也逃不过墨菲定律。
伪造了400多封书信,有些传到了名人亲信那里,就会被怀疑。
最后FBI找来。
庭审上,她特别坦诚:我并不后悔。
相反,杜撰书信的那些日子反而是这辈子最开心的日子,生命的价值在杜撰中被释放了,一个作者就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闪光点。
很丧。
想起海边的曼切斯特,醉乡民谣,倒带人生…真几把操蛋。
豆瓣7.1分低了,可能大家都对丧逼失去耐性了。
片子节奏微慢,但106分钟并不冗长,镜头没有一个多余的。
太多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都在加深这一个人物的悲剧感。
配乐突出,没有大喜大悲,就是伴着剧情缓缓流淌出的爵士骚灵小调也将那种无处安放的挫败感烘托得正好。
演员表演也精彩,喜剧出身的梅丽莎值得一个小金人影后提名。
男配也给力,游刃有余。
全片最喜欢的是那只猫,泽西
看完搭车回家,看着路上裹着冬衣缩着脖子顶着寒风走的人们,突然想到这个故事其实和午夜牛郎很像呀。纽约的冬天可以是诺拉埃夫隆电影里温暖的圣诞树和毛衣,但也更可能是肮脏和孤独。一个是失意却不愿妥协的作家,只能靠仿写信件赚钱营生,一个是居无定所的只能靠睡遍曼哈顿来继续生活的同志,他们的关系很有趣(虽然电影没太拍出来),也注定不会是什么神仙犯罪组合,但纽约总会把人变成惨淡却高傲的刺猬,这一点几十年不变好令人感叹
仅女书店店长递作品一处微有触动。
鸡汤 但是看哭了 老混蛋的救赎
“我没错都是世界的错,尽管我脾气差情商低偷别人厕所卷纸打扰同事工作养猫不铲屎但是我是好人都是世界的错。”
不知道咋的第一反应是:技多不压身…
很少有这种从头到底让人感觉很不适的女主,没有礼貌、没有道德,还养猫……女主床底那一幕真的太恶心了。这部电影的题材是我感兴趣的,但拍得有点乏味。
对传记本身的尊重,以及对质感上的表达欲望,两者在权衡间多少显得有些掣肘。麦卡西这次演得真的很好,褪去了类型片中刻板式表演,个人觉得其实更接近她自己(这么说是不是反而意味着并不是“演”得好?)。格兰特的角色又让我想起长指甲,情感上近乎于角色后传了。
其实是一部还算有趣的电影,至少观影过程不会让人觉得很无聊,但是本片的故事还是太平淡了,可以拍的更好一些。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麦卡锡和E格兰特的表演,尤其是后者,应该是去年男配最大的遗珠,个人认为奖应该颁给他(毕竟阿里都水过一次了)。麦卡锡也是很成功的一次转型。
Melissa McCarthy终于不再演傻大姐了,这次的角色和她幽默气质十分契合。整个电影也充分利用和衬托了她的这份气质,轻松的叙事和明快的节奏,让表演和故事浑然天成。
本想說虎頭蛇尾,可是連頭也沒那麼大。只是Melissa演技太好,還有那snl最早演員里的那個女演員。
完成度很高。开头就黑汤姆•克兰西。Melissa真的不要再自己鼓捣那些烂喜剧浪费才华了。
这么好的题材,怎么做的这么无趣和乏味呢
一个作家,只要能用她的文字创造价值,即使是“伪造信件”这样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事情,也依然是她最引以为傲的工作。何况这个女人拥有的并不多,除了她的猫、她的同志损友,就只剩她的骄傲和孤独。
无聊
很有趣的故事,很有趣的人设,Lee的私人生活涉及太少,所以让观众很难进入角色,比如Anna的支线还可以更丰富,与前女友的纠缠又是怎样,这些都能让Lee的人物弧光更丰满。
剧本毫无亮点,浪费演技
虽然影片中的女主角的确犯了罪,但是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温馨的故事。
实在不是一个多好的犯罪类型处理,既没能为犯罪行为作出合理/合情开脱,又无法输出某种抗衡主流的犯罪价值观,稍微碰到了“我的伪造也是我创造的艺术”,但即刻又转向了另一种犯罪动作(偷窃)。以致最终选了一个最弱的结果,将它归作某种特别的经历,只能以自我剥削作结了。
很一般啊 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也不怎么孤单也不怎么温情 但是一直喜剧路线的女主演起正片也是证明了自己有演技啊